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1

关键词:高二语文;选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3

根据有关规定,高二学年语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至少要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的有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繁多,选修时间短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缺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删繁就简,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科学安排,有序教学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下半学期和高二第二学期就是学习选修教材的时间。这时,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脱节与低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科学的安排。例如把《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放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习,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再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者用时四周,后者七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各用半个学期学习。

按照上面的安排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有序教学,提高效率。《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语言文字与篇章的关系,先掌握语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古今关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现代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于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来确定,目的是保证每一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学习时间。这样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专题突破

选修教材内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学尤为必要。对它们的教学处理,形式和方法多样,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整合策略:

一是串联整合教学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致同学们》中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先秦诸子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致同学们》说:“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将为你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妨用串联的形式将它们重新整合教学。具体为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有关文体的单元与选修教材相同文体的单元作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整体来组织教学,把选修教材的对应内容作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单元是中国现代诗歌,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现代诗歌部分内容,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的拓展欣赏,如领悟了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应引导学生体会选修教材中第二单元《贺新郎》的思想情感,赏析它们的异同。

同样,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也应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散文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学了必修一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应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来赏析。这样,既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又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体内容的学习依次类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许有人认为会打乱教材编写意图,其实这只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学习的整体内容没有改变,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板块整合教学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板块教学,各个突破。这主要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整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可以按照文体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重新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专题。

对诗歌专题的学习,先梳理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到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掌握各个朝代出现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明确他们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然后通过课堂展示交流或办手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接着,分点突破。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为依据,以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诗篇,进行古今对比阅读,明确赏析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整体提高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如要探究诗歌的旨意,教师可以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郭沫若的《天狗》来比较阅读,看看古今诗歌的旨意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正确理解赏析归纳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一单元的其他诗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专题各个突破点的收获,提纲挈领地掌握核心内容,把厚的书读薄。

对散文专题的学习,同样先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面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全面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接着,分块突破。把散文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两块来突破。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可以大体按照学(上接第3页)术流派来进行,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重点学习《论语》和《孟子》,主要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理方式和语言特点。

学习其他散文,主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以内容、结构和语言为比较点,把握古今散文的异同点,深刻理解我国散文的特点(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鉴赏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点,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涵。

三、灵活处理,突出重点

对于每册选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拉网式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主次灵活处理,突出重难点。正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编者的话》所说:“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可灵活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完成一课的学习,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充分讨论,形成阅读成果。然后,教师安排若干节课给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小结、拓展和检测。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移到课外,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对后面三课应重点落实,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删繁就简。譬如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重点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同’与‘不同’之间”的“不同”,即词义方面有差别(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别(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色彩风格有差别(感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侧重学习“‘日新月异’的新词语”中的“‘新造’和‘新义’”“新词语是从哪儿来的?”;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语》,着重学习“熟语老大哥: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一课的其他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

总之,教无定法。对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不应局限于某种做法,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寻找到最佳的处理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2

一、做好期末复习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白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消化吸收、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复习比学习新课更为重要,因为新课是一个一个散的“知识点”,而复习往往要求形成“知识链”“知识树”“知识网”,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知识素养与更强的应考能力。

其次眼光要瞄准高考。知识的网,是一天一天织成的。再说,对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应该成为整个高三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复习不仅仅为期末的考试做准备,更要为毕业考试和高考做准备。一套试卷,考查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只眼要盯着期末考试,另一只眼还应瞄准高考。

二、期末复习的重点与要求

根据高二考试范围要求,将重点考察以下几本教材内容:《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而《中国小说欣赏》在本期未曾配发,所以,课内知识的复习将以前三本为主。

1.《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重点文言字词。要求:一词多义要确定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具体义项;古今异义要弄清在古代的意思;词类活用要弄清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活用的类型与意思;通假字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找出其通假的本字。

②重点文言句式。掌握五种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特殊疑问句。要求会结合语境和相关的语言标志会识别,会翻译。

③文言翻译。要求一一落实重点字词(实词虚词),体现文言句式特点,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文言断句。重在从内容上进行句读断句,注意联系有关的句式特点,注意识别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断句。

