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1

关键词:开放教育;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核心竞争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91-02

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三个特性。

二、培育高职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途径

现在大多数五年制的高职类学校都是从三年制的职业中职学校转型而来,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很多五年制高职就是把原来三年制不同专业的学校组合起来,所以导致不同名称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很多专业是相似的,竞争非常激励。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培育自己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优势。

(一)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1.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势在必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从中职教师转型为高职教师,要更好地培养教师的职业理念,以行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根本,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自身能力。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树立非一日之功。要让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好处,同时政府要从自身摆正职业教育的位置。

2.切实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高职校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高职学校愿意花钱,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的投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相对于这些“硬件”,我们的“软件”建设远远达不到高职学校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令人担忧。没有专业师资,就没有专业特色;没有后劲,也就没有发展。就目前高职教育的功能来看,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专业领域资格证书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作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双师型”教师该如何培养?首先应当从日常行为习惯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其次,要热爱行业,深度了解行业动态,前沿信息,行业数据,让自己与时俱进。再次,与业界人士交朋友,彼此间互相受益。最后,要融入到“双师型”培养中去。定期下企业顶岗实习,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中,从而学习到旅游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增强自己的实用性。

3.实施“青蓝”工程

实施“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带一至两名青年教师,并制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依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实效性地培养。学校跟踪每位骨干教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培养的结果。同时学校制定培养方向,以此加强对骨干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

4.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从中职学校转型而来的高职教师,往往操作能力很强,而科研能力较弱,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有研究能力。面向高职的学生我们要及时作好转型,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地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校设施的完善

1.专业设施的建立

职业类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施一定不能落后,只有先进的设施才能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操作能力,专业设施的建设一定要结合专业自身特色,专业教师的建议,行业专家的建议,做到“物尽其用”,不是像有些学校花了大钱买回来的设施只是作为摆设。

2.基础配套设施的建立

(1)完善图书馆

图书馆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先开始试行借阅,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借阅书籍。

(2)利用班级的图书角

班级的图书角是一个方便阅读的好地方,但是很多同学提供给图书角的书籍都往往是杂志类的,真正的好书不太会提供给班级同学。那不妨从青少年该阅读的100本书籍准备起,学生乐意提供的就留下,不乐意提供的用班费买一些,可以一个年级共同分担相关书籍的费用。同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写一些随笔,同时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讨论,“谈谈最近读的书籍对我有何启示”。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积累知识。

(3)开设校内学生网

对于大部分高职学校来说,缺乏校内免费的网上论文查阅系统,高职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写好毕业论文,从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应该要学习如何写论文。目前,很多网站的论文查阅需要付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第一次写论文,往往无从着手,也承担不起昂贵的下载费用,而网吧更不可能有免费的查阅系统,这些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置学生的校园网,校园网应该配备可以免费查阅的期刊网,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校园网可以按小时收取费用。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

1.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制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而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高职学生的来源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相比较普通高中而言他们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弱。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一般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自暴自弃、不会与人交往、逆反性心理、早恋等几方面。作为高职学校一定要做好疏导工作,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是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首先,高职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其次,高职学校要注重对班主任的培养,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疏导能力,往往班主任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可以给学生获得很大帮助。再次,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

2.重视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已经成为现代职业社会的一个缩影和职业文明发达程度的一个标志。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薄弱,办学条件差,体系模式不成熟,企业参与率低,体系体制不健全,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让职业教育的质量徘徊不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课程设置、模式、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1)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需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修改能力标准,修改课程目标及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修改考纲及教材,试验、实验、推广新教材。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门要和劳动部门一致行动,从政府层面解决相关政策问题,政府、企业、学校职能明确,制定的政策要具有可操作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易,不能盲目求多求快,职业教育一定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从而有良好的思维、判断、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可持续培训的人”。

(2)教法的变革

最近几年,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法变革,但是,成果甚少,不仅让我们思考,高职教法的变革应从何处入手。首先,作为高职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教法,才能真正实用。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少埋怨学生,多反思自己,当教师一味责怪学生素质太差的时候,也许学生正在以同样的话语评价教师。所以,作为课改的执行者——教师,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考失利,学习兴趣低落,让学生从“被动学”转成“主动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布置任务,课堂讨论,图片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改变教学观。高职教材很多,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利用教材为教师服务,同时,教师授课要注重师生关系的互动,从“独白”转到“对话”。通过这些转变,集合大家的力量,相信高职教法变革一定能成功!

