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1
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诗的感觉,仿佛无人踏足的自然荒野上的空气,在铺天盖地的明媚阳光下,为我们打开一扇面朝天堂的窗。
——题记
我喜欢现代诗,喜欢它的自由,喜欢它的华美,喜欢它给人的无限的思考与遐想的空间。它不像古代诗歌那样深奥难懂,也不像现代小说那样浅显直白,它介于两者之间,像是“浮泛在生与爱与死的川流间的别离时代。”这便是我为现代诗定义的国度。
泰戈尔的《飞鸟集》便是一个国度,是一个人性化的国度。在他的王国里,世间的事物都有思考与感知的能力,都富有生命的气息。他让天空与太海对话,让鸟儿与白云对话,让花儿与太阳对话,仿佛一切都是有灵性的个体,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思想,是超脱于现实情感的另一种思绪。
他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爱的国度,在集灵感与思索为一身精悍的短诗中,他赋予自己的多重身份也无一不透露出他的爱。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时,他可以为母亲的一个亲切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是一个热恋青年时,他可以为了心爱的女孩而讴歌爱情;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朽时,他可以回忆与反思人生;但他更是一个旅行者,一个匆匆的过客,他为世间事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描绘了母亲对孩子永恒的爱,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对人生的热爱,自然的爱及对文学的爱。他认为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如他所说:“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泰戈尔的笔下,他描绘的生与死,爱与恨,天空与大地,微风和细雨。一切的一切,都囊括在了他的国度中。105段的简短小诗似乎是那么的杂乱无章,却更像是他为整理思绪的碎片,拼凑出如此美妙的画卷。这也正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泰戈尔的诗中似乎总是欢乐的,他完全的隐蔽了黑暗与忧伤,留下了光明照耀着世间事物,他所描绘的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片断,鸟儿的鸣叫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忆。我最无可否认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的影响,就像是今天的阳光将依旧照耀明天。
“在他的欢乐国中,自由与爱的时代不久便会到来。”这是他的诗给我的想法,我喜欢诗,喜欢的是诗中所藏在最深处的情。那个阳光明媚的国度,叫天堂。
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精选
我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清华上课,在路过教室时看到一句格言:凡是有圆满的品性的事物都是人类共有的,是美的东西就不能让人独占。于是我记住了泰戈尔。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不管何时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我都分不清,是因为泰戈尔而喜欢上《飞鸟集》,还是因为《飞鸟集》而喜欢上泰戈尔。
在《飞鸟集》里我读到了泰戈尔对时间的感悟。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吗?或者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其实在严格意义上,我们感受不到时间,只能感受到运动,然后把运动的过程描述为时间。夏天的飞鸟和秋天的落叶都是在我们主观感受中描述客观的事物,但我们相信日月的轮转同步于生命的轮转,相信这就是时间的力量。我们的每一次努力,其实都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而生命就是一场关于时间的博弈,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别人交换着时间。学习就是一种提高效率,从而获取更多时间的方法。吊诡的是,效率又和时间成反比。当你在课堂上听的津津有味时,你会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而感叹人生苦短。当你在课堂上觉得索然无味时,那就是度日如年,才上半节课就有长生不老的感觉。于是,对于那些拥有超高效率的人来说,必定更加珍惜时间,也享受时间带来的一切美好。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这些人将拥有所有的时间及资源。
今天,我理解泰戈尔的那句话,为什么要挂在清华的教室中。因为除了要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大家一味追求效率,掌握更多的时间及资源但这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懂得谦让和善良。所以泰戈尔还说过:教育不应当是从智力上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容、仁慈。
