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1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
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
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
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
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
“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
(1)“互联网+期刊平台” 的形式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
(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
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
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
(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
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
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
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
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期刊数字化;挑战;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4904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开始在网上搭建自己的电子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也进入到互联网世界当中,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业务,并逐渐进入到数字化发展阶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着重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1\]。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承载机构,科技期刊在当前的互联网络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当前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更好地实现自身体系的转型,并获得新的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变革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将文字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存储在服务器设备,以网页或电子期刊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实现共享读取。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突破了传统期刊的形式,完全脱离了纸质媒体的约束,使得信息的获得随时化、个性化。
随着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国家科技部门将科技期刊上网列入到了国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中加以启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基础工程(CNKI)的重视,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维普网、龙源期刊、万方数据等机构学术期刊数据库为先行代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推动,初步实现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知识资源的有效传播,通过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
公共数字化平台建设工程取得巨大成果。一是由我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建设的国家知识基础工程即CNKI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项工程所建设的数据库收录了1994年至今的国内各项科技期刊的数据,包括期刊8000多种以及科技文献3690余万篇,内容涵盖十分之广,包括理工、文史哲学、经济、教育、医学等126个专题和9个专辑\[2\],作为一个大型的网络文献数据资料库,与实际出版物是相对应的,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使得世界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获得数据库里面的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二是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库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的数据库系统,在1999年,就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推出了强大的系统记账功能,同时万方数据库是一个集科研机构能力分析、科研成果查新、论文引文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资源,目前共有7000多种科技期刊被收录到数据库当中。三是维普期刊网。维普期刊网是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的较为权威的中文期刊咨询网站,共收录了1998年至今的12000余种各类型的科技期刊,以及科技文献资料3000余万篇\[3\]。
虽然在当前的形势下,许多的科技期刊杂志顺应潮流与互联网络接轨,推出了数字化期刊,同时各个大型数据库也与各个期刊展开合作,为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期刊数字化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特别是期刊出版单位在线出版方面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很多期刊还在传统纸质运作模式中运行,一些期刊虽有行动,但实际操作与内容质量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体制因素,国内仍没有商业性质的电子期刊出版单位,这从侧面反映出,期刊数字化的发展仍需要业界和社会各界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加倍努力。
3科技期刊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
(1)科技期刊数字化是纸质期刊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技术将使科技期刊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是科技期刊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纸质期刊出版单位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业界应该未雨绸缪,形成共识,及早探索转型,开展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实践,占领科技期刊未来发展制高点。
(2)期刊数字化对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期刊改变了传统期刊的传播形式,更加快捷,其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加深远。传播的形式改变,对其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过去一些内容质量较差的文章,在纸质时代,由于传播影响力有限,容易被人忽视,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包括科技期刊资源并进行质疑,这也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3)期刊的数字化对编辑工作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是由于网络的共享性与低门槛,使得公众对编辑工作的监督作用增大,从编辑规范,到行文加工,任何细微的细节都会接受公众的监督。
(4)期刊数字化对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学术质量,还是从数字化编辑质量来说,都与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5)对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提出了新要求。科技期刊数字化后,对出版周期要求更短,内容要求更新,版式要求更活,信息反应要求更快。
4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标准问题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将信息数字化,结合互联网络技术达到知识资源的全球化共享的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到的即是建立统一的期刊数字化标准,通过使用统一的网络信息语言与技术,使得科技期刊所上传的数字化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共享。例如当前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通常是将期刊资源统一制作成PDF格式,受众通过运用统一的软件进行阅读。但目前在我国,CNKI、万方和维普等大型数据库都有各自运行的数字化处理方式,如CNKI在资源的数字化上会将信息采用自己开发的CAJ软件\[4\],而万方是利用国际网页浏览器来实现用户的文献阅读功能。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目前各个大型的数据库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增加了受众接受期刊资源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共享与交换的障碍。
4.2数字化出版优势问题
科技期刊数字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资源的网络共享性,获取便捷性。虽然我国网络建设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仍是近几年才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些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时效上,由于数据库的滞后性,通常是纸质印刷出版物出刊一两个月之后,网络数据库才开始录入工作;在内容方面,则完全与纸质出版物内容相同;在回溯性方面,则由于覆盖面不够等因素,对于过去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难以查阅。如CNKI期刊数据库收集的期刊是从1994年开始,而之前的期刊都没有进行收录,其次,每天上传更新的文章为3000篇左右,与国外一些大型的数据库相比仍处于劣势。如美国Web of science收录的科技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追溯到1945年,同时,Uncover原文服务系统每天能够上传更新文章5000篇以供用户免费检索\[5\]。
