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1

手机依赖症

文/孙文茹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也悄然现身了。

石小姐是白领,由于工作的需要和外界联系频繁,手机便成为她形影不离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他人。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石小姐被调去从事行政工作。工作性质的转变使得接入的电话骤然减少,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石小姐开始感到十分焦虑,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还经常把别人的电话铃声当成是自己的手机在响,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

究竟什么原因让石小姐的情绪变化如此之大?心理咨询师张建认为,这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张建解释说,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追求时尚的白领阶层往往频繁更换手机或一人多部手机,是对手机最为关注的人群。加之工作压力大,对手机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大,这种心理的不适应状况在白领中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此外,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手机依赖症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明明走几步就可到达的地方,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电话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焦急难耐,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网络依赖症

文/刘流

在现实中与人交流会让你觉得麻烦,现实的生活让你觉得厌烦和压抑,于是你习惯于在网络里寻找生活乐趣,你会觉得在网上跟人说话、交流要轻松很多。你每天都想上网,一旦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就去网上查。这时,你可能不知道你已经得了网络依赖症!

判断网络依赖症的标准为:下线后总念念不忘网事、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无法控制用网、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上网比工作或其他的事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上司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疏离和失落感。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人因为长期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交流,而导致在面对面交流时“无言以对”。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吴小姐,几乎和客户所有的联络都是在MSN上进行的,在网上除了聊工作,还可以说说彼此的心情、喜好等个人问题,她也因此与许多客户“走得很近”。而令吴小姐不解的是,每次她和客户见面时,却发现没有什么话题可聊,常常会冷场。但只要一回到网上,沟通立刻就顺畅起来。

“这就是网络依赖的后遗症。”心理专家指出。长时间通过敲打键盘这样机械的方式与人交流,难以感受到直面接触时的真情实感,无疑会对人的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负面影响呢?专家认为,白领可以适时放弃使用MSN,创造机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必要时逼迫自己强制断网,并积极参加一些朋友聚会,找回没有网络时的娱乐方式。

快递依赖症

文/ 傅洋

“怎么还在中转站上,急死人了。”一遍遍刷新着发货的快递单件证号码,刚刚从广州购买了新版秋装的上班族刘小姐焦急地等待着快递人员上门送货。购物后频繁查询快递送货进程已经成了她和许多白领的一个习惯。

当点击鼠标、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越来越流行,白领一族和快递人员也开始了频繁接触。笔者了解到,相比两年前,在一个写字楼内,快递送货的数量增长了两倍。很多年轻的白领更是得了快递依赖症,不但网购叫快递,甚至连买菜、搬家也叫快递帮忙。

“大家都以为写字楼送信函的多,其实现在什么都送。”快递员王培正告诉笔者。有一次,一个写字楼的白领打电话叫快递晚上把菜送到家去。原来,这个白领主妇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菜市场买了菜和生活用品,晚上还得见客户,就放在前台叫了快递给送回家去。“还有公司发了果盒等东西不想拎着上地铁的人也叫我们送,不过,路远的人还真比打车回家划算。”

有时赶上附近的商场打折了,写字楼的女白领中午就会出去血拼一番,很多拿不动东西的女孩也找快递送货。前一段时间,有公司的员工被裁或者辞职离岗,东西都打了十几包,不叫搬家公司,却找来快递公司把箱子一个个送走。

在王培正眼中,白领们最爱网购的物品是衣服、饰品以及手机类电子产品,其中也有不少比较奇怪的物品,开始以为是上班族给孩子买的,一问原来都是年轻的白领自己玩儿的。比如纸模型、布袋木偶、橡皮泥、魔方、九连环,也许工作压力太大了,对调剂生活的玩具需求也大大增长。

甚至还有人要求快递宠物。不久前公司就接到一个电话要快递员到一个小区传达室。快递员到了,发现一个牵狗的女孩正在等着,就问东西在哪儿。女孩指指小狗说,就是它,快递到一个朋友家寄养几天,打车怕被司机拒载。当然,快递公司不能快递宠物,按照规定只好拒绝了。

针对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快递方式,心理专家提醒,虽然快递能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好工具,合理、理性、谨慎的使用也是有必要的,否则,过犹不及。此外,也不要因为快递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要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和人交往,生活中除了快递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拥有的东西。

