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1
启功先生曾是书协主席,又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般世人都以书画大师和大鉴定家目之。但如果详读先生撰述,他学术之渊深、涉猎之广博、鉴定之精审,特别是研究的旨趣、目标,是远非“书画大师”和“大鉴赏家”的称号所能概括的。
“书画鉴定”对一般收藏家而言,主要是判定真伪问题,但如从学术角度而言,则是解决书法史、绘画史的基本素材,以便形成正确的艺术史的问题。所以同是“书画鉴定”,从学术研究角度与从实用角度出发,在性质、深度和水平上是大不相同的。启功先生对古文字学、经学、史学、古典文学、哲学、宗教诸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且熟悉历代典章制度、礼仪民俗、戏曲小说,本人又是书法、绘画大师,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鉴赏眼光,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的基础上,从整理、充实中国书法、绘画发展史的高度,有目的地去考订若干古代书法绘画上的重要实物和关键性的历史公案,取得卓越成就。
启功先生数十年来的大量研究工作和撰述,如《兰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平复帖说并释文》、《山水画南北宗说辨》、《戾家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古代字体论稿》等,都是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建立科学性的材料基础和廓清伪史料这一总的目标而进行的,所研究都是些重大问题和著名的历史公案,但举证充分,说理透彻,故虽考证极其精密而始终坚持基本宗旨。
《兰亭帖考》是启功先生在书法史研究上的力作。论文把现存之唐摹本、唐宋临本、定武本石刻、历代传刻本、伪造本按系统逐一归类,化繁为简,并重点就定武本、唐临本、唐摹本三类详加论述。指出神龙本行距前松后紧,中有浓淡墨改定加字之处具有草稿特点,保存兰亭帖原本面貌最完整。此文对兰亭帖的流传经过和现存实物做了周密的分析和历史性总结,是研究兰亭序的重要成果。
对旧题唐张旭草书四帖真实年代的考定是启功先生学识与目力结合、鉴定水平高出时辈的又一例证。此帖宋人、明人先后题为晋谢灵运和唐张旭书,现代又被人大力宣扬,号称张旭传世名迹。启功先生从书风判断它应为宋人所书,他通过对帖中文字逐句逐字进行研究,发现诗中避宋讳“玄”字,而讳玄字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有力地证明了此帖是北宋佚名人的草书佳作,先后被宋人、明人强加以谢灵运、张旭之伪名,变真迹为伪物。他语重心长地规劝当代鉴定家们要为人民负责,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学那些“宁可要古而伪,不肯要近而真”的古代帝王、商贾和“好事家”。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师;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的青少年群体,那么我们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美术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只有先充实自己,才有资格教学生,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学生才更敬仰你,尊重你,反之,则怀疑你的能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我认为,只有严格还是不够的,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还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艺术功底以及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多种综合能力,正可谓:树人先树己,若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他的工作连接着美术教育和美术课题研究这两个版块。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高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思维如果单纯局限在教学,那新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就缺少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工作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2.撰写美术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3.涉猎广博的知识
美术研究论文,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懂得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当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一代绘画奇才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涉猎广博、独立创新的大画家。他的画作之所以美得无与伦比,是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绘画便是这种综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现。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这些广播的知识,无不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多媒体技术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完善科学的教学思想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才能不被迅速发展的教学形势所淘汰。首先,教师要有宏观的艺术鉴赏理念,具备较高的绘画能力,熟练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有较新的艺术观念,熟悉经典的绘画风格。其次,要有敏锐地艺术感受力,能对学生的作品迅速做出准确的专业评价和指导。再次,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对学生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并使之有所提高。
三、 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必要要求
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大环境下,好多具有美术功底的工作者,都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美术功底而在广告设计、美术装潢等方面发了财。而在学校里一手执教鞭仍旧清贫的教师们则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吃亏,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3
