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1

关键词:微课;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近年来,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微课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反思能力,对于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Perry提出,“教师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自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升华,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1]Johnson & Golombek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对教师现有知识、信念和实践的不断重构,而不只是吸收新兴理论或知识方法”,[2]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3]

综合以上观点,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自我思考、学习,改善行为,得到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4]相比于其他专业,外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较高的要求,因而,在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同时,外语教师需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发展其专业技能,表现专业道德,三维度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化。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如“构成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反思与协作意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薄弱”,“科研意识与能力需要提高”及“职后培训与研修体制不够完备”。[5]微课(Microteaching)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被列为当前最有前景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笔者将通过分析微课的内涵特征,探讨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分析英语微课的制作过程,揭示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针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

二、微课内涵

(一)概念界定

焦建利提出:“微课(Microlectuer)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该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属性,即“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并且强调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6]黎加厚定义“微课程”为“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强调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如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7]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14)则提出微课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种微技能开展的一般不超过10分钟、能够自成一体的教学活动,突出强调了微课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作品评审标准》则要求参赛作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时长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习题、课件(PPT)等辅助材料,更关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设计。

(二)微课特点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形式微小”,“内容微少”,但却能从“微小的形式”和“微少的内容”中见到“大”,见到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能见微知著。教师如何能做到教学时间“微”、内容“微”、容量“微”,关注的现象“微”、策略“微”,以微见大,这一过程无处不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情感投入,亦是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三、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相较传统课堂,“微课”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载体、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8]

(一)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创生

知识的创生就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变换,使得知识的量与质发生变化的螺旋循环过程。微课具有空间的随意性,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外空间的转换,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将难以言明的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进行表征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默会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机统一,实现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的转化,教师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渗透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创生。另外,高开放度的教学空间更能使教师发挥教学创造力,激发更高的教学热情,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教研水平。

(二)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转换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微课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讲好一节微课,教师会从选题之初进行聚焦,认真思考、反复筛选重点、难点或考点,进而完整地设计一节微课,并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等微课制作技术,写出教案,合理制定考核方式,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微课具备可以进行广泛交流的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众”的及时点评和反馈总结经验,有针对性改进教学,不断优化自身教学实践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微课打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需要整合资源技术,从而大大驱动了联合开发微课的合作教研形式,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激发出的火花能够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三)微课反思

微课为教师提供了独特的反思平台,它将教师置身于微课实践与微课观摩的情景下,对自身和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审视,始终处于“分享-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系统中。微课的反思是在视、听的情境下发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多元化声音的反思,教师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在视与听中回顾自身教学经历,丰富个人教学实践性知识,反思获得教学灵感,指导下一次教学实践,在动态循环中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微课设计制作参与的多元化、微课反馈的多元化,教师的反思必定是立体的多元化的,可促使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性”教学向“反思性”教学的过渡,实现由“新手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晋级。

四、英语微课制作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英语微课制作(以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作品为例)

文秋芳从选题、目标、过程、方法、语言五个方面提出了外语微课的评价标准:微课选题应小而精,应用性强;教学目标恰当,成效明显;教学过程应微而全、深入浅出;教学方法应新颖生动,理念清晰;教学语言应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英语教师应该从这五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设计英语微课并评估已设计好的微课。

以笔者为主的教研室3人团队参加了2014年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英语专业组),3人均为第一次制作微课。为准备此次大赛,团队派出1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外语微课培训,从微课理念,设计及技术制作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进而与团队进行分享。经过头脑风暴,仔细筛选,团队选定“How to Choose a Graduation Thesis Topic”为微课选题,因为通过日常教学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继而确定教学目标为“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a Proper Graduation Thesis Topic”。接下来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微课设计来实现该教学目的。经过3人反复推敲与改进,考虑到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性、教学对象及团队技术水平决定采用微课模式中的“无极模式”,即:教师不出镜,以呈现内容为主,制作PPT,通过录屏软件进行旁白解说,考虑讲解的趣味性,将课程内容设计于毕业季场景,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探讨,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为学生为选题而困惑,向指导教师询问意见,导师给出选题总体原则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引导学生进行选题,设计学生拟出5个同方向题目作为例析,但都存在一定问题(过大,过窄,过酷,过敏感,过浅),由导师讲解否定理由,通过反例引导学生选定合适选题,继而总结。在脚本撰写后,采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屏,进行声音与PPT画面的合成。制作完成后,邀请学生观看,根据反馈进行反复改进,包括教学设计,声音与画面的同步,PPT的制作,讲解语言的准确度等;在教研室活动中邀请同行教师观看,再改进;在专家来校讲座后的研讨中再次请教后持续改进,最终向大赛组委会提交时长为7分钟的作品。

