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展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展管理论文

会展管理论文范文1

1.涉路工程监管和建筑控制区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公路沿线经济的发展,涉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许多项目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者是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公路赔(补)偿费难到位,未批先建等情况屡有发生。同时,由于近年来土地控制严格,一些乡村不划宅基地,使得部分住房困难群众冒险在路边新建和翻建住房;一些工商业户也为了扩大经营场所,擅自乱搭滥建,导致房外房、棚外棚等情况经常出现。

2.治超工作面临复杂形势,治超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受利益驱动,一些车主、驾驶员漠视交通安全,抱着多拉快跑的心态,违法超限运输屡禁不绝。二是源头治理难度大,产生超限超载的各种条件并未消除,例如“大吨小标”车辆和各类改装车辆仍然屡禁不绝。三是治理手段有限,暴力抗法和车辆冲卡时有发生,甚至危及到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四是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担心治超影响经济发展,对超限超载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协同作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路域环境治理机制有待理顺。

有的地方政府对路域环境治理不够重视,部门协调机制不顺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路域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穿村镇路段历史遗留问题多,治理难度大。一些地方财力薄弱,拆迁补偿资金不到位,导致房屋拆迁、路宅分家等许多问题在公路建设和改扩建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沿线两侧村镇密布,企业和工商业户众多,对路域环境需下大力气整治和巩固。有些整治工作因涉及到沿线居民的个人利益,在部分乡镇驻地和穿村路段进行边沟疏通、平交路口清理时,需要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4.路政执法监督和廉政建设任务趋重。

最近一段时期,新闻媒体先后曝光了一些省市路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乱象,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由于执法环境日趋复杂,如果执法人员不能严格自律,极易出现、的现象。因此,在公路路政执法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廉政建设势在必行。

二、加强路政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这些情况,应当站在加强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建设的高度,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对策,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路政管理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一是端正执法理念,规范行政行为。重新认识新时期、新阶段赋予路政管理工作的新内容。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众对出行服务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增加了信息服务、应急救援、安全保障、公路保畅、应急处置等新内容,路政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加硬件、开发软件,主动适应路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承担起路政管理工作的新任务。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执法理念,在作出决策以及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坚持依法办事,不仅要遵守实体法,也要遵守程序法,努力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高路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坚持把教育培训和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实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提高队伍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把好路政人员准入关,适时为路政队伍补充有责任、有朝气、有学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畅通路政人员出口,对因年龄、身体、知识结构等原因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同志,逐渐向非专业岗位转岗分流,优化队伍结构。组织开展路政人员培训,抓好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执法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学习型队伍,让学习成为路政人员的自觉行为。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经验,弥补不足,把路政队伍建设成适应路政管理现代化的文明之师。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推进依法治超。按照“立足源头、依法严管、标本兼治、长效治理”的方针,不断完善治超工作长效机制,将超限运输遏制在可控状态。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治超活动,灵活执法,注重实效,做到执法依据、处理程序、处罚标准准确无误。注意治超安全,确保安全保障和应急措施到位。严格治超纪律,杜绝贪污受贿、乱扣滥罚。同时,对闯关逃逸、暴力抗法、屡教不改的少数违法人员依法查处,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涉路工程监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要抓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增强社会群众自觉守法和爱路护路意识。要创新宣传模式,丰富宣传内容,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格局。积极宣传公路保护工作,使宣传与整治工作相结合,边宣传、边整治,确保宣传落到实处,效果显在明处。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路政管理的影响力,提高路政执法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争取各界对路政工作的支持。

会展管理论文范文2

由于固定汇率旨在保护承包商尽可能地免受汇率波动影响,故承包商乐于接受。但它毕竟只是适用于一部分合同,对于那些在工程结算中不存在外汇支付和固定汇率的合同来说,其外汇风险将全部落在承包商方面。即使合同中规定有外汇支付和固定汇率,但由于外币业务币种的多样化,也会造成外汇风险问题。归纳起来说,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大量的外币兑换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工程结算款与工程货款(如进口设备材料货款等)币种不同时,必须要将所结算的工程款兑换成工程贷款币种还贷。财会

二、承包商在工程前期投入的外币资本金一部分需要兑换成工程所在国货币,用以支付在当期的各项费用开支,当工程结束需要收回投资时又必须将工程结算款兑换成自由货币汇回母公司。

