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1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教学说明文时,经常运用图片、故事、音乐等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上《黄鹤楼》一课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辛的人,以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现在偿还。”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并告诉辛氏:“只要有人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翩翩起舞。”一时间酒客云集,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从天而降,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这样学生们一定非常想了解这是一幢怎样的楼。这幢楼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样的故事为课堂注入了一些“活”气。

二、注重生发,拓宽知识

在教《统筹方法》时我参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作者讲一个高深的道理却举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经过讨论大家明确:科学的大道理都是从贴近生活中来的,这样写有利于由浅入深,道理容易让人明白。进而启发: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运用统筹方法的实际事例呢?学生发言特别踊跃。有个同学举了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每天回家后,有这样几件事要做:洗头、冲凉、洗衣服、热菜、吃饭、默记单词。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回到家,先把饭菜放进微波炉,然后洗头、冲凉。洗完头,冲完凉,饭就热了,吃完饭后洗衣服。这时,头发也干了,而整个过程都可以默记单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让学生有话可说,兴趣浓厚。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轻松活泼,富有“活”力。

三、课内课外,巧妙结合

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并了解其成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搜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还有“碎石圈”“早穿皮袄午穿纱”“大雪飘满天,瞬间就不见”等奇怪现象。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还有关于“鸣沙”成因解释的不断更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沙漠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并为治沙工作献计献策。这样让学生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显得生动活泼。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2

多元化教学是这几年新兴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从各个方面寻找新资源,从而打破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育概念,是“完善本质,添增新模式”的教育方法,让初中生对于语文课程更感兴趣,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

1 寻找初中语文课堂资源

1.1 从生活中寻找知识点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一点,那就是没有将语文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生存的环境当中,有不少是可以归为教育范围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用心去寻找它。比如《月迹》中,讲了月亮的样子和孩子们的童趣,那么,这类资源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在孩子的眼睛里面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可以是直观的,我们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听说来的,更可以是童话故事当中的种种描述。用我们生活当中接触到的知识来理解课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在这点上前期的渗入非常重要,只有让孩子们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月亮和属于自己的童年,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资源与课程一体化。所以,资源未必是固定的,它泛指一切可以为教学带来益处的辅助资料。

1.2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我们想寻找具体的教学资源,最大的资料库莫过于网络,但是如何从网络中筛选出适合学生的资料,这点十分关键。一般的网络资源分为课程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和教学中的辅助点。比如《西游记》阅读,现在关于《西游记》电视剧版本很多。教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各个版本的《西游记》经典片段与著名影评来增加学生对于这类作品的好感。网络就是一个无限的资料库,从中寻找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作为辅助教学,让语文课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从而带动气氛,提高效率。

1.3 亲近自然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课文都与自然有关,如大家熟悉的《白杨礼赞》《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林中小溪》等等,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里面有许多与大自然所结合的文章,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要从自然中寻找资源,让学生体会大自然,比如《白杨礼赞》,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白杨树,体会作者这篇作品的用意和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2 如何利用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

2.1 将课堂资源作为多元化教学的基础

多元化教学不是凭空设想,它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熟练地掌握收集资源的能力。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在讲这堂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资源,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整理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是短片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些仅仅靠课文的理解是不够的,巧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沙漠奇观,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教学是属于创设情境。在课堂当中融入情景而不是单调的强调课本,也是多元化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

2.2 巧用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多元化教学的概念在于,让学生在创新教学模式之下自主学习,只有充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将多元化教学发挥到极处,那么,课程资源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资源的寻找是学生对于理解课文的一次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布置与课堂相关的一些内容,然后由学生自主寻找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布置:你心中的百草园的是怎样的?由此展开讨论,每个学生心中的答案都是不同的。这种任务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鲁迅故居,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多元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学习。

2.3 从实践中发展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教学是新颖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什么是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讲解课程的前后,带领学生去贴近课本当中体现的内容。比如这次课堂的内容与春天有关,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体会初春之旅,从活动实践中感受自然的力量。语文的教学不是死板的,而是融入自然和生活的元素,去真实地感受,实践活动对于推助语文教学的帮助很大。往往我们发现,当一堂课面临枯燥的时候,发展实践活动往往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气氛活跃起来,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讲解一堂课,需要的是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中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字、词、句的识记,过多地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而忽视了阅读。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学生上了一节课竟然没读过课文。课堂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也往往就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貌似讨论热烈,但因为缺少了阅读这一环节,多数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甚至连课文的基本内容都不太了解。内容都不了解,怎么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事理说明文。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地准备了好多关于沙漠现象的图片,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欣赏。接着又用一段提前准备的音频材料对沙漠现象进行了介绍,等讲到“鸣沙” 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请大家找找看。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不知从哪去找。这时有些同学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讲《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同学们相互转告后,才在书中找起来,可不一会儿下课的铃声响了,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像这样的一节连课文都没有进行阅读的课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从头至尾,师生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思考,导致课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讲那一课,很显然,这样脱离阅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

二、少讲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让学生在多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文章内涵,体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必须摒弃传统的重分析、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少讲精讲,多让学生开口读书,在读书中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多读书中培养语感。

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本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背诵等多种形式。范读是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为学生进行阅读。略读就是快读。目的是通过草草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具体地说,就是略去细节部分,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

通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99-011 课堂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行阅读的能力。应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过程。