团队在参赛后反思,发现微课给教学带来了新变化,如下表:

通过全程参与此次外语微课大赛,确确实实调动了团队的教学创造性与教学热情,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协作能力,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反复的课堂设计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也通过制作PPT与学习录屏软件增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大大加强。如果是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任务学习单,准备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设计好主题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随时准备好指导有困惑的学生,这一切都将推动英语教师的转型,都将带来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转换。

(二)微课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是微课的开发者,也是专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微课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与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行微课培训。培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前沿英语微课技术的培训研修,通过系统学习,参加研修实践,实现专业发展;另一类是利用已有英语微课资源库,进行观摩学习,分析总结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课程的实现方式,借鉴有效教学设计,指导自身教学,同时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促进观摩教师与共享微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2.进行微课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回放录像直观地发现课堂各种要素的优点和不足,有效地开展反思构建,包括自己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反思,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反思和对教学评价准确性的反思。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主讲课程微课,分项技能练习及综合技能演练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很快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3.开展微课研究。当前微课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势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科研新机遇,高校外语教师应以微课为抓手,以教科研为契机,以微课研究促进外语教育教学,积极开展外语微课教学与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学术水平。

4.构建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相对较易构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4-5名教师组合,其中至少要有1名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共同体成员要共享微课资源,共同开发外语微课资源并进行共同反思与持续改进,每个学期可以选一门外语课程做系列微课,或就各成员主讲的专业课程里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共同体成员分工协作,增强认同归属感,实现专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Perry 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London:Kogan,1980:183.

[2] Johnson K.E.& Golombek P.R.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7-406.

[3]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61-66.

[4] 吴一安.Aspiring after Continued Teacher Development-A Study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J].中国外语,2005,(2):67-69.

[5] 燕芮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实践与反思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65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将世界文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农业、工业、电子信息化。在第一二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方式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世界的改变,而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必须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教育信息化是此阶段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的变革,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变革、融合与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微课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当前,幼儿园正需要通过利用微课这一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来强化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精细和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特点。

二、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和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对新的信息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内化的各项能力。微课的拍摄和录制过程使用了多种软件和工具,丰富和拓宽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内容加深理解,能促进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微课运用在何时何活动都需要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提高了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及活动整合能力。微课无疑是一次新潮的思想改革,其在幼儿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待于幼儿教师更多的重视和积累。

1.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

微课的主体是微视频,而制作微视频需要掌握的技能有PPT演示、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时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拍摄时灯光的设计、构图的选取声音的调试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解决。幼儿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对于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她们很容易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年长些的幼儿教师也可借助制作微课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技术。

2.提高教研能力,壮大幼儿教师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学历不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第一学历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初中学历占62.4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28.14%,仅有9.38%是大专学历。另外科研的门槛太高,且程序相对繁杂,很多幼儿教师不写论文或论文质量低,而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的微研究让每位一线幼儿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从而壮大了幼师的科研队伍。

3.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幼儿教师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微课是以某个重点、难点或某个环节设计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无法在活动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而需借助视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的活动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备教材、备孩子”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使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在选材和确定微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通过书籍、网络和各个渠道去更新观念、理解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微课资源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幼儿园微课资源少、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网上微课资源很多,但幼儿园微课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并且这仅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对微课制作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性不够强,不知该如何选择微课以及如何让微课融入幼儿园各类活动中。

2.幼儿园微课资源缺乏系统性

网络上现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十分散乱,没有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和各年龄层进行整合分类,缺乏系统性。

