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1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professional is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from the problem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to create its own brand professional combining the practice.
关键词: 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特色分析;建设思路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 analysis;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05-02
0引言
特色专业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核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办学的体现是全面的,它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管理等。进行特色专业教学是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措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是直接对应的,办出专业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专业定位模式趋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不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努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模式趋同。出现了许多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育人规格与模式,从而无法体现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宽泛而又空洞,导致在人才市场上高校毕业生“千人一面”。
1.2 存在忽视在办学定位、办学质量上下功夫的现象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的层次、规模和学科的多样性上分散办学精力、财力,从而忽视某一方面优势的形成。特色专业的形成的确需要优秀的办学资源,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集中资源重点投人,才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进而成为特色专业。同样的专业其质量相差很大,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授课质量、实践条件、教师素质等差距。
1.3 存在误区认为特色专业就是学术一流的专业,有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条件,就能形成一流的特色专业。事实上,特色专业具有多元性特征,即特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专业会成为特色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特色专业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社会的广泛承认,才是衡量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的重要标准。
1.4 为特色而特色存在某些高职高专院校刻意追求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在学校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并学校在这个专业上有其他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
1.5 缺乏长远的整体战略规划有的专业特色办学因为没有完整的计划,缺乏资金保障等原因而不能坚持贯彻执行,导致办学特色不能继续保持与强化。
1.6 现行“评价制度”有碍于办出特色最近几年来,我国兴起了对专业办学水平评价制度,这提高办学水平和强化办学特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评价的指标体系来看,最为突出的是以科研规模的大小、论文与专着的数量以及被 SCI、EI等收录数。导致许多专业竭尽全力在硬件建设、科研经费、科研论文上下功夫,逐渐削弱甚至丧失了自身优势与特色。
2分析高职高专专业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风格。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精”,即专业性和实践性。一个专业是否定定性为特色专业,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人无我有”的独特性特色是创造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原创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特色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人有我新。需要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勇于探索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专业建设的内涵上、质量上下功夫。在专业的目标定位上、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在实践教学上、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自己专业的独特性。
2.2 “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优质性是指专业在某方面优于他校同类专业的特性,是办学特色的本质特征和决定性因素。“人无我有”只是潜在的特色,是办出特色的条件之一。虽然以独特性为基础,但只有突出的强项表现出来,选择重点,采取措施,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才能办出特色来。
2.3 “人优我精”的实践性办学特色不会自然生成,也不会靠短期的行为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和提高的结果。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用理论再指导实践。是否有特色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本专业教师长期来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逐渐从稚嫩到成熟,从偶然到必然,从平凡到冒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优势,并逐步得到社会公认的过程。
2.4 稳定性稳定性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是经过了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传统基础。从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并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专业特色不是自封的,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同乃至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认同。所以专业特色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2.5 高素质技能性高职高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专业除了具有“高等性”这个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外,更应具有职业性与技术应用性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岗位实用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6 地方服务性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应突出地域特色。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学校所在的行业或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以及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来建设特色专业。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特色的依据。围绕行业、企业发展所对应的岗位群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提升专业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
3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3.1 专业定位准确,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分析本专业的专业结构及教学能力,摸清自身在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就业等方面已形成的特色与优势,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同时,要对其它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对比分析。达到“知己知彼”,以此寻找专业方向的空档或在同类专业上寻找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专业访谈等多渠道所了解的情况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以岗位群为目标,分析总结出应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了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库,这对学生的科目课程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技能测试库应侧重实践应用,不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创造良好人才培养软、硬件环境教师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通常承担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学校新的特色的创造者三种角色。建设以“双师”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要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优化教师结构为,打造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可从企业聘请一批工作在一线的高质量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非专业的教学活动,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场需要。形成特色专业的软件环境。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以及真实性和开放性的环境标准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创设真实的职业工作场景。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进社会资源,实行校企共建。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实训基地进行“市场化”改造,实行公司化运作。目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把企业引入学校,实行在真实生产环境下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方式。校外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同时又具有校内实训基地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按照紧密型、共享性的目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特色专业的硬件环境。