4.3数字化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事物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并没有针对数字化出版物相应的产权保护条文,尤其是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是薄弱环节。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科技期刊文章传播范围广,时间久,文章的价值难以估计,因此,文章作者的收益大大低于网络出版的收益。同时在网络中,文章的复制与传播难以管理,因此,容易出现重复发表,或者擅自转载与引用的问题,而对于这些情况,文章的作者无从知晓,实际上没有得到回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即使作者的著作权益受到了侵害,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4.4人才的培养与转型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期,在复合型人才方面出现短缺现象,同时忽略了对现有人才资源的培训与转型。跨媒介人才的缺乏不只是中国传媒产业独有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由于人才短缺,部分期刊社过于追求人才引进的同时,忽视了自身人才的培养,而国外的期刊社在这方面早已做出了人才转型培养的规划。
5对策与建议
5.1建立国际科技期刊技术标准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是依托于网络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目前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因此,在信息处理时如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在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标准上如能达成一致,则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在制定相应的准则与数字化处理标准时,应该考虑周详,灵活变通,同时应体现标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标准在能够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与国际平台接轨,进一步推动科技期刊信息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与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创新数字期刊出版平台
随着网站的搭建逐渐变得大众化与便利化,几乎国内所有的科技期刊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但从网站的设计与功能上来分析,这些网站实际上多数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一些科技期刊网站的设计流于表面,功能设计不全,内容单调陈旧,基本上没有和用户的互动功能,更提不上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科技期刊社应重新审视门户网站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加大投入,搭建符合当前形势的智能化网络平台,通过编辑管理,实现网站的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编审平台,将传统的稿件编辑工作转移到网络中来,通过互联网实现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实时沟通,提升稿件的编辑审读效率,从而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开通网络支付功能,使得读者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购买电子期刊或者在线阅读,通过利用网络开通编辑与读者的互动频道,使得编辑能够及时收到读者对期刊的评价与反馈信息。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组织各项活动,建立读者群和作者群,实现网络客户信息管理与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读者\[6\]。
5.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妥善解决版权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科技期刊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十分快,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的问题难以适用,显现出滞后性,这使得政策的出台落后于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因此,为了给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就必须结合实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评估标准及行业规范的建设,通过建立版权有偿使用机制和版权登记制度,以有效保护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的权益。
5.4探索数字化期刊运行体制
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分布面广点多,除了部分期刊具有一定实力外大部分期刊还依靠事业拨款,勉强维持生存。这些科技期刊如果独立转型数字化出版模式,必将面临生存困难。即使初期能较快转型,但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建议这些期刊结合全国期刊管理改制契机,积极探索新的运行体制。探索建立数字化期刊联合运营机构或实体,鼓励相同学科群体的科技期刊以市场机制进行联合,成立松散联合体或法人实体;探索建立数字化科技期刊托管机制,即将期刊委托期刊联盟管理,科技期刊产权由原单位保留,业务、人员、财务由期刊联盟管理;探索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务集约化运作机制,即以市场规则下建立数字化期刊联合体,联合体所属期刊进行集约化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上线、纸质印刷,以及编务管理,集约化经营可以节约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7\]。其他的有益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模式和方法都应鼓励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积极探索和尝试。
5.5创新数字化期刊定位
创新读者定位。在数字网络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与传统的期刊不同,数字化期刊是多对多的“窄播”模式,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有针对性地搜寻和筛选。因此数字化科技期刊读者定位与传统期刊有着很大的不同。科技期刊数字化后,应针对网络读者的特点,重新对读者人群进行分类和定位,并作出适应性调整。
创新出版方式定位。必须认识到,数字网络化时代,受众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上的变革,因此,数字化期刊的内容不应该是传统期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的复制,而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受众的阅读体验,从而扩大数字化期刊的影响。应进行广泛探索,比如在内容的制作上,可采用受众参与的形式。类似百度百科,可以让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的编辑与修订,从而完善内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内容同样也可以吸收类似经验,让广大作者或受众积极参与,由于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所提供的信息必然超出编辑内容的范畴,从而大大提高期刊内容的质量,也增加了受众与期刊的相关性。
创新阅读终端定位。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支持的便捷的移动终端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由于屏幕面积有限,在数据接受方面由于网络限制仍不能很快捷,因此,应针对这些特点,在期刊内容与界面上进行相应的设计,以满足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需求,如调整字体大小,将界面简单化,将重要内容以大标题的形式置顶,减少图片的使用量。对于ipad用户,则针对性地进行排版,兼具创意性与设计性,提供触屏使用者的下拉式体验,同时,也可以尝试利用微博来传输阅读内容,起到扩大期刊影响力的作用\[8\]。
创新内容定位。无论是微博的使用还是对移动终端的支持,虽然的平台不同,但内容的有效性与吸引力,才是期刊转型存活的基础,因此,传统期刊要在数字化转型中持续发展,就必须借助新型媒体平台,根据受众新的特点,调整内容及内容版块定位,从而做到更有针对性和可持续发展\[9\]。
5.6转变思维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首先要转换思维模式,根据数字期刊的要求培养出相应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期刊编辑人员由于操作的技术手段与数字化技术完全不同,因此,对于新技术的运用难以得心应手。数字化模式对编辑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编辑业务熟练,同时精通数字化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一方面应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期刊出版单位要对现有人才资源进行培养,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得现有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文字、视频、图片的处理,能够熟练掌握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流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为期刊向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条件。
6结语
纸质印刷出版物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文化,但传统的印刷出版方式由于其固有的技术限制,抑制了科技成果的首创性。而数字化的出版方式是一种彻底的革新,打破了刊物出版中的时间与空间的格局,提高了时效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实时交流,提高了市场的针对性。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科技期刊和现代数字化科技期刊都是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要理清头绪,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应用的价值。面对当前社会数字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出版行业应与时俱进地推动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推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使知识资源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吴业进.印刷业现状与数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4(12).
