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技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离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饮用水水处理纳滤膜分离技术

前言

膜分离技术是物质分离技术中的一个单元操作。膜法分离的最大特点是驱动力主要为压力,不伴随需要大量热能的变化。因而有节能、可连续操作、便于自动化等优点。膜分离中的微滤(MF)、超滤(UF)不能脱除各种低分子物质,故单独使用时,出水质量仍较差。反渗透膜(RO)有较强的去除率,但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大量有益的无机离子,出水呈酸性,不符合人体需要。而纳滤膜(NF)分离技术在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还能保留大多数人体必须的无机离子,且出水pH值变化不大。这种水处理对于我国的饮食结构而言,尤其是营养结构单一的人员来说,更易被接受,也更加合理。

为进一步开发和纳滤膜,以便其更有效地于水处理,我们安装了两种型号的纳滤膜设备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种型号的纳滤膜均由美国Trisep公司生产,材质为PA,型号分别为NF1(NFTS40)和NF7(NFTS80)。

1、纳滤膜的定义及分离原理

1.1纳滤膜的定义、特点

NF膜早期被称为松散反渗透(LooseRO)膜,是80年代初继典型的RO复合膜之后开发出来的。可这样来论述“纳滤”的概念:适宜于分离分子量在200g/mol以上,分子大小约为1nm的溶解组分的膜工艺。

纳滤膜的一个特点是具有离子选择性:具有一价阴离子的盐可以大量渗过膜(但并不是无阻挡的),然而膜对具有多价阴离子的盐(例如硫酸盐和碳酸盐)的截留率则高得多。因此,盐的渗透性主要由阴离子的价态决定。

1.2纳滤膜的分离原理

纳滤过程之所以具有离子选择性,是由于在膜上或者膜中有负的带电基团,它们通过静电互相作用,阻碍多价离子的渗透。根据[1]说明,可能的荷电密度为0.5~2meq/g.

为此,我们可用道南效应加以解释:

ηj=μj+zj.F.φ

式中ηj——电化学势;

μj——化学势;

zj——被考查组分的电荷数;

F——每摩尔简单荷电组分的电荷量(称为法拉第常数);

φ——相的内电位,并且具有电压的量纲。

式中的电化学势不同于熟知的化学势,是由于附加了zj.F.φ项,该项包括了电场对渗透离子的。利用此式,可以推导出体系中的离子分布,以出纳滤膜的分离性能。

2、纳滤膜处理饮用水的应用研究

2.1纳滤膜处理饮用水的流程

为增强两种型号膜组件的可比性,我们采用同一流程,即:

原水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过滤5μm保安过滤器NF7出水。

原水10μm保安过滤器活性炭过滤5μm保安过滤器NF1出水。

其中,10μm保安过滤器用来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活性炭吸附可去除水中的部分有机物;5μm保安过滤器用以保证膜组件的安全正常使用。

2.2试验结果的讨论

2.2.1TOC结果比较

为了NF1、NF7两种膜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在相同条件下取原水、活性炭出水及产水率为15%时的NF1、NF7出水水样测定TOC,结果见图1.

图1TOC去除率比较

由图1可知,在TOC的去除效果上,活性炭对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仍有一部分未能去除;纳滤NF1对TOC的处理效果较好达到93.9%;而纳滤NF7对TOC的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2.2.2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和讨论

取原水,活性炭出水,NF1,NF7出水水样各20L,经吸附、洗脱、浓缩,用色谱-质谱联机分析。GC/MS结果见表1.

原水中检出有机物26种,这些物质中有毒有害物质11种,占水中有机物总数量的42.3%,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2种。原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后,有机物去除了17种,新增11种,对其中的9种无去除能力,说明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经过膜处理后,NF7出水检出有机物11种,对致突变物的去除率为75%;NF1出水检出3种有机物,致突变物的去除率为87.5%.说明在三致物质的去除效果上NF1优于NF7.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大体可这样描述:在处理有机物中性组分时,电的相互消失了。对于这样的物料,将根据其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分子量超过200g/mol的组分被完全截留,而摩尔质量较低的小分子则可以渗透。对于有机物料体系来说,以少量测量数据为基础的扩散-溶解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特性。

2.2.3Ames试验结果讨论

取原水、活性炭出水、NF7、NF1出水各100L进行吸附、洗脱、浓缩后进行Ames试验.

2.2.4脱盐率比较

取NF1、NF7进出水水样对其电导率进行测定.