3.3 全面推行“四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贴近社会需求“四层深入”是指课堂实训、技能测试、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有目的的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验、实践比重,加长专业实践时间。采取“2+1”的教学模式,三年级上期全学期用来进行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以完成实践项目的方式进行。三年级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先在校集中实习1个月,在这一个月中除进行必要的职前岗位培训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技能集训并测试。安排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毕业设计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通过集中的培训使学生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向工作岗位。
3.4 试行双证书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根据课程设置,结合教学计划开展技能证书培训,形成多证书制度,设立配套的专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以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便于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也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一教双证”的推行,使教学改革得到全面深化。培养的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强而受到企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有保障,学校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也因此日益提高。
3.5 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促进“职业人”的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新的体系。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公司化运作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必裕.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2]杨德广.加强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6期.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素质模型 电子商务 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11-02
一 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分析
1.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内蒙古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都具有自己的机房和实训室,但普遍的情况是重硬件、轻软件,实验内容与实际企业的运作联系不紧密,实验环节不细致。网络集成化低,距离复杂真实的企业电子商务技术要求有相当的距离。
2.高度重视实训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的重点。”
3.实训教学的作用
利用教学模拟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商业化运用进行观察、了解、参与、模拟和再现、修改、评价、总结和创造等所进行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
二 能力素质模型的作用
1.能力素质模型的涵义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e model)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可观察、可指导的,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
2.能力素质模型的作用
从企业角度来看,明晰目前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建立了一套标杆参照体系。另一方面从员工角度来看,能力素质模型为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鼓励针对个人的技能增长进行激励,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提高个人绩效。
三 构建电子商务毕业生基本能力素质模型
1.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的步骤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在充分调研典型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基础上,重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就是分析对应的主要岗位群,剖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的行为领域和学习领域,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开始构建电子商务毕业生基本能力素质模型。第一步,与企业家访谈,调研业绩优秀员工,进行行为素质解码;第二步,标杆研究,分析素质模型的要点;第三步,逐步定义模型,能力要素概念的形成;第四步,验证素质模型,保持与企业业务管理人员的持续联系,反馈信息,要素逐步定型。
电子商务毕业生基本能力素质模型图
具体方法是以始为终,充分理解并确定典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倒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实训路径、项目和具体操作如何更有效。
第一,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下的企业和有电子商务应用需求的传统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地区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与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分析其职业能力。
第二,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和学习领域的转换。整合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职业能力,并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这期间课题组完成了网络营销典型任务的分解;电子商务典型操作项目的撰写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的再构建。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之后依据这些一线的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计划和实训方法符合企业代表性岗位的要求。如客服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要求等。
2.能力素质模型的内容
第一,传统营销基本能力,如对4P的透彻理解与掌握。营销技能的基本掌握(商品的推销、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能力)。
第二,计算机与网络基本操作,如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及拆装、局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微机系统的简单维护;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 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第三,网络营销推广单项能力。高职高专学生的工作都是一线工作,所以在专业能力里我们不能强调“大而全”,必须是能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有自己特色的“小而专”。对某项方法的应用要特别突出,如在网络营销推广方面能熟练掌握SEO与SEM的基本方法。
第四,基本的职业素养核心能力。
3.能力素质模型的实施环节
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毕业生与企业的反馈情况,我们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效果要一步步来积累,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技能可以从以下五个阶段进行安排:
第一,课程内实训。任何非理论教学都成为实训性教学,如上课时的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这个环节是与纯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理论与实训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专业实训课程。实训课程教师在上课前要就虚拟任务的内容、目的、要求、程序、方法作必要的提示;在操作中要对学生进行答疑、纠错、启发等必要的指导;课后对学生的操作记录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三,校内的第二课堂实训。如参加社团组织,校内外的专业比赛,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性较强,所以通过有组织的准备去进行,针对性较好,特别是可以为参加区内和全国的比赛打下基础,各种不同级别的比赛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对技能掌握程度很好的检验与提升。
第四,专业的社会实训。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参加某些企业实际运作的项目。在工作中要先从企业发展中非常细小的问题入手,这样学生容易解决,慢慢地再做一些复杂的工作,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合作、信息处理这些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第五,专业的综合实训。通过以上四种方式的积累,就可以开展最后的专业综合实训。如第六学期学生的实训活动,这种方式需要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或调查报告,要融会贯通企业实际工作里的方方面面,是高职高专学生非常好的岗前实训修炼。
总之,这五个阶段是循序渐进,课程内实训是实训教学体系中的学生进行实训性学习的技能“点”,是日后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以及第二课堂实训,可以科学地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变成从事不同工作的技能“线”。之后,专业的社会实训把不同的技能“线”有机地衔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训知识培养的技能“面”;最后通过长达一个学期专业的综合实训形成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的“体”;达到较为立体性的培养目标,即用人单位比较满意的一线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的最终目的。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要本着“实际、实用、专注、有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建立积极有力的保障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应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结合学校、学生、教师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抓住日常实训的细节,不断探索,切实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并在品德、意志、合作与沟通等非智力素养方面出类拔萃。