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风险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策略研究

一、引言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相较于其他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具有潜在性,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而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异常广泛的金融行业,因此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控制对于维持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现今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监事长都是分别设立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对信贷进行审查、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只是出于一个形式,并没有对风险控制起到任何的强制约束的作用,这就使得董事的权力没有制约,而董事多为内部董事,外部董事无法进入到决策管理层,董事也不会主动地将金融信息告知公司的股东,这就导致董事经常会滥用权力侵害公司股东的利益,使得公司的风险管理不能得到很好的监督,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现今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大多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原则,而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农村商业银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应当有着适合自身发展,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或者金融业的风险控制的制度特色,但是现状就是虽然也有部分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一些风险控制的评级制度,但是仍然不具有全面性和量化性,无法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进行更新升级,而且风险控制操作方法也不够具体有效,这些都无法有效地应对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

(三)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依据有缺漏

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根据全面的信贷信息和数据,但是存储信贷信息和数据的资料库则没有很好地建立和管理起来。现今,对这些信贷信息和数据的管理都不是由专人负责。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信贷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储存存在疏漏,这时候,在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就会因为缺乏全面的数据和信息,而不能及时地根据信贷完整情况做出准确的金融决策,导致应对风险的能力的薄弱。

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会先进行调查,在客户进行贷款时会进行审查,在贷款期间会进行检查,但是这些并不能对信贷信息的管理和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都无法适应因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虽然有了一些法律的框架式规定,但是实施风险控制的具体细则和操作规程则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而且一些律师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包括信贷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无法准确、全面地对市场金融风险进行预测以及对市场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仍缺乏一些基础信息的依托。

三、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一)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监督制度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内外部监督制度的构建,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制度对内外部风险进行控制,特别是要加强董事的独立性和监事会的地位,并且使政企分开,防止出现人事关系复杂、地位模糊的情况。

(二)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具体制度

要根据不同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将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人、事、物等风险要素都纳入到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规制内容之中,使各个要素量化,保证银行的资本充足,对资本着重进行管理管控,避免资金闲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要降低资金流动性的风险。

(三)积极健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时,积极健全风险控制的相关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也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日常工作时银行内部突出强调风险控制这一问题,将其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业绩评价准则,加大业绩评价体系中权重。二是在银行员工中建立一套完备的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机制,行之有效地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必须使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执行效力。

(四)积极提升业务创新能力,促进各项业务和谐发展

为了有效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银行还应该积极对各项业务进行创新,提升业务创新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传统业务,促进各项业务和谐发展。

四、总结

农村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其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群体,一旦没有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我国亟须在严峻的金融形势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燕辉.银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1).

[2]王春峰,万海晖,张维.金融市场风险测量模型-VaR[J].系统工程学报,2011(01).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2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我国互联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其中网络银行业务就是一个方面。从1996年中国银行进行网站信息以来,我国网络银行业务获得快发展。20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到2015年底,超过90%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在网络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风险,这些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信息风险、系统风险,这些风险制度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在实际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当中,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涵盖银行业务流程的全部过程,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银行控制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二、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风险防范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

网络风险防范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是当前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当前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当中,很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的拓展上面,没有对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提上议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没有有一套符合自身的网络风险控制制度,在管理制度上都是将制度当作教条进行悬挂起来,并且这些不能有效的与实际结合起来。没有专门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构来统筹管理、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工作,极易出现控制的重复和管理的真空地带,或对同一控制点产生不同的控制标准和办法等现象,使操作人员无所适从。

2.技术落后,存在安全漏洞

技术落后,存在安全漏洞。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我国银行起步较晚,很多银行都是采取的传统的管理方式,技术管理落后。并且在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上,银行的投入较少,并不能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很多银行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上都是引进国外的管理软件和系统,这些软件系统虽然比较先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没有配套的操作人员,不能有效的操作软件系统,更有可能无法提系统都是自己只管自己,只能为自己的网上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无法满足广大客户对开放式网上金融交易的需求,增加了跨行交易之间的难度和风险,从而制约了整个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3.审计不到位,不能够根据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审计不到位,不能够根据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一问题主要体现我国银行在实际的审计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是针对传统的账目的审计,没有针对网络银行业务流程的审计。在审计的方法相对落后,部分银行在网络银行审计过程上还采取看报表和查台帐的方式。在审计人员上,懂得网络银行业务风险人员相对较少,因此不能及时的发现网络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三、网络经济时代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完善风险控制制度

