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市场分析

汽车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市场优势;经营策略;营销策略

1 我国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些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国汽车发展影响国外市场,特别是现在的世界贸易中,我们一可靠性能高,价格便宜颇有竞争力,而且根据我的调查,在多年前,我们国企的汽车,都害怕能否在世界中生存,让我们了解下我国市场竞争的能力。

⑴原材料费用。我国大部分原材料费用,辅助材料、原材料、外购件材料,除外购件材料,我国都可以自给自足,但外购件进口导致国内汽车市场比国外价格高,以至于我国只好运用人世后进口原材料降格降低,致使汽车成本的影响消弱。

⑵劳动力成本。我国成产方式与国外不同,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的企业,外企的生产力度上也大量使用工人,但外企劳动力成本比过期成本所占比例颇多。

⑶技术费用。在技术含量较高处(公路管理、机场、高空坐夜车等),技术费用在制造成本中占一定的比例。

⑷海关运输费用与进口外企,除进口关税外,运输保险费用和海关费用等,而其它在国内企业没有这比费用,这也是我们国企的优势所在。

2 我国汽车市场的存在问题

2.1 生产企业过散过多

由于经济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致使诸多企业粉粉进入厢式车、罐式车、自卸车和专用半挂车等为主的,汽车低中价值产品专业车的存在。

2.2 产品接口失衡,发展不均匀

常用汽车货车、客车专用化程度提高,促进运输与作业质量的提高,我国虽然经过多年发展,虽有一部分生产规模,但汽车的重要部分,还是缺乏技术含量,需要转向与中性化、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2.3 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缺乏自出开发能力

汽车是一种高技术产品,它从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模块化,从而实现一定的特定功能,国外专用车产品基本上都采用汽车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而过我汽车在产量上虽然有一定规模,但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产品。

2.4 专用汽车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随着国内外各大厂家不断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推出新的品种,我国专用汽车企业面临着较大压力。

产品品种和规模方面,我国专用车生产品种与国外差距很大,产业技术水平方面和管理方面。企业包袱沉重,售后服务方面 ,我国更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国外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提高其售后服务水平。但国外企业建立售后服务网络还需要一段时间,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完善管理制度。

3 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国产汽车和外产汽车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也应该看到国产车的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原材料也相对便宜,使得我国汽车成本比国外汽车成本价格更加优惠,国外汽车进入汽车市场还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而我国占中国销售量80%以上的普通型汽车,适合中国的道路情况和消费水平。

3.1 建立专用车生产的新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专用汽车企业必将经历一场联合重组的产业结构调整,重新合理配置我国专用车行业的内部人才、设备等资源,使过散过多的局面得以改善。

3.2 产品应向高技术、多品种方向发展

运用平台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专用车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充分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同时也能极大地减小制造难度,缩短制造周期,减少设计开发及采购和制造成本,行业管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

3.3 专用车人才市场加强

在大力开展自营出口工作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自营与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打入国际市场,要注重培养一批懂得项目管理、能组织人员进行开发设计的项目开发管理人才。

3.4 专用汽车的定位

根据国民经济的续修,制造特定专用车产品,生产一些新结果、价格地域而定,比较特别的车辆,多在专业汽车上下功夫。

3.5 专用汽车厂要与主机厂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

由于专用车行业是依附在底盘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专用车又表现为批量小、品种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与主机厂有着密切的关系。

汽车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维护;市场;发展

1 市场微观环境

1.1 供应商

供应商为公司提供经营、竞争中所需的资源,是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保障,供应商对公司的影响大致有三方面。(1)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和稳定性;(2)供应商所品的质量;(3)供应商所品的价格。

1.2 竞争对手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无限扩展性、多层次性、复杂多变性和可诱导性,竞争对手大致分为两类愿望竞争者,即提供不同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竞争对手和属类竞争者,即同行业竞争对手。

2 公众

近年来,公众对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可谓日益加剧,舆论对于个人和公司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媒介公众会增加公司在大众面前的曝光率,同时媒体对企业做出的评价,很大程度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而政府公众则决定着公司能否正常运营,社会公众对于公司的认可程度,将决定公司的客源,以及未来客流量的增减。以上这些公众类型再加之融资公众、社团公众、社区公众、公司内部公众,所有这些公众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的营销活动,所以必须处理好公司与公众的关系。

