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1
思念重阳节的优秀作文通用2021
一千多年前的今天,杜甫登高远眺,面对苍穹吟出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回到宿舍,发现手机里已经有多条短信了。“当秋风吹来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秋雨来滋润你;当盛开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花瓣飞向你;当重阳节到来时,我不惜巨款发条短信祝福你——重阳快乐,工作别太累了。”是M一贯的搞笑风格。“有人牵挂的路程不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寂寞;有人关心的岁月不失落;别让幸福擦肩而过,别让美梦变成泡沫。愿你的快乐比所有人都多。”Z总是很贴心。……虽然这些短信大多并不是出自他们本人之手,但我知道祝福的心是真的,情是浓的。握着手机的手渐渐暖热起来,然后传遍全身,我恍如被一份份千里,万里之外的关爱所包围,而这种关爱将充溢在体内的凄冷驱散了。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思念重阳节的优秀作文通用2021
我们推着母亲沿东面的盘山路上山,当轮椅跟母亲一起被推上山顶时,吸引了不少羡慕的目光,而此时的母亲更兴奋得像个孩子。在刻有汉白玉浮雕烈士纪念碑前,母亲与一些素不相识的老人们聊起家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其乐融融的一幕。
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登高跟观赏是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重阳节记录下的母亲的一组图片,当时89岁的母亲身体尚好,重阳节那天恰逢“国庆”长假期间,我跟家人用轮椅推着母亲去登高跟赏菊。老年人登山秋游,可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烈士山公园是城区中的一座纪念性公园,公园总面积37.5万平方米,有纪念区、老年活动区、水景区、儿童活动区4个分区。纪念区以烈士山峰为主景。山峰海拔高度为97.5米,北坡是250级台阶,象征着二万五千里。我们推着母亲沿东面的盘山路上山,当轮椅跟母亲一起被推上山顶时,吸引了不少羡慕的目光,而此时的母亲更兴奋得像个孩子。在刻有汉白玉浮雕烈士纪念碑前,母亲与一些素不相识的老人们聊起家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其乐融融的一幕。
上山难下山更难,为防止轮椅失控下滑,采用上面拽下面顶的办法,顺原路下山后又推着母亲经胜利广场去公园赏菊,时逢国庆期间,灿烂的鲜花跟游人的笑脸把广场跟公园装扮得格外美丽。各式花坛营造出一片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亲人的陪伴下,徜徉在花海中,母亲一脸的幸福与快乐。
又是一年重阳节,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今年国庆10点钟,93岁的老母亲安详地走到另一个世界里,在那里她还会赏菊登高吗?早晨,我独自登上山顶,一路上寻觅着回忆着,在登山晨练的老人中间寻找母亲的身影,我祝愿天下的老人永远健康快乐。
思念重阳节的优秀作文通用2021
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我一大早就起床了,不光是因为今天是重阳节,还因为今天是星期五,在下午上完课后就可以回家过周末了,我能不高兴吗?
