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高度致残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软骨吸收、骨质破坏和骨纤维化。我国患病率为0.32%~0.36%,发病率为2/万~4/万[1]。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RA的诊断水平,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从检验科医生的角度,探讨RA诊断的检测指标,以期临床医生尽早诊断RA。
1 RA的检测指标
1.1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临床上最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
1.2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是RA自身抗体经典检测项目,此外还有抗核抗体(ANA)、抗Sa抗体、抗核周因子(APF)、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RA33 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抗体等[2-5]。抗CCP抗体在RA发病早期高表达的机制还不清楚,但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时机,尤其是对血清RF阴性和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价值。
1.3外周血细胞因子和血清护骨因子 RA所涉及的细胞因子极为广泛。在 RA不同时期病理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因子不尽相同。近年来认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促炎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 RA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但以下观点已获得认同:细胞因子网络在RA 滑膜炎症及骨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是使 RA 病变持续存在、迁延进展的关键因素。TNF-α、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和失调可能作为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6]。
1.4氧化还原物 自由基攻击关节软骨组织,产生大量过氧化终产物,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近年认为氧自由基损伤透明质酸是RA的发病机制[7]。人体内血浆丙二醛(MDA)、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受自由基攻击后产生的过氧化产物,其浓度反映人体一段时间氧化还原的变化。蔡文灿、王海等人[8]说明RA患者体内MDA、AOPP处于高氧化状态。
2 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ESR在急慢性疾病及肿瘤中可出现阳性,不能作为RA的诊断指标,但是可辅助诊断RA。RF 是第1个被发现的RA自身抗体,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却不尽人意,RF不但在RA患者中出现,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及健康老年人中都可以检测到。AKA 对RA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94%~98%) ,但其敏感性(40%~60%) 相对APF 和 RF要低,AKA可以在RA出现临床表现前检测到。抗CCP抗体对早期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平均值可分别达到67% 和 95%[2]。APF在顾庆等[9]所做的实验中,对早期RA的敏感性为77.5%,特异性为100%,但因荧光检测APF操作复杂,荧光模型的判读、抗体效价的判断受实验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实验结果难以标准化,因此限制了APF的检测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10-11]。ANA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对ANA阳性的患者,可以用ANA评价药物对RA患者疗效的指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由于试剂质量参差不齐,检测技术不规范,很难得出规范化的结果。抗RA33 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25%,特异性为97.4%。抗RA33 抗体、抗CCP抗体、RF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2]。抗Sa抗体与抗CCP抗体有相似的诊断价值,但抗CCP抗体比抗Sa抗体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抗Sa抗体可作为抗CCP抗体阴性的RA患者或RA疑似患者的诊断。
3 讨论
1987年修订美国风湿病协会(ARA)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点[12-13]:①晨僵至少1h(≥6 w)。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 w。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 w。④对称性关节肿,≥6 w。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手X线变化(至少有骨质疏松或关节间隙狭窄)。凡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从以上分析来看,RF阴性的患者,如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临床症状,仍可诊断为RA。可见,ARA把RF作为唯一的血清学指标,存在不足。
任艳玲[14]、张薇等[15]、王碧玉[11]、王希平等[16]、钟瑞芬等[17]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F与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二项或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意义。可以明确地是:在RA的诊断中单一检测某一项指标,会存在敏感性或(和)特异性的不足。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或ESR三联、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 ESR四联、RF+抗CCP抗体+CRP+ESR四联对RA均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在RA的诊断中,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RA33 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或C反应蛋白(CRP)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凯丰,曹利华q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J]q交通医学,2008,22(6):751-752q
[2]高倩,武永康q自身抗体检测在类风关中的应用研究[J]q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2):252-254,258q
[3]隋振铁,郝铁,刘冰qAK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分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q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6):423-425q
[4]裴秀云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运用[J]q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5):4745-4746q
[5]李慧琰,刘璐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J]q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2):98-99q
[6]陈维飞,李丽花,陈文,等q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q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3):2932-2934q
[7]Zhu Qiuyu, Ding Feng, Yu Maohua, et al.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in plasma and dialysate from uremia patient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J]. Chin J Chromatogr, 2002,20:151q
[8]蔡文灿,王海,李瑞青,等q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氧化还原物水平的测定[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6):749-750q
[9]顾庆,顾德良,赵陆伍qAKA、APF及抗CCP联合检测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J]q河北医学,2007.13(5):509511q
[10]罗昔波,唐爱国q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q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54-956q
[11]王碧玉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RF、CRP、ESR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q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4:417-419.