今后还需要紧跟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化,抓住其商务的实质,不断变化实训的手段,凸显电子商务专业特性,让毕业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调研及多年来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了临床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免疫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血液检验技能及寄生虫检验技能等6项核心能力,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和医院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内完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门诊化验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病室等科室轮转见习,参观各科室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了解医学检验的最新进展及各科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能力需要,使学生早期认识专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专业课教学全部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医院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为主,教学医院主要进行综合检验项目实训,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40周。其中临检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免疫室、细胞检查室、门诊化验室各6周,输血科4周,实训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实习结束时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需要。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1)课程教学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深入行业调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分别探索以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与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2)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也先后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和契机,本专业正在积极备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材建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各级教材共14部。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行业调研,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为学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创造条件,并建立实践操作技能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音乐专业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2-03
实践育人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它代表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教学水平中发挥实效作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意志,具备就业创业能力,肩负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牢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和音乐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形式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必然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实践育人是当下教育者面临思考的问题。本调查研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指导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让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顺利、有效地实施实践育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本研究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教育与表演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在校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训的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采用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调查、全面调查、跟踪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原因调查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现状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开设课程中实践环节占有比例、教师教学中实践性内容占有比例、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情况。通过全面调查和原因调查的方法,掌握目前实训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访问调查及个案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采用座谈会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情况。
二、调查方式与资料整理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查:一是从现有的资料中入手,整理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二是通过测试、问卷、观察、访谈的方式,有目的地设计有关问题,以集中测试的形式,统一发放问卷,立即收卷,在整理谈话记录中,有条理地归纳数据。应用SPSS软件对实践育人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实施实践育人各个环节中相互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分析,建议可行性的方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高职高专音乐专业课程学时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统计、制表、分析(见表1),发现音乐表演专业选修课程共计20门,包含实践学时的仅有6门,总学时占有率为 27.7%,14门课程设置有理论学时,总学时占有率为72.3%,根据音乐表演专业设置的定位,为基础音乐教育、基层群众文化单位、大众音乐文化传播等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基础音乐人才。因此,所开设的课程中应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理论课程“中学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乐队编配”、“艺术概论”、“中外声乐作品赏析”、“电脑音乐制作”、“声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写作”、“意大利语音”、“声乐教育理论”、“中小学声乐教学”、“中外歌剧欣赏”、“西方现代音乐概述”,教育者在完成理论知识的传递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践学时,让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转化为能力。如“电脑音乐制作”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电脑操作的要领,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与操作同步,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五线谱、简谱的制作,简单歌曲伴奏与乐曲音乐的制作。再如技能技巧课程“电子琴”、“手风琴”、“牧童笛和少先队鼓”、“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流行音乐演唱”,更应该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以独唱、独奏、独舞、重唱、重奏的形式在课堂中增加表演、实践的机会,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音乐教学能力进行铺垫。
(二)高职高专音乐技能大赛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现象。通过观察法分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派参加第五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键盘乐器演奏赛项的比赛经过与结果(见表2),我们发现参赛选手的音乐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影响选手最终排名获奖的关键。赛事考查选手在乐曲演奏、听音测试、伴奏编配排演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模块与学生平常学习的专业课程息息相关,包括“钢琴”、“钢琴综合赏析与教学”、“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视唱练耳”、“乐理”、“键盘和声”、“钢琴即兴伴奏”、“声乐”。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在每一个分赛项中都保持排名前二的水平,而获得第十名和第十一名的选手,虽然乐曲演奏成绩排名在第五名和第八名,但是在听音测试、伴奏编配排演的分赛项中成绩靠后,影响了最终名次。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忽略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加大实践力度,通过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演出师生参与度存在“低下”现象。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下半年音乐厅使用的情况(见表3),音乐系在校学生人数为511人,现有专业教师人数为47人,根据以下数据我们得出学生参加音乐会的比例为71.4%,学生观摩音乐会的比例为272%,教师参与指导音乐会的比例为78.7%。举办音乐会是实施实践育人活动的形式之一,通过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专业水平,经过反复的舞台实践,让学生克服表演中“怯场”的心理,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协同创新的意识,因此,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会演出,让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教育管理者应该支持专业教师辅导学生举办各种音乐会,让指导教师参与率达到100%。
(四)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现象。具体如下:
1.校内实训、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筹集和整理,制作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校内实训室一览表(见表4),分析该表,钢琴实训室有122间,生均占有率是23.9%,平均两个学生占有一台钢琴练习,电子琴实训室有一间,配备30台电子琴,平均四个选修学生占有一台电子琴练习,舞蹈实训室4间,满足了舞蹈小组课的授课与练习,民乐实训室33间,为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提供充分的保障,综合演艺厅为各种音乐会及舞台实践提供硬件设施与平台。然而,这些实训室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都是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训中长期使用这些设备,造成磨损和消耗,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原有的实训设备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比如综合演艺厅的三角钢琴,原来配备的是YAMAHA,经过15年的消耗,已经是伤痕累累,在硬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实施“实践育人”,势必影响其效果。
