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1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堂高质量的课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意义,而高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能够吸学生的教学环节,积极学习借鉴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完善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互动,教师只有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才能知道某个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分清主次,即对于重难知识点要着重讲解,但是教师也要确保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也已经掌握了。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三角函数的相关公式时,数学老师应该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cos2A=cos2A-sin2A=1-2sin2A=2cos2A-1,tan2A=(2tanA)/(1-tan2A)上面,而不是重点讲解三倍角公式等,又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会牵扯到整式、分式、有理数、绝对值等所谓的“次要”知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这些“次要”知识,是无法开展对于因式分解的学习的,所以,初中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在将重难点知识掌握的同时,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也要牢牢掌握。除此之外,初中教师还要能够灵活的利用教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涉及到的重点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固定,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甚至课本,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发散的思维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够方便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和理清思路,此外思维导图特殊的记录方式也便于捕捉跳跃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初中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突出重难点并对重难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重构和整合,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了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与整理,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相似比、性质及其判定分为五类,在就其性质与判定方法继续细分,对于全等三角形、圆、有理数等知识点的整理复习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我的学习与提升,要不断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
三、注重学生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要重视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许多知识的都是环环相扣的,初中生要将知识系统化,构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对知识的综合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到?_的目的,初中生只有在掌握了已学知识后才能顺利的开始学生新的知识点,由此可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要确保学生已经将已学知识吸收了再开始新知识的教授。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知识点,比方说对于三角函数的学习,几乎所有人在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之前所学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这时教师就可以先带着学生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回顾一遍再学习新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利于初中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更有利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数学实验新课程新理念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7~9)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动手实验,交流验证,来进行探索数学内容的过程,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在近年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数学实验已逐渐成为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与新教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对数学实验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笔者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对数学实验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一、在联系生活过程中的数学实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案例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合理猜测
师:学校政教处老师发现同学在学校吃午餐时,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他想写一张宣传标语,张贴在校园内,告诫大家不要浪费粮食.但是,标语中有些数据不知道该怎么填,你能帮帮他吗?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常识,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猜测(如可能是10吨、1.3立方米、20车、可供10位灾民吃3年…)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猜测.
步骤二:实验操作,验证猜测
师:我们有了不同的猜测结果,这些猜测是否可信呢?(不一定,要验证)
建议大家小组合作,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
活动要求:
①先设计估算步骤,再根据步骤操作;
②动手实验时,合理分工协作;
③填写估算报告,并作好汇报准备.
④合理评价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器材:米粒、天平、量筒、计算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开展活动)
小组1的实验报告:,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3亿粒米有多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可供10位灾民吃多久
实验工具米粒、天平、计算器
实验步骤及过程2、
数出200粒米2、称出它的质量是4克3、算出平均每粒米的质量:4÷200=0.02克4、13亿粒米的总质量:0.02×1.3×
=2.6×克=26000千克5、一般地,若1位灾民每天吃0.5千克,则10位灾民每天吃5千克,26000÷5=5800天,约16年
估算结果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
学生评价:这小组的方案很好,它让我切身体会到“13亿粒米真多,它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但我提个建议,数200粒米,太麻烦,其实只要数20粒米,称一称多重,就可以算出13亿粒米有多重.
师:称“200粒米”和称“20粒米”,哪个好?为什么?
小组1:我认为还是数“200粒米”称好,因为这样比较精确一些.
师:那么称“2000粒米”不是更精确吗?
小组1:但数“2000粒米”太多了.数“200粒米”,我们每人只要数“50粒米”,比较方便.
师:看来实验时,我们既要尽可能精确一些,又要尽可能方便一些.
小组2的实验报告:
“13亿粒米有多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用多大的箱子来装
实验工具米粒、1立方厘米的容器、计算器
实验步骤及过程1、用1立方厘米的容器来装米2、数出这么多米是40粒3、13亿粒米的总体积:1.3×÷40=3.25×
立方厘米=32.5立方米4、要用边长为3.3米的正方体箱子来装,而我班最高女同学的身高是1.65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他身高的两倍
估算结果用一个大箱子来装,它的边长是我班最高的女同学身高2倍
学生评价:小组2的实验方案真神奇,他仅只用了1立方厘米的容器和计算器就估算出结果了.
小组3、小组4分别作了实验汇报……
师:这些估算方案可以怎样分类?
生:小组1、3、4的实验方案都估算质量;小组2的方案是估算体积的.
师:小组1、3、4的实验方案都是估算质量的,但估算出来的数据不一样,怎么办?
生:算出三个重量的平均数,是29.5吨.
师:好,我们把结果29.5吨在学校的橱窗里公布,这可真帮了学校一个大忙.
生:好!(微笑)
师:那么29.5吨究竟有多重呢?让学生上来试一试25千克米的重量.
