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诚信
笔者多年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文化,而且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学风严谨,为人诚信。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和部分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屡有发生,且有蔓延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失信行为表现
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个别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油加醋”;还有的为了增强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另外,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而不履约。
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扰乱了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真假难分,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也使毕业生对择业无所适从;对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损了大学生的心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学习,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干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事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它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有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不少人还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即“网瘾”。第12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目前登记注册的网站已有62万多家,上网人数达到8700多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18至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0.1%,未成年人占17.3%。按照上网人群中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比例约为6%的标准,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者的数量至少在400万人以上。患有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学习成绩急剧滑坡,行为变异,心理错位,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伤害。所以,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措施。
一、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1]Young通过研究,[2]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同时指出,网络成瘾是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3]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等。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周倩[4]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将中学生网络成瘾特指为,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可见,网络成瘾倾向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1)对身心健康的损害。网络成瘾可造成视力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症状。据调查,[5]常用电脑的人中感到眼睛疲劳的占83%,肩酸腰痛的占63.9%,头痛和食欲不振的则占56.1%和54.4%。此外,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会使个体缺乏适当的锻炼,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等不良身体反应。这对于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来说危害更为严重。网络成瘾还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成瘾的中学生一旦停止上网,会产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症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中学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甚至自杀。
(2)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网络成瘾者的网上乐趣是以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为前提的,有些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达到上网目的,往往会挖空心思———欺骗、敲诈勒索、偷窃甚至抢劫。这给家庭带来了阴影,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由于网络成瘾而引起的学生问题行为已日趋增多。
3.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自身的诱惑。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性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中学生在家受父母监管,在校受校规校纪及老师的制约,一旦上网就觉得真正进入了自由天地。这种感觉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寻的。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黄色、暴力内容,这对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成熟但通过正当渠道无法获得性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途径。
(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尽管我国已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对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不少网吧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在实际经营中疏于管理。有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也存在权限交叉、职责不清的状况,给违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有的网吧无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仍然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
(3)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不少青少年将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网络成瘾问题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败。[6]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孩子成为网瘾患者,他们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不仅如此,一些家长也被网络所俘获,甚至也患上网络成瘾症,身处此境中的孩子难免不受影响。
(4)上网者自身因素。国内外调查显示,[7]性格内向敏感、交际困难的人容易上网成瘾。当前中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很难保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因而很容易在网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港湾。许多中学生把网络世界当成逃避现实的地方,当他们家庭不和睦或生活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到网吧中去宣泄。