(四)注重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企业希望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一毕业能立刻上岗,但是实际上企业还得进行再次培训。所以,职业类学校能否培养出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要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

1.把专家请进来

面向学生,一方面可以请一线专家来学校授课,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定期请一线专家来学校开讲座,让学生能切实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可以请一线专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校能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2.把学生引出去

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真正进入企业岗位,切实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与相关大型企业定期合作,订单式教育,定期为企业输入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校只有不断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郭长文.坚持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J].吉林教育,2009,(4).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学理性思想 数学求真思想 数学创新思想

一、数学思想的内涵和分类

数学思想是几千年数学探索实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根据数学哲学的近代研究,所谓数学思想指的是数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数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创新思想、数学求真思想、数学理性思想、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思想等。限于篇幅,本文重点仅就其中三种数学思想进行论述。

二、“数学思想”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指出: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人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大脑的数学思想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便于进行“数学思想”的教育研究,本文围绕“数学思想”的内涵、分类、特点和功能等问题作些基础工作。

三、数学创新思想

1.创新思想的概念

结合新情况、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创立新理论,这种思想叫创新思想。

2.数学创新思想的几个特点

首先,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群论的创造是为了解决四次以上代数方程是否有根式解的问题。超限数的创立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数学分析的基础,为了解决画家怎样把立体的东西画在平面上,产生了射影几何。……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创造。”

再者,创造的自由性在近现代数学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德国数学家康托说:“数学的本质就在于自由。”他主张数学家自由创造自己的概念,而无需顾及是否实际存在。这个认识使康托有可能超越有限的世界,以数学家的严密性建立起集合论和超限数;使几何学家超越感觉想象的空间,去研究非欧空间、n维空间;使公理数学家有可能建立抽象的纯数学和种种特异的数学来。…总之,使数学家永葆创新思想,推动数学永往直前。

3.数学创新思想的教育功能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数学创新的典型事例多、创新实践对外界条件要求较少、创新成果易于展现,所以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是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通过数学创新思想的培养,能够克服学生唯书、唯师、唯上,照抄照搬的陋习,增加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广阔性、流畅性及灵活性。

四、数学求真思想

1.求真思想及其意义

求真思想是不懈追求真理的思想。真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主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只有掌握了真理,才会能动地改造世界。因而,求真是科学的首要目的,求真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数学求真思想的特点

数学不同于其它科学,它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构起来的,它的真理性必须经受逻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

数学求真的艰难历程,磨练了数学特有的求真思想。

首先数学求真比任何学科都重视逻辑。波利亚说:“对选择恰当的实例进行检验,这是生物学家肯定猜想的唯一方法。但是对数学家来说,对选择的实例进行验证,从鼓励信心的角度来看是有用的,但这样还不能算是数学里证明了一个猜想。”

其次,数学求真要不轻信经验。非欧几何的平行公理和许多定理是与我们的经验不相符合的,但它们却构成了一个相容的几何系统,并在现代物理学中得到应用。“全体大于部分”在常识中是当然的事,但在无限领域中却不成立。这是因为经验只能反映事物的表象,不能揭示事物的实质。

再则数学求真要勇于批判。非欧几何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对欧氏平行公理的怀疑。勒贝格积分的建立是由于发现了黎曼积分的局限性。希尔伯特创立形式公理化方法,是因为认识到了欧氏公理系统的不严格。这说明,不同观点的论争同样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还有,同所有科学一样,数学求真也离不开刻苦钻研。瑞士数学家欧拉一生忘我工作,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口述了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书。正是这种思想才促成了他的丰功伟绩。

3.数学求真思想的教育功能

数学求真思想能够激发人们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养成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惧怕困难、不屈服挫折。教育人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轻信经验,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

五、数学理性思想

1.数学理性思想的内涵

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称为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这种思想称为理性思想。

2.数学理性思想的形成

虽然理性思想在不少学科都有表现,但它最早却是由数学引入的,并逐步成为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数学、哲学之父泰勒斯就看到:仅仅以个别测量实例的需要为目标,埃及人中流行的测量土地的方法是笨拙的。他认为:人类不但可以从实际经验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已认可的事实出发,经演绎推理得出新的知识。如果作为出发点的事实正确,推理方法正确,所得的结论也必然正确。据此,他提出测地术应上升为建立在一般原理上的演绎的几何学。

在泰勒斯将演绎推理引入数学后,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接着提出:数学中的数、点、线、面及各种数学概念是人思维的抽象及概括,与实际事物截然不同。虽然思考抽象事物比思考具体事物困难的多,但数学的抽象概括却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好处:研究对象一般性及所得结论的普适性。

