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古代文学;教材编写;原则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在居住地很方便地完成汉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而且由于教师、教材等各方面因素的保障较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使得近年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对中华文化知识需求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中国文学方面的课程不仅是很多学校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入系留学生和语言进修生选修的课程之一。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类课程的相关教材不仅种类少,而且内容与形式上也都与教学对象的要求有些距离,这与目前语言类教材的所取得的成绩相比反差比较大,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状况为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进行讨论。

一、现有来华留学生使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分析

供留学生使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选用为中国学生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谈不上针对性,一般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内容有所选择,讲解深度上也有所调整。教师选用这类教材大都是权宜之计,本文也不作讨论。另一类是专为留学生编写的古代文学教材。和前一类教材不同,这类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编写目的明确,有语言水平意识,这些因素无疑使这类教材在适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可以从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4类教材看到在适用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张德鑫《中国古典文学概观》②出版于1995年,是作者在美国任教时用英文给大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课的过程中编写而成的。作者在纵览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基础上,用主要篇幅介绍各个发展阶段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用英文介绍作家生平,主要作品的内容和总体风格,列举大量作品片断并附英文翻译。整部教材主体用英文写成,目的是介绍包括古典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此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很多用英文对外国学生进行文学教学的教师的重要参考书目。但是,本书也因为教学对象和环境的限制,没有体现出与汉语教学的紧密关联,也没有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李彦教授合作编写的《中国文学选读》,采用中英文双语编写,以避免纯中文教材使外国学生望而生畏,而纯英文教材又与汉语脱节的不足,而且每章后面都附讨论题。① 这部材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其中古代文学部分可以看做是在《中国古典文学概观》基础上的进一步尝试与完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概要》②是作者在日本大学讲学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因为对象是中国文学专业的日本大学生,所以作者打破了国内一般文学史以史为总纲的编排方法,按概论的方式阐述中国文学史。总论之下按照诗歌、散文、词曲、小说几种主要体裁分别进行史的介绍,兼及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条分缕析、简明扼要。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作者讲座和写作都是用汉语进行,因此我们也找不到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痕迹。刘广和、叶君远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③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系列教材”之一,第一次明确了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参编者大多是从事汉语教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这部教材的“对外”特色体现在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语言处理上,解释和介绍性的文字力求简明,对过长、过难的作品,“哪怕是名篇,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不过,其内容的选择和语言的处理仍有有悖初衷的地方。比如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就国”的注释为“到自己的封邑去”,“就”的解释很好,“国”的解释就值得商榷。较这部教材出版稍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也是一部专门为高年级外国留学生编写的中国文化课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文化书系”中的一本。编排体例与中国学生使用的课本相类似,但内容明显做过筛选,更为精简,每节后附有思考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本教材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尤其是阅读能力,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花些功夫。④欧阳桢人《中国古代文学史》⑤是2008年出版的一部教材,从编写体例上看进一步体现出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联。首先,编者遵照了国家汉办颁布的《外国留学生本科教学大纲》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要求;其次,在每一节中都设计了练习,有详细的注释,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整体安排更适合于留学生的课程教学。当然,作品的选择和注释的繁复让一部分使用者感到美中不足。此前曾有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高年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小说卷》出版,作者从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教学多年,因此本书的编写体例很适合教学,尤其是练习部分更有与汉语学习结合的特点。可惜的是与之同为一个系列的诗歌、散文、戏曲卷均未见出版。⑥从以上几部有代表性的教材看出这样一些尝试:从教学语言的选择,到结构的重新组织,再到根据语言水平进行内容的调整,最后到根据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设计与编写,可以说,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自身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联。

二、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相关问题的研究

由于在汉语教学领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是“小范围”存在,关注者不多,因此其研究成果也较少,但在已有的成果中,我们还是可看到研究者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涉及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首先,中国古代文学课在汉语教学高级阶段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文学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深广的背景和特有的深度,⑦作为文学课一部分的古代文学课也有同样的作用,这是近些年来几乎每一个相关研究者都持有的立场。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应该和教材编写结合起来考虑,寻找其在汉语教学中的准确定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使用的教材和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这或许就是古代文学课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是让古代文学课陷入困境的一个致命原因。①这种状况其实是和古代文学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定位,将它定位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门课,②课堂教学的问题和教材的编写统筹考虑才成为可能。可喜的是,根据汉办《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重新编写相关教材已经成了众多的尝试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前言中有这样的介绍:“将冗长、艰难的文学史课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特殊性,进行了一次适合教学实际的表述”。③ 这也被看成是解决中国古代文学课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向。再次,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在文化课教材中有着特殊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门课程,古代文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的编写也要体现出特殊性。研究者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诸多解决办法,如双语编写、传统的吟诵的感性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④;在世界范围内对比中外文学,激发学生兴趣;⑤培养留学生的汉学意识等等。尽管这些设想都是将课堂与教材编写结合起来考虑的,但是在课堂教学尝试容易,落实到教材中还有一段路要走。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再结合对已有的留学生用古代文学教材的考察,我们发现,总体上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总体编写思路缺少外向创新。几部教材都是立足中国古代而且局限于中国古代,缺少传播交流意识,没有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这就无法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国外文学的不同特征。

