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1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三、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更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达形式。群众文化的开展,可以给新时代的农民更多的娱乐享受和审美情趣,而且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从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带有符合新时代农民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满足了农民们日常娱乐的需求。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实施下,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对越来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农民群众在民间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过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提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参与度与创造能力,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的热情,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经济功能,促进新农村繁荣发展
国家提出要建设新农村,而这种要求更深的内涵是推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其中就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而可以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同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产生的作品从内在条件上说具有商品的属性”,群众文化也以艺术展现为基础的,更是适用于农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众文化可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由产品到商品的质变,就可以给当代的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如果可以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群众文化的原则,走推陈出新、贴近农民日常需求、文化特点的道路,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打好群众文化的文化战略,积极引导和开发群众对文化的创造力,培养出一批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群众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把这种群众文化的优势发展成为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赌博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措施和途径
一、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重整信用风尚
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是短缺的资源了,信用意识才是真正短缺的资源。因此,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切实将“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信用氛围营造出来,每一位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不懈地努力,将农村地区的信用风尚重新塑造起来,从而借助良好的信用返京促进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更好更快发展。
2.有利于树立全新形象
由于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能够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有机统一起来,企业文化有力地感召和凝聚着企业成员的信心和力量,因此,要想促进农村信用社对人的个体管理向对人的群体管理这一目标逐渐实现,就必须有效建设企业文化,从而促进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极大强化,进而将公众心目中的“非正规、小而散”的固有印象有效弱化,最终将“中国信合”的全新形象树立起来。
3.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
要想促进企业发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最好的一种手段便是将员工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应该对员工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培育,将尊重员工的文化主体地位确立下来,将有力的条件提供给员工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员工文化素质的显著提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4.有利于提升经营业绩
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经理群体极为重视企业文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和经营策略、管理体制等因素对企业经营的作用相比,企业文化产生的作用更大。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信用社应该将自身固有的营销方式扩宽开来,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使“三农”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促进自身经营业绩的显著提升。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
在现代企业中,以人为本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发展成为很多成功企业的基本原则,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必不可少。作为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中之重理应是以人为本,对员工进行积极的了解、理解、引导、关心等,促进队伍凝聚力的显著增强,同时知人善用,让员工各尽其才,从而让员工有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2.树立自身品牌,创新服务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将经营理念切实转变过来,找准市场定位,将服务的主体设定为三农,服务地方、贴近农民,在支农贷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对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在对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过程中有效调整信贷结构,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切实解决掉,将农民普遍认可的品牌文化打造出来,从而将自身切实打造成为农民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现代金融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服务,农信信用社的宗旨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服务,农村信用社应该依据市场变化,对服务品种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使市场需求得到随时的满足。一方面切实抓好柜台服务,另一方面有效延伸服务区域,从而促进优良服务作风的形成,同时对灵活的服务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将良好的服务环境构建起来。通过服务将更大的市场和空间及更多长期优良客户争取过来,最终将更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形象树立起来。
3.贯彻“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
企业要向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具有良好的服务。农村信用社应该对自身的服务质量进行积极的提升,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提供给广大客户。首先,有效规范服务环境。省联社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机构名称应该成为农村信用社各营业单位建设的统一标准,将统一的机构牌、利率牌等悬挂在规定的位置。营业室应该将服务公约、服务承诺等统一悬挂起来,做到悬挂整齐、端正,服务环境整洁、美化;其次,有效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应该将一定数量的沙发、座椅、书写用笔墨等配备在营业柜台外,依据本单位的实际,将一套整体形象的设计方案制定出来,让客户从员工的仪表、坐姿等到社区卫生、花草等外部环境得到全新的感受,从而将农村信用社的优质服务品牌不断创造出来。
4.实施奖励机制,加大员工培训教育力度
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系统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必不可少的,它们能够将充分的人力支持提供给企业的良好经营和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呈现逐渐多元化的趋势。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农村信用社既要提前准备,将完善的竞争激励和人才任用机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并促使其得到不断的健全,通过竞争将优秀的人才选,委以重任,将言论自由等内部环境创造出来,从而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最终实现人与信用社的双赢;又要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将完善使用的培训工作制度有效制定出来,同时促使培训方式多样化,通过培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从而为信用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促进信用社创新力、竞争力的显著增强,最终有效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向商业银行改制的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要想切实保证立足农业、服务三农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来,并在日常工作中促进其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有效建设对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邹国本.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青年科学,2009.