演绎推理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数学理性思想。希帕索斯发现不可通约量后,人们开始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并且渐渐地把演绎推理作为检验数学真理的必经途径之一。

3.数学理性思想的教育功能

理性思想是数学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数学理性思想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看到理性的力量,增强利用思维推理获得成功的信念。提高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概括性、深刻性,养成重视理论、勤于思考的习惯。其中的公理化思想还能培育法制观念和法制社会。

六、进行“数学思想”教育研究的相关建议

笔者认为,“数学思想”教育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普及研究两方面。基础研究包括:如何从数学认识论和数学实践中发掘“数学思想”的内涵、特点,如何从数学史、数学家传记中发掘“数学思想”的巨大作用和典型事例等。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将上述基础研究和普及研究有机结合,就一定会使“数学思想”的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也一定会使“数学思想”的教育获得突破性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忠林,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4

一、巧妙激趣,培养写作自信心

1.评改激趣法。

美国教育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评改作文时,无论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笔者力求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找出其作文的优点与亮点,并不时用“你真棒”、“你的文章让老师感动”、“你的写作水平愈来愈高了”、“多读多写对你写作帮助真大”等评语肯定其写作的成就,树立其写作的信心。

2.游戏激趣法。

在学生写作训练前,笔者往往给出一个作文题目或话题,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构思,让评委评选出最具新意、表达最流畅的为本堂课的优胜者。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再视作文课为头疼课,而是时刻期盼着这样的“游戏课”。

3.故事激趣法。

从七年级开始,采用课前学生和老师讲故事、演讲、赏读古诗词、推荐阅读等形式,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4.生活激趣法。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文学创作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因而定期开展户外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为“品南充文化”的作文竞赛之前,笔者便组织学生到西山风景区游览,参观万卷楼,让其领略家乡悠久的历史,品味璀璨的三国文化,从而懂得自觉承袭和发扬本民族的灿烂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激发其热爱古文化的兴趣,也为写作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5.阅读激趣法。

古人云:“要通古今事,须读五年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郭沫若有诗云:“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无不启示我们思索为文之道,读要通,读须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数量多少,阅读程度的深浅及读写相互运用的得体与否,因而从七年级开始笔者便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积累本,坚持每天阅读,积累优美句段,写下阅读心得。

6.榜样激趣法。

笔者的一位同事说:“教师‘下水’,是对学生写作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学生怕写作文,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教师的“下水作文”无疑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鼓励其自主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二、系统指导,激发写作欲望

1.培养习惯,夯实基础。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可见习惯能夯实人生成材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架设幸福生活之桥。要让学生热爱写作,按照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读写结合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草拟提纲、打腹稿的习惯,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的习惯。

2.专题讲解,提升写作理论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作文教学应重点关注:文体上侧重叙事性文章(含话题作文)的训练;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会写日常应用文;表达上力求“真、新、流畅”,环节上注意“审题”“立意”“选材”“写作”“修改”等方面的指导;每学年不少于14次专项训练,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为此,从七年级开始每学期给学生推荐一本与教材同步的优秀作文参考书,每周用两课时依照参考书的体例进行写作技能讲解,并根据所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句、仿段、仿全文等写作训练。

3.巧用教材,丰富写作训练项目。

新教材的编修者匠心独运,将作文专题训练安排在综合性学习中,在写作知识自我建构中,无用的知识被抛弃,有用的知识被留下,重要的知识被强调。研讨与练习中的片段训练或练笔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性质,体现了从读到写、从模仿到创造等作文思路。

4.传授妙招,扮亮文章,注入写作原动力。

古人认为文章的结构应当“凤头猪肚豹尾”,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真正变学生“我愿写”为“我乐写”,就得让他们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和成功,最为关键的是教给他们让作文“亮”起来的技巧。

三、优化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写读书笔记。

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的最终目的是写,边读边写既有利于深入领悟所读篇章,又可积累写作素材,进行最基本的写作训练。

2.仿写和扩写。

可选择教材或名家名篇精彩片段仿写,可结合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专项仿写训练,亦可选择同一文题进行仿写训练。

3.扎实基础训练。

记叙生“枝”,描写生“花”,摆完事实讲道理,抓住特征巧说明。

4.升级训练。

艺术写景;非凡状物;综合论证;恰当说明。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片美丽而浩瀚的天空,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利用好课堂这一作文教学的重要阵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切实让每位学生做到用自己的美丽双眸观察美好生活,用自己的美好心灵感悟多彩生活,真正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5

