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

1、客户关系管理CRM的起步及目前发展状况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最早由美国GartnerGroup提出,自1997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球的CRM市场一直处于爆炸性的快速增长之中。1999年全球的CRM市场收益约为76亿美元。据市场分析专家预测,2000年全球CRM市场收益将超过120亿美元,2004年将达到670亿美元。年增长率将一直保持在50%以上。目前,我国的CRM市场也已开始启动。像以往的ERP、电子商务等新理念一样,CRM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传入到市场启动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些新理念对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CRM的基础是什么?它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每个客户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通过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特别是满足重要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可与每个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客户同企业之间的每一次交易都使得这种关系更加稳固,从而使企业在同客户的长期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CRM系统的宗旨是:为了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同每个客户建立联系,通过同客户的联系来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服务。

从地域来看,目前CRM商机最大的是北美市场,其次是西欧市场,其中西欧市场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飞速发展。在东南亚地区,CRM市场目前比较小,尚处于炒作概念而不是做产品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CRM概念由美国提出,拥有此类产品的厂商主要是Siebel、Oracle、Vantive、Onyx等欧美国家的软件公司,在其他地区产品的推行存在产品本地化等问题。但就其市场前景来看,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从行业结构角度来看,大多数CRM方案供应商并没有把其产品局限在单一的行业市场,其客户遍布于众多的行业:如制造业、保险业、金融业以及高技术行业。

全球流行的CRM产品主要包括:Baan公司的BaanFrontoffice98.4、Onyx软件公司的OnyxCustomer4.0和Siebel系统公司的Siebel99等。这些产品都以Windows、Unix等为主流平台,并集成了MicrosoftOffice应用。IBM、Oracle、Lotus等公司目前纷纷在加大力度发展其CRM产品。

2、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目标与基本内容

CRM的基本目标应有三个,一是研究用户、确定市场,二是解决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和开发客户,三是通过客户研究确定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内容。CRM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概念,同时也是管理技术。

那么,CRM的基本内容有那些呢?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如下的基本管理技术:

1)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技术。即以客户为企业行为指南的管理技术。在这种管理技术中,企业管理的需要以客户需要为基础,而不是以企业自身的某些要求为基础。这是一种把企业与客户一体化的管理思想付诸实施的管理技术。

2)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要实行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技术,必须有现代化的技术,原因就是现代企业所处的是信息时代。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的中枢,智能化的数据库是所有其它技术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化的数据库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能源。

3)信息和知识的分析技术。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技术。为了实现这种管理技术,企业必须对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种开发的基本与核心技术就是信息和知识的分析处理技术。只有经过分析和处理的信息,才是企业需要的知识。

使用CRM概念和技术,企业能快速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进而了解整个市场走势,并确切地知道谁是客户、谁是客户的客户、什么是客户的需要、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以及满足客户要求的一些重要限制因素。CRM还能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盈利都得到最优化。

CRM在具备如上的企业管理技术的同时,还应具备如下的基本指标:

1)客户关系指标

一个好的CRM技术和应用系统,应当能提供基本的客户关系指标,客户关系指标是客户与企业双方的信誉、能力、发展估计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2)客户产品关系指标

CRM技术和应用系统,应当能根据所掌握的客户、企业以及产品的信息资源,对客户产品关系做出综合评价,这个评价结果就是客户产品关系指标。在进行客户产品关系综合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对客户及其直接产品的关系等进行评价,还必须包括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原因和能力等方面的客观评价。

3)客户企业关系指标

企业本身的需求,这实际上也就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从主要的方面反映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融合程度。企业与客户融合的越好,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就越广阔。

4)客户关联指标。

企业在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管理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就是通过客户需求和客户需求的目的所反映出来的企业发展前景。客户关联指标就是为了提取有关企业发展前景信息而对CRM技术和系统提出的要求。

3、CRM基本功能与特点

3.1CRM基本功能

企业CRM系统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销售管理系统:销售支持系统给销售人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支持工具和多种形式的信息,从而使销售人员可以对客户、业务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销售管理系统将大大扩展客户范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销售成本,为企业的利润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营销管理系统:使营销人员能高效、全面地分析客户及市场信息,量身定做合适的市场活动计划。系统可以对销售、服务等进行指标化的分析,帮助营销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和调整营销战略计划,并发送给销售人员和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对产品、服务、物流等渠道进行管理调控。

§客户服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来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可以向服务人员提供完备的工具和信息,并支持多种与客户的交流方式。帮助客户服务人员更有效率、更快捷、更准确地解决用户的服务咨询,同时能根据用户的背景资料和可能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建议。

§电话中心CallCenter:将销售与客户服务系统整合成为一个系统。使得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提供售后服务支持,也可以提供销售服务。大大方便了客户与公司的交流,使顾客增加了对公司服务的依赖。

3.2CRM系统功能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的特点:

1)提升个人关系为全企业与客户关系

2)跨地区分享信息,提升知识竞争力

3)资料化引导业务人员完成业务程序

4)利用策略评估找出业务弱点

5)业务研讨及心得,提高业务能力

6)完整客户投诉处理及服务,提升服务品质

7)有效整理对手信息,知己知彼

8)预估及管理未完成业务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2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NET;智能管理系统;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28―04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当前形势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2]:高校扩招给教学工作带来压力,实验室、设计教室等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学生没有固定的毕业设计场所,不能及时获取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扩招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很难拒绝用人单位的实习要求,对外出实习的学生难于管理和监控;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要求,有时到外地出差,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机会有限,需要有一个能与学生交流、指导的网络平台。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设计了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

一系统功能概述

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建立一个毕业设计(论文)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指导的平台,同时又有利于教学管理者进行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3]。系统涵盖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了课题申报、双向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论文提交、论文答辩、评优复审、成绩汇总、文档材料打印、统计分析、数据归档全程网络化管理。学生无论在哪,只要有网络,都可以查询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指导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生的研究进度,监控校外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获得各种汇总、统计信息,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监控。