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2)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3)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其次,团体咨询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对自身的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咨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团体成员们共同签署的契约,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网络成瘾的学生在团体中做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维护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
陷入网络依赖或成瘾的学生,往往反映了其现实生活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禁止或减少上网行为虽然必要,但从源头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网络成瘾原因,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参考文献:
[1]Goldbergl.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1995..
[2]ArmstrongL.Howtobeataddictiontocyberspace.2001.http:///.
[3]K.S.Young.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ugust11,1996.Toronto,Canada.
[4]王澄华.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附型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D].台湾:台湾大学心理学系,2001.
[5]今晚网络.使用电脑应注意健康[JPOL].2002,(6).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3
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全过程中,自身具备科学研究需求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有效地搜索、评估、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能力标准(2000年)规定的有关信息素养的5个一级标准为:“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评估和挑选信息并融入自己的知识库;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标;能够熟悉与信息使用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能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
本文根据对信息素养标准的解读,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中选题、实验、写作、投稿4个阶段涉及到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设计了17个问题。随机抽取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12个研究所的120位硕、博士研究生作为样本,调查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信息素养现状,并针对调查反映出的信息素养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1.调查概况
1.1问卷设计
根据对信息素养5个标准的解读,问卷内容的设计包含研究生的信息意识、获取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的理解5个方面。将这些内容与学位论文研究的选题、实验、写作、投稿4个阶段结合起来,设计了问卷框架,如表1所示:选题阶段题目设计涵盖了题目来源、信息查找、筛选方法等,由于这一阶段是学位论文研究的初始阶段,需要大量查找、阅读、筛选信息以了解课题背景知识,因而这一阶段是信息素养集中体现的阶段,共设置有7个题目。实验阶段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信息持续追踪与科学数值的查找方式上,共两个题目。写作阶段设置了一个题目,调查研究生认为这一阶段最为困难的问题。投稿阶段设有一个题目,调查了解如何选择投稿期刊。还有一些问卷题目涉及到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因而都归于综合类,共有6个题目。
问卷中所有问题均包含4-5个选项,且都为不定项选择。调查对象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勾选符合的选项。如果提供选项均不符合调查对象实际情况,则可在“其他”选项中补充说明。
1.2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光电研究院等12个研究所的硕、博士研究生共123人作为问卷发放对象。调查对象中,博士研究生为61人,占总人数的51%,硕士研究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46%,还有4人未填写相关信息,占总人数的3%。如图1所示:
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7.56%。各研究所回收的问卷份数,如表2所示:
1.3调查统计
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7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由于问卷题目均为不定项选择,统计时以“选项被选次数/120”这一数值代表选择这一选项的研究生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因此,同一题目下各个选项所占比例之和可能大于1(调查对象多选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题目,若“其他”选项无人选择,则在图表中不显示。
2.调查结果分析
2.1选题阶段结果分析
2.1.1学位论文选题来源43.33%的研究生由导师直接指定学位论文题目;50%的研究生为导师给定方向后自选;5.83%的研究生完全由自己选题。这一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研究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选题。如图2所示:
2.1.2自主选题情况仅有31.67%的研究生在自主选题时对所选题目有把握;24.17%的研究生认为信息太多,无从下手;49.17%的研究生能够选出几个方向但无法确定选题(见图3)。从这一结果看出,约七成的研究生对于选题没有足够的把握,选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难度。
2.1.3了解背景信息常用方法检索‘‘学术搜索引擎”和‘‘专业数据库”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高,均为导师、学长等专家的经验也是重要的信息提供渠道,占35%;而利用传统的专著、图书来获取信息所占比例较少,为24.17%。从结果看,许多研究生了解学位论文背景的方法比较灵活,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来获取相关信息(从大部分为多选可以看出)。鉴于调查对象为中科院研究生,他们对专业数据库的使用率相对比较高。如图4所示:
2.1.4检索信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的研究生占82.5%;首先考虑找该领域作者、机构文献的研究生占25%;仅有19.17%的研究生会首先考虑确定学科范围、信息源(专著、期刊、专利等)及时间范围。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在检索学位论文课题信息时比较盲目,并未经过仔细考虑。如图5所示:
2.1.5首先检索的信息源在检索学位论文课题背景信息时,64.17%的研究生首先检索的信息源为全文数据库;26.67%选择最先检索文摘数据库;20.83%的研究生最先检索网络资源;10%的研究生最先检索特种文献(专利、标准、会议、报告等)。结果表明,文摘数据库作为选题时重要的信息源,并未得到广大研究生的重视(见图6)。
2.1.6筛选信息的方式在检索到大量学位论文课题背景信息时,71.67%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摘要来挑选出最相关的文献;32.5%的研究生选择阅读综述文献来筛选信息;还有32.5%的研究生通过阅读核心文献(如核心期刊文献、高被引文献、核心著者文献等)来筛选信息。结果表明,研究生筛选信息的方式主要以阅读文章摘要为主,而综述文献和核心文献这两类非常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并没有得到研究生的重视。如图7所示:
2.1.7如何确定论文创新点74.17%的研究生选择检索领域最新文献进行对比;20%的研究生直接交由导师判断;而15%的研究生未考虑过此问题。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忽略了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权威验证这一关键问题。因此,图书馆应该关注中科院研究生群体,主动为他们提供学位论文的查新检索服务。如图8所示:
2.2实验阶段结果分析
2.2.1持续追踪新信息渠道76.67%的研究生通过定期检索数据库、期刊来持续跟踪新信息;20%的研究生会通过关注专业门户网站、论坛、科学家博客等方式来维持信息的及时更新;14.17%的研究生利用RSS-Feed、alert、Googlereader等来定制最新信息。结果表明,信息定制、、lert功能等这些高效的信息追踪方式并没有在研究生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专业门户、论坛、科学家的博客等也较少被关注,如图9所示:
2.2.2数值、事实型数据查找途径85.83%的研究
生选择了利用搜索引擎或网络免费资源来进行查找;39.17%的研究生考虑了查阅参考工具书、手册(纸本或数据库);还有21.67%的研究生选择从同行处获取。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生查找数值、事实型数据大部分依赖网络资源,而较少利用专业的手册和工具书。如图10所示:
2.3 写作阶段结果分析
这一阶段研究生碰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发现问题,拟定论文的写作路线(46.67%);总结、凝练创新点(43.33%);概述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30%);实验验证、数据分析(15%)及其他(1.67%)。其他选项上,主要是文献管理软件不熟练、以及基础知识不牢固等。如图11所示:
2.4投稿阶段结果分析这一阶段考察了研究生选择投稿期刊的主要途径。51.67%的研究生投稿由导师指定期刊,而其余研究生则需要通过自己判断选择。方法主要有学长、同学推荐(44.17%);根据期刊影响因子排名选择(30%);根据引用的参考文献,综合考虑期刊的方向、影响因子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等方式。如图12所
2.5综合部分结果分析
学位论文完成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整个过程中。这部分题目对学位论文过程中一些能够反映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行为、信息道德等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2.5.1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最难的阶段对于学位论
文研究过程的4个阶段,46.67%的研究生认为选题阶段最为困难,其次是写作阶段(40.83%)。实验阶段(16.67%)和投稿阶段(10.83%)的难度相对要小一些。这说明选题和写作这两个对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的阶段对研究生来讲难度较大。如图13所示:
2.5.2查找、利用信息时的主要困难在查找、利用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无法获取全文(57.50%);信息量太大(38.33%)以及缺乏最新信息获取的渠道并列第二(38.33%);最后是信息获取费用太高(10%)。尽管中科院采用了多途径来保障全文的获取,但获取全文这一问题依然突出。如图14所示:
2.5.3无法获取全文时采取的途径无法获取全文时,48.33%的研究生通过找人代查、代借获取;40.83%的研究生利用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32.5%的研究生选择放弃该文献;另有22.5%的研究生直接向作者索取。这一结果与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即无法获取全文时,最常选择的两种方式是图书馆原文传递及找人代查代借8。如图15所示:
2.5.4管理文献的方法在文献管理上,43.33%的研究生使用了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这与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购买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免费供研究生使用,并提供使用方法培训密不可分。丁香园网站对其用户(硕士生占51%,博士生占27%)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的用户从未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9,进一步表明文献管理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如图16所示:
2.5.5如何理解信息的合理利用71.67%的研究生将合理利用信息理解为尊重知识产权;62.5%的研究生理解为适量引用、不剽窃;28.33%的研究生理解为不恶意下载。大部分研究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都有一定的理解,仅有5%的的研究生未考虑过此问题。如图17所示:
2.5.6参加培训意愿对于是否有意愿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各环节培训的调查显示:31.67%的人迫切想了解学位论文各个环节的相关知识;56.67%的研究生希望了解其中的部分环节;还有21.67%的研究生希望参加,但是对时间的安排有所顾虑;仅有1.67%的研究生对此不感兴趣。与宁夏大学对684名在校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相似,该校超过77%的学生愿意选修研究生“文献检索课”M。说明无论是中科院还是高校的研究生,都对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表现出强烈兴趣。如图18所示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大致了解目前中科院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状况。选题阶段是研究生认为较为困难的阶段。特别是自主选题时,许多学生感到信息量太大而无从下手,并且对自己选择的题目没有足够的把握。这与其检索行为过于简单,没有清晰考虑信息源以及在信息筛选过程中未利用可靠高效的方法有关。
实验阶段研究生持续跟踪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大都通过定期检索数据库来获取信息。利用多途径便捷地跟踪信息还需进一步加强。检索数值、数据信息时,各种纸本、电子的工具书没有很好地被利用,大多数用户依然求助于免费的网络信息。在论文写作阶段,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问题,拟定论文写作路线,以及总结凝练创新点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主要难点。这与前期选题时对信息源是否准确选择、检索过程是否严谨规范以及信息筛选途径是否高效正确等都具有直接的联系。
文献管理软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约一半的研究生利用了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投稿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相对简单,大部分研究生由老师直接指定投稿期刊,其余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学长、同学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判断选择出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在对信息素养的态度调查上,几乎所有的研究生对学位论文过程中的信息素养相关培训表示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于合理利用信息也有恰当的理解。
3.2建议
3.2.1 避免盲目检索调查结果显示,选题时大多数研究生首先考虑的是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在对一个领域还没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关键词检索显得过于盲目。这往往导致检索的信息过多、信息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后期还会花费大量精力对信息进行筛选。若在检索之前先考虑清楚所需信息的学科范围、信息源(如专著、期刊、专利等)以及时间范围等因素,并制定相对准确的检索式,就会避免检索过多无用信息,从而使检索结果更加准确。
3.2.2 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在信息源的选择上,不同的研究阶段侧重有所不同。以选题阶段为例,全文数据库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文摘数据库由于不提供全文,数据量更大,范围更广;而专利、会议、报告等特种文献类型,提供了领域内最新的信息以及发展动向。在选题时,检索课题信息必须保障信息查全、查准、查新。因此,文摘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会议信息等都是选题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的信息源。
3.2.3 提高筛选信息效率检索到大量信息时,如何高效地筛选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优质信息很重要。除直接阅读文献的摘要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高效的方式。通过数据库(如WebofScience、Elsevier等)的过滤、分析功能可以找出某一领域的核心文献,包括高点击率文献、高被引文献、同行推荐文献等。此外,阅读综述文献也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国外的综述文献一般多为该领域有很强影响力的学者所著,能够很好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综述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更方便地追踪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3.2.4确保选题创新性在调查中,大多数人确定选题创新点的方法为自行检索领域最新文献进行对比。没有人选择委托图书馆查新。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对于学位论文来说非常关键,图书馆的查新服务是保证课题新颖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请导师或是同领域相关研究者辅助判断也十分必要。
