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1
1.知识传递单向性影响学习兴趣
当前,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在信息传递和知识生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单向性,缺乏互动性,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的单向性。目前,本科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该教学方式由于发挥了语言讲授的直接性、可控性、系统性、高效性等优点,历来被认为是课堂授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但是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具有语言传递单向性的不足,因此往往被理解成“注入式”“灌输式”,进而引起了人们对其越来越多的思考。对于习惯了中学期间师生互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本科生来说,讲授式教学不利于提高他们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实验指导的单向性。高校的实验课程在教学设置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量。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其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和验证的原理等,学生则按图索骥地完成操作,实验方法和实验知识的传授亦是单向的。这种被动机械式的操作对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与中学时期的各类兴趣实验相比,大学生对这类实验方式的兴趣显然不大。
2.时空局限性影响有效学习
现代基础教育关注有效教学,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注重培养中学生从大量信息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当前的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影响师范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理论课程教学过分依赖课堂讲解。本科课程理论内容比较系统、深奥,教师通常将有限的时间消耗在系统讲解中,希望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也缺乏课前自主查阅和收集学习资料的意识,导致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不丰富,学习效率不高。其次,辅导课教学注重集中讲解,缺乏课外交流。对于一些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来说,教师采取了适当增加辅导课教学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物理学专业为例,通常须在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系列专业课程中开设辅导课程,用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目前,常规的辅导方式仍采取集中讲解式。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缺乏其他课外交流方式的补充,这种辅导方式常常难以达到全面解惑的目的,影响辅导效果。
3.技能培养单一化束缚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代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这对本科师范生的技能训练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科生技能培养方式仍缺乏多样化,束缚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一,实验技能培养方式单一化。理工类专业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并开设了专门的实验系列课程。以物理学师范专业为例,本科生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以及与电子电工课程有关的实验等。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还比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探究性实验、课外设计、创新开发等实验活动方式较少,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二,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方式单一化。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的提高,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目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途径仍以观摩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为主。在这些技能模拟训练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主要是点评、分析和纠正。在这种指导方式下,学生对基础教育的观察了解不深入,缺少调研与反思,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学理念缺乏实际感知,因此难以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二、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路
1.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思路之一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对话教学
师生对话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和表达的直接方式。对话教学近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在高校,该教学方式只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开始尝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运用谈话技巧和心理探查技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对话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大学生成长的尊重和关注,能够避免单向讲授式教学容易导致的教师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的无视现象的发生;同时,学会对话和沟通本身就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况且当前的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尚缺乏该技能的专项训练。对话教学应把握两种双向的互动方式: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形式。教师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方法等,便于进行因材施教。二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包括一对一和多对一两种形式。学生通过对话获得解决疑惑的思路与技巧。总之,对话式教学既有助于学生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方法,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教学相长。对话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展开师生讨论,即教师在课堂中引领全体学生讨论某个课题。在高校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基础,是与本科生自学能力提高相适应的。讨论式教学是由教师组织教学材料转变为学生自主生成教学材料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听众转变为主讲者,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打破教学常规。这些转变一方面能够避免讲授式教学可能导致的互动性差、学生依赖性强的问题,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与组织材料、汇报讨论过程和结果。对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有助于训练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授课表达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就物理学专业来说,教师可就诸如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科技与人类文明等思辨性的课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方式打破了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中心地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目的。
(2)MOOCs式交流
网络信息化学习已经席卷教育界,并将继续深入地影响教育方式的变革,微视频、可汗学院等教学资源将在基础教育中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师范生,他们必须掌握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近两年,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涌现出国际化网络远程教育案例,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等公司大规模开发的在线课程——慕课(MOOCs)便是典型代表。这些远程网络课程具有在线学习、线上提问、论坛交流等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辅导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增强互动性,采用MOOCs式交流将成为必然趋势。辅导教师可以借鉴远程教育经验,改变交流方式,尝试运用网络在线方式进行交流辅导,将线上交流与线下答疑相结合。采用MOOCs交流方式,必须充分发挥两个资源优势。其一是微视频优势,教师将辅导的重要内容录制成简短的视频,每个视频只集中解决一个难点问题,方便学生选择观看。学生选择跟自己疑难问题密切相关的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样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就增强了。其二是交流平台优势,教师将大量微视频到平台上,供学生随时下载保存与播放,并在平台上在线讨论和补充讲解微视频内容以外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平台获得大量教师解答的信息,学习效率相应得到提高。
2.运用反思式指导方式深化学生对教育的理解
教师指导师范专业本科生在教育见习观摩、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实践调研等方面进行反思,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符合“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这种指导方式有助于师范生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深化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达到热爱教育、提高和创新教育技能的目的。
(1)实践反思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师范专业加大了见习实践课程的开设规模,学生通常要完成若干个学分的见习任务。见习教学方式一般以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观摩效果,教师应促使学生思考基础教育理论如何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指导学生撰写观摩反思报告。教师根据观摩课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反应、教学的有效性等提出思考问题,要求见习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分析,撰写反思报告,发表个人见解并反复讨论交流。通过反思式指导,师范生反思所学的基础教育理论问题,寻找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突破口,增强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心。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方面,采用反思式指导,教师不需要直接指出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必直接告诉他们解决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试讲的某些细节提出反思问题,如教学行为引起的效果、教学设计意图与课程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处理依据等,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在试讲教案里填写相应的教学反思。这种指导方式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反思教学技能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提高和创新教学技能的效果。实习教学将师范生带到了真实的课堂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极大挑战。教师对实习的常规指导方式主要是根据师范生的实习教学表现进行指点。但是,直接指出实习生在教学中的不足,会挫伤其积极性,直接给出解决建议,也极易导致其对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改变指导方式,运用反思式指导,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启发实习生去思考改进,则会提高他们的教学信心。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理念,教师让实习生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环节设计、了解学情、师生互动方式、探究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创新点等问题。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实习生达到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执行力。