⑤注重名篇名句的默写。

复习建议:文言文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诸因互解”;要注意对教材名篇的分项梳理与归纳,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可以联系一点课外的或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训练。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积累字词短语。

②加强散文这种题材的赏析训练,把握此种文体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3.语言运用。复习建议:题型千变万化,但都与语言的实际运用有关。强调三点:

①入格。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语言运用题,一定要符合特定的要求。一是特定的应用文体的要求,如对联、贺信、一句话新闻、开场白、警示语、标语、口号、图文转换、仿句等等。二是要符合有关的作答要求,认真看清,建议勾划出来,并逐条遵照落实。

②得体。这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所在。主要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场合,符合特定的运用要求。

③显美。语言运用不应该只求答完就了事,要力求作答的精准雅美,充分展示自己的人品修养文采才华。

4.作文。在抓好常规训练的同时,突出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复习建议:

①注意审题、点题、扣题;

②注意列提纲,至少要考虑中心、材料(详略、先后)、结构、手法、开头结尾等;

③注意书写与卷面

5.试题演练。

搜集几套期末模拟试题,准备在这最后复习阶段加强演练,使自己面对试卷心中有数。

三.时间安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合理选择;集体备课;扬长避短

高中语文新课程安排了选修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中,语文试卷也体现了对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现就我们在语文选修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索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通盘考虑五个系列,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选修的五个系列,推荐了一些模块专题,人教版选修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教学中如何确定选修模块?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与必修接轨,有利于传承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立足于体现选修课主要内容与目标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学习个性化选择。由此,选修课的模块选择延续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开设五个模块课程:“中国古代诗歌诗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

二、选修提前介入,与必修适当并行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顺序如何安排,《意见》提供了两种方案。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调整。我们认为: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开设的科目、时间顺序必修适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若先开完必修再开选修,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泡”着。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时间集中,选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学时间的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学年春学期不能保证两个必修模块共72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必须接受的“必修”受到影响,造成必修课的学习难以圆满。

在进行了必修三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从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必修四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到了高二再开四个选修模块,其余的选修模块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渐入佳境,必修课余音绕梁;对教师来说,提前摸索选修课教学方式方法,沉稳应对选修课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三、教师扬长教学个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这是在开设选修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应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在开设课程之前,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包含“赏析事例”“推荐作品”和“自主赏析”三个板块,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大胆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例如,对“散文之部”先进行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自己选择,问他们喜欢哪些散文,于是我们就重点欣赏这些作品,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备课、讨论,通过随笔、作文和提问题的形式解决了。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而不牵,注重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抓课程目标,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修课教学,我们认为,上选修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4

始于2004年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从试点到现在己经整三年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阐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规划和建议,把语文课改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较之以前出台的有关选修课的规定(例如1996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纟纲>)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它颠覆了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界来讲,堪称震撼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构想并对之下了很大的功力。于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也成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选修教材也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当下的语文选修教材都有哪些新的特点、选修教材怎样编制才更合理、如何合理地利用语文选修教材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就目前通过审查出版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二、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性

根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1,选修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侧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有的侧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关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等教材。本次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各家编写者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己经出版的这几套语文选修教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例如有的选修教材着力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学生陶冶心灵、蓄志养气、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体现的尤为明显,出版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教材,对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二)教材开发种类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11。根据这五个系列,己经有五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称更可谓是“百花齐放”,具体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i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共16种)

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共16种)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唐宋家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写作基础》、《〈论语〉选读》(共14种)。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共15种)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史记〉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论语〉〈孟子〉选读》(共10种)。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机构可谓是铆足了劲要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班车。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教材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对展而言,选修教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三)教材编制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现在的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大类。这三大类教材的编制也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我们更加注重专题的设置以及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増加了很多语言实践的内容。同时,广大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语文选修教材、在编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

第一,有合编,有分编。以“诗歌与散文系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编”的方式,即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是采取的这种合编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机构则采取了“分编”的模式,即时间跨度上相对集中,题材也分得更细了:即在古代小说中再细分出某一文学体裁,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单列一两个朝代,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机构,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名称为《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谱>)。

