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诗歌鉴赏
微课主要就是通过利用5到10分钟时间的一个微视频来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师通过讲授题型,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最后对于考点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微课来讲解知识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更加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同时以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方式来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有效提高自身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一、利用微课,细化高中诗歌鉴赏学习知识点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由于诗歌鉴赏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繁多,题型也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欣赏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课件的形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ppt来展示诗歌,通过文字音乐以及图片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者把诗歌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场景,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另一种是讲课式微课,也就是针对教学实际内容进行授课拍摄,然后通过剪辑使其成为5到10分钟的微视频。在高中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这两种微课形式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提高诗歌,欣赏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知识点,准确归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进行应用。
在利用微课开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结合高考考题,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有基本的解题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因为高考考题很少会重复出现,并且如果想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需要是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考点有所掌握。对于考点全面的掌握,才是学生在高考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关键。例如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表达技巧一类的考点比较多,这种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学生很难以有效掌握,比较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于诗歌鉴赏中考查表达技巧的考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如诗歌中常用的借景抒情和以物喻人等表达技巧,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记忆会更加准确,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会逐渐提升。
三、针对高考真题,利用微课阐释诗歌知识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对于诗歌鉴赏更好的理解。可以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高考思维,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可以结合高考真题: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来进行微课诗歌鉴赏教学。作品原文为: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问题为: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针对这个问题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诗中描绘的会面相似的场景。这样能够使学生有更加形象化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模仿真实场景的情境中,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通过利用微课结合高考原题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可以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生动展示诗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微课的形式,把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学习诗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化的思维,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会大大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雨巷的场景以及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利用微课进行形象化的展现。这样学生可以从诗歌中理解诗人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可以有效提高欣赏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可以有效提高鉴赏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证准确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科学地将微课运用于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中有更好的表现,为促进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82-185.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考;区域地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从近三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高考非常关注地理的区域性和区域特征。试题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地理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本文综合《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在对近三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考点的基础上,谈谈对区域地理备考复习的几点策略。
一、解读考试说明,落实区域地理考核目标
1.考试范围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1]
2.能力要求解读
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强调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设置问题情景,根据问题需要,确定考查的主干知识体系;从认识分析实际问题角度设问,强调学生能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各种地理能力。[2]因此结合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以及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区域地理的考查主要注重以下几个能力要求:
(1)正确运用地图,认知区域的范围、方位、大小、区域内各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与相邻区域的空间联系。
(2)进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素分析,归纳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并与相关区域进行比较。
(3)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描述、判断及反思。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4)评价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讨论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梳理近三年试题,把握区域地理考试方向
纵观2009年――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的地理部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表现出如下特点:范围广,考点多,分值大,有较大难度,主要考点的统计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据表1知,近三年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首先突出地理主干知识,例如区域气候的分布与成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特定区域内湿地的成因、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内特定港口的成因、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区域农业类型及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等。其次强调了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高考题目不再单纯地考查地理事实的记忆,而是着重强调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合,挖掘考查学生对其深度理解的能力。最后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地理知识只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操作材料,而地理科学方法为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操作这些材料提供手段和工具,这一点不仅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强调,更是高考试题的核心。
三、善用复习方法,提升区域地理解题能力
1.正确处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就高考地理而言,区域地理是基础,重点是从空间的角度表述区域特征;系统地理是原理,重点是从成因的角度分析区域特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整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可多做一些“合二为一”的工作。例如对2011年高考文综卷中36题的第(1)小题说明圣劳伦斯河水位稳定的原因的解答,可以从圣劳伦斯河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结合该区域的降水、五大湖等自然地理信息,有效地实现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各要素特征的关联分析,可以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再如在分析美国农业带的空间分布的时候,联系美国地形、气候、河流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这样的综合分析能充分体现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
2.构建心理地图,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强化区域定位能力
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地域性是地理的基本特性之一,学生拥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和地理背景知识,就会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也是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基础。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需不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心理地图,形成地理空间概念。[3]
(1)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确定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绝对位置。