(2)调研反思
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应只停留于指导实习生的备课与上课层面,否则学生实习几周以后热情就会逐渐消退,除了继续按部就班地训练教学技能之外,他们难以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教师将常规指导方式改变为调研反思,会给实习带来新鲜内容,注入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调研反思即教师指导实习生利用实习期间与中学生广泛接触的机会,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反思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教师应对实习生如何观察教育现象、选定调研问题、确定调研方法、分析调研材料和数据、归纳调研结果、思考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优势。一是,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通过调研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训练,提升了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二是,实习生能够获得第一手教育实践资料,丰富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感知。基础教育改革遇到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师范生在理论课堂中的学习范围和深度。调研反思则能够使实习生进一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创新性。三是,生成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未来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而教育实习期间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反思,这种研究能力才会逐步生成。
3.运用活动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较多,但是有些活动项目不是以专业学习为目的的,与专业教学联系不密切。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师范生更乐于将专业学习与科学活动相结合。以科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专业教学,组织师范生参与创新活动,减少课堂讲授与灌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1)探究活动
探究教学是近几年在中学课堂上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在大学实验课程教学中也应充分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过程。这种探究活动,就是要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实质和魅力,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扭摆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常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完成不同形状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以及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操作、测量和处理数据、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而已。将该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实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刚体转动惯量的因素有哪些?”接着列举学生对刚体的形状、转动轴的位置的猜想;再由学生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测量数据、分析论证;最后计算出各种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并总结出平行轴定理。这种探究实验活动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对实验的参与性,增强其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性,提升其实验创新能力。
(2)设计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大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实验设计能力无疑是实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是采用设计型实验活动,活动步骤包括提前布置实验选题、学生个人或小组查阅文献、设计并提交实验方案、现场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等。此类设计活动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都比较喜欢的实验方式。设计型实验活动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从事科学实验的设计能力,使其在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测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此类活动,一方面,学生学会根据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例如,对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设计课题,学生可以选择单摆法、复摆法、自由落体法和气垫导轨法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学生应学会综合比较与分析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活动能够训练其对实验仪器各项性能、误差影响、精度要求和性价比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提高其对选择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动态测量与静态测量、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补偿测量与转换测量等方法的判断能力。
(3)科技创新活动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学生主体;实践
一、坚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快乐与成功的先决条件是:要身心健康、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里心理健康的作用远远大于身体健康,世化无常,心情变化随世化而阴晴圆缺。漫漫人生路,荆棘总与快乐相伴,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就是一只纸老虎,打败弱者,成就强者。机会往往留给生活的强者,弱者只能回忆蹉跎岁月。
1.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迅速,从对世界的懵懂认识,开始熟悉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他们学习的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学习文字,对自己开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逐步成熟。学生敏感地感知社会,情绪和情感易受社会的影响。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毅力和约束力逐渐养成,思考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心智还未真正成熟,所以情绪和情感如海浪般波澜不惊。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注重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永远都是我们教学的核心内容,曾有人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在学生离开校园以后忘掉自己所学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品德教育的第一位就是要培养学生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多赞美学生,多跟学生交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校曾经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被自己班里的同学嘲笑。在一次美术课上,偶然发现这个学生在画一条巨大的蛇,蛇的嘴里站着好几个人,我走过去问他:“蛇的嘴里为什么有人啊?蛇是吃鼠类的,怎么能吃人呢?”他的回答立刻让我心神不定,他说:“很多人欺负和嘲笑我,我要让这条蛇把他们都吃掉。”我定了定神面带微笑地对他说:“你想想啊,如果他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里只剩下你,你会不会感到孤独,会不会哭泣,你会快乐吗?”这位学生变得迷惑和不解,我立刻解释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悲伤,这就需要我们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啊,但是前提是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啊。”这位学生的眼睛开始变得明亮,我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可以找老师的。看着他嘴角上扬的弧度和把那条可怕的蛇擦掉,知道他已经选择了人生正确的方向。善良豁达的火苗已在他心中慢慢燃烧。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等生与差生,教师只有一个目的: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懂科学,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二、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都是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是学习的核心”的全新观念,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构建新的教学观念。为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遵循学生的学习特性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如高中某化学老师把高中重点内容编排成流行歌曲,这样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在枯燥的学习中能感到快乐。
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中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是学习语文的中心,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告诉学习委员或者班长,让学习委员或者班长通知本班的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学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师可出多种作业题目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题目,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学习语文知识当中,他们发现学习语文不但不是那么乏味,而且还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教育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余华.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78-79.
[2]周淑芳.新课改下的教研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56-57.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新课改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新课程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需立足学生主体而进行。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哪些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和趣味性的情景才能具有强大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因此,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要基于一定的情境创设中。
