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1
可是,与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较少,新开办本专业的地方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这大大影响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把艺术实践与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扩展学生艺术实践的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校园艺术活动、艺术观摩和民间音乐采风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内容既是音乐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各具特色、互相不能取代的艺术实践形式。
加强校园艺术活动
音乐艺术作为实践性十分突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形成教学互动、学练相融的动态教学模式,是如今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学所提倡的。因为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校园艺术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艺术风采的音乐艺术平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艺术活动,以使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全面地锻炼和提升素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校园艺术活动的质量。许多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艺术活动中展示出来,如乐队训练、MIDI制作、知识竞赛、音乐剧、课文剧、音乐会等等,甚至包括活动策划、节目主持、舞台布置、服装化妆、灯光音响乃至礼仪迎宾等一系列的“非音乐”因素,都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会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能力上、智力上、专业上及情感上弥补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缺陷。因此,校园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形式。新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具有较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更要有文化底蕴和组织能力,不仅要上好音乐课,而且还要能组织和辅导各类艺术活动。而提高这种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加强校园艺术活动。通过大学时代一系列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能力。除了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校园艺术活动,我们还组建了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金凤凰”艺术团,通过这一平台,把学生的校园艺术活动延伸到社会上。近几年来,“金凤凰”艺术团除了在各种各样的校园艺术活动中展露风采,还承接了那桐下乡演出、第四届广西妇女运动会演出、广西昭平茶王节生态旅游文化年演出、广西师范学院和韩国大佛大学联合举办的中韩学生交流演出晚会、巴马下乡演出、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学术论坛”文艺晚会、平南监狱跨年晚会等多场演出活动,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组织艺术观摩活动
音乐是感官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用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形式美、音色美、织体美等等表现手段,通过人的感官,强烈地震撼和感动着欣赏者,使人们在美的环境中体验美的音乐艺术,陶冶美的情操,获取美的愉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从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看,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三个阶段。音乐学习的基本机制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因而音乐学习中的感知是整个音乐学习心理过程的开端。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学习中的感觉是学生对音乐语言诸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力度、声色等个别单位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等5个种类,其中听觉和视觉在音乐学习中尤为重要。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学习中的知觉是学生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学习者不是把音乐音响看成是孤立的、互不关联的单纯音响,而是把这些音乐音响当成完整的艺术综合体加以认识。比如在音乐观摩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能力,还要能在音乐中听出由这些音乐基本要素综合成的主题、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结构,这就是完整的知觉。控制论的研究成果表明: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反馈调节的过程。音乐学习中学生所接触的音乐现象是信息源泉,感官起着检测信息的作用。感官产生的反映通过神经系统传送给大脑,然后,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作出判断和发出指令,又通过神经系统把指令信息传给执行器官,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感官再把控制的效果作为新的信息反馈给大脑,大脑作出修正调节的控制,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正调节控制过程,才能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由此观之,音乐学习中的感知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感觉器官的感知活动,学生的意识中就无法形成学习内容的表象,那么,音乐学习自然成为不可能。由于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口传心授是学习音乐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现场观摩感受专业音乐家的高水平表演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场观摩专业音乐家的表演,使他们对于音乐的领悟得到深化,学有榜样。
