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决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1
加权平均某项资金来源在投资该项资金来源
=Σ(×)
资金成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的个别资金成本
例1:设长城公司拟投资建设C项目,投资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各500万元。股东期望的投资报酬率为40%,借款利率为10%。项目建设期为0,生产经营期为10年。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85万元。试对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作出决策。
加权平均500500
=×10%+×40%=25%
资金成本10001000
净现值(C)=285×(P/A,25%,10)-1000
=285×3.571-1000=17.74(万元)
根据285×(P/A,r,10)=1000,(P/Ar,10)=3.509,求得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25.68%。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C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故该投资项目可行。
笔者分析研究后发现,以上决策过程和结论是错误的,举例分析如下:
[例2]设上例长城公司的C项目系由A、B两个配套项目构成,A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以借款方式筹集资金,每年现金净流量为80万元;B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以自有资金投资,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05万元。试分别对A、B项目的可行性作出决策判断。
净现值(A)=80×(P/A,10%,10)-500
=80×6.145-500
=-8.4(万元)
净现值(B)=205×(P/A,40%,10)-500
=205×2.414-500
=-5.13(万元)
500
根据(P/A,r,10)==6.250,求得A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9.62%;
80
500
根据(P/A,r,10)==2.439,求得B项目的内含报酬率r=39.59%。
205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A、B两个项目的净现值都小于0,内含报酬率都小于其资金成本,故A、B两个投资项目都不可行。这与例1的结论正好相反。
表1投资项目决策分析表单位:万元
项目A项目B项目C项目
投资总额5005001000
建设期(年)000
生产经营期(年)101010
资金成本10%40%25%
每年现金净流量80205285
净现值-8.4-5.1317.74
内含报酬率9.62%39.59%25.68%
可行性决策不可行不可行可行
为什么就同一个投资项目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呢?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上。资金成本是按年计算的每期用资费用(不考虑筹资费用)与所筹资金总额之间的比率。在筹资决策中,通常假设用资费用按期支付,本金到期一次偿还。所以,按照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的各期现金流出量与按照各种资金来源的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各期现金流出量完全相同。
[例3]假设上例中长城公司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银行现向长城公司提供两个贷款方案,甲方案为向长城公司按10%和40%的利率分别提供2笔金额为500万元的贷款,共计贷款1000万元;乙方案为向长城公司按25%的利率提供贷款1000万元。问长城公司应作何种选择。
(1)如果利息按年支付,本金到期一次偿还,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每年支付利息=500×10%+500×40%=250(万元)
乙方案每年支付利息=1000×25%=250(万元)
两个方案每年支付的用资费用都是250万元,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都是为25%,从筹资的角度看,两个方案完全一样。
(2)如果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每年500500
=+=288.5(万元)
还本付息额(P/A,10%,10)(P/A,40%,10)
乙方案每年1000
==280.03(万元)
还本付息额(P/A,25%,10)
甲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为288.5万元,乙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为280.03万元,乙方案每年还本付息额比甲方案少8.47万元,从筹资角度看,长城公司应选择乙方案。
(3)如果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两个筹资方案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出量分别为:
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500×(1+10%)10+500×(1+40%)10
=500×2.5937+500×28.926
=15759.85(万元)
乙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1000×(1+25%)10
=1000×9.31323
=9313.23(万元)
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为15759.85万元,乙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为9313.23万元,乙方案比甲方案到期一次还本付息额少6446.65万元,从筹资角度看,长城公司应选择乙方案。
可见,在等额分期还本付息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条件下,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的年现金流出量并不等于(一般要小于)按个别资金成本加权计算得到的年现金流出量。
表2筹资方案还本付息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年限
方案12……910
按期付息
到期还本甲方案250250……2501250
乙方案250250……2501250
等额分期
还本付息甲方案288.5288.5……288.5288.5
乙方案280.03280.03……280.03280.03
到期一次
还本付息甲方案//……/15759.85
乙方案//……/9313.23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只适用于按期付息到期一次偿还本金的筹资方案决策,而不适用于投资方案的决策。因为投资决策需要考虑时间因素,按资金成本将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换算成同一时点的价值(通常为现值)。根据前面的举例可知,同一现金流量按照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现值要大于分别按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现值累加,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终值要小于分别按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得到的终值累加。所以,不能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来判断投资项目经济上的可行性。
