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规划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规划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将情景规划的内容引入旅游区规划设计,运用商业分析和商业过程创造的方法,使其作为旅游规划设计的商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就是对未来会产生什么结果进行思考,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情景的预测。规划设计者根据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适宜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旅游规划论文范文2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旅游规划论文范文3
1.基本数据
(1)导购规模:据2001年《中国旅游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经历过导游导购,81%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过导购消费,96%的导游人员承认其在带团过程中进行导购活动。
(2)购物比重:我国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据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1年中国旅游者在马来西亚一地的旅游购物消费达4000元/人,其中70%来自导游导购。
(3)购物满意度评价: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计算,41.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购物表示反感。
2.旅游购物消费的基本特征
(1)旅游购物地点:一般选择在业内认可的定点商店,包括当地旅游局授牌的定点购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购物商店和导游、司机自定的购物商店等三类。
(2)旅游购物频率:一般为一日一店。
(3)旅游购物种类:分为六大类:当地特产类、珠宝类、钟表类、药材类、品牌服饰类和工艺纪念品类。
(4)旅游购物商品基本特点:
一是物美。一般经导游人员和店员的联合推销,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价高。产品一般标价不菲,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其产品定价方式为:
附图
其中:P为商品标价,d为商品折扣率,R为商品净利润,r为税率,TC为产品总成本,P(1-d)×20%=商品净利润=导游人员导购佣金(亦称回扣或提成);
三是还价空间大。这里的还价空间其实就是(O~dP),一般来讲,d的区间为(30%,60%),个别奢侈商品,由于标价很高,d可达80%。但一般情况下,P(1-d)还是要高于市场上的价格;
四是质量稳定性不高。表1数据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可靠性平均为61.7%,最高的是工艺纪念品类,为80%,最低的珠宝类,质量可靠性仅为30%。
表1旅游购物商品质量评价调查情况
附图
注:本表数据是作者根据行业分析制作,仅供参考。
二、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
研究发现,目前旅游购物消费的动力机制是由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种隐性契约关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览地购买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导游员希望通过导购来弥补收入的不足,购物商店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其利润的来源之一。这种隐性契约关系形成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是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这样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购买需求和对其信息的有限认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购物消费投诉的发生就是在这种合约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现,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优化也就是要创造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
附图
图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2.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导游是人。人由于和购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达成营销行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价格和质量上占有较多的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为其行程均由人负责安排,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对所购商品进行价格识别,在价格上处于被动接受者的状态,信息占有较少。这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也使得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中导游与购物商店之间的回扣关系变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运作导致其利润来源渠道异化。旅游业的无序竞争给旅行社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行社数量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拥有旅行社一万余家。旅行社数量的增加,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数都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垂直市场分工体系,而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共同分割一层蛋糕,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为了招揽游客进行低价竞争成为业内普遍现象。旅行社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降低消费者的进入门槛,以成本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作为其线路报价。然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二次消费来弥补其经营利润的空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报价模式:一是规范模式:线路产品报价=两地交通费+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食宿费用+导游服务费+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机票价(折扣价)+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团队价)+食宿费用(团队协议价)。这种报价是一种零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购物商店交纳的“人头费”,这种“人头费”最终通过购物消费转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交通费+签证办理费+食宿费用。这种报价是一种负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导游员交纳的“人头费”(相当于导游员预先花钱从旅行社将团队带领权买下),报价的亏缺部分和导游员的工作收益通过购物商店的购物消费回扣实现。