[2]康凤立.浅谈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河南日报农村版,2010.
[3]黄玉荣.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0,(11).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4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4]李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适应——控规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5-86.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准确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是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可以分为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与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六类。
从上述概念和分类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要表现为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在特定的区域内由创作成员世代相传(100年以上);与生活密切相关;是活态的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注重的是具象的物,比如说“剪纸作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的是精神的、无形的,是通过固态载体和活态载体的相结合来为人们所认知的,比如说针对于剪纸而产生的“剪纸技艺”、 “剪纸相关习俗”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传统的方式保留在农村。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现代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壤正日益消亡。更由于一些地区对“新农村”的片面理解,认为一切都要新,搞一刀切,走极端,使得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的文化记忆不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切新的民族文化赖以根植的母体和本源。珍爱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守住我们民族的根,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被强势文化所侵蚀。
由此,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继承了“旧”,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二者并不对立,而是有机地融合、渗透在一起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如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实践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基层文化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秀洲区是浙江嘉兴市的一个县级区,地处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千百年来,秀洲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遍布乡间的灶画纯朴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是秀洲现代民间绘画的母体语言之一。
在过去,秀洲区农村每户人家一日三餐全都依赖灶头做成,家家户户都建灶画灶,因而造就了众多的民间灶画艺人,每个村都有三至四名,其手艺为前辈传授。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原先做饭的灶头大多都已经被现代煤气灶所取代,灶画也自然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有些人家既保留了传统的灶头,又添置了现代煤气灶,但灶画已经部分或全部被印有图案的瓷砖所替代;只有居住在偏僻地方的农户,仍依赖着灶头过日子,传统灶画艺术得以保存。由此,秀洲区的民间灶画从艺人数日益萎缩,一些灶画艺术已经失去了传人。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江南独有的民间灶画艺术,近几年来秀洲区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制定和采取了多项计划和措施,来打造民间灶画之乡。
首先,投入资金用于本区民间灶画艺术的挖掘和保护。早在2004年,秀洲区对全区12名优秀灶画艺人就进行了先期立档。在以后逐年的非遗普查工作中,对全区115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摸底,全面记录、拍摄了民间灶画制作工艺流程,搜集、收藏了民间灶画艺人祖传的灶画图案资料,制作了内容详实的系列档案。
其次,加强民间灶画艺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区民间灶画艺术研究专题组,负责制定五年保护发展规划,陆续建立民间灶画艺人的数字档案并发放从艺补贴。创建浙江省第一个民间灶画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传授灶画艺术,并在学校开展灶画艺术教学专课等等。
最后,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弘扬传统的灶画艺术。通过开展 “百村文化长廊”――乡村艺术表演擂台赛之民间灶画比赛等系列活动,将传统技艺与新颖活动形式相结合,既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宣传展示了优秀的传统灶画艺术,并不断引导着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去发现和保护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化队伍建设;新农村;民间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94-02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那么,如何加强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认为加强和培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是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下面就以作者所在的衢州市农村文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一、发展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重要内容就是农村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充分实现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建设新农村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由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区域间的不平衡,经济的二元化,城乡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差距,发展群众文化应该特别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基本队伍的范围的延伸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搞得轰轰烈烈。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相比之下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还比较落后,还处在自发阶段。这种城乡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实现基本队伍范围的延伸,淡化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是当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根据社会学的观点,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换言之,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该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所以对其范围而言,必须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二)基本队伍建设的意义的扩张
当前的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意义是构架在促进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和增强群众文化创新活力的着力点上,通过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在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进而引导农村的社区建设,最终缓解城乡二元文化对立,推动农村的城市化,全面实现小康。这就基本实现上了农村和城市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保证了和谐社会的实现。由此,实现农村城市化战略的可能性增大,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意义也必然扩张到实现全面小康这一总目标总领之下。
