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术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术交流材料范文1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术交流材料范文2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说、写、思)
1、整好课堂纪律,培养学生倾听的的习惯。
听是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他
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所以课堂纪律是关键。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活泼好动,纪律性不强。鉴于此,每节课前必须先整好课堂纪律,才能开始教学。
在课堂中间,凡是教师总结方法的时候,必须先整好课堂纪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必须整好纪律,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2、做好示范,意思完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小学生上课爱乱说话,纪律性不强,爱乱动,我们抓住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放手让他们动,张嘴让他们说。在老师的引导下说一说做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例如:在位置教学时,老师先示范说:( )在( )的( )面,再让学生开口说,伸出小手指一指,理清位置与方向。数的分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伸出小手指,同桌分一分。在教学看图列式时,先引导学生说“已知( ),问( ),帮助理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只要学生能独立说出做题方法,解题思路,说明他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3、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和分成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分成的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谈谈我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理解。
1、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度。包括教材的挖掘深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我们组在教研时大家研读教材后,统一商定教材的度,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下了一个尺度。
2、分解教材,灵活使用。教材给我们规定了学习的内容,提供了教学的方法,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教学时,我会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合理的安排时间和方法。例如:连加连减、加减汇合计算这两节,教材上各安排了一个课时,看图列式和计算方法,我觉得看图列式有难度,计算较为简单,所以我把计算方法放在一节,看图列式用了两节,系统教材的知识,分解教材的难度。
3、整合教材,形成知识体系。教材中把认识图形放在第五单元,夹在10以内数的认识中间。教学时,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商讨,觉得把数放在一起教学效果好一些,知识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就先学习了后面的知识,把认识图形这个独立的单元放在了数的后面。
三、说说我对教学方法的感悟。
1、同桌合作,主动参与。
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最多4人。学生可以充分交流,以免人多嘴杂,收效甚微。有时候甚至同桌合作,效果更好。潜能生会说的自己说,优等生补充,潜能生不会说的,听优等生说,实现“兵教兵”,用学生的思维教学生,效果更好,也使优等生更优秀。
2、天天练习,提高能力。
低年级孩子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我每天利用午饭后的时间练十个计算,每个小组里完成最早而且全对的孩子为小老师,负责批改组内其他孩子的练习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慢的孩子根据情况而定,实现分层作业。
3、注重体验,提高兴趣。
一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上课就爱做小动作,静不下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就给他们找点儿事做。例如:教学数的分成的时候,就让他们分彩笔。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时候,就让他们站起来表演一下。使用肢体语言来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课堂秩序稍有点乱,要求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4、及时总结,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上,课堂小结很重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及时总结做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点明突破难点和重点。
5、精讲多练,打好基础。
分解课堂重难点,如果课堂知识点多,讲一个难点,及时练习。例如连加连减的计算,连加讲完了,练两个,连减讲完了,练两个。少讲多练,打好基础。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课后反思,及时反馈课堂信息。形成总结经验和教训,写成片段,多发表文章。
2、分层教学,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特别是潜能生的辅导。
学术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平台;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71-02
一、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及简单推理,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和他们对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当前,高校举办的一些专业学术讲座通常是门可罗雀,甚至部分研究生是“被安排”参加,讲座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是常有之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由于我国工科研究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自身的“想”和“问”的能力欠缺。其次,由于很多研究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和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讲座或是讨论,缺乏兴趣,认为参与其中是浪费时间。最后,学校方面缺乏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部分学术活动流于形式化,使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盲点。
目前国内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较好的是一些“985”和发达地区的“211”高校。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出普及型的校内学术交流平台,研讨式、实践式和访学式学术交流模式;北京科技大学从学术活动的层级性、模块选择及整体规划三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普通高等高校甚至欠发达地区“211”高校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得均不太理想。
二、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思路
在总结学院学术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术交流活动模式应突出创新理念,鼓励创新思维,以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三个硕士点研究生为对象,依据培养现代科技发展创新人才为前提,主旨是激发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达到增强交流协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
