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1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我所在的活动小组的主题是关注民生民情,共筑和谐家园。我系这次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从年月日开始至月日结束,前后经历了准备工作、实施部分、后续工作三个阶段。
(一)准备工作。年月日,师范学院《关于组织开展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下发后,我系领导积极开展工作,确定活动主题,并把活动布置下来。年月日至日,在系学生会、团总支的努力下,最后确定了总的活动方案,明确分工,共同行动,参与活动的志愿者积极热情,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形成宣传材料。通过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矗
(二)实施部分。年月日,我们“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学系年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一行15人来到了的一个千年古镇——龚滩镇,在岁后的三天时间里,我们积极热情地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实地调查了当地的民生民情,并深入到当地的一个模范村——艾坝村体验了农村生活,体会了社会和谐的真谛。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活动:调查民生之就业问题,了解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外出就业、就近业的情况;调查民生之教育问题,着重关注“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调查民生之分配问题,了解居民收入状况以及当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调查民生之社保问题,前往当地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情况了解当地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并深入基层进行体验;与当地政府或村委会座谈,了解当地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做如实的记录;在开展活动的同时,结合当地情况,做好宣传工作。
我们在龚滩镇艾坝村开展了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禁毒、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宣传、农村农业政策宣讲、农民工法律服务及咨询、关注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有关民生民情的活动,在与该村村长、支部书记和文书举行会谈时,了解该村的一些基本情况,结合自身专业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并在烈日下走进该村的烤烟种植基地,参观了烤烟烘烤的烤棚,详细询问了烤烟烘烤技术。我们在龚滩镇集镇进行调查时,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配合,重点了解了当地政府在龚滩古镇移民工作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办法,还访问了当地的革命老前辈。为了进一步了解民生的医疗合作问题,我们走进了龚滩镇卫生院,在院长的帮助下,深刻地认识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后续工作。在活动结束后,整理在活动中获取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活动图片,并进行分析,做好统计工作;活动小组分工负责,撰写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召开活动总结会议,与同学们分享所见所闻、所得所感。
二、主要体会
自去年进入师范学院以来,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不仅能让同学们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甚至是缺乏,这让我们不得不在未来的学习中注意自己的知识的积累。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我的体会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暑期派遣在校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我们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得到了院领导和系领导的关注的支持,系领导还专门给作了相应的部署。同时,我们也得到了龚滩镇政府以及龚滩镇艾坝村村委会的支持和热情接待。
(二)活动组织开展工作严紧。根据院文件精神以及系领导的要求,我们充分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按照事先的计划,一步一步地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采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为最后撰写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奠定了基矗。
(三)注重活动宣传。在我们进行社会调查实践的同时,我们系专门安排了一名同学进行新闻的宣传报道,及时把活动的开展情况向社会公开。
(四)团队合作精神十分重要。在这次活动中虽然采取了“明确分工,共同行动”的原则,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家一起行动,各取所需的资料,互相帮助,互相合作,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团队合作精神在这次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加深了同学们彼此的了解,也加深了彼此友情。
三、主要成果与收获
(一)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与才干,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阈与眼界,也让同学们更加清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完善自己。
(二)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展示了我们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学系学子的风采,向社会传达了我们在校大学生注重社会调查实践的讯息,让我们们从过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书本知识里解放出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走出学校,涉足基层。
(三)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基本了解了龚滩镇的民生民情,也亲身体验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纯朴的民风民情,让我们为之感动;和谐的社会面貌,让我们为之歌唱。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2
1、加强校园宣传,营造活动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文化专栏、升国旗仪式等文化阵地,加强宣传,使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充分感受重阳节的感恩氛围。
2、开展社会调查,体会老人生活
结合职业学校德育课的开展,在学生中开展“我身边老人的生存状况”的社会调查活动,了解身边及周围老人的生存情况。在活动中,德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又要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满足情况,并亲身体会老人的生活。实际调查之后,由老师指导书写翔实的调查报告。
3、开好主题班会,升华感恩教育
开展以“念亲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开展“身边孝老爱亲故事演讲”、“孝歌我会唱”、“爷爷奶奶我想说”、“爱心承诺”等活动,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
4、走出校园,关爱社区老人
以社区敬老院中的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带领部分学生以结对关爱的方式,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提倡做一天老人的“临时子女”,为这些老人送去温暖。
5、“一个拥抱,一声祝福,一份礼物”活动
教导和鼓励学生:爱要勇敢的表达,爱要经常的表达。这样,爱才会常驻心间,永远温暖。也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时时鞭策自己,将爱的祝福化为行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个拥抱,一声祝福,一份礼物”活动,要求学生在周末回家时给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深情地祝福和一份小小的礼物,让老人深切感受到孩子的孝心和孩子的爱。
6、“孝心重在行”活动
号召学生为家中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老人捶捶背,给老人洗洗头、洗洗脚、洗洗澡,给老人做顿饭,为老人读读报,陪老人聊聊天等等,并通过做这件事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孝心重在行动的习惯。
二、指导思想:
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敬老主题活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渲染,展现职教中心学生尊老敬老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激发全校师生孝老爱亲的内在自觉,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走出教室 学习科学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还是孩子们永远都学不完的“百科全书”,里面蕴含着很多知识奥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教具、课件虽好,却远远跟不上自然界的百转千回、生机盎然,常此以往,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削弱其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步入自然。我在教《青蛙》《蚂蚁》、《蜗牛》、《蚯蚓》等课文时,孩子们对这些小动物都很熟悉,有些甚至都玩过,所以,我让孩子们去校园里捕捉这些小动物、再拿到课堂上来观察。虽然耗费了一节课,但收获颇丰,学生的兴趣也非常浓厚。假如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学生虽然还坐在教室里,可心早就插上翅膀飞向窗外,这样就会让学生已经构筑的经验知识倒塌,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节,得不偿失。
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科学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