每一次打开《飞鸟集》就看到泰戈尔的智慧充盈世间,每一次合上《飞鸟集》就感觉人性中至善的力量贯穿始终。也许此情可待成追忆,也许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精选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文篇目编选中加大了诗歌的比重。如何指导学生欣赏并创作诗歌,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
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是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喜欢诗歌,进而以诗歌为媒介热爱自然,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需要找准重难点。重难点设计为: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计
针对初一学生对诗歌的新鲜感,利用本诗容量不大的特点,设想在课堂上适当加大学生创新尝试的时间比例,从而达到由课内到课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导入。用李清照的吟秋词导入以形成感情上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2.朗读感悟。朗读感悟主要是采用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读中悟。再设计问题以读带讲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感知。
问题设计:(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研读赏析。这是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的
重要环节。
(1)让学生描绘几幅画面的内容。以学生口头描绘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赏析优美的语言。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最后教师点拨。
第一幅图景是“农家丰收图”。前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触觉、视觉、听觉入手,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而后两句“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肥硕的瓜果”又可见丰收之景,尤以“饱食”“肥硕”最为传神和有韵味。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收且画龙点睛,画外之人欣喜、愉悦之情油然可见。
第二幅图景是“霜晨归渔图”。着力渲染一种诗意,一种氛围。这氛围既清新又朦胧,既柔美又快乐。看:“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芦篷上满载着白霜”的“白霜”,对季节的暗示,对朦胧意境的烘托有多妙;看动词“撒”“收”“载”,还有“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的“摇”对心情的描述有多么贴切。最后一句“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游戏”一词写秋天的快乐、写人的快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有多美。
第三幅是“少女思恋图”。借对秋天特有景致的描述使画面更有诗情画意。“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尤以结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梦寐”二字更见情致,少女思春脉脉含情,秋天原野上婀娜多姿的身影,纯洁无瑕的自然之美,与景契合,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4.创新尝试。创新尝试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小小空间不可能锁住所有的精神世界”(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语)。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诗歌感染的精神世界里放飞。于是,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感悟、探究《秋天》的意蕴,并且作了课堂延伸和比较学习之后,开始让学生进行描绘“秋天”的诗歌创新写作尝试。
(1)从细节做起,从诗句做起,用意象描绘“秋天”。提问以后,学生说出来的“秋”之特有意象:风、雨、枯叶、衰草、瓜果、高粱等,再用通感或比喻、拟人等方法来表现这些“秋”之景物的特征。比如:
秋,是钻进林间枝杈顽皮的风
是一只只飞舞嬉戏的黄蝴蝶
是悄然落下化作沃土的枯叶
这些诗句虽显粗陋,却也能表现出“秋”之特征,抒发了学生稚嫩的情感,也自有其可取之处。况且,这还只是学生尝试诗歌创作的初始阶段呢。
(2)教师垂范。教师的亲身实践往往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生练习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模仿何先生《秋天》的诗作——《校园的秋天》,当堂诵读。
校园的秋天
惊散了漫天轻柔的晨雾
读书声悠扬地飘出窗外
婆娑的树影覆盖着大地
落叶的味道使幼稚走向成熟
秋天幻想在中学生的遐思里
教鞭举起求知的路标
课堂上林立桅杆样的手
诗歌和神话从这里流过
高举的手臂将长成未来的风景林
秋天跳跃在老师的眼瞳里
夕阳向校园撒下金色的网
欢笑声荡漾在宽阔的操场
