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1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职业规划辅导的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进入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时间较晚,虽然得到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

(一)职业规划辅导的理论研究不足

和国外丰富的职业规划辅导理论(如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相比,我国对职业规划方面进行的理论研究较少,导致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规划辅导方面直接采用国外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指导,对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往往效果欠佳。

(二)对职业规划辅导的重视不够

在高职院校里,往往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重视不够。实际上,当学生不能解决对当前的知识“为什么学”和“有什么用”两个问题的时候,则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重视职业规划辅导,就是支持理论与技能教学,也是培养企业合格人才的前提与保证。

(三)职业规划辅导队伍缺乏专业性

当前高校里从事职业规划辅导的教师往往是从其他专业抽调来的骨干,虽然对其专业知识非常熟悉,但缺乏职业辅导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培训和认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难以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指导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队伍,强调职业规划的专业性,是提高职业规划辅导效果的重要环节。

(四)职业规划缺乏评测标准

当前我国对职业规划的效果缺乏自主研发的评测工具,而采用国外的评测工具往往对我国学生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导致职业规划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健全具有我国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职业规划评测工具,对于提高职业规划辅导的效果,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职业规划辅导队伍都有着非常好的实际意义。

职业规划辅导的几点建议

(一)分级规划,分阶段辅导

职业规划辅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知识水平要求和各种职业偏好向具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美国学者萨帕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五个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大体处在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评价,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大学一年级:探索定向期,其阶段目标为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并同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类测试,辅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大学二年级:提升期,其阶段目标为学习专业知识,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和发展较好的校友做交流,使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际的企业岗位上进行短期的工学交替,帮助其进一步认识企业工作流程,并根据企业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开发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学三年级:冲刺期,其阶段目标为实训实践实习,规划职业方向,充分掌握资讯,实现毕业目标。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并结合当年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择业目标。

(二)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往往存在跟风或追热门的倾向,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兴趣爱好。而如果能够在学校期间即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体会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认识工作,逐渐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针对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模拟一个通信工程公司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去体会通信工程公司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业需求,从而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的调整和充实自己,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

(三)跟踪职业规划效果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职业规划的效果可能会有欠缺;同时,随着学生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其对今后的职业兴趣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效果进行长期跟踪,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只有通过跟踪,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各种反馈意见,才能建立起职业规划的闭环系统,使整个职业规划辅导得以达到最佳的辅导效果。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一年级;必要性;紧迫性

[DOI]10.13939/ki.zgsc.2016.22.20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的选修课程,其组织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期间的最后一年,也即毕业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开设,因为大多数学生面临工作以及考研阶段,为此,大四开设有必然的矛盾性,这会使很多学生在真正需要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深感迷茫,同时也会导致很多由于工作失利而抑郁,更甚者,会发生其他更严重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无法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就连毕业的时候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等大众性问题,在毕业之后都深感迷茫,为此,为了使得大学生提前树立职业角色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我职业能力,应尝试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职业规划课程。该课程的开始,一方面是当今社会形势下对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明确职业规划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新生自身树立职业方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诉求,为此,本文从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该课程能够惠及学生,同时对学校在后期课程不断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或者建议。

1 职业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学校和学生个人相结合,对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诸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最终使得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安排。对高校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安排,一方面,使得大学在课程设计方面相对更加完善,从而对于大学教育大纲的安排,能够具体落实到实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学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加强学校自身在以后的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样对于学校后期的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对于后续学生的择校、择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1]更值得一提的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与自身智慧潜力相匹配的专业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和院校更多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说是职业规划课程,其开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特长,结合市场环境的需要,制订相对完善的有关方向性的计划,这样对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好的作用。简而言之,大学生入学时期正是其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对其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真正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会碌碌无为,而会在工作当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就,从而建立自信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2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依据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高校一年级新生对专业的选择是没有主动权的,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智慧潜力所在是不确定的,是否可以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做职业测试和职业规划,发掘个人的潜力所在(国内一些中学开设的特长班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所在),让天生我材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让人才喷涌而出。笔者的建议是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基础课程,这为大一新生开设任何一门选修课程,都增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真正意义上,在大一时期就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其很大的必要性,主要是囿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据权威资料统计,现在大学毕业生,5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50%,10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20%,通过进一步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楚,而且这种不清楚往往是在进入大学的伊始,因为缺乏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得其无法对于未来职业市场的前景以及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把握。[2]第二,相关资料进一步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部分学生,后来有很多转到非本专业岗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在本专业相关岗位上做出较好成绩来的人。第三,目前一些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由于开设时间一般都在大四,开设时间短,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质性地为大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方向,更多的人可能终其一生,做了很多的职业,考了很多的职称,但是到头来最多只能做一个基层管理人员,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往往是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却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这三个现状,使得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了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新要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毕业生的需求,迫使学校用科学的发展观念,进行就业指导的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创新,无外乎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两个方面。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针对高校管理阶层,真正能对大学生后期就业有帮助的,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这方面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和服务,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3]因此,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势必会在高校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为此,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意义重大。