主体和客体,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两者既对立又互为依存,离开了主体就无所谓客体,离开了客体就无所谓主体,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绘画作品作为被鉴赏的客体,它的各种合成因素的优劣就只能靠鉴赏者这一主体的合成因素的滑动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应。
针对一件绘画艺术作品,除了作品自身能被人感知的形象和技法外,或作为鉴赏者的人们基本达到一致的共识外,不同的主体的人们还有它不同的反差。历史学家自然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欣赏或鉴定作品的优劣,看它是在社会那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当时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理学家便会从作品的合结构性去入手,即作品的比例、透视、黄金分割点、光和线等合逻辑性去讨论。当然,美学家会从他们的审美角度出发,是优美的,是崇高的,是喜剧性的,是悲剧性的,还是丑和荒诞的。就拿“阿Q”的人物形象来说,历史学家认为阿Q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性社会下产生的一代人的代表,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而文学家则认为阿Q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描绘对象,他的妙笔是人物形象刻画还是语言刻画或是人物心理刻画;可美学家则从他的外貌形象入手,首先阿Q的形象是丑的,再一度进入他的其它分析。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我们不能说是某种职业或学科性的限制,而是说这种职业或学科性正是他们自身的优点即他们在他们本身的职业或学科里(相对别的职业或学科)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才有可能用他们独特的、超出常人的眼光去欣赏或鉴别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发出不同的感慨、议论和艺术享受。或许在艺术家看来,一件在他们创作过程中未曾想到的艺术特点及价值,可在欣赏中,被主体得到了发挥和证实。这是鉴赏者主体内部的知识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反差,是一种文化内涵的积淀。
同样一件作品,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就潘鹤先生的雕塑作品《艰苦的岁月》,如果是一位经历战争或国内的沧桑老人去欣赏该作品,一定会老泪纵横,在他的灵魂里那两位战士已不是具象的艺术品,而是一批批抽象的驰骋疆场的华夏儿女,他看到的是血和泪,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因为他亲临战场,经历了硝烟弥漫的炮火岁月;而七八十年代的青年在欣赏此作品时,他们的那种一见作品激动不已,浮想联翩的冲动劲与那些老人相比就逊色了许多,他们只能靠间接的方法,依据历史资料或长辈的言谈来想象作品的艺术思维,同样小朋友会眼睁睁的盯着小腰间的那支驳壳枪和老手中的笛子,至于其它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也就只能靠后辈的教化和自我体悟了。当然作者潘鹤先生当时可能还未曾注意到竟有人会对驳壳枪和笛子那么感兴趣。这是审美主体自身差异性造成的。
也就是在绘画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审美客体作为既定的目标被锁定的情况下,审美主体是一个弹动性非常大的橡皮筏子。
在鉴赏中发挥主宰作用的主体的人,个人的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修养)以及必要的专业素质与审美客体紧密相关,是审美客体对主体综合实力积淀的考验。高尔基说:“欣赏者要从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结构中去补充作品中的描写,使艺术的作品形象更丰富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①主体如果没有在农村炎热的烈日下感受农民的“汗滴禾下土”的真切生活感受,怎么有“粒粒皆辛苦”的佳句呢。同样,要得到艺术享受,我们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思维去做宏观的把握,运用自己的理论做主导去领略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方面去感受。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②艺术修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包括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作者创作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背景以及对艺术理论、技法和文学等边缘学科方面的学习和感悟。王朝闻先生说:“我们面对把握了光和色的微妙变化的绘画,能够觉得光和色的变化是微妙的,除了它画得很好,也因为我们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光和色的变化不是心中无数的。如果我们自己心目中本身没有光和色的变化,那么这种光和色的变化表现得多么奥妙的绘画,对我们来说也觉察不到,甚至可以说相当于不存在。”③道理也在于此。
事实上,个人的职业(学科)、性别、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等等,这种自身的因素和并非专为审美活动而构成的因素,是审美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相对于审美客体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将是我们能进一步欣赏作品最好不过的良师益友了。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就要主动的发挥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让主体接触审美客体,在客体中让主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样,主体在客体的簇拥下获得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主体才能得到不断的发挥、判断审美客体的艺术价值,进而创造艺术价值。