3 市场宏观分析

3.1 人口环境

当今社会下,汽车不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时尚和身份的代名词。随着购买汽车的人数逐年递增,拥有一辆汽车,并给予爱车保养维护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在汽车购买者中,学历、年龄、社会地位等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不同价位,服务时间不同的多种保养方案。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平价、快速的汽车保养将为更多人所青睐。

3.2 经济环境

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此带动下近年来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汽车维修保养作为现今人们接触最广,次数最多的汽车类服务行业第三产业,人们将在此分配更多的金钱,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高品质服务、高质量产品都将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投入。

3.3 政治环境

自2012年新交通法规实施以来,由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的严格制定,使得车辆在行驶中需要格外注意,以免影响司机本人的驾照。由此,一辆健康的车便成了司机们的必备。在此大环境下,汽车维修保养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行业热潮,把握好市场热点,根据市场动态适时提品,使公司得到长足发展。

3.4 自然环境

由于环境污染进一步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避免不了汽车的使用,如何令自己的爱车尽量减少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金钱,也是众多车辆拥有者的首要问题。加之自然资源的不节制使用及开采,石油价格节节攀升,通过正常的维修保养使得爱车耗油量降低,便是有车一族最渴望的事情。

3.5 科技环境

互联网的普及,日常用产品智能化提高,科技的进步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汽车的智能化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导致的汽车问题也层出不穷,由于4S店现已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私立汽车保养维修公司已经成为广大有车一族的首选,但由此出现的保养难,维修难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6 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现今进入大学学习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加倾向于追求生活的品质。高品质的生活便离不开汽车这类代步工具的使用,使用便会发生损耗,损耗必然导致问题,汽车属于特殊品,消费者在选购此类商品时花费的时间少但金钱多,所以十分重视其使用时间,维修保养以延长汽车的使用年限,提高利用率将为更多人所选择。

4 营销环境分析(公司营销SWOT分析)(图 4.1)

SO战略:增加服务车型,平价面向市场。

WO战略:增加个性化服务,将公司定位于第三产业着重服务方向发展。

汽车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卷烟厂;车间;空气;加湿方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T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034-02

0 引言

随着卷烟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卷烟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卷烟品质也有了质的提高。卷烟生产中的制丝、储丝、卷、接、包(卷烟、接过滤嘴、包装)等过程对制品的水分与温度要求都很高,而影响这两项指标的因素除加工设备及工艺参数外,加工过程所处的车间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车间生产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烟丝的含水率、产品的品质、物料的消耗以及卷烟机的效率。《卷烟工艺规范》要求,生产车间的室内温度要控制在23~28℃之间,湿度在60%~70%之间。我国幅员辽阔,气象差异很大,以我厂为例,其冬季及过渡季节空气相对湿度低于规范要求,夏季空气相对湿度高于规范要求。根据此种气候特点,在冬季及过渡季节需要对厂房进行加湿,而在夏季需要对厂房进行除湿。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可以给卷烟生产、烟丝品质的提高带来正面的影响,合理的加湿方式对于湿度精确控制和节能减耗均起到决定性作用。

1 加湿工艺

空气主要有等温加湿、等焓加湿、升温加湿和冷却加湿四种加湿方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等温加湿与等焓加湿。等温加湿与等焓加湿的区别在于水蒸发时热源的来源不同。即等温加湿时,水蒸发需要的热量由外界热源提供;而等焓加湿时,水蒸发所需的热量来源于空气自身(显热变潜热)。

2 等温加湿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等温加湿通常采用蒸汽加湿,其原理是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蒸汽,并将其喷入空气之中。电锅炉和蒸汽锅炉是蒸汽的两个主要来源。常用的等温加湿方式主要有干蒸汽加湿、电热式加湿和电极式加湿等,下面对这几种方式做一下比较。