例如,为进一步加强艺术观摩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给广大师生提供学习的广阔平台,著名声乐大师、旅美男低音歌唱家、现任青岛大学声乐系主任王景彬教授应邀莅临我们艺术学院讲学,为艺术学院音乐系师生奉献了一台精彩绝伦的艺术大餐。在理论专题讲座中,王教授首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进行了介绍,同时还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对老师和同学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王教授耐心细致地作了解答。在公开课教学中,音乐系的师生演唱了经典的中外歌剧歌曲,王教授根据演唱者及钢琴伴奏老师在歌唱及弹奏上的情感把握、气息的运用和演奏演唱技巧等不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面向广大听课师生旁征博引,讲授了声乐演唱、艺术指导等方面的技巧和知识,使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组织音乐采风活动
音乐采风活动是一项十分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科研创作能力,而且它还是挖掘民间音乐宝藏,使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有11个能歌善舞的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广西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如黑衣壮的山歌,流行于右江河谷的“嘹歌”,龙州地区壮族历史悠久的“天琴”弹唱等等,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及侗族三声部民歌“嘎三锁”更是备受中外瞩目。还有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等,都各具风采。广西拥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色彩迥异、精彩纷呈。
多年来,广西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成绩突出。近年来,本土“原生态”音乐不断被挖掘,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在国内和国际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然而,对于这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如不积极地加以保护就无法延续,没有科学的开发更谈不上传承。而保护与传承工作由本地的音乐师范生来做具有诸多便利条件。音乐师范生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具备词、谱的默写、整理和建档能力。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本土音乐比较有感情,熟悉当地民间传统习俗,查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不会发生冒犯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事件;有些老一辈民间艺人,对政府工作者或外地专家学者的查访有心理上的戒备,但对本地学校的师生则不然。学生通过音乐采风,直接接触到活生生的民间音乐,扩展音乐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工作能力。我院音乐采风活动包括采风前的准备工作、实地采风工作和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三个阶段。
(一)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采风活动能顺利开展,在采风前必须做好周详的准备工作。
1.确定采风的内容,选择好采风地点。民间音乐采风可选择不同音乐类型,如民歌、器乐、民俗活动、祭祀活动、说唱音乐等。
2.与采风地有关方面事先取得联系,争取对方有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这有助于正确安排采风时间和采风路线。因为有些地区只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才举行当地特色音乐活动。
3.制定采风计划。它包括:采风的目的、任务、内容、地点、时间等。制订一份具体可行的采风计划,可引导采风工作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
4.在采风前要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采风过程中音乐资料的记录非常重要,单靠耳听手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录音机录下歌手、乐手当时演唱、演奏的音响;用照相机拍下音乐活动的表演场面,演唱、演奏者的姿态和民族乐器的形状等;用摄像机有声音有动作地记录下音乐活动表演的全过程。总之,采风前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越细致,就越能保证采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地采风工作
到了目的地,与事先联系好的有关单位人员接上头后,采风工作便可以全面展开了。在实地采风过程中,经常采用与当地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歌手、乐手谈话访问的方法以及亲身参与正在进行的当地特色民间音乐活动的方法来采集资料。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要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资料。
1.及时做好尽可能详尽的现场笔记。每次采风工作结束后要尽快整理现场笔记,发现遗漏,及时补充。
2.做好采风日记,对当天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加以记录、分析,为下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3.录音、拍摄要完整、清晰。录音、拍摄所获得的音像资料需及时整理,并注上文字说明。另外,对当地的一些特色乐器、民间乐谱、唱本等也可适量购买做为实物资料保存。采风是一件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整个采风过程中,只有按计划有条不紊、仔细认真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采风活动的顺利完成。
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2
一:主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先争优系列)
1、继续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 创先争优 开拓未来 创先争优,迎党90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摄影、招贴创作比赛。该活动上一学期主要进行了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讲座,及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比赛。北红色文化题材油画比赛及展览是这学期的主要活动。(详情见继续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 创先争优 开拓未来 创先争优,迎党90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比策划书)
2、歌颂劳动 发扬传统 关注民生 关注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及农村建设与发展“颂五一,庆五四”毕节学院大学生美术协会首届书画展。
3、艺术系“歌舞书画”联谊会(音、美、舞、设四协会)
二、主要协会活动
1、常规评比指导活动(指导老师毕节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主任杨教授)
