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

《弟子规》又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与规范,教导子弟要养成忠厚的家风与淳朴的民风,因此该文被当时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幼学教学必读的教材。《弟子规》充分传承了先圣孔子的智慧与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养,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響,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四、《弟子规》教学思想在当代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实施策略 

《弟子规》在我国古代就被积极推广,其中所蕴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内容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以及饮食起居规范,是规范孩子道德与品质的重要参考。当前,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使之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与教育实践提供帮助。 

(一)在家庭中灌输蒙以养正、道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养成重视伦理理法的优良品质[3]。另外,家庭教育还应懂得应用之道,因为只重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环境的。 

(二)教导孩子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的过程。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贯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待人处世中。在这两种品德中,《弟子规》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逐步让孩子养成生活有序、讲究个人卫生与珍惜时间的习惯,并且珍惜时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弟子规》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性。 

(三)让孩子多诵读经典,熏陶出良好品德 

文学经典是我国先贤与先圣智慧的结晶,这种经典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必然有其独到以及价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与才艺之余,家长也应教导其诵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孩子在诵读经典过程中,能够逐渐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动去思索与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观点,达到思维锻炼与品德发展的目的。选择文学经典,应选取那些百读不厌,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先贤文学经典,辅助孩子学习,并让孩子的朗诵能力及记忆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 

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道德品质,其中“入则孝”属于感恩教育,“出则悌”属于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4]。 

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为先”,这不仅是因为孝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在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逐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学生用着父母的钱,却对父母没有一丝的感激,这实则是家庭教育出现畸形,为使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应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结语 

总之,《弟子规》与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华,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04). 

[2]樊继轩.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2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00-00

引 言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方面难免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同学对理论性较强的数学课产生了畏难心理,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兴趣不足、不愿学习、成绩较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概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白学校方面的指导。”①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郑威,李芒2007年发表在

《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上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②

二、初中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相比较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更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会有一些困难,难免会出现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

1.学生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学习时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在课堂中既不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去。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需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进行调整,应该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学会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一时间不能习惯这种转变,在学习中出现不愿参与的情况;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一些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最为常见是对学生缺乏激励,在家庭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会远离教学活动。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③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在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方面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个方面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会不但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造成在课堂中出现不能集中精力甚至厌学等现象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一个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总。长此以往的发展,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无法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也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受到自己成为了焦点,自己受到了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依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保持着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相互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的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的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直接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老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增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及时回家,而是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则既有可能把“真空地带”扩大,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回家,另一面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回家要晚一点,自己则去了网吧上网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的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精神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个概念,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一个运算绝对值的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而且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了绝对值以后会为之后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揭示其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又是同学们最容易忽视的,在家庭教育中,则可以不断提醒学生要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要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前文中从时空和教育内容的角度对二者做了区分,但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则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具备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明确二者的角色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的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要各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的充分调动,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这样不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增进了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结 语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忠虎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郑威,李芒. 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认识误区

论文摘要: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和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青少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不当之处,找出这些家庭在教育观念上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对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从家庭教育不当的现象及认识根源和解决家庭教育认识偏差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是导致其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重心错位。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在青少年成长出现问题后的矫正作用,但是当前很多家庭教育重心主要体现在了后一个方面上。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是如何防止类似的问题发生更为重要。

一、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重心错位的现象与认识根源分析

青少年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保护他们健康成长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往往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家庭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利益。当前很多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存在认识的偏差,尤其体现在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上,这些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上更多地体现在了事后的补救上,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矫治教育,而缺乏了事前的引导预防教育。这种家庭教育重心错位不仅给青少年、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也给社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功利意识重

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庭既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又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虽认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摆正这一点。很多的家庭在对青少年的直接和间接的教育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功利意识。有相当多的家庭把对青少年的教育重心放到了可以立竿见影产生效果的方面——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更多的投入也是为了保障这一目的实现。比如相当多的家庭对孩子的奖励措施仅仅限于当孩子的考试成绩达到什么标准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家庭,对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在从自身寻找原因时,往往是考虑物质因素较多,而精神因素较少,丰富了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偏失了某些精神需要。家庭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思想,重眼前、轻长远的功利意识,不但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甚至还会不知不觉地使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

