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1

1.物联网。在2045年,人们将可以利用来自物联网的信息来加深对世界以及自己生活的了解,并且做出更加合适的决定。但是物联网也会加重对于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担忧。

2.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在2045年的地球上,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将无处不在,人工智能软件则会被使用到商业上。

3.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正在改变人类与数据相处的方式。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移动网络的铺展也将加速,云端计算可以在零投入的情况下给用户带来大量的计算能力。

4.智能城市。未来的智能城市将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通过大数据以及自动化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5.量子算。在未来的5-15年里,我们很有可能制造出一款有实用意义的量子计算机,将会给其他的研究方向,比如气候模拟、药物研究以及材料科学等带来巨大的进步。

6.混合现实。在未来的30年里,VR和AR等技术将成为主流科技。AR眼镜将把实时相关的信息给用户投放在现实中,而VR眼镜则可以通过融合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实现深度沉浸的体验。

7.数据分析。未来我们处理巨量的动态数据的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自动人工智能软件将可以从散乱的数据中识别并提取有关联的信息,这种能力也将会从商业应用扩散到普通人手里。

8.人类增强。在接下来的30年里,科技将带领人类突破人类潜力的极限甚至生物的极限。由物联网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将会把与实时有关的信息直接打入我们的感官中。

9.网络安全。在未来的30年里,随着物流网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连接,网络安全将会成为网络行业首要的话题。

10.社交网络。在未来的30年里,社交科技将会给人们带来可以创造出各自微型文化圈的力量。众筹和直播将会使内容创作进一步民主化,从而模糊媒体人与观众之间的区别。

11.先进数码设备。未来的30年里,人们将会拥有更多的计算能力以及更广的数码资源。移动网络和云计算将会给人们带来几乎无限的内存和计算能力。

12.先进材料。在未来的30年里,纳米材料以及新型材料,比如泡沫金属以及陶瓷复合材料将会被用在从衣服,到建材,到车辆,到公路以及桥梁中,无处不在。

13.太空科技。在未来的30年里,科技的研发将会带领人类重返月球。除此之外,更加伟大的探险,如人类登录火星、开采小行星中的矿物也都有可能出现。

14.合成生物科技。当我们跨入生物科技的新时代时,生命将会成为信息,如同电脑程序的代码一样,成为可以被改写的信息。

15.增材制造。在2040年,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将改变世界。新一代的3D打印机将可以融合多种材料,制造更多产品,如电子元件、电池以及其他原件等。

16.医学。在未来的30年里,各种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将改变医学,如基因组学、机器急救人员等。

17.能源。在未来的3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预计会增长35%,我们则正在面临着一场能源革命。

18.新型武器。在未来的30年里,数种新型武器技术将出现在战场上。随着中国、俄罗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斥巨资推进军队现代化,新一代的高科技军备竞争正在揭晓。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2

寓教于乐的Google Expeditions

Expeditions原本是Google推出的一款VR户外仿真软件,搭配Google Cardboard 3D眼镜使用,可以加入各种有趣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VR旅行。作为目前以教育为主的应用,用户启动Expeditions后需要选择担任向导(一般由老师扮演)挑选目的地;或者充当探险者(学生)跟随向导的行程。向导和学生必须连接到同样的Wi-Fi网络中,没有向导的话行程无法开启。

在Expedition中,有成千上万的终点和目的地等你探索―从世界七大奇迹到各个国家的自然公园,从加勒比海的海底世界到大西洋中的海洋群岛,应有尽有。此外,你也可以“亲身参与”人体解剖学的一系列课程,只不过就没有什么视觉享受;也可以旁观一些著名人物的“艺术人生”,瞻仰一副伟大作品如何诞生。

将VR带入教育的不只有Google

谷歌教育(Google for Education)正式宣布将“谷歌探险(Google Expeditions)”和“谷歌教室(Google Classrooms)”与TES整合,后者是一款拥有数千万教师用户的服务,可以用于为课堂寻找数字资料和课程计划。现在,对谷歌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和课程感兴趣的教师,可以从TES内的谷歌门户查看和下载免费内容。借助Google Cardboard虚拟现实平台,Google Expeditions项目可以通过360度媒体内容,为儿童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课堂内容。学生们还可以融入课堂环境,获得比2D教科书更加清晰的图像。

除Google外,乐视在手机式VR头盔LeVR CooL1的同时,明确会将在线教育带入场景式体验新时代,更同新东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利用VR的全景教学模式在英语(精品课)课堂上实现沉浸式教学。而百度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表示明年VR融入教育,加上腾讯、阿里、暴风等大批对VR领域野心勃勃的企业,将VR带入教育的确是条可行性非常不错的尝试,先行一步的Google或许能为整个行业减少不少试错成本。

临场感之外的价值

出色的沉浸式体验效果是VR应用的一大亮点,不过将VR引入教育,除临场感和代入式体验外,VR能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哪些改变呢?在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示,VR/AR技术有潜力成为教育市场的标准工具,将给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教师可以使用VR/AR技术作为学生与教学目标进行互动的方式,除了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外,“亲身体验”式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并理解知识,对于生物、物理等以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而言,VR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近乎真实的世界中去感受原本抽象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VR体验和互动过程中,除了教师,各个行业的精英都能在VR蓄力教学资源输出知识,并借助VR让知识传承,这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让人类知识的累积和传承变得更加轻松且全面。当枯燥的化学实验变成哈利波特的魔法屋、物理书上呆板的轮轴变成抵御恶龙的机关战车……教育,未来会怎样呢?