情境创设的方法较多。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老师先故作惊奇的说:“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也有脚呢?它的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然后告诉老师答案,好吗?”。这样,学生便会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文,他们渴望了解知识的欲望也会因此油然而生。创设情感氛围。如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先播放一首齐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章,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并体会到美的衣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除此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搭建平台,内化情感,知道学生有感情的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创设情境情境。如在《乌鸦喝水》,把这篇课文的问题一一出示,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正确率高,每答对一个题目,就给一分,如果其他同学有创意回答,带来了新的灵感,也可以悄悄的修改自己的想法,看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个个聚精会神,都会积极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不同的答案就像珍珠一个一个蹦出来,回答问题竞赛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高涨。
其次,要在课前借助额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教学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再讨论这幅图美不美,美在哪儿,这样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又如教《回声》,上课伊始,我带学生来到学校礼堂,让他们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便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下的语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有吸引力的主题(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那么,应怎样选择与合作学习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呢?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首先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大家友好合作的力量。其次要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周老师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更表现出周老师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4)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白杨》时,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又如在教学《生命桥》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深刻含义后,教师布置学生写一份追悼会的悼词。孩子们得到发展的不仅仅是写几句话,这份悼词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世间“大爱”。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生活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而不应强调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讲解和训练,语文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堂,“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时时都能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只有这样,语文素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在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注重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困惑与转向
G623.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当前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在新课改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能够及时把我现代教学的先进观念,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下内容通过两个部分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一些困惑或者继续改进和填补的内容,并提出在未来改革中需要把握的方向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根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总结,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主要来自于没有认清楚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此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观念认识不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完全主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也仅限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精髓所在,不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情况,没有了很好的反馈体系。
(二)我国教育理论的缺失
我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晚,现代的脚下理论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经验,作为先进理念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语文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和体系与我国实际情况之间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发现,这些教育理论体系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不适应。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教育理论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产生了冲突。
(三)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思维,这就造成在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课堂理解片面,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也无法实现深层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教学水平高、感染力强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讲课毫无亮点,无法用自身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是无法实现创新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转向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
思想能够指导人的具体实践,为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保障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决心,在小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尽量做出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借鉴国外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正常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性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在当前,我国在创立本国教育理论时,必不可少的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论,但是这种学习不应当是照搬,而是要有限度的借鉴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因此在创造和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理论时还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融合现代的理念进行创新发展。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载体主要为语文教材。目前,教材也开始从传统黑白模式进入到彩色模式,其中有大量彩色的插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联想出动态的短片,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现有的插图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插图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应对小学语文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接触知识、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也处于转换阶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感性,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场景设置、主题变化等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改革,也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改进,并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论文关键词 新建地方院校 法学教育 目标定位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梧州学院地处广西梧州,于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法律系同年成立并于9月开始招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系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梧州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在众多的新建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梧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希望能探寻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目标应合理定位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法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法学教育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关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定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法律专业院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简单照搬政法院校和重点大学法学院系的现成方案,而应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本校的其他学科资源等等),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法律服务人才需求量递增的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作为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既要熟知国内的法律法规,又要熟练掌握东盟一国甚至多国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又要有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还应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梧州学院法管系可以利用本校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设国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东盟法律课程、东盟国家语言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挥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地区优势,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科学与合理
