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1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十二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希望密切相连。 “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
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解字》等书认为“逸”字表示兔子“善逃”。这表明,兔子是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
于是又有“奔逸”“逃逸”“逸失”“游逸”“隐逸”“安逸”“逸闻”“超逸”等词汇。
3只兔叠在一起组成一个汉字,表示跑得飞快的样子。
“冤”字则是替善良的兔子“鸣冤叫屈”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冤,屈也。”意为兔子在网或栅栏之下,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不能舒展。引申为“冤屈”。于是便有“冤枉”“不白之冤”“鸣冤”“申冤”等一系列词语。而兔子居有冤之首。可见,可爱的兔子最值得人们同情。
“兔”与“菟(tù)”相通。“菟”就是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菟丝”,也叫“菟丝子”,又名“女萝”,或写成“兔丝”。
“兔”添“土”旁为“堍(tù)”,指桥梁两端靠地的部分,即上桥之处。
“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说:“卯,兔也。”二者组成我们的生肖“卯兔”。
“卯”的本字描画的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说文解字》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是指早晨5~7时。因此,“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满着无限生机。
“柳”,体现着“卯属木”之意,于是有“春风杨柳”。
“茆(máo)”,是一种水草,又形容草丛生、茂盛的样子。
“昴(m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泖(mǎo)”,指水面平静的湖塘。
“铆(mǎo)”,表示将物体的部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上述这些字词,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兔”有关,或由“兔”引申而出,或与“兔”的性情相合。
意译
在东方人眼中,兔子一向是温顺、柔弱的象征。认为兔子狡猾、奸诈的大概只有“狡兔三窟”这个成语了。然而,到了西方人的眼中,兔子的形象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最常见的兔形标志是“花花公子”企业的商标―― 一个打领节的兔子头,闻名全世界。他们认为,兔子除了速度快之外,没有与生俱来抗拒外敌的能力,所以经常招来杀身之祸。为了延续种族,就特别努力繁衍后代。这一特点被美国人引用到人身上,就变成了“花花公子”“花花女郎”“花心大萝卜”等的代称了。
不过,也正是由于兔子繁衍能力强,也就有了繁衍茂盛、兴隆昌盛的意思,所以,美国人又喜欢用兔脚来象征幸运,希望兔脚能将其兴隆的福气转移到持有人的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美国人喜欢在其车中悬挂一只或一对儿兔脚的原因。在购物中心或街头经常可以碰到一些人以“购买幸运”为名,出售一些兔脚形的钥匙链、耳环或项链等饰品。
俗语
兔子不吃窝边草。一只公兔外出寻找食物时叮嘱母兔:“饿得不行,就在窝边吃些草。”公兔回来发现洞口全部暴露,母兔满身血迹。原来,母兔把窝边草吃光了,大灰狼找到了母兔……有此教训,兔子再也不吃窝边草了。看来,眼前的东西,有之不多,缺之不然,还是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儿好。
兔子尾巴长不了。昔日,兔、鼠、牛都没有尾巴,就一起去恳求玉帝。玉帝说:“我可以让你们一夜长出尾巴。不过,天亮前千万别摸自己的屁股。”没到天亮,兔子见鼠、牛都长出了长尾巴,不由得摸了一下自己的屁股。这一摸,新尾巴立刻往回缩。兔子连忙用手把剩下的一小截紧紧抓住,直到天亮。亡羊补牢,总算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2
一、色彩与音乐的融通关系
有一位音乐家曾和一些画家、设计家做过这样的尝试,即先由画家即兴作画,再由他本人(音乐家)即兴作曲,再由设计家即兴创意……如此继续反复几次,可以构成奥妙无穷的“气场循环”。我们从这一“行为艺术”中,可领悟到音乐与设计皆是通过听觉和视觉传递美感的,它们之间在听觉和视觉上有着强烈的情感共振和形式上的融通关系。
色彩构成是高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学生通过能感受到色彩丰富的表现性和色彩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色彩还助人们识别对象,从曾经见过的形象中去想象从未直接接触过的形象。总之,色彩的物理刺激直接导致人的某些心理体验,然后又产生知觉中其他感受,以至形成一连串的心理效应。所以,色彩构成中所涵盖的点、线、面都是富有张力的生命体,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彩构成表现形式能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音乐的内涵,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组成的,音乐中的每首乐曲,每一个音符都有着它自己的魂灵。它是充满灵性的,只有具备文化、具备天性、具备敏感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它、体验它,进而表现它。从这一点看,音乐与设计在价值定位上是很有共同点的。