VR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单颠覆了传统知识传授模式,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和教育的限制,学生不单可在任何地方学习,更可在异地参与入学仪式、兴趣活动的等项目,最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未来颠覆传统教育的可能

将VR引入教育,无疑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想象空间与可能,但当人们展望未来是否VR会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候,技术和内容相互掣肘成为了当前最现实的问题。撇开长时间VR体验会带来眩晕、不适等用户体验,从游戏到高清,VR内容的缺乏一直是整个市场讨论的焦点,而在教育领领域,即使Google这样的巨头也不敢说拥有海量VR教育资源,而且教育领域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化特点,学校、教师往往会根据自身教学需求提出个性化需求,但制作VR教学内容显然不像制作PPT课件那么简单,而且当前国内不少教师对于PPT课件的制作都感到头疼,很难判定他们会真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VR教学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在教育领域推广VR已久的美国,也目前不过也只有2%的老师真正把VR教学带入了课堂,想要真的普及甚至颠覆传统,VR教育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最有发言权的是使用者

Google Expeditions虽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落实到实际情况,目前的VR之旅体验口碑最好的其实还是澳大利亚大堡礁和英国白金汉宫两个地方,

Google Cardboard虽然售价低廉易于普及,可多少看着还是有些不靠谱的感觉,而作为实际体验者,国外学生们是如何看待VR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呢?

莫妮卡 伯恩斯,纽约的一位五年级的老师兼教育技术和课程顾问―“我认为教师确保设计的虚拟现实课程活动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非常重要,如果能恰当执行,不仅仅用于娱乐,VR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生的教育和创新部门总监Mark Christian―“通过开发这些创造性的沉浸式教育体验,帮助学生们获得更新的且更激动分心的学习方式,很好的兑现了培生对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并且改变学习方式的承诺。”

中关村第二小学五年级9班的学生―“VR眼镜实在太酷了,我感觉自己像置身外太空的宇航员,轻轻转动头部就可以“飞”向任何一颗行星!”

除了零散的声音外,三星就VR教育做了一项调查,这项覆盖全美1000+位中小学老师的有关VR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只有2%的老师尝试在课堂上使用VR教学,但是有60%的老师希望VR体验能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该调研结果还显示科学(82%)、社会科学(81%)和历史(81%)成为最适合VR教学的排名前三的科目。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人认为这是现有教学方式的一个挑战。而93%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对于VR教学充满热情,83%的老师认为VR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3

专业品牌:精耕细作,稳中扩容

作为国内羽绒服行业领头羊的波司登、艾莱依等品牌,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央视和省级卫视,如江苏卫视、安徽卫视等媒体黄金时段的广告投放,并配合大规模的路演、公关活动来提升品牌的表现力和亲和感;同时,网络营销也成为了它们传播的“新宠”,以更大范围地增强品牌影响力。可见,传统羽绒服品牌都希望借助“天时”,博一个销量“”。

波司登企划总监嵇万青向《广告主》介绍,波司登在今季主打“适度时尚”的概念,不会因追求单纯的时尚美而牺牲羽绒服的功能性,羽绒服将在技术可支撑的基础下变轻、变薄。波司登差异化产品策略的自信,归根结底来自于多年来它植根人心的品牌背书效应、完善的终端渠道以及在面料款式研发设计上的行业领先,也来自于它对市场的深入调查。

据波司登羽绒服市场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3.26%的消费者对羽绒服的时尚性要求一般;仅20.75%的消费者认为,时尚很重要。消费者普遍表示,流行元素强的羽绒服容易过时,而羽绒眼的价格相对偏高,穿着时间长,不能因追求一时的时尚而为高消费买单。

在广告诉求点上,波司登也不再简单宣传产品的物理属性,而将重点落在了自身能赋予消费者温暖、美丽、浪漫等情感上,一句“世界因你而美丽”让品牌瞬间跳离了寒冷的冬季变得高雅亲切起来。对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嵇万青坦诚地表示:“非专业时尚服装品牌的加入,势必会对既有的羽绒服市场造成冲击,但是市场的扩容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件好事,它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而且,波司登长年坚持的多品牌战略也能很好地抵挡其他品牌的市场侵蚀,我们要努力的仍是‘守好自己的市场蛋糕’,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和好感。”

