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1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有一件大事终将对未来影响深远。这件大事,便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据统计,“法治”一词在被称为四中全会公报的上述决定中出现58次,而“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句话更是被广为传颂。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有3起死刑案件成为标志性的司法事件:第一起,是由死刑改判无罪的福建念斌案;第二起,是由死缓改判无罪的甘肃陈琴琴案;第三起,是已经执行死刑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

法治成为信仰和改判案件,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福建念斌案的案情众所周知,念斌作为毒杀邻居丁云虾家两个孩子的犯罪嫌疑人被判处死刑,在无“真凶落网”的情况下被福建省高院改判无罪;现年52岁的甘肃女子陈琴琴的命运和念斌相似-5年前,与她有点儿矛盾的邻居家的养女死于鼠药中毒后,她被作为凶手判处死缓,同样在无“真凶落网”的情况下,她于2014年9月30日被甘肃省高院改判无罪;与念斌和陈琴琴相比,在18年前被执行死刑时年仅18岁的呼格吉勒图的命运最为悲惨。

念斌和陈琴琴之所以能挣脱死刑的枷锁重获自由,既关乎施政者依法治国的施政方略,也关乎执法者从“打击犯罪”到“保障人权”的观念嬗变——如果“尊重公民人权”的观念和“打击犯罪”的观念不能比肩而立,从死刑到无罪的案例便没有出现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在盘点2014年的法治进程时不应忘记给福建、甘肃和内蒙古等地的“高级法院”点赞。在这些“高级法院”中,高院尤其值得称道,在呼格吉勒图的生命已经被剥夺而同类案件——聂树彬案没有下文的背景下,他们对呼格吉勒图案启动再审程序需要极大的勇气。

事实上,与任何行业都可能出错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保证百分之百正确。用一位法学家的话说,一定比例的错案是一个良好的司法制度存在的前提。浙江大学宪法学博士刘练军的话更直白:“除非废除刑事司法制度,否则,一定比例的错案就不可避免。”

正是因此,“错杀”还是“错放”就成了摆在执法者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从念斌等人的案件中,我们看到了“高级法院”选定的答案。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2

(一)全力服务发展大局。一是根据县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市、县政务目标考核指标等,科学测算,理性分析要素支撑,月月促落实。二是充分履行统计部门职能,围绕承担的二十多个项目的调查统计及资料分析工作,每月按时报送快报及分析,每季度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年度统计公报。三是开展统计调研分析,编印《统计公报》、《统计月报》、《调研与分析》等,撰写月度、季度统计调研分析38篇,统计信息86篇(条),《统计月报》12期;围绕建筑房产市场、投资统计、农村耕地撂荒、规上服务企业、园区工业、经济普查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13篇专业分析与专题调研分析成果,得到县领导肯定与省、市统计局转发。四是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入库管理的服务指导、对策建议及沟通衔接工作,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0多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限上商贸企业12户、资质以上建筑房产开发企业5户、规上服务企业12户等入库工作。五是帮扶双足鞋业5月份进入规上企业,截止10月底实现产值1.3亿元。

(二)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先后有省统计局副局长陈智和人口处、社科处、核算处、综合处、投资处的领导莅临调研工作;市统计局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多次到调研,赢得了他们对发展的认同与关注支持。11月中旬,邀请市统计局领导围绕统计工作及经济知识为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

(三)认真开展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与专项调查。2014年1月1日,我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共登记个体经营户29045户、单位3720家,其中“四上单位”126家;数据采集、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两次代表全市接受省政府督查组的检查,其成效得到充分肯定;2名同志被评选表彰为“全国最美普查员”、“全省最美普查员”,获得省政府经普办表彰的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2名,获得市政府经普办表彰的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9名。有序推进两个被抽中村的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完成文化产业、妇儿“两纲”、限下工业和商贸企业抽样调查工作。开展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调查、城镇化率等专题调查及统计资料汇总上报。

(四)名录库建设及网报工作成效显著。强化统计名录库的更新、维护与使用,在江口、元山、驷马及同州街道办事处永福社区、政法社区等开展名录库管理延伸试点工作。联网直报企业的直报率、CA认证率、注册率均达到100%。