三、工程结算款所形成的资产在转化为其他资产费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常性的外币兑换,例如,用作从国外购置设备、材料,支付出国人员费用等。

四、工程结束后的利润应兑换成自由外汇汇回母公司。

五、除上述之外的其他各种外币兑换活动,例如上缴总公司管理费、支付集团内其他成员公司的代垫款、为避免外汇风险而进行的套期保值及购进期货合约等。

我国对外承包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外汇风险上存在许多独有的特点:

第一,外汇风险大小由合同条件决定。合同中规定的外汇比例越大,外汇风险就越小。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承包企业所承建的工程多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通常都属于外汇管制国家,通货膨胀率高,当地币贬值较快,特别是南亚、南美及非洲一些国家。所以按固定汇率尽可能多地选择自由外汇结算,可弥补由于当地物价上涨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及当地币贬值而遭受的汇兑损失。依据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计量风险的大小是外汇风险战略分析的关键。

第二,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的外汇风险既来源于项目所在国货币与自由外汇的兑换,也来自于自由外汇同人民币的兑换。而且,大多数项目的当地币与人民币都属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

第三,外汇风险金额大、时间长、这是由国际工程本身的合同金额大、合同工期长的特点决定的;同时外汇风险种类多,即国际工程合同涉及到了外汇风险的各个方面。

第四,外汇风险的防范不但要运用到一般金融工具,而且与项目的经营方式、施工组织与计划、工程进度密切相关。

自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金融体系便进入了动荡不定的浮动汇率时代。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流动,从而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加深、蔓延,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外汇风险的严重性

衡量外汇风险一般采用方差δ2、标准差δ和标准离差率V三种。

方差δ2和标准差δ越大,表示企业收益与收益的期望值相差越大,企业收益的木确定性越强,外汇风险越大;反之,方差δ2和标准差δ越小,表示企业收益与收益的期望值相差越小,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弱,外汇风险越小。

此外,标准离差率V的计算公式不仅反映了企业收益与收益的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而且反映出单位预期收益所承担的外汇风险大小,它可以在企业的财务战略分析中作为外汇风险系数加以考虑。

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外汇风险是在不同种类的货币相互兑换或折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它有时也称为汇率波动的风险。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外汇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外币折算风险三种,如何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高度对这些风险强化管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般来说,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在以外币计价的跨国交易(即外币交易)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的未结算的外币交易中发生外汇(兑换)损益的可能性。这种外汇风险是以外币交易为前提的,当外币交易的发生日与结算日之间存在着汇率变动的可能性时,交易风险就会产生。从我国对外承包企业财务战略的角度分析外汇交易风险,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企业运用决策变量的能力。

第一,预测企业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外汇风险的能力。人们一般认为,当企业的债权与债务币种不同时,企业一般选择在付汇时以软币(即在付款期内呈现下降趋势的币种)计价,收汇时以硬币(即在收汇期内呈现上升趋势的币种)计价。但这种计价方式通常要受到交易本身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交易双方均会采用相同的商业策略,其结果是若一方想要避免外汇交易风险,则必须相应以较高的交易成本为代价。但是,企业可以从不同的战略层次来分析其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外汇风险的能力。即:(1)从企业集团整体的债权债务币种的平衡来分析;(2)从企业在东道国的债权债务币种的平衡来分析;(3)从特定项目的债权债务币种的平衡来分析。企业选择适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外汇风险的能力随上述战略层次的上升而不断提高。

第二,提前或推迟结汇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结汇的方式,选择适当时间兑换外汇清偿债务,但这要依据企业的综合财力和融资能力而定。企业的综合财力和融资能力越强,提前或推迟结汇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企业的综合财力和融资能力越弱,提前或推迟结汇的能力也就越弱。

第三,收支冲销。虽然跨国公司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大多都是由外汇交易所形成,但它们相互之间可以通过财务转账的形式将一部分债权债务彼此冲销,从而避免外汇交易风险的产生。衡量这部分金额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出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程度。

第四,其他各种决策变量的利用能力。企业对其他各种决策变量的利用能力如何,均可以参照上述三种方式分析。财会

二、金融工具的可利用情况。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金融工具有:远期外汇合约(ForwardExchangeContract)、外汇期货合约(ForeignExchmpFuture)、外汇期权合约(ForeignExchangeOption)、货币互换(CurrencySwap)等.虽然金融工具仍处在不断创新之中,但就金融工具的使用目的来说,无外乎有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三种。在国际工程界,人们普遍认为“承包商应赚工程的钱,而不是外汇差价的钱”,这意味着承包商使用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在于外汇投机,而是在于套期保值。当然,如果确有套利的机会,人们一般也会加以利用。必须注意的是,相对于外贸公司来说,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时有以下特点:

第一,外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由国内母公司运作。这是因为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承揽项目的资金在现阶段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用于项目建设的外购施工机械设备一般由国内母公司代购并代垫资金,所以外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也就由国内母公司运作。

第二,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相互分离。工程收入是随着工程的进度逐步获取,通常都长达数年,对工程收入的保值只能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其保值的对象一般都是当地币结算的部分。但工程成本中需要保值的是那些大部分在工程初期业已支付的外购机械设备及动员费等,其保值的对象是所支付货款的外汇部分,期限一般都短于一年。由于工程收入与成本的时差大,保值对象不同,所以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第三,金融工具的使用往往要受到东道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1)我国对外承包企业所承揽的工程多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较为落后,实际可利用的金融工具一般都十分有限;(2)东道国的货币贬值较快,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3)东道国一般对外资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都有诸多限制。

经济风险是指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中由于汇率的意外变化而使企业的营业额受到影响,或者是它的国内经济投入和产出的价格相对于其他方面价格的变动而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风险。作为一种潜在的风险,经济风险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在海外的经济效益和投资的经济价值。分析经济风险的目的在于评估由于意外的汇率变化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变化。

经济风险的短期影响是指汇率变动对公司年度预算中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它主要取决于不能随意更换的计值货币;中期影响是指汇率变动对公司未来二至五年内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长期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对公司未来五年以上预期现金流量的影响。

汇率变动能否构成经济风险,要视情况而定。当外汇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以及外汇汇率与利率之间均存在有效均衡时,即购买力平价(PPP)和国际费雪效应(IEF)均能实现时,则企业应该能够通过调整对外提品或服务的价格以适应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这样可以抵消汇率变化给预期现金流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风险可以避免;若上述有效均衡不存在,即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费雪效应不能实现,企业便不能通过调整对外提品或服务的价格来适应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这样外汇风险也会产生。

就国际工程承包来说,经济风险时刻存在,但经济风险的大小要依据合同的支付条件而定。当合同规定外汇风险由业主承担时,则企业的经济风险仅限于业主依据合同规定不能给予补偿的部分;当合同规定存在调价公式时,除固定费用部分要承担经济风险外,物价指数的增长不足以抵消当地币贬值的部分同样要承担经济风险;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合同中规定由当地币支付的部分也要受经济风险的影响。在具体分析经济风险时,通常是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即外汇汇率每变化一定量的百分比对企业预期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

从企业财务战略分析,采用市场多国化和经营多元化的战略可有效地减少整个公司中长期的外汇经济风险。至于单个项目,利用分包经营的方式,可将当地币计价的合同尽可能地分包给当地分包商,以减少合同本身固有的经济风险(参见案例一)。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在签订分包合同时,一般不能用主合同支付币种以外的硬通货作为分包合同的支付价款,否则将可能使企业增加额外的经济风险(参见案例二)。

案例一利用项目分包避免经济风险的成功案例

鉴于泰国巴帕南水闸项目是属于用当地币支付的合同,作为主承包商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在对该项目进行外汇风险分析时,考虑到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前期外汇投入,最大程度地减轻可能发生的当地币贬值引起的经济风险。为达到上述目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准备采取将其中的预应力破桩基础工程分包给当地承包商的战略。其战略分析如下:财会

按主合同规定,该项目的涵闸基础工程、水闸基础工程、船闸基础工程均采用预应力砼桩。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此项分包工程未来的债权约为3.4亿泰铢。按投标时的汇率折合约1379万美元。对此有两种战略方案,即:

【方案一】项目自行组织生产,全套施工设备静压桩机及设备操作人员由国内提供和派遣,在现场布置预应力砼桩的生产线,主要材料水泥在当地采购。在不考虑水泥未来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方案一表明,若自行组织生产,公司为此项工程需投入外汇约883万美元。

