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应用性强。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不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都应当与产学研全面结合。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以及环境生物处理和食品加工和设备的生产、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三大类课程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酶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的课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发酵工厂设计和生物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组成的工程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构建了包括由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对于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开设32学时的独立实验,对于《化工原理》《发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专业课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和《发酵工程设计》等专业课,开设16学时的实验。增设了3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马蹄脱毒技术》《山楂发酵产品工艺学》和《制茶工艺学》。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践模块由课程设计、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产学研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贺州学院一直很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购置了全自动果蔬生产线、微生物发酵系统和生化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与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嘉宝速冻食品公司、广州花卉中心、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贺州市农业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书。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实习基地每年都接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6],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既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赢。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10多名学生直接到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广西农科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企业和科研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老师申请的项目有“中田大山楂高产栽培与育苗技术研究”“鸡血藤悬浮细胞培养及异黄酮类合成的代谢机理研究”“贺州马蹄优质品种选育、有机规范栽培技术研究”“贺州油茶优良品种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等20多项省级、厅市级项目。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60%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学校还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班的学生每年都有2~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获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化学检验工、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产学研背景下,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也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和锻炼。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已有4人挂职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5人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陈文强,霍科科,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 103-106.
[2]王娣,石中,曹珂珂,等.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培养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J].广州化工,2011,39(23): 159-160.
[3]王陶,李文,陈宏伟.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3): 591-597.
[4]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3(2): 194-196.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生物工程 应用型人才 特色专业
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医药、能源和环境等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国内各高校争先设置生物工程专业。但我国高校随着生物工程专业办学规模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如学生只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室实验,而忽视工厂生产实习,工厂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弊端,导致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2002年,学校在开办了生物技术专科专业。2004年,学校又增开了生物工程专科专业,在这两个专业的办学基础上,2005年,学校开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006年生物工程专业被湖南省列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生物工程专业被长沙学院列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多年来,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工作,依据地方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历史以及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方面,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她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以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我们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本文结合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重点谈谈地方高校培养特色生物工程人才的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
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调学科服务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可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教学研究基地、最新科研成果等,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平台。而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条件,二者不能割裂开来。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 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时间不长,其学科专业建设也没有重点大学的沉淀深厚,要想使自己的学科专业有所为,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科创造专业特色。
1.创建优势学科,创造专业的科研特色。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师资经过人才引进和建设,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2人,这些教师中一般均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背景和经历。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汇聚师资和科研优势,重点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该学科于2006年成为我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在此学科的基础上,我们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近4年来,该学科团队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培养了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利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科资源优势,我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此外,这一学科建设的成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实验课程,毕业论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等专业建设内容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丰富了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任务。
2.促进学科融合,开拓产业支撑下的专业方向。各种学科如生物学与理学、工学、农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间的交流与联合,渗透与交叉是学科专业内部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是开办专业方向的基础。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依据自身条件,将生物化工和药学学科融合,开拓了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方向,以实现现代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生物制药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专业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扩宽学生就业领域,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还将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融合,开拓了生物营养工程专业方向,以实现现代生物营养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从事人体健康的食品和饲料产业输送人才。通过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产业定位具体,学生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工作领域明确,改变了传统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产业背景模糊而不明朗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加之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生物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我们在以培养工科人才为目标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3]。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验技能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大实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等组成。
