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1

正如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环境、能源、伦理问题一样,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把特定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往往使我们容易滑入一些误区,大大背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一、一些语文老师蜕化为多媒体技术的简单操控者。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点中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而现在的CAI教学往往缺少教师的热情参与,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学生疲于接受各类信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根本无教学平等和民主可言。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忙于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一线教师往往深有体会,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往往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屏幕所演示的内容上,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控者,教师自身则渐渐淡出了学生的视野,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语言熏陶和情感熏陶被边缘化,语文老师的角色也被淡化。其实,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和情感熏陶,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产生感性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多媒体技术的泛滥会导致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丧失。

二、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以信息的堆积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相互交流,语文老师成为信息轰炸机。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不少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频繁运用。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网络、多媒体使老师的语文教学更轻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但这样一来,片面强调了信息的最大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想象力的发挥。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文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的课堂练习也当然被课文练习挤跑了。这样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不能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语文课成为信息轰炸,学生没有多少可支配的时间,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的目标也无从实现,这样就会导致其语言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其思维能力下降,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形成,极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2

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级的阶段,然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与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

所谓的新课程标准,指的是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对于各大基础课程作出更加严格和规范的要求,促使教材的编排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的出题规律等都能够在国家规定的情况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学生的具备更加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来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境

(一)形成了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学会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来有效的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更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引导,这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教师不能良好的适应新课标

国家的教育部门之所以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更高的学习自信心。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对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进行全新的规划,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且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所要面对的还有来自高考的挑战与压力。

(三)传统教学方法受到冲击

在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更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训练,并没有真正的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引导,而是更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文学知识的归纳与创作理论的传授,使得课堂内容通常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进一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能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学与语言等的专业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理想人格与人文精神,确保学生在进行语文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本民族所特有的人文气质,并将民族文化充分的体现在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言谈举止中,成为一个真正拥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

(一)继续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应时展需要,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与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必须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依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进行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其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与欣赏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述的情感,而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时,则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对故事中经典人物进行形象与性格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有效把握。高中语文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的词汇、句段以及诗词等的学习和运用,还要求其能够充分的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使其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来为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鉴定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仔细的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能力,积极的组织小组学习,营造出一种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成立教学小组来实现学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更加灵活多变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成立教学小组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能在相互学习中一起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弱项来对症下药,在努力发现自身缺陷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其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学与整体成绩的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科技的时代,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目的。为迎接科技时代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大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技术型人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

(一)以应试取代教学

目前,高中教学中考试可以作为一种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教师偏重试题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做题、考试,然后解析,学生则以做相关试题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这种以应试取代教学的倾向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一些笼统的,事后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消化。

(二)以备考资料取代教材

当前,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把讲解学生的复习资料以及考试试题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手段。对高中课本知识的解析不够彻底,老师解析的不彻底,学生学的也是一知半解,使得学生过分地相信资料。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打开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以背诵文章取代自主作文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就当代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文章进行整理,然后分发给学生熟读,这种做法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缺少认识,教师将这些改编后的文章经过加工,然后将现成的东西传给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性在某种形式上被取代了。以求获取应试作文高分,并将其视作迅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但这样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自主能动性能力的提高。

(四)老师语文教学方法的误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要注重方法。不同的课程所讲究的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自身知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利用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效应。

(五)忽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当今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自己自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就一直是处在一种大众化的语文环境中。对中国语言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这样就会很容易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上课像马大哈一样,从而对老师的语文教学不予配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水平质的提高。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一些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用过多媒体,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受到限制。另外,有的学校依赖于多媒体开展教学,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实行,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到细而不腻,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寻找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问题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从浅到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

(二)建立师生的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时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要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在教的过程中,要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要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合理地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四、结语

新课标改革的实施改变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大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完善教育体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邢根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6).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杨惠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4-02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古诗词审美教学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的教学,事实上也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古典诗词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挖掘有益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思想性情。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词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1.注重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在教学新课之前,科学引导对于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心境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契机,古诗词审美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尽量让学生带着与诗词相应的情绪进入诗词的鉴赏和学习,设计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是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可以设计如下一段导语:“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而观看潮汐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我们对杭州并不陌生,那里有很多美丽传说、诗词、旅游景点,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预习活动成果)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

2.恰当运用教辅手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主体通过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恰当利用这些资料必定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营造相应的课堂气氛。

二、反复吟咏,感受诗词音乐美

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解诗意、悟诗情,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老师却是为“读”而读,只是为了让语文课堂有读书声,只是把朗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完成,杂乱无序地设计朗读教学,完全忽视了朗读教学应该注重“多形式、重实效”的原则。

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在学生朗诵前要介绍一些有关吟诵的基本常识,如一句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声音拖长,什么地方重读,以及语速、语调,等等。其次,在朗诵前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诗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绪要和谐一致。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的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的节奏。学生在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及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古典诗词在表情达意时的咏叹意味,也才能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三、点拨揣摩,品味诗词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所谓凝练,就是用尽量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为把诗的语句炼得更加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可谓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如在教学杜甫的《旅夜抒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两字,“垂”字准确地描摹出夜空之上繁星闪烁,似乎近在眼前的景象;“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月光之满、月色之浓,月光似乎在随着大江一起涌动的情景。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对这两字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诗人遣词炼字的艺术。

四、展开想象,领略诗词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能够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这一形神统一的整体形象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欣赏者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意境之美是诗人思想、情感、趣味与环境、气氛、景物和谐一致、相互辉映的一种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学特征,鉴赏和教学古诗词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中的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把握诗“眼”解诗情

诗“眼”指诗词中的关键词,为我们提示诗人的情感、揭示诗词的主旨。把握诗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美。

如的《沁园春・雪》,上阕诗眼为“望”,总领写景;下阕诗眼为“惜”,细数历朝历代英雄之缺憾,最后归结到“还看今朝”。抓住诗眼,便可以很好地理解由景入情,吟咏当今风流人物的感情。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便写尽落寞之情,与前两句追忆往昔风光形成对比,写出诗人叹人生多蹇、哀世事沧桑之感。

2.以诗解诗拓诗意

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往往会借鉴以往的阅读感受来理解新的文章,古典诗词的教学亦然。

如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送别不写人的背影远去,却写马的印迹,可用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帮助学生理解,物且不愿离去,人何以堪?

五、关于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系

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无外关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听读为厚积,读写为薄发,无论什么文体的教学,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中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的典范,所以,古诗词教学要与作文教学中词语的运用训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生咬文嚼字,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

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我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处处莺鸟栖暖树,家家燕子啄春泥”,让学生琢磨“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的区别,“早莺”“新燕”与“莺鸟”“燕子”的不同,“栖”与“争”情势的舒缓紧张。通过对词语的揣摩,学生明白了“几处”“谁家”“早莺”“新燕”言其早、新、少,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懂得了准确地运用词语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描绘初春草色,以“浅”字修饰,“没”字以动态写静景;同为写早春景色,《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韩愈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言远近观感,写出小草刚刚探出头的情态。两位诗人虽用词不同,但都极尽语言之能事,表现出早春时节小草生意盎然的情态,颂叹早春景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6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2.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2.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2 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3.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