【方案二】与此同时,公司组织人员对当地承包市场做了充分调查,认为当地公司完全有能力承担该项目规定的砼桩基础工程,而且市场较为成熟。

方案二表明,如果该分包工程采取当地分包形式,分包合同价格为2.3亿泰铢,全部采用当地币投入。此金额按投标时汇率折合约941万美元。

通过对上述两方案的比较,在不考虑外汇风险的情况下,上述方案一优于方案二。但考虑到方案一需要全部投入外汇,只要泰铢贬值超过6.62%,方案二就会优于方案一。况且该项目工期长,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大,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采取了将此项工程分包出去的决策。结果是该项目开工半年后,东亚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泰铢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由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在预应力砼桩基础工程中采取了正确的分包战略,从而避免了泰铢贬值可能引起的汇兑损失约300万美元。

案例二分包合同支付币种选择不当导致的汇兑损失

仍援引上例,1996年11月12日,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与国内某公司就泰国水闸项目引河开挖工程签订一份《内部分包合同》。按该合同规定,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作为泰国水闸项目的主承包商,将其所承包工程的一部分——挡潮闸上下游引河土方开挖工程分包给对方。该项工程上方量约350万方,1997年元月开工,1998年10月完工。分包合同采用单价承包方式,引河开挖综合单价为2.00美元/m3,支付币种为美元40%,泰铢60%,美元与泰铢的兑换率按结算当日银行的卖出价计算。

由于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所承揽的泰国水闸项目主合同是采用泰铢计价,所以这一分包合同不但没有避免主合同的经济风险,而且承担了分包合同泰铢对美元贬值的全部风险。结果是,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泰铢与美元的兑换率由签约时的1美元兑换25泰铢最高上升到1998年1月份的1美元兑换49泰铢,该项分包使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损失216万美元。

现代会计是以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为前提的,这一前提要求不同种类的货币在会计上必须要折算成同一种类的货币,通常这种折算是将各种外币按照一定的汇率换算成会计上的记账本位币,这就是所谓的“外币折算”,它又可细分为外币交易的折算和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两种。这里的外币折算风险所指的只是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风险实际上就是外币折算时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能性。衡量外币报表的折算风险程度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且三者之间互有牵连。这种风险有别于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因为交易风险与因外币交易而引起外汇实际周转的风险相关,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经济风险与汇率的意外变动有关,它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而外币折算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所以也称“账面风险”或“会计风险”,它一般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这种风险也是由于汇率变动所引起,并且它与企业合并后的股东权益大小直接相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汇风险。

从理论上讲,如果设法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资产同相应币种的外币负债在金额上保持一致,则外币折算风险可以避免,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保值法”(BalanceSheetHedge)。但这种方法由于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很少使用。我们认为,除企业本身通过调整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的结构外,避免和降低外币折算风险要按照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有关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因为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没有区分出外币财务报表会计主体的经济类型,实际上是统一把它们归类为在国外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这样就忽略了我国目前在国外经营的单位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国内母公司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外经行业的海外业务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国家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其结果是,企业的外币折算风险加大,企业利润受汇兑损益的影响而在各年度间呈现较大的波动,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扭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曾在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提出“功能货币”的概念,并规定:财会

(1)对于自主经营的国外子公司,应以当地币为功能货币,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时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差额列入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内,作递延项目处理;

会展管理论文范文3

【关 键 词】连续性/间断性/传统理性主义/思想资料

【 正 文 】

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实践的制约。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受物质生产活动和经济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也要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制约,但它主要表现为受人们的社会政治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在受社会制约的方式、程度和条件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一、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非独立性

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31页。)因此, 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当然,任何理论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间断性要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理论不仅在其形成和发展上,而且在成果上都要受社会状况的高度制约。因此,思想史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思想本身的发展,而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去寻找根本原因。前苏联学者托尔斯特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力图把意识看成客观进行的过程,即在自身运动中不是由个别人(乃至天才人物)的主观心理观点,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普遍机制来调节的过程。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克服以往哲学家认为这个过程所具有的那种‘独立性的外观’。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强调的那样,这种外观对以往一切哲学都抱有空想,这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主观谬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是哲学(一般地说,也是任何形式的意识)客观状况在社会分工和劳动与人的异化系统中有意识的表现。”(注: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版,第135~136页。)