满身的汗水哪去了
那飞溅着智慧和理想的汗水
秋天躲藏在孩子们的笑靥里
(3)学生试笔。富有创意的贴近生活的习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这般,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对诗有了粗浅的认识,不免产生了创作冲动。随后,他们放飞自己的思想,跳出“秋”之课堂,创作了关于“蜡烛”“粉笔”“风筝”“鹅卵石”等哲理小诗当堂诵读,其中不乏稚嫩智慧的闪光。
四、对本节课的感悟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3
的新诗集《尝试集》第一编中的诗歌产生于民国五年、民国六年,在这两年时间内新诗的实验室只有一个人,当时的新诗界在创作上一片萧条。自身也倍感如此。如在艺术上,他大方承认钱玄同对自己新诗创作所说的“未能脱尽文言窠臼”“嫌太文了”的批评。只是到了《尝试集》第二编,才开始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才开始真正的“诗体大解放”的新诗创作。
的《尝试集》共收诗作74首,分为两编和附录三集。除附录里收的22首旧体诗词外,其他两编都是处于尝试阶段的新体诗。第一编共收诗歌23篇,包括后来影响甚广的《蝴蝶》《江上》《朋友篇》等诗作。第二编共收诗歌29篇,后来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诗歌,如《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一颗星儿》《希望》等都被收录在此。而这些诗歌在《尝试集》出版后大多都被收录进了中学的国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尝试集》第二编中的诗歌有多数在后来被选编进了中学国文教材。沈星一编选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选录了《一颗星儿》,秦同培的《中学国语文读本》选录了《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六首,张弓编的《初中国文教本》以及罗根泽、高远公、黎锦熙等编选的《初中国文选本》则选录了《威权》,朱剑芒选编的《初中新国文》以及《朱氏初中国文》选录了《一颗星儿》,后者还选录了《奔丧到家》等。
这一集中的多数诗歌写于1918年至1919年间。从第一编到第二编,本着进化论的精神,在诗歌的形式方面,曾做了解释。他说第一编中的诗歌,“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至于第二编,“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虽然改成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初作的几首,如《一念》《鸽子》《新婚杂诗》《四月二十五夜》,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在这个时期里,《老鸦》与《老洛伯》要算是例外的了。就是七年十二月的《奔丧到家》诗的前半首,还只是半阕添字的《沁园春》词。故这个时期――六年秋天到七年年底――还只是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自此以后,我的诗方才渐渐做到‘新诗’的地位”。他自己坦承“《老鸦》《老洛伯》《你莫忘记》《关不住了》《希望》《应该》《一颗星儿》《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许怡荪》《一笑》――这十四篇是‘白话新诗’”,“其余的不是真正白话的新诗”。其中的《威权》《乐观》《上山》《一颗遭劫的星》等诗作,他认为在形式上“都极自由,极自然,可算得我自己的‘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正如自己所说:“社会对于我,也很大度地承认我的诗是一种开风气的尝试。这点大度的承认遂使我的《尝试集》在两年之中销到一万部。这是我很感谢的。”这仅仅是就《尝试集》的发行量而言的,如果算上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对国文教材中诗歌阅读的话,他的白话新诗的影响不可估量。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尝试集》自身“开风气之先”的艺术特质。这也正如陈子展很早就指出的,“其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而在与人放胆创造的勇气”。在他的“尝试”之后,如其所言:“这两年,北京有我的朋友沈尹默、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诸位,美国有陈衡哲女士,都努力做白话诗。白话诗的实验室里的实验家渐渐多起来了。”。是以,朱光灿先生才说:“在《尝试集》的创作中是尽力运用‘现在的白话’,和接近民众口语的现代的活的语言,不避俗字俗语,讲究文法,注重运用标点符号,不用套语,不用典故。这就使《尝试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推动白话替代文言而成为新诗最适宜的工具,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诗的语言方面,起了开创性与示范性的作用。”口¨正是本着这种开创性和示范性的作用,本着“摆脱旧时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的艺术精神,让“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跑到了他的诗歌里面去,才导致他的白话新诗艺术水准的提高,才让白话新诗有资格作为范文跑到了中学的国文教材里,继而通过讲授实现了自身的经典生产。
那么,中学的国文课中,新诗是如何通过讲授来进行知识生产的呢?