二系统流程分析

系统设计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上的,系统内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结果都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基础,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流程网络管理,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初始设置

由教务处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起止时间,各学院设置中间环节(申报课题、下达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等)的截止时间,方便各学院灵活管理。教务处进行相关参数设置,如每个指导教师可指导的学生人数,各答辩小组的优良率等,启动本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申报课题

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后,在系统中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填写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并指定课题适用的专业。

3 双向选题

系统内的选题方式为双向选择。首先由学生在适用其所在专业的课题中选择三个课题,分别对应三个志愿,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志愿,分批次为每个课题选择学生。

4 下达任务书

双选结束后,学生与教师的课题间确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指导老师填写任务书并提交,由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查看任务书的具体内容。

5 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填写开题报告,上传文献综述或外文翻译,提交给指导教师进行审核。

6 中期检查

指导教师对其指导的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并进行打分;学院召开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座谈会,教学秘书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师生座谈会记录表》;教务处可查看每个学生的中期检查情况和各学院的会议记录。

7 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检查后,学生可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核,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可多次审核、修改)。 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定稿。

8 评阅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评分通过后,由专业负责人为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分配一名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对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打分。

9 论文答辩

秘书安排论文答辩组并指定各组中答辩的学生、答辩成员、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录入答辩成绩、答辩小组评语。

10 评优复审

教务处设置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各学院按比例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抽检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务处按比例随机抽取产生,也可以按学号的尾数抽取。评审专家在网上进行评审,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不及格毕业设计(论文)。

11 数据归档

对当前学期的所有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备份,同时初始化系统,为下一学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准备。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置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间的数据关系, 系统设置了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学秘书、评审专家、答辩录入员、教务处8个角色。各角色按权限访问公共数据库,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4]。通过公共数据库,将各角色功能模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选择课题、查看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提交论文草稿、提交论文定稿、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查询成绩及交流互动等。课题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志愿,教师按志愿分批次选择学生。

2 指导教师模块

指导教师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申报课题、课题双选、填写任务书、审核学生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中期检查、审核论文、论文评阅。指导教师在为每一个课题选择学生时,实行按志愿分批次选择的方式,各批次开始选择的时间由学院教学秘书设置。

3 专业负责人模块

专业负责人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审核课题、分配课题、审核任务书、分配评阅教师、查看过程信息、特殊情况处理。专业负责人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可以设置为适用于相近的若干专业,但各个专业负责人有审核决定权,只有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该课题才能被该专业的学生选择。系统可以进行两轮双选,对于两轮双选后仍然“落选”的学生,由其专业负责人为其在剩余的课题中分配一个课题。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必须由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学生才能进行查看;审核不通过,将退回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专业负责人还承担了毕业设计(论文)进展监控的作用,他可以查看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如课题双选信息、学生开题情况、任务书下达情况、中期检查情况,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督促。

4 教学院长模块

教学院长模块的主要功能有:课题、双选结果、审核任务书、查看过程信息等。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经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教学院长统一后,学生才能开始选择,保证选题的公证性。学生和教师的课题双选结束后,双选结果经教学院长后生效。教学院长可查看各专业的工作计划、课题进度、指导日志等,对各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监督。

5 教学秘书模块

教学秘书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截点设置、账号管理、院级公告管理、答辩小组管理等。对于原数据库中没有的账号,如外聘教师等,教学秘书可为其新增一个账号。

6 评审专家模块

评审专家对所属专业的抽检论文及评优论文打分并填写意见,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改进。

7 答辩录入员模块

答辩录入员负责录入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评语。系统将按照预设的权系数,将学生的三个成绩(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评分)加权求和,自动生成最终成绩。

8 教务处模块

教务处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统筹管理者,同时也是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超级管理员。教务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时间设置、初始设置、校级公告管理、用户权限分配、过程信息查看、论文抽检及评审、数据归档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 功能特点

(1)课题双向选择,教师和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

(2)支持团队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

(3)网络抽检与评优,提高了评审工作效率,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正、严密性。

(4)多角色的权限设置,同一个账号可以有多个角色。如某个指导教师的一个账号,可同时具有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引入了数字签名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

(6)系统设置了交流互动功能,用户登陆后可与系统内的任一用户相互发送留言。

2 智能特性

(1)全程进度控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分别设置课题申报截止时间、双选结果截止时间、任务书下达截止时间、中期检查截止时间、答辩截止时间等,学生、指导教师将根据进度安排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2)操作信息提示。根据进度,系统会自动给出操作提示。例如在选题期间,如果学生未进行选题,学生登陆系统后会有小窗口提示其需要进行选题,窗口上同时有选题的超链接。对于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等有未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如课题未审核、任务书未提交等,在登陆系统后将收到相关的提示信息,提示其去进行相关操作。

(3)处理状态提示。在完成某一环节的操作后,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如学生选择课题后,会出现两个状态提示:教师选择状态(未选择/已选择)和教学院长状态(未/已),学生对选题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对于课题申报、任务书下达等情况,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

(4)自动保存指导记录。专业负责人对课题的审核、修改意见,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论文的审核修改意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系统都会自动保存,方便日后的查询。

(5)实时监控。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务处等)可实时查询过程信息,如课题申报、课题双选情况,查询课题进展情况,如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情况,方便质量监控与管理。

(6)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种分析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等。如各专业选题性质的分布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优良率统计表,不同选题性质与优良率的比例表,历届师生比与优良率的对比表,教师职称与优良率的对比表等,为日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7)数据对接

系统数据库设计规范,方便与其他数据库对接。系统登陆时使用的是教务系统中的视图,直接使用教务系统中的账号即可登陆。系统可导出各种格式的成绩,方便将成绩直接导入至教务系统,实现与教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五系统实现

1 系统平台搭建

系统采用B/S结构,Web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信息服务软件为IIS 7.0[5],数据库服务器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

2 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了微软提供的Visual 开发工具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工具。使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5与.NET配合开发,能够提高.NET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效率。系统使用技术进行开发,它使用WebForms接口,摆脱了以前ASP难以开发的缺点,赋与像Windows Forms一样的开发环境,能够适应和解决复杂的互联网需求。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时期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前期软硬件资源配置情况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究设计了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它是一套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整套操作管理流程无纸化、网络化。经过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试运行,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效率,并且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去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各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EB/OL].