审美经验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一般情况下,欣赏者是处于感性经验下的,他们没有把无意识的审美经验扩散、发展,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诱导,那么,他们的这种无意识的审美积淀便会在得不到审美客体的刺激和“撩拨”下自生自灭,或处于萌芽状态。我们观赏一件绘画作品或画展,有1/3的人摇头看不懂,有1/3的人则大谈作品如此逼真或如此乏味,这两种审美现象属于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的滞后性现象,这种无意识的滞后现象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创作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差距上。我们初次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惊诧于那奇特的构图,不明白为什么侧脸的人竟被画出两只眼睛,遮住的那半边鼻子和嘴象翻开的书,封底和封面进了同一个平面。这就是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中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仍处于审美的初级阶段或原型阶段。这时,如果一位内行朋友告诉你,这是一种艺术追求,要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四度空间,让你从许多角度去欣赏对象,这样,你就由惊愕转为去发现,按照那四维空间的不同角度到画面中去欣赏,于是,你时而发现了一个侧面的眉毛,时而又发现了一个侧面的耳朵,甚至发现了背面的后脑勺,此时,你已经由审美的原型阶段进入了审美的感性阶段,但还是滞后于客体(毕加索的画),滞后于创作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上,仍处于感性认识上。如果你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审美愉悦,就必须有意识的尽力调动你的无意识积淀:通过你的艺术理论知识,知道了毕加索是抽象派的典型代表,而抽象跟具象有何区别,与再现和一般的表现又有何不同,与当时的人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又如何挂钩。这样,经过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的一次“刺激诱导”,你就看出了毕加索绘画的情势,看出了象征,看出了意蕴。那画就不再是僵死的,剥皮似的四维空间的平面铺开,而是获得了生命和魅力,捕获了画家情感的奥妙。最后,也就是这种滞后性变为平行性,即主体与客体和创作者“站在同一艘船上看日出”,不再是看不懂或如此乏味了。同时也为你的审美无意识积淀起了奠基搭架的作用。
高楠先生说:感性经验当单独地用于欣赏时(所谓初通门路),它是低能蹩脚的,但当它获得了理性依据后,它就成为深入欣赏的工具,生动具体的再造出感性形象来,以供心灵去拥抱。④
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获得艺术的愉悦,达到忘我的境界,即所谓“物化自我”和“我化自然”,交相呼应,也就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共鸣,达到各自的目的。
珂勒惠支的《被捕》、《农民战争》和现在某位作者的《斗鸡》作品,前两幅作品是世界名作,我们对它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是肯定的,但就是我们自身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去创造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同的审美主体似乎都不同程度的调动了各自的无意识审美积淀,对作品的构图、造型、人物表情、场面和当时的人文历史背景等均做出了很透彻的掌握,可谓是把握了作品的全貌。可是后来理解了王朝闻先生的《接近》:“预示突变的新局面即将出现的时机,最引人关心,也更耐人寻味。”“……为了获得经久的观赏效果,单幅画或非连续性的雕塑,要把事件的进行寓于相对停顿的形象之中。虽然这停顿不等于事件的中断,而是来踪去迹的凝聚,却要使接近解决的矛盾在画幅中被挽住。⑤”运用此美学观点再去欣赏此作品,那时,你觉得作品的真正灵魂和作者的有意识性至此才得到升华。有了这种审美经验后,我们再去欣赏《斗鸡》,我们就不再被它表面的技巧或其它不足而觉乏味了,而是说作者也在做有意识的表达: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农家小院,大人小孩在忙碌的收获间隙,屏息在观望一场激烈的斗鸡场面,好象每个人在自持着自己已成型的动作,整个画面如此宁静,两只并非专业的公鸡,他们并非为赢取主人的欢欣,也并非为押赌者赚回金币,它们似是为争取一粒食物或一只昆虫而要展开一场生死搏斗。你看那威风凛凛竖起的羽毛,咄咄逼人将扇倒一切的翅膀,那用足了劲的双腿和弓形的脖子,那要刺穿对方的双眼和啄倒对方的尖嘴,它们各自在蓄谋以待,寻找自己的进攻点。可是,这又都是如此沉静,静的让人窒息,让人感到阵阵杀机。至于精彩的斗鸡过程和残酷的斗争结果就只能靠欣赏者去想象和联想了,这就是画面留给我们的悬念和疑问,我们由此可以想到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为了一点小事或小惠小利而争斗得不可开交。这就是矛盾即将解决而尚未解决,即将接近而未达到的解释,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诠释。
总之,只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有了正确的、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在审美活动中针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才能得到艺术的陶冶、愉悦和享受,发现和创造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可以进行艺术批评,指教。否则,那种片面的、狭隘的、个人的评析既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也得不到艺术的真正陶冶和享受。故审美主体的无意识积淀是一项终生的具有挑战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它将关乎审美客体生命的诞生,审美主体灵魂的升华。
参考文献
①高尔基《论文学》第12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③王朝闻《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第495页。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4
美术教学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情感教育,高中美术欣赏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任何美术作品中,都渗透和凝聚着创作者所赋予的人格魅力和激情。如果说科学是以理服人的,那么艺术则要以情动人。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
一、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人生态度
美国画家罗克韦尔・肯特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来了解社会和生活,进而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所以要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是存在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1.体会世界的美丽