3、结论及建议

(1)NF1对TOC的处理效果较NF7及活性炭吸附的效果更为理想,达到93.9%.NF1对水中有机物及三致性的去除效率高,出水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2)NF1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能够保留较多的无机离子,更加符合我国的饮食结构,满足现有条件下人员的健康需要。(3)在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饮用水时,建议使用NF1膜组件。(4)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及相应的数学模型需进一步探讨。

[1]JjitsuharaI,KimuraS.StructureandPropertiesofChargedUltrafiltrationMembranesofSulfonatedPolysulfone.JChemEng.Japan,1983,16(5)

[2]IkedaK,etal.NewCompositechargedReverseOsmosisMembrane.Desalination,1988,68:109~119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

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税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趋同或趋异的大论战。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前,论战缺乏实证基础。他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论也成为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

6.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如图1所示)。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纵观上述两类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水电工程;机电设备;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89-01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用,而在水利工程中机电工程是水利工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元素,在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机电工程作为水利建设中直接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部分,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大幅提升机电的设计、至少规模也大幅提高。单从数量和规模而言,我国的机电设备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在整体功能的安全评价中,更是机电专业所面临的新课题。结合我国机电行业的实际情况,找出机电安全检测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保障机电在水利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专业水平高、技术复杂、工期不易控制。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设备的广泛采用,设备安装的工艺和调试技术较复杂,安装施工的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整个设备安装专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因此也给安装工程带来困难,这就要求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时对每个活动的时间预测要进行周密考虑,既要留有一定余地,又要满足工程投入需要。机电设备结构复杂,设计修改可能较多,影响施工进度。机电设备安装由于供货厂商多,接口多,到机组投产发电时还存在设计修改,且在施工过程中反复修改,对施工造成许多困难,影响施工进度。

二、我国机电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如何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用,如何建立在长效机制对水利工程的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和合理的评价,都是值得关注和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而机电作为水利工程中直接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部分,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大幅提升,机电,的设计、制造规模也大幅提高。

2.1 涉及的行业、部门多,缺乏整体协调配合的机制。

由于机电的综合性很强,机电设备都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零部件的设计、加工、试验、检测等都由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的不同专业来完成。大多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都是由水利和电力行业来完成,机电技术的主要标准也来源于水利和电力行业标准,但机电工程中大量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鉴定涉及到冶金、机械、消防、电子等多行业、多部门。如何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在制定使用功能一致的机电设备标准上,还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造成同一种功能的产品因为使用单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制造的情况,既不利于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也会是设计、制造、运行成本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2 标准通用性和实用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机电涉及的行业、部门众多。一般情况下,各行业只认同采用本行业制定标准,即便是使用功能完全相同的设备,方案选择时,也会因行业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次就是多数标准是根据某些机电设备的特性量身定制的,缺乏普遍性和适应性。第三就是标准的配套性不够。由于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很多,也极易导致标准制定的技术要求存在诸多差异。近年来机电技术发展迅猛,许多行业借助于机电设备设计、制造的机遇,扩大了和国际有着先进技术的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大大提高了设计,制造水平,许多设计制造标准也在逐渐向国际标准看齐,甚至直接引用了国际标准。但由于市场资源配套性的限制,许多配套标准还不够完善,从而阻碍了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3 设备更新的缓慢。

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和管理原因造成的使用、维护不当,受修理能力和条件限制,致使设备隐患消除不及时与不彻底等原因,使得部分设备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周期而损坏,在一段时间后被淘汰。再加之设备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性,设备的处置受到一定,管理制度和限制的约束,施工企业实际的设备用量和设备水平比例失调。

2.4 设备基础尺寸、标高、位置出现偏差。

设备基础尺寸、标高、位置出现偏差,大多数是由于工程施工图纸所标注的设备尺寸与设备实际安装时的尺寸偏差。例如,土建施工图纸与机电安装图纸中的基础标高存在误差,机电安装图纸上标明了基础板的高度和垫板、可调垫铁的厚度,而土建施工图没有标注垫板和可调垫铁的厚度,在进行机组承重梁配筋布置时也没有考虑到相关因素,结果导致机组安装就位时不能按设计进行,通常只有放弃使用可调节垫铁来保证机组的安装。