第二,作品选编标准过于随意,几部教材虽然都共同提到一些著名的作家,但选取作品时各有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学和文化、文学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这门课完全独立,甚至有孤立之嫌。

第三,汉语水平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编写过程中执行定位不够严格,如上例所提及的“就国”的注释,将“国”解释为“封邑”是准确的,但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也是生词,陷入了以生词解释生词的循环,如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解释成“领地”、“封地”、“帝王授予的土地”都会比“封邑”好一些。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还需进一步讨论研究,尤其是编写原则需要首先明确。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原则与方法讨论

文学史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它是明晰的、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文学史中的作家、作品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作家自身和作品本身却不是清晰单纯的文化知识,而是体现着传统中微妙的文化信息。这些微妙的文化信息可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读者了解、体会到一种生活方式,包括情感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慢慢欣赏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⑥ 正因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多年来文学教学一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让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微妙文化信息的获得,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编写原则供各位同行讨论。

第一,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这里的“面”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点”指的是具体的著名作家或作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史的线索,但重在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考察几部文学史教材,大都充分注意到了史和重要作家作品这种点面的结合,但比较而言,对作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文学史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在几部代表作品,还在于充满人格魅力的历代作家。对作家的重视,可以让思想呈现为鲜活的精神、让心理呈现为丰富的情感。因此,文学史中的“点”是作品和作家结合,而且作家应该是那些个人修养深厚、文化含量丰富的作家,能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丰富且细微的中国文化的气息;作品也应该是那些优美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使文学、语言、文化的教学完整地融为一体。

第二,中外结合,注重比较交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建立学生的比较意识。对学生来说,孤立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远不如和自己国家历史上的文学比照着学有兴趣,这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过证明,因此,借鉴目前的汉学研究成果和方法,培养留学生的“汉学意识”,既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比较研究能力。而无论是面向中国学生的古代文学教材还是留学生用的教材中往往对这项内容重视不够,为了引导、培养留学生比较交流的意识,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是必要的,另外,在练习中也应该设计好相关题目,发挥学生对本国文学比较了解的优势和交流的主动性,将学习与研究意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得以延展。

第三,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其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现代人笔下、口中典雅的语句以及行为、志趣中的古典情怀,既是古典对现代的悠悠影响,也是现代对古典的生动诠释。在这门课上做到古今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理解古代的作家作品,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背后的传统的根源,更好地了解、理解当代中国。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时刻抱有现实观照意识,或由古及今,或由今及古,赋予古代文学以现代意义。当然,像《中国文学选读》那样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合起来编写也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尝试,甚或可以借鉴《中国文学概要》的体例,将古代与现当代文学按体裁统合编写,使其更有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古代文学教学的特色。第四,讲练结合,语言文学并重。高级汉语的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界的一个难题,让汉语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方法之一就是结合专业学习来实现汉语水平的提高,这一观点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因此,打破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将介绍文学史知识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这双重目的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文学史课堂要完成的特别任务。如果我们再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结合尤其必要。因为大部分学校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毕业时虽然都有 HSK等级的要求,但汉语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有位汉学家曾说过:“如果不具备较高的古典诗文的素养,是很难驾驭高级优雅的现代汉语的”。①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将多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整理而成的,也受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但也有一些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这些观点更多是从课堂教学中得到的思考和总结,如何将这些原则落实在教材的编写中,恐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尤其是需要更多的来自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细致研究。

四、余论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论文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很多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与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角色的位置没有随着教学改革而进行相应的位置转变,应该从教材的应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角色定位。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总结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1.引言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教师教学模式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界定,而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上发挥更加多元化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界定和特点出发,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组织者、监督者、促进者和评估者的全新定位。这些新定位都是以自主学习为依托的,而自主学习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关照学生具体水平、个人爱好、学习习惯、身体状况等要素的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学习策略。它是对于传统教室授课方式的一种挑战。自主学习其本质是形成了一种自治化的课堂控制方式,是对于课堂面授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也是教育自由、学习自主的最好诠释和执行。因此,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英语教学的情况属于师生共同进步、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内在化的学习能力的养成,使得语言学习变成终身化的经历。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才能面对新时代的教学挑战。1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问题分析

