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化学教学 素质 探讨
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提高化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每个化学教师应着重考虑的课题。使理论为实践服务,是提高化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是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是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化学教学的方向,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
需要,使化学教学具有时代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条重要的化学教学原则,也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一般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摆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这种内容除了反映当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信息,把最新的化学科技成果及时反映到化学教学中来之外,还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在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当前化学学科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各个领域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化学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中去,同人类、自然、社会相互依存。
二、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中注重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体会到学习化学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联系生产和社会实际,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刻苦学习的思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中的中心学科,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向学生介绍化学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四、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最佳环境,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变为现实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具有特色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重视理论向实际运用的转化,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释我们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不仅是化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正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目标的要求。
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生物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3-01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agronomy and life science with complex content and huge system,which mak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iochemistry become a difficult task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Hence teachers should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constantly to satisfy students′ requirements on learning and comprehending Biochemistry.To achieve this purpose,no one will doubt that it′s a good teaching model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cess,making complex contents visu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Three useful methods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were introduced in teaching Biochemistry,which produced changes of teaching contents from complex to simple,from difficult to easy,and improved study interests of students effectively,resulting in excell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Biochemistry;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teaching reform
生物化学是农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涉及蛋白质、脂肪、核酸、糖类、维生素等各类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代谢反应和调控网络。该课程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内容相互渗透、联系紧密,而且所涉及的各种代谢反应都是在微小细胞中发生,体外实验很难一一模拟并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常常觉得艰深晦涩,难于理解[1]。学生在学习纯粹的生物化学理论内容时容易出现畏难、厌烦、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但每当教师讲解一个与理论内容结合紧密的生活或者生产实例时,学生们个个都会集中精神,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将深奥难懂的生物化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讲授,是每一个教授生物化学课程的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2]。在此以3个方面的内容来分享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
1 以社会新闻素材来引出教学内容
在讲授样品或组织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时,笔者都会以乳品业的“三聚氰胺”事件来开场引起学生的兴趣。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是一个重要的营养指标,然而用哪种方法来测定这一指标却是很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凯氏定氮法是国标中指定用来测定乳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经典方法,然而该方法通过测定乳品中氮元素的含量来间接鉴定蛋白质的含量,导致乳品中非蛋白质中的氮都被认为是来自蛋白质,容易出现较大误差。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厂商向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乳品中氮的含量,造成许多食用了该类不合格乳制品的婴幼儿出现肾衰竭等严重健康问题。
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引出凯氏定氮法、紫外吸收法、考马斯亮蓝法和双缩脲法等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并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灵敏度和应用范围。此时,学生们会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他们心中会有几个急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到底哪种方法最适合用来测乳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如何才能杜绝“三聚氰胺”事件的再次出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以社会新闻素材引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 以身体代谢相关疾病案例来引出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众多生命代谢过程,而很多代谢过程一旦出现阻断或者抑制,就可能会引起各种疾病。例如,很多中年男性容易患痛风,产生关节疼痛、心悸、发热等症状,这种疾病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诱发的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生物化学课程中关于嘌呤碱基的分解代谢过程就会专门涉及尿酸的合成过程,而很多学生的亲人就正被这种疾病折磨,所以他们肯定会非常认真地学习相关章节。因此,在课堂中应该首先从痛风发生的原理、症状和治疗对策入手,引出嘌呤碱基的详细代谢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体会到生物化学课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再例如,很多人有乳糖不耐受症,喝牛奶时容易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以这种症状作为引子,来讲解乳糖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过程,最后总结出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和对策,相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很多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患镰刀型贫血症(与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点突变有关);为什么人的酒量会有高低差别,有些人喝一点儿酒就会面红耳赤甚至醉酒(与人体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含量有关);为什么有少数人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出现夜盲症(与VA的缺乏有关