三、如何进行技术改造

3.1 优化设计

按照先进性、合理性、经济性和特殊性原则,对中小型水利电站进行技术改造。根据各个水电站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设计。先进性既要择优选用一个性能先进、技术成熟的好转轮和配套性能先进、运行可靠的水轮发电机及其辅助设备;合理性就是要紧密结合,和妥善处理水电站的不可变更或不宜变更的制约条件;经济性就是要在有限的投资情况下,增加年发电量,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率;特殊性就是特殊的问题用特殊的办法进行处。

3.2 提高发电水头

利用新技术因地制宜,在原有挡水建筑物顶部安装橡胶坝、自窥坝及水力自动翻板闸门等,以提高河道非行洪时段的发电水头,同时也增加了发电水量,从而达到提高机组出力,增加发电量的目的。

3.3 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家标准的国际化

机电设备的发展是国际电力、机械、冶金等行业技术进步的缩影,在水资源大力开发的同时,机电行业的许多重大设备都采用进口设备,同时还进行了技术引进,使机电设计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在标准引用过程中,许多材料标准,制造标准,验收标准以及试验标准均是按国际先进水平来实施的,为我们引进国际化标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机电专业的许多标准在制定中已经参照了国际标准的相关参数,但这种应用的步伐还不够大,应该进一步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标准,逐步有序地推动国家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3.4 完善安全监测与鉴定评价体系中的标准内容

搞好机电工程的安全监测与评价,要靠技术标准做支撑。除了完善机电工程各系统部件设备标准外,用于机电工程总体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机电工程安全监测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机电工程各系统部件的标准只对某个系统部件而言,不具备系统性和全局性,只有综合各系统部件的具体标准要求的同时,又要考虑机电工程整体功能完善的标准,才是系统性的标准。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对机电专业标准强制性条文的修订、补充一句完善。强制性条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关乎工程安全、人身安全、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的条文,应根据水利工程中机电专业的特点逐一完善。

结束语

水利C电工程是水利工程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我国自建国以来,在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以发电为首要任务的水力发电站,和以灌溉为首要任务的泵站,其经济效益都是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直接体现,而水利机电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重视计量标准规范的统一。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4

为了体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变化情况及动态趋势,笔者按以上划分标准,将关键词分为3个阶段分别进行统计,其中,由于第一阶段文章数量较少,为保证词频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仅统计词频不小于2的10个词频,第二和第三阶段均选择词频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借鉴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周爱民的研究成果,他将2006年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分为4种类型,并对其变化作出了分析,我们通过对不同阶段关键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套用他的总结模式也将近10年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分为以下3类:①恒星关键词:在近10年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一直处于热点状态,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比较高且次数相对稳定;②流星关键词:在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前几年处于研究热点,后几年研究数量又逐渐减少,在文献中的频率呈递减趋势或者停止状态;③新星关键词:在近10年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前几年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较低,而越往后对其研究越深入,其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逐渐增加[1]。需要注意的是,考虑每个阶段发展水平及所包含的年数的不同,笔者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关键词排名及各阶段加权处理后的年平均高频关键词因素。根据上述划分方式,划分结果如下:

1.1恒星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通过分析卫星关键词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一,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的94篇文献进行查阅,发现知识经济通常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背景出现,如《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可见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支撑条件。其二,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必须产生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用户的需求,而我国图书馆正处于发展变革的摸索阶段,所以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创新包括了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人员创新等内容。其三,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中业界关注较多的图书馆类型为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①这说明了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重视,也间接说明了该领域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高校;②数字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应用领域,知识管理的实行也要求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这体现了在数字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学领域也紧跟潮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正逐步由趋势变为主流;③在高频关键词中,仅仅出现这两个类型的图书馆应用领域,并未出现其他研究类型图书馆如医学类或者公共图书馆,经统计,专门研究这两类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章总计不过50篇。然而知识管理应该是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的,这说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领域至少从研究成果上来看,类型较单一,不够均衡,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

1.2新星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服务、知识共享从表1可以看到,这几个关键词在第一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中均未出现。在20世纪初,受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虽然当时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未引起风潮,当时的学者也难以在那种大背景下对此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力量的进步,在Web2.0的环境下,它们已逐步成为本阶段研究的热点。相较于国外,我国信息化进程仍处于过渡阶段[2],这几个热点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方向变化,也反映了图书馆在信息化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1.3流星关键词:信息管理、管理模式为流星关键词信息管理是每个阶段都存在的关键词,然而其比重正不断下降,而知识管理的说法却日益盛行。其实,这两个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甚至相同,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信息管理的对象更偏向于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数据信息,知识管理则强调有用的信息或处理过的信息,这二者比重的变化也反映了图书馆领域对信息态度上的变化和研究重点的转移。管理模式作为关键词在第三阶段出现的频次为8,但考虑到第三阶段为该领域发展成熟阶段且第三阶段包含年数大于第二阶段,所以其频次从总体来看是逐渐下降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管理模式可能暂时在本阶段已进入成熟期,但随着知识和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也必将随之发展,并将随着下一次技术新潮重新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中。