[2] 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

[3] 李海晨.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5):75-76.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信息管理 系统化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相应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系统而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系统客户端C/S(客户机/服务器)与系统浏览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的信息管理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实施系统化管理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然而,在实施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1 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表征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系统的,系统性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研究生信息管理工作自然也具有系统性。一方面它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另一方面它又自成系统,一般由招生信息管理、培养信息管理和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等子系统组成,而每一个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系统(或要素)组成。在要素一定的情况下,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要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转合理、有序,必须优化整个系统,使各个子系统发挥最佳功能,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1.1研究生信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研究生信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要,必须借助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研究生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影响和制约研究生信息管理水平的因素很多,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多,相关部门需要运用系统论的管理方法,根据研究生信息管理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把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围绕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目标合理组织起来,形成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权责明确的有机整体。完善的、系统化的研究生信息管理体系又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管理活动又是由教师、研究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的多边活动。因此,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化运作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系统的协调作用,才能使三方人员更有效地配合,及时了解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效果,反馈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信息,提出新的管理目标,使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始终处在一个新起点和高水平的层次上运转。

1.2系统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涉及招生、学籍、培养、思政教育、学位、学科、就业七个职能部门,信息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和处理,某个部门数据的输入可能是另一个或几个部门数据的输出。大多时候,数据并不是从第一个部门顺序地传递到最后一个部门,而是经过一些中间部门的处理重新回到前一个部门,有些甚至会经过有限次的循环,才会进入下一个部门。信息的价值在于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凡是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需要掌握、处理的重要情况和突发性事件、重要思想动态等信息,要及时收集、迅捷上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信息的价值,提高管理效率。

系统化管理就是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处理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关系,处理好三流的关系是现代系统管理的关键。物流是组织运行的主体,物流中伴有信息流,而信息流是对物流、人流的反映,调节着物流和人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驾驭着人和物,做有目的和有规则的活动。在研究生管理中,信息量和信息速度与研究生规模呈正比例关系,研究生规模越大、越复杂、信息量的增长就越大,对信息传递的速度的准确度要求就越高,信息流发生堵塞、中断、停顿的风险就也就越大。

实行系统化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管理效率:

(1)系统化管理可以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开发。重复开发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由于力量分散,开发的信息系统大多质量不高。实行系统化管理可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开发出高质量的信息系统。

(2)系统化管理可以规范、统一信息标准。目前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是各个学校根据需要自行设计的,其操作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网络环境等均没有统一标准。在教育部的信息标准颁布之前,各个学校自行设计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是不相同的,数据库的字段名、类型、长度等也不相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即使在同一学校,各主管部门为适应自身的需要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也缺乏整体间的统一规划,很难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传递。实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把各个院校,各个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统一起来,提高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率,提高管理效率。

(3)系统化管理能使信息实现适时处理。虽然信息系统实现了联网,但受技术条件限制或安全方面的考虑,某些信息的处理工作仍是单机条件下的事务处理系统,信息还不能真正实现实时处理,例如学籍情况的变动,并不能立刻在其它部门反映出来。只有实行系统化管理才能实现真正的实时处理,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

1.3系统化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管理方式、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尽可能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数据可以重复利用与充分共享,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势在必行。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加以改变,还应当从管理的观念、手段和方法上加以变革,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

系统化管理就是要协调研究生教育各个部门,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等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也有利于数据在各部门的共享和传递。系统化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研究生信息管理的有序性,研究生教育需要经过各个阶段,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上一个阶段工作完成,才能开始下一阶段工作,如:只有修够足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才能进行答辩。这就需要对信息管理进行系统化设计,保证此功能的实现。系统化管理是研究生信息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人员、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分散式管理的初级阶段,部分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的工作方式,要实现由“传统管理”到“信息系统化管理”的转变,将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信息系统化管理不仅是简单地在办公桌上放一台计算机,管理人员能操作计算机,能打字上网就行了,而更多地是需要这些管理人员管理观念的转变,以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理念主要有:

2.1统一认识,信息共享

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年或3年,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可分为招生、培养和学位三部分,具体管理工作是由许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各个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如:招生部门负责研究生入校的初试、复试和录取;培养部门负责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培养等;就业部门负责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司其职,显得合理有序。但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都遇到了一个突出问题,即因在不同部门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虽然在不同范围内有不同收效,但要实施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却出现了问题。一些高校明显暴露出研究生培养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环节薄弱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管理成本加大,整体管理水平却有所降低。基于系统化的管理要求,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统一认识,信息共享。

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部门管理者的认识问题。一是领导者中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认为管理是领导者对他人的管理,习惯于采用人管人的方法。二是一些高校领导只是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交给各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并没有纳入高校研究生教育整体的战略规划。三是一些高校缺乏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思考,难以实施统一管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强化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使各部门领导统一认识,只有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化管理才能奏效。

信息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各部门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降低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费用。但是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各部门分散开发或引进的信息系统,有相当一部分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信息共享。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减少甚至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2协同管理,职责分明

协同就是协作,即共同作用。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从系统学角度看,协同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有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协同管理就是将高校的各种资源(包括人、科研成果、财物、信息、流程)关联起来,使之能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在协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

