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年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学年总结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1

关键词:目标驱动;管理方法;研究生培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75-02

在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概念为:组织的最高领导层与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各项工作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的一套管理方法[1]。目标是努力的方向,目标能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潜能,增加战胜困难的动力,人为了达到目标,可以无穷尽地努力,极尽全力地去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现在,目标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我国自2000年研究生扩大招生以来,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较扩招前增加了数倍,研究生培养中教育管理工作日益繁重,管理方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也愈发显著。将目标驱动管理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研究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能将导师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一、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

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在《怎样当一名研究生》中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义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研究为手段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2]。这一特征表明,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存在很大差异。本科生学习的是该专业最成熟、最常见的基础知识,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知识。本科教学以老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将问题提出来,分析给学生听,然后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科生的培养呈现群体性特征,有确定的班集体,有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基本相同,在学习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研究生教育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呈现个体培养特征。一般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通过自学来掌握,要从零散的论文、专著等文献中获取到系统的知识,要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研究生学习要有很强的主动性,要主动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目标驱动法是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3]。自我管理的方法有多种,目标驱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目标驱动法,就是要摆脱本科期间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学习中战胜困难所需的动力。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要确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要制定每学年的学习目标,如第一学年主要是完成课程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一些必需环节;确定研究课题,跟高年级的同学学习实验方法与技术,等等;第二学年主要是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研究实验;第三学年结束研究实验,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完成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办理毕业相关手续。近期目标可以分成学期目标、月度的目标、每周的目标任务,具体的指标应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已经制定的远期目标来确定。近期目标不可过高,不要急于求成,要步步为营,螺旋上升。制定目标,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增强了自信,给自己带来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会觉得学习很有意思,能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三、目标驱动启发式教学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

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目标为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首先,教师要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规律、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生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每门课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实践参与式等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讲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课下的学习、消化吸收和运用[5]。钱伟长教授曾在上海工业大学做过一个试验,选择一个班,40多名学生,教师发一个指示性的大纲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个星期应该看哪几段,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考虑。这个班学生自学了一年,开始时乱极了,学生意见很多,后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慢慢地意见少了,到三年级、四年级毕业的时候,这个班学生是全校最好[2]。广西大学也在《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做了目标驱动体验式授课的尝试。教师制定好《数据挖掘》课程教学目标,概要性介绍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该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给学生一个项目,引导学生围绕项目查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

目标驱动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四、目标驱动管理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高效模式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培养计划,可以制定三年总体计划和各个学年的阶段计划。总体计划应包括需要完成的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学位论文需要达到的水平等。第一学年的计划包括修读的课程、参加学术活动、对实验室情况的了解、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等,并初步选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完成该方向国内外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选题;第二学年的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试验研究并分析研究结果,学术论文撰写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第三学年的计划包括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和挖掘、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撰写、职业规划等。根据培养计划,确定考核指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定期完成阶段性总结汇报,并进行自评和研究小组内的互评,导师结合研究生汇报、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综合学生的自评、同学互评和导师的评定结果确定考核等级。每个季度或每学期考评一次,考核结果作为优秀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评选的依据。导师还可以根据考核结果选拔优秀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批评教育,予以重点指导,多次考核不合格的,可以停发助学金,甚至劝其退学。博士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应在硕士阶段基本完成,对他们的指导,应以创新突破为目标,引导其涉足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自主发现创新目标,确定技术路线,突破关键技术和撰写高质量论文。

导师采用目标驱动模式管理研究生,一方面,能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研究生成长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样,既锻炼研究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导师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能形成激烈竞争机制,通过考核来确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等级、“助研”岗位的资助与否,以及“助教”、“助管”岗位的分配,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可促使研究生不断进取,充分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目标驱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卓有成效方法,现在正逐步被应用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主旨是用“自我控制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因此,对研究生实施目标管理,需要研究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备完善的评定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是目标驱动管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雪梅,胡建宏.管理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

[2]叶志明.怎样当一名研究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59.

