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语言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语言艺术论文范文1
1.教师批评要尊重学生
21世纪的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其生活的环境致使其自尊心较强,在学校尤其重视自身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时,批评语要尽量减少和杜绝语言暴力。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批评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也有损教师的形象。因此,新时期的批评教育,教师应该选择人少的场所和课间、午休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推心置腹,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发挥批评语言的教育实效性,从而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2.教师批评要公正合理
学生犯错,教师以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途径。然而,在实际批评教育中,有些教师易受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将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快发泄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还在批评学生时,依据个人对学生的固有印象进行判断,把对其错误的批评转变为对学生个人性格的责难,造成了不合理的批评行为,丧失了批评教育的公平合理性。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将客观事实与主观因素理清,公平合理地批评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二、提高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的建议
1.保持沉默,进行“冷处理”
学生在犯错的时候,教师使用批评用语的方式提醒并引导学生改错是最为常用的教育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却未使用亲和开导式的语言,而依靠责备的语言镇住学生,并强调其改正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旦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时,容易产生怨恨心理,而不会去反省自己。相反,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时,保持沉默,只需一个眼神也能足以让学生感到紧张与不安,并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保持沉默的“冷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学生反省自己的错误。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实施的大背景下,各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尽量合理避免正面的批评教育,积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教育学生。
2.注重批评场合,维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在犯错的时候,教师的批评教育非常重要,然而批评的场合选择对于批评教育的成效则更加重要。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场合,对于较为固执、不能及时认识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在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则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例如校园花坛、操场等,以聊天的形式使其认识到错误。以学生上课迟到为例,当学生迟到较长时间,教师可以在下课后找该学生亲切地问一句:“是家里出了事呢?还是身体不舒服?导致你上课迟到。”当学生否认这些原因后,教师可以说“那你就是路上贪玩啦?”以设问诱导的语言,缓解了学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既能问清迟到的原因,也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积极改正。
3.注重含蓄幽默,触动学生心灵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注重批评的语言艺术,较多时候都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语言艺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含蓄与幽默,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目的。含蓄的批评语言能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保持自尊,幽默的批评语言则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运用在批评教育中,以此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尴尬的气氛。例如,教师在检查某教室的清洁卫生工作时,当用手摸到地球仪上,发现了较多的灰尘,教师说了句“为何这里落满灰尘?原来我摸的地方正好是撒哈拉沙漠。”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以此也间接批评了当日的值日生清洁工作未落实到位。从此教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可见,批评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大学问,更是教师应该广泛学习和培养的艺术。
4.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觉悟
教育家陶行知针对顽皮学生王友进行批评的“四块糖果”故事告诉我们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应能够心平气和地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觉悟,这样比严厉地批评,督促其改正错误的效果更明显,最强之处还在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教师要学习多样的批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必要时需要以表扬替代批评,让学生自我觉悟。例如,课间有故意使坏的学生在黑板上将教师板书的内容添加或删减文字,造成句子句意混乱,教师发现后,可以不露声色的对该学生说,“是不是以为老师弄错了,漏掉了或添加了字,所以就帮助老师完成了。”这样的话语,能让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自觉进行改正。
三、结语
教师语言艺术论文范文2
1规范的形体语言能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除了要有规范的口令、体育术语外,还有特殊规范的形体语言。其中包括眼神、表情、姿态、手势、教师动作示范等。体育课堂上无时不在的形体语言,是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鲜明区别。教师犀利的眼神、丰富的表情、雄健的姿态,漂亮潇洒的示范动作,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大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运用时应选择好合理的时机,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趣味性语言能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语言有时需要有很强的趣味性。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例如:体育课中鱼跃前滚翻练习,用起身像飞燕,滚动一条线,“团身象个球”,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用于正面教育胜过枯燥的说教,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激励性语言能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由于体育教学具有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教师需用激励性语言激励学生敢于面对竞争和挑战,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田径教学中的跳远,在强调一只脚踏板起跳后,只要不踩线尝试任何方法都可以。教师的语言可用:如“别怕,你能行!”“再试一次,你会跳得更好!”“再拼一次,相信自己!”等。又如“你们能甘拜下风吗?要不要再比一次?”“人生能有几回搏,我要看看谁是这节课的英雄。”“其他的小组,你们想得第一吗?”等。因此激励性语言被广泛应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成功体念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当学生鱼跃前滚翻动作完成得很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做得很漂亮”、“动作质量很高”等。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你再努力些”、“我已经看到你的进步”、“我相信你做得更好”等词语赞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启发性语言能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探究性体育活动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用启发性语言说“你不试一试,那知行不行”?“试一试,以前不行的说不定现在行”?让他们跃跃欲试,体验成功,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练习,体验自主学习,这样让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技术动作,还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高了。
