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观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恋爱观调查报告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1

告别了紧张的高中时期,我们来到了学习、生活、情感都非常自由开放的大学。在这里我们可以任由感情的释放,当然恋爱将成为一项必修课程。4月15日,我们全部组员就大学生谈恋爱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

上午,我们把已经准备好的一百份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调查问卷发给一百位同学,让同学们即时完成了问卷答题。随后又针对我们问卷的答案进行了分析。对此我们作出了如下这样的分析:

调查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6。4%的同学认为“学习期间不想恋爱”。另外一些同学恋爱动机简单化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还有一些同学急着找女朋友、男朋友想恋爱。

有趣的是,专业不同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有影响。其中,工科专业的男女生“从未考虑”的比例最高;“曾经谈过,目前未谈”和“失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外语专业男生和艺术专业女生;艺术专业男生以 “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最高,后者高达40.8%。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变恋爱现状具有一定影响。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不同,成绩优异的男女生正在谈恋爱的最多,而学习成绩差的男女生“从未考虑”和“失恋”的最多。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应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以学习为主,尽量不要因为谈恋爱而景响学习。没错,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增加阅读量与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人文内涵。尽管有部分学生谈恋爱影响了学业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部分学生没有协调好没有掌控好时间的分配,可并不能否认谈恋爱的作用。

大学三、四年的生活虽说是丰富多彩,可很多时候也是孤独寂寞的,对于这一点上过大学的朋友会明白的。这时谈恋爱可以减少孤独丰富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与关爱他人、掌握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质恰恰是走上工作岗位上的需要。诚然大学生要多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这些能力与素质。但谈恋爱不要耗费大学生朋友过多的时间,要知道你还是学生,你还没有收入,你的学费都是父母亲提供的。你在大学里读书承载着父母的对你的巨大期望,你应该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谈恋爱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谈恋爱时需要成本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本事自己挣钱而不要靠家里人供应,如果你能做到笔者非常敬佩你,你是个男子汉。如果你还是靠父母亲“救济”,对不起,你必须承担责任,对父母负责,对父母对你的期望负责。

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大学生要想找到工作,必须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塑造主要是在大学里。大学生朋友应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增加工作技能,为自己在竞争中获得好工作增加筹码,而这必然要耗费大学生的时间。

最后,我们全体组员也发表了我们自已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我们认为:我们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事业和爱情的关系;爱情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我们要有爱情,但我们必须将爱情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就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女大学生是明日社会精英,全社会对他们寄于了厚望,他们的婚恋观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婚恋观是对男女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折射出人的恋爱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已经趋于成熟,有了恋爱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的300多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后,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分析

1.恋爱动机不纯。根据调查数据,37.6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在于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把恋爱当做享受,并没有考虑结婚;31.2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一种体验,是大学阶段必须经过的;16.27%的女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恋爱就恋爱,不能恋爱就分手;14.86%的恋爱可以填补在大学期间的生活空白。由此可见,当前,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呈现出动机不纯的现状。

2.网恋较为盛行。近年来,网恋比较盛行,对过去较为传统的相识、相亲、相恋的有所改变,《2006 年中国婚恋服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一千多家网络婚恋网站,还有一些是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女生多于男生。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出,79.26%的女大学生正在进行或曾经有过网恋,12.35%的女大学生表示曾经同时有过与多位异性进行网恋,90%网恋的目的在于寻求刺激,填补心中空白,0.4%的女大学生曾经因网恋而发生意外,如怀孕、欺骗等。由此可见,近年来,网恋得到了不少女大学生的垂青,且大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

3.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前,“君子”、“才子”、“财子”成为了女大学生追逐的目标。调查数据显示,有52.3%的女大学生选择“君子”,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只有15.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才子”。可以看出,受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把“君子”和“财子”放在了各项择偶标准的前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通过对我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69.31%的男大学生和58.63%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前可以有,但是有45.21%的大学生认为应理智对待婚前;31.26%的男大学生和59.32%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外是不道德的,应受到良心谴责和法律制裁;74.25%的大学生对性解放等问题持有无所谓的态度;34.68%的大学生认为发生了性关系就一定要结婚。因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对就业的影响