引导学生多注意和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注意挖掘事物中美好的一面。例如壮丽的山河、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等,通过对美的长久关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使其逐渐形成或加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材的《移情草木一花鸟画》、《江山多娇一现代山水画》、《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等章节,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讨论大自然中山水、草木的欣欣向荣、色彩绚丽和勃勃生机,从而进一步体会世界的美丽和生活的绚烂多姿。
2.直面挫折,积极人生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舒适安逸,在家都是“独苗苗”,家长的过度娇宠,使青少年形成了事事一帆风顺的错误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正确面对生活坎坷的一面,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接受和认可现实,避免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在《古代陶器与瓷器》一课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代工匠烧制陶瓷的艰辛和技术探索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鉴赏油画《梅杜萨之筏》时帮助学生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在海难过后人们与大自然的搏击抗争、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鉴赏雕塑《福罗里达州的顾客》及油画《呐喊》时,在分析和讨论中,与学生共同体会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竞争、压抑的残酷事实。帮助学生共同解读雕塑《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甚至带来痛苦,但也更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
二、知荣明耻,完善学生人格
《论语・子路》:子贡问日:“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即:人要有羞耻心,知耻、明耻、不做、可耻之事,可以称为志士。耻辱感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了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我们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我们做了逾越人格底线和人文精神所禁忌的事,就觉得这样的事情和行为可耻、羞耻,就觉得是一种奇耻大辱。人有了知耻之心,无论做人、做事,就会有所敬畏。在美术鉴赏中进行“知荣明耻”渗透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耻辱感,培养正直无私、重诺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
在鉴赏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时,除了鉴赏其绘画艺术,笔者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强烈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和王后贪婪的可耻行为。最后指导学生就该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兴表演了“课堂话剧”,让学生在笑声中深刻体会了九色鹿的纯洁高尚,调达的猥琐、丑恶及王后的面目可憎。在鉴赏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光线处理、表现主题等方面剖析这一宗教故事的思想意义,即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通过分析、辩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国家,义利两字必须旗帜鲜明,光明磊落,崇尚正义,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见利忘义,出卖朋友,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永远受到人们的唾弃。
三、感恩知爱,与社会和谐相融
一位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因此,要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看重别人(包括家人)的付出,并学会为他人(包括家人)付出;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就会更加自重。从而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有效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第一次给高一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就“什么是美”展开讨论,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你的母亲美不美”,大家异口同声说“美”,我又接着问“你认为你的母亲长的漂亮吗”,结果有的说“漂亮”,有的回答“一般”。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美是源于长得漂亮吗?答案是否定的,同学们纷纷说,母亲的美是来自母亲对我们的哺育、对我们的呵护、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包容……在讨论中,很多同学回想起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感恩、理解之情溢于言表。在鉴赏《时代风采》和《与时俱进》这两个单元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就素描《血衣》、油画《出击之前》和浮雕《虎门硝烟》等艺术作品深刻体会先辈们旧中国、赶走侵略者的艰苦卓绝,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鉴赏罗中立的《父亲》时,笔者还结合了欧洲现实主义油画《拾穗者》、《麦草堆》及《我们每天的面包》等作品,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农民的艰辛与伟大,激发对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形成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的情感元素,笔者还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让他们的话题尽量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亲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的爱和奉献,进而把尊重、爱心和感恩之心推及他人乃至全社会。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既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情施教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发挥学生情感的作用:巧设情况,激感;以知育情、深化情感。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积极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鱼霞著。