2.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外建立了实训、实践基地(见表5),包括文艺团体和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实践的机会,解除了学生实习困难的忧虑,为学生搭建了实现“知识转化”的平台,同时解决学生创业、就业难的问题。从表5中分析,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量过少,只能为少数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实训的科目涉及的专业范围较窄,学生实践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全面化。
(五)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薄弱”现象。学生创业、就业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跟踪调查法和寄发调查问卷的方式,着重从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1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有目的地选择各类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主动与单位领导、业务主管人员联系,以问卷形式请用人单位填写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以访问调查的方式、座谈会方式详细了解各单位毕业生情况,以个案调查的方式选择部分毕业生进行谈,了解其在用人单位表现情况,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走访了58个用人单位,共发放《用人单位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届毕业生质量评价表》280多份,共收回了262份。分析评价表的数据,82.3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在思想素质方面感到比较满意,18.32%的用人单位对一些毕业生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持不太敬业的态度。25.33%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持不满意态度,认为他们在工作岗位适应力上表现出工作效率低、独立处理工作问题能力差、缺乏协同创新的钻研拼搏精神。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反映了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薄弱”。
(六)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现象。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以实践育人理念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彰显音乐专业特色,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工作实践能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的专职教师,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职业工作证(演员证、编导证、灯光音响工程师证)的人员寥寥无几,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具备双证的教师占有率为25.3%,出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的现象。
四、建议
(一)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哲理深邃。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教育理念,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能力,教育者通过实践途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能力培养,实践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组成,它是教育本质的特征,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实践育人代表创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它立足于受教育者参与的实践活动,探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而实践育人的教育思维方式必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教育模式,教学中各种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运用实践平台得以检验,让主体与客体的教学关系得到融合,让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得到统一,让理论知识与行动实践同步进行,实现“知行合一”,推行校地和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展开和应用,需要借助于教学模式来实施,它是教学结构与过程的相对定型化,是反映客体认知事物需遵循客观规律,是联接教育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交替与融合的桥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应该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知识+能力”、“演学结合”、“理论+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把工作过程及要领融入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环境,以提高学生实践技术的能力、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一线工作岗位,深入观摩、学习工作内容,总结工作案例,展开案例实践教学活动。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互动式、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
(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顺利开展“实践育人”的有力保障,我们应该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把用人单位请入学校,建立校企共存、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基地,积极与用人单位深入合作,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共同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创岗实习”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强化校企协作,推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方式。
(五)建设“双师型”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学校办学前景的关键,人才培养是否合格关系到学科专业结构的存亡,优质的教师教学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施“实践育人”,必须建立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选派教师深入行业进行短期实践与锻炼、参加行业培训与资格考核,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占有率,常年外聘专业教授、行家,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实践指导的形式使教学活动变得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卢婷婷. 高职高专钢琴教学改革探微[J].广西教育,2014(9)
[2]王军,覃海英,张群生,周运金.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自我评价调查研究[J]. 广西教育,2014(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项目(JGA298);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项目(2014JGA288);2015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竞赛;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
为了让教育部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制度落到实地,进一步深化我国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院校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育,为各级职业院校提供教学交流平台,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起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能大赛。大赛的项目定位基于“三个结合”,即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确定了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分别对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第四个单元形态学涉及到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寄生虫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襄职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根据国赛项目和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需要进行了调整,主要为静脉采血、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三大单元。而在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和考核中,充分囊括了国赛所有项目和专业层面竞赛的所有项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通过人人备赛、现场抽签来确定参赛选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与各级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专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1]
二、专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一)参赛时间
二年级下学期4月份左右举行专业层面技能竞赛,根据竞赛结果确定参加国赛选手,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备赛,以参加每年6月份举办的全国专业技能竞赛。
(二)参赛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至三年级下学期,已经接触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即将面临医院实习。
(三)宣传方案
学生新生入学伊始的专业思想教育上,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介绍今后可参加的专业技能竞赛、襄职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的奖励政策。近年来,襄职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较高的奖金奖励。通过前期的宣传,让学生在二年级专业课学习中能够更加重视,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报名参赛。
(四)选拔流程