3.2.5巧用信息定制实验阶段需要持续跟踪最新文献,随时掌握研究领域最新动向。除了定期检索专业数据库外,RSSFeed、数据库的alert功能、googlereader等信息定制途径能高效地跟踪信息。各种信息定制途径能够根据用户对信息的具体限定以及指定周期(每天、每周、每月)提供多个数据源的信息,从而省去了逐个浏览各数据库的时间,提高了科研效率。3.2.6重视电子工具书理工科类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查找很多数值型、事实型数据。电子工具书是一种可靠的途径。与网络信息相比,各种专业的数值型、事实型数据库的信息通常都经过验证,内容准确。如若研究领域比较边缘或是过于狭窄而难以查找到相关数值数据,从同行处获取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2.7善用文献管理软件利用一些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RefWorks等,能大巾幅提高写作效率。以Endnote为例,该软件能够对已有参考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随时方便地查找到所需文献。通过其分析功能,可以找出领域内高产作者、高影响力期刊。在文章撰写过程中,能够方便地插入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所需的参考文献格式,自动调整参考文献顺序。这些都为研究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也省去了繁琐的参考文献编写工作。
3.2.8多途径获取文献获取文献的方法很多,当所在机构开通的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来满足。以中科院国科图为例,馆际互借、原文传递、随易通等服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各种专业门户网站、论坛、科学家或学科馆员的博客等也能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献信息。如小木虫论坛上的文献求助版块,将所需文献到平台上,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人及时提供全文。通过在国外是通过以上途径都没有找到,直接发邮件给作者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可见诚信之重要,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思想保障,更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本。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种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诚信已成为广大中学生急需学习的课程。
新时期,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使诚信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学生是面向未来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新时期我国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很多基础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就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简要分析。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忽视或缺失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还有少数的家长全然不管孩子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甚至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孩子涉世之初,父母往往教育他们说:“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从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一个理念——不做老实人!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讲诚信,给孩子起“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家长本来在家干私活,却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甚至有的家长“教”孩子撒谎,帮孩子编理由蒙骗老师等。
2.学校因素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长期以来,德育在实践中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造成学生诚信的忽视。在德育内容上,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诚信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另外,学校的许多行为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学校由于应试制度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付诸实践,给学生留下了对诚信的疑惑与矛盾。其次,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各班主任统一学生口径,体现了学校不诚信的一面。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都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和税收,做假账等现象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的假文凭、假招聘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对中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又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他们会把从社会上看到、听到的用到自己的言行中。
4.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
二、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1.家庭方面,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应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发扬中国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现在的诚信教育也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在“成龙成凤”价值理念中,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2.教师方面,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中国古代教育中提倡为人师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各个方面都应该为学生作出表率,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学生做好,才能教育学生做好。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订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3.学校方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诚信教育实施方案;举办《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遵守行为准则;要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他们做到:第一,说话要算数;第二,做人要正直,不袒护包庇别人错误,不揽功诿过。另外学校的教育也要讲诚信,学校要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各项管理要常抓不懈,切不可忽松忽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的点滴小事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都认识到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将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学生的一张“名片”,促使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诚信形象。
4.社会方面,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对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营造一个诚信社会。使还处在“清醒的认识,模糊的行为”阶段的学生诚信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将讲诚信贯穿于生活学习之中,提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诚信行为矛盾时的道德水平。
