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德师风十项准则

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根本,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为准则,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以“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四有”好教师。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激发教师发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具体措施

(一)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和市教育局《转发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省教育厅〈关

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的通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十条禁令》《关于印发<市教育局严禁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的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开展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集体组织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教师相互评议和家长评议相结合,上级督导检查和学校领导抽查相结合,领导点评和个人整改等多种形式,规范教师言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教师在教育行业新形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弘扬“五种美德”,培养“四有教师”

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岗位职责,扎实完成工作任务,大力弘扬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坚守家庭美德、提高个人品德、弘扬传统美德的“五种美德”,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三)强化监督机制,规范从教行为

一是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完

善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对于违反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的行为绝不姑息,加大惩治力度。三是实行公开承诺,做到德行自觉、自律。根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教师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校规校纪、关爱学生生命、塑造公众形象等几方面进行细化要求,与每位教师签订《教师个人诚信承诺书》,树立广大教师诚实守信、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形象,使每位教师成为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人。

(四)树立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以庆祝每年的教师节为契机,开展评选表彰“教书育人楷模”“名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活动,挖掘典型,树立榜样,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师德师风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宣传资源,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和师德高尚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五)加强师德考评,落实考评结果

各学校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工作全方位的考核,要求教师注重师德形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在教师职称评聘、评选优秀中,实施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四、时间安排

(一)制定方案(2020年7月)。各单位认真学习本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二)开展活动(2020年8月-11月)。根据各单位方案内容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

(三)总结检查(2020年12月)。各单位上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教育局将抽查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高认识,广泛宣传,不得敷衍塞责。

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文2

                    --*******小学   ***

这段时间学习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自己的思想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对教师职业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心得体会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明白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提醒和严管厚爱,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也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基本遵循。

二、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四、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文3

我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要求和安排,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为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认真、扎实、有序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活动组织到位认真制定方案切实动员部署

我校领导班子长期以来坚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制定了《**2019年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学校还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并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形成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有效运转。

责任分工:

1、加强我校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学行为的检查、监督、考评,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我校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目标。责任人:**(校长)。

2、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学习,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十条禁令”、我校规范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行为承诺事项,我校教师师德考评及师德建设有关规章制度的修订。责任人:张(党支部书记)

3、转变教师工作作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治理讽刺挖苦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引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因材施教,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责任人:**(副校长)

为使广大教职工提高认识,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上下协调一致地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之中,学校召开了师德教育月活动动员大会,学校领导并对我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进行了部署,使全校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力争使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

二、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加强了学习教育,强化教师崇尚高尚师德的意识。学校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和教师自学等多种形式灵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省市、区对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和文件有关内容,广大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写学习笔记,增强了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通过宣传栏、新闻媒体等平台学习教师先进事迹活动,感受先进人物的朴实、艰辛和卓越。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3、以“争做四有教师”、“立师德、铸师魂”为主题,开展了师德师风学习教育研讨和学习论坛活动,签订了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以此作为对广大教职工的师德师风表现的鞭策和警示。

4、认真做好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工作,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对调查反馈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并研究讨论相关问题。

5、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结合六一活动评选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利用模范、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督促自己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6、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能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紧密结合。学校除了对教师进行正确引导的思想工作外,对个别教师进行谈心、警示,加大了劳动纪律的检查力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尤其是体音美课堂教学的巡视力度,加大了对学生课间、上学进校园、放学路队的巡查力度。目前我校的教学秩序,校园安全形势良好,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活动效果显著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1、教师的精神状态振作了,改变了少数教师过去存在应付差事,不下功夫,不思进取的状况,敬业精神提高了,工作态度积极主动了,为人师表的意识增强了,言行有了明显的改善。

2、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规范了,通过师德教育活动,一些教师对待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教学行为规范了许多,尤其是兼课的教师,不再去应付所兼任的课程,能认真备课,充分利用40分钟交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基本消除了,有偿家教现象基本消除。

3、教师依法执教、文明施教、廉洁从教意识增强了,通过对家长的调查了解,我校教师的师德形象被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认可,不少教师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赞扬。

4、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增强了,通过学习教师先进事迹,教师们纷纷表示我们也要争创这样的团队,我们更应成为这样的团队。

