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1
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要遵守规范性的原则。只有其本身是规范的,能保证它的发展和应用过程都是科学技术、规范的,才能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才给用户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过程,就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和功能,才能保证网络系统运行中的精度和协调度,进而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还要遵守便捷性的原则。再选择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时候,要考虑系统的简便性、折旧费用等,在保证软硬件可以满足技术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系统的特殊性,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还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坚持计算机网络应用便捷性的原则,在遇到产品更新升级、设备维护、维修及故障排除等问题时,解决起来会变得简单、容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一定要遵守规范性和便捷性的原则,才可以将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人们对网络的不断需求,提高网络的应用效率,满足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Internet技术不仅在办公中实现了远程操作,而且在教育中,很多网络课程教学、优秀课件的共享等,都极大地方便了教育与交流。尤其在生活中,商业进入网络后,人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生活用品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有的衣食住行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人们足不出户,只要有台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所有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工作问题等都可以迎刃而解。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小巧、易携带,但连接网线,却影响了其便携性,而今的WiFi网络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了WiFi技术,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大了,在所有的场所,人们都可以共享网络。现在的手机已经由原来的3G升级为4G,网络速度更加快捷,弥补了没有WiFi网络覆盖的不足,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和沟通。现在的生活中,如果某一环境或时刻,没有了网络,人们就会感到好像什么事都无法进行了。因此,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网络技术也将朝着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生活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上的束缚,实时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办公的愿望,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就要求其不断提高“品质”。现在的网络技术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网络技术要更加的稳定,而且还要快速。因为网速过慢,使信息不能及时传播或共享的下,尤其是企业很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就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都有加密保护,但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人们财产和隐私中,所以将来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就将是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要不断地研发、升级,给用户提供更多既安全便捷的应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4结束语
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2
1.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含义及特征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划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它是通过人为方式,通过文字、数字等来表述的,所以显性知识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明知识”,它具有高度概括、高度明确等特征。例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所学的英语语法、句型、词组等都是显性知识,它包含了我们在应用英语这个沟通工具时的一个标准用法。隐性知识是指不容易用字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它是通过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主要体现在经验、教训等方面,它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其最本质的特性是“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换言之,隐性知识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思考、运算得到的,不能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大众媒体、报告等形式进行传递,它的传递方式比较特殊,例如:师徒传授等。
1.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通过群化传递,即: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教师作为指导,在完成“小型办公网络搭建与测试”这个项目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技能训练的环节:双绞线制作、IP地址配置、网络连通性测试、局域网共享等工作任务,并且在完成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通报彼此的进度、总结期间的经验教训。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做”过程中成功、失败的个性化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组内其他同学。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外部明示(外化)传递,即: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一个隐性知识高度概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课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发现RIP协议的拓扑中,每到30秒,网络流量会突然增加,学生通过调试、查阅资料等得出结论,RIP协议会以30秒为周期更新路由表。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学”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示。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传递,通过一种文字、图像、数字能够表达的方式,从一个对象传递到另一个对象,在其传递过程中,知识的表现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知识本身通过传递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了项目,教师作为指导,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同时通过“教”对项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即:通过“做”掌握了技能、通过“学”获得了知识、通过“教”构建了体系。在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传递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
实施“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能够满足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等。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1紧密校企合作关系
基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院校合作、校企联动、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联合十多家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等,成立了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利用这个平台使得探索校企、校际合作新内容、新途径、新形式成为可能,能够创新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横向联合、纵向贯通、区域发展、教产结合的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2“双师型”队伍培养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顺利进行“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即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对教师不仅要求进行充分的备课,同时要求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有足够的掌控和引导能力,并且要充分掌握各个项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对学生出现问题之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达到利用周边资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新进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国培”“省培”中的企业实践等项目,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开拓教师视野。同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认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安排他们利用暑假、寒假进入职教集团框架下的用人单位进行业务实践,将企业中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学项目;将企业的生产标准,作为教学中的考核标准;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能工巧匠,吸引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德育导师。
2.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开发的重点应放在课程内容的拆分和重构上,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包括典型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过程的流程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一道将原有的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情境(或项目),使之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内容与技能的更新与生产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弱化理论的讲解,强化实践应用,严格学生在“做”“学”“教”的过程中的引导。