(3)导游人员薪酬保障的缺失导致购物消费回扣成为其主要收益来源。导游正常收入的构成分为:工资:300~600元/月或零工资;小费:欧美为2美元/天,港澳台为20元人民币/天,国内为零小费;出团补贴:内地为30~50元/天,海南为零补贴,香港为负补贴(反交“人头费”)。
由于导游工作的日趋自由职业化,许多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都是在旺季临时聘请导游,导致导游人员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没有任何工资,有的还要反交旅行社“人头费”。“雇工要付酬劳”应该是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规律,而在一些旅行社与导游员这一雇佣关系上恰恰发生了动摇。一些旅行社雇导游不仅不付酬劳,反而要求上团的导游员交给旅行社费用——“人头费”,造成一些导游员“举债带团”现象。所谓“人头费”,是旅行社按照一个旅游团游客人数的多少,向带团导游员收取的费用,其计算方法是:导游员应缴人头费总额=旅游团人数×单位“人头费”价格。单位“人头费”价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来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购买潜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国内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个每人要付50元“人头费”40人的旅游团为例,导游员上团之前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2000元。导游员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从正常的收入结构中充分体现,这使得导游人员面临两种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指标的外在压力和“补充收入”的内在动力。这直接导致导游和司机联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购物收取回扣。
(4)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非规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利益或危害,而该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结果得到报酬或支付赔偿,那么这种利益或危害称为外部经济。根据是利益或是危害,分为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旅游活动中有大量的外部经济。人们对旅行社从饭店、餐厅、航空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收取的佣金并无异议,认为旅行社作为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中介服务公司,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佣金,合情合理。其实,旅行社和导游在购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务与其他方面并无不同。旅行社每年给定点购物商店送去绝大部分的客源,导游在介绍旅游纪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销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劳不可抹杀,他们都为当地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旅行社和导游理应从主要受惠者——定点商店收取佣金。
三、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优化
在上述研究中,
我们解析了目前为旅游购物消费提供动力机制的利益分配链,那么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实质就是对其利益分配链进行优化。利益分配的优化使得旅游购物消费过程中各方利益博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由隐形契约关系转向显形契约合同,从而形成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规范化利益分配链的建立
附图
图2规范化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1)游客利益:购物商店的定点化、公开化和价格监管化,使得游客在购买信息的占有上趋于对称,其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2)商家利益:一是经济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佣金,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为降低商品价格提供了基础;二是社会综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佣金结算系统,诚信经营,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赖。而系统外的旅游经营企业,如采取私授回扣行为将被依法查处。
(3)旅行社利益:公对公结算,保证了旅行社合法的佣金收入,扩大了其利润来源渠道。
(4)导游利益:导游是旅行社的从业人员(雇佣劳动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游佣金的形成)付出了劳动,依法应按合同约定获取劳动报酬。实行旅游佣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导游作为劳动报酬的补贴,通过结算系统,委托银行从旅行社佣金账户上即时划转到导游的账户中。佣金的合法化、公开化和合理化,使得导游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均得到满足。
2.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