2.1 干蒸汽喷射加湿 干蒸汽喷射加湿是指饱和蒸汽通过汽水分离装置变成干燥的蒸汽经调节阀进入蒸汽喷射用喷管喷出均匀的蒸汽,实现对空气的加湿处理。其加湿效率可达95%以上且加湿精度高(±3%),加湿过程中无噪声、无污染、无水分析出,除需蒸汽供应外无需其它能源。适用于高精度加湿场所,但其需与空调机组配套使用且要求必须有汽源,并伴有输汽管道,设备结构比较复杂,初投资高。

2.2 电热式加湿 电热式加湿是将电加热管浸没在水中,电加热管产生热量,从而使水沸腾变成水蒸汽。其加湿精度极高,但其加湿量较小且电耗量大,对水质的要求高,需采用软化水或蒸馏水,如采用普通的自来水,电热元件表面容易结垢,造成换热量下降,严重时会发生烧断事故甚至引起火灾。

2.3 电极式加湿 电极式加湿是将电极棒置于水容器中,以水作为电阻,在加湿电极上通电,当水位漫过电极后,电极之间通过水的导电性而构成电流回路,并把水加热至沸腾,输出洁净蒸气。电极加湿方式简单,喷雾颗粒小,没有“白粉”现象,克服了电热式无水空烧不安全的特点。但存在成本高,能耗大,容易结垢,启动时间长等缺点。电极式加湿一般可以满足中、小型空调系统加湿需要,在大型空调系统中除作为辅助加湿外一般不予选用。

3 等焓加湿方式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3.1 喷淋加湿 传统中央空调喷淋室的加湿方式是利用喷淋泵将水泵至喷嘴群,水成雾状喷出,空气流经雾区与水雾进行热湿交换,达到加湿目的。喷淋加湿不仅可以加湿空气,还可以清洁空气,去除其中的灰尘、异味、有害化学成分。但喷淋室占地较大,需较大空间,且该方式使用时必须依赖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所需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3.2 离心式加湿 离心式加湿的原理是离心式转盘在电机作用下高速转动,将水强力甩出打在雾化盘上,把自来水雾化成5~10μm的超微粒子颗粒后喷射出去,被空气吸收从而加湿空气。该方法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对水质、水压无特殊要求,但加湿时会产生“白粉”现象且湿度控制精度较低。

3.3 湿膜加湿 该方式是将水送至湿膜顶部,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被吸收,干燥空气通过湿膜,水分子吸收热量而汽化蒸发变成湿空气从而进行加湿。湿膜加湿洁净无噪音,对空气有洗涤、过滤作用。但体积大、加湿量小且模块结垢严重,可能繁殖细菌。

3.4 气水混合加湿 气水混合加湿,是将自来水和压缩空气送至控制箱,经调压处理后供给特制喷头一起喷出,利用空化效应使水雾化达到加湿目的。该加湿方式通过控制压缩空气的供给即可实现加湿控制,比较简单。但该方式安装时管路较多,且使用中耗气量大,能耗高,气源质量差时容易出现喷头堵塞。

3.5 高压喷雾加湿 高压喷雾加湿,是将水经增压泵增压后,通过“微细雾化”喷嘴,以3~15μm的微雾喷射到整个空间,蒸发汽化,从而达到湿润空气的目的。

卷烟厂在采用等焓加湿时,需要对不同加湿方式作相应评估。目前在卷烟厂通常使用的等焓降湿有:喷淋加湿和汽水混合喷雾、高压微雾加湿。传统的喷淋加湿因具有加湿、降温、洗尘等优点也获得一些应用,但也同时具有能耗大,有时需要二次加热来调整温湿度;加湿量不容易控制,湿度波动大;水循环使用,卫生状况差,细菌亚种孽生;挡水板过水,风机段存水严重等缺点。