2.1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

课堂生态主体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保证学生在课堂所创设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内进行学习。而这种生态主体要保证课堂的语言输入、输出的真实性。在谈到输入的重要性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英语教学研究专家Rod Ellis是这样评价的:第二语言习得只有在学习者有机会输入第二语言时,才可能产生。输入的形式可以是接触自然语言环境,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更为真实化的自然语言课堂环境。而目前课堂的环境往往不能提供这样的语言生态主体,使得课堂的发展更为简单,变成了单纯化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如此失衡的环境下,学生的知识面不能扩展,正确的教育理论也不能延伸,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束缚,而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想脱离,不能展现出课堂教学环境的真实生命力。

2.2教学目标与全面发展的失衡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偏重于知识点乃至命题点教学。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同时,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生的偏差,形成了“为了考试,为了毕业而进行的学习”。例如:完成四六级英语考试,其本质就是简单的应试化教育,忽视的往往是学生真实把握学习内容的能力。大学的英语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从社会需要看,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社会,是需要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社会。而教师则必须要树立现代学生观、现代人才观。现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又是教育的竞争。同时,学校造就人才进入市场,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教师应具有教育竞争的思想观念,树立教育超前观。

2.3教与学的失衡

在教学教育上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优势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的方式过于单一,例如: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还有一个明显角色,就是纠错(特别是语音和语法错误)。这导致了课堂上学生不够活跃,由于怕犯错误(尤其是比较爱面子的大学生)而不敢发言,影响了英语交际工具功能的实现。传统英语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机会,缺乏英语作为语言而需具备的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中的“学”却没有采用全面化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措施,使得学习的参与者能够在更为广阔地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不断地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下拓展视野、发展个性、形成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总之,教与学的失衡问题必须要尽快改善,并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下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具有自由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特点,两者结合起来,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教育改革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后,应该明确地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位必须要考虑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角色的全新定位。   3.1从“使用者”到“开发者”的新定位

首先,为了转变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状态,教师必须要对教材的应用进行适当地转变,创设更为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要从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要熟悉教材的主体框架,然后更加框架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备课时应注意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哪部分内容适合采取那种教学活动,对于适合采用的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以及学校当地具体条件,确定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同时,要对教材进行拓展利用,要保证教学的基本内容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参与到其中,实现第二语言的真实环境创设,保证英语教学任务的设置是对教材内容的全面囊括和个性拓展。

3.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新定位

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为了实现对教学的全面规划,必须要形成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新定位,从传统的讲授书籍内容转变为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全面化研究。首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要互相合作,探索多种语言教学手段的作用,例如:沉默法(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语言学习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并从这些教学方法中探索出适合实际教学的综合化途径。其次,要对学生的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出学习方法的弊端,剔除不良习惯;对学生方法好的学生做经验总结并推广,做为其他学生学习的借鉴。2

3.3从“演奏家”到“指挥家”的新定位

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转变教学目标与全面发展的失衡,必须要进行从“演奏家”到“指挥家”的新定位。传统的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实现对英文语法、阅读、词汇、句子、口语、书写等多方面的讲授,而这种讲授其本质就是一名独角戏的“演奏家”。如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融合,教师的新定位必须要转变成为“指挥家”,指挥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形成英语学习的能力拓展。对于教学而言,英语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在课堂教学中由主角变成导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新课程、适合于自己、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子。例如:英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可以选择英文报刊学习,当然阅读英文报刊的适当选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英文报刊前几版都是登载重大时事新闻,然后是金融市场信息、体育新闻等。要利用从中文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了解到的信息作为基础,再去读英文报刊所刊登的有关内容,这样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阅读,即使再多的难点或生词也能猜出文章的大意,为提高阅读效率做铺垫。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的在线资源的提供者。

3.4从“讲师”到“导师”的新定位

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转变教与学的失衡,应该从“讲师”到“导师”进行全新定位,21世纪是大规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代,社会对于毕业生英语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重点。大学英语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基本技能为主。例如:对于听说训练而言,课堂英语听说实践安排加大英语听说实践课时配置,由原来的每周三分之一的听说课时转变为每周三分之二的听说课时。课堂组织实现“老师为主要语言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化为“学生为主要语言学习者”的课堂讨论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

4.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很多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与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角色的位置没有随着教学改革而进行相应的位置转变,应该从教材的应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国际私法 双语教学 教学语言

目前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界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的热点及方向,在各大高校对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几乎已成为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从2001年教育部下发4号文件以来,一些高校纷纷在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笔者作为一名外国语大学中法学专业的教师,背靠大学的外语优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切入点,发现在国际法类课程中优先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国际私法作为国际法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其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国际私法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是,首选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实施双语教育。一般而言,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民族传统,用外语讲授比较困难。而国际私法虽为社会学科,但与其他国内法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很多术语、理论均是源自西方,其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诠释较为一致,奠定了双语教学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私法在中国的发展较为滞后,没有自成体系。国内法学专家编著的现行各种国际私法教材基本都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一些案例及理论来源都是非汉语的,因此在国际私法中运用双语教学切实可行。

