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 辅导员 课程化 职业能力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一、当前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基本方法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一般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各自规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案。尽管各有差异,但基本思路大体上都是根据教师在各级别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了多少字数的学术著作,承担了各级别的多少课题,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等,把这些论文、著作、课题、经费等按一定的方法折算成科研工作量。然后进行考核、评定。这种评核方法与单纯的定性考核相比,有效排除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产生的内部矛盾较少,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就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具体评价指标来说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刊物、出版社和课题的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的质量。例如,一份刊物整体水平较高并不能保证其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好于其他刊物,这种以刊代文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对文章的具体评议。单用出版社和课题级别来评价也同样如此。这一缺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2.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与教学脱节。高校科研固然担负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主要职能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来为教学服务,然而从当前各高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来看,基本上都忽略了这一点。当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从整体上来看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实际运行中又是存在矛盾的,若评价教师的科研业绩完全不考虑其主业――教学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在当前对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找到像科研这样较易量化的“硬指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存在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现象。指标过于复杂会加大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可操作性;指标过于简单又容易造成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因此很难在量化指标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4,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在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文科与理科之间用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去衡量,势必造成量化的不公平性。

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高校的科研涉及到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有限的指标来量化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必须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要能体现出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不同特点,应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创造型英才,提供最主要的人才资源,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因此,高校在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应坚持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多层次与多模式相结合原则。由于各个高校办学层次不同,对科研规模和水平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别,层次越高对科研依赖程度越大,同时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条件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层次的高校,环境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多模式地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业绩量化指标设计也要客观反映高校的实际运行情况,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4.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相对稳定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指标应具有连续性。如果一个指标在今后若干年里,可能时有时无,这样的指标就不能保证量化的科学性,应予以剔除。发展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效果的最优。

5.定量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为了减小教师科研业绩量化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应尽可能多使用定量指标。同时,整个体系的量化方法和相应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简便、科学,易于操作。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量化结果的有效性。

三、对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1.要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评价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提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富有人性化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学校发展的需要与教师个体的需要紧密结合,不断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教师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个性,让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使其积极参与评价,改变原有的客观被动地位。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职能;执行力;效率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级教学及科研管理体制,随着管理中心的下移,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何深入体会自身职责并提高工作效率成为现阶段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深入认清高校办公室工作职能

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综合办事机构。主要负责高校教务和考务工作的相关综合内容,并保证教师正常教学及参与教研和科研工作的完成,还涉及与各学校部门及各学院间的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公文处理、组织会议和接待学生处理、信息调研、档案管理、年鉴汇编、对外联络、组织重要活动、综合管理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具体职责包括综合协调全校各部门工作;安排教学各环节中出现的教务及考务内容;督促落实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安排和领导交办事项;负责学校公文处理,及时签收、登记、交办、督办。做好保密工作和档案管理;组织起草全校性重要材料,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局性改革方案。审核各部门以学校名义拟定的各类文稿,印发各类公文;负责学校信息调研工作,及时编写、上报信息宣传稿件,编撰教育年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谋服务;组织安排全校性重要会议、活动和工作。负责学校公务接待和校内外的联络工作;管理和使用学校印章,处理接待来信、来访;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工作内容琐碎并繁杂,需要办公室人员具备充分的耐心和处理综合性事务的能力。

二、提升教学工作执行力

所谓高校教学工作执行力,是指贯彻教学工作中心意图,完成预定教学及管理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相对个人而言就是办公室人员的综合办事能力,相对教学单位及团队而言就是教学整体的质量完成和发展力。好的执行力可以保证个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保证教学团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体的战略教学目标。再好的制度和计划,没有好的执行力,也没有竞争力,也会失去意义。

提升办公室工作执行力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沟通是前提,有好的理解力和沟通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善于协调是手段,要组织协调好各项内部及外部资源;坚定的决心是基石,要具备迎难而上,处理复杂事务的信心和决心;听取反馈是保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的责任是关键,落实责任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考核,才不会使执行力成为无用功。

高校办公室的执行力保证着高校是否能切实贯彻制定好的战略目标,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按照自身教学和治学的理念,科学地组织和调配学校及各部门各种力量,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和科研发展。办公室人员应保证科学顺畅的办公流程,按时承办并呈报各项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利用科学的用人和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化,工作高效化,保证各项制度的执行和各类工作的运行。