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文4

一、落实师德师风在教师评价中的首位度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人,即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使其成为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在学生成人的过程中,教师无疑是重要他人和关键因素,其自身品德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就是良好的师德师风。相应地,对教师的评价也必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长期以来,教师评价的维度过于偏狭,主要聚焦在学生的分数上;形式过于单一,主要聚焦在易于量化的数据上。而师德师风是一个难以通过量化手段去完整呈现的教师重要素养,其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教师身体力行而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效应,难以在学科分数上得到体现。因此,以“唯帽子”为主要表征的人才评价方式正是上述偏狭的教师评价观的具体反映,它扭曲了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和教育生态的本真认识,放弃了全面衡量教师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能力和职业态度等多元标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弊端主要表现为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文件和会议等形式层面,不能对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导向作用,无法激发起教师内心的职业崇高感和使命感,无法与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功利化和短视化负面效应相抗衡,结果少数教师丧失了道德自律意识,出现了一些逾越师德红线的事情。这些屡禁不绝的违背师德的事件,不仅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且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与发酵产生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反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那么,如何有效践行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需要在师德师风评价方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界定清晰,落实师德评价的刚性标准。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师德师风的政策文件,各省份也相应出台了上述政策的实施细则。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一些地方还颁布了诸如“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更加具体的师德师风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政策规定构成了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行为禁令,也成为评价教师师德师风的底线要求。为此,学校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文件的精神和具体内容,组织教职工讨论并参与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形成明确且完整的师德师风行为准则,并落实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成为规范教师具体行为的指南。同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审、评先推优、表彰奖励的首要要求,从而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落到实处,严把教师评价中的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2.建立规范,完善师德评价的合理流程。《总体方案》指出,要“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等具体举措。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师德评价之规范流程的建立,包括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程序的设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三个方面。一定意义上,评价程序的合法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程序正义,属于师德评价的题中之义,不可或缺。具体而言,选择评价主体时要落实《总体方案》确立的系统观,加强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在教师评价工作中的协同联动性,形成各方共同支持评价制度改革的合力。设定评价程序时,要制定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置程序,将举报、受理、调查、上诉、认定、处理、解除和存档等不同环节的工作细化,订立合理合规的管理制度,使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及时而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时,要完善师德考核的负面清单,建立完整的师德师风档案,让师德师风评价结果直接关联教师的利益,在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中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3.修炼内在,注重师德师风的实质性评价。师德师风既是国家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统一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一种境界修为,是优秀教师基于对教育工作的深入理解而形成的使命感的体现。换言之,师德师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律令,更可能是教师内心信念的追随。可以说,师德师风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有赖于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历史责任感的承担。为此,对师德师风的评价要避免管理手段的异化,要坚定不移回归教育的本质、初心和规律,从教师作为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角度评价师德师风,从教师自我价值与意义实现的角度把握师德师风的生成性和特殊性,从而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品格的修炼,自觉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二、要聚焦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

合理的考核评价,不仅为教师的入职、晋升、聘任、培训和奖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素质和水平。对于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实绩的操作化难题,《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在教师评价中主要以结果评价的方式存在,即教育教学服务于考试,并最终化约为考试分数。判断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尺就是分数。对分数的热衷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关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大纲让位于考试大纲,后者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真正依据。在强大的功利性目标驱使下,一些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知识考点的深入研究上,放在带领学生对知识考点的反复操练上,而对于知识考点之外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都置之不理,从而无法保障国家课程的有效和全面实施。因此,有效落实《总体方案》,必须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1.建立教学述评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以“教学要基于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学评价要促进学生学习和反思”为归宿。要求教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要素和全流程;要求教师实施差异性教学,关注学生不同的认知心理特点,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增值;要求教师科学研判学生的学业状态,避免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采取考察维度更加多元、结果与过程兼顾的教学述评制度。为此,学校要完善教学述评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要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获取优势,尽可能地全面搜集学生的学业信息,对其学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要将述评前收集信息和研判学情、学生学情的述评以及述评后落实指导意见等环节统整起来,让学生明晰自己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其产生一种积极性压力,以在每一个环节都让评价发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发展。2.落实教师家访制度,考核家校联系情况。家访制度是指教师到学生家中,与家长深入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进步得失,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商讨可行的方案。家访不仅有助于增强家校联系,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助于家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流动,学生居住地的分散,教师家访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学业上的表现;家长平时也无从知晓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更不可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结果常常在孩子出现重大问题后才被通知到校,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为此,学校要落实教师家访制度,根据学生家庭分布区域制订合理的家访计划,并且将家访纳入教师评价的范畴,促使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学生家门,开启家校合作的新局面;要对教师进行适当培训,提高教师与家长理性沟通的能力,帮助教师基于家校共育的理念建立良性的亲师关系;要充分利用发达的通信技术,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访工作新模式,破解社会疏离带来的沟通障碍。3.通过资源的再分配,引领对教学的关注。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这种导向会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垂范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落实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等,不知不觉间让教师聚焦到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上来。事实上,教学具有高度情境性、经验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在本质上是一项高度复杂、难度系数极高的工作,需要教师沉潜学问、教书育人。就此而言,需要发挥学校资源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旗帜鲜明地倡导学校重视教学的价值观念,捍卫与坚守教育教学为教师安身立命之职责的信念;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鼓励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聚焦学生成长的教师共同体;引导教师基于教学专业人员的角色,在理想信念、使命担当、身份认同、教育理念、教学技能、行为表现等各个维度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营造有利于教师评价工作的信任环境