为加强艺术学习氛围提高同学之间的专业学习与交流。把协会及艺术系美术专业的所有学生平时习作作品每周为一期限放在艺术楼美术专业活动走廊定期展出并由专业老师及学生欣赏学习。
2、专业培训(就协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为油画、国画、书法、素描、水粉、漫画等培训,培训接着上一学期的继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3、非专业培训(就协会发现培养行政管理宣传人才)
主要为POP及简单应用文书写作(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策划、会议记录)培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三、思想交流及文化教育活动
1、思想交流活动
户外采风活动
为作品创作和加强协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本学期春天进行一次户外采风活动。(详情见活动策划)
2、文化教学学习活动
(1)禁毒知识宣传活动(看电影、图片播放等)
月日为国际禁毒日协会通过观看相关电影,和找相关行政部门讲解相关的知识图片展览,参与知识问答等进行禁毒思想教育。
(2)当代大学生不忘国耻教育活动
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凝聚力;人际关系;团体干预
1引言
在笔者先前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在班级凝聚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归属感充当着中介变量的作用。此次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大学生的团体干预方案。该方案分为准备和正式干预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是面谈后给实验组发放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在两天后对其进行单独约见,目的是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正式干预阶段详见下文。研究旨在对人际关系问卷得分较低的被试进行团体干预,探讨团体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2方法
2.1研究步骤
2.1.1开放式访谈。研究团队对30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和梳理。
2.1.2问卷选取。《班级凝聚力问卷》选自谢海红(2014)修改并编制的问卷、《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选自金庆英(2012)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选自申武丹(2007)编制的问卷。
2.2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的被试为30名大一学生。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15人。
2.3团体干预
阶段一:初相识
目标:1.破冰,主动认识和建立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1.对对碰、坐地起身、小组作画2.制定小组协议3.分享总结4.家庭作业:学习合理情绪疗法
阶段二:我的人际困扰
目标:1.让团体成员了解“人际困扰”是大家共有的,增加归属感和凝聚力2.了解不合理认知的影响3.日常生活中能应用
活动内容:1.滚雪球、环环相扣2.秘密大会串:匿名写出人际困扰,共同探讨其中存在的不合理认知3.户外采风寻宝4.分享总结
阶段三:我的生命线
目标:1.进一步认识自我,真诚面对自己2.了解他人,增强信任,减少防御3.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内容:1.分享家庭作业及感受2.画生命线3.彼此探索,倾听他人述说,进一步了解自己4.家庭作业:一件很想做但没做的事
阶段四:信任与支持
目标:1.促进团体成员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加强了解、信任和支持2.日常生活中能应用
活动内容:1.分享家庭作业及感受2.生日排列3.信任之旅4.交流探讨旅途中的问题、体会和收获5.布置人际家庭作业
阶段五:我的人际关系
目标:1.促进彼此的情感支持2.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体会人际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重要性,感受信任的积极意义
活动内容:1.分享一周来令自己不开心的难过的事2.信任之手3.就家庭作业探讨团体成员关于团体的想法和感受4.分享总结感受5.家庭作业:给最重要的人际支持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阶段六:告别
目标:1.了解团体成员间相互的认识程度2.总结几周来的感受和收获,处理离别情绪3.收集团体干预反馈
活动内容:1.缘来是你:只写出自己个性特点,看其他人能否识别出2.临别祝福与期望:能量手环3.小组结束,填写问卷
3结果
团体干预后对被试进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并与前测均分进行比较。
4讨论
4.1团体干预效果
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干预的30名大一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关系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团体干预之前,团体成员的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关系水平(80.23±7.25)都较低,在团体干预之后,团体成员的团体凝聚力(18.00±0.00)和人际关系水平(138.80±5.57)都有显著提高。对团体干预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团体成员认为团体干预是有意义、有收获的。团体干预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多改善。此次干A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于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以及心理干预教育贯穿团体始终。
4.2本研究的不足
(1)对团体设置的要求不够严格,因而造成活动中部分被试缺席。
(2)被试均为自愿参与,主观能动性较强,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考量。
5结论
(1)团体干预对大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人际关系水平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2)团体干预有效的原因主要有: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认真贯彻实施、团体领导者的认真负责。
(3)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运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发挥团体干预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Kurt Lewin.,(1936).《拓朴心理学原理》[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宁,(2000).《群体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36-37).
[3]Glenwick D S,(1988).Com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 Criminal Justice.