担任过上海澄衷中学校长的曹幕管曾写文章《论文学无新旧之异》对创作新诗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不废文言作诗”,“以白话作诗也者,只是试验而已,练习而已”。纠对于白话新诗的出现,他认为:
凡学校出身,自初多攻散文,少读诗句,学作对联,更系外行。人情于其所不惯者,兴味自为之锐减。韵文少读,律诗少做,偶尔觑面,遂觉难识,亦事之常。因而“艳诗艳词”,意象纵极深厚,比兴纵极允当,而凡为学校出身者,未能洞悉个中之深味。谨愿者藏拙,倔强者鸣鼓,趋时之士相与盲从而附和之,天下则纷纷矣。此白话诗之所由来也。
虽然曹氏对白话新诗并不看好,但这段话却指出了当时学生对旧体诗歌的陌生感,也就是不能“洞悉个中之深味”,这恰恰是白话新诗进入中学国文教育的重要原因。吴仁援在《汉诗现代化新论》中认为:“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老百姓嘴里的白话口语有着与时俱进的本性特质,而诗歌的发展变化又与白话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具有最自由、最活泼生命力的诗歌,它必然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它必然是有感而发、因情而生的。白话文以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内涵,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找到了白话文,意味着为诗歌工具的‘焕然一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看来,白话新诗不仅在于好懂,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密不可分。
事实上,白话新诗作为文学语言、形式变革最突出的新文学代表,更与五四呼唤个性以及想象自我的内容密不可分。因此,朱湘才说:“浪漫体的文学是少年时代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这种体裁的文学,在教育上,是地位极为重要的。想象与体格的发展都在少年时代;处在这个时代内的少年,如其有健全的、积极的恋爱文学,健全的、优美的骑士文学给他们阅读,一定能培养成为想象丰富、魄力坚强的国民。”
正因如此,白话新诗在中学国文课堂的讲授重点不外乎语言形式与蕴含的关乎生存与生命体验方式的思想内涵两个方面。
的诗歌《鸽子》最初被选人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后来王侃如编的《新学制初中国文》、朱剑芒编的《朱氏初中国文》等教材也选编了这首诗歌。在最初选择这首诗歌的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中,编者通过这首诗主要是想给学生明示新诗的形式特点,同时意图涵养学生的心力,以期在文学形式上能够启发学生自由、明白、迅速、直接地表现自我的情感。在朱剑芒编的《朱氏初中国文》中,教材“参考”对“文体”的说明如下:
本篇是首写景体的小诗。内容系描写空中群鸽飞翔的状态。虽则字面浅显,句式解放,但句尾依旧押韵,尚不能认为纯粹的新体诗。作者自己曾说,他的新诗含有词调的很多,像本篇的格调确乎带有词的意味与音节的。
“表解”强调了本篇的“描写”内容,即描写了晚秋的天色与群鸽在空中飞翔的状态。由此可见,教材对《鸽子》一诗的讲解不仅仅是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讲述了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强调了初期白话新诗与旧体诗的关系。这在当时教材开始重视文言文的大背景下,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证明,在经历了重重考量后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新诗,在中学的国文教育中也总是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学国文教育的场域是语文技能培养的空间,更是社会权利根据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新诗的思想内涵经历过打磨渐渐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宗旨,与其时的主流政治文化结合,在这种知识生产的复杂对话中很好地发掘了文本的深层意义,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增值与空间流布。
参考文献
[1][2].口述自传[A].欧阳哲生编.文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39,318.
[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
[4][5][6][7].尝试集再版自序[A].欧阳哲生编.文集: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4,84.90.85.
[8].《尝试集四版》自序[A].欧阳哲生编.文集: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1.
[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A].徐志啸导读.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93.
[10].《尝试集》自序[A].欧阳哲生编.文集: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2~83.
[11]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05.
[12].谈新诗[A].欧阳哲生编.文集: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4.
[13][14]曹幕管.论文学无新旧之异[J].学衡,1924(32).
[15]吴仁援.汉诗现代化新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4.
[16]朱湘.文学与年龄[A].江行的晨暮[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97.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4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意象;色彩化;情感内蕴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他早年学习美术,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这为他日后创作新诗奠定了绘画美的基础。可以说,闻一多先生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意象都充满色彩化,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画面感。此外,闻一多先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也有风格上的差异,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着唯美的气息;后期诗歌更加偏向现实主义,风格日益犀利,所创作的诗歌主题也更加深刻。这两种风格都通过诗歌当中的色彩化意象展现出来,诗歌当中的情感内蕴也随之流露出来。
一、闻一多的诗画情结
纵观闻一多先生卓著的一生,在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之前,已经成为了一名有着相当造诣的美术家。随着近年对闻一多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越来越明晰地发现了美术对于闻一多诗歌的影响之深远。
闻一多先生早年曾赴美留学,自我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努力使得他很快脱颖而出,成功参加了纽约画展并获奖。也许是因为环境的熏陶,相较于中国的泼墨山水画,闻一多先生更加欣赏西方的油画,尤其是以梵高、塞尚为主的印象派画作格外夺得他的喜爱。归国后的闻一多也曾在艺术学校任教,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速写等,并为好友梁实秋、徐志摩的出版书籍绘制封面,更是开启了儿子闻立鹏的绘画艺术道路。
