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1
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探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化学课堂,学习并掌握好化学知识。新课程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式教学,提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与解题意识,善于猜想与假设,在实验时制订好计划,从多方面搜集证据,认真地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材中存在许多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化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从初中化学教学的长期实践来看,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最大的难点是让学生的学习从机械模仿转变为主动研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让传统的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化学实验的乐趣。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奋斗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知识浮于表面,不能有效提高化学素养。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善于观察与发现,主动营造实验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活动,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爱上做化学实验,不断开展主动探究活动。例如,在化学教材中有如下实验,教师可进行课堂演练:白纸现红字、魔棒酒精灯、手帕烧不坏等。这些小实验都贴近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兴趣高涨,想要一窥究竟。教师完成实验后,可适当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练。每个学生都想上台尝试,亲自体会其中的奥秘,课堂的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实验是很有意思的,今后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敢于创新。
在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原来化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状况,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应当将原先封闭的课堂改为开放自由的情境,不再死板地照搬教材知识。要打破课堂时间的约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探索化学,领悟科学。当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通过相关的实践,学生会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身边,知道化学实验不仅仅局限在实验室,只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往往就会有很大的惊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巩固认识,提高素养。
三、创设化学情境,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无论课前课后,教师都要善于总结,创设和谐友好的课堂情境,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气氛,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质疑,认真思考问题,大胆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问题意识,学会质疑和解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的大胆行为,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敢于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师或书本的实验操作质疑,大胆提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改革。刨根问底是创造的基础,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大胆革新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在新一轮的探究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其独特的思想品质,为学好化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在实验要求上,除去必要的物品或步骤,可以抛弃其他条件的束缚,积极评价学生的大胆尝试与思考,减少实验的约束性。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引导,事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分析,大胆推测多种可能性。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开动脑筋,最后大胆发表对自己实验的理解与认识。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过程,找出试验中的闪光点,对做出正确分析与解释的学生及时夸奖,得出实验成绩。这样,学生必然有强烈的兴趣大胆实验,推测各种可能性,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完善化学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亲身经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时机,强调重点,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多地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初验;自主探究
为了让化学实验的优势特点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每一个化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挖掘实验探究方式方法的最优化,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得以尽情释放,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思考,谈一谈自己的点滴心得。
一、 摸着石头走――凸显自主
化学实验操作的自主性是保障学生形成实验探究强烈动力和持久热情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指向,设置恰当的化学实验探究主题。一个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气息的实验探究主题,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卷入到实验探究过程中来,避免了教师那种指令式、强加式的实验操作模式。其实,教师要赋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探究空间,使得学生不但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能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整个流程,还可以结合教师的评价和点拨进行反思和改进,并且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形成共性认识,促进整体探究能力的提升。
摸着石头行走在实验探究的道路上,教师就要允许学生绕弯路、兜圈子,也要能够满怀耐心和期待地对待学生跌跟头。对于自主性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各种磕磕绊绊,教师要有充分的预估,能够把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关键拐点并进行有效的预设,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干预,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自我挑战的成功体验和愉悦感受。如在进行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时,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即利用酚酞的酸碱指示性以及浓氨水的碱性两者之间的变色现象验证氨水分子的运动特性。该实验简单易行,实验结果清晰明了,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操作,结果原本平淡无奇的实验在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立探究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学生先在试管内放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然后用脱脂棉球将试管口塞住,用滴管将浓氨水滴在棉球上,结果发现与本无色的酚酞从右往左逐渐变为红色;有的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试管内的滤纸上滴上浓氨水,将酚酞试液滴在棉球上,结果棉球变成了红色;还有的学生更加具有独创精神和审美情趣,他们将喷有酚酞试液的棉球绑在几根铁丝上,放入一个置有浓氨水的烧杯内再盖上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静待片刻后取走盒子,会发现铁丝上的棉球都染上了红色,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色花朵一样……这些不同的实验操作方式,尽管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多样性的探究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好。
二、 沿着梯子走――强化层次
“梯子”喻意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阶梯性,科学而合理的阶梯性实验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探究中及时获得自我肯定,保持继续持久深入探究下去的热情和动力。除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阶梯性原则之外,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还应当注意化学实验操作本身的独特性。如化学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两者是相辅相成并没有固定的先后层级顺序,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两者恰当地分布到不同的探究层次中去;其次是化学实验探究中器材的复杂度和操作的难易程度,这也是作为探究流程中层次分步考虑的一个重要侧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感受到成功,并在成功感的激励下主动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探究活动中去。这种“小步快进”的阶梯性实验探究方式,会让学生沿着步步登高的梯子,不断迈向化学学习的高峰。
如在教学双氧水中提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后,教师结合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探究“铁锈”(氧化铁)可以做催化剂吗?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对于催化剂的特点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验。教师精心设计了极具层次性的实验探究流程,帮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层次一――理论储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相似性质;了解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的特性。
层次二――提出猜想:在双氧水提取氧气的过程中,氧化铁能够作为催化剂。
层次三――设计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形成三种验证性的化学实验探究方案。①氧化铁能够提高试验中的化学反应速率;②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质量是否改变;③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层次四――实验验证:分组展开实验探究,与猜想相验证,获得正确结论。
这样的实验探究过程,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一种“准发现”的科学探索过程,探究的节奏和步伐由自己决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获得极大的提升。
三、 牵着绳子走――适当点拨