等。因此,以身体代谢相关疾病案例引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内容,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3 以生活和生产实例来讲解复杂难懂的生物化学内容
生物化学的很多理论内容都是抽象、深奥的,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点[5]。比如,在讲解“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只是讲抑制剂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高低和反应速率,给出一堆数据、公式和图表的话,恐怕学生在心理上是比较抵触的。但是如果以“抑制剂”为突破口,给出一些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实例的话,会瞬间让学生觉得这个知识点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因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时,以有机磷农药作为举例,详细讲解有机磷农药如何抑制昆虫的神经递质传递,导致农业害虫最终死亡,这样讲解会把这个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以此例子展开,从酶的抑制作用这一角度继续说明如果人误喝了有机磷农药该如何采取紧急救援措施,那么每个学生都会仔细去听这堂课。再例如,在讲解酶的竞争性抑制原理时,如果能举例磺胺类药物如何竞争性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最终起到杀菌的效果;或者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如何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遏制癌细胞增殖,那么这些知识点也将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因此,以生活和生产实例来讲解复杂难懂的生物化学内容,将会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 结语
现代学习课堂中,知识信息的体量之巨大、体系之繁杂、内容之高深,使得学生往往望而生畏。生物化学就是这样一门知识点密集、体系繁复、内容抽象深奥的基础学科。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地讲授该门课程内容,是每个教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将许多知识点都和生活生产相联系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时,教者更应该在讲课过程中多穿插应用举例,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图片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也是学以致用的要求之体现。
5 参考文献
[1]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教程[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孙新.农业院校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341-342.
[3] 肖建勇.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92-93.
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方式 Webquest 军队院校 人才 网络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革对战争的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作战战法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军事院校将军队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改革和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目标,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制订出符合部队履行使命所需的培养方案,并将其看作是我国实现“强军梦”的根本手段。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信息化教学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指导学员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学员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成为当前军事院校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基于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等。
二、传统教学模式亟需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激发动力――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即由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模式以教员为中心,他们通过设计课程科目、讲授以及结课的考评对学员进行培养教育,可以很方便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并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自成体系,但最大的问题是束缚了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创新型人才在摇篮中就被扼杀。
2、由于平常学习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没有“即学即用”,学员毕业后很难将所学用上,甚至与社会脱轨。
3、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学校学习的多少往往不足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尺,更无法决定他们未来的成就。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应以信息化的资源体系为基础
成熟的信息化资源体系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本单位现有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教学场地、教学方式及师资队伍等,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以我校为例,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其已具备以下的基本硬件情况。
(1)学校建立有校园网,并且接入到所有教室、办公室、学员宿舍与图书馆等地方,查阅互联网资源十分便利。与此同时,教室多媒体齐全,配有电脑、投影仪、电视、音响设备等。
(2)学校拥有IPV6互联网,与各大高校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还购买了精品课程和新东方等教育公司的大量优质资源,使学员能够很容易地下载。除此之外,学员也可以通过军网检索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
尽管网络资源已较为丰富,但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信息化资源体系极不完善。高效整合所具有的网络资源,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是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务之急。
三、基于Webquest 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Webquest的概念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等人开发的课程计划,是一种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该活动关注的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或参考资料中获得信息,帮助学员锻炼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二)Webquest的任务目标
与传统的灌输讲课不同,Webquest侧重于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力。具体的来说,课程完成后,学员应具有如下能力:
1、能够鉴别、比较及阐明事物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2、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将他们分类;
3、分析错误:能找出阐明自己和他人思维中的错误;
4、提出观点:能够确定并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三)Webquest的任务类型
1、复述型任务:该任务要求学员搜集任务的相关材料,并用PPT和网页等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与理解程度。
2、总结汇编任务:该任务在Webquest中较为常见,要求学员对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及编辑后,将其在网上或者做成实物。