形式融通在于,视觉与听觉艺术都是易于抽象化的语言。色彩构成能产生声音、音乐的抽象美。那么,色彩构成的人性化表现更是具有较大的抽象展示空间的,声音虽不能与它本身的发源体相脱离,但由于人的声音是有个性的,人的声音还由于环境、心情等因素的而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减弱发音本体的印象,把注意力引向其抽象性的表现上。如声音的高低可用色彩的明、暗程度来表示,高的音具有明亮感,低的音具有黑暗感,吐词清晰的声音用纯度高的色彩表现,含糊的声音用纯度低的色彩表现。而作为艺术作品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声音本身音色和力度上的强弱变化。因为声音的强弱变化、速度快慢是阐释乐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色彩构成中如何表现音乐的韵律美
色彩构成练习中要渗透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只有当几个音或音群组成的旋律线条结合起来,并产生与之相应的节奏和调性,才能表现一定乐感。其中,节奏是作为完形来把握的。在旋律中由于有一个音在发生变化的印象,所以先后出现的音能保持一种连续存在性。这就是音乐的“冲击力”。当然,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们来说不是对象。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培养自己的审美。”①而优秀的设计师受到音乐的震撼和启发后,会抓住对音乐的主要感受,体会乐曲是抒情的、轻快的或是凄凉的、忧伤的……同时还要觉察乐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的个性和风格,力求达到一种与音乐家创作时十分相似的情感境界。我们知道点是一个跃动的因子,在音乐视觉化的平面设计中,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的。它的大小形态是随着音响的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线是二点之间的移动形成的。音乐中只要有“声部”间的横向运动,无论低声部,中声部,高声部,只要音的点在连续在进行在运动,即成了自身的“线”。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线的长短、粗细、曲直、浓淡和线的方向还能体现人类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平面设计中“面”的形态可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徒手形和意外不规则形。而音乐中的“和声学”就是随着“面之乐”的而兴盛起来的。这些“面”的形态是决定音乐主旋律的重要因素。在设计师眼里音乐与平面设计都有和谐的比例,音乐的和声美就是设计的形态美,不同形态的“面”能给人以迥然的视觉观感和心理影响。所以设计师以“面”来体现对音乐的通感,起到一个整体控制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能把对乐曲的通感用色彩三要素来表现,高亢激越的乐曲有一种振奋精神的感觉,可用高明度鲜亮的色彩表现;嘈杂不和谐的音乐则有一种不鲜明的浑浊感,可用纯度较低的色彩来表现;而情感变化丰富、华美的乐章则用丰富的色相来体现。炽热奔放的乐曲可用暖色表现,神秘悠远的乐曲可用冷色表现。三、与平面设计之间的融通
21世纪,堪称为设计的世纪。而促进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是加强设计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交流,注重设计与音乐之间的融通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设计艺术可从音乐学科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强化设计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度。音乐与设计二者之间的转换是有可循的,也是十分有趣的。美妙的音乐能给设计家以想象的空间并从中得到启迪,也会给设计作品的创新带来意想不到的契机。所以,一个设计师应具备基本的音乐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艺术情趣,用自己的设计智慧去把握设计作品的形式和风格。音乐视觉化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培养设计师联想力、想象力的形象思维过程,是对设计师创造性思维的挑战与延伸,它是个体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后,以真实、独特、个性的方式表达的富有“冲击力”的视觉作品。灵魂艺术家的先驱之一梅特林克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具有灵魂对美的那种兴趣和接受力。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能拒绝听从一个沉溺于美的灵魂的指引。”②音乐中的韵律抽象美渗透运用到平面设计的色彩构成中去,这就是一种美的指引,它融入了设计家的个人情感要素,打破了时空界限,突破了专业藩篱,它融具象与抽象、形与色以及所有构成语言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音乐与设计在视觉与听觉上的融通与促进关系。
今天,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已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图像”,音乐视觉化作品不像音乐那样短促,也不像它那样迅速消失,它较为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它能引导人们从另一种渠道去感受音乐的存在,用另一种方式去欣赏音乐的美,同时还能唤醒人类潜意识中深藏着的美好情感。平面设计中用色彩构成来体现音乐的韵律美,旨在表现现代设计的语言和设计的视觉效果,它能促进和提高设计作品的个性化色彩的表现以及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它既丰富了现代设计作品的表现内涵、增添了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也是对现代设计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是设计理念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是现代设计对人类精神的的途径之一。
注释:
①转引自金开诚《文艺心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第342页.