相对于波司登,艾莱依品牌在广告表现上则显得更为直观动感,广告诉求点放在了艾莱依的时尚羽绒服定位上。“2010年是艾莱依品牌成立的十周年,在这一品牌整合年里,艾莱依将推进家纺、女装、饰品、羽绒被等多个产品品系的同步发展,艾莱依的传播推广工作也将从时尚羽绒服这个点上,逐渐放大视野,开启从时尚羽绒服品牌到时尚品牌转变的新征程。”艾莱依集团首席运营官金钟向《广告主》介绍,2010年,艾莱依将再度携手CCTV《时尚中国》,让艾菜依这一时尚品牌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于应对“千年极寒”,各品牌加大储货量的举措,金钟表示,艾莱依的产品定位决定着它对天气关注已经不像过去或者其他羽绒服品牌那样敏感了。时尚羽绒服的定位决定艾莱依更重视服装审美价值和品牌形象的提升,艾莱依坚信,时尚是近年来羽绒服行业不变的发展趋势。

新进品牌:重磅出击,争抢市场

除几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广告高频次地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之内外,2010年冬季羽绒服市场上还看到了几张新面孔。经历了几年的“卧薪尝胆”、在一定区域市场里培育了品牌知名度的羽绒服品牌2010年也加强了行销力度。或力邀明星代言,或以独特品牌主张在全国市场上攻城略地,这对历年来市场占有率保持相对稳定的羽绒服品牌将带来一定冲击。

继在4月签约舒淇作为形象代言人后,JOSSY JO(金羽杰)由舒淇代言拍摄的TVC广告也于近期登陆央视强档,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其官网浏览。这是金羽杰在完成了全国21个省、1000多家店的专卖铺设后做出的全国范围内的营销发力,显而易见,金羽杰力图通过舒淇的品牌聚焦效应来增加其进入羽绒眼行业品牌第一阵营的筹码,在广告表现上,注重诠释品牌兼具时尚、性感和良好保暖功效的特点。上海艾尚雪TVC广告更是以一句大胆的“爱男人,不女哎尚雪,因为它能让我更温暖”的广告词树立了自身“新概念”羽绒眼的样本,虽然广告被删节禁播,但仍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的关注。

非专业品牌:多元营销,百花齐放

要说2010年冬季羽绒服行业的最大亮点,莫过于许多非专业性的羽绒服装品牌开始加大研发富有自身个性的羽绒服产品,并配合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来推广产品。

其中,尤以美特斯邦威家族再添新成员――M.Po-lar为代表。除了将羽绒服以新品类进行打造,呈现时尚、专业、多样的羽绒产品外,M.Polar更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倡导消费者在冬天走到户外,享受冬季的健康环保户外活动,因为“时尚没有冬眠期”。在营销宣传上,M.Polar更是别出心裁,以科技概念重装推出二维码技术广告片以及3D主题网站,希望欣赏到网上3D广告片的消费者,可以在美特斯邦威指定专营店免费获取3D眼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告与销量的完美嫁接,把更多的消费者吸引至终端店铺。

而主打休闲定位的另一品牌――森马服饰,在今冬的羽绒服单品类广告中则鼓励消费者从搭配颜色的角度入手,用绚丽的色彩来装点沉闷的冬季。森马品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广告投放上,森马仍选择在主流卫视的时尚娱乐类节目中进行广告的重点投放,森马与人人网合作推出的“perfectmatch我的绝配”的线上活动也同期展开,一时间吸引了数万人人网网友的积极参与。

除了上述大众休闲品牌外,与狼共舞男装服饰也推出了最新由郭富城拍摄的“音乐羽绒服”概念广告,目标在于让笨重的羽绒服看起来更为活力动感。“其实,增加的羽绒服品牌,多是时尚女装品牌,当女装将注意力转移到羽绒服上时,便可表明时尚羽绒服的市场真的到了。羽绒服已经不再是下里巴人式地游走在冬季,开始踏上了阳春白雪式的时尚道路。金钟表示。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品牌商也加大了羽绒服的推广力度,其中尤以凡客诚品遍布网络的“199元起羽绒服”的促销广告为典型,而凡客开发的情侣款羽绒服更是备受消费者推崇喜爱。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4

世界著名时装品牌、意大利奢侈品巨头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在华发展再次提速,未来3年内,其计划在中国市场开店80-100家。

这一次,阿玛尼在兼顾中国富豪消费者的同时,开始向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国中产阶层“抛媚眼”,打算用其时尚眼光、品牌美誉度捕获他们的芳心,为奢侈品行业可能的冬天储备柴火。

时尚界曾经的神话

阿玛尼是时装品牌,1975年由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创立于米兰,乔治·阿玛尼是在美国销量最大的欧洲设计师品牌,以使用新型面料及优良制作而闻名。