不仅是在艺术造诣的方面,美术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已经深及思想方面。专门用来创作的书房经过他的改造,成为了富有艺术气息的“阿房宫”。这种独有的艺术气息成功地延展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虽然在美术上取得了较高的造诣,但是真正令闻一多先生心驰神往的是文学方面,甚至自谓“恐怕对于文学的兴味比美术还深”。美术的学习之于他而言,是深切地帮助了他进行诗歌的创作,有助于他形成诗歌创作的色彩美和绘画美。加之他本身深厚的中国传统诗文学养基础,搭配上现代新诗艺术形式美的建构,使其笔下的新诗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不难发现,前后期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风格差异。前期的诗歌多以浓烈的色彩入诗,在意象选取方面采用的多是美丽浪漫之物,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由和美的无限追求;后期的诗歌相对偏重暗黑的色调,多采用偏重阴郁凋败的意象,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人生的强烈关怀,又揭示了诗人自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一种悲剧意识。由前期的浪漫主义向后期现实主义的过渡,随着意象选取的风格改变,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也逐步体现出了由感性向理性的思想倾向,蕴含在其中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诗歌创作在现代诗坛大放异彩,成为新诗的典范。
闻一多先生的诗与画深深交融,透过诗中的意象,色彩感强烈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一幅幅画中,浓烈的情感内蕴在读者心中久久徘徊,产生了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共鸣。
二、斑斓的世界――浪漫诗怀的色彩化体现
在闻一多先生的早期诗歌创作当中,主要围绕的是对人生、自然、情感与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并且通过拥有强烈色彩化的诗歌意象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早期创作的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他侧重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物象,如红豆、等。通过这些色彩感明艳的意象,闻一多先生塑造了一个斑斓的世界。
选取带有热烈浓艳色彩感的诗歌意象,往往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激情与青春浪漫,闻一多先生也是如此。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当中,自然意象相对居多,可以理解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是从对于自然的摹仿开始的。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创作诗歌的诗人而言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早期这些关于自然的诗歌创作当中,色彩与情感交相辉映。在他笔下,季节化的美景尽收眼底:春日里“浴人灵魂的雨过了、才睡醒的嫩芽放了出来、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夏日盆莲饮雨初放,折来几枝高歌红荷之魂;秋天各色盛放的,那“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仿佛一朵朵希望之花,铺遍我们充满希望的国家。种种自然意象或雄奇或壮丽,或豪放或缠绵,交织在诗歌当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使得闻一多先生早年充满青春气息的情感得以诗意的栖息。
除了自然界的事物之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也进入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视线,成为了诗歌中承载饱满情感的意象。红豆、红烛等带有色彩指向性意象的存在,更加突出了鲜明色彩化在他早期诗歌中的地位。具有相对单纯色彩美的红豆,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缠绵的相思。在闻一多先生笔下,红豆似的相思是刺你倦眼、撩你难眠的月光,是飘在黛漪上浅白的小菱花儿。红豆似的相思充斥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充满了对自然、情感乃至生命的关注与思索。而透过“这样红的烛”,坦露了青年赤子的炽热之心,流露出属于艺术忠臣的火热情怀,是“五四”时期伟大的牺牲精神的突出象征。对祖国的忠贞以及对人民的热爱,自始至终贯穿在他斑驳的诗歌辞藻之中,令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
借助这些色彩鲜明的意象,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给予了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像欣赏一幅幅绘画一样,诗歌在字里行间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视觉平台,并将自己的种种情感依托于意象之中,当读者欣赏的同时,自然地产生与作品相同的共鸣。这种运用色彩化意象的创作手法,不仅为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更好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国现当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形式。
三、黎明前的黑暗――对现实的忧思
在闻一多先生的创作后期,他对于自己所目睹的现实不公,由最初的选择忍耐转变为冷峻的反抗。从最初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描绘,到后来探究生命和人性的本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无论从意象还是情感内蕴都愈加耐人寻味。
在诗歌创作的历程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集《死水》。与第一部诗集《红烛》不同,这时的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饱尝了被、歧视的辛酸,当他饱含一腔爱国热忱归国之时,却发现这古老的土地早已满目疮痍,在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民众难以聊生。正如他在《发现》中呼喊的那样:“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在极度的痛苦与失望中他的思想迸发出了愤怒的火花,创作风格也从先前的浪漫唯美转为现实冷峻,选择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
诗集当中从死水到黄昏,从静夜到荒村,种种意象带着颓败之相,又暗含反抗斗争之意。在那沟绝望的死水中,破铜烂铁绿成了翡翠、油腻织成了罗绮、白沫变成了珍珠,这种游走在绝美与极丑之间的嘲讽,使得诗歌的象征意味更加浓厚。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切的景象就像是一沟令人作呕的死水一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满腔忧思抑制不住地喷发出来,然而现实的黑暗似乎看不到尽头,因此这种近乎绝望的激愤洋洋洒洒地落在了诗的字里行间。在《死水》中被大量运用的反讽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诗歌特点,也使其内在极度的爱国主义情绪得到了最大化的表现。