5准确精练的语言能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讲解一般而言不宜长篇论述,讲解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用词要确切、语气要肯定、重点要突出,比喻贴切、表达要形象生动,语言应爽朗干脆、亲切感人、充满活力、铿锵有力。以最短的时间收到最大的讲解效果。使学生感到既有趣又有益,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如在做跳山羊练习腾空时用“身轻如燕”,落地时用“稳如泰山”等语言来激发学生对动作质量的追求,效果就非常好。在讲解中往往会遇到体育术语,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把术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口语,化难为易。讲解繁琐,说不到点子上,学生听不明白,更记不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后滚翻时,如果把“团身紧,后倒快速及时……依次滚动”变成通俗的词语如“团身如刺猬,后滚像皮球”。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动作快,而且课堂充满快乐气氛。如果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索然无味。
6艺术的口令能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教师的口令要刚健宏亮,疏密相同,张驰适宜,力度浑然。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起到迅速指挥调动队伍和组织教学。教师语言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把重要内容的表达速度放慢或有意重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被无意注意分散时,可骤然提高音量或略作停顿,以排除外来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再“牵”回来。因此,预令和动令要开合有度,比例适当,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节拍要鲜明,抑扬顿挫、语调要协调、余味无穷。这样体育教师在应用口令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沉着应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击发出来。
7赞美性语言能引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教师语言艺术论文范文3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一堂成功语文课的教授,往往是语文教学语言的华美展示。对于教学语言的特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要具有一般教学语言艺术的共性,还要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而言:
一、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教学语音的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只有当教师十分准确地利用语音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音韵调之间关系密切,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潜心推敲、稽查,以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语言的的情感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和一般的语言不同,那就是它必须具有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语文教学担当的独特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就必须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要求语文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上共鸣,使学生在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过程中去求真、崇善、爱美,从而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再者,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第三,从老师传情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的“三情合一”即文章情、教师情和学生情的同步流转,高度融合,要有教师的思想感情起中介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时语言要有感情。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感人、激动人心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使之乐于接受新知识。
三、语言的形象性。
这个特点是由语文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决定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又是作者精心刻画的形象。语文教师通过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可以还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的教学语言让人容易接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现事物的形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套语文教材,荟萃名家名篇。如果没有形象,就没有小说;没有意境就没有散文;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语文课就是沙漠。李燕杰教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事物,深奥的变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可以说,教师形象性的语言可使文中的形象活生生地动起来。
四、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问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五、语言的哲理性
教师语言艺术论文范文4
二维平面性与图底并置关系是深入认识语言形式的根本立足点,可以说没有对平面的自觉和图底并置的理解,就难于在装饰语言的传达上实现现代审美下的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的意图表达。形式观念带来的审美方式不单是对宏观结构的把握,同时也带来了知觉多向的发现能力。毕加索说过:“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在不同境遇或不同环境下,形式目光的发现与审视,一方面是内在审美的形式需要,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审美资源发现。文化资源是一方土地,民族和区域的文化生态。寻根探源的文化态度与形式表现的意图传达,需要立足于形式观念的表现基础之上。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在保障展馆的使用功能,同时在外在形式上,采用了简洁的语言传达方式,另一方面所注入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椽头采用东西南北汉字回文,以及借鉴传统卯楔结构,中国红的选择等,所体现的意图形式,传达出明确的文化精神。那么立足形式审美,发现和采用的结构方式,以及文化精神的形式确立,均体现出立足形式基础是的现代审美观念和语言意图。图底并置所着重于二维平面纵深度的认识,需要平面力学传达关系的理解。在二维平面中,图和底在同一平面的关系,既是力动原理关系,图底平面的力作用视知觉,可以造成平面四边的力学扩张。这种平面纵深向的感知和二维度边框的力学扩张,是平面自觉所必须认识的。装饰语言的平面性,尤其是现当代装饰语言的新探索,不仅仅是新题材内容的表现,它更需要在现代审美的关照下,通过艺术设计形式视知觉的强度,实现明确的语言传达。