[12]刘学华,钱先,赵聚山q难治性风湿免疫病辨治与验案[M]q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18-22q
[13]黄燕,王承德,陈伟,等q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150-151q
[14]任艳玲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意义[J].医学信息,2011,4:1280-1281q
[15]张薇,郑杰,赵亚妮q抗CCP和抗RA33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q陕西医学杂志,2009,38(6):716-717q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2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沉;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致残性,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即可出现软骨和骨的侵蚀性病变,造成关节结构破坏,最终发展成为关节畸形、强直,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1]。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2]。目前主要的诊断依据是靠临床表现、X线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由于该病进展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以血清学检查为主,所以检查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传统血清学指标,如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不利于早期诊断[4]。近年研究发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如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角蛋白抗体(AKA)等对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5]。本研究通过检测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和抗角蛋白抗体(AKA),探讨四者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组(RA组)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其他自免组)。RA组100例,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6],其中男21例,女79例,年龄23~87岁,平均55岁;其他自身免疫组70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5例,痛风14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7例,其他免疫性疾病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内国际相应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平均50岁。
1.2 方法 RF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20 U/mL为阳性;抗CCP抗体用ELISA法(德国欧盟),>15 U/mL为阳性;AK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德国欧盟),以角质层出现线状、板层状的典型荧光染色为阳性。ESR用自动血沉仪(北京普力生LBY-XC48型)检测,>20 mm/h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四格表计算三种抗体单独或联合检测对RA的各项诊断效能,采用 字2检验比较其差异性。P
2 结果
2.1 两组ESR、RF、抗CCP及AKA结果分析 RA组的ESR、RF、抗CCP抗体及AKA明显高于自免组,见表1。
表1 两组ESR、RF、抗CCP及AKA检测结果
组别 ESR
(mm/h) RF
(U/mL) 抗CCP
(U/mL) AKA(%)
RA组(n=100) 47.49±31.66 32.30±9.27 21.03±3.98 55.00
其他自免组(n=70) 22.60±19.27 9.70±4.20 8.57±2.17 33.97
P值
2.2 单独检测ESR、RF、抗CCP及AKA对RA的诊断效能 RA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ESR>RF>抗CCP>AKA,特异性为抗CCP>AKA>RF>ESR,阳性预测值依次为抗CCP>AKA>RF>ESR,阴性预测值依次为ESR>RF>抗CCP>AKA,见表2。
表2 ESR、RF、抗CCP及AKA单项检测效能比较 %
检测指标 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RF 70.0 80.0 83.7 66.7
抗CCP 47.0 94.3 92.1 55.6
AKA 41.0 92.8 89.1 52.4
ESR 75.0 74.3 80.6 67.5
2.3 ESR、RF、抗CCP和AKA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效能评价 100例RA患者中RF和抗CCP联合检测均阳性40例(40%),RF和AKA联合检测均阳性38例(38%),三项指标均阳性27例(27%);其他自免组RF和AKA同时阳性,RF和抗CCP同时阳性,ESR、抗CCP和AKA三项同时阳性各1例,ESR、RF、抗CCP和AKA3项联合检测无阳性。两种以上抗体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下降,特异性却升高,见表3。
表3 ESR、RF、抗CCP及AKA不同方式联合检测效能比较 %
组别 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RF+抗CCP 40.0 98.6 97.6 48.1
RF+AKA 38.0 98.6 97.4 52.7
ESR+抗CCP+AKA 27.0 98.6 96.4 48.6
ESR+RF+抗CCP+AKA 25.0 100 100 48.3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性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经及时诊治可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改变,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止关节畸形的重要环节[7]。随着人们对RA认识的不断深入,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RA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所以对RA的早期干预,尽早阻断疾病进程是减轻RA损害的最主要方法[8-9]。