1.课程实验要求三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80%以上,尽量少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对传统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产品生产的形式组合成内容彼此关联、将单一的实验内容综合化,提高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综合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为培养学生的生物提取与分离、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产品等生产工程技能提供了“案例”的实训。
2.工程实践由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岗前培训三部分组成。见习实习可以采用校外见习和校内见习等形式,实习内容可以是校外实习基地和本专业开放实验室,这一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生产实习根据学生限选的专业方向,统一安排到生物制药或生物营养产业的企业进行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实习。毕业岗前培训由联系实习单位的教师介绍接受实习单位的情况及可供选择的实习项目或工种,让学生自己选择,到接受单位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选择实习岗位。
3.开设特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大学三年级时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通过双向选择,使学生进入到各个研究室中。一方面,教师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学生的科研选题,先给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和所具备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并写出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核定,然后实施。另一方面,由学生团队提出方案,相关导师认可后,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有3个学生团队自主提出的实验项目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立项,8个学生团队参加长沙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任务。
三、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去,“做中有学、学中有做” 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特别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校企联合办班,实现企业自主参与专业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新时期地方性高校教育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走校企联合之路是实现“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学校”的最佳途径[4]。为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大北农集团进行联合办班,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特别邀请了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者参与,他们就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们对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最能给出具体的方向和内容;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邀请了他们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来自企业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特别的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大北农集团通过双向选择,每年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中录用40人组成“大北农班”,“大北农班”的学员利用暑假时间在大北农公司进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和社会调查等集中培训,培训结束时,大北农集团对优秀学员颁发大北农助学金并在毕业时接收为公司新员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在这里最直接地接受来自企业生产实践的知识,切身感受企业的运作方式,也最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生总能接触到许多没有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易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价值,更容易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校企联合建产学研基地,实现学校自主为企业解决科研课题。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这既对教师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专项科研课题研究极具针对性,它既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能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湖南九鼎集团在产学研合基地建设合作上展开多年,并已在我校成立了湖南九鼎集团“水产生物工程饲料”研发中心,该中心由骨干教师牵头,在校企、师生之间,建立稳定的专项课题组。学生通过在中心参与企业课题的科研训练,为学生攻克生产一线科研难题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在湖南九鼎集团成立了长沙学院“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应用与推广中心。学生利用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科技产品在企业中的转化与推广,这让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目前,以长沙学院为牵头单位,由长沙学院和湖南九鼎集团联合申报的”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基地获得“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教师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在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地区经济建设中产生的新知识、新理论引入大学课堂,大大丰富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了生产实际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设置的改革,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与用的关系,了解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出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学生企业家。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将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加强创业教育的力度,使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融合是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新特色。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产学研金相结合,进行学生自主创业。如我校大三学生依托“植物生物营养剂研发”课题成果,由5名学生组合的创业团队创办了以学生为企业法人代表的“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团队形式开展自主创业活动,这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升。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学科为依托,产学研为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共享。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力争为全国和长沙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成为全国、湖南尤其是长沙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的专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1) : 102-104
[2]李兴彪,叶光华.加强学科间专业间合作和融合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2006(11):33-34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产学研;生物工程;毕业设计
“产学研”是学习、科研、生产、实践过程有机统一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可将理论所学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工程技术方案的“工程人才”[1,2]。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是大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将其理论所学进一步内化、升华、实践的阶段,也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3]。生物工程专业以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4]。产学研背景下,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顺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毕业设计工作现状及问题
产学研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徐州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得到学校的广泛重视,其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特定的问题。
(一)教师及学生的工作态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教师的师资相对紧缺出现了一名教师指导近十名甚至更多学生的现象。另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教师难以在毕业设计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指导教师仅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指导态度不端正。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会产生特定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没有不过的,存在“混”的心理,对毕业设计马虎了事。再加上最后一学期大多数学生都花费大量的精力找工作,所以对毕业设计只求过、不求好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二)选题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由指导教师事先拟定,再由学生在拟定的范围内选择,这种约束性的选题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选题较为陈旧,偏离学科发展进展,脱离生产实践环节,使得研究工作缺乏实用性。有些选题范围较窄,工作量难以满足;有些选题较大,学生研究时间有限导致课题难以深入的现象。选题中出现的重复率高、创新性不足的现状难以在特定的学习阶段激发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兴趣与热情,难以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方法及研究条件的束缚
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疏于向学生介绍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最新的研究方法等,仅是让学生自己查找现有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失去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另外,现在许多高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毕业设计配套经费相对短缺,难以满足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需求。
