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1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成果;教学改革

1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及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解决工程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学”与“用”脱离的问题,学会了、掌握了,并不代表会用。往往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很好,然而课程结束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将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科研过程的介绍,学生可以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方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目前国家和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高校作为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出约占全国1/3以上的科研成果,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实现转化的却不到10%,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2]。高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其中,高校教师能够做的最重要、切实可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学”和“研”的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并能学以致用。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国务院部委院校本科各专业情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每年有13.89%的学生考研[3],面对众多的考研大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也能使这一部分学生较好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于其明确继续深造的目标,掌握未来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然而,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一套系统的“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展开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应的研究成果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环节及课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加以把握。

2.1教学环节

2.1.1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要想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有哪些科研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经典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因此,需要广泛的查阅国际以及国内的科研论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科研在做什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2.1.2将科研成果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研究具体的应用方式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对某一现有知识的应用这类科研成果,主要是应用现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如伍迪和王守清[4]总结了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项目利益相关者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案例加以引入,使学生熟练掌握针对具体的项目及项目类型,如何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的成功实施。2)对几种现有知识的结合应用这类科研成果,往往综合运用了几类现有知识内容,对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如张萍和刘月[5]系统识别了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度量PPP模式下融资风险水平,并进行了相应的决策分析。而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风险分析为一章,决策理论为一章,二者为单独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将二者相结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这一研究内容加以引入,使学生全面掌握整个项目的风险分析过程,并运用相应的决策理论,指导项目的管理决策,同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方式方法。3)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论这类科研成果,往往提出了一些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方法,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对于这类科研成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简单提及,使学生了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存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奠定学生工作和科研的基础,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目的。

2.2课程考核环节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考核环节中,课程考核方式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考核相结合方式。平时考核:针对每一章节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科研成果,并加以提炼,在课上预留一定时间,由学生讲解所收集的经典科研成果,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将每个学生整个学期各次平时成绩取平均值,给出其整个学期的平时成绩。试卷考核:期末通过考试,在规定时间内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将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平均,最后形成本课程的总评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语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本文通过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时刻掌握科研最新进展,紧紧把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灵活运用科研新理论、新方法,创新性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建立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坤,成虎.对工程管理专业地位和学科体系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7:5-7.

[2]田天,吴天娇.高校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现存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4:43-45.

[3]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3):11-17.

[4]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工程管理学报,2014,28(6):75-80.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2

Abstract: A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eight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three practical courses. Then the construction plan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enhance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becom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课程群;CDIO;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CDIO;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1-02

0 引言

在目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方向。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指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1-2]。将CDIO理念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学习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正契合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改革目标。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3]中的专业课程推荐,以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如图1所示。该课程群包含了八门理论课程和三门实践课程,旨在形成一个从项目构思-方案策划-建筑施工-运营维护的包含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让学生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通过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所有知识模块的融合和转化。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方案设计

2.1 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加强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知识点的系统化研究,同时在课程群中突出学科的专业特色,打通课程教学之间的壁垒,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系统性和实践能力。

2.2 提升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多元化、启发式教学,将课堂讲授、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工程管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实践环节应贯穿课堂讲授、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甚至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工地现场。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案例讲授及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完全割裂、各成体系。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措施

根据CDIO培养大纲和标准[4],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提升、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环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第二课堂建设七个方面全面对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改革(如图2所示),以培养学生在企业和工程实践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方面的能力。

3.1 教W内容整合

3.1.1 整合知识点分配,强化专业基础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针,合理规划总体目标与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课程目标设置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分配,避免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或脱节,保证单门课程知识的独立性和课程群知识的系统性。协调知识点讲授的顺序,使培养环节更连贯、更成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认知的整体性和专业实践能力。

3.1.2 系统规划特有知识点,突出专业特色

在《地下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案例设计、专题讲授等方式,将“深部岩土工程”的专业特色延伸到管理领域,系统培养学生在特色领域的管理技能。部分知识点设置应与职业资质认证(建造师、造价师、项目管理师)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3 做好与课程群外其它课程的衔接,共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与课程群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分配,如《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将专业特色延伸到课程群外的课程体系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3.1.4 适当增加前沿性内容,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引进前沿的管理理念,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 教学方法提升