(二)家庭教育的侥幸意识强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产生很多都能够从其家庭教育中找到相应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归结为几种类型:

暴力专制型:家长抱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在教育青少年时采取专制甚至暴力手段。

放纵溺爱型:对青少年过分溺爱,而在教育上不讲原则,对其成长中出现的一些偏差的思想行为予以放纵。这是一种有意的放任。

放任型: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家庭疏于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这是一种无意的放任。

在以上这些类型的家庭,很多家长虽然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不当之处,对青少年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思想上抱有一种“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侥幸心理,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导致家长没有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予以改进,由此也就导致了很多青少年后来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三)家庭教育的落后意识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在了青少年身上,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等现代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必须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有一些家庭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家庭,有的仍然持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有的信奉“无为而治、树大自直”的思想。这些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相脱节的落后思想。也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错误思想。

二、解决家庭教育不当。从思想上必须理清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在这些变化中,既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有益的因素,也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的因素。与之相适应,家庭教育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要有现代教育意识、教育方法。家长必须要掌握平等、民主等现代教育理念,要学会运用情与理相结合,说教灌输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教育方法;二是家长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每天都有新知识的诞生。青少年时期感受最敏锐,接受新东西最迅速,同时辨别力也最弱。这就更需要家庭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这也就要求家长必须能够做到同孩子一起“成长”。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时也是家长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家长只有通过学习,正确处理,才能更好地指导青少年,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人们常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思想正确,方法得当,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二)家庭教育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项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艰巨的工作,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复制”,它不像IF-里生产的产品,发现质量问题了销毁重来。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之一,每一个家庭必须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放到家庭的头等大事上来,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去除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时期。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变动性很大。在此期间如果能够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持久的、正确的教育,就会将他们引向正途。如果家庭教育本身就存在瑕疵,那么家庭教育不仅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长春市一所中学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5+2=0”的现象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5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在2天的家庭教育下归为O。其中有些学生身上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家庭对青少年所实施的教育存在不当之处。学校5天的教育,可能家长无形中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几句话、几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使其化为乌有,尤其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家长首先要做到,面对孩子时,对他们的成长有危害的话不说,有危害的行为不做,谨言慎行,用自身正面的积极的言行去影响他们;其次,在进行直接教育时,要讲原则、合规范,不强制、不放任,尽量做到家庭教育不出现大的纰漏。

(三)家庭教育要淡化功利意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一个人成才的标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将青少年培养成才。在这三个方面中,德是核心,是灵魂。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做支撑,即使专业水平再高,也有可能会成为害群之马。罗斯福曾经说过:培育一个人的知性却没有培育他的德性,等于是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威胁性的存在。但丁也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甚至于有的人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古今中外,因德行高低而决定成败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在我们身边,发生在2008年的“张孟苏事件”就是一个因德而得的最好的证明,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因德而失的典型事例,如“刘海洋事件”等。所以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淡化功利意识,分清主次,不能唯学习至上,仅仅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青少年的唯一标准,要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行的提高,这才是决定青少年成才的关键因素。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调紧密配合的综合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样,家庭教育做到位。就促使青少年在成才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这既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

参考文献

[1]http://my.gov.cn/MYGOV/150629811650297856/20051102/56645.html,2005.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6

一、基本情况

XX家长学校由镇妇联牵头,由学校、妇联和村(居)委会联合进行管理和指导,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各村社区都必须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工作被列为年度工作条线考核必查项目。目前,全镇共有家长学校15所,家长受教育率达85%以上。家长学校大都成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人员具体抓,家长代表参与的层级管理体制,主持日常工作,负责资料收集、档案整理工作,与学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与师资互补。从摸底情况中了解,各级家长学校都被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各所家长学校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中小学、幼儿园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二、主要做法