2.合适的英文教材为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J.G.Collier著,郭玉军编著的《Conflict of Laws》为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首先,教师用原版教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私法学习的原汁原味。学生可以接触到专业词汇、确立国际私法相关制度的原始案例。其次,使用英文教材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提升。汉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那些原来用英语表述的信息,只有将信息放置在特定英语背景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再次,通过使用原版教材,学生有机会接触纯正英语表达方式,并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提高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后,国外教材附有大量案例及法官的意见,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法学教材的薄弱之处。

3.外国语大学学生英语优势为双语教学扫清障碍

国际私法这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生已全部通过公共四级英语考试,并有65%以上的学生通过了专业四级英语考试。学生身处外国语大学的大环境,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与其他院校的法学专业相比,他们有机会参加专业英语四级、八级的考试,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动力。然而,我们的学生始终停留在语言学习性阅读的层面,没有进入语言应用性阅读的高度。较之于以往的单纯英语语言课程的学习,专业学习的需要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并且这样的目的和兴趣更为强劲、持久。

4.国际私法理论体系松散使双语教学成为可能

国际私法理论脉络清晰,主要理论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主要分为总论、冲突法论、法律适用论、国际民事诉讼程序论四大部分。主要理论有适用外国法的理由、冲突规范、准据法、反致、先决问题、外国法的证明、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规避、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住所与居所、合同等具体领域的法律适用、管辖权等。这些理论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在分论中综合运用各项理论之前可以通过整体复习的方式,加深印象、强化理解。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实践探索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深感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法、考试评价等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将思考后的心得阐述如下:

1.中、英文教材结合使用帮助学生克服双语教学中的困难

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必要的前提。《Conflict of Laws》一书虽然是介绍英国国际私法的制度,但由于我国国际私法制度大多是仿效西方制度,故其内容与我国相关教材具有高度相似性和对应性。在原版教材之外,推荐给学生几本中文国际私法教材。中文教材并非原版教材的翻译本,不能让双语教学变成翻译学习。学生可以通读其中的一本,对国际私法有初步认识,此后阅读原版教材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也可以在学习相关章节、阅读原版教材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中文教材理解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读原版教材某一章节之后,阅读中文教材中对应章节,进行对照以检验自己的理解力。值得注意的是,应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进行学习。上课的时候仅仅使用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供课外辅助阅读和理解。原版教材使用较为固定,这样有利于教师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查漏补缺、加深理解,更好地在授课中使用。对于一些国际私法方面最新的发展,可以通过补充材料的形式向学生提供。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调整可使教学更加贴近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1)对原版教材内容的取舍

原版教材从体系安排和内容选择上与中国的国际私法教材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弊端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国际私法中管辖权的内容在英国国际私法制度中是重点,尽管近年来法律选择问题的重要性已超过了管辖权问题。但在中国,管辖权问题不是国际私法理论的重点,因此可以通过简略讲述英文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中国理论与实践。又如,英文教材中没有提及法律规避,可以作为补充放在公共秩序保留的章节里讲解,并将二者对比分析。再如,英国国际私法中关于住所制度介绍得十分详细,因为英国法中认为住所是重要的连结点,而大陆法系则认为国籍是重要连结点。掌握这些理论的源头,对于中国相关国际私法制度的构建是有益的。

(2)对原版教材体系的整合

原版教材中案例、背景阐述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乱,并且与中文教材的体例安排也有所不同。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需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例如:英文教材中没有单独的物权法律适用这一章,而是把物权的法律适用放在财产、继承的章节里分别作为生前财产和死后财产讲解。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原版教材内容和体系。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也更贴近中国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3.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重点

国际私法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主要解决法律选择问题,学生要在双语教学中系统地借助英语学习一门完整的课程。所以,最初几周内进度较慢,反复介绍一些新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让每一个概念都能在国际私法理论体系中找到位置。讲到法律选择规则时,学生对于国际私法的概念体系已有初步了解,此时进度自然加快。等讲到国际私法中具体的法律适用时,学生们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已基本掌握,进一步加快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顺理成章的加速过程。

4.多媒体等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由于语言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除了应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英语的使用使得教学不像使用中文那样引人入胜。加之一些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应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PowerPoint等,加大信息教授量的同时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辅之以表情和动作等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的难点――学科知识教学与语言的关系

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其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一系列难以回避的、全新的教学难题。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简单相加,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分清主次,并注重二者在教学中的融合。

1.始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首要目标

双语教学应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首,其次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学中英语的使用应以学生能够很好理解专业知识为前提,不能本末倒置,将专业课程沦为专业英语词汇课。国际私法的双语教学应是用英语学习国际私法理论,而不是将国际私法的内容作为单纯的英语学习材料。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单纯用英语进行没有国际私法专业教学目标、没有充实的国际私法内容的教学不符合双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与效果。双语教学是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接触英语,语言环境的完备性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使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更加合理而又轻松地完成,方法更科学,效果也更好。在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英语作为教育语言应是指被用做媒介语言来传播知识的某一种具体的语言。对于教育语言,只要能达到自信地表达、有效地与人沟通即可。