3.2.1 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项目式教学,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讲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导向”的主动学习。课程内容围绕实际工程问题逐步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建立以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为主的“现场调研、提出解决方案、研讨、改进建议、评析”五个环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讨论、讲演、辩论等,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2.2 教学手段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设课程群网站,形成数字化网络平台资源库,强化师生课后的联系和互动。运用先进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氛围。如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际工程资料,运用选择器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BIM软件、模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等等。

3.2.3 大案例建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

在课堂讲授时,以同一已建项目背景作为讲授案例,这个案例将贯穿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的范围应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进度、质量管理。在课程设计环节,也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使得学生形成系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实践。

3.3 考核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多元考核体系,从“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的考核。结合课堂考勤、分组讨论、论文写作、读书报告等,全面评定学生课程总成绩,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实务性及开放式问题。

3.4 实践环节设计

调整各课程设计任务书。以同一在建项目作为工程背景,以利于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除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现场调研、资料收集、论文撰写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应提高到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上,应是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一次练手,在内容上应更强调工程管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此外,通过充分利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具,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性体验。

3.5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群的任课教师均应是“双师型”。课程群内所有任课教师要对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基本了解。在讲授一门课程的同时,能拓展到与其他课程相联系的知识领域。

3.6 教材建设

落实课程群建设的新思路,需要有配套的教材。建议先选用已出版的精品教材,然后逐步编制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在教材选用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避免选用如监理培训教材等纯实务性教材。避免不同教材在知识点上的的重叠,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7 第二课堂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现场调研、课堂外实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地。适时邀请校外的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分享工程现场的管理经验。此外,可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申报和实施与课程有关的课题。

4 结语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下,课程整合和课程群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这与CDIO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改革既顺应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又契合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CDIO的工程项目管理程群改革方案和措施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阚连宝,段庆茹,崔红梅,李芳,李岩.基于CDIO模式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30):155-157.

[2]张浩.从“厨师”到“营养师”――CDIO的理念在工程管理学生培养中的借鉴和探讨[J].高教论坛,2009(5):62-64.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3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以讲授为主的静态教学模式[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本还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学”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着重理论化、逻辑关系强的课程,如数学、力学等不可否认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来说,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抽象性,传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运用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自身性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强,既包括进度计划编制、施工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同时又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类内容,是介于工程技术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一课程性质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切实具备实际项目管理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虽能基本满足理论知识讲授要求,但对于提高学生相关实操技能却作用有限。

(二)常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殊之处在于它对实践性的要求不体现在具体工程技术问题或是某个固定场景上,而是要求学生能从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开始到最后竣工清场,全过程掌握项目实施和处理其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问题。因此受制于这一因素,常规教学手段中的课堂讲授、实验、现场实习等措施都无法完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需求,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很难通过实验或现场实习得以重现。

(三)课程对象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学生习惯的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数学公式推导环环相扣,知识点具体形象的一般工科课程大不相同。该课程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理论推导较少,但理念、流程、规范、法律要求等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实际化,进而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为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必须认真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PMST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如前文所述,受课程性质和内容等客观因素制约,传统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手段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现代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开拓思路,运用新型技术和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PMST系统,即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Simulation Triaining)[2],借鉴现代沙盘教学形式,贯穿融合工程技术、管理理论等知识,模拟一个工程项目从中标开始到竣工结束的全过程管理。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通过硬件仿真模拟操作和软件智能方案评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在仿真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用于工程管理实践。充分结合PMST系统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手段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3]建筑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但同时也要求学生领悟工程管理的艺术。受限于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和教学手段等因素,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基本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无异,学生只能看到具体施工部位和施工技术的做法,而很难把课程中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让课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薄弱环节。PMST系统为解决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形成逻辑完整严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比较繁杂,一般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知识结构学科跨度大。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反映课程学习内容繁多,相互间找不到有机联系,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引入PMST系统后,课程理论知识如融资计划、施工管理方案、现场紧急事件应对等在全过程模拟中都得以重现,各种理论知识按照实际工程开展顺序逐一得到应用,课程与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前后呼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十分直观、深刻的理解。