关键词:汉字 文化意蕴 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书写的文字,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汉字总数很多,常用字却很少。

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0000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0000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500多个。汉字总数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字也就3500多个。认识100个字,日常文章中有30—40%的字可以认识。只要认识1000个常用字,日常文章便有80—90% 的字可以认识。

2、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汉字里所要表达的信息。如“家”字,“宀”下一个“豕”字,“豕”在古代是猪的意思,“家”字最早的字形是房里有猪便是家。猪的繁殖力强,而古时候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所以不难看出古人造家的意思便是希望自己家能够人丁兴旺,以生产能力强的猪来象征自己家中的人口兴旺,生活殷实。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造字的用心所在了。汉字以字形表意,细细探究,汉字所负载的丰富信息、所包含的深厚内涵令我们回味无穷。

3、汉字构词灵活,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社会在发展, 语言也随之发展,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使语言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新词,如果原来的文字不够就要造新的文字。但对汉字来说,现有的汉字足够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的生成过程又不需要学习新的汉字。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等等。

4、 汉字自身的特征使其演进为书法艺术。

汉字是最美的,平面型方块体的汉字, 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汉字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今日,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总之,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它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二、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失。

中国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 就开始学习汉字、使用汉字。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字?往往被理解为读写的工具,这是不错的。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具有一种工具性,但是现在我们又号召给语文的教学中注入人文的气息。

语文的人文性有一部分又是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得来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认识汉字的文化意蕴、能从分析汉字的形中解析汉字的义,所以在教学中写字形、讲字义,而没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写字仅仅是为了巩固字形的认识,而没有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汉字文化,也不去揭示这种文化。

2、枯燥的书写练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汉字总数很多,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汉字难认、难写,为了巩固对字形的认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写字训练的策略,在教授生字词时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十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重复书写一个汉字。这种机械式的书写记忆往往让学生不知所写,只是应付了事,更别说对汉字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了。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奇的讲解,忽视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汉字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枯燥乏味。

3、汉字构词灵活,构词能力强, 容易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认识汉字便能认词、造句,学习了几个独立的汉字便能组词造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一个字,在遇到同音字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把这两个字混淆,而胡乱组词造句,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

4、年轻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低, 传统基本功底欠佳,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较高,但板书布局凌乱,字体不规范。板书在课堂上可以有很多的闪光点,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才能产生。而且文字存在的形态是意象, 忽视文字的不确定性, 简单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字意象,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了文学含蓄性的消失和学生想象力的弱化。

三、如何解决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汉字文化意识。

析形解义、因义记形,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此法主要适用于单个汉字的教学。汉字以其形表其义,每一个汉字细细品来,都蕴含着一种内涵。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使他们懂得所教汉字的文化韵味, 在给学生讲解时, 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来了解汉字的义,让学生不仅仅是为识字而学习汉字。如此这般,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学起汉字如鱼得水,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我们的汉字文化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如此两全其美,我们何乐而不为之?

2、掌握汉字规律,把汉字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知道汉字的高频词,依据汉字的规律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培养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汉字的实践性,不要刻意追求汉字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汉字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汉字材料,在大量的汉字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汉字的规则和规律。

3、 强化汉字的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作为唯一一种文字艺术品,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书法艺术,在校园里为学生营造书写的好氛围,将书写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重视。

可以这么说,加强汉字文化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基础。应该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与书写的兴趣,以更利于增强汉字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家校教育结合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实变函数教学;数学思想发展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8-03

实变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勒贝格测度和积分,是经典的黎曼积分的一次深刻变革和发展。这门课程一向被看成数学系本科生最难的一门专业课,学生普遍觉得它晦涩难懂,对它望而生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实变函数的兴趣,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证明推理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许多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尝试以各种方式来改善实变函数的教学。在多年的实变函数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数学成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数学思想渊源,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对新生事物和新思潮的正确态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史也是一部数学思想史,它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对数学给出一个整体框架,能认识到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对数学问题、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有一定认识,对引入它们的动机与产生的后果有所了解,从而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证明推理过程。数学史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米山国藏指出:“无论对于科学的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数学知识只是第二位的。”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只有正确的、革命性的思想方法才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原动力。了解数学创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动态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去客观地看待新现象、新事物、形成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此外,穿插数学史还可以起到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