3.微课知识在幼儿教师中的普及性低

虽然近几年微课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来说,微课还是个较陌生的词汇即使有所耳闻,也只是对微课的表面认识,制作要领、运用方式都还不了解。

四、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笔者根据专家学者关于微课发展的问题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规划地区幼儿园微课资源的开发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学前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各年龄段和五大领域参考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幼儿园和教师系统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2.面向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微课专项培训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119-04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不仅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为构建新型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微课作为其中的代表广受关注,并已经开始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学习模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微课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论文拟对微课的起源、现状及特点进行梳理研究,进而探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可能实现的技术手段。期望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将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内涵和特点

微课即“微型教学视频课”,是一种时间约几至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程。[1]其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McGrew,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1995)。[2]之后,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针对完整教学活动开发和推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3],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于教与学。2005年,奥地利学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观点,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 年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点(Knowledge Burst)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效果媲美,Penrose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4]。

在国内,焦建利[5]、黎加厚[6]、胡铁生[7]、梁乐明[8]等诸多学者也率先开展了“微”学习模式研究。其中广东佛山的胡铁生老师于2010年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国外“微课程”概念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

纵观微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微课主要是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5~10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微型教学活动可以是针对某单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某学科、某课程分解后的知识点录制的系列微视频活动。这种以视频为载体的微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某一知识点的阐述,往往还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作业,以及围绕知识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采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而且符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现,好的微课应至少包含如下表所示的一些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的技术实现手段

目前,以微课为代表的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在国内流行。其中,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带领的MOOC教学团队走在了微课研究和制作的前沿。2013年6月,该团队推出了专门针对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这一课程的推出规范了教师制作微课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教师录制微课教学片段的技术水平。

目前常用的微课录制工具主要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Affter Effects、带有摄影功能的手机、DV等工具。微课的实际制作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主要针对讲授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细化和聚焦,实现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全概括。

(2)设计:主要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所处的学情进行分析,结合讲授内容设计适当的教授方法、互动方式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学素材。

(3)制作:将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制作链接到高分辨率的PPT中,采用Camtasia Studio等工具以“一对一”的口吻录制讲授内容,以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地展现选题重难点。录制后保存的视频文件以MP4、SWF等容易读写的格式保存,这样便于学习和传播。录制过程中,尽量要求知识点突出、文字和图片以及语言准确无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录制后进行片头、片尾的后期制作、添加,以及进行影像的美化处理。

(4):微课教学视频完成后,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也可以上传至公共视频网站。上传完成后,及时对上传的视频进行编辑整理,提供给学习者便于观看的学习目录清单以及接入路径和口令。

(5)反馈:微课后,学习者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微信、QQ、学习平台的留言功能进行交流,而作为视频的者和制作者的教师要及时回复学生的提问和留言,进行即时互动。

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

目前,有关微课的理论和小范围的实践研究也已在许多学校展开,但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课程的实践。项目以高职学生整体班级为实践对象,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微课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同时还包括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验与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具体的微课教学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微课教学模式的定位。微课是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用于弥补现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不足。

(2)微课教学片段的设计。微课教学研究内容限于5~10分钟之内的课程小片段,该片段主要作用在于突出《机械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用于解释、表述、剖析课程中难于理解的内容。常规性的知识点并不包括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交互、内容融合及技术融合。具体设计可在PPT中嵌入微课片段的链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播放微课视频和动画等,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3)微课资源建设。微课的实现,资源建设是关键。项目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重难点,着手微课的资源建设。具体实现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展开,以突出授课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交互性。其中,“微视频”指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介绍,如对机械设计零部件应用的介绍,可采用此方法,介绍机械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微动画”指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如“凸轮设计”,可制作“微动画”进行介绍,用简单的动画描述复杂的原理和过程;“微测验”指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如在机构自由度计算、凸轮机构运动过程等知识点后面,可开展“微测验”,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微原理”指主要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开展,如对“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讲解时,可采用此方法;“微讨论”指开展课堂讨论,如“机构自由度计算”等知识点,可采用此方法。