3.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PMST系统能逼真模拟工程实际,允许系统参与者自主确定项目盈亏决策、进度计划编排、资金筹措、资源使用计划等活动,并依据系统软件自动判定项目参与者自主制定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PMST系统,促使学生不止满足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寻求项目管理的最优化方案。

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现代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和各方的沟通协调,因此作为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的本课程来说,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是教学任务之一。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每5~6人一组,完全按照工程实际管理岗位设置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等不同角色,由学生各自担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PMST系统要求每一位参与学生在真实气氛中体验项目管理决策,强调和组内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于PMST系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切实做好课程理论知识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强调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只有深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将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运用PMST系统进行教学,要根据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加强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之模块化、系统化,可大大改善教学效果,为PMST系统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二)认真领会PMST系统操作规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PMST系统操作规则,完成仿真工程项目启动。以广联达公司出品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PMST)系统为例,首先将学生每5人一组模拟组建一个真实的项目经理部,让学生自主决定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的人选,确定各岗位在系统仿真操作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然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PMST系统软、硬件使用方法,尤其是解释清楚关于系统的基本假定、系统操作规则、施工费用支出、施工紧急事件补救以及施工报表填写方法等方面内容,为学生后续的项目执行做好准备。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实际工程项目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PMST系统同样可以仿真模拟出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从自主讨论和决策中深入领会相关知识的运用技巧。从资金筹措计划到各项施工费用的支出决策,从各构件施工顺序到施工材料,从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容量确定到劳务班组的进出场安排,实际施工中所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在PMST系统仿真模拟操作过程中都会遇到。每一事项的决策,都会影响到项目最终盈利数字,从而真实反映出学生对于工程仿真项目的管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判者”角色,不能也无法直观给出“标准答案”,而应充分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和讨论,并最终统一意见实施决策。

(四)借助PMST系统软件完成操作评价

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由于各个项目部(学生小组)资金筹措计划、施工方案、劳务进出场安排和现场临时设施数量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学生小组最终操作成果无法用人力简单判定,必须借助系统自带的软件系统完成评价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按照现实中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资料管理要求准确填写PMST系统中的施工单据,并输入系统评价软件,从而判定仿真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环节和项目管理最终盈利水平。

四、运用PMST系统的几点建议

在使用PMST系统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运用PMST系统不能只重操作,忽视策划。PMST系统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可以归纳为项目策划和项目执行两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只重项目执行操作,严重忽视动手之前的工程前期研究和策划的问题。这一现象必须避免,因为从PMST系统设置初衷来说,追求的并不是让学生精确而近乎机械地完成仿真项目执行,而是借助系统提供的仿真工程项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项目管理最优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看不见”的项目决策重要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项目执行。

其次,教师要多应用PMST系统自建项目功能,加大系统应用深度。PMST系统初始状态下只有较简单的几个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出现仿真项目紧缺、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充分研究PMST系统,依托其强大的项目自建功能,根据可视化语言自由创建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并由PMST系统软件自动完成其操作成果评价。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教学设备效益,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最后,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完善PMST系统。目前PMST系统的一些基本假定和操作规则距离工程实际仍有相当距离,例如,将所有构件简化成绑钢筋、支模板、浇筑三个工序,假定施工现场所有机械不需要人工值守等。这些假定和规则明显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建议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继续深入完善PMST系统,使其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4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探讨



1、项目的研究意义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结合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网络技术和价值工程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政策性强等特点。虽然,我校(湖南工学院)2011年才正式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但工程项目管理授课历史已数十余年。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本、专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



目前,我校工程项目管理的授课教师已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团队,加之授课教师有些来自企业、并具有较高学历,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完善都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切割为若干模块,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公平。改革后的考核模式,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为“块块皆重要”,由“重记忆”变为重思考”,由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重点的“死记硬背”到每个模块的理解掌握,使考核的量和质发生了变化。模块化考核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考核,技能答辩问题灵活,气氛轻松 , 使考试环境得以改善。