1.把学术交流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所有研究生均可以自主交流、导师能深度参与、跨专业师生能够共同研讨的普及型的院内及不同学院的学术交流平台。
2.构建把国内外高水平学者“请进来”,学校与学校(如学院学生到四川大学做课题)、学校与科研院所(学院学生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做课题)合作培养,及研究生“走出去”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学交流的共同研讨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启迪创新思维。
3.构建让研究生投入与学校和方大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及其他实践基地中锻炼科技实践能力的拓展型的校外学术交流模式。
三、提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的主要模式探索
1.课题组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导师或课题组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就学科的最新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定期举行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会上做报告,报告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除教师提问外,要求在场学生针对报告进行提问,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由课题组自发举办的小型交流会或学术论坛形式相对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学院课题组均会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也是学院研究生比学校其他学院研究生在和论文评审方面较好的重要原因。
2.通过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结题答辩机制,建立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学院研究生之间应建立学术交流长效机制。研究生院每年均会给学院下达研究生创新基金申报指标,由学院自行推荐。以往学院在推荐时采取抽取专家通过阅读申请书投票决定推荐项目,这种情况下,专家往往难以掌握学生对该项目的理解,出现学生上交的申请书是导师撰写或学生从导师课题申报书上抄过来的情况,难以选择有创新的课题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建立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结题答辩机制,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答辩和结题时要求该年级研究生均须到场,专家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现场打分,既公平、公正、公开,又能让专家了解学生对项目的理解,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现场答辩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也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组成团队,联合申报。
3.建立参加研究生论坛激励措施,促进相互交流。以前研究生论坛报名的学生很少,经常要学院和导师指定学生参加。现在,除在研究生论坛设置奖励外,也把参加研究生论坛作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的重要依据,把参加研究生论坛与各类评先、评优挂钩,极大地激发研究生参加研究生论坛的积极性。
在研究生论坛实施过程中,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口头报告,紧密结合学术研究领域及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为与会者呈现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在评委点评和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大家你来我往,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活跃学院的学术氛围,促进不同研究方向的交融,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热情,对学院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开设博士论坛,提升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创新能力。学院每两周举办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由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对研究生做讲座,内容既可以是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也可以是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博士论坛旨在通过主题演讲带动讨论,通过讨论促进主题深化,形成良好互动,凝练具有学科前沿性意义的课题,标准在于“新”、“严”、“和”,即“新”,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严”,是要科学严谨;“和”要团结协作,和衷共济。
博士论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促进课题组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让研究生能有新的收获和启发,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研究领域中去。研究生能从博士论坛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更为详尽的学习研究计划。博士论坛还可以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团队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课题组的凝聚力。
5.建立不同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层面举办的学术讲座往往受学科限制,规模较小,可联合航空制造工程等学院一起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采用讲座和学术论坛等形式,渲染学术交流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方式。
6.建立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平台。由于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具有不同的学术特色,各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校际间的学术信息沟通平台,将各学校优秀学术讲座信息予以(如与南昌大学材料学院建立讲座信息机制),这有利于研究生接收更多的学术信息。通过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四川大学、南昌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指导、互派研究生、短期访问、联合申请项目等形式,鼓励校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科研交流,寻找学科交叉、科研协作的切入点,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7.建立校企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学院通过学校与方大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以及其他拓展型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既可以使学院的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学院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又能发挥学院人才和学科集中的优势,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构建新的校企科研合作平台。
对工科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培养理论知识创新外,尤其应加强他们在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可以更好地避免这一弊端,如在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论文撰写、专业实践及就业创业等方面,尤其是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上,可以提供可靠的项目支持和丰富的课题来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此之外,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可以参与企业相关技术难题的讨论,由企业技术骨干给研究生上课,通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真正落实“产学研”一体化。