加强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当前在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当中,很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的拓展上面,没有对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提上议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没有有一套符合自身的网络风险控制制度,在管理制度上都是将制度当作教条进行悬挂起来,并且这些不能有效的与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首先要高度重视网络银行风险控制。要将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放在业务发展的角度,在业务的拓展的各个环节要加强网络风险控制。另外在风险控制的过程当中要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风险控制制度,不同的银行在网络业务拓展的过程当中风险不同,因此不能全部照抄别人的模式。在实际的管理上要对自身的客户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设立一个独立于业务部门的专门的网上银行风险控制管理部门,它是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协调各方关系的组织保障。

2.加强网络银行技术提升,减少技术风险

加强网络银行技术提升,减少技术风险。我国银行起步较晚,很多银行都是采取的传统的管理方式,技术管理落后。并且在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上,银行的投入较少,并不能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网络银行技术管理上,要根据自身网络银行发展需求,提高网络银行风险防范的投入力度,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网络风险投入机制。另外针对银行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上都是引进国外的管理软件和系统,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没有配套的操作人员,不能有效的操作软件系统这一问题。我国网络在实际的发展当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发软件系统,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新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保障技术软件的实用性。我国银行业也要大力重视网上银行的技术保证。数据库技术,大型网上银行的数据库,以确保网上银行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的情况可以及时恢复发展被侵略,提高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

3.加强审计管理,有效的预防各种风险

加强审计管理,有效的预防各种风险,只有审计到位才能提高实际的风险管理水平。目前我国银行在实际的审计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是针对传统的账目的审计,没有针对网络银行业务流程的审计。在审计的方法相对落后,部分银行在网络银行审计过程上还采取看报表和查台帐的方式。因此在实际的审计上要与网络经济发展需求挂钩,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针对在审计人员上,懂得网络银行业务风险人员相对较少,因此不能及时的发现网络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这一问题。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知识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知识体系符合银行网络业务发展需求。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风险控制 金融市场

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法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为2. 54万亿元(约合31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 6%。在全部不良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80%,不良贷款率为22. 2%。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各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资本的成效甚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羁绊。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人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人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构建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在贷款增量和存量考核方面,首先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即谁发放谁负责收回。存量方面除密切注意监测贷款的流动性比率外,还要对那些即将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划分责任,把贷款增量和存量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额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抵押承包制和责任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罚。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要给予业务部门应有的权力,又要防止将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个部门。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4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严重打击,而供应链融资业务一直蓬勃发展,以良好的业绩获得了银行业的普遍认可,也为中小企业降低借贷资金成本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国内学者通常认为供应链是指商品最初的生产制造到最终被消费者使用,涵盖物资调配、信息共享和资金流转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基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上游企业、核心企业和下游企业。而供应链融资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考察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是否具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发生的交易是否真实来确认供应链运行是否稳定、各企业现金周转能力和融资状况,利用核心企业较强的经济实力以恰当的方式对各个企业(主要是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他们的长远健康发展。下面分别介绍供应链融资的特点和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特点

与传统的借贷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于真实发生的交易授信。供应链融资是针对供应链发生融资行为,要求企业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以及不断提升盈利能力。确认贸易发生的真实性,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正确的地方,避免挪用风险。2.参与主体多种多样。与传统的商业银行通过一对一考察单个企业的现金周转能力与偿债能力开展信贷业务不同。进行供应链融资时,参与主体不仅有申请融资的中小微企业,还有同处一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甚至还涉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每个参与主体共担分险共享收益,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还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类融资。应收账款类融资类似于传统的应收账款贴现业务,不同的是前者的债务人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就是针对上游企业对核心企业拥有的债权而设计。2.预付账款类融资。预付账款类融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优势地位,要求下游企业在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是预付现金,从而给下游企业造成较大的融资压力。该模式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确保第三方物流企业、下游企业和商业银行对支付预付款购买的产品实现三方共管,并且利用核心企业的信誉和相关资料保证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交易的真实性和产品价值的公允性。3.存货类融资。存货类融资模式不论上游下游企业都可以使用,上述的预付账款类融资就涉及到下游企业的存货(购买生产需要的原料等)类融资。上游企业进行存货类融资时也需要引入有资质第三方物流企业,将需要向核心企业出售的存货实现三方共管,商业银行在考察上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关于这批货物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上游企业提供信用,实现融资。