(五)加强统计执法及统计教学工作。结合统计专项执法检查及“三经普”摸底清查,对全县“三上”企业及数据质量等开展检查和整改工作。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日”活动。共有270名统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继续教育及职称资格考试培训。

(六)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工作有序推进,问题整改初见成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单位内控管理,纯正单位风气,机关无1例、安全、涉稳事件发生,干部职工无1例违法违规违纪事情发生。狠抓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去年达标基础上创建示范县。

二、2015年重点工作

(一)更加注重统计服务发展大局。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统计工作重要职责的理念,充分履行统计职能职责,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级党政领导关注的焦点问题,扎实开展调研分析,不断强化对全县经济社会总量、结构、效益、速度等监测反映和综合评价,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搞好统计服务。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资质以上建筑房产开发企业,重点认真做好统计数据解读,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找准切入点,真正参谋在关键处、咨询在点子上、服务在民生中。

(二)持续开展统计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依法统计提高数据质量的意见》、《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办法的通知》精神,按照全省开展统计规范化建设和“四有”、“五化”、“四加强”的要求,扎实开展部门统计、乡镇、“四上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名录库管理延伸到乡镇、社区试点工作,夯实统计的基层基础。

(三)推进方法制度改革探索创新。认真谋划适应统计改革发展和大数据时代新形势,对接GDP核算、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要求,做实科技创新调查工作等。

(四)扎实开展国情国力及重点调查工作。按照“三经普”方案及进度安排,进一步做好资料汇编及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各项重点、抽样、限下(规下)调查工作。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3

一、加强研究部署,着力夯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础

(一)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20**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考核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对今年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进行部署后,我市结合实际,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年**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梳理出十七条主要工作任务,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整体推进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方向。

(二)规范信息,落实保密审查。重申严格执行谁公开、谁审查、谁负责、先审查、后公开、一事一审等保密审查规定,要求各单位把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与公文运转程序、信息程序有机结合,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由承办单位提出具体意见,经信息公开操作人员审查后,报信息公开负责领导审批,从源头上落实了保密审查。结合日常工作指导,对部分单位进行了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落实情况检查,重点围绕保密审查制度建设、信息流程、公开平台管理等方面,既查台帐资料,又通过技术手段检查公开平台,杜绝失泄密事件发生。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为促使行政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了解、掌握行政诉讼及政府信息公开领域必要的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水平和技能,推进全市依法行政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9月份举办的一次行政诉讼应诉及政府信息公开专题业务培训,使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掌握了相关政策,理清了工作思路,提升了业务水平。

二、加强公开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多渠道公开载体

坚持以政府网站为主平台,以政府公报、现场查阅点、新闻会以及政务微博等为辅助手段,着力搭建高效便捷、渠道多元的公开载体,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一)拓展提升平台功能。今年着重对公开平台页面进行了调整美化,将公众所关心的各类特色专栏如企业政策查询平台、阳光工程网、新闻会等链接集聚整合至首页,方便公众访问。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规范性公众平台,新增了公告栏以及整合了规范性文件意见征集栏目。

(三)借助政府公报信息。20**年市政府公报《**政务》共出版20期,均在**市政府网站公布,每期印发近2000份,全部免费赠阅,发行范围包括:市级各部门、乡镇、街道、各行政村和社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产值3000万以上规模企业及档案馆、图书馆等主要公共场所。

(四)精心组织新闻会。完善新闻会制度,制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新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工作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整合民生问题面对面网络访谈推出**网络新闻会版块,为各镇(街道)、各单位定期进行网络新闻和网络访谈,开展网络新闻会6次,领导干部网络访谈6次,主动新闻,解读政策,回应公众,引导舆论。

(五)建立政务微博等新平台。建成了由**引领,各镇(街道)、各部门等101家单位入驻的**政务微博厅,合计收听人数超过30万,全年合计信息超过8万条次。**发表博文3198条,网民评论4793条、转发**988条,粉丝量19万。建设运行了民e通**网络民生服务平台,实施了《**市网络民生服务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平台已有用户注册数463个,网民总发帖量**63条,帖文总回复1095条,接受网友投诉、咨询、建议共355条,部门回复343条。

