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1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为丰富而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花哨和热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给学生准备许多学习材料,而缺乏思考这些材料和所教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2)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化”。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学习材料,但对材料的使用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数学素材?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素材选择的策略。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量,彰显数学本质
我们知道,选择好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倡导新课标的今天,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材料的选择,但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材料呢?广大教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得许多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许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往往被一些花哨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吸引,却难以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了许多漂亮的对称的图片,大约有十几幅图片,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争先恐后地发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动物。生2:这些建筑有些是中式的,有些是西式的。生3:这些动物都很可爱。
……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竭尽所能发现新的内容。教师在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学习材料越多越好呢?”上课的气氛虽然热烈,但因为学习材料过多,学生无法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本质,所以数学的本质似乎被改变了。
其实,在材料的选择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突出数学的元素,直奔主题。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针对新的知识,巧妙地寻找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堂课《认识面积》,如何让学生认识面积。首先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手掌图形,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哪个是小朋友的。通过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接着教师出示各种物体的面,如树叶的面、盒子的面、桌子的面等,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这些物体的面,说一说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学生通过摸和说物体的面,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物体面积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架构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的选择蕴涵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要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在选择数学素材中,除了育才的智育功能外,还要蕴含德育功能,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2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额不足,教师在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学校虽能够组织实施,安排课表和授课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认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远不及语文、数学重要,为非主要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频繁更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农村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这门课程基本都是班主任教师兼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之后,闲暇之后才会考虑这两门学科,不是大家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而是感觉明显的力不从心。当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数教师兼任。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不研究教法,更不研究学生。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握不好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重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更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教师不按课时上《品德与社会》课,常常占用上语文、数学课等。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甚者不会使用。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有效应对农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1、加强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的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对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严格按照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2、提高科任教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的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与社会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3、加大品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普遍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就必须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来弥补教师队伍存在的缺陷。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80-01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很多人喜欢把批评人、教训人戏称“刮胡子”、“上政治课”。其中含义之一是“上政治课”多是采用“讲大道理、进行说教”的方法。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是小学“政治课”。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还确实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讲大道理进行说教,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对这些理论说教感到枯燥无味,收效甚微。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普遍开展,不断深入发展,笔者在教学一线实践、探索,认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学生是质朴、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2 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太太赶集卖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用计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植物花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和动手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笔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许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第五,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还是在有关“地震”的讨论后,学生办了“了解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报,以地震为主题作文、作画,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3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集体精神。活动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及时启发引导,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适合表演活动,有的适合讲故事,有的适合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笔者增加了“行行出状元”的教学内容,采用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4
在教学上要明确本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在组织每一个主题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总体的教学目标,但不可平均用力,而应在具体主题单元中有所侧重。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实施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无需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丰富和创造学习内容;要打通文本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渠道,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中的儿童互动,一起感受、体验、分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活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认识,完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能深化教育、提升经验;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要注意整合教材及其他资源,理清教材每个道德主题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将教材设计的道德主题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会内容等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定各年度或各学期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要全面、合理、明确、有一定弹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了解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确保目标的适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认真审读教科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抽取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处理,归纳实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养元素。目标制定切忌“高、大、全”,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教材,研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育要素,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布局、调整、剪裁、补充教材。对补充的学习资源要进行认真地选择,注意学习材料与道德观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习材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要多样,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搜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有效为学生学习服务。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道德体验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道德观的初步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立德树人。
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挑战学生的智慧,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人格培养。对不同内容的活动主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有所不同,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应不同,应针对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学习方式,如实地采访调查、教学游戏、合作讨论、情景表演、案例分析、操作实践、欣赏活动等。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参与活动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并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等)和多维互动(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技能方法交流互动等),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探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等不断延伸与扩展活动。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生活化;儿童化;多元化
听过很多优秀的品德课,我欣赏一些老师教学设计的别出心裁,赞叹一些老师资源开发的深邃宽泛,更佩服一些老师课堂驾驭的左右逢源……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执教者的优秀深深吸引,却常常遗憾地忽略了学生,忽略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探究足迹、生命活力,他们是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行程……“生本课堂”,“以学定教”,“让孩子站课堂正中央”……懂得这些个理念不难,难的是落实到行动。寻找儿童视角下的品德课堂,关注一点点,改变一点点。
一、学习活动贴近一点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期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老师只有把儿童当儿童看待,把自己当作“长大了的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在哪里,探究兴趣在哪里。
在学国疆域之大的活动中,我们很多老师会采用罗列出一组数字:960万平方千米;东西跨度约为5200公里,南北跨度约为5500公里等,希望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数据面前,惊叹祖国地域辽阔。有的老师还会让孩子们猜猜从祖国最南端走到最北端需要多少天,或者找个邻国来比一比,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祖国之大。但如果这些学习活动放在低段孩子中,效果真的会有我们预设中的理想吗?不要被“啊、哇”的惊叹声迷惑,数字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本身是抽象的概念。老师其实是把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取的经验传递给了孩子。
在一次参加省品德培训活动时,杭州行知小学听二年级小朋友学习《我爱你,祖国》时,我看到苏艳老师是这样引导孩子体会的。
师:看看老师今天早上拍下的校园风景照。这是哪里?