师:29.5吨有这样的几袋?
生1:1180袋.
生2:约1200袋.
师:这些米用车来装,假如每车能装1.25吨,要用几辆车了来运?
生:24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地确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工具、操作并收集数据,从而实现估算,验证猜测.引导学生从(1180袋,14辆车,送到灾区可供一人吃59000天,相当于160年)多角度对大数“13亿粒米有多大”进行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步骤四:交流体会,点明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估算的方法.
生2:我知道了每个人节约一粒,全国就会省那么多米.
……………
师: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师:谁能给我们这节课取个课题?
生1:以小估大.
生2:从估算13亿粒米有多少的实验中学习以小估大的方法.
师:我们就取名“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
设计说明: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方》中出现一个棋盘上的学问问题: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放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同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一百万有多大》中又出现:估计100万粒大米(绿豆的质量)鉴于以上问题,我组织了学生开展“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的估算活动.
通过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猜测、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在亲身的体验和思考过程中,去主动地发现,构建新的知识,逐渐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分析周围的世界.
二、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数学实验
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掐头去尾烧中段”,略去了数学概念的形成的过程,长期以往,抑制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概念教学应恢复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例,产生疑问,动手实验,体验感悟,归纳出概念,体会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本段设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概率的概念.
案例2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游戏公平吗?》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合理猜测
今天,赖老师和黄老师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大家能否替我们想个办法,来决定谁去看电影?(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若采取掷硬币的方法(甲同学的建议),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赖老师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黄老师去,大家想一想:掷硬币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在学生简单的理性思考后,确定实验方法)
步骤二:游戏试验,收集数据
(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
要求:①一人负责掷硬币(以举手的姿势抛硬币);
②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③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反面朝上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并填在下面的表格上.
实验者
试验次数
正面朝上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频率
反面朝上的次数
反面朝上的频率
汇总各组实验数据汇报:
组别123456…
正面朝上的次数981011129…
正面朝上的频率0.450.40.50.550.60.45…
反面朝上的次数1112109811…
反面朝上的频率0.550.60.50.450.40.55…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并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观察所作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将所得的数据上传,同时从“网上邻居”中找出其他班所做的试验数据,看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否仍成立?
【设计说明】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现三个不同范围的合作互动.首先,在与同桌合作过程中,达到小范围的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建立随机观念;然后,在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实现互动的范围扩大,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差不多稳定在图中的虚线(频率为0.5)处;最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互动的范围扩大到同一年级段的班与班之间.从中渗透收集数据的一种方式(网上邻居),概率中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借助表格和统计图来分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品质.
步骤三:验证猜测,形成概念
以下是几位数学家所做的掷硬币试验的数据统计,它符合你所发现的规律吗?
试验者所抛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正面朝上的频率
棣莫弗204810610.518
蒲丰404020480.5069
皮尔逊1200060190.5016
皮尔逊24000120120.5005
议一议:
通过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历史上数学家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体会到: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就比较稳定,趋向于0.5,我们发现这个规律: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小,用p(正面朝上)来表示,
p(正面朝上)=,
也称为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设计说明】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概念。在数学实验中,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的知识、方法等等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定理的发现过程中的数学实验
传统的定理教学,多数先由教师直接给出定理,接着是让学生分析出定理的题设、结论,然后写出已知、求证,最后由师生共同分析和完成证明,这样的数学活动只是单纯地依赖模访与记忆,不能展现学生丰富的思维.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不再象过去一样听教师讲“现成”的定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片段的设计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环节:
观察实验,猜测条件动手操作,确信条件思考归纳,验证定理
案例3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思路:创设情境—观察猜想—实验交流—发现规律—验证定理
教学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观察实验
教师活动:将一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夹在书中并露出30°的角,这样露出的部分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如何使得你们(同桌)所露的三角形全等呢?
学生活动:与同伴合作,通过操作使得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使得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保证它们的哪些元素对应相等?
(演示课件:调整露出的两个三角板的位置,使它们恰好全等)
学生活动:观察并猜测构成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这三对元素对应相等.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置“三角板上的全等问题”这一情境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它们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直观感受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讨论,容易想到利用三角板所提供的角、刻度寻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加强直观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初步建立对
“若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感悟.然而这里设计的情境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情形(有一个角是30°),如何推及到一般,还需要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验证.
步骤二:实验操作,确认猜想
教师活动:由刚才的实验大家已猜测到满足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这三对元素对应相等,它们就一定全等”.但这仅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如何推及一般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只要所给的边角是具有一般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师活动:现在来研究如下情形:abc是任意三角形,如果画,使
∠a=∠a′,,,那么abc与全等吗?
试一试:课本第135页,图5-20中,abc是任意三角形,请你画,使∠a=∠a′,,
,将其剪下来,放到课本中,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实验操作:画出,将其剪下来并与abc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般性研究”的必要性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具有“一般性”的实验,增加学生的现实感受.这样,在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两次实验后,使他们确认猜想.)