1.恋爱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就业。通过调查得出,85.69%的女大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有过恋爱,那些没有恋爱过的女大学生也表示有着比较强烈的恋爱愿望;92.65%的女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第一;22.4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影响学习;86.26%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会影响到学习;45.36%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但是也有54.6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能较好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女大学生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恋爱或娱乐上,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甚至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且学习成绩下滑,最终导致就业本领不高,就业实力不强的局面,这就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埋下了障碍。

2.婚恋观影响就业观。2011年11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了“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其中7成受访者认为做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另外,还有高达4成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婚外恋持宽容态度,小三不应再被人人喊打。虽然这组数据不是针对女大学生的,但是也容易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就业观。这和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女大学生调查显示的数据并无太多差异,即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这一以物质为主的婚恋观直接导致女大学生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男性作为婚姻伴侣,更容易导致女大学生拜金主义的产生,即寻找工资待遇较高的岗位,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这对女大学生来说,不良的婚恋观导致他们错误的婚姻观,错误的婚姻观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就业观。

3.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1990 年,国家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涉及到女大学生就业的目的这一问题时,数据显示,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占比例为69.35%,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占比例55.91%,希望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的占比例32.46%,维持家庭和自己生活的18.32%,充实自己的12.32%。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女大学生更渴望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就业的经济型动机较弱,社会性动机和自我价值动机较强,希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观现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和婚恋观点都会对将来的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对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引导,就会使得女大学生不能为将来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锻炼才能,更不能最终达成自己的就业目的了。

参考文献: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状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新世纪的大学生基本已具备高智商,但缺乏情商的教育。情商属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一般包括: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本研究旨在对在校学生情商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校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在7个二级学院中各抽取10-20名学生进行座谈,又采取集中抽样法选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问卷全部回收,在删除不完整问卷后,获得无缺省值样本490份,有效率98%。其此次调查的大一占25.6%,大二占20.8%,大三占30.7%,大四占22.9%。问卷的分布比较均匀,数据的代表性较好,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分析企业需求和学生情商现状差异进行对比析,实地走访调查了6家企业对大学生情商的需求。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法正确。

问“您日常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大学生的回答依次(1)口头语言,如倾诉(占50%),(2)书面语言,如写日记(占25%),(3)一般不表现出来(占16%),(4)用身体语言表现(占9%),由此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法正确,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二)大学生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强。

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是情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每个学生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情商水平的高低。在调查中,问“您认为自己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如何?”回答依次:(1)较强(占54%),(2)较差(占29%),(3)很强(占14%),(4)很差(占3%)。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驾驭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会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良情绪会及时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化解和宣泄,积极进行心理调节,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在调查中也发现29%的同学控制调节情绪能力较差,这些学生有可能由于情绪的控制不当而陷入迷茫,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最终荒废学业,追悔莫及。

(三)大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时期是人心理与智力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大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如何,也是对大学生情商状况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挫折对有志于成功的人来说是财富,是动力。高情商的人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认识挫折,而低情商的人却是截而不同的表现。调查显示2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一般,14%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强,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一旦遭遇挫折便气馁,容易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近年来,高校屡次出现学生自杀和他杀,造成这种的后果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

(四)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尚未建立全。

情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对恋爱观有正确的认识。进入大学时代,学生逐渐开始了恋爱的经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加之不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恋爱的成功几率较小,由于缺乏对情感变化的调解能力,失恋后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会影响学习、生活,更会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调查发现有56的学生已经开始谈恋爱;50%的同学表示对失恋打击虽然大,但我可以承受;18%的同学表示对失恋打击太大了,以至于很难接受。可见大学生中恋爱现象极为普遍,正确的恋爱观尚未建立起来。

