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职称,申报,体会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前言

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评职称的重要依据,“科研量化”已逐渐成为考验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业绩的主要形式。为了全面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需要各单位重视挖掘、整理、编研和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这对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推动科研单位整体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内容和管理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指反应个人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经历、业务实绩及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基础资料,包括个人的履历表、学历、学位毕业证书复印件、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等反应个人资历和技能水平的材料。二是从事科研技术的成果材料,包括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的获奖证书、专业工作的工作总结及技术报告等。三是任职资格评聘材料,包括申请表、评审表、任职资格证书及聘任证书等。四是考核材料,包括本人述职、领导评定意见、考核小组审核意见以及个人工作完成和奖惩的情况。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社会各种学术团体及其他兼职的证明材料,社会兼职的聘书以及荣誉证书也要放入档案之中[1]。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前期的建档和后期档案的更新和维护。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归档范围,根据档案所包含的内容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文件材料一一归档,档案管理员以个人为单位建立档案盒,档案盒内的材料按材料的形成时间和内容排列,以便灵活查阅。其次是多方合作、全面掌握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及时更新档案内容。第三是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设立专业人员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从档案的建立到查阅、保管以及维护和销毁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三、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建立的作用及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是考核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工作单位选拔、开发利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想做到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各尽其才关键要做好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另外,许多单位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是很少采用档案信息去了解技术人员,只是简单地从现实的工作中看他们的表现,这样选拔出的人才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领导者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使领导更全面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发展前景,从而能发挥技术人员的最大潜能。

四、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

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主体应是档案管理者,但是目前有些档案工作者的保守观念阻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变随着我国职称改革进一步深化,需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领导,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意识,明确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档案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加强对其的监督、指导。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2.完善制度,保障有力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规范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制度是信息资源开发的保障,所以要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制度,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使信息资源开发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打破传统的归档模式,改“坐等上门”为“主动收集”,根据法律法规,为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跟踪调查收集信息资料随时归档,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另外,在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维护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2]。

3.创新突破,数字开发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新环境下,档案管理部门要勇于创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传统的档案都是以纸质为载体的,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必须广泛利用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此外,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现代档案管理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4.打破神秘,公开开放

人们在对待档案的态度上一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认为个人档案是个人隐私。针对这一问题,打破档案的神秘性是开发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的前提条件。档案信息不仅要做到对社会对单位的开放,对个人也要做到完全开放。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对领导阶层发现人才和技术人员自身的完善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任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保证了整个选拔聘任过程的公开公正,有利于提高单位的公信度。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是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成长、发展的真实记录,它详细地、全面地显示了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建立和维护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为领导的人才选拔和自身的职称评聘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发专业技术人员档案信息资源是一项新的工作,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档案管理者任重而道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探索和发现,档案管理部门要有针对性的确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做好在全社会中宣传,加大工作力度,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高职教师;实践能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一线提供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操作技能和实际的工作经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将课堂教学和真实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为教师设立了特殊的“门槛”,即教师首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知道学生,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然而目前多数高职学院的专任教师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的直接对接使他们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不能将本专业行业信息、最新发展趋势融入到教学当中。由于教师实践能力的缺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凸显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而同一层次、同一类型人才过剩, 而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却严重不足。从而出现人才结构性缺失,甚至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我们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院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1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院校的专任教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实践能力的理解和自我评价,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教师实践指导示范能力,实践反思创新能力。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专任教师的基本情况从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反映,详细情况见表1

(二)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客观地呈现了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院校的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主要从教师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指导示范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调查结果如下(见表2):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院校,有24%的教师们认为自己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及以下”,有56%的教师们认为自己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及以上”的;实践指导示范能力“较弱及以下”的有40.8%,“较强及以上”的有30%;实践反思能力方面“较弱及以下”的有42.7%,“较强及以上”的有31.9%;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较弱及以下” 的占到65%,“较强及以上”有14.6%。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实践能力较弱,实践指导示范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较弱及以下”比例都超过了50%,尤其表现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

2.教师在实践动手操作方面遇到很多困难。调查结果如下(见表3):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院校的教师们在动手操作方面遇到过困难的比例占57.8%,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的比例占46.3%,不经常对实践教学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比例占59%;不能经常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把行业最新知识引入实践教学的比例占62.9%,没有参加到企业产学研合作中的教师比例占78.8%。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教师不太清楚如何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由于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去,所以教师不能经常更新教学内容、方法,不能及时把最新行业知识引入到实践教学中。