(2)根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已知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定位。这是一种相对定位法,需要学生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从区域的轮廓形状特征、面积大小等特点进行直观推测。
(4)利用区域内特殊地理事物、典型区域特征等信息加以辅助判断验证。
(5)利用题目文字信息和图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等信息辅助判断定位。
这些方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开展,记住特征明显的地理事物位置。如一些重要城市的经纬度,一些重要国家或区域的轮廓形状和经纬度,世界重要海峡、河口、内海、湖泊的轮廓和经纬度等等,然后将上述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各种定位方法相互验证,这样经过多次训练,争取熟能生巧,就能用的得心应手。
3.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理解特征形成原因
综合分析法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主要的逻辑思维方式。区域特征可以是该区域自然地理事物方面的表现,也可以是该区域人文地理事物的表现,或者是两者的综合表现。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业、农业、城市、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或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用综合分析方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理解特征形成原因,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综合分析思维的试题在高考中不断体现,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强分值高的题目。如2010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4)小题对城市分布的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和原因、2011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2)小题对“雪带”分布特点与原因的分析等试题,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都能得到有效的解答。
4.运用比较的方法,类比区域特征的异同,突出区域的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运用比较法首先需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将同类地理要素之间进行比较,最后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例如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主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比较(表2)。
这种比较的思维方式在高考试题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考查方式。如2011年高考文综卷中36题的第(1)小题要求比较两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可以从河流水文特征这一自然地理特征入手,然后综合分析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地海拔差异可得出河流速度的不同、比较两地的纬度高低和冬季气温差异可得出封冻时间的长短、比较两地河段的上下游关系和降水量多少可得出流量不同。
参考文献
[1][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122-126
[3][6]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素质目标检测(3)[M].拉萨:人民出版社,2011.191-197
[4]陈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3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英语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彝秀
考纲特点:从《考试说明》来看,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基调仍然是稳定中有调整,取消了听力测试。听力测试取消后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在阅读部分增加了新题型———补全对话,二是提高了单项选择、改错和书面表达的分值,明显加大了主观题的比重。
复习策略:
1、考试内容和目标仍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考生可以脚踏实地地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内容和应用技能。在复习语言点的时候,要依据语言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依照点—线—面的顺序,构建知识网络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提升。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切忌带入个人经验,必须以阅读材料为背景,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补全对话题主要考查考生在连贯对话中对常用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以及交际情景的正确理解。此题要求考生在通读全篇对话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的逻辑联系,充分理解对话内容以及谈话双方的意图。考生不仅应该熟悉初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及情景交际用语,还应对高中教材里Speaking部分里所有的语言功能项目(FunctionalItems)巩固复习,深入理解并掌握在不同功能环境中交际用语的使用,且对教材上每个单元提供的有用表达法(usefulexpres-sions)进行替换练习和读背,其次要配合老师做一些开放性和仿真性的补全对话练习。做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通读全篇对话,弄清谈话的语境及内容;前后照应,注意对话的“链条”;先易后难;充分利用对话本身所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词;注意英美国家风俗习惯;重读对话,验证答案。
语文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语文高级教师郑勇
考纲特点:相对2008年考纲,2009年没有新变化,仍然维持了写作“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的要求,着重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内容明确要求具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能力,并注重对概念含义的考查;默写要求不变,但取消了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要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选考部分,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复习策略:全面复习,随时查漏,及时补缺,逐项突破。
作文需及早着手整理和积累素材,解决考试中“巧妇”“无米”的问题;及早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应对“错1字扣1分”的要求,适当体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方面,应强化这些考点: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修辞方法,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等。
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翻译为重点,尤其是关键词语要落实。
数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家泽
考纲特点:《考纲》与2008年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仍然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复习策略:
1、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要认真思考。可以画出知识网络图表,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从试卷结构的角度整理思路。数学高考题型有三种: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其最大特点是综合性)。要对选择题、填空题进行专门训练,对解答题中的每一个大题也应该进行集中训练,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与高度。
3、在抓好“三基”的同时重视“综合”与“联系”。“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仍是高考的基调之一。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基础题表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因为高考常常在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
4、树立新的“能力观”。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政治
解析老师:宜宾县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马代莉
考纲特点: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总体保持稳定,考核目标和要求均未改变,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
复习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2、要关注社会热点,将热点和学科知识相结合。3、重视基本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训练。重视设问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4、整理错题集,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化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化学一级教师吴祖金
考纲特点:2009年四川高考化学《考纲》总体上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试题的难度会有所增加。大家要打消畏惧心理,不管高考试题怎么变,毕竟变的只是少数,而且变化也必然在考生学过的知识范围内。
复习策略:可以采用“广读、深思、熟记、精练”的复习方法。“广读”———读教材、读复习资料、读试题、读考试大纲。在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加强记忆,又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训练思维。“深思”———对于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一定要深入思考,做到真正理解,这样才可能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对于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组成、结构、性质等,如果没有熟练记忆,很可能连题都读不懂,自然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都会大打折扣。“精练”———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练最有价值的题,要练好三类题:专题针对训练题、化学单科综合题、理科综合化学题。每类题都要精选,价值不大或者已经掌握的题要少练甚至不练,常考常错的题型要多练。
历史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聂学海
考纲特点:2009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这反映了考试中心要实现保持稳定不变的考试内容、考试容量和难度,以及导向。
复习策略:要研究前三年的高考题,找规律,寻导向,最好把它们拿来做一遍。因为高考不回避重点,很多重点知识可能再考,只是命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要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抓住基本概念,清理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要重视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最好把这些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加以理性思考。但不要一味去追求热点,因为高考不回避热点,但不是专考热点。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历史。从内容上看它既是民生新话题与民本老话题的统一,又是基点与热点的统一。
