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实施策略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倾向于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它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格局、绿化美化及各种仪器设备等。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学风等。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才是校园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更具有一种内在的特性。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更多注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岂不是舍本逐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2.缺乏理性追求,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偏离。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是指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跟风现象严重,盲目效仿普通学校,撇开了职业高学校自身特色,游离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职业发展需要。办学理念及核心价值观追求的偏离主要指办学的主导思想、学校的价值取向有脱离职业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轨道的倾向,忽视职业的独特性需求,忽视技术型、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育。在市场供需变化这一价值规律为准绳的条件下,应该顺应时展的趋势理清职业学校的特色,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准确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招进来的学生送出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封闭的校园文化虽然抵御了社会文化活动中的消极有害的东西渗入,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想闭塞、僵化,学校只有积极地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过多的用于加强学生管理的层面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已是捉襟见肘,苦不堪言。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呈下滑趋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多数学生是迫于低分的无奈才选择中职学校。面对这样低分低能的学生,学校必然会加大管理力度,而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上的无形作用,过度的管理必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
二、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组织文化的对策
1.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齐头并进。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才会构成合理完善的校园文化这一道亮丽的风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考虑到它的文化蕴涵,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使每一个角落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陶冶的场所、审美滋养的场所。建立校园音响系统,将原来上下课刺耳的电铃变为动听的音乐铃;在课余时间,播放高雅舒缓的轻音乐,使学生漫步校园,到处都充满曼妙的乐音。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彰显文化内涵,使得校园生活氛围更富融洽与温馨。
2.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专业设置。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可信度或者声誉,往往和它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和学生选择的是专业,而不是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了学校之后最关心的是“学以致用”。所以突出学校专业的特色是重中之重,也是主动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举措。做到“有著名专业,有著名老师,有著名学生”。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专业设置要本着与学校发展的整体步伐下统一进行,着眼于突出中等职业学校“职”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3.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闭门造车”已不利于学校文化的发展,学校要打开大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洗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接触到各类信息。同时,信息化发展将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将使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完善学校网站,建好信息平台,启动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2
职业学校只有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衔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职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职业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校园文化。
【关键词】
文化;企业;职业学校;职业道德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被引入,境外教育资本涌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进速度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等等,这些都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这个学校的灵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性。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做好通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还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
1 我国职业学校任务简介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服务于社会生产,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必须与社会的一线需要紧紧联系,因此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行为规范、做人原则、敬业以及合作精神、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行业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校企合作,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长而在企业实习时间过短不能进行很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不能快速的适应,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许多学生上班后在企业的环境里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变的心浮气躁,职业素质差,不守劳动纪律,经常换工作,甚至被企业淘汰;职业学校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手段落后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削弱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度这些问题在警示我们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行业文化进职业校园现状不容乐观,职业学校未能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实现职业学校大发展是摆在职业学校的首要问题。
3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职业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
3.1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
在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在企业工作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感觉吃力甚至被企业淘汰,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虽然可以说是个小型社会但是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必要理论知识,或者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操作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进行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从而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生活接受社会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吸取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熏陶中成长锻炼。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规范;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而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浓重的文化氛围,需要校园文化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去熏陶,让学生逐渐感知,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现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体现各种职业具体的道德要求,比如教师专业,从学生毕业当上老师那一刻,从家长手里接过学生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就担负起了学生的未来,每一堂课都要不辜负家长的寄托和学生的期盼,教师就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奉献自我。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结合所设专业的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相应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3.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所指的创造力是指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文化创造人的生活提升人的品味,企业文化进校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大的积极作用。面对着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只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接受新思想,善于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才会适应现代社会的千变万化,与此同时个人的特长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才有不断的追求、开拓、进取和不断完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的精髓,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为学生创设开放民主活跃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想培养的精神环境,广泛收集并传递新的信息、开辟多条渠道、为学生创新探索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
3.4 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的失败者,由于缺乏过硬的文凭导致毕业后工作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缺乏,厌学现象严重。这些都导致职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不高,加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轻视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如果不办出特色是很难摆脱社会的歧视,这既是问题,但无形中也为一些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利时机。职业学校只要抓住这个时机创办特色校园,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引入企业文化,就能在职业学校中脱颖而出。让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让企业文化熏陶职业学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团结协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全校形成团结积极活泼进取的工作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行为以及各班级参与晚自习自我管理班级、自我管理宿舍及自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此外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和谐团结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这样才能使学校在众多的职业学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能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而且能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4 行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经过分析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迫在眉睫,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该如何将行业文化引入职业校园,使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4.1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
聘请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这类人能够很好的将优秀企业文化以课程的形式纳人学校常规的教学系统中去,而且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方式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可以自然地获得有关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精神。因此这种形式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面对工作挑战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有更快的应变能力。
4.2 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学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中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思想尤其重要。职业学校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具备适应社会的精神与能力。