RF是抗人或动物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的抗体,实质是IgG与IgG的免疫复合物,并不具备诊断的特异性,RF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老年人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甚至正常人也会出现阳性[10],限制了RF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抗CCP抗体又称为抗角蛋白抗体[11],是含瓜氨酸氨基酸残基的蛋白,为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主要为IgG类抗体,由RA患者的骨膜产生,抗CCP抗体是近年来发现RA具有特异性的抗体[12]。本研究显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特异性高达94.3%,但敏感性较低,仅为47.0%。AKA是1979年Young等发现并命名的,其主要成分为IgG,它可与食管上皮角质层发生反应,以大鼠食管组织冰冻切片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对RA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可在RA早期检出,但它因为敏感性低只能作为RA的辅助指标[13]。有研究发现关节炎轻微而AKA阳性的“健康人”几乎均可发展为典型的RA[14]。ESR在炎症性疾病、各种胶原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血液病等疾病时均可增加,和RF、抗CCP抗体和AKA联合[15],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从表1可见,RA组ESR、RF、抗CCP和AKA测定值均高于其他自免组;从表2可见,单独检测ESR、RF、抗CCP和AKA的敏感性分别为75.0%、70.0%、47.0%和41.0%;特异性分别为74.3%、80.0%、94.3%和92.8%,与国内外报道相近,阳性预测值依次为抗CCP>AKA>RF>ESR,以抗CCP为最佳;阴性预测值依次为ESR>RF>抗CCP>AKA,以ESR为最佳,说明抗CCP和AKA结合RF、ESR对RA具有较好的实验室诊断意义。从表3可见,两种以上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降低,但特异性却升高,ESR、RF、抗CCP及AKA联合检测特异性可高达100%,笔者认为ESR、RF、抗CCP及AKA联合检测对不完全符合分类诊断标准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结果提示:ESR、RF、抗CCP及AKA可作为RA的实验室指标,每种指标各有其优点,可互为补充,任一项指标单独检测对RA的诊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同时保证较满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临床医学上,根据流行病学的原理,对一个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需要对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减小敏感性和特异性重叠区,尽最大限度避免临床误诊、漏诊的现象发生。由此可得,需要对抗CCP抗体的综合指标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进一步RA的诊断效果,使其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究其原因,首先,RF虽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比较低,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其次,AKA的诊断特异性虽然比RF的诊断特异性高,但由于当前临床技术的限制,在获得和保存抗体底物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使得实验结果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造成实验结果判断缺乏一定标准化,最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出现一定困难。而将ESR、RF、抗CCP和AKA联合进行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明显下降,特异性得到升高甚至高达100%。如果ESR、RF、抗CCP和AKA将任意两种或者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单独检测理想。但考虑到诊断实验指标要将诊断阳性标准定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位置,ESR、RF、抗CCP和AKA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的诊断价值,这一点和国内外大多数检测结果类似。
目前,医学界对于各类抗体和患者病情活动度相关性有看法不一,有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对预测RA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还有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在活动期较非活动期有明显升高现象,且和ESR有一定的平行关系。造成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是,首先,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的缘故,不少研究主要以某个横截面进行研究。其次,入选的病例存在差异,如果病程较长,那么RA的病情活动指标以及抗CCP抗体均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如果ESR、RF、抗CCP及AKA同时阳性基本可诊断为RA,联合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和尽早治疗,改善预后均有较高价值。
总之,联合检测ESR、RF、抗CCP抗体和AKA可以弥补单项指标诊断早期RA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以早期诊断,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延缓关节破坏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漏诊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列英.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J]. 中华检验学杂志,2003,4(12):632-633.
[2] Bukhari M,Harrosiont B,Lunt,et al.Time to first occurrence of eroaions in inflammatory polyarthritis:results from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study[J].Arthritis Rheum,2001,44(6):1248-1253.
[3]杜永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83-84.
[4] 崔玉豕、李季青,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82-483.
[5] 张蜀兰,李永哲,佟大伟.抗丝集蛋白抗体谱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5,6(3):177-179.