步骤三:思考归纳,验证定理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再现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理性分析
已知abc是任意三角形
①画∠a=∠a′;在∠a’的两边上分别取,;连结b'c′;
②移动,观察abc与是否完全重合(全等).
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确定,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就确定了,即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确定了
归纳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两个三角形中,按顺序是边、角、边三对元素对应相等.可以简单写成“边角边”或“sas”.)
【设计意图】通过“特殊的三角板问题”、“老师一般性的演示”和“学生具体动手操作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由猜测到验证的三次实验让学生确信: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定理有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片段;总结性;思考
对数学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数学教学的美,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虽无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却从未放弃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因此也能偶有所得,在精心思考、设计并实施的课堂上,也常常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师生也因此可以共同享受愉悦的教学过程,现就近年来的教学中自认为成功的一些片段作一归纳性总结,期与同行分享.
重视课前五分钟,为成功教学奠基
在工作两三年后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数学教师跟笔者说,“有一个经验你可以尝试一下,就是坚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跟学生交流交流.” 这样的朴素经验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那以后,只要有可能,笔者都会提前两分钟到教室,利用这两分钟跟学生交流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以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设计三分钟左右的小训练,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两分钟的交流不限于数学,可以是学生生活方面的话题,也可以了解上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等. 这种让学生感觉到无功利的交流可以更多地产生亲近感. 而三分钟的小训练,选择的多是解方程(组)、解不等式、证三角形全等、函数的变形等题目(并非变式,注意区分),基础性、典型性是这类题目的特点,分层次、分主题是设计这类题目的要求. 这些题目快的学生两分钟不到即可完成,慢的学生也就三分钟多一点,看起来简单,但效果却不容置疑,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种成功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喜悦,从而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
注重知识应用,为成功教学增趣
多年的数学教学让笔者注意到一点,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感觉不到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多是符号的集合,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因此缺乏思维的载体. 在分析得出这一结论后,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别注意从学生熟知的实例中去建立数学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概括、抽象等数学方法,从而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在“扇形的面积”一节知识中,考虑到班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笔者让学生首先到生活中寻找扇形,学生找出的扇形有纸折扇、贝壳、银杏叶、扇形装饰品、统计表中的扇形统计图等,还有学生到黑板上按住粉笔转动一定的角度,就形成了一个扇形;然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一个折扇,然后计算扇形的纸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的兴趣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积极动手做、积极动脑思考. 在寻找出扇形的半径、圆心角等要素之后,他们很快就能找到计算面积的方法.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结果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因此无论从学习结果上,还是学习过程上,还是学习态度与方法上,都可以认为是成功的一个教学片段.
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笔者再提出新的问题,给学生出示一个纸锥,然后去计算纸锥展开后扇形的面积. 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变化,但却符合心理学上的“变式”思想的运用,也能让学生在形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实质不变的意味.
注重数学方法,为成功教学护航
初中数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思想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日常数学课堂中,思想方法的运用有时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均有收获,均有享受.
以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分类思想为例,我们知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以探讨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类思想运用的过程当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能力.
整个初中数学的内容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着手实施大体上的分类:一是多解类的数学问题;二是通过分类定义数学概念的内容;三是含有变量的数学问题;四是与数学定理、数学规律相关的数学内容. 据此进行分类,可以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而在引领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从而增强解题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以“有理数的比较”为例,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较类型进行分类,如正数与负数的比较,正数与正数的比较,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正数、负数与零的比较等,其中负数与负数比较是重点,可以放到最后进行. 这样的例子虽然简单,但这种简单内容恰恰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因为学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上.
再如,“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的教学中,一般形式的方程需要转变为标准形式ax2+bx+c=0;在利用求根公式判断方程是否有解时,实际上也利用到分类的思想方法:有“>0”“=0”“
在初中几何中也存在丰富的内容,可以作为包括分类方法在内的数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契机. 如学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阶段就学过的三角形的分类;在学习直线与圆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行探究直线与圆的关系,笔者基于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增强探究能力,也能自行探究出直线与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有时学生画出了两种不同的但均属分离关系的图,然后还进行争论,在争论之后恰恰能够发现虽然形式不同,但确实均属分离这一类. 笔者在教学中非常珍惜这样的争论的例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争论获得的结论印象将更为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因为有时一种方法的掌握意味着一类问题的解决. 仍然以上面所说分类思想为例,在对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分析之后,笔者发现由于分类思想的缺失,导致很多存在多解的问题缺解、少解,因此在九年级的总复习过程中,笔者加强分类思想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利用分类方法解题的意识,这样在很多次考试中学生就不会造成因为不会分类而造成无谓失分的现象,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较好的基础. 这样的习题在历年各地的中考题中非常常见,此处就不举例了.