第二,有统编,有专编。“统编”用在这里是相对于“专编”而言。统编即各种作家作品统一编写成一本教材。以“小说与戏剧”模块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都属于统编的范围,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则针对某一两本名著编有专门的教材,或者是以某个经典作家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

第三,教材内部单元编排各有特色。在选修教材单元的编制上更是非常灵活,多种多样,可以说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也能够体现出编写者的匠心独具。同时古代诗歌散文系列的唐诗宋词,有的是按照诗歌史为线索进行单元编排^其覆盖的面也比较广,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就以“气象恢宏的盛唐诗歌”、“姿态恒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这样的顺序和标题来安排单元;有的是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并直接点明赏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式编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间的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单元编排模式就是按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等,并且每个阶段的诗词前面都有一个精当的定语对其特点加以概括,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等等。其中李白诗、杜甫诗、东坡词、稼轩词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可谓点。其他几个单元同时体现了唐诗时期诗歌发展的大体脉络,可谓面。这种编排方式兼顾时代与主题。

(四)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作为选修教材,由于模块和体裁的限制,很多人觉得很难编出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来,因为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板块很难将其与时代性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担心在我们新的选修教材的编者看来并不是大的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就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编者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代、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在“致同学们”中就直接提出“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将鲁迅的那个时代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单元设计上有“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与言说鲁迅”这样几个环节,由鲁迅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开始再到走进他的世界,教材试图打通鲁迅和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当然就是对当代的反思,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其他的教材诸如《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等选文内容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五)教材对象的“生本”性

这里的教材对象是指学生,也就是说本次选修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持“导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适应性”等原则,主要是让选修教材从“教本”转向“生本”,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14。语文出版社也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对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也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和活动,整个结构系统都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当然处在中心的位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在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

我们可以说各家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大都有专题色彩,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史记》、《论语》、《孟子》等编写的文化选修教材,针对《红楼梦》和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编写的文学鉴赏教材等,都有较大的探究力度。

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版块编写的教材也是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篇目《“小牛”与“小刘”》、《你上过堂吗》、《“两会”与“三农”》、《“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等篇目,只看标题就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拓展与夯实基础同步。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无论如何学生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最终评价。各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如何处理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一册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小的板块。在后一个板块中就集中体现了夯实基础的意图,一般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或者积累一定词语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i读〉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师

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家散文鉴赏》,对语言文字和汉语知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精读篇目还是泛读篇目,均有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的同时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比如标点或翻译古文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呈现的问题

(一)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共有72种语文选修课的教材,其中的35种己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实验,其余的37种也己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是否教材的多样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单看以上列举出的72种选秀教材,仅“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其编写体制上有些差别,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虽然多,但却并未给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之感。教材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说就是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

(二)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

仔细研究现在的选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选修教材的编写队伍中真正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是大学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专家学者参与中学教材建设当然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可能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并不像中学教师那样了然于胸。我们可以翻翻现在的选修教材,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言规范与创新》中就有诸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从汪曾祺小说看语音创新》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连语文教师本身都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何况课业负担本己经过重的高中生了。

(三)教材使用过程中,“生本”让位于“考本”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教材,学校(或者地区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代替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的教材,既然选修课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动的,学生在上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就己经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学校给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连进一步了解选修课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又从那里来谈满足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语文教师在教授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名为选修课的教材上必修课的内容。所以,在现实中,“生本”己经让位于“教本”了。

而在选择那些选修教材的时候,学校(包括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当然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升学率了。既然有高考这个指挥棒,那学校也就有了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己经蜕变成必修课的选修课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轮的“剥削”:那就是在语文教师教的时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识。于是选修课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师本”,而是彻彻底底的“考本”。在定选修教材的时候,很多学校仅定几册选修教材,以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语言的应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都是选修课中的重点的选择书目。而其中又以鲁人版和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和《〈史记〉选读》最为炙手可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考在学校制定选修课计划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现当代诗歌、中外戏剧之类的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如果学了也不会有很明显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诗歌,在高考中课时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诗词的背诵默写。而通过《史iS?的某些篇章的学习也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这将直接转化成高考语文科的分数。

此外,当下的选修教材在如何处理和必修教材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多多少少还存在着“泛人文化”的倾向;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们也知道,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无论是对于广大教师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也不能过早地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正确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会在使用中逐步走向完善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5