二、将数学思想史渗透到实变函数的教学中

张奠宙教授指出:“每一门数学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数学思想,赖以进行研究(或学习)的导向,以便掌握其精神实质。只有把数学思想掌握了,计算才能发挥作用,形式演绎体系才有灵魂。”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变函数的教学中注意了数学史,特别是数学思想史的渗透。我们发现这样做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火花,则处处闪耀在实变函数的产生过程中。

1.培养学生客观地看待新现象、新事物

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朱熹这首诗用描绘一幅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图卷的手法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并汲取源头活水,写出滋养人心灵的隽秀文章。同样的道理,人类取得的所有重大科技成就也都不是无源之水,凡是能在重大科学发现作出非凡贡献的科学家都能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新现象和新事物,并能客观看待理解它们,最终取得突破性发现。

实变函数论的产生也是由于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刺激以及数学家勒贝格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些新现象和新事物的结果。微积分是一门研究自变量与函数值皆实数的函数理论,由于康托的集合论和戴德金的实数理论的出现,人们在微积分中发现了很多奇异的数学现象,比如狄利克雷给出的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数。该函数不是黎曼可积的;以及连续但处处不可微函数的存在。1890年,皮亚诺构造了一条填满整个正方形的若当曲线。种种奇特的现象促使数学家必须深入探讨实变量函数的性质。

1881年,德国数学家哈纳克等人提出“容量”的概念,这是对通常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等概念的推广。在此之后,皮亚诺提出区域或区间的内外容度的概念,皮亚诺还指出函数构成的曲边梯形之内外容度分别由上下积分确定。1893年,若当完善了所有关于容度的工作。1898年,波莱尔出版了名著《函数论讲义》,在这部名著中波莱尔建立了测度理论和可测集合的概念。但在波莱尔的测度思想中,却存在着不是波莱尔集的约当可测集,特别是存在零测度的稠密集。

波莱尔的学生勒贝格却洞察这一思想的深刻意义并接受了它。勒贝格突破了约当测度有限覆盖的限制,发展和完善了波莱尔测度,并且敏锐地感觉到利用新生的测度论来改造黎曼积分是可行的,它采取了对被积函数的值域进行分划的方式,克服了黎曼积分的局限性。他于1902年在其博士论文《积分、长度与面积》中,对于测度论和积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可测函数与勒贝格积分的理论。在新的积分理论中,勒贝格获得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关于极限号与积分号可交换的控制收敛定理和极限号与求和号可交换的逐项积分定理。在勒贝格积分的基础上,重建了微积分基本定理,至此新兴学科实变函数论初步成型,而勒贝格积分则是实变函数的核心内容。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黎曼不可积的病态函数有了勒贝格积分值,这也受到了很多数学家的反对。这是因为那些不连续函数和不可微函数被认为是违反了所谓的完美性法则,是数学中的“变态和不健康的部分”。比如,庞加莱的老师埃米尔特在信中说道:“我怀着惊恐的心情对不可导函数的令人痛惜的祸害感到厌恶。”勒贝格本人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数学家的排挤。但勒贝格充满信心地指出:“使自己在这种研究中变得迟钝了的那些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而不是在从事有用的工作。”时至今日,勒贝格积分已经彻底被人们承认是有意义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也普遍运用抽象积分来处理无法回避的病态函数。

在课堂上向学生阐述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新事物和新理论,对待这些新事物不能采取回避的或无原则否定的态度,而是要辩证地分析它与旧事物的区别与联系,适当取舍,才有可能从中获益。

徐利治指出了获得数学直觉和数学审美的四条指导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和奇异性原则。他同时强调,在数学史上,只有不断发现数学对象的奇异性,才能有所突破,深入到既定理论框架所无法接触到的未知世界。注意探讨数学中的奇异性曾产生许多重要成果,年轻的数学工作者需要通过工作实践和文化生活区培育审美意识,使自己具有鉴赏奇异对象及奇异

美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自觉地将具有奇异性的数学对象的理论研究推进到新的领域中,开辟出“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勒贝格创建勒贝格积分的这一过程,明确地展现了他对奇异数学现象的直觉和审美能力,是支持徐利治先生这一观点的有力论据。我们同时通过这一史实,向学生强调培养数学直觉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帮助有志于数学研究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培养这两种能力的自觉习惯。

2.剖析数学抽象法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

徐利治论述了数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并提出了数学抽象的五个基本原则:特征概括法则、强化结构的法则、新元添加完备化法则、结构关联对偶化法则、利用更换基本公设或公理以排除悖论的重要法则。