三、鼓励学生搞好社会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调查学会了分析数据,与人合作等研究科学的方法,通过社会实践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我校的科学兴趣小组,展开对商丘市附近水质的调查。学生通过访谈、调查、取样,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了水质检测,引导学生从网上搜寻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最后找出水质变坏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把学生尽可能地推向社会,使他们逐渐养成关心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在学习了“电的安全使用”和“家庭用电”知识后,我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所有的用电器种类,调查家庭电路结构和安全用电隐患,总结安全用电注意事项,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学习了“种群和生物群落”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本村或本镇人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等指标,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如年龄大的比小的多,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性别比率失衡,可能是重男轻女现象还比较严重;受教育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得利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人口数量仍然在膨胀,计划生育国策要继续贯彻下去……通过调查,使学生明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使学生对家乡各个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社会责任感。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社会性;行为
一、非社会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大规模人口流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从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来看,主要有三种表现:亲社会行为、行为和非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提倡并且是儿童应该发展的行为;行为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抵制、禁止并且是儿童应该避免或矫正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比较外显的、容易被意识到的、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作为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表现应当引起重视,并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在对非社会的类型分析上看,可以分为如下两种:一是内向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而且具有明显极端性的自我封闭特征,它的发生或发展不受环境场所左右,儿童在行为过程中表现极端执着,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而且不追随他人或接受他人影响。有这种行为的儿童通常是:对与人交往冷漠、讨厌,不喜欢与他人共事,也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悲伤;情绪拘谨且有隐蔽性,往往拘泥于小节,甚至会对一些小事刻骨铭心;经受不起失败挫折,过分苛求、自责、烦恼并滋生自卑感以至过低地评价自己。这是一种保守并封闭自我的行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以回避或疏离某种特定的行为环境为特征,儿童从感受到威胁的特定场所或特定情境中退避、逃离,以进行自我防卫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遭遇到自认为不利的事情或自己不能对付的事情,会从该环境中退出或逃避,如儿童逃学或逃离群体活动的行为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行为,集中表现为交互性逃避,在不利环境或自己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行为怯懦,而环境对自己有利或自己能够驾驭环境时又会过分地表现或行为放任。
儿童发展中的非社会过去没有引起重视,是因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者与人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非社会的一般特征也不会象行为那样产生明显行为偏差,构成危害。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非社会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非社会会自然消失。
但是,随着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农村滞留了大量儿童。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邀请专家和有关部门同志召开座谈会,其间谈到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现已超过1.3亿,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刊登《留守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人。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中提到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尽管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非社会的存在也意味着潜在问题和危机的存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引起足够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勒索等)。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偏内向,不太爱说话,朋友圈也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极端、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非社会与其家庭环境、情感缺失、隔代监护等因素有关。
(一)远离父母造成情感缺失,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由于与父母时间和空间上的情感交流断层,缺少父母关注和呵护,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我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大多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只因无奈才留在老家。他们认为“亲戚没有父母好”或者“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的人数超过64.4%。他们遇到问题时有半数儿童闷在心里,不能求助父母一起解决。从这看来,孩子远离父母在性格和心理上出现非社会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
(二)隔代监护易造成留守儿童“骄”、“娇”情绪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祖辈亲人身边,是隔代监护。由于隔代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存在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其进行管束与引导。祖辈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骄”“娇”二气严重以及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过分保护,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三)寄宿在非血缘关系家庭的留守儿童的非社会
一小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戚、朋友家。尽管亲朋好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是他们似乎处于两难的情境,不知道是管严好还是管松好,其结果往往是顺其自然或者严宽不适。他们更多是从物质上给予关照,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种“物质+放任”的管教方式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或者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据调查,多数儿童觉得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对策
沈辉香、戚务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文中谈到,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儿童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因此,父母不在身边,子女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如果学业成绩不佳,更会产生强烈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亲子交流
建立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隔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而出现的非社会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而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尽量减少非社会的发生。
(三)建立农村社区监护机制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经常缺位的家庭结构正在形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的监护责任主要落在隔代人、亲朋和学校身上。隔代人监护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弊端,亲朋的监护责任似乎承担有限,学校也只担负了孩子在校期间的责任,而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又很多,如双休日、节假日加起来的时间目前已经超过半年。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机制非常迫切。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监护体系,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请专家建言献策[N].中国教育报,2004-06-05.