[2]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两难处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
[3]苏柱华,骆浩文,侯建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4]杨爱萍.网络化出版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3).
[5]王桂珍.科技期刊应重视版权符号的标注[J].编辑学报,2009(3).
[6]陈颖,陈玉霞.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39(5).
[7]余树华.论期刊数字化与学术期刊体制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2(10).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3
一、创新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是期刊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理性思考所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先进的办刊理念是对期刊出版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对办好期刊、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理念创新处于一切创新的顶层,办刊理念创新就是对整个办刊工作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展遭遇“寒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对科技期刊来说,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纸质期刊不可能完全消失,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纸质期刊发行量将会大幅度减少。媒体融合将是期刊发展的大势,期刊工作者的重心将不再只是传统的三审、编辑、校对,传播特别是新技术传播将成为期刊工作者的一个新的工作重心。关注、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产品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做的日常工作之一,也应当成为现代办刊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创新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办刊理念创新既要尊重期刊实际,也要认清期刊发展大势。对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来说,既要有坚守学术定位的阵地意识,又要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理念,认清大势,抓住机遇,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在传统学术期刊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中找准新时期办刊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找准新的定位,形成新的办刊理念。在先进办刊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期刊编辑部才能在办刊实践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媒体融合中更好地抓住关键,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数字化、工具化、网络化等新媒体技术融入今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全流程,使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影响力,为向国内外展示我国高校先进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术价值决定传播力,内容仍是根本
期刊影响力受制于传播力。对包括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而言,主要读者对象局限于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有着小众性特征。尽管所刊载论文的影响力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讲,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论文影响力决定期刊影响力。学术价值越高的论文越能得到相关学科专家及研究生的认可,即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决定期刊传播力。刊载论文的传播力大,对应期刊的影响力才会大。因此,刊载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即内容的生产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1.稿源拓展,着眼学术热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近6000种,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学报)有1000多种,完全称得上是科技期刊的量产大国。但若以学术质量和学界认可度评判,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的国内外影响力则不容乐观。狠抓稿源建设,多渠道组约优质稿件依然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途径[3]。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可利用网络优势和文献资源大数据库,使用科学的文献检索和分析方法去发现学科热词,动态定位学术研究热点及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以此作为潜在目标作者群,着眼学术热点,定向约稿,持续拓展优质稿源并迅速处理刊发,抢到学术热点并及时传播,自然有益于提高论文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此外,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的重要学术会议,关注国家立项的各类基金项目等也是定位学术热点的有效途径[4]。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建设一批与我国科研能力大幅提高相匹配的科技期刊已日益成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领域等专家学者的共识[5]。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方案,为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依托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导向和任务,着眼学术热点,组约优质稿源,构筑内容特色,提升特色栏目学术品质,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和集聚国内外读者群,培育潜在作者群,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质上取决于选题的创新及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但很多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发现,有些作者的研究选题非常新,也处于学科研究前沿,却由于水平有限,未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编辑加工工作来提高论文的撰写水平和表达层次是编辑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途径。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大数据普及的环境下,论文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被读者检索到,并能依靠内容质量“粘”住读者,无疑将极大提高论文直接被引的可能性。从检索角度来说,关键词是论文的首要检索标志,它在提高论文的被检索和引用概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选用不当,他引自然不会高,同样也很难被第三方文摘库收录。因此,关键词的选用不宜片面追求新颖,应选用规范化的并收入正式主题词表中的叙词及其上位词、下位词或替代词,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文章主题选用必要的或能彰显新颖性的自由词作为关键词,但总数应控制在3—8个。此外,提高科技期刊标准化水平也是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如计量单位的标准化、专业术语的规范化、英文摘要的国际化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论文被国际同行检索或被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的可能性,也关乎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三、媒体融合中要有所作为