(五)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做任何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同他人合作,我行我素,合作意识差。调查显示“您是否是一个团队意识较强的人?”只有16%的同学回答是团队意识很强,25%的同学回答较强,30%的同学回答团队意识一般,29%的同学回答却是团队意识较弱。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不很理想,而恰恰团队意识是用人单位所最看重的一点,经调查发现企业用人单位普通认为现大学生专业知识过硬,但在工作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市场竞争已从物质资源竞争进入到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作为学生向社会人过渡期,他们最终都要走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有德有才的全面人才,全面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应是情商和智商的有机统一。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基本持肯定态度。本次调查显示: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精神、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是企业最为看重的。而目前大学生踏上社会,他们会出现价值取向迷茫、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人际交往功利化、责任意识缺失、理想和信仰缺少、情感困扰等思想问题。这些表现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悖,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三、加强情商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情商教育的内容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要培养各行各业精英。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是高校情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前,普遍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基本涵盖了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介绍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等,对于情商在工作中如何体现,情商在工作重要性介绍却处于空白状态。而恰恰情商对当代大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社会应增设情商教育类似的课程,可以开展如公关修养教育、心理健康、与人沟通、社会适应教育等,帮助学生增加情感认知,确立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激烈社会的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为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建立心理咨询室

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情商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心理素质对情商的影响,而现在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弱,来源于各方面压力,如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业成绩不如意、目标过高未达到等等,加重着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有不良情绪的反应。情商高的同学能把这些压力化为动力,把挫折当机遇,而情商低的同学不能妥善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压抑的情绪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和指导机构:指导学生判断自己的情绪是否良好、健康;引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情绪中的优势,克服情绪中消极的一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合能力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三)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情商

情商的培养不是天生的,而后天培养占了主导性的作用;情商的培养重在课堂之外,参加社会实践便是提高大学生情商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将校内活动与社会结合起来,既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以完美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职业人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37-1381

[2]朱军,谢芳.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生育观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年年扩招。在我国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的时候,人口的素质也逐渐提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一般素质较高,能明确理性合理地适应社会需求,盲目生育的情况会相对比较少。年轻一代的他们的生育意愿必然会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准确地了解大学生们对生育观的看法。近年来,国内关于生育子女性别偏好的调查、理想子女数量的调查、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成果较多,但关于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生育观的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们对于婚姻、人口、家庭等方面认知和总体意向。

一、概念界定和调查基本情况

生育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生育观直接决定人的生育主要采用行为,人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经济能力、家庭背景、身体原因、政策原因、地区风俗等。生育问题是一个相对比较现实的问题,每个大学生都会在不久后为人父母。大学生的生育观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家庭的构建,所以调查大学生的生育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问卷来做随机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地点在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内进行,调查人员均为在校学生,因此,获取资料会相对迅速而且资料内容会比较全面,资料的信度与效度会比较高。共发放1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6份,回收率为73.8%。此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的婚恋观、家庭观、对生育行为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等方面,所有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从性别上看,男生共44人,占45.8%,女生共52人,占54.2%。从家庭结构上看,独生子女共30人,占31%,非独生子女66人,占69%。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有7人,占7%,19~23岁有35人,占36%,24岁以上有54人,占57%。

二、大学生生育观的基本现状

当今大学生由于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冲击,他们的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都带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在对家庭的责任感方也显示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大学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择偶和家庭观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四年的象牙塔生活里,他们要尝试着去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自由与约束,权利与义务,也要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考验和选择。

1.大学生的婚恋观。(1)大学生对于恋爱的看法。当今大学生谈恋爱比较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里有过恋爱经历的同学占61.4%,没有过恋爱经历的占38.6%。对于恋爱动机的调查表明大学校园中的恋爱者并非均为爱神所驱动,尽管大学中的恋爱被视为较具理想色彩,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婚姻等。出于爱情因素而选择恋爱的同学只占47.9%,由于非爱情因素如孤独、寂寞、好奇等而选择恋爱的同学占52.1%。在为爱而选择恋爱的同学中,女生占69.6%,男生占30.4%,而在出于非爱情因素而选择恋爱的同学中,女生仅占16%,男生则占84%。这个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观念已经慢慢开始转变,爱情不再是促成恋爱唯一原因。同时,男生对于恋爱的态度没有女生明确,女生很多时候只是由于爱情才会考虑恋爱,比较感性。对于爱情结果的期待,他们也各有不的看法。会以结婚为恋爱目的开始的同学占28%,不会结婚只在乎恋爱过程的同学占38.5%,不会以结婚为最终目的但是会考虑结婚的同学占33.5%。(2)对于结婚年龄的考