(1)旅游定点购物商品价格的政府监管化。目前,定点购物商店的商品品种繁多,标价混乱,质地及生产日期不清,等级无对比性。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定点商店的旅游商品进行分类,分等级,鉴定质地,并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加贴中国旅游局的标贴。确实做到定点商店货真、货全、价实。现行的购物定点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将市场竞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政府介入制定指导价格正是保证旅游者权益的手段。同时,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点旅游购物商店也应向行业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利润来源的渠道良性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垂直分工体系,使旅行社业朝着有利于竞争与发展的方向转变。改变现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无大的优势,小无小的特色”的混乱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级的价格竞争,让旅行社有利可图,不指望通过其他违规办法来创造利润,让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导游员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每个人都从其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回报。当个人不能为他所做的事获得回报时,或当个人不必为其行为支付全部成本时,献出现了激励问题。因此,旅行社应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员获得其应得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员必须为其违规行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励机制。
(4)旅游购物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目前,本来合理的佣金却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现。因此,解决回扣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回扣转化为佣金,便于社会和政府监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要“旅行社与定点接待单位事先签订合同,确定佣金比例,支付方式,并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是合法行为。定点单位提计的佣金必须计入销售成本,旅行社则将其列入营业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约定从佣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导游员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严禁司机、导游个人私自收受回扣。
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韩国,任何商店不会直接给导游回扣,而是按导游所带客人购物金额的15%~20%向导游所在的旅行社结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发给导游佣金。
(5)旅游佣金管理机制的信息化。银行出资建立统一的佣金结算中心,购物商店、旅行社和导游员全部在中心建立账户。购物商店统一使用由税务部门监制的结算单和与中心联网的税控收银机,导游员发个人牡丹卡;企业与企业、旅行社与导游的佣金分配协议在中心备案,并预先输入结算程序。当发生购物交易时,佣金款项通过收银机进入结算中心,结算程序按照协议比例自动将佣金划入旅行社和导游的账户,导游员用牡丹卡在提款机支取自己的佣金。
旅游规划论文范文4
近郊区城市化休闲游憩项目一、郊区城市化的内涵
1.郊区的类型
根据城市人口和产业迁移的方向,郊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居住型郊区,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居,形成新的居住区;第二种类型是生产型郊区,由城市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向郊区搬迁而形成。根据郊区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近郊区,分布着大量改造搬迁而来的企业,有的已经形成产业群,同时近郊也主要承担着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物流和果蔬供应职能;另一类是远郊区,散落分布村庄,遍布种植各类经济作物,有的远郊区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带,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和屏障。
2.城市近郊区的特点
(1)过渡性。城市近郊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市近郊功能由服务农业经济向服务工业经济过渡。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近郊区的小农经济会逐渐瓦解,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出现众多的农业深加工企业。第二,城市近郊是城市中心高密度生活区和城市远郊生态涵养区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接近饱和。此时,城市近郊将承载部分中心城区的居民,低密度居民区的出现,绿化率的上升将大大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并为未来城市向远郊发展提供基础。
(2)辅。城市近郊是城市功能的副中心,分流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居住、生产、行政、商业、医疗和教育职能,协助中心城区完成城市功能。一方面,中心城区仍然是一个城市中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区域,居住着最多的人口,行政机构最为集中,教育和商业资源最为丰富,是城市的中枢。另一方面,在人口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城市近郊功能在逐渐转变,也将把一定数量的区域性行政机构、教育机构和商业娱乐场所从中心城区搬迁到近郊区来。行政机构形成新的行政中心,教育机构形成大学城,商业娱乐场所形成shopping mall或步行街,为近郊新的居民和产业提供必要的城市服务。
(3)前瞻性。城市在开始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转移前,一般首先会对近郊区实行统筹设计,全盘规划,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方法运用到近郊区城市规划中,以体现城市人居生态目标、产业经济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带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路网将更加合理便捷;水电气通信和供热网络将更加完善;教育资源将根据人口分布特点规划,布局更加平衡;商业设施更加体现便利性;医疗机构更加向基层倾斜,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等等。这种着眼于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将满足城市未来10~30年的发展需要,避免重蹈中心城区因规划不足导致城市生产和生活效率下降的覆辙。
(4)差异性。城市近郊区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均质的地区。在此区域内,经过细致设计和精心打造的生态景观绿地和公园,会吸引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高档、低密度的居住别墅区和度假产权式酒店,并成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第二套居所。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所引发的大量外来高层次人才的涌入,将进一步激发高端地产项目的开发。于此同时,转移而来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农业深加工产业)还将吸引大量城市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者前来就业和居住。