4 卷烟车间加湿方式的选择

对大多数卷烟厂来说,通常冬季需要的加湿量最大,且中央空调需要开启制热盘管来送热风。显然,在有充足蒸汽源的情况下,采用干蒸汽喷射加湿最为理想。这是因为:蒸汽加湿本身具有加热和加湿的双重功能。当然,在蒸汽源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其他等焓加湿(如气水混合喷雾加湿)也是可以选择的加湿方式之一。在春秋过渡季节,具备与冬季不同的特点:既需要送冷风制冷降温;又需要较大的加湿量。因此,在过渡季节采用等焓加湿,可以节约大量能耗,将车间内设备的余热有效的转化为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减少制冷机运行时间。部分卷烟厂的实际应用表明,在使用等焓加湿方式后,通常每年4月份就需要开启运行的制冷机,开机时间可以推迟到6月份。这样不但大大延长了制冷机的使用寿命,也节约了大量的电能,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技术角度来说,在不同季节加湿应采用相适合的加湿方式。对于资金较为充裕的卷烟厂来说,在中央空调加湿段采用蒸汽加湿+等焓加湿是最佳选择;对于资金不太充裕的卷烟厂,采用等焓加湿是理想选择。

湿度调节对于卷烟行业的正常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低能耗、低投入已成为衡量加湿方式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成为研究和改进加湿技术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那恺,林星春.浅谈不同加湿形式的发展过程及其使用场合[J].制冷与空调,2011,11(1):18-21.

[3]周亮.关于空调加湿的几种方式及应用的讨论[J].医药工程设计杂志,2003,24(4):25-28.

[4]付学敏.中小纺织厂几种加湿方式的比较[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6):10-14.

汽车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汽车地毯,市场调研,分析

汽车地毯作为汽车内饰的重要构成,其已占到汽车用纺织品总质量的23%。且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成熟,汽车地毯市场也在不断完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数据,2014年全球汽车销量为88240088辆,较2013年同比增长了3.03%,庞大的汽车产业为汽车地毯市场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1]。本文将就本次汽车用地毯市场调研进行分析。

1行业分析

1.1汽车地毯生产工艺及所用纤维材料

汽车地毯主要有簇绒地毯和针刺地毯两大类。在簇绒地毯所用纤维原料中,聚酰胺纤维达到95%(质量分数)以上,该纤维可赋予汽车地毯优异的回弹性和耐磨性。典型的簇绒地毯为层叠式结构,经簇绒、涂胶、热压成型及发泡等工艺复合而成,多用于中高档汽车[2]。针刺地毯所用纤维主要是聚酯和聚丙烯纤维。由于针刺地毯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较低,目前主要应用于中低档汽车,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份额。2013年,国内与汽车相配套的非织造面料的需求在40亿m2,其中针刺地毯就占50%以上[3]。针刺地毯结合淋膜涂覆、乳胶涂层等加工工艺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隔声及减震等性能。

1.2国内外汽车地毯相关性能要求

汽车地毯不仅要美观、舒适、柔软,还应具有隔声、防潮、减振、抗污、抗霉、阻燃、抗静电、色牢度良好、绒毛不易脱落等特性。随着现代纺织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以及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应用,汽车地毯较之普通家用地毯拥有更加令人满意的车用性能,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在化学挥发性方面,各大汽车主机厂对包括汽车地毯在内的汽车内饰材料的雾化(FOG)及总碳挥发(VOC)有着相当严厉的指标。消费者对汽车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也越来越关注。其中,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定的SEAJ1756-1994标准对汽车内部材料雾化特征的判定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燃烧性能也是汽车地毯等内饰材料的一项重要特性指标,国内外及汽车生产商制定的汽车行业检测均有涉及。我国现用的国家强制标准GB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规定了燃烧速度不得大于100mm/mim。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FMVSS571.302要求燃烧速度不大于102mm/min;可视为行业标准的美国汽车工程协会制定的SEAJ369-2007《汽车内饰材料阻燃测试———水平燃烧法》则对测试所用设备、测试环境和内饰材料燃烧速度等做出了详细规定。欧盟主要引用的两个标准分别是DIN75200-1980《机车内饰材料燃烧性能的测定》和ISO3795-1989《农业和林业用道路车辆、拖拉机和机具内部装饰材料燃烧性能的测定》,但这两项标准都没有对合格产品需达到的技术指标作出规定。日本制定的相关标准有JISD1021-1998《汽车内饰的水平燃烧法》[4]等。此外,汽车地毯相关的检测标准还有很多。我国的汽车行业标准QC/T216—1996(2005)中对地毯主要成品的检测指标要求有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梯形法撕破强力、失重(毛磨耗试验)、耐光色牢度、耐磨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吸水尺寸变化率、受热尺寸变化率、VOC、气味、燃烧特性、防霉变性、压缩与恢复、热循环、吸湿性、洗涤性、导热系数、剥离强度、吸声指数、3C等。不同国家地区及生产企业均有不同参照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汽车标准、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FMVSS、美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SEAJ及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标准JASO等。各国及各汽车生产企业制定的标准内容大同小异,测试条件与标准要求存有部分差别,但这些性能的技术指标要求都将随汽车消费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而提高[5]。