关于成功教学片段的总结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一、背景阐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下,国家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主导力量的教师队伍,更要有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应运而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次变革,我国的教育发展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积极交流互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数学,也包括其他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但是由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手段与传统教育脱离,又没有与新课改衔接上,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降。新课程改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制订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地考虑学生,只是形式主义
有些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的过于机械化,片面地追求程序化,未能将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充分地融合。把师生之间的对话,只是当作简单的问答、机械式的互动,将知识灌给学生。
2.数学课堂讨论混乱,把自主变成了自留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会采用学生自学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盲目地、没有指导性地让学生自主学习,造成了课堂的无效性。好多学生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造成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流逝,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方法,造成课堂的无效性。
3.多样化的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课堂展开探究性的学习,在一些非探究型的课题上,探究性的学习被扩大化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需要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那些概念性的、事实性的陈述类的知识,靠理解的方式就能够掌握。所以,数学课堂去研究那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将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新课堂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1.反对形式主义,务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是有限的,要以接受性的学习为主。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依赖于形式,表演的痕迹过重,效率不高。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相结合,建立以数学现实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过程。
2.加强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
数学教学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自主探究,加强小组合作。但是每一节都让学生小组讨论,会影响课堂效果。小组讨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有些初中的数学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喜欢将座位靠的近的同学分为一组,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组讨论,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但是有些学生习惯懒散,影响问题的完成质量。所以,采用按照成绩分组的方法,促进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明确个人责任,完成既定任务
由于有些学生懒惰,不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因此,在讨论之前制订好要完成的目标,明确分配职责、任务,在合作中使自己能力得到升华。有明确的目标,就有讨论的动力,不要让小组讨论停留在形式上。
(3)老师及时地引导、鼓励
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数学思维,在一些问题的谈论中很难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因此,讨论遇到了瓶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面来解决一些学习讨论中面对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错误要及时地纠正,正确地处理错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于好的方面不要吝啬鼓励,实施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的策略。
3.先操作后讲解,增加题型的变形演练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灌输,而是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进行实践活动。在初步了解知识点之后要学做题型演练,形成自主数学知识框架,不要只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要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构建起自我数学体系,形成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常言道:“教无常法,学无常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有效教学理念一直被我们所倡导,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一直被我们反复研究,并且是广泛实践的课题。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改善现在的教学环境,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全面推行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使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接轨,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5
回首这一学期来,本人按照教学计划、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虽然时间紧迫,使我们的课程进度有些快,但我们却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课前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自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
(3)课后做好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我积极参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研活动,我还走出校园,去长城中学听课,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同时,通过听评课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有计划地对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验教材的学习,了解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点。积极主动的参与教改,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
四、认真搞好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精心分析、讨论,探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五、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对于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多让尖子生回答。给他们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后进生,采取了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方法。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并利用同学之间的互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解综合题;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内容大都有丰富的背景,并且是学生熟悉并能理解的,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现代生活气息较浓厚,强调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建构性的学习特征应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发掘。综合题的教学,有利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强调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研究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教学问题对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概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初中数学综合题特点的解题对策。
一、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概念、特点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纵向逻辑联系,这些数学知识一般分属于相同的数学分支,主要依靠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它们的联系。所谓综合题,就是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块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需要利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经过适当的计算和推理才能获解的问题。在初中数学中,把一个涉及到代数、几何或概率统计等多个知识点、多项基本技能、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称为综合题。综合题具有以下一般特点:融合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方程与函数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体现了较高的思维能力,如抽象概括、归纳类比、联想转化、分析综合等。在课改形势下,初中数学教科书以及中考数学命题中都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探究型问题不时涌现,关注社会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实际应用性进一步加强,考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加强,综合考查思维品质等。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注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构成网络,形成系统,打破章节、学科的界限,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因此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加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地进行归纳和整理,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获得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综合题的解题对策
初中教学综合题所考查的并非孤立的知识点,也并非个别的思想方法,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查,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解数学综合题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二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三要掌握常用的解题策略。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在初中阶段出现的综合题很多都是与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在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
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在初中数学综合题中,用方程思想求解的题目随处可见,同时方程思想也是解几何计算题的重要策略。
(三)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分类讨论就是把难度较大的问题转化为难度较小的问题,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近年来,为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分类讨论题在各地中考题中频频出现。
(四)运用等价转换思想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综合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中考数学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 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从而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对数学知识脉络有一个更分明的认识。同时还要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解数学综合题的灵魂,要在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解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综合题时所起的关键作用。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和最佳教学时机,适时启发,不断激励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目前的初中数学综合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综合型。综合题既要求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要求数学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解数学综合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养成多角度思索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培光. 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考试周刊.2010(3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