3.院校很少为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调查结果如下(见表4):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在被调查对象中,只有13.2%的高职院校教师近五年内有一年以上的企业或行业实践工作经验,有74.3%的教师近五年内有只有一年以下企业或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甚至有12.5%的教师近五年从未去专业相关也起或行业实践过。教师认为学校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重视”或“不太重视”的占13.2%,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的占36.3%。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培养教师队伍长效机制,因此很少提供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水平下降。

三、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引进机制导致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薄弱

受职教师资的培养起步较迟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自于普通高校的师范类或非师范类应届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高职学校任教, 既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也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的企业一线技能培训。据统计,目前天津高职院校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来自各大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被学校看重,但由于实践经验匮乏, 实践惭怍能力欠缺,往往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这势必对我国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产生很大影响。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能为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

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善,不能为教师提供时间学习的机会和场所。相对于工科类院校,文科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大多都未能建立起来或真正发挥作用,为教师提供实践的场所与设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完善不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也影响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学校对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教师队伍的模式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觉得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相关行业的实践学习将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时间,而且成本较高,不划算,不敢放手建设师资队伍;受到高职院校教师引进机制的制约,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实践人才也是困难重重,所以引进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模式往往也以失败告终;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教师队伍的模式又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愿意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无形中减少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锻炼机会。

(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模糊

尽管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鉴定标准上存在认识偏差、标准模糊等问题。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将“双师”简单地理解为“双证”,即“讲师证+专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或企业实践经历”。不同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不一,教师下企业实践使高职院校监督难度增大,对实践统一的鉴定方法和标准的缺失又导致教师对企业实践出现认识偏差。种种原因造成高职教师放松了对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的要求。

(五)院校缺少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评机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内容仍然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评职称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即以学术成果评职称;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评制度尚未建立,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也未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任何要求。在职称评定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体现出任何差异。在现行高职职称评定体系的引导下,高职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品课开发、课题研究等学术研究中,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断被削减,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日益被忽视。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 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缩短存在的差距。

(一)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抓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头等重要的条件, 能否抓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业务实践、学习和调查研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二、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安排教师定期参加企业、科研单位等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经过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高职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的操作与应用,了解设备的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还可以和技术专家和其他院校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参加专业技术岗位培训,教师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

三、通过校内已有的“双师素质”教师或者吸引先进技术力量,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定期到学院做讲座,将企业、行业一线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传播到学校,这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应建立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实践、考察轮流制度。

(二)制定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道路。

产学研一体化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实训基地锻炼、实践, 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捕捉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收集了教学素材,丰富了教学。鼓励教师到企业或者科研设计单位兼职,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攻关和产品研发,促使知识和创新能力向能力转化。加强高职院校于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要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

(三)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改进教师考核制度促进教师提高参与企业实践的自觉性。

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政策和措施,教师的考核机制要把实践能力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把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学院在工资津贴、工作量计算、劳动保护、培训等方面向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倾斜, 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 通过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引导教师有意识地把自己培养为符合“双师素质”要求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何丽娟.高职学院教师实践能力及其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1(1)

[2]丹尼尔森.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陈智霖.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1)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坚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恪尽守职,认真教书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适应能力,现将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

一、思想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更新思想理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自学相关的知识,通过学习,使我增强了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严格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在学生中起言传身教的作用,积极完成上属的各项工作。

3、友善待人,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关心体贴,言教身教并重。与家长能热情、礼貌、真诚地交流学生的情况。

二、教学方面

1、扎实工作,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及教学改革措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坚持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目标、练习、作业和教学过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分析练习、作业题,分层次让学生去完成它,做到每一节课“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做出总结,写好后记,及时整改,争取得到最佳课堂效果。

3、提高上课技能与教学质量。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基础知识为重点,能力提高与拓展为转化方向。教学中充分调动各层次同学的积极性,使之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地发挥。注重精讲精练,抓重点,破难点,有问及时处理,达到“堂堂清,日日清”的效果与目标。

4、完善作业批改,作业布置精练,有针对性,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在网上找资料进行筛选,力求做一题就代表一类题的效果。作业、试卷及时批改,认真分析并记录,将出现的问题分类总结,透彻讲评,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在放矢。错题要求订正。

