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错误 预设 生成 精彩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习与练习相结合,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计算题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自己更简洁地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交流讨论中感知循环的意思,从而更好的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这种教学思路贯穿了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备了课,原以为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节课效果一定很好。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有的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由于老师没有灵动的演绎,让学生生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与一节精彩的课堂失之交臂,留下很多遗憾。

遗憾一:应该如何对待错误?

这节课让我想到了教育家汪广仁的一句话:“美丽的错误。”的确,有时错误是一种美丽,可遇而不可求。

在教学例题 7.3÷2.2中,黑板上板演的同学在计算时出现了错误,而当时时间已不允许再让别的同学上去重新做。这时,我采取的方法是问全班同学,做得对吗?(不对)哪里错了?(是把13-6算成了8),简单评析了这个同学出错的原因,就直接在8这里打了个×,说了句这个数算错后面的就全错,就弃这题而不顾。然后将收集的另外两个同学计算的正确答案展示出来,比较题的异同点。

当时也只想到这题没有改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通过其他两个同学的作业已评讲这题,错误的同学也应该知道怎么改正;原因之二想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重新抽同学做会占用时间,怕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因此,老师小结后就直接做下一题。

课后反思,学生出错了老师应怎么处理?想想,确实,当时自己的处理太过简单化,这是一个多好的资源!其一,教材编辑这一题的目的除了要发现商和余数的变化关系外,还要思考如何用这种关系来指导自己的计算,也就是除到余数在重复出现时,就要想它相应的商也会重复出现,除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往下除,这样做就比较简洁。老师只是在展示平台上比较了算法,学生有一些印象,但可能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如果老师这时能及时改正错题,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同学改正这题好吗?来,一起算,学生说,教师写,学生就会在说、听、看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出余数与商的关系,更能明白不再继续往下除的原因,从而自觉地进行简洁计算。其二,教师要利用这题的商与其他小数一起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这道题没有改过来,黑板上就没有写商,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其三,这题的商没有写出来,对于怎样写循环小数的商学生还比较模糊,如果老师及时处理,问:我们发现这题的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二位开始就不断重复出来1818,写得完吗?那怎么写这个数呢?学生可能会这么写3.318……,问:这样写能清楚看出是18在循环吗?(不会),那想想我们在发现图形规律时如只有一组图形你会发现规律吗?(不会)那怎么办?(多写一个18,再打……)这样处理,就再次巩固了这个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就不会有学生在后面练习中写商用0.108……的错误了。做为老师,没有很好的利用错误的资源,这是一种遗憾。

遗憾二:对于学生已会的知识,教师该如何处理?

教师备课提问及预设: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无数个)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抽生回答,0.33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循环小数,还不知道怎么来表示?通过观察计算题的特点,知道商的小数位数中的一个数字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开课时图形无限时用省略号的展现,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在重复数字后面打省略号可表示一个循环小数,为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

生:(无数个)

师: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

生:写成0.3在3的头上打小圆点。

学生的回答让我无所适从,我没想过学生会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因为那是这节课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节、用循环节表示后才知道的知识。怎么处理?当时,我就问了学生,在3头上打小圆点是什么意思?生答:循环节。为什么要打点?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地对他进行了表扬,说了句,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学习后再来看。当时我设想,现在学生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在他们认识了循环节和用循环节来简写循环小数后再返过来看这一题,看刚才他的写法,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把这个循环小数写成一般表示形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循环节的含义和用循环节表示要比一般形式要简洁些。可当上到循环节这部分内容时却把这个反馈给忘了,显得这节内容不完整,留下遗憾。

遗憾三:如何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

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精彩的瞬间在老师不当的处理中消逝。在处理试一试的计算时,板演的学生写商时写成了0.108……,师问:同意吗?有无异议?一个学生自主地走到讲台上,指着商说,在108头上打小圆点。师:为什么?生:表示后面有很多108在重复出现。同学这样说,表示他已经明白用循环节表示,而且也知道数字上打点表示的意思。但在学生错误的板书上再这样写就不对了,当时,我只是说这里有了省略号表示后面有无数个108在重复出现,所以就不在数字上打点,老师这时直接就把数字上的小圆点擦掉了,再抽别的同学来改商的写法。事后反思,觉得这节的处理不恰当,的确,老师的处理过于简单,当时学生已经知道商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即后面打省略号和用循环节表示,但把这两种表示方法写在一起就不恰当,老师擦掉数字上的小圆点后,在商的下面再写一个“=”,后面用学生说的循环节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异同点,使全班学生对循环节表示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自学循环节这部分内容做一些铺垫。其二,学生对108用了3个小圆点表示,可后面的学习中学生要知道循环节是3个或3个以上的可只打前后数字各2个小圆点,那样更简洁些。如果教师当时能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与课中学习后知识点的对比,那样对于学习内容就会理解更好,掌握更牢固。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2

一、在数学情境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比较乐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易引发他们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1・3181818…。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还不明白;只有亲自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操作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构建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如:先数出200粒,称一称,重量为4克,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克),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克)=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我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互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地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能更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

四、在生活应用中体验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 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 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 4 = 6(个) (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1)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 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 4 = 8(箱)

(3) 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7)÷ 5 = 25(个)

男生队:(7+3+5+9) ÷ 4 = 24(个)

看了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2.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3.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优秀教案

4.苏教版五年级上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4

一、从具体到抽象,感受无限延伸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蕴含着丰富的无限延伸的情况。 如在教学奇数、偶数、 自然数等的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感受到奇数、偶数个数的无限多个,自然数个数是数也数不完的。又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2÷3=0.666……是一个循环小数,无限延伸,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通过这些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思想。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无限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直线、射线、角的边、平行线的长度等,它们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这些概念是只存在于人脑的想象之中,是人脑抽象的结果。而这种想象又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有形到无形体验,感受图形无限延伸,以增强在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效果。

例如,“射线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是直的,用尺可以量出长度,它有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一条3厘米长的直线,有什么问题?