二、我国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1.近郊区的城市规划突出产业和交通发展需要,忽视居民和就业人员的人性化需求。中小城市往往囿于自身中心城区规划不足导致的产业发展制约和交通瓶颈的原因,急于照搬发达大城市的理念,奢侈规划设计服务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道路,以高标准、超前性的要求来发展近郊区,而不是以“人”为出发点,遵循适度、平稳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则来循序渐进发展近郊区。常见的景象是在宽广的马路上,大型生产厂区的重载车辆可以顺畅无阻的奔驰,限速标志的缺乏却使路边的行人难有安全感;工业区机器可以夜以继日的不停运转,周边的居民却没有隔音的生态林障阻挡噪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可以通到任意角落,但人们寻找一条可以惬意行走,树荫夹道的步行路却非常困难。
2.城市近郊区第三产业中的娱乐化、观光化大型旅游项目过度发展,而小型休闲型、游憩型项目和设施规划不足。随着全社会在节能、低碳和环保等方面意识的提高,我国众多中小城市开始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优化投资和居住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在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中小城市中,各种题材的主题公园(The Theme Park)争相登场。在众多沿海中小城市中,游艇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星罗棋布,而类似的为满足外来旅游者观光和娱乐需求而在建、审批中、规划中的大型项目数量则更为庞大,超过城市旅游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
服务于外来旅游者的大型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服务于当地社会居民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会导致第三产业类型单一而出现“旅游产能过剩”现象。“旅游产能过剩”是对“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一种解释。现在常被用来说明按照最高人流量设计的各种旅游设施在平季长期利用不足,导致的旅游资产过剩。于是近郊区能看到宏伟的游乐城堡,却难觅居民小区间的广场绿地;能看到夜晚霓红闪烁的影视城,却极少见到夕阳下可以乘凉的长廊和配备各种健身器材的运动场;海洋世界和游艇俱乐部的喧嚣固然昭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但同样展示城市地脉和优美环境的湿地、岸滩却一点一点被侵蚀。
3.强于建设,疏于管理,休闲游憩设施建成后即丢失被破坏现象严重。中小城市的有形物质延伸迅速,在短时间内各种建设能快速成型,但城市职能组织和无形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却慢于城市扩张的步伐。近郊区开发初期,人口相对稀少,城管和公安力量相对有限,近郊区中的偏远、交界和人员活动稀少的区域就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区”。休闲区的树枝和花卉被折断,草地被随意践踏,各种休闲设施被破坏、污损甚至窃取丢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近郊区休闲游憩项目建设思路
1.以人为本,改善区域环境,布置休闲游憩点、线和面,满足人性化需求。当代社会,市民对一个城市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一个城市在保证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当弱化物质炫耀,满足市民对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注重生活品质、体现精神追求、呼唤人性的回归,重新重视传统家庭观念、道德和人文关怀价值。城市的建设首先应把“人”放在建设思路的首位。因此在传统绿化景观的“点——线——面”建设基础上应倡导以“休闲游憩”节点为核心的人性化“线——点——面”建设。
所谓“线”的建设即优化步行系统,创造“步行优先”的城市区域环境,步行道是“休闲游憩”节点中“休闲性”的重要体现和延伸。在步行道的两侧设置意趣独立,品味独特的雕塑小品,使行人在步行的同时能偶生闲情,放慢匆匆的前行脚步,驻足欣赏雕塑,放松精神。
所谓“点”的建设即在步行、机动车和公共轨道交通系统的汇合中转节点设计公共开放空间(Open Space),围绕能反应城市特定地脉和文脉的主题,设计广场风格和景观小品,布置可供市民参与和操作的简单器械,让市民了解一个城市制造的产品和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产业,增加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
所谓“面”的建设,即合理恢复城市的自然地表,减少硬化地面,并在地表生态性得到恢复的基础上,纵向布置绿植空间,多维绿化城市环境。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新定义休闲游憩活动”。休闲游憩活动不一定是人借助物体的活动,还可以是人亲近自然的活动。恢复城市的湿地,市民就可以在其中捉虫、观鸟和戏鱼,这是为一种休闲游憩;恢复城市的草地,市民可以闲坐读书、卧躺甚至恣意翻滚,这也是一种休闲游憩;甚至在城市化的郊区一部分土地,保留一片耕地,让市民照料农作物,秋季享受丰收快乐,也是一种休闲。所以人性化的休闲游憩体现的是“人本位的休闲”。
2.调整大型旅游游乐项目和小型休闲游憩项目的建设比例,保持协调发展,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向小型休闲游憩项目倾斜。保持大型游乐项目和小型游憩项目建设的协调发展,最终的成果考核标准是小型休闲游憩项目的发展是否出现群体性发展态势,而这种成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对大型游乐项目的有效调控,抑制第三产业中的盲目投资冲动,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
对于在建的大型游乐项目,各级主管部门应科学测算目标市场旅游者流量和旅游活动需求,因地制宜,适当调整、缩减建设规模,实现在建项目的“可控”;对于审批中的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市场开发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减少臆测、揣测,不盲目取信空洞的市场营销口号,依托扎实的调研数据下结论,缓批或不批没有有效市场需求、严重脱离当前城市新郊区发展实际的大型游乐项目,实现审批项目的“能退”;对于尚处在规划论证阶段的项目,不盲目立项,要为近郊区的长远发展“留白”,特别是为功能性休闲游憩项目留足空间。