一个项目投产后,回收的现金首先要用于偿还负债的本息,然后才是回收的投资成本,向股东支付投资收益。当企业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多种渠道时,决策者应站在股东立场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一个投资项目的优劣以股东净现值(或股东净现值指数)的大小或股东内含报酬率高低来判断,而不是按投资总额计算的净现值(或净现值指数)大小或内含报酬率高低来判断。即应采用股东净现值(或股东净现值指数)和股东内含报酬率指标来进行投资决策。
设Z1为负债投资额,Z2为权益投资额,I1为负债资金成本,I2为权益资金成本,X为每年全额现金净流量,X1为负债的还本付息现金净流量,r为股东内含报酬率,则:
Z1
负债还本付息现金净流量(X1)=
(P/A,I1,n)
股东净现值=(X-X1)×(P/A,I2,n)-Z2
Z2
根据(P/A,r,n)=计算股东内含报酬率r。
X-X1
如上例C项目的股东净现值和股东内含报酬率分别为:
负债还本付息500500
===81.37(万元)
现金净流量(P/A,10%,10)6.145
股东净现值(C)=(285-81.37)×(P/A,40%,10)-500
=203.63×2.414-500
=-8.44(万元)
500
根据(P/A,r,10)==2.4554,可计算得股东内含报酬率r=39.30%。
285-81.37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光纤通信技术 广播电视 传输
前言:广播电视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光纤传输,实际上除了光纤传输的方式之外还有微波传输和卫星传输的方式,但是光纤传输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性,非常适合广播电视的要求,比如成本比较低,但是传输的内容量非常大,因此,在广播电视传输中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光纤技术
一般最基本的光纤系统也必须具有五个要素,光发射器、光接收器、中继器、耦合器和连接器。光源会产生光波的信号,而电视不仅仅有光影还有声音,音频还有电信号,光发射器能够将这两个信号转换成为光信号,都转换成为光信号之后就能够通过光缆传输给接收器,在接收器上再次进行转换,将光信号转化成为电信号,然后发送给终端[1]。
因为在传输的过程当中,信号可能会有扭曲的情况,造成最终的成像可能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影响观众观看的效果,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中继器的参与,设立中继器能够保证信号在传输的过程当中保持稳定,并减少受损情况。当光缆在长距离的架构过程当中,一些光缆线过于长,或者是因为一些原因出现交叉的情况等等,为了能保证光纤的连接效果,也需要耦合器和连接器。
二、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传统的光纤通信技术经常会出现噪音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改造,目前的光纤通信技术已经能过有效避免这一问题。而且在一些现场的演唱会当中,将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得更加有效,演唱会当中有主会场和分会场,分会场往往会设立在全国各地,主会场的主持人在和分会场的嘉宾与主持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阻碍,这就是通过光纤通信技术获得的。
1、非压缩传输。非压缩传输主要指的是,信号从信号源发出,然后再经过传输的,最终到终端设备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进行处理。在一些跨年演唱会和体育赛事直播的过程中都是应用的非压缩传输,实际上一般的现场直播利用的就是非压缩传输的方式[2]。非压缩传输的方式对距离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当进行现场体育赛事报道的过程当中,一定还有电视机转播机房,机房和转播车的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会超过60米的距离。目前在很多非压缩传输当中,为了能够保证传输的效果,采用两套设备传输的方式,使用主设备的同时还应用冷备设备,双光缆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让信号传输地更加准确,还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3]。
2、压缩性传输。压缩设备可以对光波信号进行压缩,让信号的空间变小,然后再进行传输,因为信号的空间明显变小了,因此数据传输的数量可以更大,这点是非压缩传输不能及的。因为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都有自身的优点,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会同时使用,两者结合不仅能够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还能保证信息传递的稳定性。
三、适应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需求的FTTH系统
FTTH是一种光纤媒质的接入方式,将接入网局端和家庭住宅连接起来,引入光纤让人们可以在住宅当中享受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带来的便利。实际上一般有有线电视传输平台和双向传输平台两个平台,而FTTH则对上述两种平台都做出到综合的考虑,不仅能够兼顾有线电视传输平台,还能构成双向的业务。FTTH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但是按照部分的重要作用分割看恚一共有四个部分,首先是广播和宽带接入系统,然后是光分配网络,其次是配置系统,最后是网络管理系统。FTTH能承载业务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广播电视方面的业务,人们都熟悉的高清广播和电视广播等等,目前还有电视IP直播的业务,随着广播电视业务的不断发展,将会让广播电视业务更加丰富。还有一类是宽带接入业务,在宽带接入业务当中,主要包含了网络视频的功能,还有网络游戏的功能,以及一些点播的功能等等,可以看出FTTH所能承载的业务类型是非常广泛的,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性。
总结:本文首先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然后在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介绍其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两种应用,一种是非压缩传输的方式,另外一种是压缩传输的方式,特点是传输的量更大,最后介绍了FTTH系统,希望能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让广播电视传输更上一层楼。
参 考 文 献
[1]张学文,赵家文,叶德飞. 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09:55-56+59.