唯心主义者把思想史看成理论自我演变的历史,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只是纯理论、纯逻辑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此,在克服思想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理解,打破思想理论发展的独立性的外观,就必须看到理论以外的因素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这样,传统理性主义的研究思想史的方法,即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看成与人的社会生活无关的这样一种方法是应予以抛弃的。这种方法同传统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一致的,它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逻辑规则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仍然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实际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只能到思想领域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进入现代以来,特别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影响的逐步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越来越对思想史领域的理性主义解释感到不满,他们在思想史研究中逐渐把目光投向客观的社会因素。“环境解释学派”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派主张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作用,认为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时代环境和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对于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中有的人用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国家宪法的形成,有的人用社会环境的变迁来说明社会思想主流的演变,有的人则用环境来解释政治家的思想倾向。虽然他们中许多人走向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但他们的观点毕竟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这一方面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影响的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思想本身来解释思想史 ,把思想史看成思想独立发展的历史,这终究要走入困境。

二、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具体社会条件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说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以往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看法在静态地分析社会结构这个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考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就必须看到社会存在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8、50、43、78、78、36、602 页。)而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就是要用物质实践活动去说明社会意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 、78、36、602页。)因此我们

应当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 看到“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8、50、43、78、78、36、602页。 )同时要看到物质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到生产力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种中介因素,这就需要对社会存在作宽泛的理解。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来看,至少有以下社会因素对它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第一,社会分工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哲学、神学、道德等等首先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由此造成了一大批哲学家、艺术家和人文社会理论领域的其他思想家,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大多数人造成不幸,使之成为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即使从事社会精神文化创造的人的活动也成为被分工束缚的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活动。这也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相悖。旧的社会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它又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被历史所消灭。马克思反对把某种工作作为人的终生职业,但并不反对专业化,因为专业化同职业化是两码事,专业化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人的专业化活动即有具体内容的活动是以完整的个性为前提的,因为创造性地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就要有广泛的各种才能。

”(注:见托尔斯特赫《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第二,群体利益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物质利益原则不仅引导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贡献之一就在于看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对思想的作用。梯叶里认为,对于宗教问题,不能仅仅用信仰来解释,而应当从物质利益出发来解释。基佐则指出了阶级利益和财产关系对于政治制度、思想发展以及风俗习惯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且用财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思想斗争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看来,思想斗争应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出发来加以说明。

第三,阶级斗争、历史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是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指出:“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 、36、602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往往要通过思想理论的斗争为自己开辟道路。

历史环境的变迁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看来,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发生变化。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理解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理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要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影响和制约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人文社会理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道路与自然科学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力避简单化,采取合适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不能把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制约作用看成机械的因果决定。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关系是复杂的,正象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的那样,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把唯物史观理解成经济决定论,而要看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向作用。因此,在社会制约思想理论这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制约作用的灵活多样性,不应将其等同于僵硬的机械因果决定。

许多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论断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这一论断会导致相对主义,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思想也就再无客观性可言。另一些人则认为思想一旦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人们会产生什么思想都是既定的,这样思想家的活动就再无自由可言。实际上,这些片面的看法都同简单化、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有关。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因果决定,它带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作为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在近、现代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大的,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扩大的,人们的经济交往是不断扩大的。由此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想,观念也要随之而扩大视野。二是全面性,社会存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一两个经济因素,而是范围十分广泛的领域;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及其由之决定的思想观念。三是中介性,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要经过一系列中介,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的认识图式等在这其中都会起作用。四是动态性,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出发,才能阐明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转贴于 总之,只有辩证地理解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

第二,要看到人文社会理论有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社会对思想的制约并不排除哲学史、政治思想史、伦理学史、艺术史的存在。因此思想理论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总要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在流传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恩格斯在说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一事实时指出,这是因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485、486页。)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对于思想发展的影响是要通过思想资料才能起作用的。这些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思想家对思想资料的选择、舍弃以及对这些思想资料进行改造的方式和方向。因此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是影响思想资料流传的方式和方向。脱离了思想资料本身,思想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是发生在思想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例如在哲学中,它是发生在这样一种作用所限定的条件的范围内,这种作用就是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

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者所提供的现有哲学资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 页。)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和变化既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社会理论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应立足于这方面来说明。

会展管理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在浙江印刷蓬勃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发展规划,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印刷之路。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论文阐述了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义乌地区印刷行业的现状,分析了印刷生产过程产生环境污染的根源,探讨了治理污染的相关措施,提出了绿色印刷是浙江印刷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浙江印刷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借助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地区经济优势,已逐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印刷市场,然而印刷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