2基于词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趋势分析

2.1从面向高校图书馆到面向各类型图书馆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局部是知识管理深入应用于图书馆的必由之路[3]。在国外,无论是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领域的图书馆,均有应用知识管理的范例,而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仅在高校图书馆领域对知识管理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和研究,但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是所有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知识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其他各领域各类型图书馆都应当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其中,国家图书馆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也应起到扶持作用。另外,除了按个体划分的图书馆,各类按区域或类型组成的图书馆联盟也应注意对知识管理的应用。

2.2从面向图书馆发展到面向图书馆创新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环境下,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创新尤为重要。图书馆发展需要面向图书馆创新。首先,继续深入开展Lib2.0,Lib2.0为图书馆创新的体现之一,是Web2.0在图书馆的应用[4],在2005年由PaulMiller提出后,便广受学术界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始尝试Lib2.0的实践活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RSS服务,上海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开展面向读者的“我的图书馆”、聚合等服务,Lib2.0的发展正不断辐射着图书馆界。第二,图书馆服务开始走出图书馆,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新的服务模式也应运而生,如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指图书馆的应用终端不局限于馆内,图书馆服务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应用于电脑、手机等设备,移动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方便,也更易被用户所接受,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伴随着图书馆服务内容上和模式上的创新,其制度、组织、员工等多方面也需同步创新,制度上应当更柔性化和人性化,组织上可以参考企业的扁平化方向,还要培养和引进知识型员工,从而全方位配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3从储存知识面向挖掘知识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各种信息喷涌而至,图书馆作为处理信息、储备知识的重要场所,应当具备挖掘知识并建立知识分享平台的能力,因此这也将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趋势。知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经验,二是从已有数据或信息中挖掘[5],即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从已有显性知识挖掘有用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面对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除了需要具备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还应当具备在已用显性知识中进行二次挖掘的能力。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应当为储存知识——挖掘隐性知识——挖掘显性知识。随着大量冗余信息的井喷式出现,图书馆更需要在显性的数据、信息中挖掘有用的知识。

2.4从描述性研究向方法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指定性地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分析,方法性研究侧重于在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之上所总结出的有规律性的东西。纵观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多为描述性研究,少有形成系统的实践引导方法。而随着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相关研究的增多,描述性知识趋于饱和,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文献应该向方法性研究的方向偏移。

3结语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介绍了麻栎的育苗造林技术,包括采种、育苗、造林和抚育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麻栎的推广栽植提供参考。

麻栎,又名橡树,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达1m,广泛分布于我国温暖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江流域各省(区)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丘陵为其主要分布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麻栎是营造防风林、水土涵养及防护林的优良树种,且其木材经济价值很高。为促进麻栎的推广栽植,现将麻栎的育苗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采种

选择二十至五十年生、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的健壮树木作采种母树。在优良的单株树下拾取或上树将种子打落后收集起来,但不能用石块等物撞击树干,击落种子。9~10月果实成熟时由绿变为黄褐色,坚果有光泽,自行脱落。10月初至11月初采种后进行选粒,挑出病虫损害及颜色不正常的种子,可得优良种子90%以上。1kg种子一般有200~280粒。大量种子用水选法。麻栎种子中常有橡实象鼻虫为害,从外表不易发现,浸入55℃温水10min后即可杀死种内害虫。经杀虫处理后的种子摊在不受阳光直射的干燥地方晾干,每天翻动4~5次,以防种子发热生霉。晾干后即贮藏或播种。

少量种子在晾干后混沙装在筐中,用草帘覆盖,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不要被雨淋和受冻。种子很多时,要露天混沙湿藏,即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挖坑,深70~80cm、宽约1m、长度以种子多少而定,在坑底部铺细沙厚约15cm,沙上摊放种子5~8cm厚,种子上再盖细沙3~6cm。如此1层细沙1层种子交替摊放,直至距坑口10cm左右,再覆土封盖,并略高于地面,在坑的四周挖30cm深的排水沟,防止雨水浸入;也可将种子和沙拌在一起堆藏。但不论哪种,堆中间都应间隔插立秸把,以利通气,防止种子发热霉烂。