阿玛尼1934年生于米兰市近郊。1957年,当他服兵役后,便到当时得令的百货公司 “La Rinascente”担当“橱窗设计师”(window dresser)。1961年,他转到Nino Cerruti当设计师。1974年,他与朋友Sergio Galeotti合资,毅然成立以Giorgio Armani命名的男装品牌。

“随意优雅”是阿玛尼自创建以来一直寻求的风格。细腻的质感和简洁的线条无不彰显出舒适、洒脱、奔放和自由的特性,看似不经意间的裁剪隐约透现出人体的美感与力度,既摒弃了束身套装的乏味,也倾覆了嬉皮风格的玩世不羁。

乔治·阿玛尼认为,设计是表达自我感受和情绪的一种方式;是对至美追求的最佳阐释;是对舒适和奢侈、现实与理想的一种永恒挑战。时至今日,阿玛尼已不仅仅是印有黑底白字的时装,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奔放与活力的象征,将男性与女性的华丽、性感、恬逸与创造性演绎到极致。

如今,阿玛尼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度,旗下拥有Giorgio Armani Le Collezioni,Emporio Armani,Armani Junior等多个系列。产品也逐渐趋于多元化,由服装扩大到香水、皮包、珠宝首饰、眼镜等多个范畴,甚至还跻身主流酒吧和酒店业等。

乔治·阿玛尼2011年的全球收入达到了18亿欧元(约合22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4%。

大师归来向中国致敬

为庆祝Giorgio Armani集团登陆中国逾十年所创造的辉煌,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于5月28日亲临北京,坐阵品牌全球盛典。现年77岁的阿玛尼亲自指导旗下三大品牌五个系列联袂走秀演出超长的45分钟,中外嘉宾近千人共同参与,境内外媒体同步报道,受关注程度堪称当天全球时尚圈之最。

此次是阿玛尼继2004年出席香港Armani/Chater House和上海外滩三号旗舰店开幕活动,以及2006年亲临上海参加古根海姆博物馆主办的Giorgio Armani回顾展后,第三次来华。

阿玛尼坦言:“一直以来,我和中国都有一种非常特别的缘分,这是一个拥有博大文化和深厚美学的国度,令我在追求精致优雅的体验过程中屡屡获益。我曾在多个时装系列中表达对它的尊崇之意。可以这么说,我是最早意识到中国市场潜力的设计师之一:早在1998年,远在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还没有引起整个奢侈品行业的关注之前,我们就在北京开设了第一间精品店。在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后的今天,我想,是时候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庆祝一下集团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同时呈献最新时装系列。庆典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我也将借中国之行的良机展示我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的时尚研究计划:这是一项我格外重视的项目,希望借此支持该地区的新晋设计人才,推动文化和技艺的交流,从而构筑起东西方之间的另一座桥梁。”

阿玛尼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他1998年在北京开设第一间中国精品店,2001年设立Armani 香港办事处,负责亚太地区的业务运营;2002年,全球首间荟集Giorgio Armani 和Emporio Armani产品的Armani/Chater House在香港揭幕;2004年,Armani三号店入驻上海外滩;2008年伴随奥运会的举行,又有10间坐享地利的精品店在京城相继亮相。

目前,乔治·阿玛尼集团在大中华区已经建立了一个由289间精品店组成的零售网络,覆盖50个城市。

增店“惑”中产

阿玛尼的特许经营及公关主管曼科内(Fabio Mancone)近日宣布,阿玛尼计划未来3年在中国内地新增80家到100家门店,并进一步向中小城市推进。

这一次,阿玛尼重在争取中国中产阶级的芳心。

据了解,乔治·阿玛尼计划在华新开的店面中,包括旗下“黑标”品牌Armani Collezioni及年轻化的Armani Jeans。Armani Jeans服装和包袋售价在一两千元左右。相比该公司价格2.5万元的晚礼服,这样的价位意在让中国的中产阶级更能接受。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响亮的品牌和更低的价位,能够让阿玛尼副线品牌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乔治·阿玛尼计划新开的门店,有一部分选择在中小城市。德勤5月的中国奢侈品调查报告显示,二三线城市开店利润高于一线城市,那里将成为销售奢侈品新款、限量款与经典款的天堂。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奢侈品牌在华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Gucci郑州店开业就实现销售破百万元。

同时,中国市场中产阶层对奢侈品的购买力也在上升。奢侈品牌已经清晰看到了这一点。德国时装品牌博斯(Hugo Boss)宣布,未来3年在华开60家门店。浪琴品牌中国区高管也公开宣称,未来将中产消费者作为高端腕表消费主力军。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5

从普华永道女硕士、淘宝女店主,再到如今的广告男、IT男,职场“压力山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普通职员还是公司高管,抑郁、早衰、精神衰弱、猝死正在逼近。甚至有调查显示,职位越高的人压力越大。你离过劳还有多远?职场压力该怎么扛?