三、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公开内容

据初步统计,至今我市在信息公开平台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7694条,其中市本级主动公开3876条。在重点领域主动公开方面,突出抓了以下五方面:

(三)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一是深化征地拆迁信息,重点公开土地征收审批结果,方便公众查询征地批复、范围、补偿、安置等相关信息。进一步将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补偿标准、补偿结果信息公开,在征收范围内公开房屋征收决定、补助奖励政策和标准,向被征收人公开征收房屋调查结果、初步评估结果、补偿情况,实行阳光征收。二是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住房保障年度目标任务、开竣工项目情况、房源分配情况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监督电话等,方便群众监督和查询。加强房源分配阳光操作,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强化后续跟踪监管,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及时予以清退。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所有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均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公布,充分保证所有愿意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潜在供应商都能及时的、机会均等的获取信息。切实保证所有程序、环节公开,使每个参加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供应商都清楚如何获取采购文件,明白文件编制要求、开标、评标的程序,所有中标结果也均都在网上公告,接受全社会监督。

(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重点推进中小学校招生信息公开,涉及中小学、高中招生入学政策文件在7月底前全部出台并向社会公布,并做好政策解读,将有关政策文件和解读内容及时在网站、媒体上公布。针对中小学招生工作,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期在线访谈,教育局领导与市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为进一步做好招生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回应广大网友关心的招生入学热点问题,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市中小学招生政策。

四、进一步加强依申请公开工作

(二)规范依申请公开。一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举办行政诉讼应诉及政府信息公开专题业务培训,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制定依申请公开答复格式标准文本。针对依申请公开答复不规范、不及时以及信息公开类复议诉讼案件败诉率高的情况,于今年初在**大市范围内率先制定了依申请公开答复文本格式并下发执行,进一步规范了申请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程序,降低了败诉风险。三是重视协调会商制度。对依申请公开中存在的情况复杂或者可能涉及三安全一稳定、二秘密一隐私等疑难问题,建立由受理行政机关牵头,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商制度,并邀请法院提前介入,对申请内容是否明确、信息是否应当公开和如何公开、公开后可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确保答复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

回顾过去一年,我市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领导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意识尚未真正确立,公开政府信息的紧迫感、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主动公开信息的质量还不够高。各单位公开信息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务动态类信息,政策解读、办事服务类信息更新数量明显偏少;三是信息公开人员力量不足。各单位虽然指定了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但人员变动过于频繁,工作交接中欠缺沟通,严重削弱了政府信息公开队伍的稳定性,信息公开工作缺乏延续性。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国务院、省、**市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总要求,梳理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细化分类、规范表述,特别要做好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征地拆迁补偿、财政资金使用和三公经费、环境保护、城建规划等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使信息公开内容更加满足群众的需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范文4

关键词:城市群;互补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域城市群特色发展、互补发展与联动发展探析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4日

一、苏州市域城市群研究背景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是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是城市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本身有一定的等级体系,大城市群套小城市群;城市群本身也在不断地发育和发展中。”(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语)对苏州而言,发展市域城市群,建立健全市域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群之间在基础设施共建、生产要素流转、公共资源共享、产业特色分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互补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实现苏州市域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必由之路。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外向型经济发展给苏州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2015年江苏的GDP总量超过7万亿元,其中苏州达到了1.44万亿元,占比近五分之一。伴随苏州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经济产业集群获得了长足发展,就业机会也得到大大增加,筑巢引凤带来人口激增;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交通的便利、环境的改善,城市中心辐射效应显现;带来外来人口的安居乐业,苏州城市形态出现重大变化,迈入了大城时代,苏州市域城市群建设逐渐成熟,2015年《江苏66(市区)经济实力排名》(新浪网图片新闻):苏州市属城市群――昆山市列冠,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入前十(三、四、七、九),2016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从5个二级指标即:民生基础、收入消费、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安全健康指标体系考察,262个地级市苏州排第一名。可见,苏州市域城市群之间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吴地文化渊源;对外经贸往来频繁,市域城市群联系非常密切,整体实力不可小觑;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百花齐放,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明确显示――苏州定位为大城市,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这个国家级跨越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发展规划给苏州对接城市群发展大格局,布局市域城市群互补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依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按照《苏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其中明确阐明了苏州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1450”的空间形态和建设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总体目标。“1450”指的是1个中心城市――苏州市区,4个副中心城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以及50个中心镇。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面对区域一体化趋势,苏州市域城市群的建设必须立足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劳动人口就业支持,带动城市副中心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互补作用强,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具有商贸业的优势,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更大。可以肯定,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苏州如何在城市群发展组织架构中优化区内城市群协同发展作用,辐射城市乡镇,城乡层次互补合理布局市域城市群各具特色?如何根据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形成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如何建设一个市域城市群之间要素资源联动使用,苏州市域各城市群共享与发展?实现城市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市群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态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苏州市域城市群,努力将苏州市域城市群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苏州市域城市群整体规模发展现状