2生产企业分析

2.1国内生产企业

我国汽车地毯的生产起步较晚,本土汽车内饰生产企业的生产开发时间大都不超过30年。在面临我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厂,带动了包括汽车地毯在内的汽车内饰行业的总体产能。但当前我国本土汽车地毯生产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仍以价格竞争为主,知名品牌相对较少,能进入市场的高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关键性的染料助剂和化纤原料如复合丝、改性丝等仍依赖进口[6]。但国内本土品牌也在不断发展,如:江阴延利汽车内饰公司研发的环保型热塑性天然棕麻纤维复合基材于2007年1月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顺利通过了福特(FORD)、通用(GM)、大众(VW)等公司标准的相关检测;烟台正海汽车内饰公司研发的无乳胶针刺地毯具有耐磨、美观和环保等特性。

2.2国外生产企业

国外汽车工业相对成熟,汽车地毯的发展也在外形和材质的基础上向环保及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欧洲的环境保护法中,汽车总部件的循环利用应达到95%以上。在性能改进方面,瑞士欧拓(Autoneum)及德国佩尔哲(HP-Pelzer)等公司致力于制造多功能汽车地毯系统,利用隔声方面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成果,降低经车路或动力系统进入车厢的噪声。如欧拓开发的“回转式喷射式纤维”特别适用于车厢内壁和地板零件的毛毡隔声。

3调研企业个例分析

本次调研企业为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产品为针刺地毯内饰材料、轿车地毯、衣帽架及行李箱内饰等,年生产能力为车用针刺地毯800万m2、轿车地毯100万套。主要客户有宝马(占总销售额29%),产品主要为高档簇绒脚垫;上海大众(占总销售额66%),产品主要为针刺地毯;少部分供给通用和奇瑞。

3.1企业相关产品及工艺

3.1.1主地毯

主地毯通常由废纤毡、PE薄膜、面料、TPO焊接膜组成。其加工过程一般为原材料—接触式加热—模压成型—高频焊接—水切割—后加工。值得一提的是,废纤毡取自回用纤维,从专门的纺织边角料市场购得,它的使用一方面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工前会先将余料捣碎,再用PP进行黏结。其中,纯棉余料价格偏高,故一般不使用;而废旧纺织品中的辅料如纽扣、拉链等,易造成后道处理困难,成本提高。因此,回用纤维多选择新料,但新料中附加的油剂等物质会对地毯后期的质量检测指标如VOC等产生一定影响,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加以监控和去除。

3.1.2簇绒脚垫

簇绒脚垫生产原料常为尼龙6,有三种隔距规格可供选择,采用PP/PE/EPDM/EVA进行多层涂层。具体防滑方案有纤维防滑背层、发泡防滑背层、固定扣、局部植绒系统和魔术扣等。产品采用长丝或布料包边。加工过程为预烘—冲切—刮胶—植绒—干燥—清洁—焊接—包边。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为宝马提供的簇绒脚垫便是采用了此工艺。

3.1.3行李箱地毯

行李箱地毯总成的加工过程:原材料—喷胶—发泡成型—喷胶—复合—地毯总成。行李箱地毯对强力要求较高,承载需达1000N,并要进行高低温变形测试。因此,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在这一产品中有所应用。碳纤维地毯基材结构为碳纤维+PP或瓦楞纸板+碳纤维,采用聚氨酯发泡。这一方面可减轻产品质量,适应汽车内饰轻量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行李箱承重提供了优异的条件保证。但碳纤维使用成本较传统复合材料及玻璃纤维基材高,故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采用回用碳纤维,以适当降低其生产成本。