三、提升高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和部门,发挥的是服务性作用。高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保障和管理日常教学流程,协调学校各部门及各教学单位间的合作,进行教学单位与其他教辅部门和教学实践单位的事务联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活动能否顺畅进行,为了实现较高的办公室工作效率,必须不断探索实现高效运行的途径和办法,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涉及多项教务、考务及教辅工作,并维持着学院正常运行的各项日常事务,保证着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比较复杂和琐碎,但是地位相当重要,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的顺畅与否。只有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才能体现出良好的教学风貌。

提升高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首先要对各项工作做好计划。办公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所谓计划,也就是对自己接下来进行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高校办公室的工作要分清主次,主要保证重要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保证重要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开展,了解在什么时间具体做什么事情,防止手忙脚乱现象的发生。具体工作内容可能发生诸多变化,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应对一些临时发生的、极为被动的情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全局思想,能够顾全大局,要从教学管理的全局出发,合理进行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分清主次。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较好地实现协调,促进各教学部门间、领导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意见交流。

总的说来,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想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认清自身工作性质和职责,正确处理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性部署,做到办事缜密周到,尽量避免错误,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工作要有始有终。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认真严谨的态度,保障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蔡宇青.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校;外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71-0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逐步扩大,高校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的重要途径。

内陆中等城市的高校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而言,在地理环境、资金保障等方面相对处于不利地位,教育国际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扬长避短、长远发展,值得我们外事工作人员思考。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内陆普通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进行简单阐述。

一、把握外事工作关键点,推动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

普通高校外事工作主要包括:引进、派出、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外事接待以及国际培训班,要从这几个主要方面抓住关键点,推动学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长远发展服务。

(一)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

高校引智工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要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3]。引智工作要从学校的发展出发,既要着眼学校的薄弱环节,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弥补教学和科研的短板,解决本校老师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课题,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又要分析学校的长项和优势,关注国外的发展趋势,把握国际潮流,通过引智促进高校优势项目更上层楼,做到国内顶尖,乃至国际领先。对于长短期专家的聘请和管理,聘请是关键,管理出效益。在具体工作中,要最大限度的引进急需人才,在成本控制范围内引进最好的人才,避免良莠不分,盲目引进。在管理上,要让外籍教师融入本国教师队伍,一方面提高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本国教师充分享受到引进“外脑”的好处,提升教师能力及教学和科研水平,将国外的优势进行消化,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1]。

(二)有计划倾斜派出,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水平,教师的出国学习培训、进修与合作科研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提高高校师资力量有重要促进作用。派出工作要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派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本校的发展规划,做到派出有目的,学习有收获,回国有成果。派出项目的合作要深入,让派出人员融入外校的科研一线和优势学科,带着课题出国,学习知识借鉴经验,回来要有成果奉献。通过派出,为高校储备人才,培养人才,跟踪和搜集世界前沿科研信息,将我国的优秀教师推向国际舞台,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并充分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果。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是派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极为有效的交流途径之一,可以在一个专业方向和领域内集中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师们接触和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国际同行宣传和推介本校,提高本校的国际知名度。

(三)拓展来华留学生工作,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

留学生工作的开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留学生工作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建设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又一衡量标准。按照惯例,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的留学生所占的比例均不少于10%。根据1999年的统计,伦敦经济学院的留学生约占在校生的10%,耶鲁大学占14%,剑桥大学占15%,哈佛大学占16.7%,巴黎政治学院占20%,牛津大学占25%。而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不足5%,差距很大[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不断提高,中文的影响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高校学习,这就使高校留学生工作担负并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意义。发展留学生教育,必须以增强高校整体实力为基础,以扩大高校国际知名度为手段,着眼于高校的特色和实力,以优质的教学、过硬的师资管理队伍、顺应社会需求的教育发展战略吸引各国留学生前来学习。通过留学生工作树立我国高校教育品牌,努力建设面向国际、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世界一流高校,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

(四)周密安排接待工作,稳定开展高校对外合作

高校接待工作应该在遵守我国涉外政策的前提下,按照高校发展规划,规范有序的开展。在来访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特别是要注重细节之处,尤其注意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并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接待过程中,要按照计划热情接待,合理安排行程,按照项目的内容和目的,充分展示高校特色,全面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后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风貌,使来访者认同并尊重高校的发展成绩,以便建立长期联系。接待工作后要及时总结得失,为下一次的接待积累经验,同时,注意信息回访,听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保持联系。高校接待工作不仅是任务,更是机会,要通过出色的接待工作努力寻求高校对外合作契机,拓宽高校对外合作渠道,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五)充分利用国际培训班,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如湖南农业大学利用茶学这个优势专业,成功申报了科技部“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国际培训班”,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学员国茶制品的科技含水量与附加值,扩大茶叶消费;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从事茶叶深加工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根本上保证茶叶深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让中国的技术优势与学员国的一些资源优势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茶叶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的国际化。该项目已成功执行数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培训班学员来自朝鲜、菲律宾、泰国、蒙古、黑山等20余个国家,培训班的影响力不仅在茶学领域,同时还提高了我校国际知名度,扩大了我校与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了友好校际交流学校。培训班学员回国之后还可以起到宣传、广告的作用,吸引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来我校留学。