如果说《死水》所表现的还带有些许隐晦,《荒村》就更加明了地为人民写了一曲悲歌。曾经“桃源”一样的村落,如今“门框里嵌棺材,窗柩里镶石块”。正是这种对人民生活悲苦、艰难的了解,使得闻一多先生从空泛的理想追求走向现实社会,也正是这种对现实惨淡的直面描写,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觉醒。这一个个意象,有的可怖有的可爱,但都双双指向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忧思。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思想上更加艰深。在意象选取方面,总体上色彩化依旧较为鲜明,但是所选取意象的类型有所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美的事物,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当中带有阴郁恐怖气息的事物,搭配上相对美好的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讽,更加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
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造就了闻一多先生前后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从涉世未深时的浪漫唯美到后期日益现实主义的创作,无论哪一种都通过色彩化突出的意象表现了强烈的情感内蕴,无论哪一种都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精湛的诗歌创作能力。而这种诗歌风格的转变,也正展现了诗人由稚气到成熟的步履表现了诗人的艺术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张巨才,刘殿祥.闻一多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5
一、儿童诗的创作教学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1.传承历史文化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很重视诗歌的教学。孔子把“诗歌”排在六科之首,认为教育应从学“诗”开始,小学语文教育引诗歌进入课堂,其实质就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张扬儿童的文学性,保持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我们要把诗歌作为教育的第一粒种子,播撒在儿童的教室、孩子的心田。
2.实施美学教育
美育活动的启动与展开,学生审美表现的发生不能光靠命令,要依靠师生双边的积极投入。教师要以自己的热情激发起孩子审美表现的欲望,没有这种欲望,美育活动就是口号,就流于形式,就“动”不起来。诗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3.鼓励创造教育
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而言,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的想象。儿童感性的形象思维是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想象力远比其逻辑思维能力强,他们较少受到知识经验和权威的束缚,敢于进行无限的遐想。因此,儿童具有诗人的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儿童诗的创作,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进而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4.实践语言的方式
儿童诗是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是儿童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从儿童认知的规律看,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童诗中有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
5.促进心理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位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源泉。”儿童诗歌描写的是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写诗就是在抒写心灵的感受。让学生在童诗创作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足以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热情。在童诗的创作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有诗的童年!让低年级孩子诗心飞扬!让孩子们在爱读诗的同时,敢于拿起笔用诗这种方式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笔者结合低年级教学作了一些试探,现采撷几枝,与大家探讨。
二、儿童诗创作教学的几种方法
1.感受童诗的特征
(1)诵读切入,沉淀经典
“三分诗,七分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优秀的儿童诗作,多让孩子们接触、朗读、感悟。琅琅的书声在古老的文化中滋润了稚嫩的心灵,也为他们的写诗埋下了饱满的种子。
(2)兴趣激发,拓展阅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诗也要写自己已熟悉的物和经历过的事。诗歌教学从课堂绵绵漫延,引导孩子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的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如初冬冒着寒气的太阳、春日田野的野花、夏日瑰丽的晚霞、秋天飞舞的落叶,冬日纷飞的雪花,让孩子领会如何到生活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诗的素材,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贮备才会有童诗的创作。
(3)欣赏品味,感悟积累
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的神韵的最佳方法。让学生能够让自己进入到里面,和作者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忧愁。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诗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如下了一场大雨后,指导学生读关于雨的诗。这样指导学生品诗,学生言之有物,写好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2.培养童诗创作的能力
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创作时,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联想。要引导他们学会打破常规性思维方式,学会联想。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想象力训练。
(1)联想训练
①直接联想:我们的想象可以多一点童趣,多一点夸张。看到燕子的尾巴你会联想到什么?