1.主动参与,注重大读者思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加速步入以“数与网”为典型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在出版发行模式、传播渠道、读者范围以及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面临媒体融合大势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克服观望心理,不断转变传统办刊理念,积极适应国内外办刊环境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不断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办刊新局面。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用户价值,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垂直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潜在读者范围将会更加广泛,这对提高期刊影响力来说显然是个很好的机会。由于现实原因,我国不少高校科技期刊虽号称面向国内外,但很大程度上是为教师评职称或研究生获取学位服务的,读者范围更是局限于以作者本人为主体的少数人。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学报)要有大读者思维,要通过思维互换来夯实读者基础,想读者之所想;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现实途径分析所有潜在读者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喜好,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基础上,传播力求简单,服务注重精准定位和方便互动,让读者参与期刊媒体的生产流程,让更多的读者成为高校期刊的“粉丝”。
2.树立技术先导理念,融合发展新媒体时代,技术已成为现代科技期刊融合的有力支撑,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要树立技术先导理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期刊融合发展所要依赖的新技术。树立技术先导理念,就是要结合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实际,勇于学习新技术,不断开发期刊出版传播的软件和技术,引领和驱动传统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在获取优质内容和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软硬件投入,搭建采编、出版发行网络平台,架构多媒体传播渠道,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和各种媒介资源、技术要素的有效整合,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和人性化的传播体系。拥有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的技术架构为科技期刊的弹性发展提供支持,将是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得以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产品开发方面,力求兼顾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同时有利于第三方检索。一方面,专业读者既是读者又是潜在作者,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期刊的科技含量和文章的学术价值,吸引专业读者,也是培养潜在作者,是保持科技期刊生命力的源泉,是期刊之本。另一方面,方便快捷获取阅读内容是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共同期待,数字化产品既要让专业读者及时获取和感受到其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新颖性,又要让包括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在内的读者及时感受到其便捷性。此外,高校科技期刊在自身人力、财力、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与知网、超星集团等高端数字化平台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如超星集团开发推出的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移动客户端,得到越来越多期刊的认可和使用,特别是在高校师生中颇受欢迎,可谓媒体融合中技术开发的成功案例。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应用好新媒体工具,积极探索开发适合作者、编者、读者全流程互动参与的出版传播形式,找到真正符合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不断增强期刊的品牌建设力和传播能力,不断应用新技术拓展期刊的影响力。
3.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立体化网络平台,以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和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科技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出版巨头仍在持续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与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相适应的方向逐步完善,媒体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而国内科技期刊仍然停留在“观望者众、行动者寡”的阶段,甚至有些人仍认为“把论文电子版挂在网上就是数字化”了,媒体融合意识欠缺,改革积极性不够,期刊数字化水平明显滞后。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大众传媒领域,也是涉及学术期刊领域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但目前国内还缺乏有关数字出版等网络信息产品的管理或指导规范,科技期刊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要想在数字化大潮中持续绽放生机和活力,高校科技期刊(学报)必须行动起来,优化、升级采编流程和出版流程,积极推动学报编辑部改革创新,敢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再造适应期刊融合发展的编辑出版体系。在经费使用上,改变以往大量资金单纯投入具体编辑业务的片面做法,大幅度向技术投入倾斜,增强开展数字化出版业务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流程分工上,不仅要打破编辑部内部不同角色、不同板块之间的分工模式,还要主动出击,打破科技期刊(学报)编辑部与现代媒体行业的业务边界,让传统科技期刊与现代媒体产业充分融合,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传统编辑部工作机制,构建适合高校科技期刊(学报)的现代出版传播体系。
4.完善学习和激励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一切实践活动一样,从事编辑出版及传播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最终也要归结为人的融合。传统期刊要进一步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促进传统编辑的身份、角色转型,完善学习和激励体系,倒逼传统期刊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由于管理体制及技术人才稀缺的原因,高校科技期刊难以大量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宜通过改革现有的管理和激励体系,促进现有人员的融合转型。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一要结合当前的职称改革,完善编辑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激发编辑人员在组稿、编辑、传播等整个生产流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强化整个团队的新媒体意识。二要加强与新媒体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对现有编辑队伍开展音频、视频、新媒体平台等内容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既具有期刊相关专业知识,又掌握编校技能,还通晓现代信息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全媒体型科技期刊队伍,提升编辑团队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4
经过百余年一代代学人不懈努力之后,我国学术研究已告别单纯与国际接轨的幼稚时期而步入学术国际化的成熟时期,然而,学术期刊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仍保留着诸多童年时代的特征,从结构到布局、从稿源到传播都与现代学术的要求大相径庭。现代学术发展除了综合研究的特征以外,更呈现出学科边界清晰的专业研究特征,与之相对应,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在结构上,除了少量顶级的综合性期刊外,大多是专业边界清晰的专业或专题期刊;在布局上,不断向科研力量强大的名校和大型出版集团集结;在稿源上,向全世界学者开放,是名副其实的公共学术平台;在编辑队伍上,拥有十分专业的职业化编辑队伍;在发行渠道上,拥有遍及全球的发行网络。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术刊物的背后,都是一个空前活跃的学术社群,他们形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共同体……而学术刊物通常就是这些学术社群的标志,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价值、问题意识、学科倾向和专业尺度”(许纪霖:《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 》,《文汇报》2004年12月12日)。