二、产学研背景下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方案
产学研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毕业设计工作要与社会实践、生产、科研实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所以毕业设计工作可与教师科研项目、生产企业、相关专业单位紧密联系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合理选题
1.选题原则。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有先进性、创新性,还要尽量联系生产实际保障其实用性。笔者在多年的毕业指导过程中发现,进行创新性、实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学其研究热情和研究积极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同学。2.以学生为本的盲选机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毕业设计工作中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所以在选题时可以先由教师只课题名称和相关研究内容,学生在仅了解课题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兴趣选择课题。这种双盲选题机制避免了教师在学生选题中的干扰,充分保护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毕业设计积极性。3.课题难度应适中。学生的基础及工作能力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选题后还应该在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课题设计不同的难度层次,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二)严格毕业设计管理、规范要求
徐州工程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管理细则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等的考核办法,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了解管理细则及相关政策,能真正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重视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在特定的时间节点课题、下达任务书,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工作并将相关毕业设计材料上传至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供教师审核。
(三)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护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下达任务书后,不能任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这个过程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多学生没有研究经验,接到研究任务后大多会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方向;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帮助学生将文献资料、实验方案等全交到学生手上,这样学生就只要根据教师的“指示”简单完成“命令”即可,没有自己的思想融入,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以上两种极端现象,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层指导。基础差的学生可从文献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过程及论文撰写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中等程度的学生通过定期下达任务的方式进行适时指导;优秀的学生仅要在实验方案设计或实验方法选择中适当点拨即可。分层指导的方式不仅给教师减少了因面面俱到带来的大量繁琐工作,还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毕业设计中收益最大化。
(四)多样化的开展方式
产学研背景下的毕业设计工作应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生产企业及相关专业单位的参与,开展方式多样。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科研课题可以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及方向,学生的参与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工作,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工作实习单位或自主创业课题,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五)规范毕业论文写作
由于本科生首次接触大论文的写作,会出现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合理、表达不清晰等问题。教师在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框架和结构,另外鼓励学生多看参考文献提高写作能力。格式不规范也是在毕业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在论文审阅过程中严格要求,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论文的质量。
三、结语
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也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5]。产学研背景下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工作将教学、科研、生产过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实现了生物工程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合,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可以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9-11.
[2]张长森,吴其盛,侯贵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15,09(12):118-121.
[3]姚兴田,周一丹.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1,(9):79-81,92.
[4]周念波,黄芳一,涂绍勇,等.毕业设计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J].广东化工,2014,41(8):174.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创新能力 生物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10-01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创新型人才[1]。大连民族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创新教育,组建了创新教育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课内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育阶段的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外表现为本科生科研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环节[2]。自2009年起至今,又立项建设了149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对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1 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课程一般是静态的内容,往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动向。而生物工程属于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且生物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存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在笔者的创新工作室,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知识融合,熟练萃取、电泳、离心、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微生物培养、化学修饰、紫外、红外、原子吸收等实验技术。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制实验所需试剂、选择分析检测手段、实施具体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论文,充分锻炼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通过导师与学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导师的针对性指导,提高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质量。
1.2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又能实现多学科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此外,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一般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年级,这就要求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各自在解决一个综合的实际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项目完成后的成功,会让学生树立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这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使他们终身受益。
1.3 增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项目,能够使学生较早的接触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开发和设计,或在公司情景中学习,能够形成独特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方法,还能够学会尊重、沟通、合作,体会驾驭综合性的事物,体验专业与社会的连接,使学生主动找到社会位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较好的创业思想。
1.4 培养成绩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产出了大批成果,学生在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竞赛、申请专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甚至有些本科生已经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笔者自2010年开始,依托“金黎明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太阳鸟”科研项目9项,学生以第一作者16篇,获批专利1项。学生获集中实践环节优秀学生作品评选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2012年度校级立项1项、国家级立项1项,2013年度省级立项1项。笔者也连续三年获大连民族学院“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
学生在大学期间取得的成果,为其毕业后考研、就业、出国等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经过创新教育的学生,就业时手持多项专利、产品、证书等,就业位置和起薪非常可观。
2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工作室任务设置
大学生都有自己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学习任务,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验课较多,课业负担较为繁重,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室上。这就要求创新实验室的实施必须以大学生实际为立足点,尽量不脱离其专业领域,选择难易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的课题。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出成果为辅。及时指导循序渐进,才能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