当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操作实际难度较大,或者受到课堂教学容量的制约时,我们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根绳子,让学生握住绳子沿着教师的引领方向行进,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进度,节约学生盲目探究所带来的时间成本。但是,这种表面上提升了效率、实则降低了实效的牵引,教师一定要保持克制和谨慎,避免让学生成为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和操作工。所以,点拨一定要精当,要能扣住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脉搏节拍,解惑在必要处、重要处和疑难处,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启发效果,减少对实验探究中学生主体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点拨还要起到响鼓重锤的作用,要让学生记忆深刻鲜明,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师做好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预设准备工作就成为了高效点拨的关键。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我们身边处处有蕴含化学问题的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非常熟悉的素材,学生熟视无睹更无法引起他们的思考,完全陌生的素材,百探无一得,容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学生似曾相识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素材,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不得”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师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多且趋于自然化。交流互动有师生间的,生生间的,随着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出现了人机间的。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学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把自己看做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主动与学生交换思想,引起学生间的讨论。因相互间的地位自然平等,师生心理宽松,容易畅所欲言。可见交流互动的自然化营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师生角色的转变。
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性非常强,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与化学理论知识、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必须一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增设探究性实验的宗旨。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验性,坚持创造性原则,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认识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课题内容是书本知识的升华,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即设计实验必须切实可行,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既不低估又不高估学生的水平。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如果学生经验不足,就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实验内容除课本外,还应该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环境、军事、能源、生产等实际问题,通过探究解决与人类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欲。
二、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
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得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科学品德,产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某个结论。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用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创新策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情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感性知识,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得到抽象的思维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化学实验还能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其它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改进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以下谈几点创新策略:
一、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的高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涵,针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问质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
例如: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节课里,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边说边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进入化学世界。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我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此时我并不作答,而是说,下面我给大家表演三个魔术。于是,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我左手持一张用无色酚酞写有“化学”两个字的白纸,右手持一瓶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洒瓶,然后向白纸上喷洒“清水”,此时白纸上出现红色的“化学”两个字,这使学生感到化学很“好玩儿”,但又不知其解,我顺势引导:“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然后,我又指导学生完成接下来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和“宝瓶生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非常高,观看实验十分认真,探索实验原理的心情也十分迫切,为化学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在实验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自主积极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规范操作,严格要求,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1.做好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运用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像能力,使学生形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以身作则,做到操作正确、规范,使人无可挑剔,起到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且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若教师操作不当或错误,对学生影响极大,特别是某些小的操作,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有时就是这些错误的操作会导致实验失败,或者酿成事故,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知识性错误。
2.严格训练,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实验,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作用,随时引导学生规范地操作,并详细说明这样操作的道理,纠正学生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讲解错误操作的后果;注意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涉及安全问题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根据现有条件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程序,进而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促进正确的分析结果。对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反应顺序进行的,即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反应中要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如加热、催化剂等)和发生的现象;反应后要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等。初中化学新课程化学课堂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改善、拓展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的目标。
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1.改进实验或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如:改进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将前所未有的一些操作简单的、安全的、历时较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或者干脆让学生来讨论实验改进方法……所有改进的优点就是不仅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结论的真实性、普遍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所有改进的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教材的演示实验装置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但普通教室里并没有此装置,铜属片上即使放很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也会迅速弥漫教室,造成严重污染;放稍大一点时,燃烧时有时会出现飞溅的现象,有时也会引燃旁边的红磷,易酿成事故。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实验不易控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而且有大量的白烟产生,白磷易燃且有剧毒,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操作及现象:在烧杯中加入热水。用镊子取一小团白磷放入烧杯的热水中,另取一小团白磷放入一试管,立即套上一个气球,再取适量红磷放入另一试管,立即套上一个气球,分别将两支放有白磷和红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一支空的大试管罩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发现水中的白磷燃烧。
实验改进评价: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取材方便,节约药品,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产生的污染被充分吸收,实验时间短,增强了实验的可信性。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根据实验内容的可行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就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3.因地制宜组织和开展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化学小实验、小制作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是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考意识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