3、判断任务:该任务要求学员进行角色扮演,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评判,进而打分或排序。
4、设计任务:该任务要求学员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创造出一个作品或行动方案,进而完成某个预定目标。
(五)Webquest的构成
完整的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由以下五个模块构成:
1、引言
2、任务
3、过程
4、资源
5、评估
四、Webquest教学设计与评价
设计Webquest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从单学科的、短周期的Webquest开始,逐渐上升到长周期的和跨学科的Webquest。为此,本文拟通过选取军事英语视听说中的《维和行动》作为教学实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引言
我们基于Webquest促使学员主动去研究维和行动的主要职能、宗旨、手段以及需要进行的特种军事训练,进而了解维和行动在地区性冲突中的隔离和缓冲作用。
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4
针对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情况与复习基本现状,将问题链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中。依据“问题链”的分类、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以"问题链"模式组织化学基本理论复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问题链;教学模式;化学基本理论复习
一、问题链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学得最好。一个好的问题必定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一定难度,有明确目标,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急迫想要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心理困境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问题教学的相关理论
“学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学科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课程深化改革化学学科倡导以问题为引领的教学,以问题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水平向着高水平发展,笔者依据“课标”以及“考试说明”,在高三复习课中尝试采用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将每个考点分解并设计成富有层次性和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链,用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二)问题链的概念界定
所谓“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出发,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知识点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相互关联而又逐步递进的问题。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共同学习。
(三)问题链的分类
从各个不同的维度,“问题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比如按其教学功能分,可以分为以旧引新性问题链,巩固性问题链,理解性问题链,归纳性问题链等;从呈现方向看可以分为正向链,逆向链,双向链;从适用过程看可以分为导入链,衔接链,发散链;从问题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图表链,图文链等等。但是在高三的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往往不是某单一类型的问题链,而是多种类型问题链的综合运用。
(四)问题链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中学化学教学“问题链”的设计立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特征、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在设计化学教学“问题链”时,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有序性、情境性、开放性、多维性和整体性等原则。
1.充分体现基础性的原则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者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已知。”问题链设计的基础性原则就是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认知体验展开问题线索,要处理好问题的“障碍”和“基础性要求”的关系。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学生的努力能解决问题。问题设计的跨度太大,学生总是答不上来,会有受挫感,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专注度就会游离课堂之外。通过设置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探索的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问题设置可以宽泛,留足学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程度可以高一点。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问题设计的台阶铺设得更多一点,综合程度小一点,要有梯度和递进。
2.问题设计有序性和整体性原则
问题链是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若干个小问题的集合体,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落实,因此问题要围绕一个中心整体呈现。问题表述要简洁、明了,可接受性强,避免填空式、习题化的现象,保证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流畅性,避免把学生和教师框死,造成教学过程的僵化。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地组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有序性。问题的综合性体现在问题设置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从内容呈现上来说,要能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同一模块中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对知识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3.具有情境性的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其中包括所涉及的科学事实、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和方法的真实性,在“问题链”设置过程中,要把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模型、分类、比较、类比等)和化学思维(如守恒、绿色环保等)渗透在其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在落实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问题链的设计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问题情境的来源丰富,如已有的经验、生活和生产实际、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化学史实等,使学生更加理解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学会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知识的生活化,趣味性。
除上述原则以外,问题链的设计还应兼顾教学过程多样性、开放性和分层性,问题链的呈现形式多样,课堂上的问题链大多可以用教师叙述、幻灯片、讨论等形式(如实验观察分析、概念辨析、类比迁移等)。问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而有所收获,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优生从中感到挑战,学困生从中感受到激励,从而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中的教学实践
在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差异,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考的考试要求层次等方面综合分析,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链,以满足化学理论专题复习的需求。笔者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的教学实践中将“问题链”教学模式构想如下:
教学案例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问题1:工业上可以用氨气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其反应原理是什么?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上述两个反应究竟哪一个可以用于检验,理由是什么?
问题3:2NH3+3Cl2=N2+6HCl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你有什么事实依据吗?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问题4:如何用下列表格中键能的数据计算2NH3+3Cl2=N2+6HCl这一反应的ΔH?