1.确定核心技能项目和考核标准。根据6门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各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国赛标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本地通过了ISO15189评审的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的操作规程。由行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详细制定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学过程和考核标准,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不仅仅对学生培训有指导性作用,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纠正教师实践教学中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操作,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各课程在学期末的实训考核中,严格遵循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并在医学院和学院层面进行抽查。[2]2.专业层面技能竞赛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专业层面竞赛不设门槛,专业二年级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提前将竞赛项目和考核标准公布于学生。同时,为了督促所有学生重视核心技能的学习,采取学生报名和学校领导现场抽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赛名单。各任课老师提前做好自己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工作,固定一个时间,由医学院领导现场根据班级学生花名册随机抽出30%的学生,名单确定后,即开始专业技能竞赛。评委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本地检验科骨干专家共同担任,根据之前制定的考核标准现场打分,得分前10名参加国赛备赛。通过竞赛项目、标准和评委活动,也进一步深化了校院合作。[3]3.国赛备赛方案。根据国赛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指定教师指导,每个竞赛单元两个老师,共8个老师参与全程指导。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晚上和周末时间,根据项目排出课表,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三个项目在相应的实训室进行,检验形态学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训室进行。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国赛场地、实训器材和考核过程一一落实。其中,白细胞计数一直采取用临床医院检验科提供的血液标本,学生用显微镜计数之后与临床发出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学生手工计数的准确程度,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整个国赛备赛2个月左右,每次培训指导师生均需签到,严格考勤。每个项目培训时,老师都根据国赛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因为学生参赛时,四个参赛单元都必须参加,因此,为及时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模拟竞赛,所有指导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做好记录。在临近国赛前不久,综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共同确定最后参赛的3名选手,强化训练。[4]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专业充分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这一契机,结合国赛标准,积极修订课程实训项目标准,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层层有序组织,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专业课程实训考核成绩较前有明显的进步。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市场营销 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直接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学到该门课程的知识,还要掌握从事与该课程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对于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课程而言,要以能力结构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市场和顾客意识,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是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获得实践应用能力、公关谈判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对于学生以后能够出色的完成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以能力结构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特色所在。
一、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课程主要从三个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学,具体体现为:
1.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该门课程的知识,还能将相应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2.过硬的岗位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该门课程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使得一旦进入社会工作,就可以直接进入角色,进行具体的专业工作。
3.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业务、心理素质。
二、市场营销课程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分析
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公关谈判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践应用能力。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具体体现为以下能力:(1)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拟定调研计划并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根据分析结果预测市场,制定营销方案,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2)营销策划能力: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营销目标和计划,了解整个营销过程,根据不同的需求水平制定相应的营销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营销对策,并能分析活动效果总结经验。(3)销售与管理能力:能根据企业营销情况进行产品推销,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采取灵活的促销手段,拓展销售市场。
2.公关谈判能力。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企业必须借助政治权力,运用公共关系,运用各种传播、沟通的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变消极、被动地去适应、服从外部环境为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环境,扫除产品通道上的障碍,才能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营销心理能力。企业的所有营销行为过程,从营销观念到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顾客的需要。营销心理能力包括:能根据顾客的性格、气质等研究顾客的心理,调整具体的营销方案;能运用心理沟通技巧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取得顾客的好感,采取恰当的广告宣传,在其心目中建立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吸引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选择等。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能捕捉最新的发展变化,对相应的营销理论赋予新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能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不断地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市场。
5.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只靠老师的传授,而应该是在老师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自己能够在老师指导下搜索相关知识内容,并且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
6.计算机、语言能力。新时代的营销人才不仅要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借助计算机工具进行营销活动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还要能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特色网页、站点,通过互联网进行推广与宣传,并在网上对客户进行管理、提供相关服务。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营销人员的重要条件,现代营销活动涉及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活动不仅在国内进行,也会延伸到国外,因此需要能够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英语等通用语言,必要时能用地方语言进行交流,促进活动的成功。
三、以能力结构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式
要想达到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除了理论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外,根据要培养的能力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阶段性实训:例如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设计市场调查方案、营销策划,通过相应软件系统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进行贸易模拟操作,通过课内实训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以便以后能直接接手相应工作。
对于学生的公关谈判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可通过在课余时间举行营销沙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营销沙龙活动可包括以下一些形式:第一,从校外聘请营销专家、企业家等来学校开设学术讲座;第二,开展学生专题演讲或营销辩论会活动;第三,进行模拟演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根据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的有关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逐步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又能促进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得说来,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又要使学生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要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内外实训,组织多样化的沙龙活动,以达到现代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元郭龙建:创新高素质营销人才培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