【关键词】选修课程 专题式教学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0-0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因为有选修课程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再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题材丰富,很多课程内容都是主修课程的内容延伸,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语文选修课程也是促进自己对主修课程内容的了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已成为语文选修教师思考的首要难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时比重大,内容过深

自古以来,高中课程就存在内容深、课程短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程的加入,使得原本紧凑的课程更显局促。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分成5个模块,180课时,按照每周五节课的课程标准,高中全部课程需要1.25学年才可以完成,那么高中剩下的课程时间则需要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然而,高中选修课程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领域较广,知识研究力度较深,选修课程目标安排却比较空泛,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化的指标,于是部分高中学校就随意开设,并打着选修课程的幌子复习高考知识,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落实不到位,也给专题式教学造成了阻碍。比如,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来看,涉及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多个题材,这些大大小小的题材中,根据课程时间设置可分为12-16个模块,高考的选修内容多是从这些题材中抽取考题,但由于模块众多,单独选取一种题材会造成以偏概全的诟病,若选择多种题材,教材种类过于纷杂,很容易成为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丢分项。举例而言,有的学生选择《唐宋散文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精选》,但是实际的高考选修中多半是《古代人物传记》和《中国当代散文》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耽误时间还浪费资源,更直接影响语文高考成绩。

(二)高中选修课程专题式教学资源匮乏,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

当前语文选修课程指标指出:各个高中学校,应结合选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语文选修模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的一切需要。按照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五个系列中任意选择四个模块,并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第二阶段,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3门课程,满足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

此种专题式选修课程教学,从表面看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化的认知。例如,高中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或者是《论语(选读)》。这部分内容设计都比较脱离“正轨”,选修教师也难以全面掌握,即使课程勉强开设,真正的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或是照本宣科。此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暴露出较强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及学习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知识结构松散,也阻碍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环节,始终坚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

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质基础。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从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专题式教学是在一个大的模块下,进行专题课程教学。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中,考虑到课时设置的紧要性,可以通过模块整合的方式,筛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系统的进行整体模块学习,方便学生记忆。为达到高中选修课课程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子目标,设置一定的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料搜集或是民间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分配选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教学教材环节,突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专题特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倡导专题式教学,为方便专题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间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开展了专题模块,削减了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负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选修内容的主题从“文论”角度切入,并设置对应“诗歌单元”、“散文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其次,教材单元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互相补充的关系。一方面便于学生对选修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选修教材内容相互牵连,避免学生语文考试中一无所知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徐霞客游记》的选读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科学试验,而《天工开物》中讲述的则是科学技术,两篇文章分别以科学激素和和科学实践为切入点,在完善“科学之光”专题讲解时,这样的篇章设置也避免了学生专题学习的一知半解。

此外,每一个专题都掺杂着与其他单元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如此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便可纵向发展,让学生能深入化钻研选修课程中涉及的诗歌、小说、传记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师的教学速度。从客观角度看,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模式,其实就是《高中新课标》提出的“模块整合、优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从内容的专一性上进行知识的纵向延伸,这样的教材安排也实现了专题式教学与专题式内容的统一结合。

(三)在教学实施环节,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综合专题”模块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学术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是深入化的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涂描。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必然会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置专门课题。这样的专题以专题式教学为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加入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教学,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自主进行专题内容的疑惑解答。简言之,综合问题的专题设立,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题”的方法。此外,综合专题的设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古代诗词意象》为例,根据语文选修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背景下的诗词混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能从古诗词的词语构成中,理解全篇诗词表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字句的理解。此外,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中的“综合专题”选择应充分给予学生自利,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进行综合,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或是将《史记》与《汉朝兴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名人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历史洪流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推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既能开发高中生的创造力、还能提升其文学素养,借此修身养性,巩固其自身的文学涵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钻研的学习效果。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34)

[2]姜冬妮.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与评价的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8)

[3]沈艳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4]李中刚.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6)

[5]牛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

[6]冯艳丽.探讨如何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误区[J].读与写(上,下旬),2014(2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范文6