虑。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校的婚恋行为,还会影响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一般会倾向于晚婚晚育。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素质较高,对婚姻法有较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与国家大力提倡晚婚并执行相关政策有关。调查中,4.1%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19岁以下,10.4%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0~24岁,46.9%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为25~29岁,30%的同学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在30岁以上,8.6%的同学认为遇到适合的就可以结婚,不在乎年龄。在关于事业与家庭的选择的问题上,选择家庭的同学占了较大比例,有58.3%的同学选择家庭,有41.7%的同学选择事业。这个选择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58.3%选择家庭的同学中仅有17.9%是男生,而在41.7%选择事业的同学中有15%是女生。总体上来看男生比较倾向于事业,对事业看得比较重。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数据可以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的事业与家庭观开始发生变化,女生开始追求事业,追求立足于社会的成就感,男生也开始看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而不是只为事业而忽视家庭的重要性。

2.大学生的生育观。(1)大学生的生育原因。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生育是一个人既结婚后的又一重要大事。繁衍生息,培育后代是每个成年人负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在调查中,有生育意愿的大学生占92.5%,完全没有生育意愿的只占7.5%。这证明在大学生的思想里还是有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受到国外丁克思想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除此以外,我们还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原因做出了调查和分析。驱使大学生有生育意愿的原因很多。调查中,因为孩子是爱情的见证而有生育意愿的占28%;孩子是夫妻关系,是维系家庭生活的重要纽带的占28%;夫妻双方都喜欢孩子,觉得抚养孩子能够使自己有精神寄托占25%;养儿防老的占10.4%;出于父母的压力,要传宗接代继承家业的占8.6%。在这几个原因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前三个原因的比例都差不多,而因为养儿防老和家庭压力而选择生育的偏少,这也就证明了现在大学生在生育意愿方面的考虑还是偏向于情感。同样,没有生育意愿的大学生也提出了下几点不想生育孩子的原因:经济压力、追求二人世界、不喜欢孩子、没有时间、生理原因、害怕离婚等潜在因素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可以领养等。其中经济能力是影响他们生育观的最重要原因,占72.9%认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是不会考虑养育孩子。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们开始把追求的重心渐渐转向精神生活。(2)大学生对生育数量的看法。首先,家庭模式是指一个家庭的结构模式。理想状态下的家庭模式一般有四种模式:丁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双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从整体数据分析,选择丁克家庭模式的只占7%,选择独生子女家庭的占27.1%,选择双子女家庭的占48%,选择多子女家庭的占17.9%。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生育功能逐渐降低,再加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白领尤其是女性选择不生育,宁做“丁克家庭”。选择丁克家庭模式的同学也许是崇尚个人主义的自由者,他们追求生活的自由与洒脱。选择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的同学较多出生在非独生子女家庭,而选择双子女或多子女家庭模式的同学较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这个现象很有趣,独生子女或许是觉得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比较孤独和寂寞,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兄弟姐妹一起成长;非独生子女或许会觉得父母的爱不能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而觉得遗憾,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能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选择丁克家庭模式的同学认为家庭的核心不应该是孩子,他们不认同一个家庭的全部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王转的家庭运作模式,所以他们认为即使是家庭,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夫妻二人之间的联系,孩子可以不存在。

然后,是对于子女性别的偏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革,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在只允许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希望生女孩的占45%,希望生男孩的32%,持无所谓态度的28%。很有趣的就是,在希望生女孩的同学中有80%的是男生,这表明男生养育女儿的欲望更强烈。如果对孩子的性别有特定要求,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生理遗传作用。其中,占大比例的还是个人喜好。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个人喜好影响的对孩子性别的可能会导致违反计划生育的超生现象。