2.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的分离与结合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从广义上界定,现阶段我国教师多在双语教学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因此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使用量与结合使用的方式。将母语和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首要目标,淡化教学语言的使用对专业知识传授的影响。

(1)应分清中、英文的范围,划清二者界限

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运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为学生的母语――中文,还有一种是其同时在学习的语言――英语。中文和英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存在差别。两种语言的频繁交替,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在双语课上应尽量不采用母语,遇到复杂的问题首先选择运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把沟通作为首要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尤其是用英语理解英国的国际私法制度。对英语语言的使用注重完整性,可对某些章节进行完整的外语授课,并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此时,学生得到语境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呈比较自然的状态,学生使用的语言也逐渐完整。

(2)中、英文结合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独立空间

实践证明,当教师授课时使用的英语大大超出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时候,如果再一味强调英语语言的使用量,学生会感到疲惫、失落,最终选择放弃。在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的同时,对于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可以考虑结合中文教学,以期过渡为纯英语教学。中、英文结合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独立空间。遇有复杂理论,先用英语讲解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中文进行简要的小结,帮助学生对照理解,使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或是先用中文概括理论,然后再用英语讲解案例。相对于理论,案例较为生动。并且可以在用英文讲解案例的同时渗透和印证理论。通过中文概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已有大致认识,在运用英文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理解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即时翻译效果并不理想,应避免翻译教学法。因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会自动选择熟悉的母语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而完全排斥听不懂的第二语言。这样的双语教学只能以浪费课堂时间、达不到双语教学目标而终。

3.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不开口,双语教学等于仅仅完成了一半

教师全英文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听课,不能算是成功的双语课。双语教学为学生在英语课程之外开辟了英语环境,要鼓励学生融入这一环境,运用英语为沟通工具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老师在备课及课堂讲授中,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必过分苛求学生口语语法的准确,应注重英语的交流、沟通目的性。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提倡互动式讨论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中的争论性问题的思索、讨论,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用英语表达法律问题的能力。

(2)英语使用量及表达方式应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双语课中不是教师的外语表演,必须针对学生英文水平现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即使教师能够达到完全使用英语教学的水平,也应结合学生的英语能力准备课程内容。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一味追求英语使用量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备课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英语水平较好的班级中,根据不同内容用不同英语含量。有些知识点适合95%的英语授课,比如,国际私法概述、国际私法的特点、冲突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反致、法律规避、住所和居所、实质与程序问题。有些知识点需要中文的辅助教学,例如,英国的管辖制度、先决问题。有些知识需要更多地依赖中文教学,例如,外国法适用的理由的各种学说及评价、中国的相关制度等。英语较好的学生会期待教师讲更为地道的英语,可通过课前充分准备将授课语言表达得更为生动、更符合西方人的习惯和思维,一些更为恰当的词汇和更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式的运用都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班级,还是以传词达意为主选用英语表达方式。

尽管国际私法实施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种尝试一旦开始,必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并且一定会有更加成熟的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朱浦.双语教学的定位、分类、任务和模式[J].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03.

[3]梁洪有,李爱国,郭增长,袁占良.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教论坛,2006,02.

[4]莫世健.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司法,2007,06.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多模态 翻译教学 翻译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77-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用传统的文字和言语等常规模态呈现出来,而是经常配以动画、声音、图像等辅助模态来更好、更完整、更形象地传递意义。多模态交际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李丛立,张小波.2013:233-234)。在教育教学领域,随着现代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普及,也开始更多地使用模态交际模式,并有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交际模式的趋势。

二、多模态话语研究背景

国外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R.Barthes(1977)最早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此后Kress(2001)、Norris(2004)、Baldry和Thibauh(2006)、David和van Leeuwen(2006)、O’Halloran(2008)等的研究为多模态话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但还没有将多模态研究应用于教学领域。New London Group(1996:60-90)首先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此后,有关多模态与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Fisher(2003)、Nouri和Shahidy(2005)、Jewitt(2006)、Guichon和McLornan(2008)都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更进一步研究了多模态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运用,但依然没有将其应用到翻译教学中来。此外,基于SFG多模态分析方法已经开始影响到北美地区,主要从心理的角度来探索语言。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步较晚。以李战子(2003:1-8)、胡状麟(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09,2010,2011:27-35)、韦琴红(2009:vii)、曾方本(2010)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徐静,2014:170)。顾曰国(2007: 3-12,2010:3-12),胡壮麟(2007:1-10)将多媒体和多模态进行了区分。朱永生(2008:10-14)、张德禄(2009a:24-30)、王璐(2009:97-102)探讨了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及多模态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杨信彰、辛志英(2010:23-34)对近20年来的多模态研究的特征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综述。辜涛(2013:91-95)从多模态的背景出发,以翻译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入手,探讨了如何结合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出新的翻译教学模式,可见学界已愈加重视将多模态话语研究运用于翻译教学研究中。

在这种背景下,笔译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勇于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笔译教学该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提高笔译教学的质量?笔译教学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翻译人才?