(一)区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分析

1、苏州市域城市群区位资源优越。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东临上海,是上海的咽喉,濒临东海;南接浙江,与嘉兴接壤;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浙江湖州;北枕长江,与本省南通、泰州隔江相望,是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苏州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是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市内湖泊水网众多,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石湖、澹台湖、独墅湖、尹山湖、同里湖、盛泽湖、肖甸湖、漕湖、青剑湖、春申湖、尚湖、昆承湖、金仓湖、傀儡湖、淀山湖、暨阳湖(人工湖)等;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贯穿,达江近海,江岸线绵长,具有良好的深水口岸有利条件;丘陵山脉散落,林木环境秀丽,穹隆山、上方山、天平山、灵岩山、天池山、横山、七指山、香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有几千年的人文传承,名人荟萃,苏州园林、昆曲、评弹、吴门画派等各类艺术精致典雅,2006年随着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苏州段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由河道和7个遗产点组成,其中,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含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和环古城河)、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以及盘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和吴江运河古纤道等7个点段,带来了东方水文化,水成就了千年姑苏文化最鲜明的记忆特征。可以毫不客气的讲:苏州城市群集秀美山水和灿烂的吴文化资源于一体,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宝地。

2、人口规模。(表1)2015年苏州总户籍人口比2014年增加5.9358万人,2015年苏州总流动人口较2014年同期减少0.8万人,人口密度约799.66人/平方公里。按照2014年国家公布的城市规模人口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从人口规模来看,即使剔除了流动人口,按照户籍人口数量计算,苏州市域城市群中心城市市区达到I型大城市标准,常熟市属于大城市,太仓、张家港、昆山则属于中等城市。

3、地区生产总值。(表2)可见,苏州市域城市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具备发展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以昆山市为例: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0.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695.68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45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66万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76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251.85亿元,增长6.6%,税收占比88.4%。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

(二)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基本特征。关于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笔者偏向于学者崔功豪所说:依据城市群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城市群的面积、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结构为指标来划定不同级别的城市群结构:即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苏州市域城市群符合以上实证情形。详细而言,分成以下部分:一是苏州市区。作为中心城区,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包含:园区、新区、姑苏、吴中、相城、吴江区城市建设、交通出行、人口规模基本已经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二是以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县级市4个副中心城市,凭借绕城高速、沿江高速、苏虞张、环线高架等交通快速道路连接中心城区,形成中心城向的圈层式发展局面;三是50个中心镇,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对乡村社区的扩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属于目前加快发展的重点区域。

四、苏州市域城市群互补、特色、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群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苏州市域城市群如何达到深化和发展1个中心城市4个副中心城市,职能的分工与协作联系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下,使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苏州历来是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城市区域,市域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产业升级和区域架构重组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

(一)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1、城市群建设在当前需抛开行政区划的瓶颈。政府需在改变执政理念,倡导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中担责,政府、行业协会对产业布局、资源要素需要发挥信息渠道作用,形成城市群共同发展,达到多方共赢。