由于休闲游憩项目体量小,投资小,对GDP贡献小,在各中小城市的项目建设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政策层面,政府应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勇气、有魄力拿出“黄金位置”配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休闲步道、景观小品、绿色长廊和广场等,以此作为示范,带动休闲游憩项目发展;在市场化运作的郊区地产建设项目中,应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对休闲游憩设施的建设规模、密度和体量划定最低标准,地产开发商必须将上述指标在建设中予以落实;在资金支持层面,政府应对市场化运作的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中附带的公益性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予以适当的补贴,鼓励地产商的建设。同时,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应设置用于小型休闲游憩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并探索对该资金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实现保值增值,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3.在休闲游憩项目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阶段,渗透并贯穿“便于管理、易于维护”的设计和建设理念,降低日后管理和维护难度。中小城市在近郊区迅速发展的同时,近郊区城市管理的完善需要时间也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各近郊区内的休闲游憩项目,在其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师及团队应该在项目的布局上考虑到短期城市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在人流和车流密集的区域布置休闲游憩设施,避免在偏僻和人迹稀少的地区布置。同时在规划设计书中应辟出专门章节,详细论述该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在建设阶段,应在设施美观和实用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美观性应适当向实用性妥协:景观雕塑、休闲桌椅、垃圾桶、各种器械、景观效果灯和指示牌应做地面或立面固定处理,并为易碎、贵金属材料制品配备防盗装置。直接和人体接触的设施和器械应使用坚固耐用的材料,避免使用玻璃、塑料等易损材料。照明灯应使用LED光源,尽量采用反射式照明,在节能环保的同时,还可避免灯泡的直接而被人盗窃或破坏。在绿植布置上,应选取抗旱和耐活的植物,避免大面积使用稀有珍贵品种,草皮应选取耐踩踏品种,减少盆栽花卉拼摆式图案和造型的使用,降低偷盗行为的发生。尽量因地制宜利用近郊区项目现场存留的植被、地形和溪流,保持场地的原始生态系统,增强场地的自我修复能力,营造舒适惬意而便于管理维护的休闲游憩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52.
旅游规划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言产业 语言类人才 专业结构
一.引言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的产业形态,如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及奥运会、世博会的各语种翻译等,横跨语言学和经济学两大领域。语言的需求会导致语言产品的消费,从而产生语言经济行为,而语言经济行为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形成了语言产业。目前较为典型的语言产业形态主要包括:语言培训业、语言出版业、语言翻译业、语言艺术业等。
江苏省的语言产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且省内高校众多,新型产业居多,具有语言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但数据显示近几年省内高校语言类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在麦可思(MyCOS)2013年的就业报告中语言类专业被亮红牌和黄牌,这一形势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语言产业发展与语言类人才需求关系展开研究。
二.语言产业研究回顾
从经济学的视角诠释语言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沙克于1965年就指出了语言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经济理论进一步阐释语言,认为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个人的语言习得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收入水平,这些理论成果对美国、英国等国制定语言政策提供了参考,如GRE、IELTS等语言考试是留学门槛准入的重要尺度。
“语言产业”在我国很早就进入语言经济学者的研究视野。结合我国语言业态的发展状况。2008年,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成立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发表对我国的语言经济研究和语言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2012年,贺宏志等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言产业著作――《语言产业导论》,把与语言资源有关的、分散的产业要素聚集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语言产业并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
三.江苏省语言产业发展和语言类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值2012年占全国10.2%,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43.6%(江苏统计年鉴2013),新兴产业居多。但语言产业目前还是处于开始阶段,产业链包括了笔译、口译、语言技术工具的开发、语言教学、培训等。根据江苏企业信息网统计,近几年省内语言服务企业注册数量和注册资金也大幅增加,这些都表明语言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1.语言教育服务市场
1)语言考试、出国培训
江苏是一个教育水平整体靠前的大省,并且和其它国家在教育、经济上的交流非常活跃。省内出国学习和就业的人数每年都呈递增趋势,他们对语言考试和出国培训的需求量大;同时省内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外语非常看重,他们对外语考试培训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的需求量也很大;另外由于省内外资企业较多,很多求职者或在职员工也都有外语培训的需求。因此各种语言培训机构包括新东方、昂立等在江苏特别是省会南京发展迅速,教育培训类的语言人才也处于急需中。
2)少儿英语培训
江苏教育资源丰富,但同时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很大。以省会南京为例,学生从小在学习上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小孩很小就接受各种培训尤其是英语,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目前的培训市场现状来看,少儿英语培训还是一块非常火热的天地,一方面要求更多的英语教师,另一方面急需开拓相应的英语教材市场,这些也对语言类人才提出了需求。
2.语言翻译服务市场