二、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开展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1.扩大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使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贸易往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誉获得融资,也使商业银行扩展了业务范围优化了信贷结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首先,针对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纳入授信范围,不仅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利息收入,而且由于这些企业规模较小现金需求多数属于短期,因此融资次数也比较高,能够产生不菲手续费收入。其次,针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授信对象是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这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要求商业银行和核心企业具有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通过与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商业合作能够实现利益共享,降低大客户的维护成本,实现更高效益。2.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不需要识别申请授信的上下游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只需要确保申请授信企业与核心企业存在真实的贸易往来,这无疑降低了难度,同样也降低了授信风险。而且,上下游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使用的是核心企业的信誉,在融资企业无力承担偿债义务时,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核心企业的信用保障,从而分散了信贷风险。3.把握整条供应链,维护客户关系。通过开展工作供应链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联合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一个合作共享的融资业务平台,通过向上下游企业融资绑定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从而建立基于整条供应链贸易关系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

1.应收账款类融资违约风险。基于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确保信贷资金没有被挪用。因此,商业银行同核心企业是合作关系就成为降低应收账款类融资业务信贷风险的关键,如果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商业银行对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很难掌控。2.预付账款类融资违约风险。在预付账款类融资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按照银行的要求评估抵押物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对卖家负责仓库调节。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不当,将使银行承担更大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物流公司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任何一方业务出错,就会导致银行面临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3.存货类融资违约风险。如果货物已经被出售,而融资企业又将货物提供给银行作为质押物以取得融资,这种情况下,银行将无法对抗取得货物所有权的善意第三方。因此,银行应该避免有争议的、无法行使物权的货物成为质押物。

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一)事前控制:谨慎选择供应链相关企业

1.核心企业准入标准。要针对核心企业建立科学的准入标准,确保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有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与其上下游企业有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整个链条对核心企业有较高的依存度。着重考察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是否存在利益共享、密切协作关系,是否对上下游企业具有约束能力;是否针对整条供应链构建利益共同体。2.第三方物流企业准入标准。银行在考察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具有资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资本金是否充足,是否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其次,商业信誉是否良好,是否发生过货物监管纠纷或其他性质的业务风险。最后,能否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以确保在协议期间内,银行才能真正享有货物的所有权。3.上下游企业准入标准。对上下游企业应重点考察与核心企业是否存在真实的业务关系,可以从核心企业主要产品是否为上下游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下游企业是否与核心企业的具有良好的贸易纪录等方面入手。

(二)事中控制:将风险控制嵌入业务流程

1.应收账款类融资。严查应收账款真实性,可以通过审查客户是否按规定提交了相关单据,如销货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运凭证(或者提货单)、货物运输凭证(或者运输发票)、货物签收单、应收账款对账单和应收账款转让通知等收据,以确保核心企业承认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2.预付账款和存货类融资。加强监督和定期盘点抵押品,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管理和仓库管理水平的信息,交付风险控制方案,加强监管能力,以消除漏洞和违规所带来的风险。3.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密切注意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授信融资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誉,如果核心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骗取银行信贷,就会使商业银行失去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石。

(三)事后控制:风险预警与风险分散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成因 现状 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是银行的资产和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作为一类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负债经营为特点的综合型特殊企业.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面临着更广泛、更突出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正在逐步增加。而较为完备的银行风险防范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许多导致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突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因此,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并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势在必行。

一、商业银行风险形成原因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银行经营既受到微观企业、家庭活动的影响.又受到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的制约,还受到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呈现典型的垄断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左右,风险高度集中和容易爆发。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迅速,经营的潜在风险逐步加大。一是不良贷款数量呈上升趋势;二是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问题逐步暴露;三是在一些行的不良贷款比重多达70%左右,经营困难,严重资不抵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支付危机。银行业风险的形成除了转轨成本、信用废驰、企业逃债、政府行为等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弹性。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与法律、法律与政策之间存在着界限不够明确、标准不够统一、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使法律制度存在弹性,导致商业银行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依法维权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是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愿或不能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承担较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2.人民银行监管缺乏刚性。多年来.人民银行在监管上偏重于机构的审批,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问题上缺乏刚性.监管手段也多为检查、通报、批评、处罚等行政手段。致使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动,在缺乏外部约束和内控机制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经或将要成为呆账、坏账而丧失收益甚至本金。

3.商业银行之间协作不够。面对外资银行的大举涌入,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一方面带来了银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单一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4.汇率及利率风险加大。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金融通的不断市场化和中央银行对利率调控手段的运用。利率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会进一步加快和扩大,从而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增大。