法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次序的设置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新建地方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教育部规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并不是法学教学课程的全部,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还可以结合本校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特色来设置其他的课程。
首先,强调的是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这是开办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能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及了解国家的几大部门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应该注意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法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技巧、庭审艺术学、公司企业法律实务、非讼处理、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应当适当的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合。当前,在我国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一些与司法考试良性对接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司法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科目,适当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第四卷所考核的主观题部分,采用案例题、材料分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文书撰写能力。
最后,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二)课程次序的设置
课程次序的设置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循序性,即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等等。第二、三学年开设法学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并按照先实体后程序、先国内后国际、先综合后具体、先主干后支脉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法学理念的形成和法律思维的培养。第四学年则主要开设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地方特色经济的法律服务需求。
梧州学院法律系的课程设置,原来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地方。如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在实践中用得很少的部门法课程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也出现有将实体法置于程序法之后,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后等等课程次序安排混乱的问题。近年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逐渐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多开设一些能形成的专业特色的课程,以及利用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条件,开设越南语、泰国语、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三、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如何教为关注重点,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较好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并使学生本人的经验得到肯定和充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导航 1、首页2、理论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不能忽视,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也不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着,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分析。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
第一,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
第二,设立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进行案件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法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各种诉讼角色,可以模拟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庭辩论能力。
第三、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体会和掌握办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法律适用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组建相关实验室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院校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要把好教师引进关
首先,引进教师的数量要适中。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课程及一些选修课程,一般来说需要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其次,提高引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法学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学历学位不应成为师资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更多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甚至要敢于引进法律实务娴熟而理论功底不很突出的人才,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允许兼职形式。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职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法学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到着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或者是一段时间的进修、访学或者是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
(三)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范文6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定位与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承载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掌握外贸业务具体流程的专业能力的任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学情分析
(一)基本学情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较为端正,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但内省智能较突出,能自律、按时完成任务。交流交往能力较强,擅长分组合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掌握了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具备商务英语基础,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知识,能熟练使用PPT制作软件。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学习目的现实,希望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或取得较高的考核分数从而获得奖学金,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意志力、易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采用任务驱动,开放、互动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模拟真实外贸工作过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均以积极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针对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和以上学情,将课程内容按真实外贸过程设计为五大任务14个子任务。其中,任务三合同签订和任务四合同履行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 分项任务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国际市场调研
寻找客户
资信调查
任务二 交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
出口报价核算
还价成交核算
任务三 合同签订 合同条款拟定
签订合同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商检报关
制单结汇
落实货款
备货出运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核销退税
索赔理赔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按照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模式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即把进出口业务流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用五大任务驱动这个项目。这五大任务均是企业或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而设计。每个任务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又分成进口和出口两个分支。
(二)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为,在学期初,将每个教学班划分为六个任务小组,分组时注意气质搭配、知识结构搭配和性别搭配,分小组完成各教学任务。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小组的成员相同,但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任务不同。在理论教学中,各任务小组按区域构建模拟贸易公司,组内确定公司内部职位。每个模拟贸易公司对应一个外贸区域,分别为:欧洲、亚洲、中东、美国、东盟和非洲。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扮演船公司、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角色,完成外贸工作实训。理论、实践教学穿插、同步进行。
理论教学把课程内容分为进口、出口两大分支。实践教学则是按外贸流程实施,具体过程为:由进口商、出口商经过交易磋商环节签订外贸合同,在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银行、船公司参与下共同完成合同的履行。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各任务所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学方法选择总的原则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表2所示。
表2 各任务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名称 教学方法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任务驱动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二 交易磋商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任务三 合同签订 案例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分组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评价
对于学习成果如何进行量化考评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课程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考试以行动过程为导向,重过程考核。为了更好地构建以上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方向如下:总评成绩=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30%)。其中,理论成绩(70%)为末考笔试成绩,在理论成绩中,加大实操考核力度。实践成绩(30%)构成如图1所示。学生实践成绩中,每次任务由教师对于学生分组完成情况打分占40%,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情况打分占30%,学生各小组互相评价打分成绩占30%,每次任务三部分成绩相加为学生实践成绩。
图1 实践成绩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