下午上完课后,张教师布置了周末语文作业,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在重阳节里孝敬长辈。于是,在回到家之后,我就给远在遂宁的奶奶打了电话,问候了奶奶的身体情况。打完电话后,我又想:既然说重阳节既要插上茱萸,又要登高,可这些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重阳这个大节又是怎样来的呢?为了解开这些我心中的谜团,我刻不容缓地打开了电脑,查起了重阳节的来历: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与其它节日一样,也有一个传说:在东汉时,有一个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恶魔,只要它一出现,就会死掉很多人。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恒景的父母双双丧命,就连他自己也差点死去。后来,他告别了乡亲与家人,出去访仙学艺,最后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长并其为师,学习了降妖剑术。一年后的九月初八,仙长给了他一包茱萸叶,一盅酒,以及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鹤回家并杀服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一座山上,给了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作好了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它刚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当我看到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时,不由得呀然一惊,没想到这重阳节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不过,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千古名句原来就是因为重阳节而得名的啊!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过去了,但今年的重阳节与往年大不相同,那就是因这在今年的这个重阳节里,我了解了许多从不知道的事,这些知识一定会让我受益非浅的。
思念重阳节的优秀作文通用2021
从我呀呀学语那时起,爷爷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脚,记得小时候,爸妈上班比较忙,爷爷就开始照顾我了,作为孙女的我,给了爷爷洗了几回呢?我甚至清晰的记得爷爷的脚我一次都没看过,更没抚摸过。
今天是重阳节,是团圆的日子,因为受到“感恩”的触动,想给爷爷洗脚的念头,来回报我那无私的爷爷,勤劳的爷爷。
眼看中午吃饭的时间就要到了,我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而爷爷仍在厨房为我做中午饭。我催着爷爷先别做饭了,然后便偷偷地溜进房间把盆子拿了出来,温水也倒好了,就等着端出来。爷爷嘴上答应说一会儿就好,而实际上半小时已经过去了,爷爷的手一刻也没停过。我把爷爷拉到客厅,又把水重新打了一遍,我小心翼翼地把水端到爷爷面前,并为他卷起裤角,卷起的那一瞬间,我惊呆了,爷爷的脚居然有许多脚茧,我的眼泪顿时掉了下来,真不知道他为这个价付出了多少汗水,刹那间,我又看见了一个重大发现,爷爷的叫还残留了许多伤痕,大把大把的眼泪又流了下来,还包扎了伤口,伤口好大,回想起小时候,我是多么任性,调皮,据爸妈说: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定要有冰棒或冰激凌吃才肯上学,还有一次,买了冰棒还不够,一直要爷爷陪,那时爷爷送我上学,爷爷走哪,我也跟哪,不肯放过爷爷,回想起,我是多么幼稚可笑,白发苍苍的爷爷年纪也大了,可还在为这个家操劳,可真不容易啊!我慢慢地抚摸爷爷的脚,轻轻擦伤口。爷爷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纯朴,那么灿烂,我还是第一次见爷爷这么高兴过,帮爷爷洗脚后,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
爷爷对我恩重如山,这情,这债,我是永远还不清的,我为家所做的事情,和爷爷对我无私照顾比起来,明显我所做的事情,显得太单薄、太渺小了……
经过这件事后,让90后的我,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长辈们对我无私的关爱,我将学好知识,以好成绩,来回报他们。
思念重阳节的优秀作文通用2021
又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我还是接道了老妈的“圣旨”——给爷爷奶奶做一些好吃的。我回想着往年的重阳食谱。蛋糕?不行,没有玉米淀粉和白糖了,做得活像个蛋糕界的“非洲黑人”而且味道还特奇葩;那重阳蛋糕?也是没有想要的原料还想做?那就白米饭吧!