2.2 导师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在团队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是实施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创新素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
2.3 创新工作室监管机制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实施以来的两年间,发现了部分立项不能按期结题完成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机制,做好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对无故多次不能按期结题的工作室实行处罚或取缔,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极好平台,对学生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需要时间去经营,更需要精心设计、重点扶持。
参考文献
[1] 乔长晟,贾士儒,谭之磊,等.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6(3):65-66.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 “专业实践” 就业
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生物工程专业属于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10大专业之一,对于该调查结果,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应具有足够的危机感,应进一步探索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并进行改善。确如蓝皮书所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遭遇了 “就业困难”的窘境,本文试图从生物工程学生的就业现状和专业课程设置入手,探寻相关的原因。
一、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现状及原因
笔者对湖南某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及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初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下,在本专业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就业学生的百分比在25%左右,从事与生物工程专业不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平均高达35%。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他们工作中没有得到学以致用。而更甚的是,有15%的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
从总体上来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有小部分同学毕业后未能顺利就业。而从就业质量来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偏低,在本专业从事工作的学生人数少。笔者认为学生就业情况不明朗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未受到重视,未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未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专业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专业应用技能,促使他们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获得就业的核心技能,形成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并没有受到重视。大部分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都是在工厂当搬运工帮忙搬运,或者进行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自主实习,随便混个公司的章子盖上便了事。学生无法通过专业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时被用人单位排挤。
二、以“专业实践”促“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专业实践”活动少且缺乏针对性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因对现有的“专业实践”方式进行改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一)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在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时,应从生物工程市场需求出发,针对生物类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1]如:加强学生微生物及啤酒酵母菌种选育、啤酒酿造工艺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啤酒厂从事相关技术岗位。
同时,高校应拓宽“专业实践”口径,根据学生的兴趣,把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分为生物营养、发酵工艺一、发酵工艺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向。[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就业的需要选择其中的几个方向,进行专业实践。如:选择生物营养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专业实践活动,毕业后可以从事生物营养工程技术的工作。
(二)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和归纳
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重要的部分,当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简单粗糙,重复等问题。实验技能培养体系应归纳为基础课程实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大实验、毕业论文四部分。
基础课程实验是课程大纲要求一定需要完成的验证性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要进行总体性设计,既满足课程需要,又尽量避免累赘,帮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基本实验技能。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这对于有意向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很重要。从学生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起,就可实行导师制模式,把学生分配到导师的实验室中,由相应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3]
综合性大实验则应该安排在基础课程实验知识学完之后,通过把重要的实验衔接在一起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并巩固核心就业实验技能。如在发酵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核心实验技能有:通风类型、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和酿酒综合工艺,我们可以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大实验。[4]
(三)建立有序的社会实习模式
社会实习活动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建立有序的实习基地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习活动的首要环节。首先,高校应进行实习基地的筛选与建设。高校应组织社会实习活动指导小组成员对生物类就业单位进行调研。通过下企业实践,对企业访问等调研方式,多听取他们的人才培养建议,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他们在技术科研、革新、实习生招纳等方面的需求,共同探讨合适的合作方式。
其次,高校应在多方面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对实习基地的重视度。高校应充分重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在每次实习前,开实习动员大会,对实习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在实习进行中,高校和企业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指导,高校指导教师应经常与企业指导教师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实习结束后,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召开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解决问题。
具有几家固定的实习基地之后,高校便可以建立“有序”的实习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可把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利用暑假时间延长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时数,实现从学生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有序”实习模式。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类企业的生产工序等相关的专业技能。认识实习应该安排在第二学期末,与暑假期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与生物类企业接触的时间,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生产实习可安排两次,时间可定在第四和第六学期末。生产实习主要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让他们通过操作来发现自身实验技术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学习中,有针对地改善。与此同时,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激励他们朝着方向不断努力。
毕业实习可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毕业实习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确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让他们进一步巩固专业就业技能。同时,对实习单位就业岗位满意的学生,也可争取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在社会实习期间,除认识实习以外,学生都应该去不同的工段动手操作,每天通过实习日志记录实习内容和感受,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撰写并向企业和学校指导老师提交总结性报告。校内外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并将评价结果如实反馈给他们,以促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改善。高校也可以召开实结大会,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答辩式综合考查,最后给出实习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5]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改善之路任重而道远。高校应从生物产业的相关用人单位中寻找“就业困难”问题的答案,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就业路上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只要高校能够认识到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进,相信“就业困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小艳.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剖析[J]咸 宁 学 院 学 报, 2010(10):166-167
[2][4]黄敏,邱建平,张影陆,堵国成,陆健,徐岩.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11-114.
[3]刘臻,赵琼,罗永兰,褚武英. 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J].企业家天地,2011(12):111-112.
[5] 薛维纳,陈文兵,张维建.生物工程专业“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5):43-46.
作者简介:
周闻名,女,1984年生,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