[2]胡亚楠. 光纤通信在广播传输系统中的应用[A].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3
(一)加强学习内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法律法规,全面履行《江苏省医学会稽核制度》和《江苏省医学会内部控制制度》《江苏省医学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踏踏实实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程序,加大审计力度,提高了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学习,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在审计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恪守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做到了秉公审计、廉政审计。
(二)财务收支审计江苏省医学会主要业务为实施政府受托项目即医学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医学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和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等)、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推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等,财务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项目以继续医学教育收费为主,项目支出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现金方式支付专家、学者的讲课劳务费,人力成本比例较高。内审部门未单独成立科室,但工作由财务科专人负责。各类学术会务均有财务科派员参加,负责收费与结算,内部审计对会务收支全过程实施监督,确保收入全部入账,支出合规合法,结合各类学术会议的预决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三)招投标工作积极参与学会各项招投标工作,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提出规范招投标工作意见和建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购,根据我会组织管理的特点,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完成年度预算采购任务,凡列入政府采购范围目录内的项目,一律实行集中采购。一年来,共参与项目招标、考察、谈判和验收二十多项,参与大宗物资的采购会审,参与仪器设备采购招标、议标、竞争性谈判等多次。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监督作用,并认真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和协调,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节约了财政资金,有效的维护了单位的经济利益。
(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进一步加强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对学会涉及的所有协议、合同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2013年共审核审签经济合同60多份,无违约合同发生,有效的规避了风险。
(五)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工作按照有关内审工作部署与要求,针对社会热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内审部门对学会车辆运行维护费用进行了专项审计。内审小组制定了专项审计流程,确定审计方案后,随机抽取了一辆公务用车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为2013全年该车发生的全部费用,具体包括发生时间、凭证号、任务内容、事项发生地、具体事项等,具体事项又分为汽油、过路停车费、维修保养、保险、司机误餐、安全奖公里数等,经认真统计和查询,比对和实地核查,审计结论与建议如下:审计结论:1、汽车加油存在不规范的行为。2、汽车维修没在省政府招标定点单位维修。3、部分汽车维修没有附维修清单。审计建议:1、建立车辆台账,实行定点加油一车一卡制度,并加强考核。2、车辆维修前需填写“车辆维修申请单”报管理部门,注明车辆故障情况及估计维修费用。3、报销费用时应附维修清单,更换部件要交回单位。4、登记公里数,核算佰公里油耗,加强考核。
二、内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14年,江苏省医学会的各种开支将明显增加,审计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内审工作的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展,人手少、任务重、时间紧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的内审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有序开展,以“三公经费”为内审抓手,进一步加强审计力度,要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产安全、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为学会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好审计工作。
三、2014年内审工作计划