[2]《滋润心田的春雨:青少年情感陶冶》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版许燕等编著。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学 艺术 文艺资源 文艺活动 文艺氛围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文学教育,而对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比较忽略,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是妨碍学生对各种艺术类型的学习进步,二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三是增加了文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负担。众所周知,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其他艺术类型与文学共同构成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平台,它们是相互影响关系密切的,在教育领域也一样。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音乐、绘画等等教育不受重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比较薄弱,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文学的带头作用,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进而推动宣传和学习其他的艺术类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以下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开阔视野,利用社会文艺资源
社会是文艺的源泉,学生接触文艺的渠道非常多。有直接接触的,比如博物馆、文化宫等等,包括景德镇的陶瓷展销、春节的花卉展销都可以是学生感受文艺的场所;间接接触的就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影视、网络、广播,比如固定的音乐频道,综艺节目等等,甚至连频繁的广告也成为了艺术品。
这么庞杂的文艺资源,我们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知识介绍,再慢慢地培养文艺欣赏的技能和自觉性,养成习惯,当然,也是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服务。
首先是挖掘学生的生活文艺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赏技能。平时学生在写作文、日记的时候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身边的文艺资源,让他们去发现生活艺术。例如,近年来人们热衷于文物,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情况,了解到本地较多出土的文物,再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文物的鉴赏知识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并组织去博物馆参观,然后让他们把喜欢的文物和保护建议写下来。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多组织类似活动。例如,学生现居住的城镇,有许多房屋是解放前建造的,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好好地观察房屋的风格,再找来建筑知识帮助鉴赏,这也是写文章的好素材。又例如,学生对景德镇来本地展销的陶瓷很好奇,他们掌握了一些鉴赏知识后,可回家向父母宣传,再跟父母一块儿去看展销,然后在班上向同学介绍自己印象深的或者买到的工艺品。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进行语文训练的机会就会不断地增加。
其次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看专题文艺节目,增强学生系统鉴赏的技能。这类节目,生动形象,网络影视都非常多,观看多了可以较系统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并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家里自觉地观看,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例如,在爱尔兰风格的《大河之舞》播放后,踢踏舞的节目很流行,学生也喜欢看,可介绍他们去看音乐频道的经典节目,系统地了解,然后要求他们经常看这个节目,了解世界的通俗文艺的一些流派,诸如古典辣妹、莎拉布莱曼等等。又例如,学生对流行的山歌感兴趣,可以借此让他们观看影片《刘三姐》,说说新旧山歌歌词的变化和原因。引导学生观看文艺节目,不能够完全放任,要计划好,组织他们在固定的时间观看,最好也让家长共同参与,如果时间与上学有冲突,可以让有条件的家长预先录制好,合适再看。当然,学生不是专业人士,观看时要求了解就行了,不要太讲究学术。例如,学生了解绘画,能够知道中西方历史的异同,名师名画,大概的流派风格就可以了。这些工作有时与语文联系密切,有时则不很密切,不过,语文学习是不急功近利的,等到要用的时候才去认识就太迟了,谁都知道,意大利的建筑音乐与我国的语文看起来是不沾边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它对阅读朱自清《威尼斯》的帮助。
二、培养兴趣,开展课外文艺活动
课外的文艺活动是围绕语文来展开的,例如,学习《雷雨》选段,可让学生观看电影,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并说说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区别。必要时,这类的活动可以请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例如,学习诗词曲,可选择一两首诗画性强的,如《迢迢牵牛星》、《饮酒》之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请绘画教师根据学生找出的意象来想象作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思想和巧妙构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掌握相应的方法,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技能去学习了。