[6] 王峰.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5):387-391.
[7] 林国聪.抗-CCP与RF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82-83.
[8]冯佩青,张龙歌.AKA、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29-30.
[9]李雪飞,武加标,任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30-31.
[10] 李鸿斌,李小峰,甘晓丹,等.抗核周因子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24):20-24.
[11]贺赞静.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84-85.
[12]艾脉兴,曾小峰.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新认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15):195-197.
[13]陈静,林寿榕,王文华,等.抗CCP抗体、AKA、RF联合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1):972-975.
[14] 曾庆娣,陈兴国,刘春燕,等.RF、AKA、CCP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1):94-95.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3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超声检查;膝关节
Diagnosis of knee joints in rheumatic arthritis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HEN Qing,JIANG Fan.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Anhei23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A).Methods Knee joints of 36 RA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 observe the synovial membrane,Joint capsule effusion,cartilage and blood flow.Results Synovitis were detected in 68 knee joints in 36 RA patients(94.44%).As well as,joint capsule effusion(46/72),cartilage destruction(18/72)and blood flow signal(30/72)were found.Conclusion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ould be appliedis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 words】Rheumatoid;Arthritis;Ultrasonography;Ultrasound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主要病理特点为侵蚀性滑膜炎,发病2年甚至3个月内即可累及关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进行性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等[1],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由于RA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X线无特异性改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故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显示手、足小关节炎性反应改变和骨破坏,对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具有无放射性、关节腔图像清晰易见、价格低、可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等优点,可用于RA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2-3]。笔者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至2007年临床确诊的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早期诊断RA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6例(72个膝关节),男8例,女28例,年龄22~70(51.6±15.5)岁,病程2个月~30年,具有明显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等症状,其中,有8例患者单侧浮髌试验(+)。全部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2 仪器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c700超声诊断仪, 13 MHz 高频线阵探头。
1.3 检查方法 患者平卧,充分暴露下肢,膝关节处伸直位,皮肤表面涂耦合剂后,对每个膝关节内、外侧面及髌上囊进行扫查,注意勿挤压滑膜,观察滑膜形态、测量滑膜厚度及滑膜囊内积液量;于关节屈曲位,观察关节面软骨及骨质情况。采用低速血流模式,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为1 mm,增益调至最大灵敏度而不产生噪音信号,声束与血流夹角θ
2 结果
2.1 关节滑膜 68个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滑膜增厚(94.44%), 见图1。厚度为2.5~6.3(2.67±0.38)mm,增厚的滑膜厚薄不均匀,腔面毛糙,可见有团块状结构向关节腔内凸起,以低回声为主,与滑膜囊积液之间有清楚的界线。有13个关节滑膜呈斑片状回声增强。
2.2 关节囊积液 46个关节显示不同程度的积液(63.89%),见图1。表现为关节腔内可见液性暗区,积液主要位于髌上囊,积液间距3.1~34(10.78±0.82)mm。其中,10个关节腔内积液回声较好,13个关节腔内积液有粗大光点或絮团状回声,局部轻压絮团状回声有漂浮现象。
2.3 软骨磨损 18个膝关节软骨边缘线模糊不清(25%),见图2。膝关节滑车面、负重面的软骨较之背面软骨变薄,软骨面粗糙,部分病例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面虫凿样破坏性改变,连续性中断。
2.4 滑膜内血流信号 30个关节在增生的滑膜内显示低速血流信号(41.67%),见图1。其中,I级18个,II级12个,III级0个。因I级血流中脉冲多普勒信号获取非常困难,本组仅在显示II级血流的滑膜内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动脉血流Vmax=(10.65± 2.83)cm/s,RI=0.60±0.13。