印刷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印刷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制造产品并为产品提高附加值的同时,该行业也毫无例外地面临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如何走环保和效益双赢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从2007年7月到2009年2月期间,笔者一行对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务有限公司,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宁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宁波厚业印刷厂,宁波翰诗印刷有限公司,温州海宝印刷有限公司,温州龙港信睿印刷厂,义乌雅昌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走访,并在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影天印务有限公司,宁波三和印刷有限公司,宁波翰诗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实习。

1浙江印刷工业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印刷企业共有300余家,总产值约2亿元,利税约4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各类印刷企业2057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9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666家,从事年画挂历专项印刷的企业125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5633家,复印、打印、影印企业6854家。浙江印刷企业年产值约450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从业人员36万人[1]。从《印刷经理人》最新公布的“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来看,浙江有13家企业进入排名,数量位居广东与香港特区(29家)、上海(19家)之后的第三位。其中,10家为包装印刷企业,3家为报纸及出版物印刷企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印刷工业蓬勃发展的现状,而且,在温州、宁波、义乌等地,印刷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

浙江印刷行业主要以民营印刷企业为主,无论是在报刊印刷、商业印刷还是包装装潢印刷,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区域分布不匀、产业园区分散的现状,浙江印刷行业积极发挥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致力于产业区块的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壮大产业链结构。

1.1杭州以出版物为主

“亚洲包装中心”2003年3月落户杭州,这是一个集制造、科教、研发、信息、贸易、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世界性产业中心。该中心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包装龙头企业的集聚,形成了集成效应和集聚辐射功能。国际资本和行业巨头也纷纷抢滩浙江,使浙江印刷业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巨大亮点,培育了一批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形成了资源共享、产业集中、科技领先的整体优势,带动了浙江乃至全国印刷产业的飞速发展。

2003年杭州市工业兴市大会上,市政府提出了杭州要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口号,确立了五大重点产业,印刷产业位列其中。

随着2008年浙江义务教育教材综合出版生产基地的成功建设,完善了以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书刊出版物生产基地,使杭州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出版物综合生产加工基地。同时,也造就了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杭州富春印务有限公司、杭州钱江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杭州东联印刷有限公司等众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新生代印刷企业。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浙江曙光印业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在2006、2007两年入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

1.2宁波以文具、纸塑、扑克、邮件票据为主

目前,宁波已形成以宁波市区、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为四大核心区域的五大特色产业区块,即:以宁波市区、北仑、大榭、镇海区域为主,形成了纸箱包装和塑料包装印刷区块;以鄞州区、宁海县区域为主,形成了文具印刷区块;以慈溪市、宁波市区、奉化市区域为主,形成了扑克牌印刷区块;以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区域为主,形成了邮件、票据印刷区块;以宁波市区为主的金属印刷区块。浙江广博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亚洲中华纸业有限公司成为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上榜企业。

1.3温州以食品包装、商标印刷、挂历、笔记本为主

印刷产业是温州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企业规模以中、小型居多。全市从1998年开始在印刷企业较集中的县(市、区)建设发展印刷工业园区,并凭借“中国印刷城”提升区域品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数个印刷园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行业问题较多、发展周期较长和印刷业务来源不足等问题。有“中国印刷城”美誉的龙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截至2005年,包装印刷已经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4.4%,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行业结构。1997年以来,先后规划和建设了苍南县包装示范印刷工业园区、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区、城东综合工业园区和塑编工业园区。其中,包装示范印刷工业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用地560亩,19家入园企业全部建成投产;二期用地330亩已经开工建设;三期550亩,正在加快园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城东综合工业园区一期、二期、三期项目2300亩用地,正在开工建设,入园企业已达41家。小包装印刷园区用地205亩,有180多家企业已迁入生产[2]。总之,包装印刷已经成为龙港镇的第一大行业,该地区的新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立可达包装有限公司成为2007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的上榜企业。

1.4金华义乌以年画挂历、包装装潢、文化用品、工艺品为主

伴随着中国小商品市场的稳步发展,也推动了义乌及周边县市的服装袜业包装、纸制品加工、挂历印制等印刷市场的发展。据统计,目前金华地区拥有大小包装印刷企业3000多家,包装印刷企业数量和包装印刷业产值都在逐年持续增长。无论是在平版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及标识印刷,还是在数字印刷、纸业及其他特种印刷方面,发展都相当均衡。义乌目前拥有828家印刷企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达60亿元[1]。印刷产业已成为义乌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功取得了“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