部门协同管理自然涉及到权责和利益分配问题,为了避免部门协作中出现问题,必须坚持“职责分明”原则。无论是设置岗位,还是配备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岗位人员要“职责分明”,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有权做什么,无权做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职责分明”的优点有三:一是研究生管理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专人负责,以防止出现因无明确分工而使有些工作好像人人有份但出了事又找不到人承担责任和后果;二是让研究生管理中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工作范围和权力,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易于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三是使研究生管理中每个人的职责和权限经纬分明,防止越级施权行为的发生,当有人越权时也可追究责任。并且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3 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方式和手段

研究生信息管理涉及到的部门、数据库和用户都比较多,对某些数据安全性要求高,因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后期维护将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化过程。系统人员需要在对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原则、设计方案和使用时的维护计划。基于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必须从管理的规范化入手,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方式和手段主要有:

3.1建立“管理系统”,搭建共享平台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核心内容的一致性,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管理系统,搭建共享平台提供了可实施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规模、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虽存在诸多差异,但其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具有一致性。以学籍为例,学籍管理内容中包括研究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院校等基本信息,每个信息都可以用标准的数据来描述,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提炼,从而形成可以广泛应用的标准。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有些很难形成统一标准的,如课程等,也可在分类方式、编码方式上统一规定。在目前不同的管理体系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研究生教育管理将面临许多问题,如软件设计开发平台较多,软件设计水平不一,扩充性、开放性、灵活性、兼容性较差,重复开发,资源浪费严重,信息管理服务对象少,服务范围小等。研究生教育管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不但可以解决信息编码不准确而导致的上报信息不能直接传递,系统不能交叉应用,开发人员之间不能对话等问题,也可以为各个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同时可以利用服务与数据库技术,建立更为人性化的信息系统,为管理人员和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因而,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标准和共享平台的建立,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3.2共同维护,完善数据信息

研究生教育管理在一个管理周期中均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基本环节,每个环节下又有一些子环节。例如,招生环节包括录取、学籍子环节;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技能学习子环节;学位环节包括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子环节。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及共性。数据信息就是在这些环节或子环节中产生、加工、储存、传递的。一个完整的信息往往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生产”的,所以信息系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共同维护。然后再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使用的情况,利用数据仓库对数据挖掘分析,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改造,从而增加它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3.3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

研究生教育系统化管理是基于Web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网络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实现系统化管理所必须考虑的,也是系统化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首先是网络瘫痪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已经有极大的发展,但仍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造成网络的不顺畅甚至瘫痪,给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造成极大的麻烦。其次是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病毒及蠕虫、网络黑客都会给系统的安全带来威胁,尤其是学生成绩、财务信息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被篡改,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在进行系统化管理时,一定要考虑网络安全因素,加强防火墙建设。对一些重要数据要随时备份,以防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数据丢失。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应急预案,避免网络出现问题,整个管理工作陷入瘫痪状态。

参考文献:

[1]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2]丁毅强,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可靠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6.

[3]张小容,彭佼蛟等.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1.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4

对读者权利和读者义务的再思考

――快乐阅读与读者权利、读者义务关系之探讨马小红,周翠萍 1:1―3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词频分析看我国读者工作及藏书建设的发展陆华娟 1:4―6

高校数字图书馆引进SNS的研究分析张 琳 1:7―8,21

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思考崔海峰 1:9―11

《图书馆战争》――日本式“图书馆自由”精神的体现梁文婕 1:12―13,54

论数据库版权的保护温 泉,黄继兰 2:1―2,17

知识价值链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探析陈丽翎 2:3―75

晋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架构颉艳萍 2:6―8

我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策略探析万文娟 2:9―11

关于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和思考宋国忠 2:12―14

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赠书的质量引导及控制甘 新 2:15―17

论新形势下科技查新的协作创新李 彦,刘玉莲 2:18―20

结构洞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的应用宋 洁 3:1―3

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共享特征周会会 3:4,7

时间成本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效用李凤英 3:5―7

图书馆与低碳经济陈蜀园 3:8―9,22

合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馆员保障杜文娟 3:10―11,29

论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李玲 3:12―13,18

论图书馆发展的外在动力――信息技术的驱动李 欣 4:1―3,9

试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地图构建庄青青 4:4―6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刘梦琦,郭 磊 4:7―9

图书馆在云计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黎意慧 4:10―12

论影视艺术院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陈中国 4:13―15

论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梁宏霞,黎维玲 4:16―18

论图书馆价值关系的本质丁国顺 5:1―2

云存储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黄 燕 5:3―4,10

公共性与学术性的两难选择

――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一些思考蔡 彦,王以俭 5:5―7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运营研究祝 磊,孙 哲,胡 石 5:8―10

基于web环境下的数字化书包――电子书包张 倩,章祥峰 5:11―13

信息服务理论基础浅析艾新革 5:14―16

试论馆藏知识的使用价值庞桂香 5:17―18,94

浅谈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自觉林忠娜,葛丹阳 6:1―3

关联数据特点及研究胡明玲,王建涛 6:4―6

基于语义技术的搜索引擎平台搭建的可行性研究王清飞 6:7―9,28

公共图书馆公益的路径选择

――以北海市县图书馆公益服务现实分析为例李建民 6:10―12,31

移动图书馆在大学校园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宋 飞 6:13―15

•科研项目•

广西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建设效应研究姚 倩 1:14―18

图书馆中的多模态应用彭建武,于晓燕,齐 伟 1:19―21

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分布式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探讨唐 迪,蔡 敏,黎 琳 1:22―24

安徽古籍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朱开忠 1:25―27

知识服务的条件与内容研究石聿根 1:28―30

广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享调查报告廖 球,赖 群,莫崇菊 1:31―33,78

Web2.0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证调查与分析

――以南通大学为例黄 静 1:34―37

数字图书馆互操作协议比较研究吴育芳 1:38―41

物联网在高校图书馆东盟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中应用初探唐小新 2:64―68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罗木华 2:69―71