(2)社会的需要要求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各行各业的员工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员工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然而,大学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教会其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但是相关的专业知识,早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针对大多数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讲求效率的原则,无形当中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增加,因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自己的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清楚,更别说对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了,因此,现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是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的,可见,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提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认清职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样,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的关键正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种。总之,基于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适应市场需要,意义重大。

(3)大学生提前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上述存在的问题方面,也指出,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而从事本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工级别,因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结果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潜能和职业前景不明朗。据调查显示,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初期,就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同时又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要从大一开始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又能够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充分发掘各自的职业潜能,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

上述也有涉及,建议高校在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一些基础课程,而到下学期开始由学生申请专业,大二再进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使得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带来了时间上的紧迫性,正是只有大学一年级不开设专业课,所以才有时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大学一年级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到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要。[4]另外,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也来源于当下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开始,就放弃了学习的兴趣,沉迷游戏或者不断兼职,这些都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现状,为此,应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紧张、语无伦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表现出不理想的状态,为此,针对职业生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有较强的紧迫性。

4 结 论

面对人生大舞台,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其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期待,并愿意努力,但是成功仅有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正确的择业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课程安排时间的特殊性,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从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内涵和意义,以及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紧迫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大学生在毕业后,一上岗就能熟练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也给自己的成长插上翅膀。更能让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各学科领军人才和社会各阶层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35-39.

[2]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9):39-43.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综合改革试点 全日制工程硕士 职业能力 导航

我国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提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门类,专业数量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培养目标更直接和现实。新的历史时期,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力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紧迫的办学任务。

一、思考与认识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年限为2年,他们的职业能力拓展,可大致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理想导航和职业行为拓展四个部分。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价与保障体系探索,以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现实效果为主要研究依据,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与和谐人生构筑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2010年底教育部批准了26家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成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探索和深化改革,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认识,形成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定位。通过发挥学校自身办学优势,依托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工程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力,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1、开展职业能力导航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首先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经过本科阶段的培养,职业素质已有所积蓄,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及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储备,基本具备了未来发展的职业素质。他们大多对未来个人发展比本科生更为关注,对职业发展规划有更清醒的认识,对开展职业规划能力拓展更加期待。

其次是高校开展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需求。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是当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长期、紧迫的传统性工作。使科学的职业发展观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对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注入新的活力。

2、开展职业能力实践是办学机制改革的体现

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规划能力拓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一是在教学中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的职业规划能力,通过教学制度改革、拓宽研究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倡导研究型和协作型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等途径,大力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是在全日制工程硕士集体生活中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组织和管理能力;三是在专项活动中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开展专项训练,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开展“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和多渠道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对社会的认知,深入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规划能力拓展也成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探索和研究的热点,但大都停留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素质培养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初级阶层。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新门类,学科专业广,人数多,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拓展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不断渗透,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冲击,网络信息的大爆发,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都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开拓提供了机遇。

二、案例实践――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

1、优化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拓展的运行机制

首先是对高等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展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单独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根据驻青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信息反馈,绝大部分高校都把学术型和学位型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用一套方案进行管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仍然是各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盲区。目前,各大高校普遍的做法就是依托长期的学术性工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和导航的实践经验,探索性的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规划能力的拓展。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两年来,学校利用其在全国建设的八个“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逐渐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环节进行了职业能力的有力拓展,效果较好。

其次,通过制定科学、规范而又灵活实用的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以山东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就业工作为根本,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短、实践要求高等特点,制定了灵活实用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其宗旨就是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扬长避短,打破学术研究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技术培训和技能导航为先导,建立既适应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战略要求,有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创新型职业能力培训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其中涉及到学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课程、导师开展职业引导培训、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形势分解、研究生自身开展职业素质提升四个部分。在学校-导师-社会-研究生四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责任和具体工作内容。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定期调查和考核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拓展的效果。通过对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现状的对比和分析,同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积极性和择业的目标性也更加的明确。通过座谈和对已毕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及时查找学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拓展方面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规划能力得到了更加稳健的提升。

2、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拓展保障体系

首先是拓展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研究生执业资质培训。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有19个领域,均为学校一级学科硕士点下的优势专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机械电子领域研究生积极开展CAD证书考级,土木建筑领域研究生开展注册造价师考试,测绘领域研究生开展测绘技能大赛,信息学院研究生培训数学建模等一系列专业特点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质培训,不但浓厚了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锦上添花作用。

其次是建立健全长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发展规划机制。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将来择业与创业的不同理解与需求,开展有的放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拓展规划,大大提升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的准确性与灵活性,给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并提供了广阔的成才空间。根据学科性质差异,建立健全长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发展规划机制,是当前和今后各高校开展研究生职业导航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