[3]贾青青.谈研究生的自我管理[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0,(1):52-54.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2

为了达到对儿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及下属实验室在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这些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同道参考。

一、制订完整的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计划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 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学院着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与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学科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儿科教研室的研究生从事的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临床型研究课题,我们主要看重其内在的应用价值和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价值,而不是单纯以数量和影响因子评价研究生所做工作的社会贡献和其个人学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试验类研究课题,我们评价的重点参考指标在于是否是原创,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具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儿科学及相关领域、学科内产生的影响;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其次,建立了相对弹性的研究生课题管理制度。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留住优秀研究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四川大学设立了不同的研究生奖学金等级,根据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其前三学期获得的奖学金等级,而研究生入学后,则根据研究生前三学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写出个人书面总结材料,交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审査。然后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评价,确定后三学期的奖学金发放等级和是否继续攻读相应的研究生学位。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厂实行中期考核分流,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认为,应当为研究生从事项目课题的研究建立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儿科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在学习期间本来就担负着较多的临床工作任务,要求他们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从事试验研究是不大现实的。一味照搬刚性的机制与制度往往使大多数研究生不堪重负,甚至使个别研究生走到放弃学业的极端。因此,应遵从研究工作基本规律,建立弹性的研究生科研管理机制与制度,从而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健的培养。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由来及国际进展

所谓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指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文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接着进入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一定年限(1—3年)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这种模式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日益重视这种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教师培养模式的出现显示了世界师范教育体系从独立走向开放,使师范教育的功能依存在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开展这种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早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代表性的模式有:

美国的“4+2”

在美国,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准备就绪的国家》中建议,取消教育专业学士学位,本科教育致力于文理教育和对所学学科的基础训练,师范专业训练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美国在推广五年制教学文科硕士课程的同时,各州都把硕士学位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条件,1999年的资料表明公立学校中有56%的教师己拿到了硕士学位( 1971年仅为27%)。[ 1 ]美国教师的职前培养采用的是一种本硕连读的“4+2”模式,学生无论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经过4 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经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学习合格,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它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教师为目的,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2、英国的“3+1”

英国的师资培养一般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大学)的师资培养课程中进行,其师资培养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教育学士”计划,为4年制师资培养课程;二是“教育硕士”计划(“3+1”),取得专业学位(学制3年)的教师申请者,在经过3年的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进行1年的教师职业训练,才能进入教师行业,即采取“3 + 1”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

3、法国的“3+2”

“3+2”,是法国推进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在法国想当中小学教师者,大学本科3年(在大学第二学年对希望今后从事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师入门指导”,并在将要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第三学年进行“体验学习的职前教育”)毕业后还要在1990 年新设的“教师教育大学院”(UFM,Insitu Universitaire de Fomation Matres;也可称为“教师培养大学部”,类似于挂靠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攻读为期2年的教师教育课程,这是法国面向21世纪力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中小学教师培养教育及其研修培训的一大政策措施。[2]

日本的“4+1”、“4+2”

日本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就创建了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生院。200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证书制度”提出了创设以教师培养为特定目的的“专门职研究生院”,培养具有实践性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其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根据新设想的上越教育大学等的改革方案,提出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硕士毕业生为主的建议,有必要设置大学

本科和硕士课程衔接的六年一贯制师资培养课程(“4 + 2”),同时文部省允许大学设置“一年制硕士课程”(“4 +1”),主要面向作为公务员的中小学教师,文部省规划到2020年,具有硕士学位中小学教师获硕士学位者要达到教师总数的40% - 45%。[ 3 ]

二、我国高校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我国积极主动地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实施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变革。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首的一批重点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等地方师范大学已经积极进行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为培养高学历、研究型教师进行了先导性的探索。下面的表1系我国主要师范大学推行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4 ] :

我们可以看到各师范大学探索了三种富有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4 + 2”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探索的“4 +1 + 2”模式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模式。