师德师风十项准则范文5

有偿补课,就是指补课的有偿性。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即教师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利用空余时间为学生补课并收取补课费的现象。在需求与供给并存的条件下,有偿补课市场悄然兴起。以下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有偿补课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补课的需求方———家庭来看。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对补课有需求的主体分为家长与学生。从学生层面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造成学生参与有偿补课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课堂教学的需求。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想着课外补课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习水平跟不上的则是选择补课来提高成绩。第二,升学压力的需求。升学是中小学生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就读一个重点学校则是更深层次的需求。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由之前老师指导学生的依据转变为高校招生的参考,学生在各种文体活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将是他们向上发展的一条道路。中小学生参加补课可以说是变相地迎合新高考要求的体现。第三,攀比心理的需求。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是不成熟的。现阶段,中小学生身心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容易存在攀比心理。从家长层面来说:第一,国家政策的响应。由于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人口增长缓慢,家长对于小孩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让孩子补课谋求成绩的提高即是家长释放期望的一个表现。第二,传统读书观念的困扰。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或是周围补课环境影响让小孩补课。第三,语数英三门课程在高考成绩中占有重要比重,而特长又是特长学生跨过升学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数英和专业特长成为学生补课重点科目。总体而言,家长对提高学生学习方面的支出还是持“肯定”态度。其次,从补课的供给方———教师来看。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同言而喻,教师的补课供给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受教育机会,补课供给的方式主要有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教师愿意提供补课供给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工资制度现状。1978-1986年,我国教师收入指数在2左右徘徊,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02年后教师工资虽然在逐步提高,但中小学教师工资指数仍低于1.3[1]。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对教师工资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目前为止,很多地区尚未落实这一政策[2]。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人均消费水平需求也在日益提高,教师仅靠微薄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开支平衡。因此,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谋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收取补课费用成为教师们心照不宣的手段。第二,按劳分配原则的“诱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所得这一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虽然在学校管理中设置教师职称来吸引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提升职称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但是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职称的评比显得力不从心。2016年,南方日报以《1小时收入过万超“网红”》为题报道某公立学校物理教师通过授课,一小时收入超万元[3]。第三,教师信仰的动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利益的驱使下,教师的信仰发生动摇。在种种原因驱使下,有偿补课变身为教师增加收入的有效便捷途径之一。有偿补课形成了一个教育供给与需求“旺盛”的市场,如果不进行治理,将会成“燎原”之势漫延开去。

二、理论分析:有偿补课是一种教学制度变异

制度变异是指现行制度的变更和替代或新制度安排中由个体或群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组织的非正式制度安排[4]。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即是在现行教学制度的基础上,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发的活动,是属于教学制度受有偿补课市场经济影响衍生的一种变异。

1.课堂教学效率低

在职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会导致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产生职业倦怠感等不良后果,从而拉低所带班级的教育效率。不少教师在给学生补课赚取额外收益的时候,往往工作的中心就会发生偏离,由追求课堂质量迁移到扩充补课班级规模。教师上课状态大多为这几种情况:一是授课方式的选择完全照本宣科(完全不讲),往往剩余的课堂时间任由学生自习,也不考虑学生到底能不能听得懂,能够掌握多少,总之念完课本就算完成课堂任务,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质量等,对学生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作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有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教育的中心应该从教师、教材转向儿童身上。为追赶课堂任务,部分教师会采取拖堂等手段,然而补课教师却有大把课堂时间进行“挥霍”,此种行为是拉低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教师上课只讲少部分知识点,没有做到知识点的串联,致使学生只有一知半解,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状态,对所学知识不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逻辑,知识点跨度大。以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为例,老师仅仅对文言文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大意进行梳理还是不够的,文言文中包含需要重点学习的字词用法,从文章的主旨跨越到古文字词的结构用法,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把握通篇理解。三是知识点都讲,但是不抓重点主讲,对于知识点一笔带过,课本中的重点同样也是寥寥数语。按照教学规律来说,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在真正意义上讲完课,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学会掌握。