(六)建立健全外事工作档案,并实现外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外事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外事档案应包括各种外事文件、计划安排、总结汇报、会议纪要、合作协议、来往信函等内容,我们应该对每一项内容都做详尽的记录,并定期整理,装订造册,分类、分别保管。这些详尽的外事档案是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高校外事工作的记录,更是外事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备查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外事工作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外事无小事,决不能忽略了对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管理高校的外事档案,可实现快捷、时效、准确、可靠、便利、多方位的信息服务,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满足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间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交流的需要。

二、建立有利于高校外事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保持高校外事工作的稳定开展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有利于高校外事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各院系积极参与,学校外事部门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

高校外事工作归根到底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所有的工作不管是引智还是派出,或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留学生的培养,最终都要依靠院系这些一线的教学科研单位来落实。院系和教师不能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仅仅当作学校外事行政部门的任务,自己只是被动服从或配合;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要从教师职称评选、学科专业建设、学院领导考核等多方面引入外事考核指标。各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际,提需求,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预计工作实效,汇总到外事部门,由外事部门按高校发展计划及需求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有步骤加以实施。这样既能发挥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职能作用,也能够把握教育和科研一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其他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外事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掘高校外事发展潜力,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共同发展。

(二)建立交流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外事队伍

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外事快速发展的趋势,应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扩大编制,增设岗位,增加专职后勤服务人员处理外专、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 高校应该针对外事工作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对外事工作人员的进修、学习和出国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学习外事发展方向、我国涉外政策、外事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外事研讨活动,开展外事部门内部或校际间的交流,切磋外事技能,借鉴有益经验,探讨高校外事发展方向。强化对外语、涉外法规与政策以及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形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外事管理干部队伍。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扩大经费来源

外事是高投入的部门,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要加快外事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就要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事工作环境。如高校要做好长远规划,“筑巢引凤”,如建设外国专家楼、留学生楼,为外事部门配备接待室、会议室等办公用房,解决外事发展瓶颈问题。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资金的来源,突破外事经费完全依靠学校经费条块划拨的局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力度;加强同国内外大企业、教育机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慈善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或捐赠。

参考文献:

[1] 李学伟.对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6)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区教科研中心工作计划精神,继续做好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教科研服务工作,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突破、制度建设抓创新、教研管理抓评价、课题研究抓落实,继续抓实一个核心,即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这个核心;继续突出两重点,即教研管理和教育科研;继续实现三个转移,即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课题研究前移。同时,开展好“教师读书行动”,继续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积极推进“致美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科研水平。

二、主要目标任务

1、继续深入开展“有效教学年”活动。力争学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创全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2、继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省市区素质教育工作会精神,努力提高情智课堂教学效益。

3、依托网络教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依托省市区网络教研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激发教师教研热情,努力提高网络教研水平。

4、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5、继续组织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并带动特色学校建设。

6、继续开展好“教师读书行动”。通过教师团队性参与、主题循环式推进策略,实现教师人人至少读五部教育著作的目标。

7、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校要明确教研组任务,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8、继续推进“致美课题”课堂教学改革。

9、加强各级各科课题实验的过程管理,及时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教育教学中。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坚持管理为主,保证教育教学高质量运行。将管理的重点聚焦于课堂教学,以“致美课题”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强化教学视导工作,扎实推进校级干部听评课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深入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积极组织好“名师论坛”、“读书沙龙”活动。

(二)继续抓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2、认真做好 “学校名师”、各级“教学能手”、各级“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设立名师、名校长讲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3、认真开展好网络教研活动。各校要依托学校的教研网站,认真组织老师们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激发老师的教研兴趣,让老师们在教研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4、认真组织好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工作。

5、开展“教师读书行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具体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阅读两篇教育教学相关文章;每位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个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和期刊齐全的阅览教室;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员参加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论坛。

6、组织好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计算机操作、课件制作六项基本技能训练。

(三)、继续扎实开展好有效教学活动。

7、继续加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的研究,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设为学校教研系统的重大课题,层层分解任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完善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标准,开展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情智课题”的研究,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8、广泛开展各级各类优质课评选活动和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重点带动教学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积极开展校本课程评选、优秀教科研成果、优秀教案设计、优秀教学案例系列评选活动。分学段、学科召开新课程教材教法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推广先进典型。