1、北京师范大学等“4 + 2”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在2001年率先尝试了“4 + 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求通过选择和分流,改革单一的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规格上移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思路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末,对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一定筛选程序后,从中择优选拔进入“4 + 2”模式培养的学生人选;第四学年对他们进行本硕衔接培养,一方面继续完成本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修读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五学年开进入到教育学院学习两年,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撰写与中学学科教学直接相关的学位论文,毕业后担任重点中学的高中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主要师范大学继北京师范大学后也纷纷推出自己的“4 + 2”教师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2、华东师范大学“4 + 1 + 2”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提出了教师人才培养的“4 + 1 + 2”模式(即4年本科教育+ 1年中学教育实践+2年硕士培养)。其特点是:由华东师大、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学生进行面试。被选择对象都是具备免试直升资格、在本科阶段学业成绩处于前25%的尖子学生。学生与中学双向选择后将签约:本科毕业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中学工作一年,之后再回学校学习2年。其间,学生的硕士课程设置、教学、论文指导等,都由大学和中学共同完成。这批学生在硕士期间享受“优厚待遇”——中学发给工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被选中的学生和学校都面临三次选择,首先是学生到学校实践一年,双方签订意向性合同。一年中学生拿教师工资,华东师大还将派导师与中学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一年实习结束后,根据表现(此学生是否适合学校,教学水平如何等)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作一年后,双方如有异议仍有选择的权利。如果确定进入中学的学生,攻读硕士时可获得全额奖学金,一年14000元,学校还将继续发给其工资。

3、上海师范大学“3 + 3”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模式的第一个“3”,意指接受本模式培养的优秀学生是用三年时间完成本科专业教育(来自我校各学院各学科的优生);第二个“3”,是三年“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第二个“3”又可分为“1 +2”,“1”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入门导向、教育实践、教职体验以及自身价值定向;“2”意指为期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设有核心课程、各学科必修课程和教职课程、“课程超市”的各种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上海师范大学实施“3 + 3”模式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各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根据既定标准对全校各学院本科各专业中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筛选,从中择优选拔“ 3 + 3”模式培养的学生进入教育学院;第四学年,先要接受为期1 - 2个月的入门导向———“教师教育专题讲座”,然后到各种教育机构从事为期6 - 8个月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职体验以及自身价值定向,结束时授予同大学本科四年毕业一样的学士学位,并且提供三条出路:①力图使80%的优生进入第五学年攻读教职硕士课程,②可能有10%不适应教职的可通过必要的考核攻读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课程,③也可能有10%对教职缺乏兴趣的可作为本科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第五学年,回到教育学院正式攻读“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第六学年,通过论文答辩并完成规定的学业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3 + 3”模式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上海市基础教育部门,期望和激励毕业生到中小学执鞭任教。

对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的讨论和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到,我国主要师范大学均纷纷实施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那么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究竟有何优点,目前三种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间有何区别,我国其他高校应如何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呢?

1、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优点

第一,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生执鞭任教

由于我国大多数师范大学已呈综合化发展趋势,校内各专业院系的学科水平都比较高,不仅招收本科师范生,也招收非师范本科生及进行研究生培养。在现有的体制下,各专业院系最优秀的本科师范生基本上通过直升研究生的方式转向了专业研究领域,将来毕业后很少进入基础教育岗位。实施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会吸引一些优秀的本科师范生就读,这些人硕士毕业后多数进入基础教育岗位,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基础教育战线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二,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革除了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弊端

我国各师范大学传统的四年制教师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各专业院系进行一贯制培养的,在校期间同时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场所和机制、培养主体、课程设置上都显示出针对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下表2即反映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针对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种种优越性:

2、三种类型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应该说三种模式各有其特色及优劣。详见表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实施的“4 + 2”在修业年限上比通行的七年制本硕培养具有经济性,能够吸引学生,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教育实践时间和空间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第一线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时间相对短了一些,在走上工作岗位前缺乏中小学提供的现场实践经验资源。而且该模式缺乏灵活的退出机制,学生在选择进入后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从教也无法及时退出。