二、装饰语言的实验方法探索
现代艺术产生以来,除传统工艺手段的保护欲传承之外,新的手段与方法就是试验方法,只有不断的实验探索,才能通过作品表达新材料本身的质地美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与借用,致使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不断产生。比如,玻璃艺术、纤维艺术、金属工艺等形式,均源于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在艺术设计中,那些由试验方法而不断产生的艺术形式语言,不断被融入进来,使艺术设计产生多样性多元化的活力。形式观念和抽象审美下的实验方法,使专乎于技的传承方式转变为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的充分表现,在那些实验中,文化意识与精神自由更自觉地主导着语言意图的传达,实验的探索方式中,形式观念代表着审美的现代性。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抽象意象表现,画面的实验趣味使内在的语言意图更感性地传达出来。艺术总是冲破束缚,否定之否定地向前发展,而实验方法、实验态度和实验精神,更为突出了艺术家语言表现的主观能动潜质。尽管装饰语言更直近于大众审美和文化环境的创建,但从其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而言,它同样需要不断冲破自身束缚,实现与时俱进的新形态发展。实验方法的诸多手段,技术借用,偶发效果的捕捉,材料运用以及语言传达方式的选择,均决定着其形式、形态的不断繁衍和发展。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公共环境的不断改变,对装饰艺术语言的新需要就成为艺术设计形式前推的一方力量,而艺术设计本身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则从更纵深的文化角度,审美立场和前卫思考,推进当代艺术设计的新发展,而这些均需要试验探索的方式实现语言的充分传达。
三、文化语言传达方式探索
文化元素、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基于语言传达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承延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但是,“民族的并不等于世界的,原始的也非等同于现代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与文化元素的摘取,符号运用,均需纳入载体、形式结构和现代审美,才能实现其文化意图传达。如,在招贴设计、包装设计、装饰绘画设计等,均有图文并茂的装饰语言符号的融入,并以多样的形式传达着作者的意图。本人在作品《构成一号》中所采用点、线、面、色彩等排列与组合的语言方式,着重于平面形式隐含中的神秘感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原生状态,以及那里文化的原始神秘性,均使人产生非常丰富的文化追想,这种总体上的感觉就需要以透叠、分割、重构的构成形式,并采用国画中积水和晕染的手法,制造画面的隐含性和神秘性。形式美感的里面是民族情调的场景,光色和物象细节被掩映在里面,从观赏角度看见,远观近察均合于整体形式,而这个形式的构成,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审美的“大象无形”和“似与不似”的趣味。《构成一号》的构思与创造过程,经历了反复实验的累加,在层层深入,取舍和强弱对比中,逐渐找到了神秘感和内在精神意蕴的语言。语言方式通过这个构成形式呈现,确实出乎预先的料想,实验过程带来的感受实际大于作品本身,而语言的传达方式,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了对现代审美的进步理解。
教师语言艺术论文范文5
小学体育课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不仅要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40分钟内有效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认知,技能,情感等目标,语言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标下提升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来引导、启迪、激励、评价学生呢?
一、组识语言要有规范性
小学生上体育课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但同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该做什么,反对什么;练习中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什么活动在先,什么活动在后,有什么要求等等。这些必须借助语言形态清楚地表达出来,做到界限分明,使学生明白无误地遵循和执行。例如,在训练队列对形的时候,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提示学生按照“四列横队”或者“四列纵队”站的站法,并配以正确的手势。在上课过程中,运用规范的组织语言,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老师口令的目的,做到“令行禁止”,更能在上课过程中合理运用时间,起到过程流畅,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动作阐述要有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是体育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要准确的运用语言,讲述动作要领,阐述动作概念,准确地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调要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够形成他们脑子里完整的动作影像,那么清晰、准确的表达,就能够对这个影像作出合理的诠释,从而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例如,在教授篮球原地运球时,手型的动作方法是:五指自然分开,手指触球,手心空出,教师再配合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就会在脑中形成运球时的正确手型,改正以往用手掌拍球的毛病了。
三、启发性语言启迪学生思考
启发性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自觉的学习心理状态。体育课中很多练习重复性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当学生自身没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潜在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地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启发时,往往设置“问题”情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应一口气把话说尽。通过教师的提问,为学生开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启发性语言,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角色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激励性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我们受到肯定、鼓励和夸奖时,心里觉得很舒坦,增强了信心;但受到否定、批评时,情绪便会沮丧、低落,失去了信心。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肯定、鼓励的教学方式,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肯定、赞赏的口吻来鼓励学生,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评价学生的动作质量时,用“很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或赞许的语言,就会对学生产生鼓舞的效果,树立学生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用漫不经心或轻视的语言,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使之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精神消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的心理,因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五、幽默性语言能营造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