围绕语文来展开的课外文艺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辩论、参观考察、表演和鉴赏等等,不管方式如何,关健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和实践,一般做法是从语文入手,再与艺术融会贯通。例如,让学生找找他们所学的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再看看他们听过什么样的跟月亮有关的民乐,如果听得不多,教师就介绍他们听听民乐《二泉映月》、《月牙五更》、《汉宫秋月》等等,看看月亮的含义在文学与音乐中各有什么异同,由此看出中华民族的什么心态?他们还听过什么样的民乐是反映出这样的心态的?这些民乐为什么没能普及,如果推广民乐要做些什么工作?又例如,学习《呐喊》后,可让学生想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再介绍他们看鲁迅编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介绍画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再回过头去读读鲁迅的作品,加深理解课文的人物性格。解决了这些之后,让学生准备下一个鉴赏内容,去找找同名《呐喊》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来比较,看看人物的情感有什么异同,并了解爱德华的创作风格。参观考察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看看广场、街头、公园这些生活场所合适安置些什么样的雕塑,公共的单位如政府部门、电影院、剧院应该做怎样的建筑设计,甚至林荫道、街道花卉都可以是考察的内容,搜集起来可作为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材料。表演,一般是改编学习过的课文或者课外读物来进行的,例如《项琏》、《陌上桑》,在学生改编成的剧本或者片段中挑选出优秀的来演出。辩论,大多是就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来进行,例如多数学生很喜欢《大河之舞》,不喜欢芭蕾,少数则喜欢,教师可让他们分组搜集资料陈述各自的理由,去说服对方接受,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两种舞蹈的风格及其艺术价值,纠正错误的看法,辩论是训练语文听说技能的极好方式。
开展上述课外活动,教师要端正思想,不要老是认为文艺太难太深,学生不理解做不来,其实认识是有阶段性的,即使肤浅,学生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够因为难和深就不让他们去认识,而且现在做的是推广普及工作,不去认识,学生的文艺水平更不可能提高。
三、主动学习,感受课堂文艺氛围
首先,在课堂上,要从教材、学生和教学三个方面去考虑,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感受文艺。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使用古筝《出水莲》。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荷花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启发学生回忆周敦颐的《爱莲说》,想想荷花象征的是人的什么心性,在文章中又反映了朱自清什么心性。然后再让学生听古筝曲,深入体会荷花的含义,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这样配乐朗诵的好处。当然,课堂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在讲到意大利歌女酽酽的歌喉时,让学生听听威尼斯的民歌,适当感受就可以了,不必也来个配乐朗诵。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适当的方法,培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字眼:碧绿、一丝丝漏下、蓝朵(触觉)、飞声(听觉),找出构图的视角,再通过简单的配色作画,然后与相应的语言文字对照,感受秋的清、静(重点写清)。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据此去学习写秋果的自然段,通过构图绘画感受秋的七八分成熟,进一步体验秋天的清。等到学习朱自清的《威尼斯》,教师稍稍点拨,学生就可以运用想象构图作画来体会威尼斯运河边上圣马克方场的艳雅景色了,当然为了强化效果,在想象之后,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让学生观看实况录像。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6
1影视大餐的“营养”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影视与文学更是休戚相关.影视作品源于原著而又不同于原著,而这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使这种鉴赏评价更具有语文的特性。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是影视展现的是画面文本。影视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影视大餐的“营养”,使之为教学服务,对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巧用影视“大餐”,打造语文盛宴
基于文本与视像间的特点,利用影影视源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活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课外阅读。
2.1以影视资源为支撑点,激发兴趣,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阅.读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可起重要的作用。看过电视片《水浒传》片段,学生目睹了林冲等梁山好汉的英雄风采后,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水浒传》被借阅一空。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2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灵活。又如学习《我与地坛》后可播放同名电视散文,黄叶纷飞,目影细碎,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进入地坛,抒情的小提琴音乐配以动情的朗诵,把人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脱离教学的盲目滥引与完全排斥影视一样,都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课标、文本的要求.根据学情合理引用。
总之,影视资源的巧妙引进,如同给语文教学这一盛宴嵌入了新鲜的“菜肴”,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满汉全席”,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应用。
写作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