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

――以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王芙容 2:72―75

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社区的策略探讨晏 磊 2:76―78

重庆市现存抗战大后方文献及其特点王志昆 3:58―61

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探讨杨 丽 3:62―63

复合图书馆应对云计算的发展思路郭丽英 3:64―65,85

实施文献资源质量工程的设想与探索张芳宁 3:66―68

中学图书馆资源建设探讨

――广雅中学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谢 晗 3:69―71

浅谈《中华再造善本》的分类与读者服务绩效

――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唐咸明 3:72―73

湛江本土文化研究文献的调查与分析罗 莹 3:74―76

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

――以广西高校图书馆为例王 虹 4:25―28

图书采访中错配图书的成因及对策

――以淮海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夏咏梅 4:29―30,40

高校图书馆对新生代外来工知识援助的研究

――以佛山市新生代外来工为例陈响坤 4:31―33

学位论文管理系统论文自动更新模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侯 辉,周力青,张兴旺 4:34―36,66

基于教学科研用户服务的高职院图书馆供需矛盾探析王 玲 5:19―21

高职院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思考

――以“广艺资源网”特色数据库为例陈美芝,李 华 5:22―24,31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探析卢 山 5:25―27

基于熵权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判法邓爱东 6:16―19

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的变化与发展杨小凤,冯向春 6:20―22

2006―2010年江西公共图书馆宏观发展状况分析程春焱,龙 心,欧阳周遐,王昭勇 6:23―28

基于网络分析的期刊引用关系研究杜秀英 6:29―31

基于Internet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投标研究张 静 6:32―35

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电子服务品牌建设刘金玉 6:36―39

•综述论坛•

图书馆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现状述评唐吉深 1:42―44,66

袁崇焕研究文献综述何锦奋 1:45―48

我国图书馆期刊工作(2005―2009年)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徐 婷 2:79―88

2000―2009年国内链接分析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曾晶晶,王亚平,奉国和 2:82―88

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研究:基于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李 伟 2:89―92

面向肢体残疾群体的阅读疗法研究综述李 婧 5:35―37

2005―2010年我国“农民工与图书馆”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胡 军 6:48―51

1992―2010年我国联合参考咨询领域文献的计量分析郭 磊 6:52―55

•古籍研究•

《东华录》版本述略娄明辉 1:49―50

试论《论衡》的文献价值杨妍静 1:51―54

谈“则天革命”时期的图书编撰李巧爱 4:19―21

民国时期广西经济期刊特点评介廖晓云 4:22―24

《闽书》明朝科第与人物传记正误十七则程妹芳 5:28―31

近代湖南私家藏书综述刘雪平 5:32―34

《明史记》编纂考论展 龙,耿 勇 6:40―44,51

颜之推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探析樊 普 6:45―47

•工作研讨•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举措:重点文献入藏调研与补充

――以东莞图书馆为例李正祥,陈秀琴 1:55―57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史立慧 1:58―60

少年儿童图书馆特殊儿童群体服务研究王永丹 1:61―63

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变革与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对策熊 鹰 1:64―66

中小型图书馆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张 梅 1:67―69

Interlib系统的使用技巧及问题解析范春玲 1:70―71

从我国南方的古籍保护工作谈起王 芹,肖晓梅,魏笑英 1:72―74

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权限相关问题探析蔡丽萍 1:75―78

说说馆员的“传帮带”张亚军 1:79―80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发展实践研究刘琳琳,洪 跃 1:81―82

中国―东盟博览会文献专业馆采访探索黄祖彬 1:83―85

试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部分注释示例的几个问题肖 燕 1:86―88

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与探索徐欣禄 2:21―27

图书馆剪报服务的思考林 岫 2:24―27

发挥民间阅读组织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作用高小军 2:28―30

电子书的认知与使用

――基于北京科技大学读者调查赵秀君 2:31―34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应用性研究

――以重庆图书馆为例王宁远 2:35―37

图书馆开展3G手机服务的探讨徐 静 2:38―40

从视障用户的信息需求思考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杨俊英,赵林静,郑 宏 2:41―92

浅谈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赖辉荣 2:44―46

关于修订《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规程》的刍议喻登科,徐 敏 2:47―68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概述与搜集利用

――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王 华 2:50―52

高校图书馆预约图书复本量探析侯 茜 2:53―60

浅谈阅读跨越

――“听书”:读者阅读的新选择谈 苹 2:55―71

也谈公共图书馆的自我展示谈沁焱 2:57―58

校园一卡通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徐金满 2:59―60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创新实践

――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王 捷 2:61―63

省级图书馆学会工作的创新思考

――以广西图书馆学会为例贾 莹 3:14―18

浅析读者知识库的构建黄 勇,徐翔鹏 3:19―22

对提升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社会效益的思考李志慧 3:23―2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冯春英,盛兴军 3:26―29

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体系构建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为例乔 杨 3:30―33

现代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动态清点工作

――以MELINETS为例王晋月 3:34―36

南宁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周 明 3:37―39

图书馆岗位轮换策略探析

――以南开大学图书馆为例林红状,张伯山 3:40―42

试论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服务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5

一、确立系统的整体观念,保证学校管理的有序性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系统,要想把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当做自己的奋斗方向。要对学校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我们就必须讲究效益而且是整体效益。整体效益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学科、设备、环境以及信息等资源的投入,求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各种资源的最佳组合效应,并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学校系统管理的综合效益,必须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贴市场的需求,拓展更广阔的办学空间,获取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培养社会满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校系统管理的最佳组合,必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做为目标,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条件建设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明确系统管理的目的性,实行目标管理