2.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做学教”的循环,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几年来,我们建设了“项目引领”式的服务中心,如进行计算机维护项目的计算机服务中心、网络维护项目的网络服务中心和办公文档处理的文印中心;建设了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师生工作室”,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建设工作室、吉祥置家工作室等;是按照校企“互惠互利、自愿双赢”的原则,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北京有生博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誉维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对接本地支柱产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创办校办企业,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聊城市WEB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学生在这些实训基地采用“轮训+专训”的方式进行实践锻炼,自我提升,遇到的问题既可以依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把问题分享到课堂上来。
3“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2014年我们将《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列为“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前准备
课程开始前,我们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结合思科CCNA职业认证标准和网络管理员岗位要求,将原有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项目来实施:交换式网络搭建与初始化配置、二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多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根据每个任务的不同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用的工作页,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手册,同时指定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材为学生参考书,校企合作开发的电子教材、PPT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3.2课中进行
课内:以任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配置”为例。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虚拟局域网的添加、重命名、删除、配置等操作;掌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在过滤通信上的不同。该任务的学生用工作页上共有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子网的划分、配置与连通性测试。子任务2:虚拟局域网的添加、端口添加与终端连通性测试。子任务3:子网、虚拟局域网数据包的捕捉与分析。工作页上有详细的工作步骤和提示,学生按照工作页上文字表现的步骤一步步的去“做”,完成既定的子任务,每完成一个步骤,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经验、教训”的感受产生并永久记忆在脑子里,同时每个子任务结束后都有几个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回答,例如:“造成不同子网中主机无法直接通信的原因是?子网掩码在子网划分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要依赖于学生将那些得到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表现出来。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讨论教训、交流经验、提升素质的过程。这期间不排除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确实有学生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并且通过组内的讨论也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指导,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思路是直接由教师到学生的,可以是文字提示、也可以是图片分析等。学生完成所有的子任务后,教师会根据子任务中的问题随机的提问不同小组组长回答问题,同组成员可以进行帮助。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够给学生指明解决的思路,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外在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后可以各小组交叉改变其他小组的配置,使对方的网络瘫痪,然后通过故障的查找、分析、定位、解决几个环节,从内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路,而在学生解决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正是学生记忆最为牢靠,收获最多的。学生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之后,教师要总结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参考书上的重点,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两种过滤通信方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这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使这部分内容成为构建学生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课外: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学校网络中心、计算机服务中心、E-民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学习小组都会利用课外和周末在不同的实训基地值班一周,主要内容是接听来自不同部门和个人的电话,受理来自教学区、家属区、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出现的网络问题和系统故障,并通过填写接听电话记录、故障现象记录单、维修记录单等文件总结在处理网络故障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和经验。在这种实战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技能,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3课后效果
先后有10多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了互联网行业顶级的职业认证——CCIE。多名学生在全国、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赛出佳绩并得到了知名企业的青睐。目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满意度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4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
4.1实训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目前实训室还存在大面积的半开放状态,上课时畅通无阻,放学后大门紧闭。这是学校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关,就中断了了学生在课后提升的机会。同时,校内的实训基地“实战”功能不明显。已建的实训基地大都从单门课程和单一功能实验出发,缺少企业的参与和实际项目的融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企业的文化氛围与专业文化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2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度不高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员工的控制也比较严格,加之学校提供的兼职教师报酬与其实际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还有不小的差距;加之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提升,与兼职教师交流时,校内教师更喜欢通过能力、知识、素质来表达对课程的要求,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喜欢使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来表达,沟通不畅也是一个影响兼职教师参与的原因之一。
4.3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跟不上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辅助,但是目前所出台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5结论
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数学思维;应用
现代计算机是伴随着数学问题的求解而产生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很多理论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数学计算,由于人力计算逐渐无法完全完成科学研究中数学问题的计算,计算机的想法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它可以说是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考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数学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计算机中的数学思想的讨论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学科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思维的工具。其实,早期对计算机的认识就是脱胎于数学而产生的。最早的计算机的创造者就是以图灵为首的一批数学家完成的。而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学思想始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反过来,计算机科技的进步也同样影响着现代数学的进步。时至今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整个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学习了解数学思想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也能够更方便我们掌握计算机科学,进而利用其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离散的数学与计算机原理