5.金融犯罪案件屡发不断,影响极大。犯罪种类和手段日益多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也不断扩大.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面临诸多难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所致。有的是由外部客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内生可控的,有的是外生不可控的。因此。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内部风险管理,综合考虑外部监控因素来设计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搞好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提高效益以迎接国际竞争的关键。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组织结构上,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和审贷分离;在贷款方式上,采取了抵押贷款为主的形式;在贷款对象的审查上,进行了有效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在风险分析技术上。吸收国外科学的风险测度方法;在财务准备上,提取了坏账隹备金;同时,从公司治理结构上.强化商业银行企业法人地位,成立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资本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和支付准备金制度。加强了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旧存在明显的不足,这表现在:

1.我国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的认识不充分。第一是银行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的经营目标认识不足,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再次,是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不充分。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体制上存在制约。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普遍没有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其次.我国银行都是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上比较落后。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同.对于市场风险由于缺少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我国银行对于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年9月)认为。风险管理应涵盖银行及银行集团面临的所有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信誉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正是用于对付银行全面风险而设计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有风险控制意识和文化、网络状的风险控制组织结构、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度量子系统、风险管理操作等部件构成。以下围绕其组成部件就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做一阐述,以便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银行风险控制范文6

关键词:所有权集中度;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银行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7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6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国有银行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转型有着较大的差别。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一些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权改革,选择上市;2005—2009年,几大国有银行的上市掀起了股份制改革的;随着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我国共有16家银行上市。农业银行的上市标志着我国大型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改革接近尾声,而中小型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才刚刚开始。

银行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银行所有权集中度着手,分析了所有权是否影响银行风险。在风险指标的选择上,本文选用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来衡量风险程度。Choudhry(2010)曾指出由于银行的大股东很可能不通过存款持有者或其他管理者的意见,将存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贷款,以获取较高的贷款收益[1]。银行可能因此陷入一个较高水平的不良贷款率和不充足的银行资本的状况,从而导致银行风险。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所有权过于集中会增加不良贷款率,反而不利于银行稳健性发展。银行管理人员为追求过高资本充足率又会遏制银行的发展活力,银行降低盈利性。因此,将银行所有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证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平衡。本文的实证结果为未来中小型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根据2010年9月提出的《巴塞尔协议Ⅲ》,世界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将要上调至6%[2]。2010年,中国200多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Berle和Means(1933)指出所有权分散减弱了股东控制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性[3]。Shleifer 和Vishny(1986)指出所有权集中可以通过监控管理层而加强公司控制权[4]。而所有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因为缺少激励从而不会去监督管理层。但有不同的观点,Burkart(1997)曾指出较紧的所有权制度会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而这种威胁会减少公司的管理决策[5]。Demsetz和Lehen(1985)指出在高度管制的行业(比如金融业)一些规则会给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管制,因此会减少所有权控制的潜在利益[6]。同样,Elyasiani和Jia(2009)指出,渐增的管理制度可以作为股权管制的一种有效替代[7]。

实证研究方面,Laeven和Levine(2008)曾采用300多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证明了银行风险、国有银行制度和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有股东保护权益和监管环境的条件下,所有权集中度会影响银行风险[8]。Choudhry等(2010)曾利用世界5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加入了每个国家的股东保护制度和监管制度的评级作为解释变量,结果得出:所有权集中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银行风险的发生,进一步得出了在较低水平的股东保护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条件下,所有权集中制度更能减少金融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股份改制较晚,上市银行较少,因此研究所有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文献相对较少。曾国安,冯涛(2004)认为银行所有权结构是影响银行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9]。在我国,银行所有权结构的缺陷是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居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改革银行产权结构对防范控制我国银行道德风险,稳定银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顾雪金(2011)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储著贞,梁权熙,蒋海(2012)结合公司金融和商业银行相关理论,厘清了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和意图如何通过股权结构作用于信贷行为[10]。选用21家银行2003—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得出中央政府控制、民营化程度低、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银行具有更强的信贷扩张冲动。

本文通过实证来检验Berle和Means(1933)提出的所有权集中可以有效地防范银行风险的发生、使银行处于更加稳定状态的观点。

二、数据与模型设定

本文用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风险的两个替代指标,用最大股东占股比作为所有权集中度的替代指标。因为银行股权改革大多始于2005年,因此本文采用2005—2010年中国上市的15家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国有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本文全部数据均由stata 12.0统计软件完成。

(一)数据描述与理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