而华东师范大学“4 + 1 + 2”模式则是洞悉了“4 + 2”模式的缺点,增加了长达一年的教育实践,并且由用人学校全程参与培养,其配套的待遇也较为丰厚,三次双向选择的进出机制相当灵活,具有吸引力;但修业年限与国际通行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最多不超过六年相比不够经济;目前在实际运作中又遇到外地户籍的优秀的本科师范生无法通过人才评分机制落实上海户籍进入上海教师编制的问题,使得选材面越来越窄。

上海师范大学的“3 + 3”可以说是集前面两种模式之优点,进出机制相当灵活,修业年限也很经济,充分利用了直研学生大四学年近一年的富余时间(不需考研、不需找工作)进行教职体验和教育实践,这样的体验和实践有利于准教师后两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有利于准教师加深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这种模式应该说对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由于其刚刚起步,其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3、对我国高校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总的来说,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范生从教,为教育战线留住好的人力资源。但选拔学生时的标准相对比较高(均是直升研究生标准),属于“精英型教师培养模式”,其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急需大批高素质教师等紧迫性问题。笔者对我国高校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应坚持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改革之路

我国的师范大学,其实已经是综合大学的学科布局和学术氛围。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应坚持不懈地走大学化的改革和发展之路。我们的教师教育只有建立在综合大学、综合学科的高新平台上,只有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氛围中,只有在雄厚的学术实力基础上,才能适应国家对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教育家的需要。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实现转型的根本标志,在于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从“专业+师范”走向“大学+教师教育”,努力实现教师教育大学化,并积极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从而完成传统师范教育深层结构的真正转换。

应继续深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虽然我国主要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上顺应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取得了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革新的一些宝贵成果,但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积累的先进经验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学习、挖掘,并加以借鉴创新,进而深入推动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先行探索的高校应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

先行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各师范大学有责任在其改革探索的艰辛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改革实验的经验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为其他培养教师的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探索新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科学理论做出先行改革者们应有的贡献。

应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

笔者以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而不在于确定什么是最佳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最好的教师教育模式,只有最实用的教师教育模式。实际上各种教师教育模式都有优缺点,都有待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完善。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广大院校完全可以从所在地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这对于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深入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 1 ] Gerald Grant and Christine Emurray. Teaching in Am erica:The S low Revolution [M ].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2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3.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4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的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1]。苌庆辉以的学术成长历程为例,阐述了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基础,量身订做的计划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独特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活基础,灵活创新的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2]。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到底有哪些,高校或者老师如何去培养呢?我们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创新能力首先表现为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并能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和运用,其次是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因此创新能力涉及到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力,特别是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创新。对研究生来说,良好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等。根据我校计算机研究生的调查分析,部分研究生属于跨专业报考,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程序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制定良好的培养计划,为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于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的工程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产生创新。

2.培养计划的制定

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学生进校开始的全过程进行整体架构设计,使“创新能力培养”三年不间断。学生在三年中,基本安排是第一年完成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完成两个综合应用案例,其中一个是软件类综合案例(如移动互联案例、大数据处理案例、图像处理系统案例),另一个是硬件类综合案例(如机器人的设计案例、各种监控系统的设计案例、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案例),让学生达到初步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如物联网大赛、机器人大赛、大数据比赛等,让学生通过这种专业的比赛来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第二学年学生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际到企业实习锻炼,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第三学年回学校完成总结报告或论文,深化理论,提升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工程实践能力就是以建模能力为代表的算法设计能力和以编程能力为基础的实现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研究了一个模型,或者一个体系结构,但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写一行代码,如何知道这个模型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算法复杂度是多少?如何测试?