学术交流材料范文4
去年召开的“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纺织行业的一次产业发展与学术力量系统对接的直会,推出了1名学术大奖、8名学术带头人、15篇优秀论文,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继往开来,本届大会组委会仍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纺织专家和学者,跨行业,跨领域的科学家,深谙资本运作与电子商务的成功人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知名企业、贸易团体、商会的管理人士等共聚一堂,实现跨界思维共赢,合作集成创新的目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孙瑞哲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分别担任大会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
大会将围绕新型纤维材料、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技术纺织品等热点,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额发学术大奖和学术带头人奖,为国内外高层次的纺织理论研究者、纺织科技工作者、纺织生产管理者和纺织技术产业化实施者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互动空间。现诚挚地邀请您就相关内容投稿并参加此次会议。
一、论文征集范围
(1)纺织基础理论研究;(2)高仿真、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3)天然纤维的改性研究;(4)聚合物结构与分析;(5)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纺织工业的应用;(6)生物质纤维及其关联技术;(7)纤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8)新型纺纱方法及设备;(9)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机织、针织。编织技术;(10)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11)节能节水型染色,印花技术;(12)纺织品的复合功能后整理;(13)纺织用酶的研发及应用;(14)化学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15)各类高功能技术纺织品(含军用);(16)技术纺织品非织遣、机织、针织和编制成型工艺;(17)技术纺织品复合加工技术;(18)技术纺织品长效功能性整理和多功能复合整理;(19)环保低碳纺织专用机械与器材。
二、论文提交细则
(1)会议只接受原创首发稿,文贵自负。
(2)论文可选用中文或英文书写,但参加“2012年中日纺织学术交流会”的交流论文只能用英文书写。论文的具体格式参见大会官方网站“会议征文”栏目。
(3)作者须在大会官方网站(.cn)在线注册后提交Word格式的论文,会议秘书处会在收到论文后的3个工作日内用电子邮件回复。如在1周内没有收到回复,请重新提交论文或与秘书处联系。
(4)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2年8月20日。
学术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教学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位培养模式不同,学术型偏重基础理论研究,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于应用,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目标。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只是招生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但是对于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结合本学院建立校内和校外研究生创新基地,创新实践基地担负着实践训练职能,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展示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平台。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实践课题的锻炼,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中企业参与进来,目前为止,高校与企业并未从根本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也缺少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撑,没有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略显欠缺。针对于以上问题,结合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改革:
一、培养模式建立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我校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学院特色方向,与企业定期联合修订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教研结合,加重对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增加石墨烯方向的选修课程,同时增加学科实践与实训锻炼课程(28 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重要实验仪器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内容改革
1.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研究生课程由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承担,我院研究生培养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题方向附加专题讲解,教学组按照每位老师研究方向的不同分配相应的授课内容,全面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动态,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和学院、学生组成教学三级监控,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增加研究型课程的比例,以项目训练、工程应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进行,选修课程数量增加,重点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参与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进行,让学生参与研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在研究生教材选用,鼓励选用学术专著、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优秀教材。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在知网上查阅相关前沿文献,自编讲义进行讲解。以样品制备、组织结构分析和性能分析为主线进行引导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和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基于大学生慕课、智慧树等在线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完成在线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编制和视频录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加强线上学习监控,充实线下课堂讨论内容,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打造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教研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为三年制,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学院规定,研究生一年级就应该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方向最新的动态。同时学校每年会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一生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目的是锻炼学生撰写论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研究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体制。建立兄弟院校间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与兄弟院校合力举办前沿学术报告会等,均可切实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对研究生来说,各学校间相互派遣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开展短期学术访问等方式,推进研究生学术交流走向深入和学术交流的广度。我院表面改性方向研究生经常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表面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两所学校组内学生做实验相互探讨,同时提供一些学术交流资源。