最后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拓展的实践与创新。以山东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拓展的调研、实践、总结,深入拓展研究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的渠道与手段,研究新形势下未来我国高校在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面的新趋向、新思路及创新措施。

三、经验与启示

1、通过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导航与实践,主要破解了四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通过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工学硕士的差异的研究,主要解决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技能、经历和专业素质等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的中心位置。尤其是以学术培养到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培养机制的转变,彻底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单一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更强,技术操作能力要求更高,投入工程一线的责任更加明确,彻底把研究生由“幕后”推到“台前”。

二是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发展能力拓展的研究,诸如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新渠道,这主要解决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课程学习和技能实践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新途径、新措施。积极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直接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校外辅助导师,加快研究生与社会行业领域的接轨,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对在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展职业导航,这主要解决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辅助其就业。学校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导航计划和相关的政策保障,辅导员积极开展职业导航培训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树立起端正的就业态度和明确的就业目标,效果显著。

四是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客观分析,主要解决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生存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通过对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分析,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研究生在毕业后都在本专业领域就业,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97%,只有极少数考博士研究生,由于受到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条件限制,未能达到升学目标。

2、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能力导航与实践,在强化就业创业工作中优势明显。

山东科技大学一直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就业第一”理念,坚持科学发展。以强化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组织领导为保障,以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拓宽就业渠道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满意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为核心,通过创业培训、就业政策宣讲、职业规划指导、创建校企对接平台等措施,有力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规划意识,未雨绸缪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更好的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同学成长成才,专门聘请心理学专业老师定期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并在各班召开职业规划主题班会,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尽早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具体流程步骤,督促非毕业生同学尽快制定并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创建校企对接平台,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院高度重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能力,不断创新实践模式,认真组织策划并成立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科技服务团”,制订了运行章程和运营模式,依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企事业单位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术优势,推动校企事业单位互利互赢,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科技服务团队已经渐渐的深入到企业之中,与首钢集团环保事业部、志源实业有限公司、潍柴集团、黄海学院等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科研实习及项目开发协议,创新人才培养及社会实践模式。

三是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建立就业联络员制度,各毕业生班级推荐一名责任心强、在校时间长、联络方便的负责人担任就业联络员,及时向同学们转达就业信息;其次积极邀请并热情接待招聘单位走入校园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层面的小型专场招聘,排除信息不对称障碍,切实做到招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招聘应聘成功率;再次是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聘技巧培训,帮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同学深刻认识自身优势和就业形势,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进行应聘准备,提高面试通过率;最后通过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飞信群、QQ群建设,切实保证每位同学获取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高洁,贾强等. 新形势下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2]郭蕾,贾爱英.工程硕士培养的规范化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

[3]李光玉.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教育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设想和计划,是结合了自身情况及现实约束因素后,对各种可能的选择和机会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这一概念最早是一百多年前由美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家弗兰克・帕森斯提出来的。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大学多年来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政策,因此对职业规划的研究很少。实行自主择业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的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据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而据《人民日报》报道,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增加28万人,达到727万人之多。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专业的设置以及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有关,但也与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够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原则,它强调“以人为本”。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大学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来开展,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职业规划教育无疑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都是不一样的。加之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准确,这就需要学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帮助大学生进行具体的评估,根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挖掘自身潜力,扬长避短,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同时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我,将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将来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能与人很好地沟通和相处等,往往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内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职业规划教育的。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刚刚起步不久,尽管相对过去而言,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教育水平,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水平还比较低

与发达的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职业规划理论水平相比,我国职业规划的理论水平相对还是较低的,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论述。这是由于我国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加之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反过来,理论的缺乏又使职业规划教育实践受到制约,因此只能照搬国外的一些经验和技巧,创新性不强。

2.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我国还有不少高校没有真正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课程。即使开设了这类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把它作为一门无关紧要的选修课而已。另外,有些高校开设该课程的时间也比较晚,到大三或者大四,等到学生快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匆匆忙忙给学生做个培训,这样的培训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大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理念,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缺乏长远的考虑。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从上大学的那一天起,因为确定了所学的专业,因此毕业后的就业也已经是确定好了的,没有必要再去规划什么。有的人所学专业是父母亲帮忙定好的,上了大学后,当发现所学的专业和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对职业规划更是不当回事。有的人则是对职业规划教育不理解,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只是把它当做一般的面试指导或培训。加之学校缺乏引导,部分大学生自然而然就对职业规划淡漠了。

4.缺乏专业的优秀教师

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学科,从事这门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是受过专门培训的优秀人才。由于目前高校并没有相关师资培养,导致师资欠缺。为满足教学需求,不少高校只能从别的专业抽调部分教师兼任,甚至只能由班主任或是年级辅导员充当。这些教师虽然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毕竟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都只能对学生进行一些就业形势的介绍和分析,解答学生对国家一些就业政策的疑问,无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