2014年我们将进一步贯彻执行《江苏省医学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紧紧围绕2014年医学会整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加强审计工作的基础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突出管理质量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确保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薄弱的环节,切实认真制定2014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兼顾审计工作的覆盖面。2014年,审计工作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全面做好学会的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同时计划对印刷费进行专项审计,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零星修建和物资采购和“三公经费”的审计力度,创新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对一些项目跟踪审计、完善内控制度、招标投标、合同履行、材料与设备采购、会议预结算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项目跟踪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内部审计协会定期举办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从理性概念的分析切入,分析完全理性的内涵与缺陷,阐述更为接近人类真实行为的有限理性的产生机理,总结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理性成了人类标榜自身区别于动物的文明标签。人类通过理性的运用,一步步从蒙昧无知走向文明开化,并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但是,这种对理性的极度崇拜与自信,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人了困境,让人类意识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性都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确定了人类潜能与智力发挥的边界。
一、理性界定
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理性所涵盖的内容存在着差异。在早期心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中,理性指运用才智进行选择的过程,比如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理性作为“推理的特定思考过程”的同义语;而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理性则指选择本身,比如达尔和林德布鲁姆指出“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即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来说,该行动被‘正确地’设计成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
二、完全理性的内涵及其缺陷
(一)完全理性的内涵
完全理性假设是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完全理性假设包括:(1)所有经济主体愿意且能够最大化他们的预期效用;(2)所有经济主体有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意味着所有经济主体关于每个经济主体如何行动有完全相同和正确的信念。具有完全理性的行为人是个无所不知的超人,他具有纵向和横向方面完备的知识。在纵向方面,他可以预测未来;在横向方面,他通晓资源、交易伙伴和环境等情况。
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新古典经济学家构建了一个逻辑优美、结构严谨的经济大厦,全面论证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原理。正如主流经济学的典型代表弗里德曼的著名论断所述,“彻底的‘现实主义’显然无法实现;看一个理论是否‘足够’现实,只能看它就眼下意图而言,是否能做出充分好的预见,或做出比其他理论更好的预见”。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致使其形成令人称赞的完美体系和预测能力,但是这种完美只是抽象上的理想模式和方法,不仅经不起经济学内部的逻辑推敲,也经不起实践和现实的考验。
(二)完全理性的缺陷
自19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生经济衰退和危机以来,完全理性的假设就遭到来自各方的谴责和质疑,主流经济学理论根基存在的缺陷不断被揭示,主要包括:行为人的行动不仅受到理性的驱使也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行为人不具备完全的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无法像先知一样可以预测未来;行为人具有异质性和差异性偏好;无法量化全部选择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可能赋予每种效用数值,比较行动方案的优劣,也就无法进行理想中的选择。
西蒙明确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智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能够在他所面临的备选方案当中做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善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的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西蒙认为这种全知全能的经济人抽象无异于“奥林匹亚山神模式”,它对个人认知能力的假说,与现实中人类的实际行为或者可能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剩下的不过是“它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西蒙认为,这种经济人固然“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但同具有血肉之躯的人的实际行为(或可能的行为),看不出有多大关系”。原因在于,所有现实的决策者都面临着三重限制:一是“对后果的了解只是零碎的”;二是“对价值预见不可能是完整的”;三是“只能想到全部可能行为方案中的很少几个”。这三种限制表明了“理性的限度”。
三、有限理性产生的机理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在诺思看来,人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西蒙于1947年在《管理行为》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有限理性的定义,即行为人“主观上追求完全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的行为特征。按照他的理解,如果行为人在选择时主要运用了计算和推理手段,那么他的选择就是理性;如果他的选择主要受感性机制(比如情绪、天性和冲动等)的驱使,那么他的选择就是感性的。在此基础上,西蒙将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理性或完全理性视为实质理性,而把行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选择称为有限理性或过程理性。在西蒙看来,有限理性主要被刻画为一个余类—缺乏全智全能的理性,就是受限制的理性。全智全能的缺乏,主要指的是:不能知道全部备选方案,有关外生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无力计算后果。