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素养;培养;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古往今来,纵观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及设计才能,艺术修养和艺术与设计才能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修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它使作品充满灵魂和生命力。而艺术和设计技艺这些手上功夫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才能区别于工匠的技艺,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果只注重手工技巧,忽视艺术素养的学习,最多只是一个技术匠人,不可能成为具有思想深度、艺术素养和充满创造力的优秀设计师,因为空洞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既是设计师,也应该是艺术家,要具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和创造才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深厚和设计技巧高超的优秀设计人才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人才培养就好办了。因此,要发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诱人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艺术学习和参与平台;其次,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尽可能多地运用影视、图像、音乐、游戏等现代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好的苗头要及时肯定,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艺术是件光荣的事、幸福的事、有益的事,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餐文化和急功近利的内外因素影响下,艺术师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生师比严重失调,并且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素质等也都偏低,艺术教师成为鸡肋,边缘化严重。一所大学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考虑艺术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除常规课程外,将其指导学生各艺术团体、课外兴趣培训、校园演出、展览等活动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导并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德艺双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
4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开设艺术素养课程,它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认识不够以及重视不够等,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模板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材等。因此,首要的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理论够用、实操为重的特点,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强,必须在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艺术素养的教育。许多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广告设计等,本身既是专业知识也是艺术素养知识。当然,仅仅有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是不够的、不完整的,建议还要开设一些容易普及的文学艺术课程,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舞蹈、合唱、美学、文学等,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修,可以取得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鉴赏、艺术思想、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与技巧等的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及艺术观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加强人文艺术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与共享。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传统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机械单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基本上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灌输同实践相结合,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效率。最后,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下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陌生的艺术知识变成熟悉简单的常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积极开展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艺术素养培养途径要多样,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实现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覆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提高。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要根据学校实际,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合唱、舞蹈、时装、茶艺等表演及书画、摄影等展览和比赛。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打造艺术活动实践基地,培养艺术骨干,扩大社团影响。组织各种艺术培训班,举办各类艺术讲座,放映相关经典影片,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拓展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网站、校报校刊等媒体对各种艺术活动、新闻等进行宣传报道,增强校园艺术气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第二,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是2005年教育部倡导组织,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它重在普及古今中外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和优秀成果,是具有先进文化导向和高雅艺术品位的艺术普及教育。它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为目标,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健康发展。今后要继续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推进高雅艺术在高校的普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鼓励和支持学生采风实践。艺术采风活动是传统美术和艺术设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校取消了该门课,原因主要是对该课程同专业课的关联性和实用性的怀疑,以及外出的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显然是认识有误或急功近利,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实践证明,艺术采风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感受课堂以外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磨炼意志,开阔胸襟,同时也是对专业基础和艺术感觉的极好训练。我们要加强认识,纠正错误做法,不能缩减课程,更不能取消课程,要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