2育苗

播种采取筑床冬播,圃地应选在交通便利,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方,施复合肥1500kg/hm2、磷肥750kg/hm2、碳氨375kg/hm2作基肥,2犁2耙后整墒作床,床宽1.8m、步道沟0.45m,床面土壤要细,中间稍稍隆起,以利排水。秋播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10~11月将成熟的种子采集后,粒选、灭虫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水1~2d(每天换水1~2次),捞出后摊放在阴凉处,每天喷水至部分种子出芽时即可取出播种。条播,每隔30cm开1条播种沟,深6~7cm,每条沟内撒播30~35粒,覆土3~5cm。播种量2625~3750kg/hm2。覆土后喷除草剂乙草胺1次,以有效去除芽前草。幼苗出土后,及时除草、松土。6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苗木生长盛期,此间气温高,苗木生长快,要加强水肥管理。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梅雨季节除经常清沟沥水外,要严防出现草荒。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因地因苗适时追肥。5月底或6月初幼苗出齐时即可追尿素75~105kg/hm2,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在6月下旬、7月中旬还可实施1~2次根外追肥。经精心培育的苗木,当年平均高度可达80cm以上,平均地径0.8cm,产苗量为30.0~37.5万株/hm2。

秋、冬播均较春播好,可免除种子贮藏和损耗,且成苗率高,苗木比较高而粗壮。据试验,冬播比春播的平均苗高高22.7%,平均地径粗26%。能提供上山造林的合格壮苗冬播为93%,春播为82%。

3造林

穴状整地,规格60cm×60cm×40cm。在事先准备好的造林地上挖穴,深度和穴径各30cm,早春或晚秋落叶后造林,初植密度4500~6000株/hm2。麻栎为深根性树种,栽植时宜将主根剪短。栽植深度比根颈部深2~3cm,覆土踏实。麻栎直播造林效果较好,其穴状整地规格30cm×30cm×20cm,3月中下旬或10月中旬每穴播种5~6粒,覆土6~8cm。麻栎适合与油松、侧柏、柏木、槐等混交造林,如此麻栎生长快、干形通直;且病虫害较少,林地上枯枝落叶聚积较厚,土壤表层腐殖质增多,保水、保土及保肥力显著增强。

4抚育

造林后连续进行抚育2~3年,重点为除草、松土。第1年3次,分别在4~5月、6月及8月进行。第2年2次,分别在4月及6月进行。第3年1次,在6月进行。

分离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字:煤矿机电运输隐患排查

根据我矿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的事故暗例分析,当前我矿机电运输存在的主要隐患是:

1、煤矿机运事故的原因剖析

(1)轮眼管理存在问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要加强轮眼绞车工和信号把钩工的技术培训,随抽随答,落实终端责任。井下使用的电车头驾驶室内要有明显的操作示意图说明。

(2)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3)指令性的新来人员顶替。由于代岗人员顶替时间短,对顶替工种操作熟练程度差,缺乏顶岗前的安全培训,产生违章指挥和盲目操作双重不安全因素。

(4)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给安全埋下隐患。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5)安全基础工作要长抓不懈,设备的防爆失爆检查要放在首位。

2控制煤矿机运事故对策

(1)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其各岗位工种都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同时加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持证上岗。

(2)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人岗位限额,原有的培训组织形式已不适应,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和迫使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二是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岗位上按标准及规程进行作业;三是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以人为本”的基础。

(5)努力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要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实现生产全过程达标。

(6)加强安全工作力度,向管理要安全。实践证明,要抓好安全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失去了监督作用,必然助长麻痹侥幸、违章蛮干的现象。监督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现场安监人员的作用;同时,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人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另外,采取安全资金激励机制,通过经济杠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从而促进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机电运输工作要想上一个台阶,必须牢牢抓住第一、杜绝电气设备

一、设备更新换代要跟上,要尽快把无MA标志的电气设备进行更换。

1、矿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防爆设备入井检验制度、设备包机制度、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各种安全装置定期试验制度和停电检修挂牌制度。建立设备、电缆、小型电器的台帐管理,妥善保管大型设备的技术性能档案。