问题5: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6:归纳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的角度有哪些?
问题7:已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请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并从物质能量角度画出能量图。
学生作图展示:
问题8:假使该反应是需要催化剂的,请在第二张能量图基础上画出有催化剂时候的能量图。
问题9:请归纳总结键能角度、物质能量角度、活化能角度计算反应ΔH有什么异同?
问题10:我们已经推导出2NH3+3Cl2=N2+6HCl是自发进行的,那么8NH3+3Cl2=N2+6NH4Cl这一方程能自发进行吗?如何判断8NH3+3Cl2=N2+6NH4Cl这一反应的ΔH?
问题11:上述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这一类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12:你能设计特定的装置来证明有电子转移吗?
问题13:你认为同学所画的装置图有什么优缺点?
点评归纳学生的装置图后投影展示(见下图),并按下图组建装置演示实验。
问题14:该装置中的电极名称是什么?电子如何移动?盐桥的作用是什么和阴阳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如何?写出两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反思评价】:这一节课的设计主要以问题链为推手层层推进,以递进链为主,辅以发散链,将原本看似没有太大联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反应的方向,能量变化的原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的内容用氨气和氯气的反应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整合。问题的设计具有综合性,这符合高三学生的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画出不同类型的原电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能量变化的原因分析也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且巧妙地应用了盖斯定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课堂内学生一直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另外高三的化学课堂以做题讲题解决问题为主,相对比较枯燥,此处还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还能增设课堂教学的兴奋点,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保证。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课堂氛围较好,复习效果也不错。
教学案例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例:已知某二元酸H2A,其电离方程式为H2A=H++HA―;HA―[]H++A2―。
问题1.H2A是强酸还是弱酸?
问题2.NaHA的水溶液呈性。(酸性、碱性、中性)
问题3.写出NaHA溶液中溶质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问题4.在温度25℃时:
①得0.1mol/L的NaHA溶液中c(H+)=0.01mol/L,该条件下HA―的电离度:______
②判断0.1mol/L的H2A的溶液中c(H+)______0.11mol/L(>,
③计算HA―[]H++A2-的电离平衡常数。
④若要使溶液中c(A2―)=c(HA-),应控制溶液的PH=______
问题5.在25℃下,加水稀释NaHA溶液,下列各项如何改变
A.n(H+) B.PH C.KW D.c(A2―)
E.c(H+)/c(HA-) F.c(A2-)/c(H+)
问题6.在温度25℃时,0.1mol/L的NaHA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水②0.1mol/L的NaOH溶液③ 0.1mol/L的Na2A溶液,画出溶液的PH随着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图。
问题7.求a点(PH=7)时c(A2-)/c(HA-)的浓度之比。
问题8.25℃时,0.1mol/L的NaHA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c(Na+)>c(HA-)>c(H+)>c(A2-)>c(OH-)
B.c(H+)=2c(A2-)+c(OH-)
D.c(HA-)+c(A2-)+c(H2A)=0.1mol/L
问题9.用NaOH调节上述溶液PH=6时,计算上述溶液中c(A2-)的精确值。
问题10.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的NaHA溶液:
①画出滴定曲线
②最好选用什么做指示剂?