虚拟社交依赖症

文/水晶

越迷恋越疯狂,越迷恋越孤独,“虚拟社交依赖症”正在都市中日益泛滥。

调好闹钟半夜起床,只为了偷到一棵“菜”;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只为了抢在屏蔽时间段之前把“车停好”;做出详细的EXECL表格,将所有朋友栽种“庄稼”的收获时间“登记在册”,为的是在精确时间上网收割,力求“颗粒归仓”……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开心网,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不自觉地过上“开心时间”,有人甚至因此被单位开除。某心理咨询师指出,虚拟的网络社交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实际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表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他建议,与其依赖网络上的虚拟社交,不如离开电脑,真正地走出家门。

一份专业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开心网的用户不乏美国、日本、欧洲等海外用户,但主力人群仍是上海、北京等中国城市的白领,占总用户数的7成以上。

一家外资企业的负责人金小姐告诉笔者,上个月公司刚刚开除了一名屡教不改的“开心迷”。“每隔几分钟,他总是控制不住要去‘停车’,不能集中精力工作。”由于公司绩效是以小组的业绩计算,他的精力不集中导致上传数据等小错误不断,大大影响了小组的考核绩效,导致同事怨声不断。“我们劝过,但效果不好,只能开除了。”

“迷恋开心网,有如染上赌瘾,用术语来说,就是虚拟社交依赖症。”心理咨询师任虹告诉笔者,在这种“痴迷”与“疯魔”的背后,是裸的现实需求,如交友、集体游戏、释放压力等。参与者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无疑会大大弥补现实生活中朋友越来越少、聚会越来越难的缺憾。

然而,开心网所培植的自恋、自尊、乐趣是虚幻的,它容易降低人们处理现实事情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

摆脱依赖症的五个关键词

文/一名

承认依赖症患上依赖症的人,往往很难把握自己,不知道正常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这时候可以对照以下几条标准,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不管怎样,这件事都要先做”,在你的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一件事。这件事会给身体或者经济带来不良影响;自己已经发现了它坏的影响,可就是没法放弃,总是重蹈覆辙。以上这些,哪怕只有一条符合,你就已经在依赖症的边缘了。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并承认自己有依赖的倾向,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不自责患上依赖症的人,有时会对自己苛求,希望自己能在拒绝依赖的过程中变得更坚强些,但这种过度的自我控制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越陷越深。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去做的,但是实践过程中却没能办到,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要责怪自己,更不要强迫自己,要学会经常自我表扬。

寻求他人帮助要想从依赖症中解脱出来,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个人的过度努力反而会产生新的压力。有的人原先依赖症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却又很快陷入了努力过程中产生的新依赖症中。但如果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会从谈话中发现患者本人可能从未察觉的一些情况,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一个人独处,并不等于被别人孤立。患上依赖症的人要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依赖别人,也不依赖某种东西或行为。独处的时间能够帮助一个人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独立个性所必须的,这是改善依赖症的关键一步。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手机使用 合理使用

一、关于我校学生手机使用的调查问卷分析

1.学生手机使用的普及度高。

本次调查覆盖我校2个专业,08、09级2个年级中部分班级,共10个,发出问卷321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其中95%的问卷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研得到结果。内容由学生本人完成,结果较为真实可信。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生中,93%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拥有1部手机的占78%,拥有过2―3部手机的学生占18%,拥有3部以上的占4%。82%的学生手机是父母购买的,16%的学生手机是亲友馈赠的,只有2%学生的手机是自己打工攒钱购买的。

2.学生对手机的使用缺乏正确的分析和控制能力。

(1)学生在手机上的花费过多,容易造成攀比现象。

调查显示,73%的学生手机购买价格在1000―2000元,11%的在2000―3000元,甚至有少部分同学的手机超过了3000元。

在手机月消费数额这栏,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100元左右,只有8%的学生能把手机的月消费控制在50元以下。

(2)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很普遍。

在调查问卷中,52%的一年级学生选择了在课堂上偷偷使用手机,二年级学生中的人数比例上升到83%。

(3)学生使用手机中娱乐功能占大多数。

在手机的各个功能选项中,学生使用最多的五个选项分别为:发短信,聊QQ,打电话,上网,听歌。其中近90%的学生将“发短信”放在了第一位,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被称为“拇指一族”①。