三、课题选择和专业技能培养
1.课题选择。研究课题选择首先依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具体要求依托国家、省部级等基础研究性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对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能力培养,让研究生参与前瞻性、水平高的科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2.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设研究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课程,重点加强研究生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是外文文献,搜集最新的研究动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并能根据文献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扎实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解决问题,提高其创新应用能力。我院已建立哈尔滨吉星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哈尔滨富莱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个校外实习基地,一个校内基地―――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二年级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及管理,其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了学生的科研与职业能力。
学术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扩建工程;设计方案;绿色建筑
Abstract: Wit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rove, building requirements not just stay in the safety and comfort, more is to pursuit the aesthe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actual case made analyzes how to make a wonderful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Key words: expansion project; design;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广东科学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交易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学术交流中心是广东科学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用于学术交流、科学家演讲、国际科学会议、科学家联谊、科普讲堂、科普培训、科学技术推广与交流、并兼顾企业的产品推介、企业与学术界、企业与政府交流等各种会议及活动。
为满足科学中心配套建设,提供足够科技交流活动场地、休息用房及餐饮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举办大型科普活动,本项目在学术交流中心现有基础上,新建一个集科普训练场地、会议室、休息室以及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扩建工程。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地上部分约20850平方米,地下约7320平方米,其中人防面积3120平方米。
二、规划布局
整个项目的规划结构以退让湖面和科学中心为出发点: 沿湖面打开空间 根据现场调研分析所得,原有绿化、水面环境是本项目最大资源,我们的设计理念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和呼应场地环境。
科学中心西南角湖面是整个湖泊面积最大,水岸线最长的区域,具有最良好的科学中心观赏距离,因此我们判断这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停留、休闲、观赏空间,并以此作为整个规划结构的重心,建筑沿湖面退缩,并向南边凹进体量,形成宽阔的绿化广场空间;
创造西侧集中绿林 科学中心用地西侧为湿地公园,为科学中心在西部打开了天然的观赏平台和良好的形象展示,因此场地内部西侧我们设计绿化广场而不设置建筑体量,保证这一视觉通廊的延续性,使本扩建项目对科学中心形象的影响降到最低;
营造交流内院 本项目建筑性质为会议活动中心,兼顾休闲、康体的功能,因此我们努力尝试设计一个具有“轻”、“灵”、“透”特点的建筑。内部限定一个专为专家提供交流、休息、集会、登陆的3层通高庭院,与中部开放外院形成隔而不断的视觉、步行联系,既方便专家交流,有满足采光、景观、通风的要求,与建筑形态一气呵成,遥相呼应;
三、功能
为了区分几大功能,休息用房,所占建筑面积份额加大;科普活
动与大型会议室,需要大空间;活动与办公,后勤流线需简洁且不与外界人流流线相重合;餐厅提供该场地专家及员工的就餐问题,备餐流线与就餐环境的要求高。因此,我们采取了功能垂直分区的方法,让功能及流线明确区分,以垂直交通为各功能分区的链接。
四、流线
在低层建筑中,多以楼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以首层庭院为交通转换枢纽。人流集中于宽敞的中庭,通向二层的科普中心和一层的餐厅。如图所示
五、形体
建筑灵感来源我们最初到达场地体会到的“蜻蜓点水”意向,一种轻松、自由、舒展的性格非常符合本扩建项目的休闲特点,以简洁、灵动的曲线强调建筑群体的整体感和流动感。架空、镂空的空间成为线性体量的视觉焦点。尾部与开放绿林和广场相接,仿佛绿地隆起的生态感觉,使游客可以到达屋顶绿化,从而到达完美的景观观赏台,建筑与环境具有精彩的结合。
六、表皮
1.表皮采用
表皮采用高科技生态材料——植物纤维复合透光板幕墙,可根据需要采光、遮阳、观景需要智能电动调节,改变其分布情况,获得所需开启面。南部高层立面采用垂直绿化幕墙,达到外墙降温效果,同时丰富立面,体现生态与科技的对话。
2.表皮美化处理
2.1、屋顶绿化技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绿化广场连通的景观游览带;屋顶主要种植根系较少,吸水要求较低的植物,可收集雨水或管浇水,循环利用。
2.2立面材料主要采用树脂透光板,以灵活的开窗方式可使立面达到各式的效果组合,从而使建筑不会一成不变。树脂透光板的特性:在热融过程中加入轻纺、金属、纸、植物、树叶等独特材料制作而成,他主要的特性是可循环使用。重量是玻璃的一半,质地坚韧,可塑性,抵抗化学腐蚀,低易然具有自熄性,燃烧后无有害物并具有高透光率,可在现场割加工,加塗紫外线安定层可用于室外。。
2.3立面材料也采用绿化幕墙做法,提供良好的绝缘性。空气过滤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在建筑物的外部时可以通过遮阳改变建筑内部温度。墙面绿化的功能墙面如有爬墙的植物,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吸收热量。实测表明,墙面有了爬墙的植物,其外表面昼夜平均温度由35.1℃降到30.7℃,相差4.4℃之多;而墙的内表面温度相应由30.0℃降到29.1℃,相差0.9℃。由墙面附近的叶面蒸腾作用带来的降温效应,还使墙面温度略低于气温(约1.6℃)。相比之下,外侧无绿化的墙面温度反而较气温高出约7.2℃,两者相差约8.8℃。显然,绿化对于墙体温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显著减少通过外墙和窗洞的传热量,降低室内内表面温度,改善室内热舒适性或减少空调能耗。冬季落叶后,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
结语
节能与环保已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设计人员我们应该学会就地取景,因地制宜,使建筑与环境具有精彩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5010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