在技术实现手段上,主要使用Camtasia Studio和PowerPoint配合录制,具体过程可按如下步骤实现:①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②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执教者戴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③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④将《机械设计》课程的微课学习材料放到学校建立的课程学习平台上。在课前、课后学生可以自主登录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

(4)微课课堂实践研究。在课堂实践方面,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要求,确定微课实施的方案和范围,以大二开设《机械设计》的学生为实施对象,通过一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微课化”。

在课堂授课方式方面,将以PPT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知识点为重点的微课和PPT结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内容方面,在兼顾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增加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课时数,对重点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5)微课教学效果反馈。一种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

(6)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①微课教学模式与课程的适应性。课程教学模式改变并不是为了课程的改革而改革,改革的主旨在于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现有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微课教学模式。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现场操作性强的内容和知识点就不适合微课教学模式。相对而言,一些理论结合实践的知识点就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实现学生的课前学习,在课堂按设计的主线讨论、答疑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②微课教学与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且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把控和互动能力。如果教师在互动和掌控方面的能力不足,微课教学效果可能会弱化,所以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适应性要求。③微课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匹配性和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受众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如果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能够接受或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降低。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因为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了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在整体上改善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4

摘 要:“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应将其更好地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微课 高等数学教学 应用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是黑板与多媒体结合,每次课90分钟的时间,包含大量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多,师生互动少。教师基本是上课时来,上完课就走。学生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越积越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加之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不仅让学生对数学更加“望而生畏”,而且严重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果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就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一、“微课”的主要特点

“微课”(micro lecture)在国外,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主要指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关系和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教学时间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为20分钟以内。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第二,教学内容少。相对于包含众多知识点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片段,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第三,制作方法易。制作“微课”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摄像机加黑板,录屏软件加ppt。第一种要求有相对较好的摄像器材及摄像技术,一般高职院校都具备。第二种只要掌握录屏软件的使用即可。两种方法均可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

第四,资源容量小。制作“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可保证流畅地在线观摩,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为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第五,适用范围广。“微课”可用于知识点的介绍、学生的问题答疑、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及教学同行间的观摩交流等,真正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可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微课”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按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知识点的讲述、图形变化的演示、例题练习的答疑、问题的交流讨论等,按教学方法可分为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法、练习法等,按教学环节可分为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练习巩固、反思小结、课后拓展等。

结合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将“微课”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应用。

1.将每节的重点及难点做成“微课”

笔者所在学院的高等数学教材共分十章,50小节。时间紧,内容多,学生个体差异大,仅凭课堂时间要求所有学生去消化吸收,不太现实。教师可以把每一节的重点难点做成短小精悍的专题,供学生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课下仔细琢磨推敲,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将学生反馈的求解难题做成“微课”

定期在学生中做调查,将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做成专题。这样可以在不耽误正常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满足学生对问题的不同需求,比如让学生比较头疼的函数的极限、复合函数的求导、隐函数的求导、换元积分法、广义积分、二重积分的计算、幂级数的收敛性等等。课上时间有限,教师可能一遍而过,从而导致有些学生的反应跟不上,影响了听课质量。将这些问题的典型例题分类做成“微课专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课下反复观看,搞清每一步骤,弥补课上的不足,进而做到举一反三。

3.将新课的预习做成“微课”

在新课讲授之前,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预习。90后的学生是先进科技产品的忠实拥护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他们早已摒弃的读书预习以“微课”这种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微课”中布置的问题,使其对所学内容有初步认识,从而取得听课的主动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将课后的拓展做成“微课”

为了照顾各个理解层次的学生,课堂上通常不允许对知识进行过多的延伸和拓展。这对部分有能力的和希望专升本的学生来说,总是感到“意犹未尽”。教师可联系专升本教材,对内容进行充实加深,将这些部分单独做成“微课”,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例如笔者学校使用的教材只讲授二重积分,若参加试点本科函授或专升本,可能就会涉及三重积分。

三、展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微课”应用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是课程改革的又一发展趋势。“微课”的制作是一个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修改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针对性的学习,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实现个性化教学,也适合作为案例,在教师、同行、专家之间进行展示、交流、指导和共享。但是,在推广的同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微课”教学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应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二是“微课”最好以系列的方式呈现,充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做好内容的衔接;三是不应一味将内容进行拆分做成“微课”,应选择合适的、最大限度发挥“微课”特点的知识点;四是“微课”应经过严格的审核后才能,作为优秀资源在网上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胡芬兰.微课程制作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论文,2013(3).