西蒙开创了对有限理性研究的先河,后来者在他的基础之上作了很多有益的补充。
(1)斯科特(scott )比较权威性地总结了三种不同表述内容的有限理性概念: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巨大成本所产生的后果;能力的有限—人类科学知识存量的有限或人类未加协助的信息储藏及推理能力的有限;人类理解或思维中存在着系统性的扭曲。
(2)行为人自身的生理限制。弥勒(Miller )认为行为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受到来自大脑记忆的天生限制,这也是导致行为人只能不完全理性行动的内部原因。他发现,行为人的快速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人一项需要5一10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有限内存,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于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或排斥)。
(3)心智成本为正意味着有限理性。认知心理学主张,行为人的认知通过其心智模式来决定他的选择是否是理性的。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心智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正因为如此才使理性也是有限的。主流经济学认为行为人的心智是唾手可得的无限资源,获取心智的成本为零,进而行为人具有完全理性。但是,事实上的心智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在利用心智时必将有成本发生,如此则理性就存在限制。
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则加剧了对理性的制约。最近,有些学者则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大脑皮层的不同部分控制不同领域来解释有限理性的成因,有的则对有限理性进行建模研究。总的来说,对有限理性的关注使得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和脑科学等领域都融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也使对完全理性的假设批判得更有根据和更为科学。
四、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以稻草堆中寻针为例,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两者的差别在于:经济人企求找到最锋利的针,即寻求最优,从可为他所用的一切备选方案当中,择其最优者。管理人找到足可以缝衣服的针就满足了,即寻求满意,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程序。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这两个命题,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与完全理性基础上的最优决策机制进行比较,西蒙的满意决策论放松了对环境的限定,承认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但却严格了对人的限制,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主要受大脑的生理机制和由此而引起的认知因素(选择性注意)和动机因素(目的性行为)的限制。西蒙在对理性模式提出批评以及否定完全理性假定的不真实性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内容是:
1.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对其决策状况的信息掌握不完备。“按照理性的要求,行为主体应具备关于每种抉择的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而事实上,对后果的了解总是零碎的。”正是这种“零碎”的认识,使决策者囿于理性的范围之内。
2.在得到大量有关信息的前提下,决策者充分处理信息的能力仍然有限。在西蒙看来“知识的不完备性、预见未来的困难性以及备选行为范围的有限性,决定了‘客观理性’在实际行动中是不存在的。人类行为所依赖的既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客观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所讲的‘非理性’,而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学习及适应能力的体系,而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体系。”
3.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非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
4.决策者的主观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效果。决策者在试图构建一个问题的客观模式时,常常带有一种对问题先人为主的印象行动,致使主观的考虑渗人分析之中。当决策者获取信息时,他们是有选择的,有的加以重视,有的遭到忽略。一项决策的出台,应该是要预先确定目标和方向,然后才进行意向性的决策分析。
5.信息搜索行为的有效性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秩序的影响。对决策环境的搜索是按照下列目的进行的:(1)发现问题;(2)辨别备选决定;(3)决定结果;(4)确定评估标准。虽然决策者对这些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搜索战略,但搜索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穷尽的。决策者常常受到搜索过程早期发现的信息的影响,也受到先后秩序的影响。信息搜寻的最大困难在于搜寻对决策者的要求与过程评估对决策者的要求有矛盾。