学校要想有一个科学且有效的管理机制,就得有一个长期、中期或近期的实现目标,也就是总目标,以及为了总目标而实现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目标管理。确定学校的的战略发展的目标,含总目标、分目标以及子目标。在我们实践中要注意子目标和总目标的一致性。将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年度计划密切结合,与系部和职能部门的任期目标紧密结合,与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个人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这是系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利于调动全校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各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自觉努力完成自身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实现学校战略发展目标。

总之,实际情况都是按照各单位、部门的工作具体特点而定的。从服务总目标这个大前提出发,通过协调和综合平衡,要求整体系统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使各种要素的特定功能达到强有力的最佳组合,充分体现“立足地方、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具有较强的自身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

三、运用系统管理的相关性,实现层次管理

学校的内部系统不是各个部分的拼组,而是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组成的整体。学校实行科学管理,就是要从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联上去把握系统的层次结构关联,使系统内部各个部分都能按系统整体要求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大胆放手,授权管理,实行责、权、利统一,这样才能使系统正常运转并获得有效的管理。学校的管理不可越级管理和越级指挥。系统管理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它们不应相互干扰,相互取代。上一级只负责直管层次的事务,下级事务应由直接主管去解决。管理中出现的任何层次上的混乱,必将损害整个系统的管理效能。同时,学校管理中不仅要考虑本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的关联,还需注意系统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因为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项目都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若仅从系统本身内部关联着眼而忽视与大环境的动态相关,往往也会影响学校内部系统的正常运转。

四、把握系统的动态性,实行动态管理

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条件是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不仅要保持系统内部的信息流通,而且要使系统灵敏地接受外界的有关信息,以作为调节系统运转的依据。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是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是一切系统的联系中介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需要完整地掌握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信息,及时修缮本系统的运转状态,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和作用,让信息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转化为速度、效率和财富。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简化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其中,信息流调节着人流、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引导任何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规则地运动,它是联系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古与今、上与下,各个组织系统的重要中介。

学校管理应该是开放的,时刻都应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进行新陈代谢只有向社会开放,进行物质、能量、知识、信息的交换,才能更好地生存,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例如,在研究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或作出某个重大决策时,就需要紧紧把握国家教育大系统环境的信息(国家、省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使学校事业不失时机地发展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

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即信息的价值),切忌盲目性外部的信息都需要过滤和处理,分析其真伪、有用性、实效性及与学校内部系统制约性的强弱,然后从学校实际出发作出相应的决策。

五、讲究系统效益,提高管理效能

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个特定系统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取决于系统中各项工作的效益,效益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就可能越大。

认清系统效益核心问题系统效益的核心是价值问题,即作为整体观念的社会价值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为社会所需要。提高人才的社会接受性,就是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益。另外,学校的每一项科研成果为社会所应用、推广,实现其应有的政治、经济价值,这样,学校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也就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益。

提高人的效率系统效益最大化要求提高效率。人是管理中最具能动性、创造性和最活跃的要素,它是系统构成要素的主宰。特别是教学单位,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尤其是教师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育振兴、国家富强和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只有做好人的工作,注意开发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管理才能抓到根本。

发挥财力、物力的最大效用系统效益最大化要求现有的财力、物力发挥最大效用。比如,科学地安排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尽量使它们的使用时间接近饱和程度,实验设备在保证本校教学实验的前提下,尽可能接受更多外单位委托的实验、测试等业务。这样,既可为外单位解决困难,又可获得一定收入以扩充学校的设备。

提高时间利用率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学会应用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学会发挥时间效益的技巧。工作安排、人员组织、任务分配、宣传发动等,都应以时间效益为前提,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科学调度。如果管理工作者不能管理时间,就什么也不能管理好。

健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系统效益必须健全组织机构,以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增加管理活动的效益,学校管理工作者必须注意研究如何使管理对象的组织结构和目标进一步完善,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各种管理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如何通过科学的预测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使管理的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尽可能接近等。

六、应用系统反馈,实行有效管理

系统的稳定性要求系统的结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有灵敏、准确、有效、快速的反馈。有效管理,就要善于捕捉及时的反馈,及时根据相应的变化来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如此循环反复,使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和完善。有效管理需有一套正确的控制方法。即事前控制(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1)预先控制。是控制论中的前馈控制。重大事项不能等出了偏差才去纠正,要在行动目标方案实施之前,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预测行为后果。(2)现场控制。在管理过程中经常进行控制,随时收集运转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迅速发现并纠正偏差。有了这种控制,就可使整个系统运转正常。(3)事后控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有效管理,必须注意反馈适当。反馈过度会使系统处于大动荡,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使管理系统的运动无法向其目标值接近。反馈不力同样会降低管理效能,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必须适应发展形势,彻底转变学校管理方面的传统观念,改革现有管理系统大结构,改革管理方法和手段,实行科学管理,这是当前职业院校建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院校实行科学管理,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密切关注其自身的长远发展,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框架,谋划学校工作整体性规划,实行目标、层次、动态、反馈、有效管理,以期实现职业院校的科学、有序、高效、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海洋.职业院校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1992.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绩效管理;目标分解;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评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管理绩效,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 因此,进行大学绩效管理探索既呼应了国家教育发展的导向,又是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大学绩效目标设定与分解是大学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指标不是制定好之后就可以告终了,还要进行落实,将目标层层分解下去,并以绩效考核的方式监测目标的实施进度。大学绩效目标分解是指通过制定组织发展的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将其逐层分解,实现以“目标”进行管理。大到一个大学的管理者,小到一个学院、系所负责人,在接受了绩效目标之后,都要对目标进行过程管理。如何管理?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空间维度,即如何将目标分解到学校的二级机构,或是二级机构如何将承担的学校绩效目标分解到学科部或教授个人;二是时间维度,即如何将绩效目标切成小段,以控制完成时间,明确什么样的目标可以分段,什么样的目标不能分段;三是找到实现目标的策略;四是建立具体的绩效计划;五是进行资源配置,确定为实现目标将给予什么样的资源支持。