②转引自(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出版社,1987年7月.
: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3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话题平行推进是网络交际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探讨,阐述它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条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交流手段,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堪称“第四媒介”①。网上交际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构成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及其所起作用与传统意义的有很大差异②。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特定语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在网上普遍使用、广泛流传,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甚至连语法规则、语用特征都与传统的语言大相径庭。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例(1)F1:还没下班?
K1:一会儿就走。
F2:问个问题。服务器有什么用?
F3:我们又做了一些腌菜。
K2:可以帮助你突破网络屏障,提高网络速度。
K3:你们家的腌菜很不错。
F4:如何设置?
K4: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的地址。
F5:下班时顺便过来拿点。
这是笔者在网上和朋友交谈的一段真实记录文本。这段莫名其妙的文字,如果用传统的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规则来解读,根本就无法理解,因为它至少违反了三个方面的语用规则:
1、违反了轮流发话(turn-taking)的会话规则。在话语结构的语用分析中,首先要研究语言使用者进行言语交际时遵循的格式③。问—答话对(Q—A)是一种最典型的会话格式。整个会话过程按Q—A—Q—A的模式进行,这就是轮流发话。在上面的对话中,F1和K1是一对典型的问答话对。在接下来的一个话轮中,按照常规的理解,当F提出问题F2后,应该等K做出回答,可是事实上F却充当了两个连续话轮的发话人F2、F3。接下来K2、K3也连续发话,作为回应。这个过程显然违背了轮流发话的规则。其实,在日常会话中,依照话轮替换原则,会话参与者为了“争夺”下一个话轮,有时也常常会发生一人同时多次发话的情况,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④,不可能贯穿整个会话过程。
2、违背了连贯性规则。在会话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即双方话段的语义必须连贯。这是因为连贯是会话深层结构的无形网络,是话段之间的有机联系⑤。拉波夫(W.Labov)⑥和库尔特哈德(M.Coulthard)⑦都论述过会话中的话语连贯规则。这段对话从F3开始语义开始出现中断,一直到最后都不连贯。造成这种语义不连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段对话从F3开始有两个话题在同时发展,平行推进。在日常会话的轮流发话过程中存在一种类似的现象,称为修正(Repair)。当会话过程中出现语言失误,发话者可能会直接或在受话者的提示下自我修正,也可能由受话者直接修正。这样会话中产生一个旁插语列(sidesequence),这个语列中进行的就是第二个话题,即修正话题。如:
例(2)A:Helikesthatwaiteroverthere.
B:Waiter?
A:Waitress,sorry.
B:That’sbetter.⑧
在这种现象中,两个话题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修正话题是次话题,在修正话题推进时主话题暂时中断,当修正目的达到后,修正话题自动停止,回到主话题,两个话题不太可能同时一直发展下去。
3、违背了合作原则。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中有一条关系准则(RelevanceMaxim),要求话语之间要有关联。日常会话中对关系准则的故意违反(即会话中两个相邻话轮意义互不相干)往往意味着一方想转换话题。如:
例(3)A:Mrs.Xisanoldbag.
B:Theweatherhasbeenquitedelightfulthissummer,hasn’tit?⑨
这时另一方应响应这一暗示,立即放弃该话题。但是,在对话(1)中,多次出现相邻话轮意义不相干,但双方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正在进行的话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话(1)实际上是由两个话题毫不相干的会话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分离出来:
主题一:F1:还没下班?
K1:一会儿就走。
F2:问个问题。服务器有什么用?
K2:可以帮助你突破网络屏障,提高网络速度。
F4:如何设置?