6.“刻板印象”导致决策者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影响着他对后一个具体问题的态度。成功的经验能指导决策者在以后面对同一或类似具体问题时,提高信心指数,并且用同样的方法很熟练地解决该问题;而当决策者面对失败的问题,心理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阴影,从而导致畏首畏尾,有时甚至知难而退。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资本结构理论以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为重点,探讨了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的指导原则融资选择方式、优化资本结构规模等相关问题,并对企业实务融资结构决策提供了重要,本文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发展为主线,总结和发展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优化资本结构决策的五项原则
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率关系。其中债务资本是企业依法筹资、依法使用、按期偿还的资本来源,体现了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其利息的支付可作为费用在税前收益中扣除,具有明显的税盾作用;并且债息是企业负债时期固定偿付的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单位利润所承担的债息就会下降,从而提高了所有者的每股净收益,反之,则会增加所有者收益的额外支出,因此债务资本对企业盈余有强烈杠杆作用。而权益资本是企业依法筹资,并长期拥有、自主调配运用的资本来源,是一种所有者的资本,其收益的分配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定,没有支付股利的法定承诺;但作为权益资本,可以参与企业存续期间的赢利分配,从时间和支付率来看,其成本往往高于债务资本,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因此合理确定一个债务权益比率是降低企业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资本结构理论正是基于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从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融资的选择方式及优化结构的规律人手,在理论上阐述了资本结构的内在联系,从而给实务融资结构决策提供指导原则。
一、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卫·杜兰特提出的净收人理论、净经营收人理论与传统理论,标志着早期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开端。净收人理论认为,债务资本成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而企业理想的资本结构应是100%的负债,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价值达到最大化;而净经营收人理论认为,负债加大权益资本的风险,造成权益资本成本上升,抵消了负债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不变,因此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介于两种理论之间的传统理论则认为,企业一定限度的负债可以带来财务杠杆的收益,促进企业价值上升,而过度负债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使综合资本成本明显上升,反而引起企业价值下降,所以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对企业的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企业价值之间关系作了有益的分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资本结构理论的税收观点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从五十年代的MM理论提出为标志的,即企业在完全资本市场中,若不考虑利率的变动和税收的影响,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而只取决于预期的现金流量和投资风险,假定是理性的投资者、充分的市场环境,MM理论证明了企业价值偏移可以通过无风险的套利活动加以纠正。引入企业所得税因素后,MM提出了负债企业的价值是无负债企业价值与利息税盾之和,即由于利息税盾的作用降低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相对增加了负债企业的价值,当企业达到的100%的完全负债时,价值也达到最大化。MM理论以后的米勒模型中,把个人所得税的因素也考虑在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税盾收益,但只要符合债权人个人所得税后利益大于股东个人所得税后收益,举债还是能为企业增加财务杠杆收益,所以基本结论与MM理论一致,即企业完全负债获得价值最大。MM理论及以后的米勒模型没有考虑企业负债可能造成的财务危机、成本等其他因素,因而在实务中难以找到合理解释的证据,如行业间资本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行业内,不同规模的企业也不尽一致等等。
2.资本结构理论的财务危机观点
此观点是放宽MM理论假定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债务融资引起财务危机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资本结构决策论。在不完全资本市场下,负债企业的财务危机必然是存在的,也就是无法履行对债权人的承诺,比如现金流量的短缺不能按期支付债息,到期无法偿还本金等。同时财务危机也造成企业的危机成本,如拮据成本,在财务危机之时,往往引发企业在建项目的停顿、紧缩和取消,从时间的延误和投人的增加都会产生一定的损失;其次财务危机也向供应商、客户传递不良信号,可能导致产品的不信任、商业信用的取消等,加大了企业的各项支出;再次财务危机可能会中断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打击职工情绪,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后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协商、调节,也会损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危机的深化还可能造成企业破产,而产生一系列破产成本,包括律师费、注册会计师费、审理费用、清产核资费、相关性行政开支等破产程序性支出,以及破产导致经营者短期化行为的价值损失,如推迟修理、拍卖资产、降低产品质量等获取资金的行为。企业的危机成本随负债的增加而加速上升,因此适度的负债应当控制在财务危机成本现值等于边际利息税盾之时,此时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价值最大。