2.教育公平缺失

此处的教育公平指的是课堂教学公平。课堂公平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和底线的教育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个性化发展[5]。有偿补课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学生通过支付给教师上课报酬,在课余时间参加补课来进行知识的充实。从家庭层面来说,这笔额外支出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家长负担,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能力支付这笔补课费用,但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没有能力支付这笔补课费用,特别是农村的家庭。郭剑雄指出:“教育机会公平是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公平化影响的前提条件。”[6]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正是改变一个家庭在社会分层地位的重要途径。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小学在校生10093.70万人,专任教师594.49万人;初中在校生4442.06万人,专任教师354.8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374.55万人,专任教师177.40万人。从师生的比例情况分析,教师资源短稀缺这一事实显而易见。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本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及机会,收入较低的家庭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3.教学秩序紊乱

利用课余时间有偿补课的教师对本身教学工作会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反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有偿补课。就目前中小学师资分配情况来看,由于教师、学生比例不均,通常都是一个课任老师带几个班级,所带班级学生资源完全掌控在自身手中,教师之间组成补课团队,吸收所带班级学生,不同的科目都有不同的教师推荐,对学生进行补课允诺,在学习上给予参与补课学生偏向,对不参与补课或是选择其他补课方式的同学则“另眼相待”。假设学校对于有偿补课的教师查处力度小或是放任不管,很容易伤害进行正常教学的教师的信仰,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对教学持“无所谓”态度,学校逐步成为在职教师谋取利益的场所,学校教学制度受到挑战,教学秩序失衡。另一方面,还容易埋下家长与学校矛盾的隐患,家长与学校互不信任。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上起主导作用。大部分家长认为教师在孩子课余时间有偿补课是学校的“默许”行为,出于不补不放心的心态选择有偿补课。

三、对策建议:治理有偿补课需要进行制度改革

通过分析在职中小学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偿补课所造成的危害,笔者从教师工资、法律制度、监管机制三个维度出发,对解决教师有偿补课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1.改革教师收益分配制度

教师的收入水平是体现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有明文规定来保障教师工资水平,但很多地区尚未落实这一政策,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相比还是难以持平。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006年9月1日修订且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工资同样也作出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通过分析教师工资的变动趋势,吴红斌和马莉萍发现教师基本工资从2007年的57.29%下降至2010年的40.19%,绩效工资由2007年的10.03%上升至2010年的31.32%,教师补贴县际差异扩大[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教师对于提高自身收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有偿补课作为一种能够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高额外收入的手段,对教师有很强的诱惑力,在考虑家庭开支的基础上,很多教师不得不冒着职业危险进行补课。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遏制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的行为。在提高教师工资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一系列的教师工作考核机制,对教师工作分时间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成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按照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等级评价,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可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老师自评、家长参评、领导检查、学生评价等主体)。不同层次的成绩采用不同标准的奖惩办法,对于绩效考核成绩偏差的教师进行相应的“补课”培训。在职教师补课不仅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还要承担丢失工作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对于绩效考核评比有利于教师提高收入且减少后顾之忧。一方面,教师想要提高业绩,在学生教学工作中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很大,很难有闲暇时间给学生补课;再一方面,对于考核成绩偏低的老师来说,不提高绩效就要面临课余时间培训的“处罚”,即使想给学生有偿补课也存在自顾不暇的难题。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单单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还要动员社会资金参与进来,提高社会参与度。

2.完善师德培育机制

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倘若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利益有过高期许,不仅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教师有偿补课活动就是很好的一个事例。很多教师由于工资不高,便产生了倦怠心理,认为自己现有的师德水平对得起每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如果待遇都得不到提高,那么师德的提高也就没有很大必要,于是很多教师把师德的提高和所能得到的利益挂钩,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此观念日渐根深蒂固。无论教师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对师德的培育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教师师德培育的经费又成为管理者的一大难题,因此政府应该增加教师师德培育经费的支出,大力支持教师进行课外师德培训,以扩大财政经费支出为提升教师涵养的突破口,创建一个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的良好外部环境。笔者认为提高师德的经费可用于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教师阅览室有关教师职业素养的书籍数量,定期给教师发放优秀教师事迹读本,教师通过阅读书写思想汇报以及感悟,以行知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的养成[8]。从新任教师角度分析,刚刚经历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很多时候会对继续学习产生惰性;而对于已经任职多年、具有一定资历的教师来说,多年的教学压力已经足够沉重,往往在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容易忽略自身的发展。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帮助教师缓解教学压力,进行自我提升。第二,提高教师校外学习交流次数,为教师之间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有交流才有机会得到成长,在很少交流的情况下“各自为政”,对于教师无论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都可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第三,社会的发展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随着新一代教学多媒体设备的研发,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新兴教学设备的使用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的知识理论,学校可以定时定点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第四,邀请专家举办座谈会以及校内优秀教师心得交流会,让学校教师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教师师德提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多学校由于教师培训经费的紧缺,很难集中力量对在校教师进行培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的财政支出,能够为师德建设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教师也能通过参加一系列活动进行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