3 讨论
目前对RA诊断大多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进行,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该标准可使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但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超声、MRI和CT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并获得满意的效果。Backhaus 等[4]证实,超声与MRI对于检测关节炎患者的软组织炎性反应和关节破坏的敏感性均高于X线,对于滑膜炎的检测,超声甚至比MRI更敏感。且超声诊断简便、易行、经济,容易普及,因此,超声可成为RA新的诊断方法之一。
滑膜炎是RA的早期病理改变,表现为滑膜的渗出和增生,其厚度可明显增加,高频超声对软组织有极高的分辨率,尤其在关节积液的衬托下,能清晰地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滑膜的变化,在声像图上即表现为关节表面低回声区增厚。有文献报道[5]正常情况下滑膜厚度不超过2 mm,本组受检36例患者共有68个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滑膜增厚(94.44%),平均厚度为(2.67±0.38)mm,腔面毛糙,可见有团块状结构向关节腔内凸起,提示高频超声在显示滑膜炎改变方面较为敏感,不仅可以显示RA的早期病理改变,还可为疗效预测提供一种敏感和可靠的指标。本研究中有13个关节滑膜呈斑片状回声增强,可能系滑膜外的纤维层及周围脂肪组织增厚所致。
滑膜渗出可引起关节腔积液,本组有46个关节显示不同程度的积液,占63.89%,声像图上表现为关节腔内出现范围不等的液性暗区,主要位于髌上囊。当病变侵犯骨组织时,可引起骨质破坏和增生,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的厚度会有所不同,从膝关节受力方面看,股骨髁软骨滑车面和负重面容易受损,而背面软骨只有在关节屈曲30°以上方与胫骨平台相接触,故生理性磨损较少。软骨慢性炎性反应可致关节面永久性损害,持续破坏可使关节面坑洼不平,软骨变薄。作者采用患者自身对照法,将股骨髁软骨滑车面和负重面与其背面软骨的厚度及光滑度相对比,来判断膝关节软骨的受累情况,以期获得较客观的诊断结果。本组有18个膝关节出现软骨磨损,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软骨边缘线模糊不清,滑车面、负重面的软骨较之背面软骨变薄,软骨面粗糙,部分病例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面虫凿样破坏性改变,连续性中断。上述病变明显的声像图表现表明,超声对膝关节腔积液及软骨的磨损显示全面,尤其在关节积液的衬托下,对软骨的观察有可靠的临床参考价值。
RA另一病理变化是血管翳形成,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增生滑膜血管中的血流信号,且与滑膜的厚度有关。本组共有30个关节在增生的滑膜内显示低速血流信号(41.67%),主要为I、II 级,这可能与滑膜增殖血管细小,处于血液循环的较末稍有关。
本研究表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楚地观察到RA患者膝关节的主要病变,对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可作为RA膝关节病变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Pincus T.Aggressive treatment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to prevent joint damage.Bull Rheum Dis,1998,47(8):2-7.
[2] Ostergaard M,Szkudlarek M.Imagingin rheumatoid arthritis-why MRI and ultrasonography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Scand J Rheumatol,2003,32(2):63-73.
[3] Ostergaard M,Wiell C.Ultrasonograph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very promising method still needing more validation.Curr Opin Rheumatol,2004,16(3):223-23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4
【关键词】 高频超声;类风湿性肩关节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71
肩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累的部位, 关节的肿胀、疼痛, 以及肩关节囊、周围滑囊、肌腱等组织炎症反应均可引起肩关节粘连及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2]。因此, 从超声影像学角度, 分析和总结类风湿性肩关节炎表现, 对提高诊断正确率和及时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按照顺序纳入2013年2月~2014年1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性肩关节炎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3]。排除标准:年龄
1. 2 方法 采用PHILIP IU22超声诊断仪, 高频线阵探头, 检查频率5~12 MHz。患者取坐位, 充分暴露上半身, 嘱受检者变换上臂姿势, 观察肩关节腔腋囊侧及后隐窝侧、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4个区域内滑膜厚度、积液深度;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滑膜血流显示情况[4]。
2 结果
27例患者的超声表现:5例患者出现肱二头肌长头腱肌腱炎表现, 其声像图表现为肌腱肿胀, 纹理紊乱, 可见片状低回声, 肌腱滑膜增生, 腱鞘积液, CDFI于部分病例可见较多短线状及树枝状血流信号。9例患者出现滑膜炎表现, 其声像图表现为肩关节可见滑膜增, CDFI部分增生的滑膜内可见较多点状及短线状血流信号。6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表现, 其声像图表现为关节腔内可见不规则液性区。12例患者出现骨侵蚀表现, 其声像图表现为骨表面连续性中断。不规则隆起, 可见于关节的任何部位。2例患者出现肩袖病变, 其声像图表现为肌腱肿胀、纹理紊乱、中断, 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 部分可见强回声钙化灶。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键的病理环节为滑膜异常增殖, 累及肩关节时往往导致严重的疼痛和功能的丧失[5]。据Rozing等[6]统计, 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大约75%患者有肩关节受累。何勇等[7]研究同样证实了肩关节病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广泛存在, X线平片检查显示65.51%的患者有可被发现的影像学改变, 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则显示89.66% 的肩关节有不同程度功能受限, 说明肩关节在尚未有影像学改变之前即已发生功能减退。