3.资本结构理论的成本观点
由于企业是各利益主体契约关系的联结,因此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在一定合约的规范下,构成了委托关系,相对于所有者、债权人而言,经营者是承担受托责任的者,但委托、受托者作为不同利益的代表,其目标是不尽一致的,因而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会增进企业的成本。例如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内部信息制造道德风险,主要是追求报酬以外的享受、福利、闲暇等个人收益,而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高权益比率的企业主要来自所有者的监督与约束,但所有者信息的拥有量不会因此显著增加,监督、约束的软化必然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财务风险也趋扩大,债权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经营者施行必要的约束和规定,以降低债务风险,多头的监督和约束大大减少了道德风险的可能,进而减少了成本,同时债权的增加使企业的股权更集中,减少了股东间的冲突(如搭便车行为),促进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降低了成本。但债务比率的过度提高,企业将面临高风险的偿债压力,要求经营者努力经营、改善现金流量,以减少企业债务危机,对经营者增加薪酬、施与股权激励等措施由此会增进成本;债权人对高债务比率企业往往规定更多的限制性条款,使企业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造成企业价值的损失,同时对高风险的债务,债权人也要求高利率以补偿承担的债务风险,额外的投资损失、债息支出加重了企业的成本。由此可见,适当的债务权益比率能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
4.资本结构理论的激励观点
在企业的债务资本比率较低时,债权人的利益有很大保障,因而债务约束较少,债务的激励效果也不显著,对经营者的激励主要为报酬、股权激励形式,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只要经营者没有掌握100%的股份,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利益的动机,经营者会违背所有者的意愿,导致企业价值的转移(企业利益攫为私有)或减值(偷懒行为),因此股权和报酬的激励是欠缺的。随着债务比率的上升,债务激励可以促进经营者改善经营、增进现金流量,这种激励作用主要有:(1)约定期限的支付债息与本金,使经营者有必要对未来的经营状况加以关注,实现现金流的平衡;(2)债务比率的提高意味着财务杠杆作用的加大,只要债权收益大于债务成本,经营者的股权收益因此而提高;(3)高债务比率加大了偿债风险,为了保持现有利益(一旦发生财务危机,经营者拥有的一切都将丧失),经营者也必须努力经营,同时债务约束性条款的作用,也可能降低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债务激励的套牢作用随负债程度的加深而递增。但是经营者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债务激励空间有限),也即企业随债务比率的提高,激励边际效率呈递减,另外高负债意味着低股权比率,权益激励作用也是下降的,由此导致激励约束的软化。综合两种激励因素分析,优化的激励方案是以合理的资本结构为前提的。
5.资本结构理论的控制权观点
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不仅在收益分配上有区别,在控制权的安排上也是不一样的。对债务融资而言,如果经营者按期还本付息,则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日常控制权,所有者获得财产的终极控制权,如重大决策权、收益分配权等;当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资不抵债之时,债权人就可接管企业控制权,经营者和所有者丧失控制权,显然债务融资的控制权与财务危机制相联系,而权益融资的控制权是与企业的清偿能力相关。企业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类权利的配置与企业的融资形式是相随的,·即在不完全信息的契约结构下,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所有者之间的安排是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选择,例如所有者因财力所限或对经营者监管乏力,导致控制权制衡失效,因此引人新的权利控制主体是权利配置优化的必然选择,实现经营权利的债权控制化,能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在现实中,低负债比率往往缺少债权控制,随着债务比率的提高,债权人获得部分控制权(主要是债务契约的约束管理权),使经营者得到多方的权利督导,有可能改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企业价值,随着债务比率进一步提高,财务风险加大财务危机,债权人就可能获得全部的控制权,此时等同于权益资本的控制权,难以保证形成有效的权利制衡制度,须施行再融资的安排,实现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因此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形成有效控制权分配的必要前提。
6.资本结构理论的融资顺序观点