生:我们的行知小学
师:(出示杭州市地图)在地图上找找行知小学。(当孩子们一下觉得较难找到时,老师提示孩子可以先找找西湖。)地图上看学校成了小不点。这是为什么?
生1:杭州市很大。
生2:我们学校只有整个杭州的很小的一部分。
师:(接着出示浙江省的版图)这是浙江省的地图,你能找到杭州吗?(生找)还能找到我们学校吗?
生:找不到了,因为杭州市在地图上已经变成一小块了。
师:没错,整个浙江有六七个杭州那么大。(再出示中国地图)请小朋友们在中国地图上找找咱们浙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1:浙江太小了。
生2:中国好大呀!
……
苏老师从发现孩子的学习需求入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从自己的校园聊起,学习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由近及远,层层深入感知祖国之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诠释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最大化地贴近学生。
二、课堂语言童真一点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小学教师不仅要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明晰、合乎规范,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
一年级《进厨房》一课教学时,我第一次的板书里设计了本课的重难点,即“数量适中荤素搭配”。结果发现跟小朋友的交流中,很难引出这几个字,最后出现在黑板上,也总觉得很别扭,感觉不是写给小朋友看的。仔细想想,一年级孩子的语言里不会有这样的词汇。孩子们不是这样说话的,课堂里交流时当然不会引起共鸣了。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改变了我的表达。我告诉孩子们,吃多了,小肚子会撑破;吃少了,小肚子又会咕咕叫。我们吃东西要注意不能太多,小朋友们马上接过我的话题,说――也不能太少。我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不多不少”四个字。在交流健康成长中需要各种维生素时,又达成共识――“样样吃,不挑食”。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起孩子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教学中,一老师对行政区的概念引入时,打了这样的比方:我们校长管理一个学校,把学校分成了一个个班级;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把班级分成一个个组。那怎样管理我们的国家呢?
教学实践表明,用儿童化语言上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多元一点
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1.重视课内评价
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前不久,参加培训学习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小心电老虎》一课,她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评价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在“找一找”发现生活中的不安全举动板块中,老师不仅对八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了客观评价,结束时,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评价单为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八题全部答对得五星,答错一题或两题得四星,答错三题及以上得三星。“用一用”实践环节时,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又安排了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前,老师让学生看看学习评价单,算算得星情况。让学生聊聊自己对今天的成果是否满意。其中有一位男生说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是很满意,因为在小组汇报交流时笑场了,不应该。
我们发现,当课堂评价不止教师评价这一根标尺时,评价面更广了,学生自我评价触动内心,既肯定自我的成功与进步,又及时鲜明地指出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2.加强课外评价
品德课具开放性特点,评价有时也需要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在《秋天的保健》一课的课后践行作业时,为了保证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我设计了如下表格:
家长参与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以及自身的一纵向比较。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2014(12):37-38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式 课堂实施 探索实践
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仅从教学理念上带来了突破,也给教学内容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为此,如何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并将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技能的程度,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开放式课堂所取得是实践经验,讨论在开放式课堂实施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开放式教学的依据
新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实践带来新的指导和应用,开放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由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解题方法,还能从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知识的习得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它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对知识的选择、加工、内炼、掌握的过程。开放式课堂教学适应了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在彼此思想交换的过程中将正确的知识内炼成自己的记忆,从而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媒介,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数学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对思维能力的促进,因此,开放式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在开放式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通过开放式课堂的设置,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活动中去,开放式的课堂情境,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开放式的教育资源与课堂组织让学生得以从互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三、开放式课堂实践与实施策略
1)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动力与先导,只有从思想上建立开放的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因此,开放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上,还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给予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将辩证地教学观念应用到教学服务中去。
2)对进行内容进行开放
学习材料是开放的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将与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材料应用到开放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对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要求。
3)对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的中,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效率的关键,特别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从问题的探究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讨论与总结,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并在认知过程中,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概括与总结能力的综合培养。
4)对教学环境的开放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加强环境对教学的有益促进,比如将课桌进行适当的变形摆放,圆圈有助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横排有助于学生们的合作等等,同时,对教学环境的设置上要与实际相结合,比如根据需要教室拉到操场上来,或者在大树下。通过丰富的灵活的环境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劲头,从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将数学教育引入。
5)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开放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比如对班级进行有效的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等因素,让各组内的成员在学习上得到优势互补。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从知识的碰撞中深化知识的吸收,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对学生自的开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实现对知识的求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中来收集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
7)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开放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引人开放式学习,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讨论,从学习体验中培养知识能力,同时,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评价,为学生的认知注入了活力,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