在计算机系统中,最为人所知的最基本设定就是,以二进制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所有的信息数据都要被转化成0和1的组合。这最初是由于电子器件在功能上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数字式的电子计算机本质的特点是用电信号来表示信息,用电平输出的高低和脉冲的有无来表达是与否的关系。因此只有采用了二进制,才能够准确的表示信息,所以说从其诞生之日起,计算机就和以微积分为代表的连续性数学划清了界限。因此更准确的说,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另一方面,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同样属于一个离散的结构,其在逻辑功能上来讲是等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应用的基本结构大多是离散型的,因此计算机就其本质上应当被称为离散的机器。离散数学可以说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同时是计算机科学和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所以又被人们戏称为称为计算机数学[1]。一般的,广义离散数学的概念包含了图论、数论、集合论、信息论、数理逻辑、关系理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等等概念,现代又加上了算法设计、组合分析、计算模型等应用方向,总的来说,离散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而其应用则遍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诸多领域。
二、关系理论与计算机数据存贮
大数据的概念是现在十分热门的一项新兴技术概念,而大数据的建立基础就是随着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技术。其实从最初的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系统到数据库系统的产生,是一次数据管理技术的飞跃。通过数据库的建立,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共享、可控冗余等功能。目前,大部分的数据库都是采用的关系数据库的组织存贮形式。现在,一个系统之中会产生成千上万项的数据元素,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最优的方式来管理和存储这诸多数据。这往往就涉及到了数据库的设计问题,现代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就是数学中的关系理论。现在常用的有实体联系法和关系规范化方法。其中实体联系法是通过实体联系模型去描述现实中的数据,建立起简单图形(ER图),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转换成和具体数据库管理相对应的数据模型。另一方面,关系规范化方法则应用于关系模型的设计和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之中。通过关系规范法解决关系模型中存在的插入和删除异常、修改复、数据冗余等诸多问题。
三、数学模型的作用及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即,通过建立起一定的符号系统,将对事物系统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描述通过数学形式表达出来。现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科学的逐步数学化。均将现象的阐述与问题的解决转化成数学模型的建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软件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处理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数学的计算方面,而是面对了更多的非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而通过软件编程去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时,就必须首先将这个问题数学化,即建立起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我们通过数学学习中所常常讨论的数值问题的数学模型,就是数学方程。但是非数值计算中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则需要用到表、树和图等一系列的数据配合数学方程式的使用建立起一种完善的结构与描述,进而才能够就应用计算机来求解。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应用的前提是数学模型的建立。
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处身于信息时代中的考古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和变化?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和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此我们相信,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讨论,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考古界目前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考古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仍停留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考古资料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已经在考古文博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考古工作中还有待引入和普遍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众多原本分散、孤立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的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人们对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标要求。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领域的引入,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将较昂贵的各类外部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磁带备份机、彩色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以充分拓展外部设备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发展,原本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在性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一些原本无条件普遍使用的设备也正在逐步普及,利用网络实现硬件资源共享的这一基本目的随之也就不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最主要的意义是在于借助于网络架构模式,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传播以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1.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考古信息的有序、科学管理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后期研究的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全国文博单位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文博单位希望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田野工作、资料检索与处理系统及藏品管理系统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内文博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并迫切地需要一套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考古部门已能够研制开发出符合考古工作需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考古信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按考古遗址、地层、单位等分门别类进行输入和归档、管理,并可按照研究者的不同要求快速、准确地对资料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和研究。因而,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在国内考古界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不足是,目前应用于考古工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其操作方式还大多停留于单机工作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考古发掘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信息在后期分析、归纳和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效率。这一问题目前已被考古工作者认识到,并着手进行了构架于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2]。
通常来说,一个考古部门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可能长期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因此,普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具有便携式计算机等条件下,不具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也只能够做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录入,而考古信息的最终归档工作,则只能待一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阶段后,再进行后期的补充输入。这种情况无疑造成了考古资料信息归档工作的滞后和资料输入工作的重复。网络技术在考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使考古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远程输入、检索、归档和管理。借助构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网络服务器中专业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对考古信息的网络输入、检索和管理,并及时追加和补充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输入和检索效率,考古工作者还可结合数据库中同类遗迹、遗物的资料比照,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各类考古遗迹作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保证发掘资料检索、使用的有序和安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如考古机构中的领队人员等,可以通过网络对已归档的各个发掘区域的考古信息进行实时地全面检索和查询,并就已归档的资料加入批注,以有效地实施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全面指导;发掘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拥有在特定模块进行检索、输入的权限,以便将最新的发掘资料进行远程追加输入。这种方式,在保证已归档考古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考古信息管理的同步、更新效率。
2.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考古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一考古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实现有效的实时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也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考古信息的交流。当然,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考古信息的相关要求,这一层次的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应当严格限制于考古专业人员,并且要遵循考古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考古信息的安全和有序。