(4)学生手机的联络对象以同学朋友为主,极少与家长、老师联系。

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联系对象的排名依次是:同学、朋友、网友、父母、老师。近50%的学生在“是否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老师”栏中选择“否”,只有5%的学生会在“节假日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祝福家人或老师”。

3.学生对手机高度依赖,影响了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这次的调查中有一道题是:“如果走失,你如何找到方向?”53%的学生选择打电话问朋友或家人,21%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查询,只有8%的学生选择问路人,至于自己看影子辨识方向的选择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日常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更是明显,在“一小时内翻看手机的次数中”近90%的学生选择了10次左右,也就意味着每隔5分钟左右他们就要看一次手机。

二、中职学生不合理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手机作为新科技的代表产品,起初它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通讯,然而这并不能满足人们,人们不断研发,手机的样式、品种、功能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勾起人们对其的购买欲。

学生无法合理利用手机的原因首先在于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学生经历了中考的磨难之后已经是脱了一层皮,家长自然会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希望孩子能开心,因此手机不仅成为了“大学生”的入学“三大件”,而且成为了中学生的必备品。现在不少职校学生都住校,家长为了方便通讯,便给孩子买了手机。给学生买手机无非就是希望可以时时监督学生,给学生安一个“遥控器”,家长希望全程监控学生,不管他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都能时时掌握。如果学生出了事情,也可以及时和家里取得联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要跑到网吧去游戏,玩玩手机也没有什么。手机越来越时尚,这一点不能忽视,学生们已经将手机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富贵的标志,但这又预示了什么?很多职校学生追潮逐流,自然不会放过手机这一象征,于是校园中掀起一波“攀比风”,一些人在比谁的手机好,最新款、最贵,以此来显示自己家财万贯。很多老师都说:学生的手机现在比他们的都好。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学生们为了攀比,为了跟上“潮流”,不停地更新手机,一天一个样,一周全都换。甚至没有手机的学生会成为被鄙视的对象,导致心理不平衡,吵着闹着向家长要手机。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爱只得给买,却不知买手机要钱,换手机也要钱,养手机也要钱,学生自己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却不断地增加家庭的负担。这些父母本身的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职业学校的课业负担没有普通高中那么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也相对较多。我校封闭式的管理让很多学生没有办法自由外出,因此选择用手机打发时间成了他们的最大爱好。职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应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和交流能力,但是课余时间全被手机占用,他们本应具有的素质已经被消磨殆尽。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拇指一族”。聊QQ、“偷菜”、赛车,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却在一点点蚕食着学生的自控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对职校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指导不够。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都不令人满意,充满好奇心,缺乏自控能力。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没有正确地疏导这种好奇心,反而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制止。由于孩子叛逆心理,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因此手机短信聊天、上网就成了学生与同龄人交流的最便捷手段。上课时老师在讲台的口干舌燥抵不过手机短信的提示音,上课期间铃声接二连三地响起,严重阻碍了公共秩序,老师不得不停下指责一番。于是有不少学生开始耍小聪明,不再接电话,却是在桌子下不停地敲打手机上的键盘,无声无息的,一堂课就可以在聊天里轻松度过,虽然没有影响课堂,却让自己白白地浪费了一堂课,浪费了父母的心血,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学生在网络聊天时轻信他人,被人骗取钱财的事例已不鲜见。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互相攀比手机是否高档,造成打架、偷窃事件。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并没有在日常教育(例如德育课)中将学生的是非观、金钱观等方面与合理利用手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

1.家长应树立对手机的正确认识,从行动上做好榜样。

手机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合理使用手机,就能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帮助。学生手机具备闹钟、课程表、短信息、简单的通讯功能就可以了。至于上网、移动QQ、聊天室等功能完全是不需要的。家长应就手机问题和孩子平等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方面的过多干预,往往会让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感到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孩子就因此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甚而发展到在生活中怀疑一切。因此,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家长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教他们学会文明使用手机,上课时关闭手机,必要时才开机与家长或同学联系。若孩子自控能力很薄弱,家长可以适当关闭一些手机功能,帮助他们戒除“手机依赖症”②。