③c点的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④e点的溶液中.c(Na+)c(HA-)+c(A2-)(填,=)
【反思评价】:这一节课的问题链设计以“聚焦问题链”为主,紧紧围绕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这一中心,以“发散问题链”为辅,从弱电解质电离的平衡移动,平衡常数的计算,中和滴定,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等各个角度设计问题,以H2A这种酸及其酸式盐、正盐为载体,贯穿整节课,精选题目优化问题链设计。从课后笔者对学生的访谈来看,用H2A这一酸来设问,首先打破了学生对原有的熟悉的酸的认识,有了一个崭新的问题情境,不再有炒冷饭的感觉。其次学生认为这节课的思维容量明显增加,经过问题链的持续驱动,将相关的知识基本“连成线,结成网”,基础知识整体框架和脉络更加清晰。
四、结束语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部分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元素化学物部分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笔者应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开展基本理论复习后,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针对不同专题的基本理论如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问题链,是今后的教学中持续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发展的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在这个创新的世纪,更加倡导尊重个性、弘扬个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建构是个可贵的尝试,更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有关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的研究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尝试着分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理论,并从学生角度对当前现状作浅显分析,以期取得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应实施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体差异性、多样性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形式。因此,探索小班额个性化教学方式建构的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正是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的趋使下,为学生选择的一种理想化的学习方式。所以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而人既是生物社会的机体,又是历史活动和认识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特征。心理学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智力、情感、气质和世界观等方面,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性的内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性具有整体性,智力、情感、性格、兴趣等这些个性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个性的整体性,过于偏重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对学生的培养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二)哲学基础
哲学的主要使命就是揭示人的本质。当它把人的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时,不能不同时也把个性作为自己的对象。个性恰恰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人的一般本质的个别形态,表现为人的社会特征。个人是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却在于个人的发展、完善、解放。从中可以看出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个人发展的合理性。因此,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关键——以个人的发展为推动力,有其合理性。
(三)教育学基础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注意到了教育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他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或因势利导,把他们培养成某方面的人才;或采用补偏救弊之法,促进学生正常发展。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中指出,“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的任务在于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教学工作从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再提因材施教,则是大势所趋。
二、建构小班额条件下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受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服从”式教育在今天的中小学依然随处可见。那种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以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不知扼杀了多少具有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个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树立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实现从“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向“独立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从“专制型”的管理模式向“民主型”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的自觉性来源于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二)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就个性化教学而言,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才能使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期待和愉悦的情感,树立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使其不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自身需求,主动投身于认知探究的过程。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的效果,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证。现代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只有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他们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构建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允许学生提问、议论,表达创造性思维。要将课余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索,不要使其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有。其次,要重视对话与理解。对话与理解为个性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对话使教师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精神整体进行交往,也使学生理解了教师,师生双方都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着对方,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理解和沟通。再次,要给予学生爱与平等。爱与平等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两大基石,也是个性化教学所需求的。最后,要经常进行角色置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需要、自由、情感等各种感受,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持一致;同样,学生也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意图、目的、动机和情感,真诚地回报教师。
(四)课程个性化