多普勒超声具有简便、价廉、易操作、无辐射、可重复, 直接观察关节内改变等优势, 肌肉骨骼超声应用于风湿科的工作始于欧美国家, 其研究数据显示肌肉骨骼超声检查对各种炎性关节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并且经与病理 X 线、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对比后, 超声价值得到肯定。因此已经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远比核磁共振技术更适用于临床工作。本研究发现超声比临床检查能发现更多的滑膜炎, 说明超声可以发现有微小炎症改变的关节, 而这些关节可能会被临床检查忽略, 超声比临床检查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更好, 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更高。已有研究显示,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 超声发现骨侵蚀比X线片的更敏感[8]。敏感性约为X线片的6.5倍, 在疾病晚期多3.4倍。本组资料中, 采用高频超声对类风湿性肩关节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结果显示超声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 能清晰显示肌腱、滑膜、软骨、积液等结构, 对于骨侵蚀也有较高的敏感性, 本研究可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大多数肩关节病变均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
综上所述, 超声在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方法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国璋, 何勇, 戴号. 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粘连的手法治疗.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 3(5):396-398.
[2] 孙红梅, 杨庆康, 岑蔚, 等. 肩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低场MRI表现. 肿瘤影像学, 2009, 18(2):147-149.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 现代实用医学, 2004, 16(3):184-188.
[4] 李拾林, 吕国荣, 肖进益, 等. 超声检查类风湿关节炎踝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8(3):223-224.
[5] 唐康来, 李起鸿, 杨柳, 等. UNIVERS 3-D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类风湿性肩关节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6(11):993-995.
[6] Rozing P M, BrandR. Rotator cuff repair during shoulder arthroplas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1998, 13(3):311-319.
[7] 何勇, 胡军林, 顾湘杰,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测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3):204-208.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5
风湿与类风湿不一样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字之差。但它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不少人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两个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以心脏和关节病变最为显著。由于本病发病急,病初多以全身发热和显著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延误病情,缠绵难愈,造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一些患者从而失去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常侵害儿童与青年,初次发作多在5-20岁之间,急性发作,常在秋冬之际或早春季节。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等常为本病诱因。临床表现典型者多表现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疼痛,常由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常对称波及膝、踝、肩、肘、髋等大关节,局部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亦可只限于一二个关节,无红、热等症。发作时有发热,大量出汗,面色苍白,体重减轻等症状。不典型者仅有关节酸痛。而无红肿灼热等表现,急性症状消退后关节完全恢复正常。经常反复发作,病种缠绵,并可侵犯心脏,形成风湿性心脏病,但关节不畸形,为风湿性关节炎。
再讲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5-55岁最常见,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大部分患者初起先有乏力、疲劳、体重减轻、手足发麻,自此以后关节疼痛、僵硬、皮色潮红、按之温热、关节肿大渐渐显著,日久腿胫肌肉萎缩。全身常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病情逐渐进展,病程可达数年之外,时轻时重。发病急者,一次发作后可数月、数年后暂无症状,日后再行反复发作,引起关节畸形、僵硬不灵活,从而导致残废,最常波及的关节为指、掌、踝、腕、膝等部,且对称发作,手指关节波及时常呈梭形肿大,波及关节较多者,常不能动弹,终日不离被褥,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此可知,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前者好发生于大关节部位,愈后较好,不留畸形,但易侵犯心脏是其特点;后者好发生于小关节部位(如手指关节),愈后较差,易留畸形是其特点。