2、认真贯彻执行设备使用与维修相接合的原则,设备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负责安全直接责任并实行专责制,主要设备实行包机制,做到定人、定机、凭上岗证操作,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设备操作规程,对多班制生产的设备,操作工人必须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大型设备均有运行记录。

3、建立大型机电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大型机电设备安装、改造、验收管理工作,强化大型机电设备安装、改造工程的设计、选型、设备购置、施工和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业务保安部门的管理职能,防止大型机电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型机电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矿井主通风机装置

1、矿井必须安装两套同等能力的主通风机装置,其中一台备用,备用风机必须能在10分钟内开动。

2、矿井的主要通风机必须每三年至少进行1次性能测定。

3、生产矿井主要通风必须装有反风设施,并在10分钟内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当风流方向改变后,主要通风机的供风量不应小于正常供风量40%。

4、矿井主要通风机房内必须安装水柱计、电流表、电压表、轴承温度计等仪表,还必须有直通调度室的电话,并有反风操作系统图、司机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主要通风机的运行必须由二人及以上的专职司机负责。

5、局部通风机和掘进工作面的电气设备,必须装有风电闭锁装置。

三、井下防排水装置

1、矿井必须配备三台及以上水泵,两趟及以上排水管路,水仓、泵房机电设备安装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78条规定。每年进行1次性能测定。

2、排水系统配备与矿井涌水量是否相匹配。

四、煤矿提升运输设施

1、立井、斜井提升机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427条规定,装设保险装置和提升机后备保护装置,各种保险装置必须灵敏、性能可靠、在正常提升过程中严禁甩掉保护运行。提升机的电控系统,液压及机械制动系统必须可靠,各种闭锁关系正确,制动能力满足运行要求,专门升降人员及混合提升的系统每年应进行一次性能测定,其它提升系统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性能测定。提升系统除常用信号装置外,还必须有备用信号装置。

2、各种提升装置的滚筒缠绕的钢丝绳层数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19、420条规定。

3、立井升降人员必须使用带MA(煤安)标志的罐笼和防坠器并按《煤矿安全规程》第413条规定对防坠器定期进行脱钩和不脱钩试验。

4、升降人员与物料的罐笼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81条要求

5、在提升速度大于3m/s的提升系统内,必须设防撞梁和托罐装置。

6、倾斜井巷内使用串车提升时必须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370条规定。

7、提升斜井和行驶机车平巷危险区段必须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的规定;必须行人,要经信号工、把钩工同意,并停止行车;对通过人员必须清点人数,确定无人时才可发开车信号。

8、提升装置使用的钢丝绳及连接装置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对磨损、锈蚀断丝超限的钢丝绳和不合格的连接装置必须及时更换,不得违章使用,严禁超载提升。箕斗提升必须采用定重装载。

9、井下绞车安全保护装置、制动系统灵敏可靠,提升系统做到“三固定”(开车司机固定、把钩工固定、信号工固定)、“四保险”(保险闸、保险峒、保险杠、保险绳)。信号系统声光齐全。

10、采用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运输时必须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374条规定。

11、井巷中采用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运送人员时应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375条规定。

12、井下使用滚筒驱动带式输送机时必须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第373条规定。皮带必须选用带有MA(煤安)标志的阻燃带。

五、煤矿供电及井下电气

1、矿井必须有与实际相符的井上、井下供电系统图,该图的绘制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50条规定。

2、矿井至少应有可靠的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意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其它任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3、井下各水平中央变(配)电所、主排水泵和下山开采的采区排水泵房供电的线路不得少于两条回路。主通风机、提人立井提升机、抽放瓦斯泵等主要设备应设置双回路供电。

4、井下防爆设备入井前,应检查其“产品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及安全性能;检查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方准入井。

5、井下防爆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修理,必须符合防爆性能的各项技术要求。防爆性能遭受破坏的电气设备,必须立即处理或更换,严禁继续使用。

6、使用中的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检查,必须严格执行《河南省煤矿电气性能检查细则》的规定。

7、矿井严格按照《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短路保护装置的整定细则、《煤矿井下低压检漏保护装置的安装、运行、维护与整定细则》《煤矿井下保护接地装置的安装、检查、测定工作细则》装设过流、漏电、保护接地装置,“三大保护”装置必须动作灵敏可靠。

8、井下电缆必须选用带有“MA(煤安)标志的阻燃电缆。电缆的联结和铺设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468、469、470、471、472条规定。