5、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不断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次听其他老师公开课,包括校内、外的。在组内其他教师准备公开课时,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与同事的肯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同时,理解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并调整今天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6、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式培训。除了针对新教师组织的教学能力培训无一缺席外,我还利用暑假时间,进入广州圣丰索菲特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西餐专业技能的学习,以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三、班级管理方面

1、利用升旗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像每周升旗仪式结束后,回到教室,我总是让学生说一说国旗下讲话内容,想一想自己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本周打算怎样做。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无形中学会做人,做一个宽容、有爱心的人。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班上的两操、纪律、卫生、作业等大胆放手让干部们去做,我只从旁进行协助和指导。

3、利用班会课请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自评、互评活动,评出“星级学生”和“明日之星”,并督促其他同学进步。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1.引言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农村教学中存在教师素质不高,拥有的教学资源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地理学科在农村初中教育阶段边缘化明显,难以引起重视。初中地理教师更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专业背景复杂,所学非所教现象突出。这些原因都制约着中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120所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湖南省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师素养的策略方法。

2.湖南省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现状调查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参加“国培计划”(2014)湖南省级名师、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和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学员,共计120人。虽然该调查样本容量偏小,但是这些地理教师分布于湖南省14个地州市,共计120所学校,此调查教师覆盖了湖南省全区域基本市县及乡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数据基本可以反映湖南省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现状,为湖南省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1)湖南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学缘结构分析。教师的学缘结构包括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任教科目。数据表明,50.97%的教师不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系统知识,导致他们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处理教学问题。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中地理专业的只占38.39%,非地理专业占到61.61%,60%的教师都是兼任地理教师。这些兼任地理教师属于所学非所教的适岗教师,缺乏地理学科专业基础与视野。(2)湖南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分析。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学会合作,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对地理教学有非常大的影响。调查发现1/3以上的教师仅了解一点新课改,即使完全了解的教师,实施教改效果也不尽相同。如怀化洪江实验中学的肖老师所在的学校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放了教师,这与来自学校领导层面的支持密不可分,每学期开学都会有老师和学生的动员大会,每个星期都会有教学反馈。而来自岳阳临湘市二中的吕老师也完全了解新课改,但是学校课改决心不强,迫于各方压力最后放弃了课改实验。备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70.21%的初中地理教师会认真备课,说明多数地理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态度端正,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3)湖南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学科前沿知识分析。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包括当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新理念等等。只有接近一半教师对于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比较了解,知识的滞后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正因为如此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非常投入,他们会主动要求该方面的专家补充关于googleearth,GIS技术,以及多媒体效果制作等相关的知识。(4)湖南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反思分析。教学反思是及时总结自己上课的经验与不足,在下次备课过程中将会重新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写下教学札记,这样有助于自己日后教学的提高。数据表明,52.13%的教师会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有重要作用。教学反思应该多指向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教师在进行反思后也要有改进行动,这样将会很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效果。(5)湖南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分析。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5.32%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业务水平,而有36.17%的教师仅仅是为了评职称。

3.策略

鉴于以上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今后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优先发展的长远规划,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1)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包括地理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地理学科前沿知识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地理学科研讨活动,阅读教育典籍、期刊杂志等来扩充相关知识。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通过举办相关的学科竞赛和教学比武大赛,让地理教师在观摩、模拟和磨砺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2)提高地理教师的专职比例。兼任地理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不能更好的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旁征博引更难以融会贯通,从而限制了地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有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校应该提高专职教师比例,鼓励地理专业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去教学,使得教师只上一门课,进而上好一门课。(3)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教师分层研修机制可以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兴趣,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所在不同专业层次的要求,设置不同的研修目标,选择不同的研修内容,实施分层研修,切实提高教师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设立更多的交流平台。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培计划”只是一个短暂的培训,教师们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争取尽快成长为省级名师骨干。

4.结论

评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现状及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把教育看作是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个人则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则要求人一生不能只接受一次教育,而是要不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因此,继续教育的问题就摆在人们的面前了。