生:不对!直线是没有长短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

师:无限延长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无限的长,没完没了的意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将红色激光电筒射向天空),如果光束没有受到阻碍的话,请你画出来。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射线,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个端点、直的、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让学生一下子认识到图形的无限性是有一定难度的,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建立起对线段、射线、直线认知的矛盾冲突,这样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轻松地建立了对直线、射线的无限的空间感观,真实、自然又不失严密。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是找不到那种可以真正地被看成是“无限的直线”的东西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出有限的几何观念,形成无限的几何空间想象,极限思想在图形概念形成初期呼之欲出,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从持续延伸到无限逼近,体验极限状态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比较贫乏,他们只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逐渐体验到什么是无限地逼近。因此,逐步体验逼近是形成极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0.99……这个数无论小数点后面9的个数怎样增多,它始终只能越来越接近1,而不等于1。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极限状态,教师让学生比较0.99……和1大小,让学生找大于0.99……而小于1的数,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从而告诉学生0.99……无限逼近1。让学生体验到“0.99……”这个小数后面的“9”有无限多个,谁都数不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数 无限逼近的终极状态就是1,但又不等于1。

又如,在教学“分数解决问题”时,在学生完成“一块面包,今天吃它的,明天吃它剩下的,还剩这块面包的几分之几?”后,教师又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一块面包,今天吃它的,明天吃它的的,后天吃它的的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块面包吃得完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块面包是永远吃不完的,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也是这样,尽管面包越来越小,但还是有的(只要你有耐心,灰尘大的物质都是有的)。我们只能说,这块面包最后的极限为零,但却绝不为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极限状态,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法画图帮助理解。

以上的例子,使极限理论中无限逼近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朦胧的定义。这为他们将来学习极限理论,提高抽象思维,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从无限逼近到极限,“感悟”极限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学生把圆八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时,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认为将形如波浪的部分剪掉变成直线就可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也就可以求了。更可贵的是,这位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说出了变曲为直的思想。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后,得出用“无限细分”的方法可以既不改变原面积的大小,又能把曲线变直。

又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时,有的学生会提出其中的一份有点像三角形。教师适时跟进提出:“那么有没有办法使它更像三角形”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分的份数越来越多,且这样一直分下去就无限逼近三角形”的结论。同时,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个扇形的弧的形状视觉变化,即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弧就由曲变直的过程,增强形象直观感。当n无穷大时,这个小扇形可以看作是一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高等于圆的半径,底等于圆周长除以n,所以n个三角形的面积S= (2πr÷n)×r÷2×n =πr2。从而同样能推导出圆的面积S=πr2。从这个角度探究极限,操作方便,学生易接受,且自主性高,能有效深化极限思想。

以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采用化圆为方、变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无限细分,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终极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非常自然地在“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获取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这个过程中从“分得分数越多”到“这样一直分下去”的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无限到极限的过程,感悟极限思想的巨大价值。学生有了这个基础,在以后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种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不断的应用中初步获得极限思想。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5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和分数,现在又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2.出示投影片。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367

提问: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提问: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

(3)把下列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3.引入。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小数和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学习新课

1.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3)出示例1。

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②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1.050.055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添上了百分号。)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0.7850.16

(4)百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呢?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小组讨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5)出示例2。

例2把27%,124%,0.4%化成小数。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去掉了百分号。)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80%3.5%

(6)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2.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刚才我们又学习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吗?

(2)出示例3。

循环小数不能化成百分数怎么办?(取0.16的近似值。)

怎样取近似值呢?一般要求百分数的分子要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当把分数化小数时应保留几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第一步做什么?(分数化小数,取近似值时要用约等于号。)

第二步做什么?(小数化百分数,数值相等所以用等于号。)

(3)掌握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百分数化分数又怎么做呢?依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4)出示例4。

例4把17%,40%,12.5%化成分数。

①说说你的想法。

(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成最简分数。)

把12.5%化成分数后,分子部分是小数应怎样处理?

(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去掉分子的小数点,然后再约分。)

②练习: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2.5%120%

(4)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应怎样互化?

打开课本看129页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把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之间任意转化吗?互相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四)巩固反馈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小数。

3.把下列各数化成分数。

15%125%3.75%0.6%0.6250.04

4.选择题。

(1)和2.5相等的数有

[]

A.25%

C.2.5%

D.250%

(2)0.75%等于

[]

A.0.75

C.0.0075

[]

A.9%

B.9.0%

C.9.1%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30页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节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例题的教学中,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6

一、运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以数学史故事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数学传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开拓视野。例如,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一位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

二、设置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设置于开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问题设置于课中,可拓宽引伸,纵横联系,使教学跌岩起伏,有波有澜;问题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工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巧设提问、讲究提问和优化提问的策略上下功夫,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即可取得捷足先登,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一位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这样的设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求答案。

三、巧用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学问题,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再比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学生没有什么体验,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如:先数出200粒,称一称,重量为4克,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克),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克)=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教师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动手实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一位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分别为5cm、6cm、7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课堂上让学生从中任取三根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观察并思考: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不能?为什么?③请猜想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此处理教材,都让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与学生比较接近,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1・3181818……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