[2]汪丽.数字与微化课程也优化——试论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生态创新与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4).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课;课堂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四、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知历史

微课设计与制作论文范文6

项目依托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改革,后来在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的RobinFogarty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其本质是动态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主要围绕着项目设计、执行、完成作品等活动过程进行。Blumenfeld(1991)认为项目依托式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提出问题、精练问题、讨论、假设、计划、实验、搜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展示成果、提出新问题、完成最终作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理论和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是项目依托式学习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利用各种资源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进而建构新的意义。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Dewey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出教学应“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真实情境,有效形成与教师、合作伙伴、环境的互动,完成知识的迁移内化和技能的培养。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教学是教师通过营造钻研的氛围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发展能力的过程。项目依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合作,选定研究的项目或主题,利用多种资源、研究方法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项目依托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项目依托式教学以项目为中心,教学主要分成项目的设计、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项目成果展示与交流、项目过程的评价反思及总结五个步骤。其次,项目依托式教学具有多元互动的主体,处于主体地位的学习者和起指导作用的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互相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多维互动,既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再次,项目依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项目化教学除对学科课程、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外,对相关学科专业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还要进行模拟探究,广泛收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以及实训基地等各种资源,完成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后,项目依托式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智能的特点,属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科课程的掌握程度侧重终结性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侧重形成性评价,鼓励学习者独立探索,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警务英语ESP教学现状

警务英语(PoliceEnglish)是警务工作者在公安执法工作中使用的英语,学习者是即将从事涉外警务工作的公安人员。警务英语教学应符合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既重视英语基本语言技能的教授,又要兼顾其专业化特性,把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和警务专业知识结合,注重培养学习者在警务实践中使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警务英语既是警务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结合,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培养的警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警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等具有明显的ESP特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大纲仍旧沿用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并未体现涉外警务等相关的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安排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警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中心法”为主,缺乏注重体验和情境的先进教学手段。其次,警务英语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目前警务英语课程仍然偏重基础语言学习,过分强调语言学科知识的系统教授,使得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警务专业方向脱钩。公安院校的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他们迫切希望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增加贴近实战的专业词汇、句法甚至专业应用文书写作等内容,模拟真实情景,提高警务英语语用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最后,警务英语课程缺乏专业权威的全国性统编教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现阶段多数公安院校教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没有相关的警务专业知识背景,专业教学和科研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和先进理念。再加上教材大都由地方院校自行编写,内容不能与当前国际警务工作接轨,相对陈旧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综上所述,警务英语教学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具备最新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创新型警务人才。本文从专门用途英语角度出发,结合警务英语教学现状,构建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模式。以实用性和学习者自主性为显著特征的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公安专业知识,结合公安业务实践,使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

三、警务英语项目依托式教学实践

自2008年起,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开始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英语课程设置分为大学英语(EGP)和警务英语(ESP),警务英语教学时数为32学时。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公安英语》为例,尝试构建警务英语项目依托式教学的实践模式,旨在在短时期内有效培养学习者阅读公安类专业英语、涉外口头交际以及警务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公安英语》教学采用“2+3”模式:教学分为以基本语言技能为基础的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和以指导专业业务实践为目的的项目依托式课程论文两大模块;具体教学过程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三个阶段;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展示(占50%)、课程论文(占20%)和学期期末考试(占30%)。