家长学校是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家长育儿教子水平的重要平台。林埭镇各家长学校采取“以学校为阵地,以家庭为基础,以村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合力;针对广大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观念薄弱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家长学校。

(一)建立一支专业的家教队伍

镇妇联联合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吸收英才,建立了一支活跃在农村、乐于奉献、精心育人的家教骨干队伍。建立了妇联干部骨干队伍、教师学者专业队伍、先进模范人物志愿者队伍、关工委老干部家教队伍等四支队伍。四支家教队伍相互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通过培训学习、参观考察、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家教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形成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

镇妇联针对镇家长学校的特点和家庭环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成立了由妇联、学校和村(居)委会组成的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计划,每季召开两次以上家长学校教师会,定期听取汇报,并健全考核制度,量化每所家长学校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学校联系制度,把上课与家长会、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提高办学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既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又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加强趣味性与针对性。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一是办学时间上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家长需要采取集中学、夜学的形式,保证了家长的学习时间。二是教学模式上求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讲课家长听课的单一模式,采取提问讨论、互帮互学、座谈研讨会等双向互动方式,增强家教实效。三是教学内容上走特色化。主张多办有特色的活动,开设亲子系列、隔代教育、爱心帮扶等特色班,把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上升到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家庭生活,进行品德渗透,激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四)开展丰富新颖的主题课程

一是现场咨询,营养家长心理。林埭镇在每年的家庭教育节上,都要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今年5月17日,在镇中学也如期举办了一场现场咨询活动,近200名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家长与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孩子在家庭学习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此项活动已连续五年得到市妇联、关工委有关领导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心理健康服务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我们欣喜的发现,通过五年努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潜移默化发生转变,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孩子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的培养,更加接受个体差异并尊重孩子个性等等,前来咨询的家长人数也逐年递增;二是交流互动,共享家庭经验。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近年来林埭镇妇联先后在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间开展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评选、金点子征集、孝德主题系列等活动。活动得到了镇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今年的家庭教育节对孝德征文、“十佳孝星”等进行表彰;三是家教普及,深化家校合作。镇妇联借助校讯通短信平台,在各中小学开设“家教小助手”栏目,每周摘选1-2条优秀家庭教育短信进行宣传发放,实现中小学生家长知识知晓全覆盖。同时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子女日常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交流座谈。开展亲子系列活动,增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 交流,让忙碌的家长们能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感受活动乐趣。开设新居民家长学校课程,让新居民家长能接受并重视孩子的教育,使在这里就学的新居民孩子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四是基地实践,锤炼道德品质。在命名授牌的镇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基地实践,完成从说教到实践的升华。如组织到林埭镇于以定革命事迹陈列室开展“悠悠革命情”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锤炼以定少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延续“厚德务实,龙腾图强”的林埭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在科普实践基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感恩之歌文艺汇演、我们的价值观读书活动、“情暖空巢老人”志愿活动等等,帮助林埭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家庭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在“爱心农场”挥汗劳作,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助残帮困资金,突显姐妹同胞们的悠悠关爱之心。 通过丰富的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使林埭镇的家长学校不断的成熟,使更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也充分利用开发了家长资源,综合了学校、家庭、村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林埭镇家长学校创办以来,在培训教育子女,推进家庭教育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家长学校在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各家长学校办学水平不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家教水平也良莠不齐。相对于学校来讲质量和水平都较高,而村社区的家长学校就相对差一点,有时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是经费投入少造成办学困难。家长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经费,缺少举行大型家教活动场所,制约了家长学校的扩大及发展,影响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主动性。

三是家长学校办学工作发展不平衡。 家长学校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主动性、自觉性,只注重抓教学质量,不能把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家长学校与未成年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学校建设亟待加强。

四、建议

目前,家长学校的发展显然还与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家教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推进家长学校的健康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将家教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有领导分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并要将家教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的开展。把家教工作作为妇联的形象工程来抓,打造品牌,使家教工作在巩固中普及,在提高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