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管理类论文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under graduation thesis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asking question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and explores their reasons, and then give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his wi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greatly.

关键词: 毕业论文;问题分析;对策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problem analysi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48-02

0 引言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四年本科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及运用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初步训练。而且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提供有益的帮助。因此,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对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同时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3]。笔者在近几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以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

1 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一般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提出问题(前言),分析问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部分,本文针对以上三个环节具体分析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提出问题部分或者说前言部分应交待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范围等,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综合评述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目前,这一部分论文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研究范围过大

虽然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在书面上会限制研究范围,如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企业,如“青岛市外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等,但这种题目对于本科生而言仍偏大,因为青岛市外贸涉及加工制造、农产品等多个行业,学生在实际撰写论文时往往把握不住问题,出现题目与研究内容脱节的现象。

1.2 题目宽泛致使研究难以深入

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具体,范围也比较明确,如“青岛市橡胶外贸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等,这种题目虽然在字面上不存在问题,但学生在实际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发现,针对橡胶这类特殊行业其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在专业的统计年鉴中往往查不到,需要学生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才能获得,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由于企业不配合,相关数据往往也无法得到,因此学生在论文的实际撰写过程中往往只能规避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使得论文缺乏具体内容支撑。

1.3 对于前人工作成果不够重视

本科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环节。这一方面导致重复前人研究成果的现象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学生的论文也缺乏创新点。

分析问题部分即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这一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3.1 学生对基本的分析工具掌握不够

统计分析可以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最常用到的分析方法,但学生对这一类工具的掌握往往存在很大缺陷。首先体现在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如部分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不够合理,对基本的Stevens分类法的尺度不够了解,甚至出现4点等距法的尺度调查问卷;同时对调查数据的收集及处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收集的数据的质量及可靠性都无法保证,如对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缺乏必要交待,甚至出现数据造假情况,像100%的调查问卷回收率或者100%调查问卷合格的这种基本不可能的情况在毕业论文中频繁出现。其次对专业的统计分析工具掌握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能够利用Excel对获得数据进行初步的回归分析,但对于更进一步的主成分分析等内容则往往无法把握。

1.3.2 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学生在获得所研究的问题或者企业数据资料后,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因此无法发现现象或者缺陷背后存在的真正问题。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但往往无法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无法探讨提出问题的真正致因。使得文章缺乏逻辑性,不够完整。

1.3.3 对问题的分析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生能够亲自到企业进行调查获得大量一手数据,但对数据整理不够完整,导致对问题的分析缺乏出现偏差,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提出的问题往往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是承接上述分析问题部分而来的,其主要反映了学生利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所提对策缺乏针对性。

毕业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经常出现的问题。无法根据上文问题分析中归纳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者对策部分与所列举问题根本不相关。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分析能力。

②所提对策缺乏可执行性。

学生往往只能根据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出某些建议对策,但对于建议的执行过程缺乏必要的介绍。这往往导致学生的论文看上去如同课本上理论知识简单列举,这也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以下提升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对选题的管理

在确定论文题目时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三个原则:

①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原则。这一方面是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必要措施。因为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而这些只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严重的理论错误,往往就是由于其选择与其专业不相关的题目,导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缺乏掌握而出现问题。

②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原则。在保证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结合当前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确定研究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及兴趣撰写毕业论文。避免出现学生在论文选题中总是在指导教师所划定的圈圈内思考、工作,这样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③研究范围具体、研究问题明确原则。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具体的行业,具体的企业,针对具体案例展开研究。同时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结合企业的具体需要,确定论文题目,同时充分利用企业中真实数据,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的选题任务明确,针对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明显提高毕业论文的效率[4]。总之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实际,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5]。

2.2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除了专业知识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要加强统计学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统计学是其必须掌握的课程,统计工具是其必须熟练使用的工具,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需要,同样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使用的技能。同时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结构方程、层次分析法等常用方法。这些分析方法经过老师的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从而可以极大提高论文的理论性。

2.3 加强老师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都需要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具体来说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环节的指导。首先是在论文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基本介绍,需要让学生明白整个学位论文的结构组成、行文基本要求、文献的查找方法等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同样要及时跟学生讨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真确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改正,避免出现大的错误。最后就是论文撰写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整体审核,避免学生出现逻辑性错误,对方法及数据进行必要的审核,保证论文的质量。

3 小结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其对于学生综合四年的本科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迅速进入未来工作岗位及适应工作角色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严格要求,而这也会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08).

[2]张玉胜,温少如.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浅析[J].高等教育,2012(07).

[3]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 (11).

[4]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09).