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诚信建设,人人有责”,当代中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目前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把自己培养成为诚信的人。
参考文献
[1]寇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思想政治教学,1998(7/8):89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研究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
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诚信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根基,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失序和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已侵蚀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
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当前高校中学生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类。
1.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作业抄袭,论文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他人论文。考试不认真复习,靠舞弊过关。
2.经济生活中诚信缺失。有学生伪造家庭贫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学生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优先申请助学贷款;有学生贷款逾期不还,或以各种方式躲避还款责任。
3.集体生活中诚信缺失。学生间存在不信任,勾心斗角争夺奖学金、干部职位等荣誉。
4.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为获得一份好工作,简历作假,随意毁约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只出现少部分学生中,但其负面影响巨大。少数学生诚信缺失获益、诚信学生利益受损现象破坏了正常秩序,导致无序、恶性竞争和漠视责任,并可能会引发学生心理疾病,造成人际关系异化,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学生在校期间失信行为一旦得逞,易形成投机取巧、习惯思维,产生冒险和侥幸心理,养成漠视规则陋习,为将来可能的犯罪埋下祸根,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隐患。
(二)高校学生诚信缺失探究
1.社会大环境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利”观念不断在社会各个角落和层面放大。经济领域中坑蒙拐骗经营;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甚至科研教育领域中教师抄袭论文、伪造科研成果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等等,使得人们产生了畸形认知: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获得利益的一个捷径。
处于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大学生,社会观和价值观正在成型中,在认知上具有不稳定性、易变性、易受暗示等特点。当今社会,学生很容易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中接触到大量缺乏诚信的社会现象,导致他们对是否坚持诚信产生动摇。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很容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随波逐流,放弃自己对诚信问题的正确认识,而做出缺乏诚信的行为。可以说“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间接的造就了“诚信缺失”的大学生。
2.校园小环境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学校、家长,以及很多的用人单位,学生的文凭、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程度的唯一标准或第一标准。而学生在完成艰苦的高中生活考入大学后会出现阶段性的目标空白。进入大学后,学生个人生活上不再有家长的强制约束。面对大学中丰富多彩的半社会化生活,学生往往会主观放松,精力分散,对学习不再提的起兴趣,又希望获得好的分数和顺利得到文凭。作弊成为唯一的捷径。
人都有逐利本性,大学生也不外其中。在高概率获利而无明显诚信破坏成本的情况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诚信破坏的冒险。且当前大学生破坏诚信行为所受惩罚带来的个人负面影响基本只存在于高校期间,不会对其之后的社会生活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敢于冒险。
二、高校诚信教育建设思考
(一)思想教育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方法应该多样化,教育过程应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点点面面去感知和积累。比如大学生有着纯洁的理想,崇拜成功人士,模仿性极强。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社会名人讲座,从正面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上直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学校还可以组织诚信等社会道德方面论题的辩论赛,以互动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深处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大环境的现状,高校无法去改变。但是高校可以净化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小环境。通过和学生的家长充分沟通,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在校内形成健康学校环境。从而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环境中的价值准则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进而营造一种讲诚信的氛围。通过校园内各种宣传渠道,利用舆论力量约束并规范着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高校和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可以进一步降低普通考试成绩在学生评价中的比例,更多的采用实践考察方式,具体的形式可以依据具体的专业不同而设计。通过评价体制的改变,使学生改变学习为分数的目的,摆脱“破坏诚信”作弊的动机。
(二)诚信标准制度化
有完善法制的社会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同样,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起一套诚信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人与制度之间建立起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获得应得利益。
建立一套合理的诚信考评标准,使用有效的数据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并且可以把诚信考评结果作为学校奖学金、学生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并获益;让不守信用者受到惩罚和舆论的谴责。
建立和社会接轨的诚信档案,记录在校期间的诚信评价,把个人信用档案当作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并且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建立全国高校统一的学生信息库,存入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记录,为用人单位、银行等社会机构获取查询对象在校期间诚信信息提供方便的查询方式。当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社会信用记录的一部分后,破坏诚信的成本提高,会对践踏诚信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威慑。
三、总结
高校学生的面貌就将是国家未来的面貌,面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我们要积极思考,勇于应对,对症下药,努力建立和谐诚信的校园环境,培养诚实守信、素质过硬的大学人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郎晓芳.论西方人权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J].理论观察,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