对比一下中西学术期刊的差异,不难发现,我国学术期刊的综合性、分散性、内向性等特征与现代学术的发展已经格格不入。
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如果说,学术期刊的综合性、分散性、内向性是缘于体制的结构性矛盾,那么,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种种挑战。
来自学术国际化的挑战。近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学术界也不例外,学术无国界的时代真正到来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学术国际化除了表现在方法和规则方面继续与国际接轨外,还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即要使我国的知识产品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要实现这一愿望,有两个办法:一是我国的学术期刊走向世界;二是直接在国际学术期刊。然而,与国际学术期刊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我国学术期刊,一时还难以担当这一重任,于是,第二个办法遂成为唯一选择。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的发文量成倍增长,“1980年前后,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的大约只有500篇。30年过去,2009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突飞猛进到11.2万篇,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黄永明:《中国学术期刊的尴尬与梦想》,《南方周末》2010年9月10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学者在SSCI和AH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带着国际化的迫切愿望,各名校及著名科研院所,几乎无一不将在SCI、SSCI和AHCI等国际学术榜期刊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的最重要指标,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优秀稿源的外流。
当我国学术期刊还在纠结于是否应该对外稿(非本单位作者稿件)开放的时候,国际学术期刊早已对全世界学者敞开了大门(当然有质量门槛)。上述国际学术期刊中,虽然也有少量中国期刊,但其主体是西方国家期刊。尽管许多有紧迫感的期刊试图加入这一行列,但却遭遇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重重困难,首先就是这些期刊榜将综合性和内向性期刊一概拒之门外。
来自期刊评价的挑战。实际上,有心进入国际学术期刊榜的只是学术期刊中实力相对较强的少部分期刊,大多数期刊眼下还没有如此雄心壮志,对它们来说,更现实的挑战来自期刊评价。现行评价机制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几年一次的质量检查和期刊评级,这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对期刊学术质量评判所占比重不大;其二是已为各学术单位普遍接受的期刊影响力评估,由专业评价机构,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各种“核心期刊”和“来源(数据源)期刊”排行榜。让期刊界纠结的主要是后者,因为这类排行榜直接导致了学术管理的简单化,是否榜上有名,对学术期刊来说已成为天差地别的事,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因此,本应为学术研究和学者服务的学术期刊,却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如何迎合评价机构的偏好上。但无论如何,上榜的期刊只能占期刊总数的20%左右,不能上榜则意味着好稿源基本枯竭,难逃沦为许多学者眼中“学术垃圾场”的命运。
排行榜给期刊带来的灾难还不仅于此。排行榜所导致对量的追逐必然冲淡对质的要求,就此引发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而不端行为多在环节暴露,期刊也因此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
来自数字化潮流的挑战。期刊数字化浪潮使学术期刊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场肇始于传播,继而扩展至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的革命,使学术期刊抛掉了纸本载体而实现了更为迅捷的网上编辑和传播,至少在传播流程中,数字化传播已成为学术期刊的主流渠道。完成这一革命性转变的并不是学术期刊自身,而是像“中国知网”这样的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学术期刊以综合性为主的结构和分散的布局导致以原期刊为单位的数字化传播意义不大,而经过汇集和重新编排后更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但是,期刊数据库的建库模式、标准,特别是作者著作权和期刊版权保护以及利益分配等与学术期刊密切相关规则的制定,均由数据库网站一手操作,学术期刊基本没有参与,这导致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当由期刊数据库网站基本垄断期刊数字化传播、“读库”成为读者阅读期刊论文习以为常模式后的今天,学术期刊幡然醒悟,再想收回自己的权利,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化传播渠道时才发现,那将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当以综合性、分散性和内向性为特征的学术期刊遭遇来自学术国际化、评价数量化和传播数字化的挑战时,处境更是日益艰难,而自然科学期刊尤甚,每年以10万篇计的优秀稿源的流失,使得像《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这样的国内顶尖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稿源荒,更遑论一般期刊了。优稿的外流必然带来学术前沿的失守和读者的流失,这从近年来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订阅外刊和国外期刊数据库的费用成倍增长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这对学术期刊而言是致命问题。因语言和意识形态等原因起步稍晚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已出现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社科类学术期刊也有着重蹈自然科学期刊覆辙的危险。如果说,学术期刊内部结构性的矛盾造成了学者与期刊的疏离,那么,来自学术国际化的挑战则使优秀学者与中国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疏离,而且是渐行渐远了;而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数字化主动权的失去,则使学术期刊面临在数字化时代既无自又无发行收入的窘境。
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与国际学术期刊的比较,如果抛开这一比较,我国的学术期刊尽管可能丢失学术前沿,但并不因此而出现生存危机。原因在于,在单纯追求数量的学术评价机制下,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员为了职称和绩效,以及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学位而的“刚性”需求,使学术期刊的版面仍是稀缺资源。
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大致可有两种前景:其一,如果一切不予改变,我国学术期刊在相当时期内生存虽不成问题,但处境尴尬,不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中难觅踪影,无法争取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而且随着外刊的大举“入侵”,在国内学术界的话语权也岌岌可危,纵然有一些锐意进取的期刊人也难以摆脱体制的羁绊。其二,通过改革,解决困扰学术期刊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使学术期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第一种前景,管理部门不会答应,学术界不会答应,而学术期刊中的许多同仁也不会甘心。“一个国家有没有好的科学体系、这种科学体系是否健全,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有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期刊。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大国,会有世界级的科学期刊”(《改革中的〈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愿与中国科学一起成长》,《科学时报》2008年9月9日)。因此,第二种前景将是必然选择。