(一)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这一模块是整个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项目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讨论教材设计项目任务、各小组选定项目任务。首先,教师应向学习者详细介绍项目依托式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实施过程,使他们对新的教学方法有理性认识,对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然后,组织学习者依据自愿加入、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7人,选定小组组长。接着,教师介绍《公安英语》教材,指导各小组讨论选定项目任务,告知他们项目筹划过程中需提交项目计划书(包括子项目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组员分工、项目成果及展示形式等内容),同时告知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同伴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分。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小组活动研究和制作项目成果。首先,项目小组成员就各自承担的子项目开展分工合作,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小组讨论,设计制作项目成果,确定一种或多种展示方式(如PPT辅助口头报告、小品及戏剧等角色扮演、辩论大赛、调查报告,展览等),并完成项目成果制作和演练。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阶段主要由项目成果交流和评价两部分组成。项目成果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和教师展示,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教师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分析。最后,项目小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要针对项目主题的选取、计划的制定、活动探究阶段的表现、成果展示及交流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关注学习者相关单元涉及的英语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关注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安英语》教材由国际警务合作、警用武器装备、交通管理与安全、出入境管理、缉毒、刑事侦查、询问方法和技术、身份识别、经济犯罪以及高科技犯罪十个单元组成。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项目准备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4课时),教师引导学习者讨论确定项目任务,把全书划分为国际警务合作及警用武器装备、治安管理及交通违章处罚、缉毒、刑事侦查及询问和训问、经济犯罪和高科技犯罪六个大项目(每个项目计划教学时数为4课时)。随后,教师帮助项目小组选定项目任务,根据教学计划进度,依次准备起草项目计划书。下面以项目1《国际警务合作及警用武器装备》为例,说明项目依托式教学实施及成果展示评估的步骤。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进行主题式的警务英语阅读、口语和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串讲(计划教学时数为1课时)。其次,教师经过与项目组成员的课堂讨论,开始指导学习小组制定项目计划书(计划教学时数为1课时)。根据相关主题,本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子项目:1)需要国际警务合作的各种刑事犯罪种类介绍;2)国际刑警组织介绍;3)常规警用装备介绍;4)问路、报案等一般警务工作处理;5)警务邀请函和护照报失证明涉外警务专业文书写作。然后,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分工合作,结合教材背景知识的学习,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制作项目成果。最后,项目小组成员选择不同方式展示项目成果(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子项目1和2的学习者制作了精美的PPT材料,选择PPT辅助演讲;子项目3的负责人利用学院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装备,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警用装备介绍和展览;子项目4和5的承担者模拟派出所业务实践,进行了生动的小品、短剧表演。每个项目成果展示都附加相应的反馈交流时间,全体学习者和教师对展示过程都可以提问,项目组同学需用英文进行答辩。同时,项目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同时针对项目的设计过程(占30%)、成果的制作内容以及语言流利程度(占40%)和答辩的满意度(占30%)这几个方面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成果评估。这不仅让学习者提高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警务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在警务专业实践中检验了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情况。

(二)项目依托式课程论文这一模块试图满足警务专业实践的需要,把语言教学研究与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涉外警务等专业实践相结合。同时这一模块可以与我院每年组织申报的“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既丰富了警务英语教学改革,又促进了学习者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公安院校人才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发展。课程论文写作项目建议在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三个大项目完成之后即课程教学中期开始启动。这时学习者对项目依托式教学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公安英语》教材的项目体系也已经清楚地理解。项目小组及成员建议与课堂展示项目保持一致,这样,各小组在搜集课堂展示项目相关资料、设计成果时,可以同时探索课程论文子项目主题。课程论文写作项目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即全体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论文的写作。在项目准备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教师介绍课程论文项目的目标是把英语语言学习与警务专业实践结合,以教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项目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归纳法、实践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项目成果即课程论文的展示和评价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对提交的论文和口头陈述分别评分,为保证评估公平、公正,教师将协同其他3位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其他项目小组成员将不参与评估。在项目实施阶段,小组成员首先结合课堂展示项目主题,以及每年寒暑假公安业务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完成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对各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修改与反馈;然后小组成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完成论文初稿;最后,教师对初稿做出指导建议,小组成员修改初稿。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在课后开展,教师主要通过QQ、微信、微博以及电邮的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把握项目进度,对他们上传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在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教师组织各项目小组提交论文,进行PPT辅助口头陈述,参加论文答辩。教师评审团队对课程论文质量和小组成员答辩过程进行评分,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