[6]卢忠东.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7]张全争.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8]王志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之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艳娟,何明胜,江煜,夏多田.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67-71.

[2]刘小雷.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43-46.

[3]赵玲.《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3):291.

[4]刘光焰,王晓峰.基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6(2):80-82.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4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4] 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内涵,提出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促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内涵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经济管理科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渗透,提高实验教学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在布局上打通专业的实验教学界限,为相同的专业实验课程建立共同的实验教学平台;同时从专业特殊性上,针对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各自特点,建立不同的功能实验教学平台。

围绕大学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上需坚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狠抓素质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托购置的经济管理类模拟教学系统,增加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方案和教具,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实验课程内涵,革新实验教学内容:运用模拟软件操作、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实战演练的特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做应用能力大大提高,达致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实行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最常见的管理模式有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两种。

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是集中管理模式,因为它有更多的优点:首先,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软硬件资源充分共享的目的,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建设资金。其次,有利于统一协调和实现规模化教学。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各个专业实验室各自为政,课程的安排、资源的调配和利用需要在各个系之间进行协调,在时间和资源上都是一种浪费。集中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则可以在学院的框架下进行统一的调度,有利于实验课程的统一协调。

(二)强化实验室硬软件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是经管类实验室的基础设备,对其管理应从采购环节开始人手。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应派专业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前往,并对硬件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保证设备质量过关。注意签订合同并妥善保管,以便事后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有据可依。购买安装后更要管理好硬件设备。学期初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所有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转无误。遇到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要做出标记,及时解决。学期中,遇到试验设备出现故障时,也应及时解决,保证试验设备的完好率达到98%以上,以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

软件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套教学软件往往贵则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便宜的也要上千元,所以,要加强对软件的管理,放置在安全防潮的地方妥善保管,防止出现软件丢失和损坏现象的发生。购买软件时应该注意软件的升级功能,有些课程内容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会有所变化,例如,会计学实验软件,会计制度每年都可能有变化,学生实验内容最好也能随之更新,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软件及时更新,满足教学需求的目的,又可以达到节省建设成本的目的。

(三)注重学生管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课程的主体是参加实验的学生,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参加实验学生的管理。经管类实验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网络资源,例如电子商务实验课,如果实验教师对学生实验课堂纪律管理不好,势必会有学生偷偷摸摸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有些实验课程可能不需要网络,只要计算机设备即可,但是,因为现在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加大,上课教师如果看管不严,也可能出现学生看电影、打单机游戏等与实验课内容不相关的动作,如果这类事情发生的话,实验课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避免上述事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加强实验课监管力度。可以利用安装的电子教室设备不时查看学生屏幕,提醒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实验内容上面,掌握课堂基础知识,熟悉试验流程与内容。也可以在试验过程中流动巡视,既可以随时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起到监管学生的目的。

(四)加强卫生环境管理,营造优良教学环境。环境管理,重在教育。实验室是学生做实验的场所,优雅干净的学习环境要学生自觉维护才是根本,所以,在上课之前实验指导老师一定要提前强调,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卫生维护要求,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卫生环境靠大家的重要性。实验室工作人员还要制定相应制度,按期打扫实验室卫生,保证实验室的卫生环境。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条例,以便提醒学生注意和学习。

(五)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管理。随着先进实验设备的不断增多,电的耗用量也在不断加大,要时刻注意用电安全。要经常配合学校电工检查电源接口是否老化和松动,查看灭火设施是否健全有效,摆放位置是否铭记在心,紧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利用每年的消防演习熟练消防设备的功能和用法,做到知识熟在口,技能熟在手。

经管类实验室以计算机设备为主,所以价值较高,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重要的猎取对象,要对设备安全加强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安装摄像设备。

数据的安全保管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一些重要数据是某些事件发生后查找线索的重要依据,比如监控数据、学生上网数据等,要按照主次定时备份这些重要的数据。制作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制成挂牌悬挂墙面,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等院校,应该以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以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毕业生为宗旨,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6

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特色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相关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转型,其环境系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该文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多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中举足轻重。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特色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相关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转型,其环境系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已经不适应新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本研究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并经过浙江林学院1l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有机结构体系,其演变的动力也是一个系统。

该系统发展的一般模式是以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为中心,由预期的课程体系发展为现实的课程体系。其环境系统相当复杂,包括科技进步、社会需求、人的发展需要等因素口。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环境系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环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的整合迫在眉睫,即如何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综合优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改革,我们构建了包括“林业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外国林业经济”、“林业政策学”、“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林业财务与会计”等在内的完整的林业经济管理类系列课程体系。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调整与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基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及其带来的林业国际化新趋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增设了“外国林业经济”,“资源经济学”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了培养林业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大了林学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时;在全校开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林业政策学”等公共选修课,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民大学生开设了相关课程(见表1)。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将相互关联的学科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从总体上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形成了具有紧密性、系统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可接受性的课程体系(即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E引。