4.3 把学生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让他们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过程就是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职业学校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学校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实训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生产氛围感受企业文化检验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这样的实训安排,有利于职校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工作实践的状态迎接工作挑战。
4.4 找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点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值得职业学校的深度关注,基于这点学校应该将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效益文化,和谐文化与引领文化作为与企业的对接点,把培养创新、效益、效力、诚信、贡献、团队、优势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将行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使全校教师员工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处理事情遵循规律的良好习惯,养成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养成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郭威,何敬恩.企业文化与学习文化对接在职业院校建设中的理论构建和运用实践[J].文化与生活,2012,(04):45-46.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9-02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新的高等教育角色进入大众的视野,其办学各方面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如何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导师生正确工作学习,已成为独立学院是否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凝聚人心、提升师生文明素养,以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许多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赵观石认为“校园文化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指出独立学院所有工作的主线要围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的育人过程。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独立学院在进行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时,由于自身在学校设置、管理人员聘用、招生、师资上的特点,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母体学校校园文化的持续影响
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其他企业合作办学建立的,可以说是母体学校品牌、教育服务的输出。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办初期,大多是成套的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等,有意无意地接受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但现在的问题是,独立学院毕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与母体学校是有区别的,与立足独立学院师资、学生实际特点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符,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
2.学生个性特点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比高职高专稍高,但比二本录取分数低。在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着以下特点,如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较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不足,自我意识过强,自信心不足且易冲动,综合素质较高且社会活动能力强,家庭生活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这些特点使学校管理教育者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既要克服学生的不足,又要发挥他们的特长。
3.管理者、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各项展示物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非物化形态的内容。但无论是物化形态还是非物化形态的内容,都由独立学院管理者、师资队伍及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师资队伍的办学目的、自身的素质及教育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社会甚至部分家长具有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企业更加务实的用人态度一定情况下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出现;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等因素造成学生情商不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出现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的消极状况,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
三、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独立学院尽管所有者不同,但在教学与学生管理上采取了与公办学校一样的部门人员设置,学生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思想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面向学生,承上启下,对学生提供各项服务管理、教育的工作,与学生接触交流地最多,学生一般会从辅导员来感知学校的工作作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最终大多会落实到辅导员身上。因此,辅导员这一角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不可或缺,意义非常。那么,作为学生工作辅导员,如何发挥作用呢?
1.把握好工作角色定位,主动为学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要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的辅导员在生活、工作中首先要把握好工作角色定位,正确看待新时期新环境下对辅导员的要求,心中时刻考虑学生,在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好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学生信息收集反馈、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各项工作,主动、热情为学生做好各种服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树立思想进步、兢兢业业、努力进取、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2.加强学习,从思想、道德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入学、毕业,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自然不同,因此,作为学生辅导员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需加强学习,掌握时事、行业发展形势、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使自己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对学生职业发展认识清晰,熟悉学生个性特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能力,做好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确定对学生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独立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的培养目标定位,作为辅导员,必须把握好这一目标,在日常管理服
务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合培养目标的工作模式,以生为本,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我,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与专业教师联系,举办班级品牌专业特色活动。
对所负责学生,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这一整体课程统筹学生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情况举办所带班级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如大一入学时,应加强学生的军训、入学教育,加强学业规划、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辅导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业发展规划,同时帮助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整个大学学习打好基础;大二时积极鼓励学生备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能力考试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发掘自身优势;大三开始引入职业规划教育,结合社会就业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学生所学专业特色的专业活动,举办类似职业规划比赛、职业形象比赛等,从学生就业出发,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进行思考;当学生进入大四时,应帮助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全方位分析自己,找准就业定位,做好各种求职应聘准备,使学生能从容的面对就业竞争。
在不同年级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总结历届活动经验,不断指导学生创新,为所带班级专业形成校园品牌活动打下基础,丰富校园文化。
总之,学生工作辅导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学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开展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我,做好服务,合理要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观石.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3):46~47
2 周莉.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0(8):158~159
3 程立军等.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7~118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4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塑造人才、优化教育、凝聚激励、批判传承等功能,对学生的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问题活动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开办各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定期举办科技文化月、读书文化月,社团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浓郁校园文学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现场反应能力。
此外,通过学生会以及其他社团所举办的体育、文艺、卫生、外联、科技活动等方面入手,从而实现了多方面知识的自我教育。此外,礼仪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参与的重要活动,它针对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意识;通过专题讲座,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礼仪讨论,增强他们的礼仪认同感,为他们积极学习礼仪知识,有效践行礼仪要求创设有力的内在动力机制,最终促使学生实现自律。
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首先体现在服务好自己。要保持好个人仪容整洁,多饮食健康的水果蔬菜,预防疾病,保持精神的充沛、心情的愉快和身体的健康。只有这样才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认认真真的投入学习。为防止大学生思想建设中“大道理难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情况,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通过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学校可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使学生可以在岗位的时候实现自身教育并教育其他同学。此外,还可以积极提倡学生服务他人和社会。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是社会了解大学的一个窗口,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调节激发学生的行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自主创新的空间。学校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通过组织多种社团和文化艺术俱乐部的形式,使学生受到“文化浸透”。
要始终坚持“知识与文化并重”的教育理念,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博大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应当形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校园生活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平台,充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新性,团队精神。
文明健康,形式各异的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陶冶个人情操、增强学生乐观面对生活和顽强对抗挫折的信心。目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学生在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作用,要实现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求知、求是、求乐中奋发向上,得到思想的升华。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文化;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二、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的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含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他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中学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意识又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或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炼,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80-02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而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将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对中国历史形态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苏岚.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6,(4).
\[2\]段宇辉.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美术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