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1
无论是课堂伊始的导入语,还是课堂结束时的结语,抑或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过渡语,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使各个环节融合起来,自然流畅。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课堂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更增添了课堂的艺术效果,使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一、立足文本,自然过渡
过渡语的设计可以充分考虑文本的内容,立足文本,使用文本内容来过渡,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疑过渡。
如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夏》,简单导入新课后,设计了两个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在“夏”的前面加什么词?2.根据课文内容,在“夏”的后面加什么词?这样,自然过渡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引起了学生思考。
余映潮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说,所谓“主问题”是对课文研读教学中,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关联内在的逻辑,使课堂程序于无痕中过渡。教学《囚绿记》一文,他仔细研读文本,设计了两个问题:1.那是怎样一抹绿?2.他是怎样一个人?先将文中有关绿的句子找出来,理清写作思路。赏析优美的语言并反复诵读概括绿的特点。接着通过第二个问题,从分析语言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在这个环节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爱国之情。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就能将各个环节紧紧扣在一起,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构建起整节课的结构。
如果要从文本中发掘过渡语的内容,就需要我们走进教材,去思考,去研读,考虑怎样去设计“主问题”“小问题”,从而使课堂环节之间能自然过渡。
二、评点行为,巧妙过渡
恰当评点学生的行为,既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如一优质课《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讲授,从“整体感知——感受美”过渡到“深入课文——赏析美”时,教者说:“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着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没有想到你们能从多角度看问题,很不简单啊。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画面,你们喜欢哪个画面呢?用你喜欢的语调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一来,巧妙地评点学生行为,就机智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环节巧妙地过渡。
三、引用诗文,浪漫过渡
教学中灵活使用诗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知识迁移中,增加课堂的文学底蕴,展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加浓课堂的“语文味”。
在设计《都市精灵》教案时,笔者引用古诗来过渡。用“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那是悦耳的歌声;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那是矫健的身姿;精灵给了诗人浪漫的诗情,也给了作家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近精灵。”过渡到课文语言的赏析。再用“现在似乎少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和谐;也没有了‘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的美好”来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悟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中,笔者看到了王正来老师的一首诗,题为《望峰息心 窥谷忘返》,“驾一叶轻舟/在唯美的富春江上恣意赏游/看——树随山生,山与天竞/层层的险峰刺穿我浮华的心灵 荡一江清波/似与水中的游鱼招手作乐/听——泉水泠泠,好鸟相鸣/青郁的山谷令我忘却了尘世的俗务 任浪猛湍急/船从江流,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悟——猿啼蝉啭,疏条交映/这亦昏亦晴之域就是我归隐的仙境。”看后不由拍案叫绝,实在是很奇妙唯美的一首诗,既概括了《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内容,又在自由浪漫的诗情中,流露了文本的思路,完全可以用这三小节的诗句作为过渡语,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赏奇山、品异水、悟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引用诗文,给课堂注入一些诗情画意的成分。文章与文章,诗与诗的穿越,使整节课“语文味”十足了。
四、适时拓展,深透过渡
教学中宕开一笔。在课堂临结束时,充分考虑到“语文味”的外延,也是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曾看到高飞鹏老师的《逍遥游》的课堂设计,在分析课文结束时,说“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因此我们应有远大的理想,更应该学习庄子的一生忧世的情怀,当我们累了,困了,烦了时,亲近自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解开心中的绳索。”这样的过渡语,就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耐人寻味。如果都能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岂不妙哉?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2
我在语文教育中一直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经过多年摸索积累,认为要把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切实融汇到语文教育中,就必须从“教学生学会问”和“教学生学会答”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生学会问:以“问”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教学做合一”的一个重要现代教学原则就是讲究和谐性。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人教人”,“以人化人”,也就是必须营造师生“共教共学共做”的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首先,我要“蹲下来看学生”。转换角色,参与学生生活。发现学生是多么想问问题,有的学生的知识面甚至比我都广。我认同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观念是我营造和谐氛围的前提。其次,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手势、言语、眼神等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积极评价,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不吝啬鼓励的眼神,让学生产生成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喜悦,构建水融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关键。再次,我与学生“共教共学共作”。不仅积极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且遇到不懂的问题向学生请教,或与学生共同通过查找资料、探讨等方式得出结论,体现教师的示范精神。如教学《男生贾里》时,我就与学生共同回想小时候做的一些幼稚又荒唐的事,包括制造的小麻烦等,学生欢快地笑了,然后很积极地参与,纷纷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在我刻意营造的宽松氛围下,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积极提出问题。
2.生动再现情景,使学生想问。
好奇爱问是学生的天性,不把学生置于具体生活场景中,他就失去探索问题的精神。“教学做合一”以“做事”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无“生活”也就无“事”,无“事”便谈不上“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源泉,使之想问。一是创设教学情境。如多媒体教学情境、直观教具情境、教师语言情境、情景模拟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上《今天不封阳台》时,就精心准备了多媒体教案,找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实例,使学生在看中产生“疑”,在“疑”中产生“问”。二是创设活动情境。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等。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我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表演骗子行骗及皇帝游街的情景,学生看后,一致认为骗子骗术很拙劣,自然产生为什么大家都会受骗的疑问,只要学生能提出这一疑惑,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3.引导细细品味,使学生会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停留在无意识阶段,只有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这种能力,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注重“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养成经常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如《孔乙己》一课,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孔乙己身上的矛盾之处,如“为什么他站着喝酒又穿着长衫”,“为什么他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为什么他写得一手好字却经常做些偷窃之事”,“为什么孔乙己能给大家带来欢笑,但当他消失后,大家又觉得没什么不同”等一系列疑问,只要学生产生这些疑惑,那么有关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自身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品味,自行提出问题,为文章的学习提供研究目标。在有目的的交流中,培养自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生学会做:推行“小先生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说:“生是生活。先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哪一种生活的便是哪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他又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理解学生也可以做教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本着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营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氛围。
1.课前“小先生制”,让学生了解课本。
预习课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先生”们分工合作,速度慢点、基础差点的同学,我让他负责生字词的读识工作,让稍微好点的同学负责作者背景的搜集,让语文领悟能力高点的同学负责文章的章节结构,让他们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后让他们依次当“小先生”课前预习,一起合作完成自学卡片,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这样做,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效督促了所有同学预习课文,又提高了效率,更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2.课中“小先生制”,让学生深入课本。
鼓励“小先生”上讲台讲课,主要采用两种形式:课堂中插入和整堂课由学生主讲。
单个问题的解决采用第一种形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对之评判,在评判中大家再商榷,教师再评判优缺点,分析得失。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讲课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习、评判解决问题的思路,善于思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我往往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如上文提到的《孔乙己》,我就让三位小先生预先站在讲台上,等学生发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疑问时,我就让“小先生”们作答,他站着喝酒是因为穷,至于为什么穿着长衫是因为他不齿和短衣帮为伍。我充分肯定了“小先生”们的分析,再把回答标准化。这样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点拨、总结、反思,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自主掌握知识。等到复习阶段,基本采用整堂课由学生主讲的方式。又如在上初三复习课归纳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时,我就“小先生”们自行备课、讲课,先自行归纳好,上课时让他们自行上讲台讲授。我发现这些“小先生”们归纳得比我还全面,记住这些内容的方法比我的还科学。
3.课后“小先生制”,让学生巩固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