2、产业的集聚与扩散需要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战略布局城市产业延伸,充分拓展区域与城市空间产业联系。在苏州城市群产业发展“退二进三”,服务业型经济不断发展,应该探讨并实施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体系,从城市空间多层次规划入手市域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3、合理定位各市域城市的特色支柱产业带、依托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功能架构模式。剥离传统的只关注GDP的增长模式,平衡优势布局,才能实现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城市群才能得到平衡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有绵延后劲。只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生产要素才能得到极大的节约,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动力,最终带来可持续性发展。

4、苏州城市群未来发展建设必须注重公共资源平台利用,现实发展与法规制定滞后存在矛盾。城市群发展对市域城市群的建设与管理,政府部门必须担当建规立制的责任,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划局限,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利于公共职能部门走得更远,但是苏州市域城市群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必须有跨区域协调部门,才能产生联动、产生合力,才能推进苏州市域发展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依托城市群发展优势,提升管理标准化程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区域条件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强化“跨”城市合作的力量,苏州作为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区域,区域的竞争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摒弃原有传统的在封闭行政区内组织城市经济体系的模式,以大都市区组织模式来进行区划调整并建立和配套有效的制度与政策来实现跨行政区组织、建设和管治。

(三)协调城乡发展,促进乡镇中心镇发展。在乡村布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城市群带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借助有效的产业整合创建城市群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合理且高效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来达到可持续发展是苏州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另外如何创建合理的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方法,引导城市群整体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把握城市群的结构演化和处在何种发展状态;如何促成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较高水平上的融合等都将成为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

五、苏州市域城市群互补、特色、联动发展实现途径

市域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城市化逐渐发展的进程,其在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在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集合资源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可以借助于以下途径:

(一)利用“江、海、河、湖”优势,构建国际物流岛设想。大举推进物流运输业发展,把苏州港建成国际物流岛。借助于快速路张家港合兴港区疏港公路、太仓港区新泾作业区疏港高速公路、太仓港区浮桥作业区疏港公路,借助于江河、江海连接优势,国际物流岛,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物流形式的具备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复合型物流产业集群模式,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的一个能源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地,是各种物流作业的集中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服务功能的集合体。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探索创新物流联动发展新模式。苏州港具有江海交汇、成片岸线和腹地经济优势,以苏南和长江沿线集装箱集运直接出海,把苏州港建设为江海联运的核心港区,辐射带动长江沿线经济发展的重要进出口门户,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着力推进“远洋干线、近洋干线、内贸干线、洋山快线、长江(内河)支线”五线同步发展,形成苏南、长江(运河)沿线的近洋和内贸货物在太仓港、张家港、常熟港直接出海、远洋货物在太仓港、张家港、常熟港直接或中转出海的运输格局。发展多式联运培育特色精品航线,构建新型高端物流模式,打造物流特色服务品牌,配套完善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港口和港航企业的运营质量效益。

依托苏州港地理位置优势,借助苏州城市群外贸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发区发展的经济实力,构建发展国际物流岛思维,建成全国领先的口岸通关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扩大和优化区域通关通检一体化,完善提升口岸载体功能,为苏州创建自贸区提供支持和服务。因此,物流岛已跳出传统物流形式和交通概念的范畴,是一种大产业、大经济背景下的全局的全新概念,对苏州而言也是一个可以互补、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更是一个可以推动苏州市域城市群持续发展的基点。