实行模块化教学后,更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各个模块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内容与章节顺序可以错开,使各平行班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实训操作和技能考核在时间上相互错开,教学资源就可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实习安排,避免在同一时间几个班开设同一实训内容引起的冲突。



2、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其主要特点有:



(1)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仅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需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组合。小模块组合成了大模块,大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4)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块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



3、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内容



(1)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模块化划分,研究每个子模块之间的关联,分析其可行性;



(2)对各个平行班级的授课内容、实训安排进行交叉进行排列,研究该课程采用模块化后对其他课程设置的影响,以及协调与解决的工作思路;



(3)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支持;



(4)工程项目管理录像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拍摄单位及地点的选择。



4、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目标



将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作为核心,对比目前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后,该课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素质,及时与现场新技术、新设备接轨;



(3)通过更新教学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录像、课件),使学生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



(4)理论授课、课外实训、技能考核在时间上错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5)改革考试模式,每一独立模块单独进行考试,改变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变成“块块皆重要”。



5、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1)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密切结合:按照校企联合共同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确定土木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分析本课程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与用人企业存在的差距,并进行完善;



(3)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由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评价本课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



(4)与教研室成员共同更新本课程的教学课件,并构建针对学生毕业之后执业资格考试题库。



(5)结合本课程所涉及就业岗位,更新并编写相关教材。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用人企业合作的体现。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进去,自己动手动脑,以达到教学培训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李梦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本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37-02

作者简介:胡新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近年来,国内外众多高校和学者对工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仍难以脱离原学科体系的框架,“重结构、轻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工程管理方面的一些信息技术(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都没有纳入教学计划,难以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需求。由此可见,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教学课题。

一、我院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现状

按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于2006年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并将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在完成工程结构和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后,所必须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

目前,经过近4年的建设,该课程已经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加之我院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成熟,为培养具备技术和管理双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我院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细节的传授,没有建立动态的案例教学和构建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平台,同时也缺乏网络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系,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管理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管理类课程改革为载体,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引入工程管理类课程的后续改革与建设中,通过数字化实践平台的创建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能力。

二、我院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对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时,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一是根据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知识。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确保课程改革向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拓展;二是切实把握土木工程各相关科学和课程之间的联系,确保整个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避免课程重复的前提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三是既要重视对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特征和性能的讲授,又要重视对工程背景和理论依据的讲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三、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条件和内容

1.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条件

首先,我院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融入信息化管理的后续建设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其次,我院领导对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且在人员、时间、经费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人员和技术的支持。再次,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拥有技术比较先进、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开出率为100%)的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而且,拥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余个,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最后,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预算员、施工员、造价员、二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在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软环境支持。

2.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内容

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旨在将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并且以点带面,最后惠及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我院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培养方案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任务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施工行业企业技术背景,在精品课程原有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和项目管理最新信息技术相结合,解决由于课程建设与现代化的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实现动态跟踪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并及时消化吸收到教学中,培养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的项目化教学体系。

(2)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随着土木工程科技的进步,各种工程项目管理及综合应用软件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数字化网络管理具有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依托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依此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向工程管理类课程进行全方位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完成工程项目实践训练。

(3)教学形式的改革。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时候难以在黑板上将施工料具管理和现场管理等内容描画出来,这就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除了精品课程中原有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外,结合信息技术引入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要对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革新,更加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和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要将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可监控的、网络教学互动的过程评价与激励体系,以及建立能体现技能水平的效果评价体系。

(5)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虽然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但是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并不等同于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由于教材本身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重视教材的实用性,并与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相结合,利用实际案例的讲授去覆盖教学的全部知识点,使得授课内容更加生动且易懂。

(6)师资培训的设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发展很快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因此,要依托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以跟踪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和提升项目管理技能和经验积累为中心,设计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体系。