K4: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的地址。
主题二:F3:我们又做了一些腌菜。
K3:你们家的腌菜很不错。
F5:下班时顺便过来拿点。
分离后的这两段对话,形式和意义都很完整,与前文提到的会话原则和语用原则完全吻合,跟我们日常交际的会话模式并无二致。这两个意义上毫无关系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在同一次会话中出现,必须采取一维的线性方式进行,并且必须在关闭其中的一个话题后,通过话题转换手段过渡到另一个话题。这时候会话的进行就是对第二个话题的推进,被关闭话题已经结束,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网上交际中,这两个话题可以呈二维平面的形式平行发展,会话进行中话题之间不需要转换,两个话题都不用关闭,可以平行推进,同步发展下去(如对话1)。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是网络交际的特殊产物,只能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中才能产生和被理解,离开了网络,便变得杂乱无章,甚至荒谬可笑。
一、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形成原因
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的虚拟社会,网络用户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际文化⑩。和传统上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手段相比,网络交际对网络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网络交际语境就是以网络交际文化和技术为背景的。这个特殊语境中使用的语言,自然就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双话题平行推进就是这种语境的典型产物之一。它的产生,主要有网络技术和网络交际文化两个方面的原因。
日常面对面的口语交际或电话交际中,发话和受话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没有明显的时间延迟现象。而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的。当发话人发话后(往往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后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对方电脑接收后进行解码还原,受话人通过阅读获得发话信息。这个过程往往有时间上的延迟。正常情况下这个延迟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即相当于面对面的言语交际。可是,有时候因为技术的原因,这个延时就可能变得较长,形成信息沟(InformationGap)。信息沟的形成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
1、网络繁忙,传输受阻。网络上信息传输的速度并不恒定,而是动态变化的。上网高峰时段信息拥塞,信息传输延时较长,往往每一轮会话之间都会存在信息沟;
2、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电脑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导致双方信息传输不同步。这种差异跟电脑的软硬件配置、上网的连接方式、所在地区的网络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
3、双方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不同,导致信息传输不同步。因为大多数的网络交际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文字来进行的。文字输入速度快的发话人的信息到达受话人的屏幕时间短,文字输入慢的发话人的信息到达受话人的屏幕时间长。
4、交际的一方同时和多人进行网络交际,其反应的速度必然比另一方慢,从而形成信息沟。信息沟是网络交际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网络交际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网络交际的主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逐渐习得这种文化特征。
信息沟在日常交往中也存在。即发话人完成发话话轮后,受话人保持沉默,没有作出相应的反映,从而形成信息沟。当这种情况出现后,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原发话人就会根据会话的合作原则进行推断,并连续发话。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没听清楚或没理解发话的意思[本文由网站公文大全收集整理],他的连续发话就会是前一话轮的重复,即重叠(Overlap);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因对所谈的话题不感兴趣而以沉默来违反合作原则时,他的连续发话就会转换话题。
网络交际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日常交际的规则。因为网络交际者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以在网络交际中往往会无意识地遵循他早已习得的日常交际的规则。网络交际中,发话者从键盘输入所要说的话并发出去以后,就意味着发话话轮的结束,开始等待对方回应。这时往往会因为上述原因产生信息沟。当信息沟的时间较短时,交际者会根据网络交际文化的特征予以忽略。而一旦等待的时间超过发话者所理解的正常信息沟的长度,发话者往往会运用传统交际规则来延续进一步的会话。因为网络交际语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传播,所以当信息沟产生,发话者运用会话原则来推断对方的意图时,往往会主动排除对方理解不清的可能,而认为对方对该话题不感兴趣,从而在下一轮的连续发话中转换话题。看如下的会话记录:
例(4)A1:Youarealso3bottleman,howmuchcouldyoudrink?
B1:Beer,5bottles.
A2:Seaquantity!(Informationgap)
A3:I’vejustwroteanotheressayregardingourworkunit,veryfunny,doyouwanttoreadit?