3.1.4衣帽架

衣帽架的构成为“夹心饼干”形式,由非织造材料、基础毡和面料黏合而成。非织造材料组成为PET短纤维、PE散粉;基础毡可分为三种类型,玻纤毡、木粉板和麻毡,其中玻纤毡由PP短纤维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木粉板由PP和木粉助剂复合而成,麻毡由麻纤维与PP短纤维复合而成。现市场主流衣帽架的基础毡为玻纤毡,麻毡因霉变、强力等原因现已很少使用。衣帽架的加工过程为基础毡—加热(接触式加热或远红外加热)—膜压成型—产品。

3.2企业市场供需分析

汽车地毯鲜少进出口及远距离运输,主要原因是运输成本较高。另外,基础毡的不可强压、折叠等产品特性,也是汽车地毯极少进出口的原因之一。因此,汽车地毯生产工厂通常靠近汽车生产装配厂,以降低运输带来的附加成本。如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产品主要供给上海大众、宝马,拥有上海、铁岭、仪征、沈阳、长沙等五处生产基地。又如东风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武汉市,毗邻东风汽车总部、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和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此外,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从原材料到中端再到最终产品,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如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工厂生产汽车地毯所用的相关原材料,如非织造材料、簇绒毡等,均由其附属子公司供给,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最低化。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地毯相关生产技术虽已达到国际标准,但在总体制造技术上仍有一定差距。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为宝马汽车提供的脚垫就仍有相当部分原材料需依靠进口。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汽车地毯无论制造工艺、生产质量还是造型美观等方面,都处于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模仿阶段;另一方面,国内的相应技术和对汽车地毯的开发投入,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环保材料、高性能净化过滤材料、纳米技术及电池隔膜材料等在汽车地毯上的应用更是未曾涉及[7]。

4结语

汽车地毯在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既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无限商机。加大科技创新与投入是实现我国汽车地毯快速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4年世界各国(地区)汽车销量[EB/OL].[2015-08-10].

[2]冯德伟.典型汽车用簇绒地毯复合材料性能与构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7):322-323.

[3]重.汽车针刺地毯制造过程断裂伸长率控制分析[J].无线互联网科技,2014(7):135-136.

[4]王筠,唐艳云,郎思遥,等.中外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标准的比较[J].中国纤检,2013(21):47-49.

[5]吴双全,陈华.汽车内饰面料的性能要求及测试标准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15(3):51-53.

[6]王佳.车内饰纺织时代来临[J].汽车工业研究,2014(10):28-30.

汽车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汽车试验场施工沉降观测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目前,在汽车试验场特种道路施工过程中,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提高施工的效果和技术水平,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特种道路出现的不均匀沉降;尤其是在高速环道施工的过程中运用沉降观测增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有效避免因沉降因素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路面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工程概况

山东玲珑试车场项目位于山东省招远市,用于建设整个科技中心的土地面积约为145公顷。

试验场工程主要包括以下试验道路:T-1.高速跑道、T-2.外部噪音测试跑道、T-3.动态广场、T-4.直线制动路、T-5.NVH和舒适性跑道、T-6.多用途平台、T-7.越野路、T-8.干操控路、T-9.湿操控路、T-10.湿转向试车场、T-11.漂移和拉拽跑道、T-12.路缘石(人行道)、T-13.疲劳耐久路、T-14.一般连接路。

3汽车试验场特殊道路沉降观测布置图

4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4.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道路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2或S1),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悉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并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4.2观测时间的要求

试验场特种路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数据。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4.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道路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是对路基分层碾压对观测点的保护及四周压实度的控制。以免失去观测意义。

4.3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同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试验场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没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路基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6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7具体施测要求

7.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试验场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一条道路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大于100米。(2)在测试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测试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路基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7.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试验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3平差计算及统计分析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路基的沉降趋势。

7.4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在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标高是否有变化。

8结束语

汽车市场分析范文6

行业巨头逐鹿智能汽车

在说道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科普扫个盲。其实,所谓智能汽车,就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让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驾驶的目的。