目前我国笔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态过于单一,笔译教学大多侧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笔译能力,笔译课堂教学更多使用文字素材,较少涉及触觉、视觉上的文字、图片等音频、视频多模态符号资源。袁传有(2010:11)指出,“以往的语言教学主要关注语言本体的教与学,过分依赖教材的单一文字模态,而对其他模态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未给予足够重视”。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课堂应该引入多种模态相配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本科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初学翻译课程,兴趣极为重要。笔者建议可以在笔译课堂中适量加入口译课的元素,充分利用如手势、图像、录音、录像、实物模型等文字信息之外的其他模态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百科知识的储备,拓宽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

三、多模态环境下的笔译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学模态的选择

虽然多模态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无论是笔译课堂中多种模态的使用还是多模态课件的制作,都必须经过严谨地选择,总体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适当原则。笔译课教师要能合理地选择恰当的模态,不同模态之间要协调协作,要能对教学产生正面效应。例如教师在使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模态的时候,必须符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模态,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必须把握好所选各种模态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协调统一。在笔译课堂中,建议保留以文字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式,声音、表演等应居于次要位置进行辅助。如果每节课都频繁地运用多种模态教学,则可能浪费资源,甚至是起到消极的作用。二是适量原则。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有利于教师收集多模态教学素材。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素材的取舍,很容易导致多模态教材教具所提供的信息超量,学生疲于应对大量的信息而无法关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将听到、看到的大量信息加以理解、消化和反思,对翻译教学反而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多模态笔译课堂中所提供的信息量要适中,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二)教学内容和设计

本研究所提出的多模态笔译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笔译能力和译者素养为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网络平台所构建的一种以笔译为主,融入口译、听说等多种模态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翻译市场的需要,又能够利用翻译辅助工具和网络平台更高效的完成翻译任务,笔者建议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基础课程外,还应该适度增加如翻译软件的使用、翻译与排版技术、机器辅助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等翻译技术类课程。

在笔译课堂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构成选取贴近现实、学生较感兴趣的翻译材料融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课堂上可引入网络流行语来进行翻译,如:点赞(like);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My heart hurts but I am not going to let you know);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The world is so big, yet I owe it a visit)等。通过对相关例句译文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双语词义、语义、语用知识、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并相应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翻译能力。笔者曾把自己亲自翻译过的一些实际材料,如景点介绍、公示语、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等作为笔译教学的素材,结果学生普遍很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影像后模仿影像中的情景进行口译,或翻译电影、会议录像中的部分情节或内容,效果非常不错。教学中多种模态的相互配合,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笔译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知识面更广,与时俱进,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将此理念和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地运用到笔译教学当中,还需继续进行深入论证。

(三)以多N模态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师生角色

传统的笔译教学模式下学生翻译能力虽然也会提高,但课堂效率低下。采用多模态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网络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小组讨论式的翻译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后,可以进行组内交流讨论,也可评比选出最佳译文,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汇报,最后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和点评。

2.情景模拟

组织学生根据翻译任务模拟相应情景,如会议现场、短剧表演、做广告、生日聚会、购物、找工作、制定旅行计划、参加俱乐部、拟定英文菜单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下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作出自我评价。学生可借助PPT、海报等形式通过汇报、辩论的形式对翻译过程进行总结。此方法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对时间及流程的掌控。

3.搭建翻译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收集不同领域、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翻译材料,还可以建立翻译素材库、语料库,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用做练习;学生可以建立网站、论坛、博客、微博、QQ、E-mail或微信等进行多模态的英语学习。网络平台可以缓解课堂的压力,将笔译教学拓展到课堂外和教室外。

4.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给学生的实习实践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学生学习的激情,应加强、加深校企合作。如学校组织学生到各地各类翻译公司、电视台、杂志社等机构进行实习,以此让学生熟悉语言服务行业产业链,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下客户的翻译需求和翻译流程,从而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以后真正进入翻译行业奠定基础。

四、结语

多模态笔译教学模式教学资料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网络的便利性开展多种模态相结合的笔译教学和学习活动,使学生进行翻译的兴趣成为内在动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翻译课堂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翻译专业知识、资料检索查阅、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百科知识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笔译专项能力,又提高了其他翻译技能。

对于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本研究提出的多模态笔译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笔译教学模式,而是期望能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深化和拓展。本研究认为,由于学生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结构不同,多模态翻译教学模式更多的适用于本科阶段,而且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研究,需要更加客观地研究多模态环境下的笔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Barthes,R(Ed.and trans.).Rhetoric of the image.Image,Music,

Text[M].Stephen Heath.New York: Hill and Wang,1977:32-51.