这段对话中,A1——B1——A2三个连续的话轮讨论B的酒量,话轮之间的信息沟不大,所以并没影响话题的延续。但当A发出话轮A2时,出现了较大的信息沟,于是A就运用常规的交际规则进行推断,认为B对该话题不感兴趣,从而转换话题,开始一个新的话轮A3,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她认为双方都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她新写的文章。
但事实并非如A所推断的那样。这里信息沟的产生并不意味着B要放弃该话题,而是因为网络传输突然变慢,A没有及时收到B对话轮A2的反馈。接着网络又恢复正常,A连续收到了B对A2、A3的反馈:
例(5)B2:So-so,dear.I
neverdrinktoomuch,becauseIamafraidofsuddendeathathomewithoutbeingknownbyanyone.
B3:Ofcourse.Itismypleasure.
接下来A又分别对B2、B3的话轮作出反应。交谈双方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话题。这样两个话题就此同时发展,平行推进。
形成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交际的一方想主动放弃当前话题而开始一个新话题,而另一方由于信息沟的原因没有及时获得话题转换的信息,所以仍继续该话题;当他接收到新的话题信息后,出于合作原则,他同时也回答该新话题;想放弃原话题的一方也因为合作原则而重新谈论旧话题,如下面的会话记录:
例(6)K1:Somethingwrongwithyourcollege’sfirewall,Ithink,becauseIcannotcallLiu.
R1:I’venevertriedthere.Idon’tknow.
K2:Soletitalone.
K3:Howaboutyourbaby?(Informationgap)
R2:Youmean,Liucancallyoubutyoucannotcallhim?
K4:Yes,hecancallme,butIcan’t.
R3:Verywell!Thanks!Howaboutyours?
R4:Thenwhatshallwedo?
K5:Sheisok,butlikestocryatnight,Idon’tknowwhy.
K6:Xiaojusttoldmetoconnectyourlabthroughwebdirectly.
这段话的背景是R所在学校的网络出现了故障,K和R就此事进行了探讨,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K就想放弃该话题,开始一个新话题(话轮K2、K3)。因K3与R2之间存在信息沟,R没有及时获得话题转换的信息,所以通过话轮R2继续原话题。K明白R不想放弃的意图,只好继续该话题(话轮K4)。这时R对新话题也做出了反馈(话轮R3),并同时继续第一个话题(话轮R4)。K通过K5回答R3,通过K6回答R4。两个话题就此平行发展。这情况若发生在日常交际中,双方必须关闭一个话题,而集中讨论另一个话题,如图一所示;或者暂时关闭(即中断)一个话题,当另一个话题结束后再返回来继续已中断的话题,如图三。否则会话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网络交际中,只要双方愿意,两个话题可以同时发展而不必关闭或中断其中任意一个。
三、双话题平行推进的产生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沟是产生双话题的语境前提。当网络速度和交际双方的反应都很快时,信息沟往往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交际,跟传统的日常交际模式很接近,一般不会发生突兀的话题迁移,一旦发生了,就意味着关闭当前话题而开始新话题。这种交际模式,往往会沿用传统交际的一维线性结构,如图一和图三所示。当信息沟较大,超越了交际双方习以为常的范围时,其中的一方就会因为语用推断失误转换话题,从而产生新的话题。
新话题的产生,常常以交际的一方连续发话为标志,所以连续发话是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动因和标志。如前文所述,日常交际一般遵循Q—A轮流发话的格式。而网络交际中一旦存在较大的信息沟,交际的一方可能会连续发话,形成QQ—AA的格式,如对话1中的F2F3—K2K3;或Q-AQ—AA的格式,如以下会话记录:
例(7)A1:Also,Iamamanreadytoofferhelpanytime.
B1:LikecomradeLeiFeng?(Informationgap)
B2:Didureceivemye-mailtoday?
A2:Iamalwayspraisedbypeoplearoundme.
A3:No.Ihaven’tcheckedittoday.