课程作为教师个性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中枢连接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个人发展的掘进器”。因而课程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要求:(1)课程目标多元化。我们以往制定的课程目标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单一标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人为本,把人所有的本质内容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不仅有认知方面的目标,也包括情感的、心理的、道德的目标。(2)课程设置人性化。为了使个性化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进行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安排。将课程设置分为学术性课程、创造性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3)课程表现形式多样化。将丰富的课程内容用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有利于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其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视频、音频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感官的综合刺激,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获取知识。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理念越来越显现出来。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小班额的个性化教学也应得到广泛推行。本文提出个性化教学存在的现实性的问题,并考证当前的教学实践的现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林良夫.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中的学生自由论[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教师理论学习计划范文6
1 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
1.1 主动性。教学秘书的日常事务多而繁杂,不仅接受教务处安排的工作,还要接受大量临时性的工作。虽然教学秘书常被视作领导的左右手和耳目,但是为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学秘书就必须要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其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地服从和服务于领导,而应该经常主动进言,有事多向领导请示汇报,交心通气,为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发挥主动作用。
1.2 及时性。教学秘书的有些工作时间要求紧,具有时效性,必须及时处理。诸如教师因病不能上课,因事请假调课等,就必须迅速办理调、停课手续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与安排通知学生。在各种监考安排中,有些老师会因为突发状况无法按时赶往考场,教学秘书就要及时的安排空闲老师完成监考工作。所以教学秘书很多工作若处理不及时则很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酿成教学事故。
1.3 统筹性。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到学院的全部教学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既要协助领导管理好教学,还要处理好教学方面的具体事务,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还要经常完成教务处和领导临时交办的很多其它工作。因此,教学秘书工作实质上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能从大局出发,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规律,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服务性。教学秘书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也是师生的服务者,教学秘书的工作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其所在系部乃至学校的形象。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的主要立足点为服务教师、服务学生,这是教学秘书日常工作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秘书的工作要急教师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在工作中要摒弃私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方便有益的服务,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方面的咨询、后勤方面的保证以及服务,包括教材、课表、教室安排等等。所以说,教学秘书的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
2 教学秘书必备的信息化能力
教学秘书要每天要面对大量的通知、文件、电话、会议资料,这些材料信息都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常规信息,也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信息来源。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平台之上,计算机操作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是否称职。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学秘书在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逐步开发计算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功能,促进教学信息化管理。以下举例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秘书工作必备的信息化技能。
2.1 信息筛选及汇总。教学秘书通过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的应用知识,让工作更加轻松快捷。熟练掌握和运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教学秘书会经常收到来自教务处或其他部门发来的EXCEL汇总表,利用EXCEL的数据筛选功能筛选出本部门的课程,本部门的学生等等这些信息。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将各种信息筛选后,需要将属于本部门的信息汇总。一般大家习惯性使用EXCEL的默认的sheet1,很少使用sheet2、sheet3。其实一个EXCEL的表中可以设置多个工作表,这样可以分门别类,以免表格太多容易混乱。还可以通过工作表标签颜色进行标识,可以更加的清楚醒目,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条理性。比如重补修任务安排,学生数据非常多,可以利用EXCEL中的透视图功能准确、快速、高效的统计整理出学生数据。如几门课程,有多少学生报名重修这些课程等。还比如开学初补考和重补修考试安排等事务,很多学生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有多门,在安排考试时,需要错开这些考试时间,避免冲突,那EXCEL软件中的纠错功能能准确地找出重复的数据。
2.2 监考通知单的制作。每个学期的补考、期中期末考试都有大规模的监考安排工作。尤其是基础课部门,几乎全校的班级都开设。因此考场数多,监考老师也相应非常多。为了使监考工作按部有序的进行,监考通知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教学秘书面对需要制作几百份的监考通知单的时候,压力可见一斑。每一份监考通知单都需要监考老师姓名、监考时间、地点等信息。然而教室是不同的。采用传统办法复制粘贴工作量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首先制作一个监考单的空模板,将监考安排EXCEL表制作好作为数据源。然后在工具栏里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即可轻松制作大批量的监考通知单。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大批量奖状制作。
2.3 信息通知的现代化手段。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的协调与组织能力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教学秘书联系最紧密的上级部门是教务处,教学秘书要将上级教务处的各项事务,及时地下达给系各教研室、各位教师及辅导员。如,教学检查的通知,教学任务落实,调、停课的通知,英语四、六级考试通知,学生选课通知,补考、期中、期末考试安排等,这些都必须及时地通知到教师和学生。如果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通知,教学秘书将耗费大量的时间,非常不省时省力。有时所通知的事项对方听过之后过段时间就记不清楚具体的时间、地点了。基于这种情况,通知和信息可以通过QQ群的方式。将系部的教职工加入QQ群,重要信息可以发群公告。需要老师们讨论决定的事项可以利用群投票功能。同时,QQ群的讨论组功能也非常好。可以将党员老师建立讨论组。可以将各个教研室分别建立讨论组等等。这些功能都非常实用也大大提高了信息化办公的效率,各种信息的共享非常及时准确,也节省了教学秘书的大量时间用于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另外,通信软件的出现也对改进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飞信群发短信的方式通知老师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其优点是老师们能够立即收到信息,并且能够很方便的查看短信,避免记错通知内容。所以,教学秘书要不断的了解新事物,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这样会使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