精神压力折磨职场众生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有时,不是不愿停下来,而是根本没有喘口气的时间。”日前,一位名叫“风雪钓客”的网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情况表示了担忧。相继两名年轻人猝死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不少职场人士抱怨自己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中。

近几年,年轻人猝死的事情已发生过多起,广告、IT、媒体、会计等行业工作者甚至成了猝死高危人群。如何在“压力山大”的时代,求得事业与健康的平衡已成为社会问题。

郭先生上月刚刚换了工作,之前他在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工作了近4年。“我们就是拿业绩说话,每年的任务量只增不减,压得人喘不过气。去年我负责的项目业绩达到了1亿,今年领导就直接把目标定到了两亿。”

“没法干了”,这是郭先生的无奈选择,“KPI、年终考核、绩效工资”,业绩完不成,影响的不仅仅是面子,还关系到个人的收入以及重要的年终奖。

走人并不难,凭着在业内多年的人脉和过硬的经验,郭先生很快找到了“下家”。这是一家私人公司,副总的职位,6位数的年薪,郭先生的新差事看起来惹人羡嫉。可在郭先生自己看来,“高薪就意味着高付出、高压力,也许最初不做这行会更好”。

“平常上班整天对着电脑,电话不断。加班是家常便饭。”入行10年,30出头的郭先生头顶的发际线已经有些稀疏,“脱发、多梦、肩膀和腰常年贴着膏药,这是我们的职业病。”郭先生坦言,多年来早已模糊了上下班的概念,只知道新业务来了要迅速开展,不能耽误,项目进展不顺利、业绩不好在公司就呆不下去。“永远要努着劲往前赶。”

刚刚换的工作,一个月下来已经让郭先生感到疲惫不堪:“私人公司,老板干得很拼命,有时从外地出差回来已是晚上10点多,老板还在公司等着听汇报,要先赶去公司再回家”连续不间断地出短差一个月,郭先生已经感觉有些吃力,“毕竟30多岁了,再像20出头儿那么拼真有点吃不消了,有时感觉跟卖给公司似的。”一周很难和家人吃一顿晚饭,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管不了,为此家人怨气也很大,这是郭先生和他的众多同行都面临的。

“不过,客户经理和销售比我们的压力还要大。”郭先生坦言,那些跑在一线的职位,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哪个客户经理不疲劳透顶。”

早上起床时,总有头发丝掉落;

感觉免疫力在下降;

春秋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难逃“流”运;

盼望假期,能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

一则有关“过劳测试”的帖子在网上疯传,自测无疑成了很多职场一族的“当务之急”。

“无论做哪个版本的测试,我都能算是有过劳倾向的。”在银行工作的田欣坦言,每次有“过劳死”的消息传来,自己都会紧张一阵子,总感觉自己就在那边缘行走。“平时工作很忙,压力也大,虽然我比较注意运动健身,但总觉得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了,但凡是季节变化、流感暴发,我肯定是逃不掉的。”

随着对于过劳危机感的不断增强,田欣告诉记者,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 毕竟命比钱更重要。”

工作重复不停、休息越来越少、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抗压能力近乎崩溃的职场人大部分是“敢怒不敢言”,只把压力自己默默扛了。“不抗能怎么办?现在很多行业都这样,你不想干还有不少人抢着干呢。”

过半人称遭遇焦虑

雷格斯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高于上一年的,中国内地占75%,香港地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以80%、67%排在这一调查结果城市排名的前列。几乎一半的中国人自称比五年前感觉“更焦虑”。

腾讯新闻制作的一段视频刻画了中国人职场焦虑的根源:财务烦恼,升职压力,业绩压力,还有没完没了的加班。这段短视频包括了中国职场压力的事实和数据,但聚焦的却是无数个体的故事。

以奥美集团早逝员工为例,最初的报道说,这名员工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他在新浪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被疯狂转发,评论无数,很多同样工作过度的网友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过劳死第一大国。

“过劳很多时候是跟企业文化有关的,比如有些老板或者领导,自己每天都是加班到深夜的,那么员工在这种单位工作,加班也变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下班一到点就走的员工基本上属于不尽职的员工。”在FESCO(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的郝女士告诉记者,“据我了解,有的上司本身就是只要工作不要家庭的工作狂,经常凌晨才布置工作,早上9点就要看到成品,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就好比是极限运动,拼命啊!”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作为智联招聘共同发起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中,提到了职场人群的压力源,并指出26岁至35岁基层管理人员身心压力最大。而由精神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倾向都会对生理造成影响,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躯体问题愈加明显。

该项调查显示出,职位越高的人压力也越大,领导层级越高,心身健康水平相对越低——课题组在全国多个省市的统计分析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不同职业群体的压力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层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一般管理技术人员72分;医务工作者、社区人员、下岗人员68分;矿工60分;一般企业工人59分。

全国3539个接受调查的企业管理人员中,有90%表示工作压力大,76%的管理人认为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企业管理者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

为何职位越高的人压力越大?