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院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现状,对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外校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科学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是指围绕工程建设整个过程的造价展开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里,并要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和项目后评价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分析、处理不当很容易增强工程造价的负担。因此,为了有效节省资源吗,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进行科学管理。

一、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和项目后评价阶段,具体如图一所示。其中,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是指根据现有的施工材料对工程项目的投资金额进行估算书的编制,全面顾及和考虑工程造价;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重点,主要对即将开展的施工工程所需要资金进行最后统筹,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要在具体工程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和业主进行招投标单位报价的协商,并对各个合同条款进行明确;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是指对施工图纸的会审,充分了解图纸的信息,一旦发生信息变动要及时向业主反映;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有关数据和资料的综合统计,在多方部门审核之后进行结算报告的编制。

二、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科学管理

(一)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是造价控制的源头,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一个从选择到决定投资的过程,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投资方案的形式展示,主要是对施工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其所使用的造价费用较少,但对整个工程项目发展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主要由浅到深进行,实现其科学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建筑工程建设的项目进行合理选择。项目的选择要在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家的建设计划进行,主要是选择竞争力较强其具有发展潜力的工程项目进行。第二,要科学编制建筑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首先,工程项目的投资综合效益直接受到项目建议书的影响,因此要对项目的选址、建设规模以及使用年限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考虑;其次,可行性报告决定了整个项目工程的投资,因此有关人员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技术。市场以及收益等进行系统的可行性评价,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显示。第三,要科学的编制投资估算书。投资估算书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宏观调控,因此要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策等进行估算。

(二)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是在设计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措施将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核定的资金范围内。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施工工程的影响最大,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因此,有关人员要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首先,要推行设计招标投标。设计招投标主要是对工程设计任务的,从而吸引单位参加竞争,促进设计单位技术的更新,改进管理,提升设计的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工程效益。其次,要推行标准设计。标准设计的推行能够加快图纸的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加快施工准备工作,加快施工速度,从而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再次,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对投资估算控制的初步设计,是按照规定对施工图和施工控制技术的设计。推行限额设计能够对建设投资进行控制;能够实现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协调;能够增强设计单位的责任感。最后,要优化设计方案。

(三)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的项目招标阶段,有关人员应该协助业主编制招标文件以及工程量清单,在投标之后,帮助业主分析招标单位的报价,为业主制定其他的造价合同做准备。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条款争议,同时,不要对中标价留有大的缺口,并要对分析承包商 对项目报价的不平衡问题。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造价管理能够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将其工程所需的资金成本。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

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标准的施工招标文件制定严谨的招标文件,实现招标文件内容的完整、准确和合法。其次,要制定高质量的标底,要求工作人员要根据以往的造价经验、材料价格以及施工现场条件状况,在测算造价所需费用之后,编制合理的招标文件。最后,要细致的签订合同条款。对工期、工程造价、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责任等方面的条款进行明确规定。

(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消耗大量的工程材料、机械以及人工。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双方对合同的认识,从意识上减少合同纠纷;其次要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施工单位要按照合同管理制度严格进行施工操作;最后要加强合同及相关文件归档管理工作,从而为合同的顺利履行提供条件。第二,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整个施工工程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制的优劣对工程造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控制造价,有关工作人员要在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最优的组织设计。第三,加强对施工设备和材料费用的控制。首先,要控制设备采购的费用;其次,要按照规定时间、数量、规格为施工工程提供设备和材料;再次,要注重对主材料价格的选择和控制;最后,要尽可能的选用新型的施工材料。第四,合理控制变更。要严格管理设计的变更和签证、索赔。

(五)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结尾阶段,能够对整个工程的项目费用进行详细的反映。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仔细审核工程的全部支出以及全部合同条款;其次,要结合施工图纸的变更以及竣工图纸对所有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再次,要合理编制竣工阶段工程造价报表,对施工所用材料、技术、费用等进行检查,实现科学的决算。

总结: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且不同阶段的施工安排其造价管理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不同阶段施工造价管理的分析,从而对工程造价急性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注释本[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郭春翔,刘汉建.现行建设工程评标办法的利弊[J].管理创新,200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