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是共生发展的,发展区域经济需要继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继续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实力为基础,科研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源动力。继续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强化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继续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已蕴含继续教育的工作,但从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仅有20年的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随着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对继续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继续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建立有规划、有制度、有组织、有经费、有考核及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体系,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2)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格局。逐渐形成了以各行业、系统为主管,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体机构为主阵地的继续教育体制,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改革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继续教育为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及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在全球的广泛传播,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在我国也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l995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生教育创造条件”,继续教育已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三、 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服务区域经济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立足点

高等教育史上,大学和地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美国高等教育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到20世纪的社区学院,走的就是地方化道路。

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条件下,继续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也是继续发展本身的需求。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要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继续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地方发展的需求,围绕地方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以解决地方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决策咨询等问题;其次,继续院校科研和地方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紧密结合,是继续院校科研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也符合科学研究地方分工的需求和继续院校科学研究的实际。第三,要善于围绕地方历史遗产与自然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挖掘地方性的特色资源,从地方性特有资源出发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继续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

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继续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研究是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继续教育立足当地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继续教育根据当地经济实际,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又可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还培养了相应技术人才。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科技进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攻关的互动机制,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实用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市场等资源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保证教育的实践性。企业则利用继续教育的技术、信息等优势进行人员培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四、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

目前,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继续教育体制尚未形成,行业或专门协会的参与度不高,企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缺乏有效合作,各行业也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政策导向、保障措施。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继续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2.部分领导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企事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但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更缺乏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足够重视,直接导致了继续教育工作的严重滞后。一些领导只重视届内政绩、届内工程,忽视了事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别是有的企业领导,为降低近期成本,采取撤并继续教育机构,挤占继续教育基地,压缩继续教育经费的违规行为来提高单位的短期效益,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只注重人才量的积累,忽视人才质的升华;注重前期学历,轻视后期培训,造成一些人才长期的智力透支,以至于现有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3.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缺乏认识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真正树立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对单位安排的培训只是被动应付,存在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心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观念还比较陈旧,接受继续教育仅仅是为完成组织培训或轮训任务,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学分,以便能评优晋级,他们大多数缺乏对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真学习,对继续教育重要性和本人应承担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从主观上导致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的后果。

4.许多人是受机构改革和评职称等外因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这种因素的支配下,所学专业跟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现象非常严重,因而就出现了所学非学用。

5.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按照有关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解决”。许多地区受财政收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培训费用由单位承担或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甚至有的部门或单位不承担任何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从而加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五、 如何使继续教育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

1.构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继续教育要面向产业群,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和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强化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走向市场,投入竞争。

2.企业应真正成为继续教育主体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主战场。要围绕企业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为企业服务;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通过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训,促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要围绕企业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3.积极推进企校结合

企校结合,产学研融合,这是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依靠大学科研条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捷径。企校结合、产学研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也可使高校在合作中得到发展。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攻关,做好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工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突出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使继续教育成为企业生产、科研、教育的结合点。要认真总结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经验,下大力气研究具体形式和途径,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4.确立继续教育是竞争手段思想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演变为以人才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开发利用的较量。经济竞争,说到底的人才、智力的竞争,学习的竞争。在国外,已把学习培训放在了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力的高度。在国内,培训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是使自己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是适应竞争的学习竞赛。谁先学到,谁先掌握,谁就具有赢得胜利的可能,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

5.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设置

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特色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继续教育要加强职业分析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以社会职业岗位为对象,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向,贴近实际、贴近发展、贴近市场,努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创业致富能力。在培训形式上,将集中培训、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业务考察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培训实效。

6.加快继续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继续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区域内迅速得到转化,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推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继续教育也是人才、科技、文化集中的地方,继续教育可以促进高新技术的产生、推广、应用,还可以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品位,提高区域人口文化素质,优化区域环境,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7.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人事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都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同时支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增加培训经费。在经费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培训经费的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六、结语

继续教育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主动融入到国际间的大合作中去,不断增长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将区域经济与继续教育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继续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行玉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J].安康师专学报, 2005(3):102.

[2]陈应征.国外教育与科技结合的经验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63-65.

[3]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395-396.

[4]何桥. 关于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思考. 继续教育,2002(6): 47-48.

[5]卢秋玲.我国继续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1(3):118-119.

[6]高延龙,马勇.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2(1):4-6.

[7]李国斌,杨学祥.我国成人、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8]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127.

[9]丁静,吴亚玲. 加快发展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对策思考. 教育发展研究,20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