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因子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6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4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长, 且临床症状不典型, 多数患者在体检时不能及时确诊, 导致关节进行性破坏、畸形甚至功能丧失, 后果严重[1]。因此, 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 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的诊断准确率, 以便尽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其中, 男46例, 女34例;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38.3±12.6)岁。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2], 均未行膝关节超声检查, 且表现出四肢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等症状, 并及时排除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膝关节外伤及手术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膝关节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 LogiqE9型), 将探头频率设置为6~15 MHz, 检查过程中, 引导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者的下肢、髋外旋、膝外旋充分露出, 保持轻度屈髋和30~45°的屈膝, 从髌骨上方及下方进行横向及纵向多个切面扫描检查, 并重点观察患者的滑膜厚度、形态、髌上囊积液等状况, 其中, 不给探头施加压力, 以轻触皮肤的方式, 进行髌上囊积液厚度的检查, 避免因积液四处扩散而漏诊, 必要时, 从大腿两侧加压以聚拢扩散的积液来提高确诊, 同时, 应当推开积液, 加压探头测量髌上囊前后滑膜厚度;采用低速血流模式、1 mm脉冲取样容积、60°以内的声束和血流夹角来检测滑膜内血流信号;取最大屈膝位, 全方位检测, 以详细观察患者关节软骨厚度及形态、软骨下骨质变化, 记录检查结果。
2 结果
80例患者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 51例(63.8%)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积液, 正常膝关节腔内股骨与胫骨积液有1~3 mm的积液无回声区, 但彩超显示回声区在3~11 mm, 且髌上囊可见积液, 透声较差, 可见点状、带状或絮状回声;36例(45.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滑膜增厚, 平均厚度增加2.5~25.8 mm,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滑膜呈现不均匀薄厚, 有团状、丝带状或绒毛状向囊腔内突起, 且有突起者厚度显著增加;61例(76.3%)患者滑膜内出现点、短线或树枝状的低速血流信号;29例(36.3%)患者发现不同程度的软骨侵蚀, 超声可见软骨皮质有虫蚀状的侵蚀及缺损, 且缺损处有血液信号填充, 严重时有关节畸形和融合的发生;另外, 检测可见12例(15.0%)N窝囊肿, 12例(15.0%)滑膜软骨瘤。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 发病人群广, 几乎涉及各个年龄段, 发病3个月~2年内便可有显著的关节改变及功能丧失[3], 而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故而临床症状不显著, 加上类风湿因子的敏感性、特异性不高, X线无特异性改变, 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而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是导致关节肿胀和疼痛的主要原因, 这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先累及滑膜关系密切, 同时, 该疾病也会累及关节软骨和相邻的骨质。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滑膜炎时, 会出现细胞浸润, 而慢性期会有滑膜增厚和绒毛样突出的形成, 并朝关节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基质突起, 这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点[4]。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点,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显示足关节炎性反应改变, 对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 能更为清楚详细的观察到膝关节的积液, 以避免漏诊;对软组织及细微结构有很高的分辨力, 且能利用积液与增生滑膜之间形成的反射面来展示滑膜增生的状况;同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放射性、关节腔图像清晰易见、可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等优点[5], 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本研究中, 80例患者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 51例(63.8%)膝关节积液, 36例(45.0%)关节滑膜增厚, 61例(76.3%)患者滑膜内出现低速血流信号;29例(36.3%)软骨侵蚀, 12例(15.0%)N窝囊肿, 12例(15.0%)滑膜软骨瘤。同时, 还能显示积液、血流、软骨侵蚀等病变的具体状况, 说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详细的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情况, 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小涛, 陈苏宁.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 9(4):57-58.
[2] 苏培燕.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软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医药论坛杂志, 2012(12):36-37.
[3] 胡汝贤, 易永忠, 夏润生, 等.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检查的应用价值.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11):136-138.
[4] 赵彬修. 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4, 35(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