2浙江印刷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印刷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印刷企业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006年9月,日本印刷界率先审定绿色印刷工厂的标准,并使用绿色GP(GreenPrinting)作为绿色印刷的认定标记。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对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专门的法律条文,来控制印刷污染物如挥发有机物等的排放。浙江印刷产业在不断推动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

以下几点是笔者对浙江印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初步探讨。

2.1印刷材料污染2.1.1油墨

油墨是印刷的主要原料,油墨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目前印刷工业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世界油墨年产量已达300万吨,每年由油墨引起的全球VOC污染排放可达几十万吨。我国油墨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每年约为22万吨,居世界第4位。油墨中大量采用有毒的芳香类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等作为稀释剂,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印刷作业场所VOC超标,危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挥发到臭氧中的VOC与NOx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形成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刺激人体肺部,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形成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效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另外,残留在溶剂中的某些有毒物质会从食品包装物迁移到食品中,间接损害人体健康。

除VOC之外,油墨颜料中不溶于水和介质中的铅、铬、锡、汞等金属的毒性也不容忽视。

2.1.2胶片及显影液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企业采用了CTP(Computerto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和数字打样技术,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地区,为数众多的企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CTF(ComputertoFilm,胶片制版技术),照排机还是占据着印前制版的主要市场。而照排机中银盐胶片的使用必然会带来环保问题。定影液中的银离子随废液排出后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尽管业内有少数人在做定影液回收工作,但回收的总量却相当有限。显影剂中的对苯二酚等也是对人体有害的药品,长期接触容易造成毛发脱落、皮肤发红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引起眼部疾病。

2.1.3承印材料

纸张是最主要的承印材料,目前造纸业广泛采用工业造纸法,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造成水土流失、气候变差,而且需要大量采用烧碱、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等,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近几年来,塑料包装材料的用量在不断上升,也对环境构成了威胁。

2.1.4印刷及印后加工工艺

胶印凭借在阶调层次复制方面所独有的优良性能,以及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在我国整个印刷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事胶印的企业需离不开相关的化学药液,环境压力日渐突出。主要的危害来自油墨、润版液、调墨剂和清洗剂等,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加上这些物质大多是专利配制的产品,其化学成分一般不会在原装容器上标明,所以对环境的污染更不容乐观。在美国,行业规定截止到2008年1月清洗剂在使用过程中挥发的有机物不能超过100gL[3]。凹印不仅油墨挥发性强,而且塑料、装饰纸等主要的凹印产品都需要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工艺,如装饰纸的浸胶工序,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损害。丝印油墨种类繁多,有了丝印,印刷品的色彩效果可以用“惊艳”来表示,但究其制作过程,却是付出了辛酸的代价。

印后加工所使用的覆膜材料、上光油材料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2.2设备噪音污染

在印刷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如印刷机、折页机、模切压痕成型机,与直接制版机相配套的空气压缩机等,都会产生噪音,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噪音有损听力,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和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目前,噪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公害,许多国家已把噪声治理列入劳动保护的重要内容。

2.3废品、产品回收污染

现在,消费者对印刷产品的外观装潢要求越来越高,塑料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

在书刊印刷和包装印刷中,人们广泛使用覆膜工艺,来提高印刷品档次和商品附加价值。覆膜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印刷品的外观效果、表面光泽度和强度,还可起到保护作用,使之具有一定的耐高温、防水、耐磨、耐酸碱等特性,延长印刷品的使用寿命。但是,大量采用覆膜工艺造成的结果是,在废品回收处理过程中,由于无法很好地将纸张和塑料薄膜进行分离,特别是即涂型覆膜材料,造成回收困难,再生率低,加快了资源的消耗。另外,塑料不溶于水,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如果不加任何处理便直接抛弃,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废弃物就近烧毁,就会产生大量的毒性气体,造成环境恶化。

总之,与塑料相关的印刷产品基本上都是固体污染源之一,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对象。

3印刷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分析

浙江印刷产业借助经济强省、市场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平台优势,以及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近十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浙江印刷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环保治理方面亦是如此。

3.1市场工价偏低,环保投入不足

浙江省的中小印刷企业数目偏多,低水平印刷能力相对过剩,高水平印刷能力相对不足,导致了低水平平台上的激烈竞争。而竞争中的主角就是价格。由于同质化现象司空见惯,差异化却因专业人才的溃乏而十分困难[4],直接导致了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印刷工价越来越低,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在这种企业为了生存相互肉搏的情况下,绿色印刷的推广必定会遇到重重的困难,毕竟,为环保买单势必就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许多印刷企业为了节约开支,降低成本,不断削减预算,从而导致了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