虽然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贫乏的,跟农民的需求和愿望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虽然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会逐步减少,但农民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必须十分注重他们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改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物质生活的进步;农村人口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的面貌。我们开展环境保护,整治农村卫生环境,这些都离不开农民的自觉和积极主动的参与,他们应该是主体。所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状况,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只是浅层的,是停留在物质和表象上的,还没有进入到精神层面的建设。而精神层面的建没必须与物质生活的进步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农村面貌。农民精神生活的提升有赖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文明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就可以发挥长期和持续的作用和影响,最终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整个面貌。
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文化场地建设依然严重滞后
许多乡(镇)的文化场、馆都集中建在乡(镇)中心地带的集镇上,作为村一级难得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设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农村文化团队也普遍存在生存困难等问题,并难以组织和召集村级文化管理员、业余文化骨干等开展文化活动,能长期性的保持队伍不散且能开展文化活动的较为少见。
(二)可持续的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的正常开放,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农家书屋图书的不断充实,都需要持续经费财力、人力和物力。许多基层的领导由于政绩观的偏颇,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缺乏激情,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的文化经费微乎其微,甚至没有,文化活动自然难以为继。文化干部待遇处于最低层,由于受硬条条制约,评职称很难突破。对此,一些乡(镇)文化干部失去信心或中途改行,另谋他业。
(三)管理体制不顺,文化队伍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农村乡(镇)文化队伍由于体制不顺,容易造成管理断层和人才方面的浪费,不能人尽其才,在一些乡(镇)文化站长专职不专干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干部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使整个文化站队伍成为“死水一潭”,缺乏应具备的活力。
(四)群众文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基层文化队伍动难有活力。群众文化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专业过硬。有一的审美情趣;又要能管理,有较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要一定的组织能力、比较强的策划能力,能与群众沟通交流,把群众的兴趣转化为活动。而我市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艺人才,积极鼓励民间社会文化团队,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注重发挥民间文艺团队、民间艺人、民问文艺创作人员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完善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鼓励社区有文艺专长和组织能力的居民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活动。建立和完善民间文艺团体的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检查制度。在各类文艺评奖、文化交流和职称评审中,民间文艺团队和民间文艺人才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同等权利。要采取鼓励与帮扶措施建立一支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变“送”为“育”。在继续巩固提高乡镇文化站以及村办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村成立诗书画社、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各类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同时,可扶持有条件的各类走村串乡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加强民间艺术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传承
目前,民间艺术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少,生存环境差,对民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现有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着力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社会地,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从各方面保护民间艺术家,改善民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而且对于一些有卓越贡献的民间艺术家,政府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些奖励。由于艺术家在培养的时候需要租用场地,支付各种费用,因此,政府要设立些专项基金,对培养学徒的民间艺术家给予一定的补助。政部部门也可以利用各高校的资源,邀请民间艺术人才在高校开办各种培训班,利用学校或者企业的资源设备进行创作生产,为那些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青年提供学习和就业的机会,这样也有利于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承;还可以组织一些编译人员,根据民间艺人提供的指导,把民间技艺写进书本或者录像保存,这样可以让民间技艺得到更好的推广,避免一些濒危的技艺失传,让更多的人学习到民间技艺非遗的传承。各个政府组织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好间艺术人才,加快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好非遗的传承,推动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
(三)社会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文化资源共享应该得到实践,并发挥其潜在力量。应争取群众和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中来。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积极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与社会力量、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整合,使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体制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应鼓励非文化机构、非公有经济资金投入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化运作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民间文艺社团和专业文艺团体分别是群众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和重要外援。此外,积极争取名人、专家学者,学术界、高校及有关专业团体和研究机构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指导也是扩大社会参与的重要方面。如邀请名人、专家担任顾问、形象大使、文化辅导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