10、深入开展校本教研,进一步转变传统教研方式。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各校教学管理人员要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扎实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益。中心小学要成为校本教研工作的排头兵,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11、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建设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创新和发展。各校要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功能,挖掘教研组内涵,深化校本教研,追求有效的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我镇教研水平。

12、继续落实教研工作三个转移,即教研重心下移,教学研究深入到每一个学校开展,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研中心转移,从研究教师教法为主向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发展为中心转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依托“致美课题”的学习模式,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课题研究前移,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按照“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的思路,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课程改革的主导性课题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又互为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漂”,教学是“流”。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要真正意义上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前,大学一直将培养人才作为其主要功能,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教学来进行。此后,随着洪堡所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确立,二者度过了一段相互促进的“和谐期”。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专业化趋势的加强,科研难度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逐渐分离,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立一度使两者重新得到统一,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大学的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学校对科研的需求使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高等学校究竟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亦或是双中心,人们莫衷一是。

一、教学与科研失调的现状透析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一项调查表明,当教师在被问到科研与教学的相对重要性是否被正确对待时,85%的人认为教学没有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78%的大学教师认为科研在其学校中占据优先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呢?笔者分析如下:

1.科研与教学的特点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相比较而言,科研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造性较强的活动,而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知识,迎接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挑战的愿望,科研工作正适合了他们的这一需要。同时,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正好可以满足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由于教学工作计划性较强,是一种比较程序化的活动,虽然教学的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但其内容基本上是已知的东西,因此对教师来说其挑战性相对而言比科研低一些,其吸引力也就小得多。“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在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往往就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

2.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判断和衡量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更容易测量和进行同行的评价;而教学行为则由于其动机、学生的起点、测量手段、衡量标准和产出结果的影响而难以测量,教师之间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都难以进行比较。

3.社会评价导向造成重科研轻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所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主要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平的卓著而提高的,而这又可以为学校带来有形资产,促进学校更大的发展。虽然抓好教学也可以获得好的声誉,如美国的赖斯大学,在校生不过三千人,但该校能立足实际,狠抓本科生教学,结果同样名声大振,在美国历年名牌大学的评比中,基本保持在十五名左右的位置。但这种成功的例子毕竟是风毛麟角。科研成果见效快,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学校声望,教学由于对象是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成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其成本与收益似乎不成比例。

4.科研是教师获奖晋升的重要依据。本来科研、教学实绩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两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师晋升所依据的核心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定中往往以科研论著多寡、强弱划线,而教学成绩由于难以量化而拉不开档次,这就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一味追求项目获奖或多。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投入,科研才是产出,科研比教学更有价值。博耶曾分析:“除了少数人以外,年轻的教授们都知道,假如他们想要得到的终身职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他们就需要在学术界获得卓越的名声,这不能靠做好教学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发表著作上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记录。”我国的职称评定中也往往只看科研水平而不管教学成就,形成“抓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劳而无功”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越走越远。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阐释

1.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在本科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数量大,而且“这些学生并不希望从事进一步的深刻的科学研究,他们只想学习知识,用这种知识来通过考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他们所希望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教师为教学而忙碌的同时是不太容易顾及到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数量少,并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较多,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是一种正相关。

2.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一般来说,应用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较基础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社会学科较自然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由于应用学科操作性较强,其成果主要依靠实践中获得,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社会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变化多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往往能充实教学内容,并直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对于不同的学校与教师,教学与科研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不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有深厚的底蕴和科研的传统,就可能对科研比较重视,而有的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兼顾二者。不同的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常见。”有的教师长于表达而创造思维差一些,更趋向于教学;而有的教师表达能力较差,思维能力较强,适于研究;还有的教师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

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办法。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认为提高对教学的重视已经刻不容缓,毕竟高等学校如果轻视了教学这一基本职能,那还要招生干什么呢?它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因此,教学应该是大学永远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性大学,都不应忽视教学。有的人认为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而教学会妨碍科研,这是不正确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正是通过本专业教学活动取得科研上巨大成就的,德国大学完成的科研并不少于科学院。”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研究占有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1.基于大学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通常具有较优越的科研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至于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可以对科研给予适度的重视,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而对于其他的高校来说,基于对大学基本任务的认识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来抓应是必然的选择。博耶就指出:“在所有招收本科大学生的院校,我们主要期望的必须是优秀的教学。”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各个学校自己也应把握好对科研要求的“度”的问题,按学科领域的特点,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