今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勾画出了“十二五”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蓝图:将推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以此“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显然,《规划》的着眼点在于高端学术期刊,而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今后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报刊体制改革的结果。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进一步推动报刊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应该说,这对引导学术期刊走出困境是极有意义的,它所针对的是学术期刊综合性、分散性和内向性的问题;据此推论,改革的目标当是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合理的学术期刊体系。
但是,必须看到,改革的动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在业界有些人看来,学术期刊的危机都是虚构的;而即使不否认存在某种危机的人,对改革的可行性也深表怀疑,毕竟,在目标与现实之间横亘着的巨大鸿沟是谁都可以看得到的。此外,业界中也不乏对改革的目标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人,诸如通过论证综合性期刊的作用和我国学术期刊的传统来否定专业化转型的必要;通过论证每个学术单位都有权主办内向性学术期刊来否定规模化、集约化的必要,等等,不一而足。要驳倒这些观点并不困难,难的是改变持有如此观点的人的立场。
不管最终会采取怎样的办法来实现学术期刊体制的改革,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必须将改革前体制中的人纳入改革后的新体制中去。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他们也就有不同的定位。如果新的学术期刊体系以另起炉灶的方式来建构,他们就是新体系必须甩掉的包袱;如果通过整合现有的学术期刊来构建,那他们就是新体系可以倚重的对象。显然,完全采用前一种方式,改革会十分简单,但却是不现实的;而采取后一种方式,改革会非常复杂,最根本的难题是:在不抛弃现有学术期刊的前提下,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学术期刊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以达到构建合理期刊体系的目标?
从新闻出版总署报刊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有关领导关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到对大型出版集团可能发挥作用的重视,这无疑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径,但走通这条路也殊为不易。与出版畅销书不同,品牌学术期刊的打造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而短期内难有经济回报的事,即使有大型出版集团愿意投入,它们能容纳多少期刊加盟?分散于各地的期刊又以什么方式加盟?这些都还是值得追问的问题。因此,期刊改革可能需要多个路径。
今年2月,17家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综合性学报作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联合在中国知网以对纸本学报进行同步重组的方式推出了数字化“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包括《文学学报》、《历史学报》、《哲学学报》、《经济学报》等一级学科专业期刊共10种。该系列期刊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方兴未艾的“云出版”。“云出版”的诞生,意味着“聚合”――内容的聚合、平台的聚合、渠道的聚合――必将成为今后出版业最显著的特征。该专业期刊系列体现出“云出版”的诸多优势。首先,对综合性学报进行按专业同步重组是对分散资源的有序聚合;其次,体现了“云出版”共享的精髓;再次,充分利用了“云出版”通畅的传播渠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期刊编辑与出版发行的分离,形成了全系列整体传播的全新模式,为打造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已经启动的今天,这个尝试提示我们,期刊体制改革如果能与最新技术相结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期刊改革而言,这个尝试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分散的综合性期刊的专业化转型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5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产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以事业进步体现产业发展,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适应多种传播形态发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架具有足够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2.经济目标:未来五年,集团归属母公司的净资产力争每年增长超过5%,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力争每年增长超过5%,职工收入稳步提高,报业资产盈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类非报业资产贡献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结构和创新业态。
3.发展目标:加快内容创新转型,做好文化资源的提供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好文化资产的经营者;拓展资源平台运营,做好文化资本的运作者。
•在创新中推进报刊主业健康发展
1.强化舆论引领和服务提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宣传水平。各报刊根据各自定位和特点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在做好传统方式舆论宣传的同时,努力向精细化、分众化方向转变。
2.积极推动报态转型:面对高成本和广告经营困难的双重挤压,报业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更大挑战,探索多种报态转型的任务迫在眉睫。传统媒体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根据各自特点制订相应的多媒体发展规划,加快数字化整合、细分订阅,强化报网互动,尽快介入具有价值提升空间的传播终端。
3.有序推进报刊改革和转企改制: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有序推进报刊改革和转企改制工作,争取用好政策空间,推动集团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健康发展。
4.整合经营资源,优化经营模式,不断优化报刊经营业务:广告努力拓展,发行努力持稳,印刷努力增效。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做强新媒体
充分认识数字、网络等高新信息技术对传媒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加深集团员工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危机感,加强对记者编辑全媒体新闻报道能力的培训,大力推动以移动、互动、即时、参与为特征的新媒体业态发展,加快集团传播内容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对现有新媒体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强化集团在新媒体内容研发、品牌运营、项目拓展方面的资源优势,设计建立新的传播商业模式,为集团传媒经济构建新的赢利增长点。具体做法,一是增强内容整合和再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无线互联网建设,三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基础服务平台,四是逐步实现数字出版的商业化应用,五是提升新媒体项目的资本价值。
•围绕主业,推进与产业相关的多元发展
积极调整发展方式,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实业地产等项目平台,将传统报业经济积累的部分资产转化为能够带来市场收益的可流动资本,进一步完善多种资产平衡、产业框架合理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用好上市公司投融资平台,二是完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三是实体作业平台实现收益,四是优化文化产业资源结构,五是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创投业务,六是提升集团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成都传媒集团
•指导思想
以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战略转型为主线,坚持“做精做强传统产品、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大力实施资本运作快速推进产业扩张”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提升集团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产业经营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新媒体和多元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转型;大力繁荣企业文化,奋发有为地推进集团化建设。