2.学校应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合理使用手机”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我们要用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及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手机,将“合理使用手机”的观点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及班级学校活动中。首先帮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手机的作用。帮学生分析校园内手机盛行的原因、危害,然后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变课堂内玩手机为课余的联系,变非正常的频繁联系为正常的偶尔联系,变影响学习的玩乐联系为帮助学习的讨论联系。其次,帮助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逐步戒除“手机依赖症”。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阶段对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职业学校学习的特殊性,从而使他们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学生理解现在不应带手机不等于一直不能带,在校不能带不等于假期和将来走向社会不能带。鼓励学生假期勤工俭学,自己赚取下学期的手机费,这样既能让孩子磨练自己的意志,又能让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从而约束自己随意打电话的行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因此根治学生校园带手机问题要从人人、时时、事事抓起,要持之以恒,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马虎大意、听之任之。

3.学校应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目前已存在的校园“手机依赖症”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手机虽然便于孩子和家长联络,但学校和家庭在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通过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学校不提倡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原则上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确有特殊情况需使用手机的学生,在父母双方签名同意后,可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校方有权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获准携带手机的同学必须严格遵守《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从携带手机到校之日起,到班主任处登记并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班主任核实后上报学生处备案。若学生上课开机,或在上课期间、课间、就寝时间使用手机,班主任、任课老师、宿舍管理人员等可扣留其手机交德育处,由德育处联系家长领回,并取消其校内使用手机的资格。当然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长期严格执行该规定,一旦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尽管中职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只要老师、家长与全社会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学生滥用手机的弊端,家长、学生通力配合,全校上下齐抓共管,一个安全和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就一定会出现。

注释:

①拇指一族:喜用手机发短信进行交流的人群。

②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表现为对手机的过于依赖,交流多依靠手机完成。

参考文献:

[1]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教育与职业,2001,(2).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3

摘 要:手机上网已经影响到高中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分析手机新媒介具有的特征,手机新媒介的变革性意义,以及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认为要对高中生使用手机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机;新媒介;高中生;管理;德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3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新媒体,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手机媒体进行深入研究,解决高中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本文基于高中生手机用途视角,对手机新媒介进行哲学思考。

一、手机新媒介具有的特征

现在高中生所使用的多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随时性。虽然学校要求学生不把手机带进课堂,但有时很难杜绝。智能手机的随时性就在于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上网,浏览网上的各种内容,或玩一些手机游戏。这种随时性,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加大。第二,随意性。智能手机具有多种功能,学生可以不经家长和教师审查,随意各种信息。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游戏泛滥,有时给涉世未深的高中生造成伤害。第三,中介性。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介是高中生进行信息搜集、情感交流的工具之一,也是高中生接触不良信息的“中介”。调查显示,个别高中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抢劫盗窃等不良社会行为,有些是通过手机网络“学习”到的。第四,被动接受信息性。智能手机的多功能和网络管理的困难,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一些不法分子经常肆意不良信息,干扰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心理上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五,置换性。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把任何信息发送出去,部分高中生于是通过手机网络抒发心情,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为了拥有一定的粉丝和点击量,而不分好歹随意信息。这让人们陷入思考:人不再是手机的主人,而处于奴隶或仆人的位置。

二、手机新媒介的变革性意义

手机新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悄然发生改变。第一,人机交互新时代。手机新媒介的出现,代表一个人机交互新时代的来临。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实现信息随时随地沟通,一些公众活动、日常生活购物以及银行支付功能,皆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第二,人类信息传递新模式。过去手机功能有限,一般只作为单纯的通讯工具,而现在智能手机功能众多,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传递,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文化传播更加方便自由。第三,日常智力考量。智能手机带来信息传递便利化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者提出新问题。一是部分高中生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手机依赖症。对部分高中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刻都不能离开手机。一旦离开手机,就有莫名的失落感和烦躁感,甚至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二是手机弱化部分高中生的智力。在学习过程中,部分高中生遇到问题不再独立思考,而是把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交给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的手机。部分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再冥思苦想,或求助于同学、老师,这使得自己的智力开始弱化,情感开始淡漠,合作精神开始淡化,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分析