“这部分人的压力来自外在和内在,一方面要对员工负责,要承担整个团队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对老板或者更上级的领导负责,还要接受来自同级人员之间的竞争压力。”郝女士说,“同时,这个群体的人对自身要求普遍较高,不允许自己出错,所以精神压力很大。”

很多人只要一想到第二天要开会,要做汇报、要见客户,晚上就整夜睡不着。从目前报出的这些“过劳死”的案例看来,都是精神压力较大的群体,新思路、新点子、好创意、好策划……越来越高的业务要求将很多中高层人士逼得失眠、焦虑,劳心有时比劳力更可怕。

压力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人所感觉到的焦虑,就从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变成精神障碍疾病。有专家指出,适当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作用。在一家媒体工作的林先生,自从担任栏目总监三年来,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就连高血压这种“老年病”都找上门了。“我现在基本上是夜不能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邮。在公司里为了怕忽略邮件,我设置了电邮声音,如果有新邮件进入,就会出现提示音。而在家晚上电脑是不关机的,总会觉得有新邮件,睡觉很容易惊醒,一醒了就会不自觉地去看看是不是有邮件来。即使是关掉电脑,晚上都会出现幻听,老是听到办公室那种‘叮咚’的声音,而自己又很清楚,家里不可能有这种声音。”备受折磨的林先生甚至考虑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日本,过度疲劳曾造成大量中青年人猝死,如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社会学家夏国美表示:“东方的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比较注重功名等级,这样一种观念或者说是比较注重跟他人比较的,就是说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比如有一些人为了要晋升,必须很努力地工作,甚至下班以后,即使没什么工作,也必须留在公司,来树立一个勤奋工作的形象,这样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健康的伤害。”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 这是郑智化演唱的《中产阶级》,歌词成为了目前很多职场人士的真实写照。

潇洒转身需要勇气

今年五一期间,一条“IT男改行卖水果 脸白了人帅了头发也长出来了”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短短一周,这条微博被狂转7000多次,“IT男卖水果”跃升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

这则“程序员的华丽转身”的内容大致如下:2011年,他是一个PHP攻城师(网络用语,意为工程师),和弟兄们奋战到午夜为了新浪微群2.0上线;2013年,他离开IT业,华丽转身成一个水果店老板……同时配发了两张“令人震惊”的对比图片。照片上看,前IT男时期的徐佳戴着眼镜,肤色黝黑,头发稀疏;而“改行卖水果后,眼镜摘了,人变白了,连头发都长出来了……”有网友大叹,由此可以看出“程序猿”的生活多悲催,“要想变帅身体好,还是卖水果去吧!”

事实上,IT男徐佳并不是逃离高压职场的第一人,近几年有关“白领转行卖盒饭”、“高管辞职开餐厅”的消息日益增多,“逃离北上广、回归小城市”的人也不再是少数:再不用为写方案整宿睡不着了;午休时间能睡个美容觉了;上下班骑电动车只要20分钟……一些人已经开始认识用行动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职场压力跟一些特定职业是有关联的。比如媒体从业者、科研人员、出租汽车司机或者教师,还有一些官员、企业的决策者等,这些人群在这个社会竞争当中处于压力的漩涡中心。他们的共同特性,就是超长时间的工作、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长时间睡眠不足、自我期许高并且容易紧张、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

令人痛心的是,在职场高压下产生的过劳死的发病群大多集中在中青年。社会学家夏国美谈到:“一些人认为自己的身体还是健康的,没有意识到这个疾病已经在体内潜伏了,所以他认为自己可以拼一下,还能拼得动,于是他常常会超负荷地去做一些已经超出他体能范围的事情。”

“社会变迁给予青年更多的发展机会,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惑。在超越温饱以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精神方面也会遭遇更多的烦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认为。

有研究称,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是社会转型期的“特色压力”。

“企业员工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社会环境压力感受最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陈龙说。人们对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缺乏稳定感,因此,努力将未来收益“折现”到当前实现,其代价就是透支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压力也来自精神方面,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不少人产生‘相对被剥夺感’,群体性焦虑情绪严重,这加剧了急功近利、肤浅急躁的社会氛围。”许多人拼命工作,以致积劳成疾,甚至联合国的报告也称“工作压力已经变成了21世纪的流感”。

在工作压力中,职场人士对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工作责任和竞争等压力感受较为明显。因为经济体制和劳动组织制度改革,企业员工对竞争压力的感受越来越大。

虽说当今社会,工作不再是终身制,人们不必再被一份工作束缚终身,甚至常有人说干得不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是这种双向选择,也意味着用人单位可以对工作进行更高的要求。做的不好就等着“末位淘汰”,干得不好自己就找地方走人,就业的严峻形势给很多在职者很大的压力。没有人不想按时下班,“睡到自然醒”,但很多人不能、不敢或者根本不由自己去选择。

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和不情愿的工作应酬等问题也给他们带来一定压力。另外,文化知识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高等压力已经成为一种逐渐增长的压力,这在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尤为明显。

在个人成就压力方面,陈龙指出,“工作有了成绩和荣誉的压力”与“免职降职或处罚的压力”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应该引导个体在追求个人成就、体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正确对待职务升迁、个人名誉、成绩与过失等问题,降低或避免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

职场人士如何缓解压力?