其实,人们对于智能汽车的畅想由来已久,并在20世纪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进行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与开发;随后,我们国内也于80年代开始涉足无人驾驶汽车的理论佐证和技术研发。

在前期的摸爬滚打过程中,智能汽车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引得越来越多的汽车、科技等行业企业试水智能汽车。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并已将原定于生产汽车的600人团队扩张至1800人左右,计划于2019年将首辆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另国内企业也是纷纷摩拳擦掌,运筹帷幄。东风汽车与华为合作,在汽车电子、智能汽车、IT/ICT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北汽集团与乐视携手,以乐视汽车生产厂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车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汽集团与阿里合作,同时开发无人驾驶功能;一汽集团则于今年4月了智能汽车“挚途”战略;江淮汽车计划于2020年进入3.0时代;海马汽车也于今年3月正式了移动互联人车生态系统;长城汽车则表示将投50.33亿元用于发展智能汽车项目。

伴随着大腕大款而来的各汽车、科技、互联网企业抢滩智能汽车市场,无疑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将引领整个智能汽车及相关产业朝着做强做大的方向迈进。

智能汽车产业空间何在?

“碟5的黑科技中,对那个手掌按压玻璃直接开销的智能汽车比较感兴趣,不知道对于创业屌丝来说,还有没有可以切入的空间?”继智能服装的讨论之后,网友再度提出如是疑问。对此,我可以给予的回复是,“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发展大有可为”。这个推断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国家政策支持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5年全球85个主要国家的汽车销量将在同比增长3.8%的基础上,首次突破9000万辆。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销量有望增长8.9%达2570万辆,保持上升势头。这为智能汽车及相关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而在庞大的市场机会面前,国务院于上半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所提出的利用三十年时间将我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更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基于此要求,工信部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络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有要求,行业便有需求。那么,相关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就少不了了。这个时候,不管是老牌公司,还是新创企业,但凡能借得政策东风之势,必有企业发展之机,

二、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繁衍商机重重。

伴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推进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的周边辅助产业发展颇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势。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之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来控制开关和频率;自动前照灯,在光线不足时会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也称主动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很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这诸多的衍生产品线,无不蕴藏着商机无限。

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节能化和车联网发展趋势,还推动了汽车电子万亿级市场不断扩大。根据德勤测算,2016年全球汽车电子规模将达到2,348亿美元,2012-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9.8%。201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总规模同比增长13.8%,达579.2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保持以两位数增长,有望达到740万以上。在消费电子增长势头转弱的情况下,汽车电子市场将有望成为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

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机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辅助产业设备中,同样也滋生于车联网的纵向产业链相关环节。如上游的元器件和芯片生产企业,中游的汽车厂商、设备厂商和软件平台开发商,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商、通信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据《2015年车联网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2.8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11.3亿美元,即2015-2020年间全球联网汽车产品的销售将增长近4倍。

智能汽车发展的前路漫漫

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可观,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基建设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情况发展不完善带来的制约和禁锢。

首先,智能汽车要真正像人们所预想的那般“智能”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智能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例如由于无人驾驶汽车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4G/DSRC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如若这些都不能得到实现,那么智能汽车的发展可谓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途停留于纸面,空谈。

其次,智能汽车所依赖的智能信息系统的安全尚令人担忧。据媒体报道,在一次网络安全大赛中,一名14岁的黑客利用从RadioShack购买的价值15美元(约合人民币96元)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了一台设备,便能远程开启汽车车门、发动引擎,通过车载音响系统播放其手机上的音乐。

近年来,更有多起智能汽车被黑客入侵事件让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乌云平台曝光了比亚迪智能汽车的一个漏洞,通过该漏洞,黑客可以编写程序获取任意车主的信息如姓名、车牌号、车架号、身份证号、第二联系人姓名、手机号和控制密码;甚至还可以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利用电脑于两分钟之内完成远程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行为。

无独有偶,国外大牌汽车厂商也是频频被曝安全漏洞。今年1月,德国的一份报告显示,宝马汽车公司的“互联驾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利用这一漏洞可在几分钟内无线开启汽车的车门;7月初,路虎揽胜因车载系统的漏洞可能导致车门被远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