在“选”、“读”、“述”、“评”四环节教学法中,“选”字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有效的“选”,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读”,而“述”和“评”也就成了无的放矢,就会劳而无功。所谓“选”,既包括教师发出的选择,也包括学生发出的选择;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上,既包括教学篇目的选择,也包括教学重点的选择;教学方式上,既包括教学媒体多元化与单一化的选择,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选择。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充分结合,既考虑全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又结合我校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合理、有效的选择。

一、“选”的原则

1、兼顾教师的集中统一与学生的自主选择。

无疑,相对于必修课来说,选修课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掘其个性。但若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又往往流于空话。从具体实践看来,一方面,选修教材均由上级指定,学校及师生无法做主;另一方面,基层学校囿于教学硬件,选修课的走班制教学难以实现。再加上师授生学的传统更易于驾轻就熟,所以不宜把选课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目前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是事实上的最佳选择。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我们当然要进行微调。选课必须兼顾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集中统一,既要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个人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进。在选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实践来看,选择《中国小说欣赏》的学生相对较多,此外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可能是感觉轻松些;而选择《先秦诸子选读》和《新闻阅读与实践》的较少,可能是觉得无此需求。但是,教师还得做出一定的调整,根据自己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再结合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相关要求,去作综合的衡量,最终确定选修课的学习内容。

2、注重必修教材与选修内容的有机结合。

相对其他学科,语文科更具开放性,开设选修课更有利于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因此,在选课时,可以在有效利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地选择合适的选修内容,既加强了必修课的学习效果,又使选修课不致于无的放矢。

比如,在必修课中学习了《短新闻两篇》之后,就可以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一章第二章;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包身工》之后,就可以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在必修课中学习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后,就可以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必修课中学习了《窦娥冤》《雷雨》等戏剧作品之后,就可以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三单元的《汤显祖与》和第八单元的《老舍与》。其实,除了必修课的主体部分“阅读鉴赏”可以这样外,必修课中的其他部分比如“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都可以与选修课内容相结合。

3、关注个性发展,不忘高考备考。

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个人兴趣与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处理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和职业潜能的关系。但实际上,现行的人教版选修课教材,都或明或暗地与高考的考试要求紧密相关。因此,选课时应该关注个性的发展,但也不忘高考备考。

二、“选”的步骤与方法

1、学生先行自主提出选修内容的需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问题进行选修内容的选择。

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学生选得比较少,但实际上他们语言基础方面基础并不扎实,恰恰是学习的短板,知识基础又制约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训练很有必要,我们便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兼顾价值和趣味的内容。

2、教师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选修内容进行再度选择。

在学生选择了选修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再度进行选择,因为教师才熟悉大纲考纲。比如学生选择了《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总共九个单元,选编了小说十八部,多为长篇,不适合于全部学习,教师就应有取有舍,择要而授。

三、“选”的技巧与要点

1、选择好各门选修课的教学课时。

对于学生相对熟悉、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宜选择少占教学课时,以省出时间去选修其他相对陌生、难以理解的课程。对于学生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一般,跟高考考点有一定联系的选修内容,宜选择适中的教学课时。对于学生感觉是难点,并且又跟高考考点联系紧密的选修内容,就应选择多占教学课时。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就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因为平时学生都觉得难以准确高效地理解与欣赏,加之诗词鉴赏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教师就应该选择花费较多的教学课时进行全方位有深度的鉴赏教学。

2、根据课时多寡选择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课时安排得多的,课程内容便可拓展得充裕些,教师的传授与指导以及学生的训练与被启发也就更丰富些。但课时多寡有时跟课程内容不是构成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因为还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性质。有些内容,适合快的方式呈现;有的内容,则适合以慢的方式呈现。这样一来,课时多寡的安排应该灵活掌握,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虽然可以安排较多课时在诗歌赏析上,但我们不能在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上无节制的地旁征博引。反之,如果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讲到造字法,虽然总的课时不会很多,但多举几个例子是完全可以的。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必从“选”字做起,而要做好“选”字文章,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注意一定的技巧与要点。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宏观微观都不忽视,“选”字的第一环节做到了位,“读”、“述”、“评”三个后续环节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