陆士桢认为,一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处理好个人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个性,特别是发展抗拒压力、耐受挫折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环境因素我们不能改变,要改变的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向红丁说。即使不离开大城市、不换一份工作,在应对压力时,能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工作的节奏,都是靠自己去把握的。

眼镜行业调查报告范文6

作为原创维集团中国区区域营销总部总经理,杨东文在当年创造了创维“第三营销”概念,也埋下了无过而退的经理人迷局。03年8月的创维正如日中天,杨悄然而去;05年9月,创维在财务、年报、销售业绩、产业布局都呈现良性运转之时,杨又悄然而来,从而为创维最需要的人才架构组合完成最关键一步。杨东文的一退一进,对他埋下的经理人迷局解释了什么?对一个迅速发展的集团而言,邀请老将回归并担任集团关键职位——彩电事业部总裁,又暗示了什么?

杨东文三进三出的营销模式“行为艺术”

2005年的中国家电业面临着营销模式的格式化洗牌。中国家电协会专家在与记者交流中表示,在普通电视的营销模式基本成型,并获得各大彩电企业的遵循后,家电企业的格局化也已基本成型。但是,随着平板时代到来,海信、夏华、创维成为平板新三剑客,长虹、康佳、TCL厚积薄发,而外资企业则携带技术优势张弓以待。在彩电平板营销全球化情况下,进军移动通讯的创维,对企业核心事业部——彩电,也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强力人物来推动,而能否具有营销创新,并借此打造平板时代的新营销模式就成为创维能否再进一步的关键。

除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直销”以外,任何产品的销量最终来自于终端,尤其是现代流通终端:大型商超(K/A店)、连锁超市,如何营造强势终端,而不是单纯的打营销人员的人海战是平板时代的一个竞争要点。杨东文2003年8月的离职初期就提前具有了这各倾向——当时,创维刚刚提交一份赢利高达2亿元年报的业绩,而杨东文则悄悄的辞去营销老总一职,然后避实就虚,担任集团战略发展部总裁,主要负责集团的投资和产业整合。

“变动更利于发展。”杨东文强调。水无常势,从实战型老总到战略性研究是杨东文的一个回归。在此之前,杨东文是从研究到实战——1998年加入创维,从中国区财务总监开始,两年后接替出走的陆强华,随后3年的时间,这位从未做过营销的大学教授,借助自己创造的“服务营销”和“第三营销”理论,拉开了创维销售团队在彩电市场上的三次风暴行动;使创维的年销售额从2000财年的47亿元,猛增到2002年的95亿元,净利润也在创维2000年4月香港上市后,由半年亏损1.26亿港元转为2002年度盈利2.27亿元,比上一年度大增243%,第一次跻身国内彩电业三强。

对销售而言,家电业内营销专家言及,终端营销的强势,一方面是反映产品销售的速度,另一方面则是产品推广活动的连续性、特色化。如某些企业不过是将导购员作为KA卖场销售的常规战术武器,竟演变为连篇累牍的“终端拦截”理论。实际上,这些企业砸下的广告费从费用比例说,未必比市场第一品牌少。是强势的销售带来强势的终端,而不是相反。但未来的终端战斗,其成本肯定可能比广告费用要大,而其效果却可能会下降。杨东文感慨于当年做营销时的成本:当时,每个月签1000万元的人员工资签得手软,但以渠道领先的TCL则悄悄地进行瘦身运动,一些企业在完成区域市场整合(收购竞争对手)后,马上就会减少促销小姐的数量、以及相关大成本促销活动。

从研究到实战,从实战到战略研究,再从研究回到实战。作为“第三营销”理论的始作俑者,杨东文经过几年沉淀,终于再次从研究领域回到实战层面。平板时代,一场新的营销模式的探索,首先从人力资源架构的最后成型开始。创维人表示,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营销时间,但更是一场围绕杨东文个人与企业营销模式互动的“行为艺术”。

杨东文破解当年离开创维迷局

始终处于新闻漩涡的创维,大多也被仅仅局限于新闻的层面,就其背后的缘由也少人问津。随着杨东文的回归创维,当年关于离开的原因,也就有了解开尘封的理由。

对记者的追问,再次将进入深圳创维大厦上班的杨东文说:“当时我跟创维5年的合同已经期满,而后面做了3年的销售工作真的非常辛苦,甚至感觉疲于奔命。我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该总结、思考一下自己的今后。”毕竟,2000年到2003年期间,国内彩电厂商都无一例外的面临着空前的市场竞争压力,持续业绩的跨越式增长也困难重重。