2、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
3、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6、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互动艺术
一、课堂中良好师生互动的特征
师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师生互动有时发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发生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小结、巩固中,有时就时事评论的某个热门话题而展开,也有时因教学中的某个疑难而推向。从师生互动的引发、过程和收效来归纳良好师生互动的特征,至少有以下三点。
1.共鸣。课堂中师生互动可以是由教师的提问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学生的疑问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但如果仅仅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则未必是良好的师生互动。只有当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
2.连动。师生互动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在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有时还伴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如果教师的提问仅仅让学生找到答案而就此为止,或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一言以蔽之,则并非真实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3.启发。师生互动的效果往往不仅仅在于落实知识点,由于师生双方思想和情绪的相互激活,学生的思维常常越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而教师也从中获得教学灵感。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只有有利于双方深入思考和探究,有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优化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
1.情景设置,营造氛围,构建师生互动的空间
情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助推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把课堂作为生活的舞台,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师生互动环境。
2.参与实践,合作探究,打造师生互动的合理内核
(1)理论、经验、认识和思想都来源实践,实践出真知灼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说教,政治原理应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得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懂,让学生体现自我精神和个性魅力及思维价值;得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手、脑、口、心一应而动,或创作和表演相声、小品,或设计制作相关实物,或课堂大讨论、大辩论,或撰写小论文,让课堂变成学生自我主宰的展示台、成为师生互动的真正的舞台。
(2)课堂创作或制作也是培养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在思想政治课中,许多枯燥的概念、原理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阐述,使之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学生的二度创作使概念、原理及死板的条文生活化、艺术化、通俗化。创作或制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任何作品都可能是学生开动脑筋冥思苦想的结晶。学习初三“和平与发展”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每人做一个和平鸽,然后让学生自己谈制作的感受,笨手笨脚的学生感受最深,因为通过这一看似简单、对手脚不灵巧的学生来说却是比较艰难的创作活动,他们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学生更加贴近生活、走进教师。
3.换位思考、完善评价,推进师生互动的进程
(1)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可以促进学生被动思维;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也可以促进教师的创造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重视思维的过程,而不必苛求思维的结果。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和充分享受思维过程的快乐,教师自己也得到启迪。在教学上更进一步的做法是打破固定思维模式,让学生当老师,让老师当学生,进行角色转变,双向交流,从占有式的师生关系转向相互创造与提升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上课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老师在下面当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这样换位思考,更能促进师生的和谐关系的形成。
(2)一些难度并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学,避免教学的公式化和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思维有一个渐进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最终形成爬坡式上升的立体思维。这一思维过程还可以延伸到课堂外,比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命制模拟试题,进行自我检测和它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己标新立异地提出命题,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如在学习初二“宽容”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和校园学生调查,学生们写出了精彩的小论文,而且感触很深。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大学生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2-01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环境的隐患,近年来,人们在享受着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淡水资源缺乏……虽然我们化学教师每天都在讲,可是这还远远不够,比如有的学生乱扔废电池、吃完零食后乱扔塑料袋,有些工厂的烟囱冒出浓浓的烟气,有些工厂排放的废水随便放入河水中……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是一个环保的意识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而大学生,是社会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当大学生能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时,社会环保力量才能真正壮大,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实验技能外,还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言传身教,“从我做起”,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影响。从“环保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一丝不苟地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这一角色,给学生以示范,成为学生的榜样。如在做制取有毒气体实验时,应特别强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量、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将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老师除了督促检查学生的规范操作外,进行安全、环保方面的监督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3.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在实验里放置一些绿色植物,如:万年青、吊兰等,一方面能美化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吸收实验室里的有毒气体,如甲醛、二氧化硫等。同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植物是人类的朋友、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等环保知识的渗透。
二、积极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所以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微型化学实验除了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等优点外,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理想目标、方法与环保意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把微型化学实验作为绿色化学实验的一项方法,进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试剂的性质、用途、贮存方法、防止试剂污染措施等,更要提醒学生注意严守操作规程,严控试剂用量,严格遵循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的方针,从根本上杜绝污染,使日常试验教学直观、明确、知识的落实更具体。同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检查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技巧,突出学生在环保行动中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新理念:实验步骤简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节省能源、减少污染。
四、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引起肺水肿,使水体酸化,可使鱼类绝迹,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专家研究已确认,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
1.某些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毒物质可用化学方法进行妥善处理,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2.某些废弃物不经过处理就可变废为宝。
五、立足课外,提高大学生的绿色素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的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的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协助化学任务任课老师开设生活与环境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的危害及防治等专题讲座,向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
2.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