•产业发展目标
2011~2015年,集团营业收入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14%以上,将成都传媒集团培育为年产值70亿元(合并收入),资产规模达200亿元,以全媒体深度融合为特色,在国内位居前列的大型骨干综合传媒集团。建成3~5个传媒业集聚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新培育1~2家上市公司。
•基本要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增强政治职责和社会责任感,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做精做强内容产品,为新媒体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主题。主动顺应现代媒体融合的趋势,深化推广现有媒体融合成果和模式,激发化学反应,大力推动以资本为纽带的媒体融合,促进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推进战略转型作为主线。坚决挺进新媒体蓝海,加大新媒体研发、投资、人才引进和新兴业态、商业模式探索力度,实现增量收益,加快推进从传统内容生产商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进程;大力发展多元文化产业,重点加快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度和开园营业,拓展收入渠道,反哺媒体主业,优化集团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转型。
坚持把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组建集团母公司为标志,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治理。坚决按总署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或基本完成集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2011年完成期刊转企改制工作,已完成改制的企业要及时完善法人结构治理,创新管理,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力争上市。成都广播电视台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把加快资本运营作为集团迅速盘大的有力杠杆。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和上市融资等手段,打通集团的资本通道,增强上市融资能力,借助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源深耕平面媒体,拓展新媒体产业,积极涉足新媒体以及发展多元文化产业,重点培育2~3个未来可上市发展的企业。
坚持把繁荣企业文化作为发展的活力源泉。加强企业文化的引导和建设,营造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享受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员工的幸福感、满意度,从而凝心聚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立职代会,加强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包容的心态,助推集团发展。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总体目标
实施“跨越战略”,打造全国一流现代文化传媒集团。
•总体要求
要求我们保持快速发展步伐,在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进一步保持全国前列的位置。“十一五”期间,杭报集团营业总收入平均增幅是20.5%。如果“十二五”期间杭报集团能保持年增长率10%以上的水平,“十二五”期末总收入将达到25亿元;如果平均增幅是15%,预计集团“十二五”期末总收入将达到32亿元。这是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再投入发展可能达到的数据。如果进一步运用行政和市场的手段,加强战略整合能力,进行资本运作,则可以跨越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使集团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位置。
要求我们的区域化战略视野要面向全国。要本着“做强本地市场、扩大浙江市场、辐射长三角、布局全国市场、争取走出去”这样的战略来加快区域化发展,继续以互联网业务、商务印刷业务、期刊业务来推动区域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国的报刊市场将会出现更大的洗牌和重组,杭报集团要抓住机遇,通过与兄弟城市报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来进一步推动报纸的跨区域发展。
要求我们加快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率先向现代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型,并最终走向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实现这样的目标,杭报集团必须建立两大产业体系,一是以报刊为核心的现代传媒产业体系,在继续发展平面媒体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互联网、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加快向广播、电视、出版、户外媒体的跨媒体发展。二是以现代传媒产业为支柱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加快发展商务印刷、现代物流、文化会展业的同时,建立文化创意园区,打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平台。到 “十二五”末,争取集团报刊以外的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50%。
•战略举措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传播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在继续做强做大报刊主业的同时,加快布局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继续探索形成全媒体、全天候、立体化、多媒体机制,把杭报集团打造成全媒体,扩大主流舆论阵地,增强传播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创新来强化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新闻的权威性、说服力、吸引力,来推进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保证杭州市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处理好报刊主业与新兴媒体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传媒产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集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点。继续抓好报刊主业的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扩大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做强现有报刊的同时,要努力办好地铁报,同时争取再创办一些新的报刊,完善集团报刊布局。
从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变,要扩大集团内容产业内涵和外延。继续通过战略合作、技术创新来建设完善集团现代传媒产业的格局,加快向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图书出版领域进军,并在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集团新兴媒体的专业特色、市场定位、盈利模式,加快发展。
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拓展,成为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商务印刷和数字印刷出版业务,建设集团九堡数字印刷出版基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业务,把集团每日送电子商务公司打造成浙江省最大的报刊发行、轻物流配送企业。
以余杭和富阳两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为契机,加快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规划集团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和萧山日报文化创意园区。
选择成长性好、已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活动品牌,在会展、体育、文艺领域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有市场运作能力、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品牌。