要用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来指导我们的复习,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既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又要探索上下前后的必然联系和进步。
生物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杨小莉
考纲特点:2009年起全国大多数省份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今年的生物高考考试大纲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一是部分试题难度有所提高;二是语言更科学准确。必考部分出现了六处内容方面的变化,考纲已经按新课标的精神有很大的体现,对一部分考试内容要求的描述更为具体、准确和规范,对考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复习策略:针对这一调整,建议考生在复习中,搞清楚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或表示;理清各单元知识点,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小知识链,以便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注意相同知识点试题的变式练习。
物理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物理教研组组长粟小红
考纲特点:2009年《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的物理部分,继续保持稳定,没有修订。
复习策略:
1、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要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把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梳理出知识结构,总结其规律,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查漏补缺,争取在知识准备上不留死角,不留疑点和盲点。
2、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一些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试题,都是与以上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
3、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抓住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思维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题时注意弄清楚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和恰当的物理模型。关注联系生产实际、社会生活最新科技成果的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尝试解决新情景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地理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高三地理备课组长、高级教师黄虎贤
考纲特点:2009年地理考纲基本无变化,只是将“世界地理分区”修正为“欧洲的东部和北亚”(2008年的表述为“欧洲的东部和北欧”),这样就与教材相对应了,避免考生产生误解。其他考点与去年完全相同。
复习策略:
1、加强主干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网络。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光照图的判读、时间计算);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产生的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4
一、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能力可言。因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也是知识的升华和融通。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这就要求同学们通过读取教材,对教材章节有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有几节,每节有几框,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易错点,都要通过读取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各章节零碎的知识形成网络化、提纲化、系统化,即打破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使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知识线,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
二、突出重点,联系实际
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高考政治命题的一大特色。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强劲趋势。
第三,《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
三、明确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9
古代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显耀世界,不仅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典科技,而且还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可以了解辉煌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还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年高考试题常考考点。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掌握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复习的方法、明确复习的重点与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与高考成绩的关键。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解读和备考体会,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建议,以与各位同仁共享,希望能给高三同学一些帮助。
一、把握命题方向,明确复习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主,集中考查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竹简和印刷术产生的时间与历史作用,如2012年福建卷13题、上海卷13题、江苏卷3题,其次2012年北京卷40题考查中西地图的绘制,对其他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产生过程及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比较考查较少;2. 艺术――集中考查书法、绘画和京剧艺术,侧重于书法五种字体和山水花鸟画、文人画的特点以及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如2012年安徽卷12题、山东卷6、9、73题,2011年安徽卷13题等,对其他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考查较少。3. 文学――集中于《诗经》和宋元明清的词曲小说,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江苏卷1题、2010年广东卷38(1)题等对汉赋、唐诗等文学形式考查较少,侧重考查古代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根据对高考试题的解析结合课标教学目标、高考考纲要求,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这一部分时,(1)从内容来看要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及与古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农学的成就;(2)从高考试题对科技的考查的目标方面来说侧重于对重要发明产生的时间的记忆和四大发明的作用的理解分析。由于科技与当今社会一些热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还需对古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归纳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引起重视。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对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特征和中西科技比较的考查可以形成科技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显现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些科技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引发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积极投身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对中国古代艺术这一专题的复习要重点突破书法(篆、隶、楷、行、草书)、绘画、京剧的发展脉络和各自的艺术特点,适当分析一些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尤其以文人画为重点)。在古代文学方面,备考复习首先理清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演变和特点,理解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反映的思想内容。高考考查的意图除了基本知识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培养。因为学习古代文学艺术不仅有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与人文精神,增强美感享受,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考试题的考查就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文学艺术特点。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强调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精神需求,其次要了解其文学艺术特点能够对一些作品的流派风格做出判断。因为历史学习毕竟不是文学艺术欣赏,各有侧重,因此在复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把握重心的策略。
二、以理论指导加强理解,总结规律认识
高考考查的内容除了基本史实外,还包括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帮助准确理解史实的武器。科技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较多考查了各自不同文学艺术反映特定社会现实,从能力要求来看不仅是基本史实的掌握,还有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时要运用这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认识一些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考查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一故事反映的市民的的价值取向(思想上对“自由、正义”的诉求),要求学生运用这一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宋代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的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发展产生的思想诉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从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理清古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各代文化是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基础上得到发展。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复习,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清楚各个时代文化的特色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在古代文化发展中,汉赋与楚辞、小说与传奇、话本之间都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搞清楚古代各个时代间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就能够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6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第三,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