实现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专业化的考古学信息网站的考古信息来实现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出
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专业信息网站,这些专业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获取和共享考古信息的一个窗口。例如说,中国文物信息网(.cn)是《中国文物报》主办的网站,它借助于网络将最新的考古动态和信息进行,考古工作者只须登录该网站就可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此外,一些专业网站还将已发表的考古专题研究资料输入数据库并联入网络,为学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信息。 3.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
借助于网络而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其优势首先在于其“无时差”性。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考古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在网络上的和传播;其次,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除了在初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外,后期几乎不需再有什么费用的投入,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显然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一特性也就为考古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三,就是考古信息的“可及性”。借助于网络所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是有条件接触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最新信息。这一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局面;第四,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这一显着的特点。传统方式的考古信息的传播和,囿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往往只能以文字、图像或者绘图等几种方式来传达考古信息,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类别,比如说在线视频信息等,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三维虚拟遗址地层图、虚拟现实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资料。如上所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着的特点和优势,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考古信息网络化传播和的形式,目前主要有考古专业网站的信息,专业电子期刊的信息以及专业网上论坛等多种方式。借助于考古专业网站所实现的考古信息,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和详实的专业信息;专业电子期刊,也是及时传播考古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电子期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期刊基础上,借助于网络实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着较好的时效性和信息类别的灵活性,是对传统印刷型期刊功能的拓展,其主要类别可分为在线WEB阅读和邮件订阅发送以及电子文档下载等多种方式。电子期刊与传统纸媒体杂志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从出版速度上看,即使出版速度最快的传统杂志也无法与网络电子刊物的即时性相比。据统计,世界各地见于着录的重要考古学期刊有950多种,出版者包括学术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研机构或学术团体以及独立的出版者等几个类别,其中20%拥有自己的网站[3]。这些电子专业期刊的出现,为考古信息的传播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考古信息网络的第三种形式,就是专业网上论坛,这主要包括以公告板(BBS)等形式的田野考古动态、学术会议、热点学术问题的讨论等内容,这种方式因主要为研究者自发性地活动,是上面所述两种主要类别的补充。
4.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和实时交流
借助于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是对传统信息检索手段的全面革新。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彻底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专业信息的检索工作易如反掌。而且,随着网络考古专业信息的日益丰富,相信未来的信息检索工作将会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进行。
专业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主要是指考古及其相关信息网络数据库检索[4]。正如上文所谈到,如果未来的考古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互联的话,借助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的网络检索数据库进行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将会为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目前从技术层面而言,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质的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最主要的难度在于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统一、安全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此外,目前在网络中还存在着不可计数的专题性考古信息网络数据库,这些提供网络检索的专题性质的考古数据库,为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本学科信息的网络检索工作外,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还可以实现对相关自然科学信息的网络检索。比如说,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对考古发掘工地的GIS地理信息和早期航片进行检索,对于我们制订田野考古工作的实施计划有着一定的帮助。
此外,各种数字化的考古资料层出不穷,如《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已经出现了电子版本,一些专业网站提供了在线式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查询、检索古籍提供了高效地现代化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古机构的专业网站及时地获取国内外相关考古信息。
目前而言,大部分网络用户使用的接入方式还是拨号上网,这种方式由于速率较低,在未来将会逐步为ADSL、光纤接入等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所取代。在现有接入方式的限制下,考古信息的实时交流还仅限于诸如网络虚拟论坛,网络实时文字信息交流等简单的方式,而需要更大带宽支持的视频实时交流等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通过视频播放、网络虚拟论坛等方式实现的考古信息的网络实时交流,可以预见将会是未来考古网络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考古学的学科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来获取各类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最终复原古代社会,探究古代社会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的学科目的也可视作是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为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整合、分析提供 强有力的工具,带给考古学以新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 远的影响。超级秘书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于考古学中的应用,从表层来说,是为考古学增添了一对信息时代飞翔的翅膀;而从深层次来说,将会对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重组起到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应用于考古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而且还为考古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检索和实时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不同层次的应用,都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当为构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统一规范的国家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它所带来的考古工作模式的重组和进一步完善。
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5
计算机艺术设计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包括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计算机对设计的最直接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根据计算机结构上的特点,它多用以完成设计的理性分析、信息存储、建模表现等任务,这使设计人员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等方面。计算机可以使设计过程视觉化,图像的生成过程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直接反馈出控制效果,从而消除了传统摄影工具的缺陷。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回到作品创作过程的任何一点,设计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多向反复的。而计算机的引入,代替设计人员去完成大部分理性工作,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人脑无法比拟的,它能很快将设计人员的创作意图转换成可视图形,而且色调、材质、灯光、形体的更改也更方便。
计算机艺术设计重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更重设计艺术的表现,尤重创意意识的培养。我在上计算机艺术设计课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沉迷于电脑技术上的学习,而完全忽视设计艺术的创意。课堂上,学生虽然对电脑设计软件操作得很熟练,而缺乏新形态的创意,也无法表现自己的想法,或许根本就没有想法,没有创意意识。创意是被认为是在设计科学化作业之后的艺术化作业阶段,是使设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视可闻的形象化的点子。老师在教会学生电脑技术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电脑技术去创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形态或广告设计作品。
二、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软件
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体现了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必将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那么理解设计的常用软件也是重要的。