3.大学生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人口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长抓不懈。当前我国人口数量正在逐渐得到控制,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为了要超生或者。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大学生可以符合国家规定,但依然有少数大学生不惜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代价超生。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愿意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他们认为并多生才希望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而是从人权的角度上看不应该用制度去控制人口的出生,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也不一定会生多于一个孩子。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必然会对居民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6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在他们看来这主要看自己是否有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养育一个孩子,精心养育好一个孩子比什么都显得重要。17%的大学生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会考虑多生几胎,在笔者看来,这是符合客观的一种生育意愿,因为物质毕竟是基础,作为父母不能不保证子女的物质生活,只有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孩子多方面发展。8%的大学生认为无论如何都会多生几胎。有15%的大学生认为如果第一胎性别不理想会考虑生二胎或者更多。想多生孩子的同学大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去养育孩子,也不担心经济是否能负担得起,但是他们能接受的多生孩子的上限一般为三个,盲目多生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三、分析与讨论

大学是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没有过多的物质竞争,刚步入大学的都是一个懵懂的青年,他们的思想相对社会人单纯。在大学里谈恋爱,追求的是一份没有杂质的感情,没有物质条件的掺入。恋爱应该是发自于内心的爱的需求,不是因为寂寞等非爱的原因而恋爱。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恋爱观,有的人只在乎过程的享受,有的人则追求爱情开花结果,更有的人愿意相信缘分。两个人的相遇、相知、相恋也是一种缘分,对感情过于随便或过于执着都是不利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摆正心态,以一种平常心去认真对待爱情。从爱情到婚姻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如果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工作还不稳定的时候就结婚的话,负担一个家庭开支的经济压力会成为他们事业上的一个阻碍,他们不愿意在事业开始阶段就让过大的压力而止步不前。当然还有一少部分大学生赞同当今流行的“裸婚”,在他们看来婚姻是靠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立与维护的,与其一个人孤军作战不如两个人一起同甘共苦,在自己孤独和寂寞的时候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借肩膀依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年轻的父母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质,包括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一般都会显得比较阔绰,花费开销也比较大。在现今社会,父母也还是会把物质条件看成是养育孩子的基础条件,因此,经济条件成为大学生考虑生育子女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他们自小就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独生子女家庭最幸福”等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标语的影响,现在不像以前,家里要有劳动力所以要求有男孩,现在的他们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孩子的性别不是十分在意,他们觉得只要是自己的儿女都是宝,儿子女儿都一样。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生女儿显然渐渐一改以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开始成为人们对孩子性别的方向标了,也许这就是提倡男女平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的婚育问题,大多数的受访者都给做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他们把自己对婚姻、家庭以及生育的看法客观的表达出来。最让人惊喜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80后、90后也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出如此长远和深刻的思考,改变了人们一向认为80后、90后是享乐的一代、不顾后果的一代的看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缔结和延续的形式。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就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现代的年轻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觉地承担起责任,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江剑平,方华.福建师大学生择偶与家庭观调查[J].健康教育.2001(22)

[2]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1998(8)

[3]胡明玉.婚姻家庭法教学与大学生健康婚姻家庭观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

[4]刘文菊,刘丹萍.郧阳师专在校女大学生女性观调查报告[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

[5]女大学生婚育取向调查――以浙中某年高校为例[J].时代经贸.2010(16)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技校学生; 心理特点;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17-001

1.前言

技校学生是企业新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将影响企业的未来。由于我国技工学校具有特殊性,学生的来源多是中考、高考受挫者,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中,这些学生普遍不受老师重视,在同学中的评价也不高,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独立意识不强,使学生自身也认可了社会对自己的看法。错误的定位和认识,使学生经常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建立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为企业合格的接班人,是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2.技校学生心理特点

2.1自信心不强

由于社会对技校生的偏见和学生自我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感到没有考取理想学校,就读技工学校成为未来的技术工人低人一等。或是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寻得一份工作,被动地服从了父母的安排,难免对所学的专业缺乏责任感,不容易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据一项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回答“对于顺利完成技校阶段学业并成为目前所学专业的行家里手”这一问题时,选择“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的学生达80%,在回答“凭着自己实力顺利就业”的仅有15%[1]。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应试教育模式中,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得不到教师的关注,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冷眼多,得到的表扬少。长期的环境使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能力差,低人一等,为自己贴上了消极标签,对生活信心不足。

2.2逆反心理重

青春期发育带来的成人感、独立倾向,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闭锁行为和逆反举动,学生遇事喜欢自己做主,或做一些事情时不说原因和理由,这让家长和老师无法及时沟通。面对长辈的劝导,他们常常回避甚至背离。尤其一贯是大家眼里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从而产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逆反心理[2]。