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5
一、活动简介
第一部分工作于3月20日完成。小组将查阅的资料和上半年的监测结果以文字、图表、照片等形式展现给大家,经过一天的合作,大家齐心协力将展板完成。展板以“生命之水”为题,介绍了世界及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发出“珍爱我们的生命之水”的呼吁,并展示了小组一年来监测的部分重要成果。制作展板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对资料的收集和对数据的整理,使我们对水资源的现状,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对今后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3月22日,水质监测小组特别行动开始了。展板在三食堂门口展出,组员分头向大家介绍这次特别活动的内容,招募志愿者参与。一点钟时,全员分为三组,分别带领志愿者对卫津河南门段、小引河化学楼段、新开湖东这三处的水体进行监测,主要是温度、嗅度、色度、透明度、pH等几项。监测中引来来许多同学驻足观看,小组成员便向大家演示了部分监测过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回答了同学的各种疑问。
二、心得体会
整个活动带给我们的感触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收获颇丰。现在大致总结如下:1)“水危机就在身边!”这是我们最直观的一点感受。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许多消息带给我们的震撼是语言所难以形容的。全国七大水系受污染状况均不容乐观,海河淮河仍是老牌的重灾区,黄河的情况也每况愈下,已直接威胁天津饮水安全。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心情极为沉重。黄河水脏了,我们喝什么?有人会说还有珠江长江呢!可是照这个趋势,若干年后那两水系也逃不出受污染的命运,那时我们喝什么?只要稍微想一下,那种强烈的危机感就会直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爱水护水已是迫在眉睫。
2)大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情况喜忧参半。展板展出过程中有不少人驻足观看,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漠不关心。我想大学生应该是中国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且人数众多的人群,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普通公民中普及环保意识,是提高中国环境质量的当务之急,大学生更应成为先锋队、排头兵。就这次活动所体现出的情况来看,环境意识确实还未深入人心,普及宣传工作任重道远。
3)这一点体会是仅就这次活动本身而言的,有点遗憾。3月22日的特别活动是很有意义,也极具参与性的。然而只有三名志愿者参与,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不成功。究其原因,第一,宣传工作没有做好。在BBS上发出的通知有很多人是没有看到的,而展板也只在三食堂门口展出了一个中午,影响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第二,活动时间不合理。监测活动定于一点开始,使许多很有兴趣参加的同学由于有课而不得不遗憾的离开。这两方面的工作失误我们以后一定注意。
三、展望未来
从人员组成、活动项目、客观条件等各方面来看,我们的小组都是充满活力和前途的。为了能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和要求:1)活动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要能为我们的活动起好头,结好尾。前期的宣传应尽可能的广泛,吸引更多人参与;而活动进程中的报道、采风也应同步,充分展现大家活动的风采;结束后的总结则要及时全面,为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多利用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可定期在BBS上一些最新的环境消息和环保动态,让更多的人都能切实体会到,环境危机就在自己身边。
3)常规项目应坚持不懈,此外也应不定期的进行一些新的项目,扩充小组活动的内容。
大学生采风总结范文6
关键词:微时代 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技术也是教学工具之一。因此无论是PBL教学,还是《内经》微时代网络教学,亦或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或是案例式教学,彼此之间并无矛盾。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索出更好的、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的教学方法。微时代的《内经》网络教学是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笔者管理《内经》网络教学改革十年余,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渐探索微时代《内经》网络教学新模式。
1 微信和微课程
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手机软件,它为泛在学习的持续性、可访问性、直接性、交互性、主动性和教学行为的场景性提供了可能,为《内经》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新的选择,不论是谁、不论在哪、在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和沟通。
微课程是包含各种学科的、小知识点的、以在线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具有内容短小精悍、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的特点,它既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新路径,又是实现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2 以网络为平台的拓展式教学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协商”和“会话”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发展,是学习者必须经历的活动。[3]目前,被国内高度关注的PBL教学即是这一理念的代表。对此,笔者尝试了以网络为平台的拓展式教学。所谓以网络为平台的拓展式教学,简单说,就是一种以实践为依托的、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网站建设的活动。
最早从2008年底开始,笔者以“《内经》学习兴趣小组”的名义,以个人网站“炎黄菁英”(http://)为平台,组建了“隐庐工作室”。该工作室以《内经》为主体的学习兴趣小组,每届吸纳成员8名,学习方向主要有“《内经》双语”、“《内经》科研”、“杏林采风”和“国学研究”等四个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参与。例如,“杏林采风”是以内经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新锐为目标新闻采访活动,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采访对象、设计采访内容、独立采访、发稿到网站。又如,“《内经》双语”主题活动,是请学生自行查阅医学专业论文,选择其中与《内经》某些疾病症状表现相似的案例,编写成英文剧本,并排演、拍摄、制作成双语录像,到网站。这个过程中,会有定期的小规模学术沙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展情况,通过自由讨论提高双语能力,并有教师在旁适当点拨。
随着实践的深入,对于五年制本科生的内经学习也适当加入一些拓展式教学。例如,在2013年第一学期,笔者每周在教学论坛留下实践任务,请学生自行分组,去基层做养生实践,让学生在和群众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内经养生思想的价值,然后再到论坛进行交流讨论,好的实践经验就作为网站内容的一部分固定下来,为后学者提供方便。学生普遍反映,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内经》的价值,体会到了自己所学是有用的。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拓展实践活动本身加深了他们对患者的同情之心,体会到一个医生的责任感。这个方法,笔者目前总结如下要点:
(1)教学过程以实践为本,网站为平台。如“杏林采风”活动,学生必须真正去参加采访、写成采访稿并发表到网站,才能完成任务。现场采访专家学者,可以锻炼学生选题、会话、交流能力,并让他们从专家的回答中领悟到一些如何学习内经、研究中医的方法和手段,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增强对中医的信心。而他们的学习结果直接以报道形式发表在网站,这个便捷、迅速地体现他们学习成果的方式,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和兴趣。