②层层联想:在直接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下去。要写好儿童诗必须学会层层联想,联想的层次越深,儿童诗的意境就越好。
比如看到树叶马上想到什么?想到招手,由招手又马上想到什么?再想到欢迎。
(2)想象力训练
在想象力的训练中,指导儿童创作诗并不需要过多地指导孩子如何展开想象,而只需打开孩子想象的闸门,认可孩子天真的想象就可以了。你听:夜空是花园,星星们每晚都在那里散步、乘凉;黑夜里,教室静悄悄,只有黑板和课桌,轻轻地打着鼾;天空有两件大衣,白天上班时,他穿整洁的白大衣,晚上参加宴会,他穿镶满珠宝的、华贵的黑礼服。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
3.探索童诗创作方法
注重指导,授之以渔。诗是灵感的产物,但文字的推敲也有章可循。和其他老师研讨最好的指导方向和写作技巧,交给孩子们一张诗歌入场券。
(1)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尝试练习
用心地去挖掘课本中可供写作的素材,借助课本,通过老师的引导,为学生学写儿童诗搭建一个平台,给孩子们练习写诗一个阶梯,同时为孩子用力攀登提供条件。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抓住句式的特点进行模仿说,然后学会把说的话整理下来。这是学了《家》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谁的家在哪儿?
生:我知道鲨鱼的家在大海里。
师:能学着书上的样子说吗?这样说()是()的家。
生:沙漠是骆驼的家。师:好大的家。
师:我们班的小诗人真多呀,小朋友们如果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非常棒的小诗了,来,我们来写一写吧!
然后根据学生写的小诗进行整理,主要针对写的顺序,让孩子们明白,写诗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2)技巧点拨,在尝试中逐步提高
①用比喻法创作儿童诗。比喻是童诗创作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以此一物比作彼一物。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云》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男孩,到处奔跑跳跃,快乐地玩耍。
把云比作画家和男孩,就是很好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进和发展,就成了一首很不错的童诗了。
②用拟人法创作儿童诗。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这个事物的范围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蚂蚁,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事物。例如下列句子:
春天是什么? 小燕子说,春天是温暖的泥巢;
小鸭子说,春天是欢腾的小河;
让和春天有密切关系的小动物开口说出了对春天的感受,使用了优美的词,从身体感觉、嗅觉、视觉等多种角度,把春天的特点描绘出来了。而排比句的应用让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
③用补充法创作儿童诗。
《想变成……》
师: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还想变成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一个诗题:
想变成……想请你用你的奇思妙想把这个诗题补充完整。
生:想变成小鱼。
师:好有趣,看来你的奇思妙想真不少。
师:你为何想变成这个呢?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小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无论有多大的风险,我都勇往直前。
师:我真喜欢这条小鱼,自信而勇敢,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6
1976年10月生,男,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与翻译文学研究,兼事文学评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已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10多项课题。
作为抒情性极强的文体,散文创作势必会随着主体生命体验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从抒写锦簇华年到唱响青春祭词,再到如今的生命思考,潘云贵的散文创作清晰地记录了个人情感的变化,折射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遭遇的种种心思,是九零后这代人思想史和心灵史的写照。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锐作家,潘云贵携带青春题材的作品跻身文坛,清新自然的文风和淡淡的忧伤是读者对他过目不忘的标记。潘云贵中学时代开始发表散文,现在他仍然站在青春的末路,导致青少年时期的各种情感经历成为他表现的主题。青春期萌动的爱情曾带给潘云贵无尽的遐想,也带给他绵长的忧伤,他的很多散文如《风吹过的下雨天》和《那些想念会在秋天说话》等均是表现青涩的爱情。无奈的生活压力幽灵般罩在年轻的心上,我们来不及享受沿途的风景便被吸进现实巨大的漩涡,于是不得不搁置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端坐在教室里或埋首题海,让美好的时光悄无声息地流淌殆尽。直到有一天,枝头的知了再次响起的时候,猛然回头却发现青春已到了曲终收场的时候,各种酸楚之味涌上心头。写作成为排遣少年心中苦闷的唯一合法行径,这些关于青春的绝唱构成了潘云贵散文创作的主旋律,《青春是颗忧伤的子弹》等大量作品便是他对青春的吟咏和喟叹之词。