3.2技术设备落后,污染超标普遍

浙江的众多中小型印刷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技术设备、生产成本、人员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未能及时引进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前沿的生产技术,技术设备落后。这些传统的、繁琐的、落后的印刷工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印刷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和排放。

3.3管理人才欠缺,资源利用率不高

中国政府提出,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成“全球重要的印刷基地”。中国印刷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浙江印刷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紧缺的严峻考验。印刷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德国高技能的技术人员一般占印刷企业员工的40%,在中国却不到5%,浙江的比例尤其严重编低。相对于浙江省印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言,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在印刷行业的应用,更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5]。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困难等因素,将直接导致印刷生产工艺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产资料的过渡浪费。

3.4企业环保理念不强,员工环保意识淡薄

一个企业的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性质与方向,规范着企业的生产行为,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企业只顾着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却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液未经处理,就肆意地排放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企业长期保持这样的理念,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的认知水平,使员工的环保意识淡漠,并在将来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恶性循环。

3.5行业管理不到位,未发挥应有的监导作用

全省各级印刷行业管理部门,尚未颁布和实施切实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行业协会也未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缺少对浙江印刷行业的整体化、系统化调控。由于他们对生产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劝导并上报环境局和政府部门,从而滋长了这些企业的侥幸心理。

4实施绿色印刷的发展对策

以上是我对浙江印刷工业中存在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的简单探讨。那么,作为印刷的主体,印刷者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们又应该为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就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印刷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提供一定的参考。

4.1发展新型油墨,提高环保力度

油墨在印刷中必不可少,而且用量很大,如何减少油墨对环境的影响,关键在于开发、使用无污染的新型油墨。目前的环保油墨主要有水性油墨、辐射固化油墨、生物油墨、醇溶性油墨及其它新型环保油墨。例如,水性油墨以水和乙醇为溶剂,VOC的排放量极低,对环境污染性小,对人体健康无危害,是目前所有印刷油墨中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协会认可的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利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使油墨从液态变为固态,并成膜干燥,这种油墨的污染物排放也几乎为零,绝对是节能环保型的绿色材料。

国内的印刷企业可以借鉴美国生态印刷公司(Ecoprint)的做法。该公司在长期的探索中,通过与油墨生产商、造纸厂和其它一些材料供应商的协作,创建了自己的生态油墨生产线,从油墨中去掉了危害环境的成分,并开发了无污染的润版液替代品。

4.2推进产业进步,加大技术改造

印刷企业如何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印刷质量的同时又能兼顾环境保护,关键在于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CTP、直接成像印刷、数字印刷等前沿技术。尤其是CTP技术,与传统印刷技术相比,减少了生产程序,缩短了工艺流程和作业时间,使印刷生产更加绿色化,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而且,企业从现有的CTF走向印前全数字化的CTP,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有专业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即可。高校与企业联手,就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4.3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循环利用

印刷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资源不合理利用(如油墨、纸张、溶剂等)的情况,某些落后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品废料,如何减少这些废料的数量,有效地提高重复利用率、回收再生率,有效地降低废料的处理费用,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尺度之一。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应该对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给予重视,如日本为了强化容器包装回收利用法的实施,除成立了容器包装回收利用协会外,凡是与容器包装相关的行业和产品也都建立了协会等机构[6]。

印刷企业回收物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收使用。对于包装材料,如木箱、编织袋、纸箱、纸带、捆带、捆绳等,都可以直接加以回收利用。

2)回收后再生使用。对需要再生利用的排放物,印刷企业可以直接将其分拣、出售,由物资回收企业收购后进行统一的再生处理,重新制造原物品,也称回炉复用。比如印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印品;纸张、塑料、金属等各种承印材料经裁切加工形成的切屑;使用过的印刷版材;报废的机器设备等。在日本等印刷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印刷厂的废料、废水和垃圾都得到了很好地再生和利用。废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在厂内循环使用;下脚纸是100%再生使用;各种垃圾分类集中后由厂内的废品处理站进行处理。如果这些设施能够在设计工厂时就一次到位,势必会后惠无穷[7]。

4.4贯彻环保理念,规范企业行为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ISO14000成为衡量外贸印刷企业取得环保水平的标准。作为印刷企业,应当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树立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利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来改善环境和防止污染,运用循环经济规律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论证,努力做到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