1.1?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有效的文本阅读是以学生“疑问”为开端的,也是一种质疑式学习。如:我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让学生用两天的时间,联系所学的课文,再上网搜集沙漠中奇异的自然现象,用了一个课时的时间来交流、讨论,学生们几乎列举了世界区域内的沙漠状况:中国的、非洲的……。学生掌握了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奇异的动植物,不仅有课文中提到的海市蜃楼、沙尘暴形成的缘由,还包括人在沙漠中遇险自救常识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情感,增强了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山川秀美工程的现实意义。

1.2?主动参与,提升交流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比如我教《木兰辞》这篇叙事古诗时,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掌握古诗词的特点之外,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木兰”这个典型形象作评价或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问题,即使有些看法有些离谱,但是,还是很好的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口头表达力能和独特的思考和分析文本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样的发掘和讨论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1.3?拓展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潜能

语文阅读教学要面向成长中学生的未来,以文本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适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如:我在设计季老的《幽径悲剧》一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时,让学生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可悲的一面的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在现实环境中有无类似的事情发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大加深了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鄙视假、恶、丑的思想观念,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开展语文综合实践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和补充,也不能使活动过滥和流于形式。又如拓展性阅读,我在开展“班级读书角”活动时,让全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带来,大家互相交流,尽情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在交流中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相衔接

每学年,学校都会有计划地进举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的中,教师要结合文本阅读学习之机,充分发挥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自主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2.1?以学校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对学校教育活动的积累与感悟,是学生对语文综合学习应用与拓展的有效形式。如在“清明节”来临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不能忘记过去”的语文实践活动。到烈士陵园祭扫先烈的遗迹,从中受到革命的洗礼和教育,并让学生以“珍惜”为主题写下自己的思考与领悟。走进社区敬老院,为老人送去自己的孝心和帮助,并以“歌咏”的形式为老人送去温馨、持久的记忆。回到家中,力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为家长带去“我”成长的喜悦。

2.2?以学科整合为目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本教学的学科壁垒,以满足学生的知识欲求,凸显“三维”目标,与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等学科沟通,在学科整合中确定主题,让学生汲取多个学科的营养,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主题时,根据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成果交流活动,如:手抄报、口头交流、体会展示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将自己所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和表达的方式。

3 注重社区活动资源的开发

学生的社区生活,能够作为开展语文综合活动的具体话题。从学生家庭的衣食住行到社区组织的发展变化,学生对社区“环境卫生”、“治安状况”、“鳏寡孤独家庭的生活现状”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指导学生对社区和居民家庭的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并把观察的结果侧重于分析,找出原因。同时,利用区域内其他可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去访问热点人物、事件,通过访问,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综合训练。

总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呈现,关注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关注活动过程的价值生成,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不断的研究、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汪小珍,俞桂娣.让真实、朴实的语文课精彩起来[J].江苏教育研究,2005(10).

[2] 蔡晓佳.我创新我成功[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5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6

一、实施原则

(一)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案例来设计教学内容。

(二)立足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语文学科课程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二、课型简介

(一)“专题整合型”

案例:《鸟》专题――观鸟、咏鸟、赞鸟(八年级下)。

准备:背诵咏鸟诗;熟读《白鸽》《空山鸟语》,写好读后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写鸟的诗歌、散文。

活动:

观鸟 出示收集的鸟的图片,感受鸟的外形美。

咏鸟 诵读咏鸟诗文,领略关于鸟的文学精品。

赞鸟 请学生写诗文来赞美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十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从选材上看,这十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二)“实际应用型”

案例:我爱文学――制作读书卡(七年级上)。

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我爱文学”活动,我们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由此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进行深入研究,想想自己最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我该怎样把它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爱看这本书。同时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和自己的感悟等写下来,完成读书卡。

篇名: 出版社:

作者: 国籍:

内容梗概:

我的摘抄:

我的感悟:

这样的活动,把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学习,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就更快了。在课文中,很多材料我们都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名著阅读《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及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等。

(三)“拓展延伸型”

案例:《阿里山记行》(八年级上)。

1.分组上网、走进图书馆搜集台湾的相关历史及风物人情。

2.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

3.畅所欲言,谈谈对宝岛台湾的认识。

4.结合热点时事谈谈对、国家民族统一等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深入了解台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类似于《三峡》、《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都可以设计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四)“关注生活型”

案例:远离烟毒,走进健康。

1.主题:“远离烟毒,走进健康”的实践活动方案来自于学生生活,产生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2.研究过程:①网络调查组进行有关“吸烟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资料搜索;②针对“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健康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保健老师;③对自己所在的居民小区进行《吸烟与健康问卷调查》。

当然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限塑令”、“秸秆焚烧的危害”等,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很有好处。

(五)“科技创新型”

新版的苏教语文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关注了科学,在7-9年级的每册课本的最后一单元基本都是科学小品,旨在让学生关注科学。

案例:关于“生态农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长安初中)。

研究内容:①生态农业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产模式?有哪些具体的形式?②生态农业产品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对农村经济有什么样的好处?

③我地的生态园是如何实施生态农业生产的?前景如何?

④世界各地有哪些成功的实例?

研究过程:第一小组利用书籍、网络等媒体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以及有哪些具体的模式;第二小组进行社会调查,看人们对生态农业的了解程度及生态产品的销售情况;第三小组到调查当地的生态园是如何实施生态农业生产及前景;第四小组调查我国及世界各地是如何开展生态农业的,有哪些成功的实例。

总结汇报:①各小组汇报调查研究成果;②观看各小组制作的小报、PPT,并进行评比;③同学们畅想:如果我是一个村的村官,将如何带领大家搞好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