2.3人际关系不协调

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个性形成最富特色的时期,又是心理发展方面的“暴风雨时期”和“危险时期”。表现为以激情为主,易冲动,易爆发。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进入技校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同学相处,人际关系的内容增加且琐碎,加之班级里男生占多数,有的班甚至没有女生,男生在这个时期情绪容易激动,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打架的情况。据一项调查显示,技工学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能力较弱,强迫、人际敏感、敌意和偏执是技校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3]。

3.应对措施

3.1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技校生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课业负担不重且自主时间相对较多,闲暇时间也明显增多。据调查显示,技校生对课余闲暇生活的总体评价认为“一般”的占62.8%,“无聊”的占19.8%[4]。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与人交往,学校应结合技工学校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爱冒险等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展现自我,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

3.2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技校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可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活动,如挫折教育、恋爱观教育等。组织心理教育专职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学生解决问题。以班为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建立心理咨询信箱,采取书信形式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避免学生因各种顾虑而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3家校构成联合体系

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发现他们的问题时,应积极和学校沟通,共同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矫正,切忌过度溺爱或一味打骂孩子。在给予子女更多关爱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家校构成联合体系,形成共同教育的网络,将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加强教师心理培训工作

无论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都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靠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各科教师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然后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之中,做到全员参与。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形式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4.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提高技校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为重要。技校生大多处在青年初期,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全面不透彻,遇事易冲动,做事叛逆,因此,应对他们多鼓励,多指导,少施压,少责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黄西宁.技校生自卑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广西教育.2002,9:30-31

[2]李浩.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微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6:47

恋爱观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女性群体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李成革(1967-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律教育;万雅静(1968-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胡静(1982-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办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河北 邢台 0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女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220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91-02

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女性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比例逐年提高,高职女大学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由于性别、观念、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中出现了诸如业余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突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恋爱婚姻迷茫、就业求职状况堪忧等有别以往的新问题,已成为教育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也是一个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各界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高职女大学生群体的问题,分析背后原因,探索解决策略,因“性别”施教,提升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独立、自信、智慧的现代新女性。

一、高职女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1.女生比例逐年提高,生源质量相对下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以及女性学员自身的努力,高职女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生源总数减少,为了完成招生计划,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只得一降再降,再加上单招、注册入学,入学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逐年下降。

2.农村学生和独生子女居多。“穷人的孩子上职校”。农村生源已成为高职类院校的生力军,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设施无法与城市媲美;二是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和其他费用;三是固有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都为“90后”,计划生育政策相对较紧,高职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

3.个性张扬,行为叛逆。独生子女、“90后”、与网络同成长,这些因素的“熏陶”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个性,高职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毕业照、僵尸毕业照、穿日军军装庆生照、穿比基尼享受免费晚餐、求包养、求私奔等言语和行为无不透露出张扬、自我的个性与叛逆。

4.理论成绩优秀,动手能力较弱。据统计,高职院校里各类奖学金获得者2/3以上都是女生,但女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实践课、实验课,导致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以至于出现女生获奖优势巨大,就业尴尬无奈的现象。

5.思想相对单纯,攀比心理较强。高职院校女学生爱慕虚荣,互相攀比多出现在二、三年级,一年级新生本色未丢,对于各种诱惑还能坦然面对。但经过了一两年城市生活的感染,以及周围同学的吸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变化,虚荣心逐渐萌生,同学之间开始攀比,并愈演愈烈,当正常手段无法满足时,可能就会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取,应该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女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1.业余生活单调。高职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以通过业余活动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但这对于现在的高职院校女同学来说近乎奢望,因为学校担心开展活动发生意外要承担责任,尽量减少甚至不开展活动,仅有的运动设施也主要是为满足男同学的需求,社团及其组织的活动也多由男生承办、参与,女生的参与率很低。所以,高职女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QQ、网络、服饰等,几乎不关心时事政治,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成了“宅女”。

2.人际关系紧张(尤其宿舍矛盾突出)。一句令人心酸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再一次把大学生宿舍关系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调查,近七成女生对寝室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处于精神上“断乳期”的高职女生又呈现出过度自我的行为特征,再加上女性较强的敏感、猜疑心理,往往让这些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高职女大学生因琐事引发矛盾,导致“人际关系危机”。