近年来,江苏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大,经济、旅游、文化等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翻译不可缺少,很多翻译企业应运而生。在整个翻译行业发展过程中,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渴求也非常强烈,随着江苏特别是南京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外资企业纷纷进入,翻译人才需求明显增多。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翻译人才需求日渐增长,另一方面翻译不仅要语言功底要过硬,还要有熟悉各行业、各领域的知识,而当前应聘的很多毕业生不能满足要求,这就使得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
另外,随着亚青会、青奥会的召开,南京带动整个江苏在国际社会上知名度不断提升,很多小语种国家在经济上和江苏的合作将会日益紧密。因此,小语种翻译在江苏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及前景,这类的翻译人才也将处于急需中。
3.语言平台服务市场
语言平台服务市场是指依托网络技术平台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语言服务,如机器翻译软件产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产业、以及语言测试等,其中还包括外语语料库和题库的建设。如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并且在国内语音技术市场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充分说明语言支持服务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江苏高校众多,在语言学习、语言测试和语音识别方面有很大的市场,而这一领域针对专门的语言类人才也将有很大的需求。
四.对策与建议
语言产业发展和语言类人才需求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要求高校和政府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形成语言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语言产业优化模型的整体思路。
(一)学校和产业间的双向对接激励机制
语言类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成正比,市场开始对语言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很多的高校开始研究并逐步优化自己的语言类专业结构,以满足当前语言产业化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集群布局
高校可以根据语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语言类专业,按照语言类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来优化专业结构。如速录员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有些高校里出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现英语专业与民航专业的有机结合、英语专业与经贸专业的相互融合开设了英语(国际贸易)和英语(民航业务)两个本科方向专业;南京财经大学把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建成了该校特色专业;东南大学则把汉语专业分成了对外汉语、新闻学、戏剧影视等专业。
2.校企互动满足语言类人才需求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特色,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与企业互助互利,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环节,针对语言类专业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改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语言类复合型语言类人才必须依靠复合型教师来培养,要建立以薪酬为主体的多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并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展开跨专业、跨领域研究以了解产业动态和人才结构需求结构。
(二)政府层面的“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
1.重视语言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普及
政府要树立语言经济、语言产业的观念。语言的学习、服务以及相关的成果及其应用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有可能为经济生产总值增长起到很大的贡献,并起到扩大就业面、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的作用,而只有准确的理解区域内语言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重视语言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才能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语言产业发展规划。
2.建立语言消费定期调查统计机制
地方政府应该与学术机构联合建立语言消费定期调查机制和统计指标体系,对语言消费展开科学有效的调查,清晰地界定语言产业各种业态,对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进行有效判断,对语言行业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既有利于企业把握语言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指引了语言类人才培养方向。
五.结语
本文对江苏省语言产业自发的、分散的相关业态进行研究,涉及到翻译、培训等领域语言产业的发展,同时对相应的人才结构和需求进行了分析,对二者展开了相关性研究;并同时提出了从政府和高校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虽然目前江苏省语言产业发展和语言类人才需求并没完全对应,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语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语言类人才的高效培养将完美结合。
[本论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社联发[2014]42号,项目号14SWC-079)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鹏.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2]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红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验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
[5]王红成.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写作教学试验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