[2]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01):60-90.

[3]辜涛.多模态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模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91-95.

[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02):3-12.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1-10.

[6]李丛立,张小波.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233-234.

[7]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05):1-8.

[8]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28-32.

[9]袁传有.从教学实践中构建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J].教学研究,2010(04):11.

[10]徐静.多模态视频与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4(07):170.

[1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24-30.

英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医院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b)-0130-04

Discussion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y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in the hospital

LONG Li1 KONG Jianqiong2

1.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1, China; 2.Hypertens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or an example,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main aspects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cluding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hardware facilities, tutors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changes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the hospital, it is illustrated that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 promote sound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system, teaching infrastructur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Thus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is improved effectively, who become the high-level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of adapting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the hospital is promoted by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Hospital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已有十余年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医院于2010年10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等多部门联合批准为首批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同时也为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 健全研究生管理体制

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权责明晰、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体制[1]。研究生教育在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保障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顺利开展。医院设立临床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临床教学发展、改革和管理进行咨询指导、评议审议和监督检查。在高等院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医院学位工作的领导机构,开展医院研究生学位评审工作。结合我院特色及国家、大学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医院制订了研究生管理规章制度和研究生培养规范。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研究生培养通常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大学宏观管理,下放权利,赋予医院培养研究生的主要职责,使得医院研究生培养的自相应加大。我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院内采取“三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即通过医院―教研室和科室―导师三个管理层面完成医院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医院指定1名副院长负责领导研究生教育工作,下设科研教育中心,配备高学历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并成立20个教研室,固定教研室和科室兼职研究生秘书,使研究生培养工作能够规范、有序的开展。导师则从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学习、临床能力培训、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和指导。为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医院和大学正在建设校院研究生二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平台将有利于在管理人员、导师和研究生中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彼此沟通。

2 改善教学基础设施

硬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物质保障,自我院被批准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来,政府、大学和医院十分重视基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环境,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研究生住宿环境,实行免费住宿和宿舍免费上网,使研究生在宿舍即可进入医院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加强医院图书馆建设,增加馆藏书量,改善文献检索室和电子阅览室环境,与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建立图书资料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给每位导师配备教学专用笔记本电脑,以供研究生使用。在临床科室设立示教室和多媒体会议室,为研究生教学实践提供场地。购买临床教学设备,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临床能力模拟考核基地,设立模拟病房和模拟门诊,满足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需要。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筑面积7860 m2,重新规划改建后的临床技能训练室有15间,拥有体格检查模型、急救模型、穿刺模型等多专业多技能模拟训练模型,可同时接受120人培训和考核。医院还为研究生免费开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各级实验室和研究所的建设,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共享实验室和科研合作平台,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创造条件。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除靠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人才软件。导师队伍是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我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93人,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大学重视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基地导师遴选条件和管理办法,在导师遴选中不但突出专业技术能力、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而且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我院被批准为基地后,新增兼职博士生导师6名及兼职硕士生导师36名,其中65%为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平均年龄为41.8岁,45%的导师有博士学位,具有外校学缘的导师占39%,说明新增导师队伍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较合理。导师的学术造诣、教学技巧、医德医风以及人格魅力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4]。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学和医院定期举办导师培训会。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导师培训会,使新增导师明确自身职责和研究生培养体系,使老导师把握研究生教育形势,转变培养观念,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医院建立了以动态评估和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导师队伍管理体制,对导师的学术贡献和研究生培养业绩做出及时、公正、合理的评价,奖惩分明,打破导师终身制,激发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推动基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医院还重视导师梯队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和副导师制,将临床能力强、有科研创新意识和带教热情的年轻教师吸纳到导师小组和副导师中,通过协助指导研究生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导师遴选的后备库,保证了医院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4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自2009年开始,以扩大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为标志,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阶段[5]。而且,全球医学教育改革也提出以系统为中心,确立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要求[6]。为顺应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医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胜任临床医生岗位的需要,医院利用临床资源优势,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基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育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4.1 组织研究生岗前教育和专题教育

岗前教育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奏,是基地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包括入院教育和入科教育。入院教育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内容包括医院人文教育、规章制度和培养模式、医德医风教育、医疗安全和法律法规、医院感染注意事项、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科研选题和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临床实践能力等,考核合格后进入临床科室。入科教育由临床科室组织,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科室概况、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及医疗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等。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岗前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进入角色,适应临床学习和工作。