于是我就哼着自编的小曲儿,便往米篓里倒了一些米,后来学着老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淘起米来。左翻一下找点石子,右翻一下找点秕谷,前翻一下找点稻壳,后翻一下找“露网之鱼”,最后再漂洗两下我的“净白三斤米”就新鲜出炉了。我快马加鞭马不停蹄的把锅放进电饭锅。忽然,老妈不知从哪儿出来对我说:“小家伙,别太急,把内锅擦干净了再说。”于是,我这才恍然大悟急忙把内锅擦干净,倒上我的“净白三斤米”和我的“净白三斤水,”盖上我的“净白三斤盖”,按下我的煮饭键,下面就等我的美味出锅吧。米饭完工了,可是还想做点什么?我又想了想,反正今天厨房冰箱认我管,美食珍馐认我挑。于是,我便要做两个荷包蛋,可是这时候我再想想,还吃荷包蛋,管它呢,他们不吃我吃。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G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于萌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成型期, 也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如何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之中,成为我们幼儿教育从业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五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同时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传递给幼儿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报效祖国和人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等等许许多多的典故和名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活动素材,对指导幼儿做人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华人,华侨巨子们为什么放弃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丰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喝上一口家乡水,吃上一口家乡饭,听上几段家乡戏,过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尽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们要寻的是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而这情结,是他们的父母,师长在他们极小的时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而且在不断发芽,生长,任何外来的力量无法遏制得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教育下一代服务,不失为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对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幼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绽放光芒,所以后世的人很尊敬它,称它为“经典”,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就是这样的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诵读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含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通过物品的摆设、墙饰和一些辅助教材来实现的。例如:在区角中增加国学经典作品的读物;墙饰上布置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图片、名句;张贴古诗文的图画等等,让幼儿置身于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精神环境的创设上也不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累积。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读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成长的需要,是一种习惯。只要按计划,每天早晚读一段,坚持下去就行了。可以利用早晨来园、中午进餐前、下午离园前等不同时段,带领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集体诵读。幼儿长期坚持诵读,有利于积累知识,诵读过程中书声琅琅、情绪昂扬、也营造出了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激发培养了幼儿对经典诗文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沉浸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中。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长学校课程,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寻根去亲近传统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园合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之中,让家长感受孩子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和兴趣。例如我们开展了《羊羔跪乳》家长见面会,发出邀请函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整个活动的过程温馨而亲切,孩子们表演了根据经典历史故事“羊羔跪乳”改变的童话剧,家长眼含热泪观看了孩子们的表演,在孩子们一声声感恩的话语里流下激动的热泪,孩子们通过表演也深刻的体会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纷纷跑过去拥抱自己的妈妈,真情的流露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从而升华了我们的活动主题,真正实现了用传统文化润养孩子们的心灵。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时代气息 远航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经典蒙学的诵读,默化启蒙教育