例中的A3和B2,都是连续发话的部分,也是新话题的开始。如果交际一方对其中的任何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关闭该话题,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产生双话题同时发展的局面。所以交际双方对话题的共同兴趣,是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心理因素。
四、双话题平行推进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网络是一种高效的外语教学手段。利用教学目标语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目标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多多动口动手,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习得语言。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一种矛盾局面:当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多次发生语言运用不当,教师是否应该一一纠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遇上学生语言运用失误,教师往往使用如例(2)所示的旁插语列产生一个修正话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旁插语列是以中断交际话题为前提的。若学生多次犯错,老师用旁插语列一一纠正,则会使交际话题多次中断,以至最后无法进行下去。学生频繁被中断话题进行修正,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失去信心,不愿再开口。这种局面无疑和我们的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但是,若
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修正,任其发展,则难以教会学生纯正地道的语言,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外语老师往往左支右绌,难以掌握准确的尺度,难免顾此失彼。
利用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的特点,就可避免以上难堪,做到一石双鸟。当学生出现语言运用失误时,老师可及时运用一个旁插语列进行修正,如:
例(10)T:Thewesternmannersinfectyou.
S:Everyonewantstowin,that’shumanbeing’snature.
T:Humanityisok.Humanbeing’snatureistooverbal.
S:Ok,thanks.
若学生多次出错,老师可多次运用旁插语列,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修正话题,这个话题与原交际话题平行推进,如:
例(11)S:MayImakearequest?(Qm)
T:Goahead.(Am)
S:IfIhavedifficultyinEnglishorIcan’ttosaysomesentenceinEnglish,canIuseChinese?T:Ok,doesn’tmatter.ButinEnglish.(Am)
T:Mistakes.Shouldbe“Ican’tsay...”theword“to”can’tbeputafteramodalverb;“somesentences”,pluralform.(Qn)
S:Ok,Iwilltrymybest.(Qm)
S:Oh,thankyoutocorrectmyEnglishwrong!(An)
T:Communicationisthebestwaytolearnlanguage,sotrytouseEnglishasmoreaspossible.(Am)
T:Welcome.Mistake:bettersay“thankyouforcorrectingmymistakes”.(Qn)
S:Oh.ButIhavenochancetospeakEnglishbeforeyou.(Qm)
T:Youmeantalkingtome?(Am)
S:Yes.(Qm)
T:Poorgirl.Thenkeeptalkingtome.(Am)
S:I’mgladtotalkwithyou.Igave5jiaotothebeggaryesterdaymorning,eventhoughI’mpoor!(Qm)
T:Eh?Areyoukidding?Here“poor”means“pitiful”,butnot“lackingmoney”.
T:I’msureyouwillimproveyourEnglish.(Am)
S:Oh!Sorry!I’mreallyapoorgirl.(An)
S:Thankyou,teacher.(Qm)
T:Nevermind.(Am)
T:Shouldsay“thankyou,sir”.(Qn)
S:Why!Youdon’twanttohaveastudent?(An)
T:“Teacher”can’tbeusedtoaddresspeople.(Qn)
S:Oh!Iknow!Thankyou,sir!(An)
T:Betterthistime.(Qn)
这段对话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话题在同时推进,一个是师生间讨论英语学习方法的主话题(话题m),另一个是教师不断地用旁插话列纠正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的修正话题(话题n)。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看主话题多次被打断,但其连续性并没有被破坏,而是一直在顺利推进。这是因为师生双方都已习得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可以同时并存、平行推进的交际规则,修正话题对主话题并不造成干扰。事实上,这段对话只是笔者和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一段网络会话记录的一小部分。这次会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记录文本原文长达30页。在这30页的聊天记录中,主话题和修正话题一直友好并存,平行推进,整个会话进行得极为顺利。这样就自然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既鼓励了学生大胆使用英语,也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笔者坚持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辅导已经一年有余,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的分析揭示,网络交际语言中普遍存在着日常交际中很少见或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归结于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和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从话轮会话的特点来看,两个相邻话轮之间存在的信息沟导致会话的一方连续发话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前提。这一现象的恰当运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人们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网络交际用语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但国内目前对于网络
语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词汇结构层面。本文从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角度来审视网络语言的特点,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网络语言的特征、规范性建设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注释:
①张楠.试论网络传播对受众的负面影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124.
②柏莹.网络口语语体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0)∶48.
③张荣建.CmC通讯传播方式及语言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13.
④常宗林.英语小说会话与日常会话的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1995,(3)∶19.
⑤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80.
⑥Labov,W.LanguageintheInnerCity[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2.
⑦Coulthard,M.AnIntroductiontoDiscourseAnalysis[M].Logman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