杨东文反复用“累”来形容当时工作状态。“我想,就职于一家企业绝不能长时间沉溺于这种不健康的状态里,这对双方的未来发展都不利。老板当时很理解、很支持,这很让我感动。”于是,杨东文主动选择集团内部“较为自由和轻松”战略发展部,希望潜心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研究。后来,为了暂时摆脱繁琐公务,专注思考和学习,研究产业的发展方向,杨东文又只身来到北京。在学习、研究之余,不甘寂寞的杨东文又种了一块“试验田”——与朋友合作经营一家外贸型的服装公司,出任总裁,通过对一家企业的整体操盘来实践更深刻的企管哲学。

这种行为艺术式的探索,为杨东文的再次回归奠定了强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对这类型人才而言,毕博大中国区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企业危机关头需要的人才与持续发展时期不同,而杨东文在陆强华离职时的作用与后来“累”的感觉表明——杨东文离开一段时间施对的。而现在,我们从创维05年8月26日公布的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04年度财报显示,创维去年营业额为104.66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6%;纯利为4.03亿港元,同比增长17.8%。尽管一波三折,但创维的基本面,无论是财务还是业务都非常健康。这个时候,经过一段沉淀与反思后,杨东文的再次出任,将更好的胜任这一职务,并将减少其“累”的感觉,这也为企业在平板时代更好探索新营销模式奠定基础。

作为一个“学院派营销专家”,在争取思考的时与争取发展的空间方面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双赢,而黄宏生在这个方面的伸缩,也完美体现一个企业总裁的人力资源战略布局意识。

杨东文,完善创维三梯队体系

从杨东文的行为艺术与黄宏生的伸缩艺术层面来看,就媒体普遍提到的“杨东文回归”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杨东文就对“回归”提出了反对意见。

杨东文并不认为自己曾真正离开过创维。“我一直是创维的小股东呢!”从角色上来讲,他仍保留了创维集团战略发展部总裁的职务,同时兼具股东身份,而从情感上讲,在创维5年的职场打拼经历也积累了很多无法割舍的情结。

去年底创维遭遇“黄宏生事件”风波,这一客观原因使杨东文与创维的来往更加紧密,并多次往返于北京—深圳—香港之间。“该归队了吧?”黄宏生曾多次传达这一意思。“好吧,给我时间让我处理好北京那边的事……”对于最终回到创维,杨东文归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创维的发展有他发挥作用的地方;第二,两年的研究时间已经够了,我已经完成了状态调整,现在是回来的时候了;第三,就是个人的原因,本身是南方人的杨东文感到自己更适应南方的商业氛围和生活习惯。

据记者了解,杨东文此次回到创维将负责国内彩电的生产、研发及销售。由此,创维集团一直在努力构建的集团人事脉络也终于浮出水面:

一是年龄较大的王殿甫、丁凯、李鸿安构成的“铁三角”,他们都在在彩电行业有着多年产业经验和资深技术背景;二是年富力强张学斌、杨东文、刘棠枝为代表职业经理人的中坚力量,在企业战略布局和管理、业务方面长袖善舞;三是孙伟中、张志华、黄礼贵等为代表一大批年轻的精英骨干。创维的整个管理团队最终呈现老、中、青三级梯级,实现优势互补。

杨东文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2003年的时候还是CRT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今彩电行业开始上演平板风暴,市场发生了新变化就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杨东文在上任之初,就对这一挑战表现了巨大兴趣,并印证记者所猜疑的,除情感因素,挑战性成为其回到创维的另一个理由。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杨东文而言,擅长第三营销的他,当然不可能简单的把“火”单纯的放在价格战上。在黄金旺季十一来临之际,杨东文的突破口在哪里?

就这个疑问,创维提供了一个调查报告:伴随暑期结束的调查显示,四成学童视力在暑假期间变差。开学前后,各大医院眼科和眼镜店的验光配镜人满为患,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检查视力。专家指出:孩子们的视力下降与暑期看电视、上网时间增加而导致视觉疲劳有很大关系。这使“家电健康”问题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由此,杨东文将创维彩电“十一”黄金周的营销“重头戏”锁定在“新健康电视”上。

这不难让人产生联想:杨东文2000年底至2003年初在担任创维集团中国区域营销总部总经理间,就策动“纯平风暴”和“逐行风暴”,推动了创维电视的产品升级速度和健康电视理念的提升。因此,业界认为,杨东文的“新健康电视”活动也有其“服务营销”理论的平板化改变。

中国家电协会研究人员表示,不论等离子、液晶还是高清,以往彩电企业设计理念主要焦点均集中于产品功能性,即视听效果。创维的健康概念却有些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