(2)教学相长。教学网站,由学生来做,其学习结果直接纳入教学成果。如“《内经》双语”的录像及脚本可以直接纳入《内经》双语教学的教材。针对网络教学的现状,我们尤其欢迎10分钟以内微视频的录制,既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负担,也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又如学生在养生实践活动中的真实体会,发成网文之后,比起教师的指导更加让后学者容易产生共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3)适合小群体学习。学生人数太多的话,教师资源、网站内容有限,无法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在微时代面临着新的改进需求。首先,应移动学习的需求,网站程序需要改成App访问格式,以便于学生用智能手机就能访问网站;其次,为了扩大学习群体,方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可以考虑组建“《内经》微学习小组”。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若干小组,借助移动网络技术,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以《内经》学习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微视频的录制及设计工作,并以此促进网站内容的更新。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教学网站必是教学资源的集大成者,并将提供最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这样的平台作为其触角,将更加引人瞩目。
3 以微信为主体的互动教学
先贤孔子早在千年前就强调,“教人不尽其材”乃教书大忌。而当今大学教育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机会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而微信的出现,给了学生更多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调查表明,微信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最方便的课外自学方式。而且,在微信群中,学生可以和教师互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乏。2013年底开始,笔者尝试了以微信为工具的互动教学。
首先,在微信群里推行实名制,这样教师熟悉微信群里每个对应的学生。其次,笔者在微信群里通过文字或者语音的方式提问一些和《内经选读》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请每个学生进行独立回答,并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提出个人见解。学生表现积极,不少同学做出了富有个性的回答,反响良好。由于是实名制,通过学生在微信群里的表现,教师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学习特点,在讨论时效过去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点评。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讨论方式因为给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相当充足,不像课堂讨论那么仓促,且因为回答方式的自由,所以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得他们的喜欢。其中18.8%的学生对这个方法热烈欢迎,希望以后采取更多的类似讨论;当然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该方法在当前不纳入平时成绩的现状下可有可无,更关心这种活动是否能够列入平时成绩,不希望在分数之外的事情上多费精力;个别学生表示反对列入平时测验成绩,理由是或许有人会找作弊。
综上,该教学方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且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也让学生在思考、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内经》知识,具有一定优势。不过,微信互动教学法一定要实名,才能让教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而且监控手段也的确是个大问题,尚待改进。
4 “微”时代的“翻转课堂”教学
《论语・雍也》认为学习的心理境界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进入“乐学”状态,整个学习过程便是学生为主体了,“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生时时刻刻都会不由自主地学习。如今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什么?微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微”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自从微信进入公众生活,它的便携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据调查,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课业一般较重,有时甚至连晚上都有课要上,最能挤入他们零零碎碎的课余时间的,也就是智能手机上的移动网络,尤其是微信。对于这个新兴的交流方式,学生用得很带劲。因此,通过移动互联工具可以实现《内经》的移动教学,营造起一个学生乐此不疲的自主学习世界。
首先,建立一个班级微信群,教师是这个群的管理者。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进这个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者App格式的网站布置预习题和自学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网上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微课程视频,教师也可以把已做好微课,通过微信发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通过微课程视频的学习让学生及时地找到预习题的答案;再次,学生需要网上提交作业,才能保证整个学习的完成。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活动,如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观看与该课程相关的拓展视频、撰写学习体会等。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和微课程的运用,实现《内经》的翻转课堂,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机会。此外,传统课程教学有着一个共有的弊端,就是课程结束之后就再也找不到教师了,而微信可以长久保存,群里的师生可以一直互动,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意义深远。
从目前情况看,借助移动网络的翻转课堂不大可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一来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下投入更多精力去自学,如果每一堂课都做成翻转模式,学生由于个人时间紧张也只能疲于应付,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在课业极度繁重的医学院校实在是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二来这类课程需要教师投入比传统课堂教学多上太多倍的时间和精力,光是知识点的预先设定就需要重新备课,PPT也要重新来过,而且视频也需要改录成更加短小精悍的形式,视频再制作则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经费的投入,需要校方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并不是单独哪位教师有改革热情就能实现的。但是“微时代”已然来临,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它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内经》教改新趋势。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上海201203)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3-15.
[2]礼记[M].程昌明,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12).
[4]张帆.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