1.AdobePhotoshop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
2.CorelDraw是目前图形软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图形绘制与图像处理软件,我们用任何选定的创建工具进行基本节点编辑或特件变形;无论是简单的公司标识还是复杂的技术图例、文字版面的编排都不在话下。其增强的易用性、交互性和创造力可用来轻而易举地创作专业级美术作品。
3.FLASH是全球流行的电脑动画设计软件,是一种交互式矢量多媒体技术。二维动画Flash是目前网络动画的事实标准,其文件短小,播放效果好,交互功能强,易学易用,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动画,广告制作,教学课件,互动游戏等方面。
4.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是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5.AutoCAD不但能够用来绘制一般的二维图形,而且能够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用来辅助平面构成教学,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在机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
6.三维动画3DsMAX软件提供了标准集合体的建立命令面板,在建立立方体、球体、椎体等一些标准集合体是非常方便,直接拉伸或输入数值就可完成。软件还提供了强大的材质库,可以进行材质的真实模拟,并可通过系统提供的灯光、动画来多角度地观看自己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思维上的训练,减弱手工操作上的难度。
三、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
计算机设计教学要分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进行,即制作、创意、创造。计算机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制作,例如:如何用软件,如何用计算机排版,拼版,制版。但是学生光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教师应教学生如何进行计算机创意,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计算机生硬、死板等弱点,将计算机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融为一体,转技术为技能,将软件功能组合发挥到尽可能大限度,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再接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形而上”的设计创造。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作了一定尝试,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问题,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想;在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的想法,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最终促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明确、更系统。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要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生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二十一世纪充满了希望和挑战,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它是传统设计的延伸和升华,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为主的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超越学术上的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要。
【摘要】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之际,需要推广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促进艺术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
计算机学术论文范文6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承担着很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且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的应用
在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的安排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课程的安排上,因为高校专业众多,课程门数较多,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都可以直观、有效的完成,同时也有助于随时进行修正和调整。此外,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管理系统,在学期初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进而使得课程的安排井然有序。最后,在教材的征订、教学改革的进行中计算机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考务管理系统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首先,考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试卷题库对试卷进行随机抽取,进而确定考试试卷。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上直接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数据都保存到了计算机上,整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文/张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课程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督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极大的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的提升,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摘要个阅卷的过程也由计算机完成,不但节约了资源也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可以学生能够在考完试以后不久就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助于他们及时的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教师可以计算机存储的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从整体上来分析学生的考试状况,以及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今后教学中及时的进行调整奠定基础。
1.3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而言,对学生成绩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存储、搜索、增加和删除,并记录平时的表现状况。在高校中,学生专业众多,课程五花八门,如果用手工进行记录、存储任务量不仅非常的大,而且在查找起来也非常的费力,工作难度不言自明。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只要在学期末将相关的数据信息录入学生成绩数据库中就可以进行存储、汇总、筛选和分析。不但可以方便查找每门课程的成绩,同时在查找每名学生的所有科目成绩以及班级的成绩等等都非常的便利。
1.4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督导中的应用
教学质量如何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就一定要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督导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在降雪质量督导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的科目的教师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优势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不仅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期的质量评价结果,同时也可以使教师随时的了解自身的评价结果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1.5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通常来说,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主要包括对教师和教室的管理,以及教学规范标准的管理两大方面。首先,在教师课程管理中的应用。通常来说,高校教师都具有较大的自由,除了课时不多外,在课下时间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将相关的通知、文件以及信息到了学校的教学网站上,而教师只要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种种要求,这不但降低了纸质通知、要求的浪费,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教室的管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更好的了解,进而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教室的管理,包括教室的使用时间、教室的容量以及多媒体是否正常等等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时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教室的使用情况有个实时的了解,便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调配。
2完善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2.1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要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所以,要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创新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2.2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建设
要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高效教学管理,就要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但要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应该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管理理念的转变,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
2.3要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安全性更为突出,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意识的提升和自我保护的加强,同时要定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计算机技术中存在的隐患及时的清除和修复,以实现网络安全运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