在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中,股票融资尽管是可供选择的来源,但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必须拥有其他的融资方式,而可能的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票融资。首先债务融资与股票融资相比,债务融资需要还本付息,而股票融资不存在股利分配的压力,视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而定,因而债务融资的硬性约束特点能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信号,有可能提高股价,促进企业价值增值;股票融资往往意味着企业筹资乏力、前景暗淡,使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从而低估企业的市场价值;另外债务融资成本较低,不易丧失控制权,在企业发展前景较好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和盈利能力。其次,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相比,内部融资不存在筹资费用,并无须磋商就可能自由方便的运用,是一种低风险(无需偿还)、低成本(直接获得)的资金来源;同时收益的资本化也预示着企业良好的成长趋势,能增强投资者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股票价格。融资顺序理论也预示着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合理比率,才能促进企业价值的提高,低债务比率是意味着不合理的资本结构,而高债务比率是高企业价值的表征,但过高的债务比率由于成本破产风险的存在反而使企业价值趋下降,一定内部留存收益也制约着债务比率的过高,因而客观上存在合理的资本结构区域,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资本结构的优化原则
在资本结构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或调整企业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融资比率,是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问题,由于资本结构理论还无法提供可行的计量模式,因此在实务中如何决定最佳资本结构比率还是财务管理的一大难题,如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比率有高达70%以上的,也有不到20%的,分布极为广泛,但是不是说无规律可依呢,显然不是,运用资本结构理论,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及相关的环境因素,还是存在优化资本结构的一系列原则。
1.资本结构的成本效益原则
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的比较收益是决定融资方式的首要依据,通常采用EBIT-ESP息税前利润一每股收益)分析法(无差异分析法)进行,即首先确定两种筹资方式下相等的息税前利润,然后再与企业预计的息税前利润进行比较,若预计收益大于平衡点收益,则债务筹资能创造财务杠杆收益,因此采用债务筹资增加企业价值;反之则可采用权益筹资。显然简化的无差异分析法只考虑固定的债息作为债务成本,而忽略债务比率的提高而产生的财务危机成本,以及债权人出于债务资本的安全而对企业监管所发生的成本(低债率时由于股权的保障可以免去监管);而在权益资本筹资时,也应充分估计成本的增加,如促进机会主义、经营激励的增加支出、股价的低价发行等,这些额外支出都会削减企业的未来收益,因此无差异分析法的债息成本应包括债务利息、财务危机成本、监管成本等,而预计的未来息税前利润应考虑该种筹资式下的成本在内,综合考虑上述的费用支出后,再根无差别点加以判别分析,来决定那种筹资式。
2.资本结构的治理优化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债务与股权不仅是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且应看作是不同的治理结构,正如前文理论所述,资本结构对经营者的激励效应随比率变化而变化的,优化资本结构能提高经营者的激励;同样资本结构的不同组合也反映了企业控制权的配置状况,资本结构的变化过程是控制权争夺的过程;而不同的资本结构表现了委托效率的差异,合理的资本结构促使成本的降低。因此在实务融资中,应注意债务融资激励与权益融资的激励特征,如高比率债务融资与高比率权益融资的激励效用呈递减规律,而两者的协调配合能产生激励效用的极大化,即边际权益激励与边际债务激励相等时,经营者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在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上,100%的权益比率,易助长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应当适度负债,使经营者同时受到债务风险威胁及相关的债务控制(如条款约束、接管的可能),可以大大减少经营者随意支配现金、追求个人目的的投资消费行为。在委托的框架中,引人债务资本,经营者作为所有者、债权人的人,受限于双方给予的受托任务,监控的范围、程度必有所提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由此看来,资本结构优化过程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过程。
3.资本结构的优序分析原则
企业实际的融资方式中,出于融资成本、财务风险难易程度的考虑,企业往往遵循一定的融资顺序,各种融资方式都是在成本收益比较的基础上行事的,一定程度上能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依据前文理论,企业需筹集额外资金时,应首先考虑内部融资,而留存收益是取得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只有在内部资金9乏时,才考虑负债筹资,如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时机成熟也可以发行公司债券等其他债务资金;在前述渠道不畅通或者债务资本比率很高时,运用股票筹资能改进企业的资本结构。当然融资优序作为理论与经验的推导必须结合企业实际,特殊情况可以组合融资也可以倒序融资,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票融资,一方面发行股票获得的资金是“无成本”的,与上市公司较少发放股息红利相关;另一方面,经营者利用圈得的钱可以随心所欲的运作,与公司治理不规范、缺乏约束相关。而债务资本约束较硬,还存在偿债风险,与权益资本相比就不具有相对优势。
4.资本结构的市场、行业分析原则
密切关注市场的反应,注重市场、行业的信息分析,及时调整资本结构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有利举措。如市场利率下降时,企业可以不用自有资本,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的债务资本,以促进企业价值的最优化;其次也可以利用股票价格的波动来判断企业筹资的合理性,发行债券引起股价的下跌,意味着企业预期的危机成本、成本可能超过利润税盾所带来的收益,因而企业应逐步转向权益性资本的筹措(利用内部资金,发行股票等);当预计到企业未来的经济形势趋于好转,有大量的现金流人,可及时增加债务资本,以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通过企业与行业平均资本结构的比较,可以明确企业目前资本结构的偏低或偏高,并说明企业对债务资本的杠杆利用是否不够,还是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明显偏高,并由此决定调整资本结构方向,以增加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