5.缺乏完备和规范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国家并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制定具体的指导原则和目的要求。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目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就只能由高校自行设置和承担,这些课程设不设置?如何设置?什么时候设置?都由高校自行决定。如何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都是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1.完善和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1)国家应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学纲要和指导原则并出台相应政策。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得越早越好。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职业规划教育过程间断化、体系单一化、认识片面化、指导粗放化的弊端,使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连续化、体系多样化、认识全面化、指导细致化。实践证明, 那种从小学到大学, 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往往使得学生们从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方向; 而仅仅在大学阶段,甚至只是在毕业前夕,才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就会使学生因为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中学阶段就抓起。最近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方案改革措施,提出高考将分为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考,这其实就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分流和指导的一种改革尝试。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规划,逐步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将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进行设计,以便和高中以及大学的职业规划衔接,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设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机构,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改变过去那种零散、应付式的职业规划教育。该机构应该集规划设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及时解决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可以解决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理论水平较低的问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认真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规划的路子。

(3)积极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社会体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如果单靠国家教育部和高校是难以完成的,因为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应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引起的各种职业变化。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长、大众传媒等全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政府要参与其中,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实施相关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政策,为高校、用人单位搭建起一个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要发挥好企业等用人单位在职业规划教育当中的作用。因为在社会实践方面,用人单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只有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把这个事情办好。

2.应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教育的必备内容认真抓好

(1)从观念上改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有可无的理念。高校应把职业规划教育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当中,使大学生对这项教育足够重视。如果把高校比作企业,那么大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产品的质量就必须过硬。高校应该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对职业规划教育给予充分的保障。作为教育的主体,要积极与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互相配合,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使学生能得到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改革职业规划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简单教学模式。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有自己的主见。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或者模拟职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或者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真正的锻炼等等。

(3)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除了要制定大众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外,在后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案,供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职业规划教育就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分阶段对学生实行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但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在大学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的四年中,每一年的侧重点都应该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对大学有一种新鲜感,而且有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所学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时候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以灌输职业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为主,同时可以让有经验的老师或师兄、师姐介绍自身的一些成长经历,特别是发挥榜样作用,使他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与此同时,让他们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二年级,经过一年的职业规划训练,学校和学生对自身的性格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应该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按照方案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自我认知,要摸清学生的特点和不足,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大学三年级,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对先前制定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让他们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的最后一年,要让学生了解当年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求职技巧,安排好他们的实习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思想很容易出现波动,这时候一定要和学生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加强个体辅导,帮助他们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使他们能顺利地度过大学的最后阶段,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它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过去那种靠临时请一些非专业的老师来应付教学的做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一定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规划专业教师队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可以引进专业的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师和专家,以补充高校职业规划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现有的有志于参与职业规划方面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送他们出去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一些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培训师,到学校给学生做一些相关培训,这样同样可以弥补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

3.学生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好职业规划的自我定位

大学生作为职业规划受教育的主体,其自我正确的定位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要配合学校通过自我评价体系和专业的测试,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兴趣。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自身的思想动态,寻求他们的帮助,使自身拥有健康的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要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求职之路打好基础。最后,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只有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而这有赖于包括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孙静月.高校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3]刘雪冰.对国外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状况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4]刘荣军.关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毕业职业规划总结范文6

1.加强政策倾斜,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1)政府应把高职毕业生就业纳入民生工程,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要在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高职教育大力支持。

(2)建立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将就业准入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推动校企联合,为高职生实习、就业和高职教师社会实践提供平台,用人单位要根据实际岗位需要,保持和加大优秀高职毕业生的招聘力度。

(3)加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保障制度。相关部门应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办法,共同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进社区服务计划”等项目的招募、派遣工作,要为服务期满的毕业生落实好升学优惠政策,提供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

2.高职院校应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

(1)专业及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之前应积极开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就业竞争力分析和岗位技能要求分析等工作,加强学院自身内涵建设,突出办学优势,提高社会特别是地区企业单位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树立两个服务观念,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深化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创新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学与服务工作。据统计,高职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普遍反映需要学院帮助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以及在专业就业方向的指导。高职学生职业工作经验的积累、职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对社会企业的实践经验,应在高职三年教育的各学期教学中得到体现。

(3)加强学生创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与创业教育常态化;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可通过组建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规划大赛等,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3.高职学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

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接触和了解社会,根据实际需求,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完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应转变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一步到位”的求职择业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已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如果过分地计较眼前的职业工作是否满意理想,则会失去许多职业生涯起步的机会。应在先就业的过程中充分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职业行业发展,明确在职业行业中自我价值地位,并积极努力得到提升,为以后得到理想的工作机会做好准备。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