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1
在一次学校业务学习会上对"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问卷调查中,我惊异地发现,虽在师范院校曾听过老师的讲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记得除了他的几句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浑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2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者。作为一名教师,对于陶行知先生教育家的身份了解的要更多些,最初是从那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求真名言对他有所认识的。
这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再次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说实话,我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有关他的资料的,心理总想:还有这么多烦琐和“更为重要的工作”要我去做,干嘛要花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无奈之下,带着满腔的不情愿打开学校发的学习资料,看着看着,我越看越佩服陶行知先生,越看越觉得他的高尚,越看越觉得自己渺小。尤其是读到以下几句的时候,我的感触尤为深刻。“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定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地献给国家。”多么伟大无私的思想,让我自惭形秽,羞愧得无地自容。“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在这之前,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工作一向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一直以“尽心尽责,问心无愧!”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对比之下,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不够了,太差劲了。想想自己:平时工作多了、累了,要发牢骚;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能讲究说话教育的艺术性,但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方法简单,态度不好,缺乏耐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之先生还强调: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之的这一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倡导的---因材施教。
陶行之先生还强调: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之的这一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倡导的教学应该---教学相长。
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的互动,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3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四、“创”字。
陶行知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五、“爱”字。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一,教育是服务。爱国爱人民是陶行知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陶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六、“新”。
上个世纪初,陶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新教育”主编。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七、“行”字。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11年,陶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在实践中感悟,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不通,即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求人不如求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4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真人;自由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04-02
陶行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经过对中外文化和教育差异的探索,再加上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有中外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对国家、对广大贫苦人民的爱,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紧围绕着“人民”,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指导着中国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和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外人民生活差异
陶行知生于1891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他亲眼目睹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有中国人口80%的农民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欺侮的悲惨生活,这让他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充满着同情,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同时,作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陶行知曾留学美国,也曾流亡日本,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见到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东西,也让他见识了这些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民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国内和国外人民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促使了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教育要救国首先就是要“救人”,要让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从教育中寻找到作为“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让他们认识到如何作为“人”而存活。后来,陶行知所从事的一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因为他认为人民文化、意识的提升会从根本上改造整个中国社会,挽救中华民族。抱着这样的思想,陶行知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并且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教育事业。
二、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对象――人民
在陶行知的所有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他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其导师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这一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陶行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所改造出来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论。“生活教育所指的生活就是人类全部生活实践,既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包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指的教育,是指不限于学校范围的,而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机会接受到的教育。”陶行知在1939年12月致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向上的生活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所以说是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生活就有教育的存在,有教育的地方也必定是人生活的地方。所以,有生命的个体都有而且也应该拥有教育。这些思想决定了陶行知所实践的教育对象是全中国所有的人民大众,不分阶级差别、不分地位悬殊,只要是中国人民,皆是教育的对象。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的时候曾豪迈地说过“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充分说明了他的全民皆是教育对象的观念。陶行知关注乡村教育问题、倡导平民教育、宣传生活教育、推进示范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理念,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毕生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中,用一生的时间为人民大众争民主、争自由。因此,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极其符合他为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
三、陶行知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人”
陶行知认为一切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培养人,任何教育理论的最终指向都是人的塑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这是陶行知的经典名言,也是他用一生所践行的教育诺言。“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是近代教育家所共同倡导的。但这里的“做人”跟传统教育所谓“做人”是不同的:它不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禁锢,而是人性的解放,解放了的人民不但是“真人”,同时也是个“自由人”。
1.培养“真人”。在陶行知所生活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千疮百孔,虽然整个社会文明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依然控制着人们的整个心灵。“伪知识”和“伪君子”充斥在整个的教育世界里,甚至是整个中国社会中。那些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知识,不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是为生活服务,而只是为了麻木人民的精神,使他们相信所谓的命运而甘愿继续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而那些“伪君子”则是统治阶级的“俘虏”,他们的思想被腐蚀,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人”的精神,而沦落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伪知识”和“伪君子”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产物,在陶行知看来,要改变这种误国误民的现象,必须要对异化了的教育进行变革,培养“真人”。陶行知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对学生发展的目标有过清楚阐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即“知情意统一”、“真善美统一”、“智仁勇统一”的人。这些“真人”拥有“真知识”和“真品格”,他们追求真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以生活而非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非学校为本位”,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自我、回归真实生活,做一个“真人”。
2.培养“自由人”。“欲做真人,先做主人。”陶行知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失掉自由便不能成人。所以,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要想做真人,必然要先做自由人。“他们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他们不卑不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守身如玉,穷且弥坚,富而愈俭。”这就是陶行知所要培养的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品格。“自由人”主要是有自由的人格,他们不愿意做奴隶,也不要别人做他的奴隶。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人人生而平等又能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晚年所探究出来的“六大解放”说,就为培养“自由人”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放思想作为他的解放说的重点,表明他希望通过现代教育把人民从传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成长为有自由意志的“自由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人的价值是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他要求培养“自由人”进而培养出“真人”,使所有的中国人都学会“做人”,最终成为“人中人”。他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教人识字、读书,而是通过培养人、改造人来改造生活!”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影响了当时教育的改革,也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他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丰厚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娄月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J].科教纵横,2010,(4).
[2]陈敏.陶行知:把人写上现代化的旗帜[J].中国改革,2002,(5).
[3]柳国梁,程艳.陶行知与杨贤江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
[4]王洁.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成功(教育),2010,(5).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5
这个故事中,陶行知高超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折服。是什么产生了这样大的力量?是爱。陶行知的名言“爱满天下”就是最好的印证。教育离不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的前提是尊重,爱的核心是宽容,爱的体现是科学合理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有实效。
一、尊重是爱学生的前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也为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奠定了思想基础。作为教育者,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人,他们也有得到尊重的需要。作为教育者,笔者认为要做到“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应从尊重开始。
作为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独立性”,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平视的眼光看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交往,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基础;要用“俯视的眼光看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低下头,甚至蹲下去看学生、看学生的世界;要以“仰视的眼光看学生”,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笔者认为“没有不发展的学生,只有等待我们去发展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行知先生用平等的眼光来对待王友,深入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王友的改错给予奖励,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正确的学生观,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这是“大爱”的最好诠释,这是“以生为本”的最好体现。
二、宽容是爱学生的核心
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要常怀宽容之心。不能因为学生犯错给我们制造了麻烦而迁怒学生,甚至自己做出违法的事情。宽容学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遇事一定要冷静。有许多问题其实是由于教师过于急躁,导致我们要处理的目的偏离,没有教育到位,还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尤其是“问题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要轻易恼怒,因为“问题生”就是在情绪失控下违纪的,否则我们就等同于“问题生”。要多想想为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办。
陶行知先生的成功就在于他有一颗宽容的心。他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用奖励或默许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
三、科学合理的方法是爱学生的关键
陶行知教育名言范文6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过程中,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爱孩子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孩子,对孩子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我用真心疼爱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用他们的童稚爱心回报着我,我特别喜欢看到听到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喜欢他们围拥在我的身边,喜欢他们稚嫩的呼唤声,“老师,老师”这是个崇高的职业,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在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学会了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同样,我们也应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各种滋味,爱自己的家庭,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爱工作着的幼儿园,有了它,才有我们的安宁幸福。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带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能在这一路上有更大的收获,能采撷到更多的陶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最近,我读了几篇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文,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