从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可以有一个具备基本通讯功能的手机,但不能沉溺于智能手机的世界。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可作如下分析。一是看对高中生的学习有没有促进作用。高中生必须以学业为重,远离各种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的诱惑。调查显示,部分高中生意志薄弱,沉溺于光怪陆离的手机世界,而越是沉迷于手机,学习上就越糟糕。二是看对高中生言行与理想有没有负面影响。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够正确看待手机,理智地使用手机进行网络学习,或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但也有极少数高中生受手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开始下降。据报道,某初中生因母亲反对他玩手机而在大街上出手打母H、某高中生不满手机被没收而将班主任杀害。这虽是个案,但也说明越是沉迷于手机的学生,则越言语粗俗、行事粗暴、没有远大理想。三是看对高中生消费观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高中学生之间有时也出现攀比现象,影响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在学校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拥有多种功能,逐渐成为高中生进行网络学习、情感交流、资源共享、游戏娱乐的工具,对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学校要对手机新媒体进行深入研究。要解决好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避免出现“手机焦虑症”“低头族”等不良现象,并将手机新媒体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是省级课题“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0830

作者简介:董艳红(1981-),女,甘肃通渭人,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婷.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调查报告――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8).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范文4

收入来源。在对主要消费来源的调查题目中,选择主要由家庭供给的占比为91.6%,选择兼职的占比为5.2%,选择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占比为3.2%。同时,在选择兼职的学生中,来自农村或城镇的学生占绝对比例。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部分学生通过家教、餐厅打工、网上开店等兼职方式获得收入,但大多只能作为辅的收入来源,家庭供给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与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上所表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不同,其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化。

消费方式。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日常购物方式进行调研。在对购物方式调查的题目中,有86.9%的同学同时选择了外出购物和网上购物。并且,调查结果显示,网购商品种类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帽、鞋、袜、饰品、零食到学习用品,甚至各类电子产品。由此可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购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

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评价与存在问题

受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消费结构来看,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以饮食消费为主体,交通通讯、电子消费等消费项目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消费方式来看,电子消费方式深受90后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其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从收入来源来看,仍然以家庭供给为主,与消费结构的多样性相比,其收入来源则相对单一。整体而言,上海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从上海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环境来看,其消费水平基本适当。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消费习惯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饮食消费健康意识淡漠。问卷调查显示,饮食消费虽然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中占较大的比重,但通过对其饮食消费细目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饮食消费上随意性较大、健康意识淡漠。

1.1校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饮食安全存在隐患。在对每周校外就餐多少次的调查题目中,选择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32.6%,甚至一些高年级学生经常性地在校外就餐,学校周边的小餐馆、小吃摊生意异常火爆。然而,如上就餐场所在原材料采购、餐具使用卫生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1.2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知识匮乏。调查问卷显示,3成以上的学生不经常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价值不高。在被问及日常饮食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时,76.8%的学生选择的是菜品的口味,而非营养均衡,多数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并且,不少学生喜欢油炸食品和重口味食品,而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量不足。

1.3零食、饮料消费过度。大学生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爱零食。调查问卷显示,8成以上的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零食消费平均占大学生饮食消费总额的26.9%,这也是大学生平均饮食消费较高的原因之一。并且,部分学生经常以零食代替正餐。另外,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日常饮水量不足,没有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常以饮料代替白开水。

2.电子消费追赶时尚`,娱乐化倾向明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消费作为新兴消费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从随身听、游戏机、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电子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开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学生在电子消费中普遍存在如下不良现象:

2.1求新求变心理突出。调查问卷显示,73.5%的大学生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时尚和品牌,而非实用性。新外观、新款式、新功能的电子产品通常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不少同学坦言,在电子产品消费中喜欢追赶潮流,“更新换代”较为频繁。这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相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化倾向。

2.2电子产品娱乐化。当前大学生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娱乐功能所占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功能。调查显示,78.6%的学生表示,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外,他们经常用手机玩游戏、上网等。同时,70%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除了毕业写论文和找工作,平时真正用电脑处理文档、查阅资料的时间并不多,远远低于用来玩游戏、看视频等娱乐的时间。甚至一些学生对电子产品有成瘾性依赖症,习惯性地在课堂上玩手机、电脑等,使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