《三字经》、《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书,换个说法,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小学教科书。《三字经》根据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深刻的含义。学生在课前和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每日一句,能够理解内在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为人处事的方式与道理。《百家姓》设计了一些活动:“说说名字的由来”,让学生在课前问问父母、爷爷奶奶,他们给孩子取名字的情况,以及名字的含义。“夸夸我的同姓人”,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同姓名人、伟人的笔名与故事,讲给同学听,增强荣誉感。知识要打基础,要积累,一些古代有名的学者,还有当代一些有成就的老学者,都谈到幼年时期读过的这些启蒙书,打下了一定基础,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学问事业,发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斗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比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三、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范文6
芳香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涵盖了人类生活、生产的诸多方面,包括香具、香材、香食等物质层次;精油提炼、芳香疗法、芳香器具制作、民俗节庆、香席展示、品香、斗香等行为层次;芳香礼俗、传说典故、香道哲学等精神层次。融精神与物质为一体。深入研究并体现芳香文化内涵,将极大的提升芳香旅游文化品位及核心竞争力。
一、芳香历史
芳香花卉是指具有香料植物、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芳香花卉的发现、应用与人类历史同步,我国以及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都是最早应用芳香花卉的国家。5000多年前,中国就已开始应用芳香花卉,人们将芳香花卉用于敬天祭神、调味和治病祛瘟。汉晋时期,上层社会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熏香。隋唐时期,香品的使用进一步细分,专香专用。宋朝的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文人雅士离不开香,道家、佛家、儒家都提倡用香,香更是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古埃及人在4500年前便有萃取芳香花卉精油治病、美容和保存尸体的记载,3350年前已开始在沐浴时涂抹香油和香膏;3500年前,古巴比伦人开始用熏香来治病;古希腊和罗马人很早就运用芳香花卉来止痛及调节情绪。近现代,香道在中国逐渐衰落,但从唐朝传习过去的香道文化在日本却颇为盛行;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园林、食用、及工业领域大量运用芳香植物,并相继开设“花香医院”和各色SPA,运用芳香疗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和创伤。
二、芳香应用
芳香花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下所示。
(一)药用
每一种芳香花卉都含有100种以上化学成分,有的高达300多种,如酯、醛、酸、单萜烯、倍半萜烯、氧化物、醚、酮等,药用价值非常显著。如肉桂含有丰富的桂皮醛,能补肾健胃、祛寒湿;白兰花能止咳化痰、化浊利尿;可清肝明目、生津润喉等。诞生于公元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有252种与芳香植物有关。三国名医华佗,用红花、丁香、、檀香等芳香花卉治疗外伤及呼吸道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至今方剂仍在使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芳香篇》中列举了多种有镇痛、清热、杀菌等作用的芳香花卉,并详细地叙述了这些芳香花卉的产地、加工及应用情况。而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便是一个极为难得的香疗方,是清朝运用芳香疗法的生动写照。
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希腊和罗马人很早便会运用芳香花卉治病。中世纪,鼠疫横行欧洲,修道院和医院大量焚烧迷迭香、薰衣草等芳香植物来消毒、杀菌,人们佩戴芳香花卉制作的香丸、医生则在面罩鸟嘴上涂抹肉桂、丁香等芳香花卉来预防,这才控制了局面。