例如:课本中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注重过程,反思质疑,培养实验的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讲初中化学九年级(上)CO2与水的反应时,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材中所说的那样,说服力不够强,学生也只是将信将疑,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他们更容易想到:是不是CO2与紫色石蕊直接反应而使之变红了?此时,为了解除学生的这一疑虑,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个辅助实验:取少量干燥的固体石蕊于试管中,通入CO2。这时,学生将会发现:紫色石蕊并不变红。那么,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并不是CO2直接与紫色石蕊反应而使之变红。接着,他们就会提出一个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呢?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HCI,H2SO4等酸性物质能使紫色蕊试液变红,至此,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出:是不是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接着,教师就可以对他们这一想象给予肯定并引导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经过这样的一步,步探索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初中阶段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以及态度、方法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2012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意识;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探究式学习”即: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会探究并从中获取知识及科学方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做知识的传授者,要意识到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让他们亲历实验过程,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一、强化演示实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实验,它主要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成功的演示实验,经常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引入课题时运用演示实验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潜能。因此要求这类实验要新奇、生动、有趣和出乎意料。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蛋稍少的抽滤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不动,接着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抽滤瓶中,轻轻震荡,学生们惊异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他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浓厚的爱好,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不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个别必要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效果要好的多。再比如《溶液》这一单元,概念多,条件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进行溶液计算的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脸的教学方法:凡有关概念和计算的实验一律让学生动手去做,教师只是恰当的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
二、重视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往往都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它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普遍规律,即列宁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作为形成学生感性认识的生动直观,大多是演示实验,而在学生的认识从抽象的思维进入到实践时,又往往是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地动手机会,从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时,我选择了各种器材,如: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试管、具支试管、单孔塞、双孔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注射器、导气管。以及生活用品如:饮料瓶、吸管等。然后进行分组试验,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组装。结果每组都组装出了多套装置,并且对自己的装置进行了评价,说出了优缺点,并自选一套进行实验制取。此节课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装置的选择不是唯一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再如,讲燃烧和灭火,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定的器材,如木条,纸条,煤块,石子,蜡烛,烧杯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讲灭火原理时,我又给他们准备了燃烧的蜡烛和一些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灭火原理。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异常开阔,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用杯子扣、用水浸、用剪子剪、用嘴吹、用盐酸与碳酸钠制二氧化碳等。这样既增加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家庭化学小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少,而家庭小实验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范文6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家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化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的步骤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通过实验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怎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如何创造性的设计运用“问题”则成了关键。
首先,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实验的教学中,在保证安全、节约的原则下,但凡能做的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让学生做,因为“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只有让学生自己实践,教师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未知知识。
例如,在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正当大家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的时候,突然听到“嘭”的试管爆炸声,同学们都停下了,因为都知道是试管在加热时炸裂了。教师走近炸裂试管的这组同学,没有责备哪位同学,而是指定该组组长向全班同学阐述他们的实验过程,让其他组的同学倾听,讨论分析试管炸裂的原因并发言。同学们听后激烈地讨论。一位同学说:“可能是加热前未将试管均匀受热”,该组同学回答:“确实通过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又站起来一位同学:“是否没有保持试管外壁干燥”,该组同学回答:“我们真的将试管外壁擦干净且始终保持干燥”;话音未落,又站起来一位同学说:“看试管口是否向下倾斜”,大家将目光定在管口,确实向下倾斜;又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看是否试管底部靠在酒精灯灯芯处”,大家一看果然靠在了灯芯处。教师追问:“该注意事项在实验前老师讲过没有”,该组的一名同学立刻站了起来:“老师,同学们,我们组做实验过于急切,没有注意细节,造成了这一后果,我们以后保证认真、细心,向科学家学习,要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这一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刺激了学生的思维运行。
其次,教师在化学实验中适时适度地“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导入性和提高性。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通过实验复习已学的知识和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原认知和求知欲,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实验中,进入化学学科中,进入知识海洋中,使其不由自主、欲罢不能、想方设法地设计方案,探究奥妙。
例如,学生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各组同学均用了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了三四瓶氧气,当看到同学们为自己的收获喜悦时,教师问:“你们觉得收集的氧气是干燥的气体吗”,有同学回答:“我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肯定是干燥的”;教师问:“肯定吗”,一位同学回答:“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不是干燥的,它中含有少量的来自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水”;教师问:“既然是这样,我们怎么能收集到一瓶没有水分的氧气呢”。同学们相互对视了一下开始讨论了,少时,一位同学说:“可以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干燥气体的装置”,教师问:“在干燥装置中放什么药品呢?”学生回答:“浓硫酸”(该知识已在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中讲过),追问:“你们怎么知道经过干燥装置后的氧气就是干燥的气体”,实验室鸦雀无声,同学们沉默了片刻,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否定了对方的方案,接着又设计新的方案,不断地完善。又是一片安静,看着同学们成竹在胸的表情,教师指定了一位同学回答:“在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检验水的装置”,又问:“放什么药品检验水呢”,回答:“无水硫酸铜”(该知识已在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中讲过)。
紧追不舍、见缝插针地设计“问题”,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激烈地讨论,使学生思如泉涌,呈现活跃互动,思维愈加缜密,形成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再次,教师在化学实验中精心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实验活动的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必须精心地“设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透过“热闹”看“门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中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提升,才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内容时,教师没有直接从课本提供的素材讲授,而是设计了如下“问题”: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这几种药品,探究哪两种药品的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因此不选浓盐酸,对其他物质的选择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