以重点项目和品牌战略,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和品牌媒体。继续做大做强《杭州日报》和《都市快报》,提高影响力和区域覆盖面,扩大在浙江市场的领先地位。其余报刊都要努力成为在全国和全省同行业中的领先者或品牌媒体。
在新媒体和跨媒体中选择一批有成长性的项目,打造成像“19楼”一样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市场竞争力、快速发展的品牌媒体。
重视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确定一批名栏目(版面)、有影响力的媒体活动和内容产品,成为全国、全省品牌,并可持续发展。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将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根本,以股份制改造为手段,以人才建设为基础,以报刊项目为依托,以新媒体为突破,以多元化经营为辅助,实现经济结构“股份化”,传播形态“立体化”,着力打造“立体媒体”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将集团建设成为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总资产达到1.9亿元,净资产达到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0.3亿元的立体媒体集团。
•发展战略
――以股份制改造为手段,坚持开放与合作,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报刊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与市场中的优质资本结合,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通过资本扩张与业务扩展相结合,推动集团跨越式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队伍,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实施精品战略,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2个在全国同类报刊中经营规模位列前十的品牌,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报刊集群。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推进新媒体项目的发展。深入研究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效应,发掘合理共赢的互动方式,全面推动集团由平面媒体集团向立体媒体集团转型。
――发挥集团优势,整合经营资源,推进集约化经营。依托集团经营中心,整合内部经营资源,拓展产业链,发展相关延伸产业,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壮大集团的整体实力。
•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
进一步增强党刊实力,扩大党刊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党刊的核心地位,增强党刊的综合实力,继续扩大党刊的影响力,着力将《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打造成为四川省最具权威性的高端时政大刊,将《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打造成为深受基层党员干部喜爱的必读手册。努力提升党刊经营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党刊经营规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进入全国地方党刊经营前5位。
做实股份公司,坚定不移地推动上市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集团将通过有序的组织安排,在完成集团所属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做实股份公司,力争在“十二五”末推动股份公司上市。
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名优报刊。“十二五”期间,期刊集团将坚持以自主经营为主,利用多种经营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打造1~2个在全国同类报刊中经营规模位列前十的报刊项目。
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打造“立体媒体”集团。“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立体媒体发展战略,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探索平面媒体融入“屏幕媒体”的路径,实施传播形态“立体化”战略,实现 “纸张阅读”与“屏幕阅读”的随意调换和渠道、形式与内容的深度渗透。
努力延伸集团发展边界,继续扩大集团规模。“十二五”期间,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经营与重组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行政推动,市场主导”的手段,进一步整合省内的报刊资源。抓住贯彻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和实施报刊退出机制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时机,兼并、重组、托管一部分报刊资源。全力推进申办新报新刊的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集团报刊资源超过20种。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有关传媒产业的重点建设工程
•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
建立学术期刊科学遴选和培育机制,重点支持代表我国学术水平、具备国际办刊能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期刊发展。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平台
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平台,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城乡阅报栏(屏)工程
“十二五”期间,采取政府支持、报社(集团)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城市和乡镇车站、集贸市场、商场、广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10万个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上架和传输的报纸以党报、“三农”类报纸、科普类报纸、文化生活类报纸、健康文摘类报纸为主。
•新闻出版东风工程
在新疆、等地建设民文出版基地。为一批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单位、民族地区党报党刊、重点民文期刊和主要承担民文印刷任务的单位配置必要的业务用房和编辑印刷生产设备。在民族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新华书店营业网点,配备一批流动售(送)书车。实施出版物免费赠阅、民文新媒体建设、民文出版物“走出去”、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和出版物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项目。
•“原动力”原创动漫及民族网游出版工程
每年重点鼓励100种原创漫画图书、40种原创漫画期刊、60种原创数字动漫、100种原创游戏作品的创作出版,扶持100个优秀原创动漫、游戏人才(团队),支持50个国产动漫游戏技术研发重点项目。重点培育一批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原创漫画期刊,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产大型网游精品和一定数量的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精品,鼓励手机动漫报、手机动漫杂志的出版,以及手机动漫WAP网站建设。
•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
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步伐,为我国重点新闻出版企业在产品输出、境外机构设立、境外资本运营等方面提供支持。重点扶持20家外向型骨干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和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拓展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
•新闻报刊出版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整合报刊内容资源,建立覆盖全国报刊出版单位的内容传输网络,形成实时更新的全国报刊内容数据库系统,全面建成全国报刊电子样本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报刊出版内容的分级监测,依法实现对全国报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评价和引导,为我国新闻报刊出版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平台。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6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