除集中的岗前教育外,医院还为研究生举办各类专题教育讲座。医生面对的是社会人,不但要治疗躯体病痛,而且要抚平心理疾患,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为其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因此,医院加强了对研究生人文社科知识的教育,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心理知识、伦理知识、医院文化等讲座,使研究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塑造其人文精神,提高其职业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4.2 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

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基础环节,其强弱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硬标准[7-8]。而且,临床能力培养也能突出基地培养研究生的特色优势。我院是原卫生部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定点医院,有开放床位2750张,设分院2所,社区门诊部1个,年门诊诊疗人数170万余人次,年出院患者12万余人次,年手术7万余例,病源充足,能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包括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分为二级学科轮转和专科临床能力强化训练两个阶段。近两年,我院招收的研究生50%以上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临床能力相对薄弱,教研室和导师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轮转计划,实行因材施教。医院为确保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质量,每个临床科室设研究生教学秘书负责其日常管理,由临床业务能力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研究生带教老师,使研究生在轮转期间也有专人负责。科室带教老师重视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辅导研究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阅片、检查报告单分析、诊疗、病历书写,采用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操作演示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系统、规范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促使其把书本知识转变成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医院还限制研究生管床位数量,使其能精学细学,不致成为科室的免费劳动力。临床能力考核是检验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效果的关键,分为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出科考核通常在本科室完成,而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分别在医院和大学的考核基地完成。为保证考核质量,医院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和标准,将考核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全过程,以此检验研究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师的带教水平。医院每年还组织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专题培训、参加临床技能大赛,以此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此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和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从今年开始在部分研究生中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这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和成就未来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促使医院不断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

4.3 重视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对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研究生建立更加系统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对提升临床能力具有辅作用,对提高培养质量至关重要[9-10]。长期以来,医院忽视了对医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毕业后不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不会进行临床示教和讲课。医学是一门传承并不断创新的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只有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医师才能使医学教育得以延续。成为基地后,医院重视了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使他们掌握医学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医院要求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须在听课、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试讲后进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讲授示教课程,进行教学查房,进而组织简单的病例讨论;也可以参与科室的小讲课、通过讲授临床理论课程等形式完成。基地还采取观摩教学、示范教学、教学比赛、教师听课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另外,对研究生教学能力的考评也势在必行,有待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

4.4 研究生结合临床进行科学研究

高水平临床医师的培养,不仅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11]。无论是科研思维的建立,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学习和锻炼的环境[12]。医院着力构建以临床应用研究为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产出、转化和应用。我院拥有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国家及自治区级医学中心、8个自治区级医学研究所,这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3年我院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3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7篇,获得科技进步奖12项。研究生创新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训练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也需要临床研究训练[13]。基地侧重研究生科研基本功的训练和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结合科室特色和优势,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与临床实践脱节。课题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包括调查研究、经验总结、随访研究、实验研究等。经常而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医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14]。基地研究生在科研训练的同时,还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潜能。而且,我院还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和各级课题,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15]。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基地还经常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也进行开题、预答辩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过程监控。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所以,医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一般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

综上所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医院的人才储备能力和社会声誉,促进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霞.校院二级管理制度下如何强化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职能――建立校、院、系、导师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8-279,146.

[2]胡伟力,陈怡婷,陈地龙.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 11(1):18-20.

[3]王瑛,邹小莉,李慧,等.临床教学医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3):222-223.

[4]李成峰,南涛涛.论研究生导师队伍发展模式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3):262-264.

[5]赵冬梅,赵黎明.依托行业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28-31.

[6]Frenk J,Chen L,Bhutta ZA,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J]. 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7]陈琪,沈春明,陈地龙,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3, 42(13):1555-1556.

[8]滕怀金,郭建刚,王萍,等.医院办学模式下医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点的建设与评估[J].中国医院,2013,(2):71-72.

[9]李,谢炜.培养医学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尝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779-779.

[10]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526-528.

[11]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4-156.

[12]石微微,任依,顾艺星,等.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思维及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院,2011, 15(10):65-67.

[13]王光花,李铭,李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37-40.

[14]王瑛,邹小莉,李慧,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医院发展关系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284-286.

[15]卢弘.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病案,2010,11(1):64,封3.

(收稿日期:2014-02-26本文编辑:苏畅)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院内科研项目(编号20130257)。

[作者简介] 龙丽(1976-),女,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与医院管理。

本刊教学研究栏目介绍

探讨医药院校的教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主要包括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与现状、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成果探讨、名校文化建设等内容,以及医药院校和医疗科研单位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在探索医学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及其效果,同时也对国内外针对医学、药学院校的学生教育及广大医药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须附中英文摘要,英文表达要规范准确,符合医药英文学术论文表达习惯。标引关键词4~8个。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应不低于13条,且近两年的文献应占30%以上。

来稿请寄: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1《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25

电话:010-5967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