经济学”强调系统的林业经济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增加林业经济前沿和热点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志攻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先行接触前沿理论;农民大学生则注重林业经济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林学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强调林业经济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项目的经济分析,以增强技术类专业学生基本的经济素养,使学生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目标则定位在增强学生的林业经济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

2.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及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基于林业在环境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林业发展的政策性趋向明显的特点,将“政策学”调整为“林业政策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政策学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强调了林业政策的特殊性,而且专门增加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一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传统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少系统实践方法的传授,在课程讲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如在“林业经济学”课程内容中专门增加了“林业经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章,以满足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理顺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效避免计划执行的随意性,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三)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举足轻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决定了将有更多的毕业生走进生产和管理实践的第一线,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百姓,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极为重要;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现代林业发展问题日趋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大学生包括调查研究能力与写作能力等在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传统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缺少系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训练。我们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变单一的课程实习为综合实习,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996级开始实施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渐进式的综合实习制度。综合实习以“林业经济学”课程为核心,在浙江省范围内选择若干个乡镇,对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专题调研活动。调查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规定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外业调查时间,一般以小组独立开展工作为主,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并按照要求进行内业整理和资料分析,写出主题鲜明的“综合分析报告”。通过专题调研项目的实践,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一设计问卷一实地调查一数据资料整理、分析一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此改革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996级开始,已连续在l1届学生中进行了实践,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大特色。综合实习成为学生向往参与的活动。正如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所写的“实习是大学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刻,而且是最具有意义的,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具有重要价值”。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1.“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倡导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即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授,鼓励学生自由提问,与教师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国际流行的参与式讨论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问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林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介绍了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设计一定的主题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参与式课堂讨论,基本要求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1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经过连续l1届学生的尝试,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开放性的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1)新颖性。从形式上看,每个小组给一定的用具,如大白纸、彩色笔、胶带等,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开放性。

包括小组成员组合的自主性,选题范围的广泛性,思维方式的开拓性。(3)时效性。要求所有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大家,与全班共享,造成适度的紧张感,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讨论的工作效率。(4)团队互动性。要求小组成员团结一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说,他们是一个学习的主动进取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4]。这种开放性的参与式课堂讨论经过连续ll届2000余名学生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是获取科学知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就的前提。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在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5],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使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成为可能。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努力将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入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社会经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等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林业经济论坛”、“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和共同工作,使参与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并且努力撰写学术论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并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解决现代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参与的学生成为带动广大学生接近科研的纽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方便师生开展探究性教学,除了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公共资源以外,在林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建立了林业经济研究特色资料中心,收集了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用的信息资料,尽力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以师生互动为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传统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从1998年开始,教师就承担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教师注重了平时科研素材和照片的积累,并尽可能将长期积累的图像照片资料制成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多媒体课程从无到有,目前所有的课程教师均能熟练地运用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极大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设立了“林业经济学”“林业财务与会计”省级精品课程网页,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讲人的信息、课程的讲义、课件、作业、参考资料以及学生综合实习的调查资料与实习报告等都在学校课程网页上供校内外自由浏览和下载,与社会共享教学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同时,开展网上讨论,引导学生对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思考,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网上互动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密切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调整,效果显著。

二、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效

1998年实施以来,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日趋完善,课程内容渐趋科学化和系统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特色化。经过l1届学生的实践证明,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是成功的。

①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得到运用,受益面达5000余人。

②“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经过2000余名学生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了大学课堂的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③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渐进式的综合实习制度,使学生掌握了林业经济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与林业实践紧密结合,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已连续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I1届学生,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大特色,受益面达1000余人。

根据随机抽样调查,认为综合实习“很重要”的学生,在校生占8O以上,毕业生占96。综合实习制度由于它所具有的特点和精心的组织策划,使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学生普遍认为综合实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通过实习,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实地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2)增强了学生接触社会的交往能力、处事能力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3)通过深入农村,学生切身体会了农民的实际生活,与农民有了一次很好的面对面交流思想的机会,也真正了解了“三农”问题,从中受益非浅。(4)学生在共同工作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如果一个调查组成员散沙一堆,则根本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4.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增强。表现在“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学生参与并获奖人数明显增多,有66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获得22项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学生写作能力得到加强,在公开学术期刊上数量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