3.心理问题突出。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全面下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上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女生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因抑郁、精神健康休学、退学;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伤害、杀害他人或自杀、自残;恋爱、婚恋情感受挫酿成悲剧;妒忌心、虚荣心、攀比心理导致盗窃等违法犯罪;因受伤害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以及就业、学业、家庭变故等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4.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近年来,高校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网络伤害案件”高发,这既有学校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教育缺失的责任,也有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个人原因。除此之外,女大学生因自然灾害、交通、交友不慎、业余兼职、就业等导致被骗、被伤害的事件,也大都与自我保护意识缺失有直接关系。可见,女性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5.恋爱婚姻迷茫,性观念开放。当前,传统的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正在遭遇“90后”女大学生的挑战。她们更希望得到财富、权力、光环,她们不太在意白头偕老的婚姻,高校里“闪婚闪离”“毕业就分手”“在校生结婚生子或奉子成婚”的“速食爱情和快餐婚姻”已经不是个例。对于性问题,从“谈性色变”到现在的高度开放,令人错愕。以下是几组对高校女大学生关于婚恋关系的调查数字:9成女大学生认同婚前同居,近6成想嫁富二代,近半女大学生有意嫁给“铁饭碗”。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从没考虑过的占22.4%,43.6%没把握,7%认为根本没可能。目前我国年人流量达1300万人次,大学生是人流“主力军”, 8月成为“暑期学生人流月”。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揭示出当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性观念正在突破传统的樊篱。

6.就业求职状况堪忧。近年来,高职女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就业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她们位于就业底层,没有资格选择理想的就业单位。企业往往优先招聘“985”“211”、一般重点院校、本科生、高职男生,最后才是高职女生。而从就业的单位来看,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遥不可及,外企、知名私企也是奢望,一般的民营企业就成了高职女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因此,除去少数因家庭关系能顺利就业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就业困难,尤其是无“社会资源”可用的高职农村女学生情况更差。

高职女生就业的另外一个担忧是就业歧视。妇联2011年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其实,除了遭遇性别歧视,女大学生还会面临生育、学历、户籍、隐私等歧视。“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是女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学校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责任不全在大学教育,中、小学也难辞其咎,尤其是高中阶段。高中被喻为“教育之腰”,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综合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同样,小学、初中教育不容忽视,这是人格和习惯培养阶段,应进行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习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抗挫折能力等教育。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成人,具有独立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此时,应引导她们自我完善、自尊自重,教育她们如何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高职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学会自尊、自立、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要教育孩子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不爱慕虚荣,杜绝攀比。另外父母还要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掌握动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3.法律、政策保护。当前高职女大学生中的诸多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和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得以改善或解决,但不少问题还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如就业歧视、对女性学生的伤害、犯罪等。从立法角度而言,《宪法》《刑法》《婚姻法》《劳动法》《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分别就女性政治权利、人身权、婚姻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以及其他各项权利实施了保护,应该说比较完备。但从司法层面上看还有不少问题,关键在于执法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建立有效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如果法律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不能落到实处,再多的法律也只是法律而已。

4.社会支持。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的影响远不及社会,解决女大学生的问题没有社会的鼎力支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和对女性的偏见已根深蒂固,因此社会需要以极大的胸怀来接纳和对待高职女性学生群体。她们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学由于成绩不突出,不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高考成绩不理想再次遭受挫折,接受高等教育的高职院校既不是自己心仪的高校,也不是社会推崇的“985”“211”,更不是家长期望的“大学”;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就业又遇到种种歧视,无业可就;再加上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使她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因此,社会应该为高职女大学生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高职女大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信。“打铁还得自身硬”,尽管解决高职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但自强不息永远是硬道理。只要高职女大学生能以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出现的一切问题,通过自身的拼搏,建立自信,赢得自尊,学会自立,实现自强,存在于女性群体中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黄海群.女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2]胡英娣,胡会来.高职院校女性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对女大学生成才的特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3]王雪珍,陈美云.民办高职院校女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