目标分解在管理学中被称作“管理中的管理”,对教职员工个人和大学组织发展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标分解中,教职员工亲自参与目标的分解,更容易对绩效目标产生深入的认识,可以激发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高校中的二级组织来说,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评价和奖励则更为客观,便于推进,使组织目标实现过程更为顺畅。

大学绩效目标分解的策略

目标分解由大学绩效管理运作核心单元―教学科研机构和职能部处来承担。主要内容包括掌握学校内部结构及相应的核心运作环节;协作细分学校目标和战略并制定本层组织绩效目标和战略;构建必需的大学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1]

绩效目标分解是进行目标实施、目标监控的重要前提。大学绩效目标分解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目标的实施,目标分解需要站在全校发展的视角,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大学绩效目标分解的模型。大学绩效目标是大学中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依据大学战略目标、面临内外部环境和各方利益共同协商,确定大学在一个战略周期内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以目标的形式横向分解为教学科研机构绩效目标和由职能部处统领的专项绩效目标,再纵向分解为系所、学科部、教师个人绩效目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大学绩效目标以追求大学战略目标的实现,持续提高大学管理效益,实现大学中人与组织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为目的。大学绩效目标分解同样以战略目标实现、管理效益提升以及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为导向,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将总体绩效目标分解到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的绩效目标设置方式同大学总体绩效目标设置的模式类似,最终构成纵向的绩效目标体系;二是将大学总绩效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处,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绩效目标的设置是以大学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的,不是所有的学校工作都会被纳入到大学绩效目标当中,承担绩效目标管理的职能部处一般是完成专项绩效目标的管理与服务机构。根据大学绩效总体目标,各个专项绩效目标一般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根据大学类型的不同,侧重的专项绩效目标也有所不同,如以创建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的高校,更加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绩效目标;而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的高校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则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绩效目标。据此承担专项绩效目标的机构也有所不同,由此构成了大学绩效目标的横向体系。

通过对总目标的层层分解,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目标任务和管理的网络体系。在进行大学总体绩效目标的分解时,要特别注意绩效目标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的沟通,注意绩效目标分解过程的多方参与。再者要注意大学绩效目标体系中,各教学科研机构与各专项绩效目标之间,各个构成大学绩效目标体系的要素之间,要注意协调,不能发生冲突,指标要互相弥合,皆以反映大学总体绩效目标为精神实质。因此,在分解大学绩效目标时,要做好目标系统的规划,保证各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协调发展,以实现绩效目标系统的合力。通过对大学绩效目标的层层分解,达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有载体,真正推进大学战略目标的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管理的效益,最终实现大学的战略目标。

绩效目标分解的保障机制

大学绩效目标在经过横向和纵向的层层分解之后,形成了大学绩效目标的网络体系,绩效目标分解的成果通常以目标责任书和岗位责任书的形式呈现。但是,目标毕竟只是计划和设想,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面对许多难以预料到的情况和问题,可能会使计划和设想难以付诸行动,这种情况在大学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因此,要落实绩效目标,还需要制定目标落实的保障机制,加强对目标实施的监控与督导,控制目标落实的时间进度与节点,在年度开始阶段要紧紧抓住绩效计划的制定,做好责任分工以及配套资源设施的保障,在年度结束时,要抓好年度绩效计划的考核。加强大学绩效目标的落实,还需要在目标分解时,同时进行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是目标实施的重要保障。

1.大学绩效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考核

落实绩效目标,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绩效目标制定的周期以及绩效计划落实的周期,绩效考核一般设立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两种形式。阶段考核以绩效目标为考核基准,重点考核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为下一个周期绩效目标的设定提供参考和依据;年度绩效考核以绩效计划为考核依据,重点考核年度绩效计划落实情况,跟踪绩效目标实施进度,为下一年度绩效计划改进提供依据。绩效目标分解与绩效考核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没有目标,绩效考核就会变得虚无;没有考核,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

第一,绩效目标分解是绩效考核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应保持一致。目标分解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前提,没有绩效目标,考核就不存在依据,就难以实现有效的考核。一个组织,只有制定了目标,并将目标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对照目标进行考核,才能使绩效目标和绩效考核都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第二,绩效考核是绩效目标分解的必然结果,绩效考核可以推动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考核在指标设定、考核方法上要与绩效目标相一致,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工作,按照绩效计划进行考核,及时追踪绩效目标进展情况,在一定阶段进行考核奖惩,此为保证绩效目标实施的必要步骤。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目标分解的必然结果。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教学科研机构和职能部处将会获得一系列关键流程和关键绩效指标,在分解、构建关键流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术团队和教师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此时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正当其时。

2.大学绩效管理视角下的资源配置

研究大学绩效管理,本质目的是实现办学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实现大学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大学的整体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绩效目标设定、分解与绩效计划制定这一环节,对影响绩效目标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适当探讨。

第一,效益与资源配置内涵。效益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活动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关系。[2]大学的办学效益就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成果与资源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办学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效益是指大学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产生的促进作用,狭义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3]本文所研究的效益主要是在大学这个微观领域,办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效率。大学资源利用效率是反映管理水平和决定质量建设的基础因素。[4]一个地区或高校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 即微观层次的配置。这主要是高校自身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的。强调资源配置使用,本文所指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大学组织内部资源调配。