近现代,欧洲国家的化学家、药剂师和医生纷纷发现芳香精油的药用价值,1926年,法国化学家Rene M.Gattefoss在实验中偶然发现薰衣草精油对烫伤的卓越功效,之后他致力于芳香植物精油的医疗运用研究,并首创了“Aromatherapy”(芳香疗法)一词;1964年,法国的Jean Valnet医生在运用精油治疗了很多疾病和创伤后发表《Aromatherapy》一书,使芳香疗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承认。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设“花香医院”和各色SPA,运用芳香疗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和创伤,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系统方面疗效尤其显著。上世纪70年代,德国和前苏联曾用以芳香花卉为主的“园艺疗法”治疗抑郁症、老年高血压和失眠症,让患者享受花卉醉人的芳香和缤纷的色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澳洲的医院则普遍使用芳香精油取代化学消毒水,以减轻病人的紧张与不适;目前,西方国家已广泛认定,芳香疗法是代替近代医学的自然疗法中最重要的门类,美国更是将芳香疗法视作替代与补充医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用于治疗脑性麻痹、智能不足、自闭症等病症。
近年来,台湾地区也在一些医院、养老院运用芳香疗法对临终病人、老人、孩童及其他病患进行干预治疗,疗效明显。
(二)食用
很多芳香花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既可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饮品或调味料,也可药用,能强健体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延年益寿。
中国有着悠久的芳香花卉食用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屈原就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用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做菜,用、梅花、桂花熬粥做糕饼,用桂花、金银花、茉莉调酒、制蜜露、入茶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用芳香花卉来制作美味的方法。而姜、花椒、八角、草果、桂皮等芳香花卉t用作调味料。
此外,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独特的食用芳香花卉的传统。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云南省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当地的少数民族喜欢食用芳香花卉,民谚“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鲜花当蔬菜”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欧美国家食用芳香花卉的历史也很悠久,常用的芳香蔬菜有迷迭香、罗勒、百里香、鼠尾草、薄荷等;常见的芳香酒有龙舌兰酒、薄荷酒、茴香酒、苦艾酒、番红花酒等,颜色多彩、风味独特,即可单独饮用,也可调制鸡尾酒。此外,早在300年前,欧洲人已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色香味和疗效俱佳的芳香花卉,如薰衣草、洋甘菊、香蜂草、玫瑰等作为茶饮,称为花草茶。
近年来,随着“回归自然”风气的日渐盛行,这些色香味和疗效俱佳的芳香花卉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三)观赏
多数芳香花卉本身就是美丽的观赏植物。芳香花卉的观赏性主要体现在色、香、形三方面。
色彩给人的美感是最强烈、最直接的,能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许多芳香花卉富含天然色素,色彩绚丽多姿,如鲜红的玫瑰花、金黄的、洁白如雪的玉兰花、迷雾般紫色的薰衣草等等。
芳香花卉的香气类型很多,有清幽的兰花、馥郁的玫瑰、空灵的沉香等等,香味虽然难以言传,但却能怡情养性、调节情绪。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嗅觉记忆是视觉记忆的三倍,气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容易记忆而又最难以忘却的东西。中国古人常常将微妙、细腻、丰富的嗅觉感受转向味觉、视觉和触觉,产生了“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点酸香冷到梅”的独特审美感受。而西方国家却擅用不同的香味来调节人的情绪、营造氛围。如用柑橘和佛手柑让人愉悦;用薰衣草安抚、镇定和催眠;用迷迭香振奋精神、用玫瑰和茉莉营造浪漫的氛围等等。
芳香花卉的形态千变万化,直入云霄的苍松、疏影横斜的梅花、顾盼生姿的玫瑰……构成了大自然最美妙的图画。芳香花卉本身的形态之美以及与其他自然景观或植物组合而成的意境美也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如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月色下的荷塘、清溪旁的鸢尾等。
色彩绚丽、芳香四溢、形态多姿的芳香花卉极具观赏价值,欧美国家早就有利用芳香花卉造景、造园的传统,如法国的普罗旺斯、神户的香草公园、北海道的富良野等。近年来我国也将芳香花卉大量应用在园林、园艺上。同时,各地纷纷出现的芳香花卉种植园,已成为人们游玩、摄影的绝佳去处,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值得一提的有香草专类园。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植物园,有20多个分类园,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第一个专为盲人设计的花园-芳香园,该园种植了大量芳香植物,通过触摸、感知、嗅闻、品吸各种芳香植物,帮助盲人朋友感知自然界植物的千姿百态;2011年,上海辰山植物园开园,26个专类园中包含了一个专为盲人设计的芳香植物园;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创意园展区的多伦多大学展馆,利用储存香水的玻璃柱以及迷迭香、百里香等芳香植物,建立和维持着一个独特的嗅觉世界,充分展现了植物的芳香,被定位为芬香花园。
(四)美容