(二)利用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做足“山、水、园林、江、湖、河”自然资源、人文特色产业文章。苏州市域城市群资源优势浑然天成,得天独厚。北依长江,西抱太湖,大运河横贯南北。2015年苏州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9.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全年接待境内游客10,6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3家。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末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0家,其中有2家被列入国家级,尽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但对于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苏州而言,还有足够的旅游“蛋糕”需要全力去获取。君不见:眺望太湖,水天一色帆影竟发,极目浏河,江海交汇沙鸥齐飞;清风轻抚,金鸡湖环湖竞走,夜来停泊,寒山倾听钟声;阳光下漫步狮子林、拙政园,品雕花窗格,夜幕下熙熙山塘、平江河边,闻铮铮丝竹,好一个“湖上美人弹玉筝,小莺飞度绿窗楞”;春来游穹隆、树山、上方山、香山,秋至游天平山、灵岩山、大阳山,夏日观虞山、天池山,冬日赏雪西山缥缈峰、东山莫厘峰。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需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生态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原则,顺应各个城市群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坚定不移的发展苏州市域城市群观光旅游服务产业。初步设想:(1)真山真水,山水特色游线――高新区、吴中、姑苏区、张家港、常熟;(2)长江江海游线――太仓、张家港、常熟;(3)环太湖游线――高新区、吴中、吴江,但见湖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是“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三千年历史默数胸中”;(4)千年大运河游线――高新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5)水乡古镇特色游线――昆山、太仓、吴江区、园区、吴中区;(6)农业种植观光特色游线――相城、昆山、张家港、常熟、高新区、太仓;(7)环湖竞走线――环古城河、环金鸡湖、环石湖、环太湖、环阳澄湖线等;(8)体育健身运动爬山线路――香山、天平山、灵岩山等。为此,苏州市域城市群之间产业布局要把握特色,多方挖掘,协调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带动苏州城市群50个中心乡镇发展,城市群之间联动布局,特色发展,形成苏州市域城市群山水人文观光旅游产业带状生态立体发展空间。

(三)利用苏州市域城市群拥有的不同类别的开发区功能,让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不同城市群独特的产业研发基地。推进产业互补集聚能力,提升苏州城市群下属的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张家港综合保税区、常熟开发区等开放型经济走廊发展水平,站在科技教育的高端,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服务等功能,形成各具优势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港口物流服务中心,为苏州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服务。

依据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分类优势,布局苏州市域城市群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各城市群产业各有优势,各有特色,达到城市群产业互补发展。苏州市区高新区主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成为新先导产业;工业园主打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机器人及精密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张家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玻璃基板、现代装备、新型能源、特种纺织“五大基地”;昆山市则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主攻总部经济,在制造业方面,重点主攻高端制造业扩产项目;在旅游产业方面,重点主攻上海迪士尼乐园相关配套项目。常熟主推产业与城市的同步转型,打造金融、科技、生态为一体,力争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因而,面对不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类别,着手盘活开发区存量资产,全力推进城市群产业布局特色互补,协同发展。

(四)利用苏州智慧城市建设东风,建立对接平台,提升城市群整体管理水平。重点解决城市群之间户籍、劳动、医疗、教育、再就业等管理,满足生产要素最基本的人员大市范围内自由流动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归根到底是在于跨越了城市、跨越了行政部门、跨越了不同领域、跨越了不同管理系统,要实现城市互动、信息资源共享,城市群之间的整合和交互必不可少。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城市群转型发展,通过智能交通、数字化医疗、智能政务、城市群之间安全监管等实现智慧城市发展,才能实现更加精准化、高效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依托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常台高速等高速线路,形成沿线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合理分工、互补发展的格局,依据市域城市群各自生态及自然资源布局,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推动苏州、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一体化联动发展,辐射带动市域城市群整体发展,必将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

六、结论

未来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实力竞争,而是城市群域的竞争,未来经济发展的竞争就是城市群的竞争,苏州市域城市群决定了苏州发展的未来。城市群的特色、互补、联动发展总体体现在全局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推进苏州的城市群建设。推行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最有效的方式,发展苏州市域城市群应列入苏州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曾说:“我们这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已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宏伟前景”,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力量和其他制度的创新,可以期待一种城乡平衡局面的出现。“当前人们已迫切需要一个共同认可和理解的价值体系,才能继续共同生存下去”。苏州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成功的前提是切实保护生态,尊重民意,保障民生,城市发展应是一个与乡村交织共同发展在一起的环境、生态、公共服务共享,城乡和谐共生,并行不悖、互惠发展,才是值得共同追求的幸福生活。而苏州城市群的特色发展、互补发展、联动发展也是毋庸置疑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市域城市群城市空间布局生态、产业带布局协调有序,整体经济能够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这就是苏州市域城市群建设的终极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15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15年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