关于新元添加完备化法则,徐利治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由于数学的结构往往和运算相联系,因而必然会产生新运算能否在原结构上畅行无阻的问题。例如,在有理数系统上引入极限运算后。马上就会出现极限是否存在的问题,必须把无理数作为新元素补充到原结构中去,才能使之成为具有完备性的实数系统。把这种思想提升为一般的法则,就称之为新元添加完备化法则。”从徐先生论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所谓的“新元”不仅指像实无理数那样的新元素,而且也包含新的运算法则等其他一切能使我们进行“完备化”的工具。

邓东皋和常心怡论述了学习勒贝格积分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勒贝格积分是数学史上三次重大的“完备化”之一。勒贝格积分的出现就是新元添加完备化法则在数学史中一次卓越的应用。

在微积分中,黎曼积分的概念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黎曼积分在数学分析的后续课程——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概率论以及力学课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威力。但是黎曼积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黎曼可积函数列的极限并不一定是可积的,或者说黎曼可积函数类对极限运算是不封闭的。

为克服黎曼积分的不足,人们试图推广积分的定义。黎曼积分是对被积函数的定义域进行分划,使得底边是规整的线段,从而求出规整的小长方形面积。勒贝格反其道而行之,他首先将被积函数的值域进行分划,然后引入集合。再利用推广了的长度的概念给出底边的“长度”,求出“不规整的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求和取极限。勒贝格对这一思想作了生动的比喻。假如我欠人家一笔钱,现在要还,此时按钞票的面值的大小分类,然后计算每一类的面额总值,再相加,这就是勒贝格积分思想;如不按面额大小分类,而是按从钱袋取出的先后次序来计算总数,那就是黎曼(Riemann)积分思想。相对于黎曼积分的思想,勒贝格积分思想是一个全新的“新元”,而且闪耀着逆向思维的光芒。实变函数中的空间理论也可以视为一种“新元”。

在实变函数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一数学思想,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新元添加完备化法则”的有力与神奇,更可以提醒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探寻数学家们思考问题的思路都符合哪些抽象法则,这样学生就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科研的能力。

3.正确认识数学内在矛盾,合理地解释这些矛盾,可能极大地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孕育一个新数学学科的诞生

集合论的中心难题是“无限集合”这个概念。人类在远古时期已经认识到有限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能够一一对应,那么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多。然而将这种一一对应的一原则推广到无穷集合后,得到的结论却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伽利略曾发现正整数的全体可以和它们的平方数一一对应起来,但前者明显包含后者,破坏了整体大于局部的观念。伽利略坚信这是不可能,因为所有的无穷大都是一样大。康托认为一个无穷集合能与它的一部分构成一一对应不是一件坏事,它恰恰反映了无穷集合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一一对应法则仍然可以在无限集合中使用,而且可以通过它揭示无穷集合的基数,甚至比较无穷集合的大小。应用一一对应法则康托很快认识到有理数集和自然数集是对等的,并且利用“对角线法”证明了实数集“大于”自然数集。后来,康托又证明了直线上的点集合与n维空间上的点集合也是对等的。人们对待无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把无限看成是永远在延伸着的进程,这种进程是不断在创造的但是永远也完成不了的,这种认识是动态的,称为“潜无限”;另一种是把无穷对象视为可以自我完成的过程或无穷整体,这种认识是“静态的”,称为“实无限”。比如将全体自然数视为一个数列,它就是一个潜无限的过程;但将它视为一个集合,它就是无限的一个个体。康托抛弃了一切经验和直观,用彻底的理性来论证,揭示了无穷集合之间的大小差异。

通过介绍康托的集合论思想及其在数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数学和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必然会受到历史阶段的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意识上的,但无论如何,人类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的。使学生意识到能为人类各种认识的深化作出一些贡献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条重要路径。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诚然,数学专业的学生未必都从事数学研究或教学,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在实变函数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史,使学生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发展趋势等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变枯燥无味的教学为生动有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他们人生和事业的进步起到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性伟.讲授实变函数课的点滴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2000,(1).

[2]魏勇.让学生在学习《实变函数论》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创新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2000,(2).

[3]倪仁兴.浅议实变函数与数学分析间的联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3).

[4]徐西安.改进实变函数教学的一些方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5]高文华,郭继东.实变函数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6]徐利治.徐利治谈治学方法与数学教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7]邓东皋,常心怡.为什么要学习勒贝格积分[J].高等数学研究,2006,(4).

[8]周民强.实变函数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