3.创新能力训练与提升过程

各专业的基本课程都有统一的要求,这里主要介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案例库的构建。根据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取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知识素材库,包括单片机技术、数字电路、电路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图像处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网络通讯、无线通信、数据处理技术等。根据这些知识素材,设计相应的案例,归于工程项目库,其中包括软件类的项目,也包括硬件类的项目,项目数量逐步增加,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选修一个软件类和一个硬件类的项目。每个项目中有详细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提升知识在工程中的运用能力。项目库是一个基于云架构的多应用综合集成的可扩展系统,可以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裁剪并规范化,以各个应用或模块的形式挂在校园云平台上,如可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提供物联网、远程监控和信息检索等模块,学生、教师或其他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服务接口(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来访问这些应用或模块,各个应用或模块以案例的形式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模块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情况逐步扩展。每个应用或模块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应用或模块的知识点不同。项目库是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只有项目库完善,才能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达到预定的目标。下面以“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案例的规范、作用和具体实现。(1)项目目标:是自主设计一款智能家居系统,能读取家里的空调、安防、热水器、燃气等,并能进行远程监控。要求学生有模电、数电、视频处理和单片机相关知识,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完成。(2)功能描述:通过主控芯片、中央处理单元控制、无线传感器、有线网络、路由路、Zigbee协调器、数字端口、数字电路、摄像头、遥控器、麦克风、GPRS网、移动终端、PC机等硬件设备,建立九大硬件系统平台模块:中央控制室、安防子系统、空调子系统、室内子系统、门禁子系统、热水器子系统、协调器、嗅探器、扩展系统。(3)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单片机及其接口,ARM、电阻、电容、放大电路、电源、载波发生器、振荡电路等模电相关知识,电机,红外传感器,译码器、开关设计、编程、网络等。该系统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设计等多个核心知识交叉集成、融会贯通。并将涉及到的各相关知识点,以文档或视频的方式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自主查阅和学习。

4.结语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5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8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研究生学年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任。为此,国务院于2004年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分别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实施方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要求研究生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提倡素质教育。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培养模式、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1

转变教育观念

以总结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探索新时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中药化学硕士研究生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层次人才。个体研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1)合理的知识结构。(2)科学的思维方法。(3)良好的个性品质。(4)宽松的研究环境。其中,创新思维最为关键,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魂。我们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性,使之在强烈的学习动机支配下,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达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药学类研究生教育沿用的培养模式基本上包括两个阶段,即课程学习和专题研究。课程学习阶段一般为一学年,多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进入专题研究阶段,除了与导师接触外,基本上为“单干户”,用三学期的时间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这一过程虽然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但很难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1]。为此,我们在认真研读《长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中药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边调研、边实践、边改革,同时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跟踪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动态,以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灵活性和规范性、广度与深度、个人兴趣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与重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2. 1

通过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开阔眼界,达到知识储备的目的,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并要求在专业刊物上;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形成药物研发的基本思路,使得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丰富和扩展。

2. 2

通过独立完成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及鉴定多个单体化合物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代技术以及四大光谱的解析要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导师指引的研究方向引向更深更广,充分体现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2]。

2. 3

通过中药化学教学实践以及定期的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演讲和沟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渗透。

3

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既要靠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要靠学术环境的熏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

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即协作精神和凝聚力,主要是通过定期学术研讨、文献资料交流、定期研究工作汇报,并实行课题任务互助和主辅搭配来实现,同时进行正确的名利观引导[3],形成优势的学术团队。

3. 2

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导师布置任务后,让研究生大胆地去思考去设计,启发心智,再通过汇报、指导、修正和完善等具体环节,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新事物,悟出新思想。

3. 3

教学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验、协助教师开展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毕业实习等工作。

3. 4

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涉及管理工作,需要善于协调和具备管理的能力。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安排研究生协助导师作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

3. 5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有深邃的知识、能力,更要有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操,才能报孝祖国,服务于社会。所以,导师们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潜移默化作用,都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教育是形成科研团队和特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带动学校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应用型中药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量化指标,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确保了硕士研究生质量的稳定性。在培养研究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通过应用型中药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立与实施,为学校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大有,张大方,贡济宇,等.加强中药学重点学科建设 提高办学和学术水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