浪漫爱情、理想情怀、孤独惆怅,亦或忧伤流浪应该是青春书写的主题。孤独是潘云贵散文作品的情感底色,从他代表之作《我们的青春长着风的摸样》、《有颗橘子永远十七》、《想念你,长相清澈的少年》等作品中,读者一定会被那些淡淡的忧伤所感染。潘云贵作品中的忧伤来自孤独,他在很多文字中多次提及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因父母工作繁忙,他时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几天不出门,陪伴他的除了那些不会说话的玩具外,就只有自己跳动的心灵。这也是为什么潘云贵的作品常常采用自我独白和力图与自己对话的叙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独不仅是潘云贵散文的表现内容,而且演化成他独特的散文表现方式。也许因为年轻的缘故,潘云贵流浪的经历并不丰富,即使一次次的远足也只有看风景的心情而难有流浪之窘迫。从东南的故土长乐北上千里求学佳木斯,这是他目前遭遇的最大的流浪事件。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里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当南风吹起的时候想念远方的父母,或者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回忆年少的故事,这些交织成潘云贵散文的流浪主题。比如《翠绿时光的惦念》、《家书》等作品,再现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中对流浪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宿命的安排,但内心却强烈地抗拒着孤独与绝望,由此生活才会充满希望,我们才会有勇气去面对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表现青春的孤独和寂寞不是潘云贵散文创作的最终旨趣,坚强地面对时光流年中的无奈并试图抵抗流逝的青春,让生命永远驻足于韶华时光,这才是他写作的目的。更多的时候,潘云贵青春题材的散文其实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姿态,是在述说一种内心理想的生活。因此,我们不应将其散文简单地理解成青春期书写,或者个人成长经验的诉说,潘云贵笔下的青春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情感具有普适性价值和意义,它实际上业已成为九零后这代人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是他们成长史的诗意表达。比如《我们永远都是年轻的模样》中有这样的话:“多年以后,我们都长大了。经过谎言,承受欺骗,习惯敷衍,忘记誓言,放下了一切。世界惩罚了我们的天真,磨损了我们的梦。但内心还是不断地闭合,勇敢地开放,一往无前地爱。既然无法得到,索性就放手成长吧。年少的忧伤是人生必经的花园。”可以说,九零后在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之后,他们的心智已经开始成熟;与此同时,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他们一如既往地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希望。由此,我们从潘云贵的散文中看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生活态度,更是一代人的坚韧精神和理想情怀。
如果说潘云贵之前的散文创作主要表现青春的惆怅,那他最近的作品则明显转向生命的沉思。潘云贵散文创作的转向并非意味着前后期作品之间是完全断裂的关系,他的表现内容和写作风格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除文字依然优美细腻之外,表现孤独和抗拒时光流逝依然是其重要主题。只是新近作品中的孤独不再是一种忧郁的情感,而似有看透人间景致之后绝尘而去的“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也只有孤独的时候,才能看清真实的生活。此时的孤独实际上就是生活的境界,如果我们离开它而汇入尘世的喧哗中,也就会失去观看人世浮华或窥探生命奥妙的角度。比如《心上的风景》一文,作者以祛青春的“衰老”之态提醒忙碌的人群,人生何处无风景,我们应该适时停顿下来放松心境,生命才会永不枯竭。想来人总是孤独的,但有时候我们却需要有某个知己陪同前行,相互搀扶和鼓励才能抵达目标的终点。潘云贵这篇散文借助人生无法规避的孤独,完成了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每个人都会“经过幼年的好奇、少年的无畏、青年的冲劲、中年的熟稔直至老年的淡然”,生命在轮回中终究会回归自然。《衰老是列将到站的火车》一文,看似在神伤时光流逝,实则表现了生命的无奈和现实的残忍,具有存在主义的哲思。作者希望人们善待周围的一切,因为时间终究会消亡所有的过往,我们都是死亡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