3.缺乏明确的财务规划,冲动消费、从众消费行为突出。

3.1缺乏财务规划。调查显示,65.4%的大学生对于每月的消费开支没有明确的规划,95.7%的学生没有记、账习惯,7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较差。在对月消费额较高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了解到,不少学生持有“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的消费观念,以至于出现“月初富翁、月底负翁”的境况。虽然月消费额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学生会对日常生活以外的开支,如去娱乐场所消费、买高档化妆品和服装等有较为理性的节制,但他们也表示,对于每月的开支很少有明确的财务目标和规划,大多数学生属于“跟着感觉走”。仅有少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消费计划,特别是月消费额较低的学生,除饮食、通讯费、交通费等必不可少的花销外,额外支出较少,消费相对理性,属于“精打细算”型。

3.2冲动消费、从众消费现象突出。由于缺乏明确的财务规划,大学生的冲动消费现象也较为突出。调查显示,78.2%的大学生会受商场的促销、打折等宣传活动影响而购买当时可能并不需要的商品,比如衣服、食品等。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消费中的羊群效应。调查显示,无论是衣服、鞋帽、饰品,还是各类电子产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72.9%的大学生表示,其在商品的购买过程中最信任的信息媒介渠道是同学或朋友的经验传授。这一方面与大学生活高度的聚群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从众心理。甚至有些学生通过其消费行为的趋同性,以保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自我认同感。

引导科学消费行为,加强高校理财文化建构

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对理财能力的培养和理财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理财能力的培养和理财文化的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其科学的消费行为,加强高校理财文化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引导科学饮食消费行为。

当前不少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健康饮食意识淡漠,饮食消费行为随意。因此,大学生饮食消费干预措施和饮食健康教育亟需“跟进”。

1.1提升学校食堂服务质量,减少学生外出就餐机会。其一,丰富学校食堂菜品种类,增加特色小吃、点心,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饮食需求;其二,深化特色化经营模式,适当增加特色餐厅,以满足学生生日、节日等特殊就餐需求;其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缩短采购链条,大力推进平价菜制度,提高学生饮食消费的“性价比”。

1.2普及营养健康常识,培养科学的饮食态度和消费习惯。其一,充分发挥高校社团作用,定期开展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讲座,普及食品营养和安全的基本常识;其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入手,培养其科学的饮食态度,尤其要培养大学生按时吃早餐和科学消费零食的习惯;其三,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实行积极的干预措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大力推广营养餐。

2.引导大学生电子消费行为回归理性。

2.1加强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和现实需要购买电子产品,并充分考虑其实用,而不是盲目跟风、攀比或者过分追求时尚和品牌,从而使大学生的电子产品消费趋于理性化。同时,应充分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为电子产品消费开支金额相对较大,通常是由家长“买单”,因此家长应从经济源头上控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度消费。

2.2严格加强高校课堂纪律管理,减少电子产品娱乐化的不良影响。如今,大学课堂上玩手机、玩平板电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视电子产品为玩具的学生不在少数。虽然有些高校对此也出台过一些相应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流于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也与课堂纪律管理不严格有关。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使电子产品对大学生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负面影响尽量弱化。

3.加强理财教育,建构理财文化。

消费与理财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加强理财教育、建构理财文化必不可少。理财专家指出,大学时期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同时,增强其“财商”的培养,在大学校园建构和谐的消费、理财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1培养理财观念。大学阶段是理财观念和理财习惯的形成阶段。然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2.6%的同学认为自己尚未步入社会,除家庭外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没财可理”。还有学生认为“财是赚出来的,不是理出来的”、“理财是富人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并且,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不少在校大学生将理财等同于投资,认为理财就是炒股票、买基金等。由此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理财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因此,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3.2学习理财知识。调查显示,82.9%的大学生表示,对理财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万事达卡的“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75%的大陆受访大学生对个人理财培训表示感兴趣,但是受访者中认为学校没有提供适当和足够的个人理财教育的占72%。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教育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即便是一些财经类专业开设有理财课程,但常以理论为主,偏重于证券、基金等投资知识的论述,真正贴近大学生实际消费情况和财务状况,能为之所用的理财知识则较少。高校应把理财教育以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积极普及理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