芳香花卉及用芳香花卉提炼的精油、纯露,除了能治病、保健、养生外,还是功效卓著的天然美容护肤品,大量运用于世界各地的美容院和SPA康体中心。中国古代的女皇武则天喜欢用玫瑰花养颜,玫瑰花露是她每天早晨必备的饮品,玫瑰花瓣则用于睡前敷贴面部及全身,因此年过六十看上去仍面若桃花,全身散发阵阵香气。据说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也非常擅用芳香植物来增添她的女性魅力;传说十四世纪欧洲有一位匈牙利皇后,不但半身瘫痪还患有痛风,但在使用一种以迷迭香为主要成分的纯露后竟然返老还童,重新恢复了娇美的容貌和青春活力,并借此虏获了波兰国王的爱慕之心。此外,用精油、纯露制成的香水及各类化妆品,因其源于天然、气味芬芳、功效卓著,也广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年产值惊人。
(五)宗教祭祀
几千年前,中国和埃及等国家已将芳香花卉用于宗教祭祀,如今,中国仍保留了这一传统,此外,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在宗教活动中用香的传统。
(六)其他用途
芳香花卉除了应用于观赏、药用、食用、宗教祭祀外,还有许多用途,用芳香花卉提炼的天然香料有着工业合成香料无法替代的独特香韵,而且对人体无害,很多还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抗氧化物质、防腐物质等,特别适合用作天然的食品着色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增香剂、饲料添加剂等,大量用于化妆品、香水、洗涤剂、香皂、牙膏、饲料等产品的制造中。日本曾在奶牛饲料中添加迷迭香、紫苏进行试验,结果产出的牛奶不但没有奶腥味,反而有种特殊香味,口味和品质均优于普通牛奶,被称为“香草牛奶”。
一些芳香花卉中含有的化学成分,能有效地驱虫、防虫,减少病虫害,如万寿菊、香茅草、尤加利、迷迭香等,可用作杀虫剂。
芳香花卉还可加工制成盆栽、干燥花、香囊、香枕、精油、香水等旅游纪念品。
此外,把芳香花卉晒干、炮制、研磨后制成香丸、香篆、线香、塔香、高香、香牌等,用于空熏、燃烧或佩戴,是中国香道的传统做法,既可供奉神明、辟秽清洁、怡情养生,又能渲染烘托气氛、启迪性灵,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综合性,这种悠久的国学传统目前又悄然回归,成为都市精英向往的时尚活动。
三、芳香花卉的文化性
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话,芳香花卉文化必然是芳香旅游的灵魂。5000多年来,芳香花卉与各国文化门类在相互交融、影响的过程中,创造了格调高雅、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芳香花卉文化,非常具有开发价值。深入研究并体现芳香文化内涵,将极大的提升昆明芳香旅游的文化品位及核心竞争力。
(一)寓意与花语
在中国的芳香文化中,人取代了芳香花卉成为中心,芳香花卉被人格化、情感化、神圣化,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和期望。中国的国花梅花斗寒吐艳,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被誉为“清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洁,被誉为“净客”;独立寒秋、凌霜不凋,被誉为“花中英雄”;而清幽的兰花寓“高洁、美好的品德”,被誉为“花中君子、空谷佳人”。中国人最喜欢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的芳香花卉是梅、兰、菊、荷;而西方人则是玫瑰。玫瑰在西方象征神圣、纯洁、浪漫和情爱,是宇宙、心灵之轮的中心,圣母玛利亚就被誉为“天堂中的玫瑰”。
花语是人们借花传情、言志,表达因花而折射出来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形成的,是为大众所公认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同的芳香花卉有不同的花语和寓意,比如山茶花象征不变的誓言、美德; 百合花象征纯洁、庄严、神圣、事业如意等等。
(二)民俗文化
芳香花卉因其很强的实用功能,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芳香花卉民俗文化。早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就有了用香之俗,祭祀朝拜、觐见尊长、读书弹琴都要焚香、用香,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每逢文人雅士聚会,大家各携名香,挂画、点茶、插花、焚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此外,中国民间很早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习俗;春节,人们喜欢在桌案上摆放红果累累的南天竺和金黄的腊梅,意喻锦上添花;端午节有“艾蒲苍香”的传统,人们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纪念屈原、除秽驱邪;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每逢中秋月圆则有家家团圆、赏月闻香、吃月饼、喝桂花酒(茶)的民俗。
上海人结婚时有用扶郎花(非洲菊)装饰新房的习俗,象征夫妻互助互爱、新娘扶助新郎成就事业。此外,不同的芳香花卉组合也具有不同的涵义,比如荷花与梅花组合而成的花卉吉祥图案象征“和和美美”,插在瓶中的牡丹象征“富贵平安”,腊梅和南天竺象征“锦上添花”。
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花代表了爱情和繁衍,象征着繁荣昌盛。一年一次的春季“采花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交流情感、求婚择偶的好时机,而彝族则崇拜山茶花和马缨花,每年都要以赶“花街”这种方式庆祝马缨花的盛开。
欧洲很早就有在家庭园艺中种植芳香花卉的传统,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和窗台上种植芳香植物,既美化、香化了庭院,又可用于烹调、保健;古罗马人认为玫瑰象征永生,因此罗马玫瑰节期间,死者的墓上洒满了玫瑰花瓣,罗马皇帝也将玫瑰编成的花冠戴在头上;法国的普罗旺斯,人们认为薰衣草能辟邪驱魔,常常把薰衣草扎成花束挂在门上。
(三)有关芳香花卉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