第二,资源配置是绩效目标分解的保障。对发展资源进行分配与利用是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绩效管理落实的关键环节,大学发展中任何目标的制订与实施都必须紧紧围绕特定的资源分配与利用来展开。在大学管理实践中,发展战略目标与基层院系规划目标之间出现脱节、矛盾、冲突的现象,多是由于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分歧引发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所致。实现大学绩效目标的分解与有效实施,必须紧紧围绕资源配置这一主线。通过资源配置,有效协调大学管理实践中不同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大学在制定绩效目标时,按照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的发展特点,以资源配置为导向,保证学校总体绩效目标分解到院(系)与职能部门,从而再由院(系)与职能部门进一步将目标分解到教授与个人,使得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第三,绩效考核是资源配置的参考依据。在大学管理实践中,办学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的配置要以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绩效目标为导向,同时也要以绩效考核为重要参考依据。这样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能。因此,需要在制度层面保证绩效考核结果与院(系)和教职工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院(系)所拥有的资源与绩效水平挂钩,院(系)的办学绩效水平与院(系)领导职务聘任、与教授聘岗挂钩,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对资源配置的参考作用,促使院(系)提高绩效管理意识,不断研究以提升管理水平,从管理中出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效益化,最终实现大学战略目标,实现大学的发展。

大学绩效目标分解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1.利益相关者因素对绩效目标分解的作用

第一,利益相关者因素影响绩效目标分解。大学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为教职员工与学生,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组织战略、组织活动、组织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它决定和影响着组织的发展,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其对组织的影响程度,既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也是绩效管理的核心。[5]因此,无论是在绩效目标制定还是目标分解阶段,都要考虑大学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作用。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绩效目标分解的保障,是绩效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是保证组织利益平衡的关键举措。在构建绩效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通过对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把握,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与组织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展开沟通和反馈,同时要明晰岗位职责,优化组织运作程序,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平衡各方利益的、有重点的绩效目标分解程序。

第二,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与绩效目标分解相结合,绩效目标分解要与关键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大学绩效管理从分析与确定战略目标出发,选取对大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绩效指标确立绩效目标。在分析组织使命、愿景及组织运作流程的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平衡大学组织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融入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与分解过程。在分解大学绩效目标时,通过对绩效目标的分解,建立关键绩效单元层面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在高校不同管理层级逐步实施,并实现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使管理层级和利益相关者在执行战略时达成共识,从而绩效管理全过程能有效运行。[6]

绩效目标分解要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绩效目标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要时,可以对组织运作流程进行适当调整。目标分解时,首先要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使得大学战略目标、绩效目标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融合,以保证大学整体目标、纵向各个教学科研机构的目标、横向各个专项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第三,从平衡关键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的绩效目标分解策略。大学绩效目标分解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具体行动上的。绩效目标分解是伴随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进行绩效目标分解首先要将大学战略目标分解到纵向各个子系统和横向各个管理层面,这是一个逐层展开的过程,要考虑各个层面关键利益相关者能力的大小以及对总体目标的影响程度,分配岗位,安排工作,制定相应的绩效计划。由于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要满足或完全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十分困难,只能首先满足或尽量平衡一部分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也由于利益相关者是动态的,所以其利益需求与平衡必须与战略执行的具体行动相结合。[7]

2.大学组织结构与绩效目标分解

第一,大学管理模式特点。科层制为主要的管理模式。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沿袭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横向为职能部门与中层管理者,纵向为校―院―系(所),纵向又下设各种学科、研究中心/室等,纵横交错为大学管理运行核心。科层制管理体制思想来源于德国管理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特点为层级结构、职能分工、权力集中。在大学中,这种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规范,分工明晰,有利于上传下达,上下一致,提高了执行能力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不足之处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与大学追求学术自由氛围的要求常常产生冲突,基层学术组织常因行政束缚而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造成运转不畅,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

随着大学功能的不断完善,大学治理要求更多自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层制管理体制逐渐被改革。大学组织结构改革呈现出扁平化、弹性化、多元化、网络化及重视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机构扁平化,可减少高校各级组织的层次,使高校决策部门尽量接近教职工和学生,直接为教工和学生服务。[8]此种情况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探讨在学术界日渐增多,在大学中的实践探索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大学管理模式改革的趋势。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学院为中心,实现管理中心下移。学校与院(系)在合理界定责权利的基础上,探索院(系)人事权、财务权等各项权力自主,以拥有更多自为改革内容,形成学院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

第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绩效目标分解。绩效目标分解的实施主体是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与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管理实践中纵向管理权力相对弱势的现实,我们认为,在大学绩效管理实践中,绩效目标分解的主体应为大学中的院(系),同时职能部门应为目标分解的另一主体,院(系)与职能部门共同构成绩效目标分解与实施的主体,是一种双主体绩效运行模式。学校层面上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要以院系(所)为基础,才能有效地展开。而院系(所)的绩效管理是建立在学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的,是高校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9]

绩效目标分解的重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中心工作,高校应当把组织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权力下放给院系(所)。在运作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式上,由于专业工作的复杂性,无法将其工作分解实行标准化管理。因此,院系(所)的绩效管理焦点是怎样提高运作核心的技能,主要绩效管理模式应在于如何通过培训、沟通和激励等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和支撑。[10] 由于大学科层制的影响,大学仍然通过职能部门来完成规划、监督、服务等职能。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制订发展战略规划、配置管理人员、筹措办学经费、进行校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对外公共关系等。大学职能部门还对院系(所)凭借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或者不愿完成的事务进行管理,如接受来自院系(所)的教师投诉或协调学院与学院间的关系等。因此,职能部门和院系(所)在职能上有诸多交叉。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职能部门与院系(所)之间不是上下级分权关系,而是交叉协调关系。所以在当前高校的院系(所)自主运行机制较强,同时职能部门的功能同样强大,职能部门和院系(所)在职能上有诸多交叉的状况下,提高运作核心技能的工作应由职能部门会同技术机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与院系(所)共同制定计划,由院系(所)执行。[11]

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号:YETP158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龚裕,张国兵.基于PDCA理论的中国大学绩效管理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69-70.

[2]代蕊华.正确理解办学效益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0(6):7.

[3][4]李文长.高校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6][7]程卓蕾,胡振华,刘文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